第一篇: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中共东胜乡委员会
东胜乡人民政府
东胜乡共有5个行政村,27个自然屯;3014户,1.4万口人,耕地面积12.7万亩。全乡现有劳动力7562人,其中男劳动力425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6%。近年来,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已成为全乡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2009年常年外出务工人数已达3275人,占全乡劳动力总数的43.3%,外出务工经商收入实现2275万元,人均增收1625元。
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一部分劳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越来越多,有限的土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乡党委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乡村干部中进一步统一了“欲富民,先少民”的思想,在努力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上下功夫,积极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来增加收入,并在此项工作中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
一是宣传引导,算好经济效益帐,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为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乡村两级干部经常深入到农户家中做思想发动和宣传引导工作。通过算帐对比,让农户认识到外出务工不仅可以挣一份钱,土地合理流转后还能挣一份钱,这样可以得到双重收益,要比单纯在家里种地收入高这一事实,从而认识到外出务工经商确确实实是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2009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土地合理流转面积35000余亩,相当于在家的农户户均增加10亩耕地,人均增加3亩地。仅土地流转一项,农民 1
就可增加收入500余万元。如东民村农民宋喜忠到山东威海开发区经商,开始在那租了一个小吃部,只有4张桌。经过几年努力,现已成为拥有营业面积180平方米,摆放26张桌子的中档饭店了,年收入可达到15万元以上。外出经商后他把自家的42亩承包田转包给本组农民宋喜福耕种,宋喜福每年可增收6000余元,不但靠扩大种植规模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而且有了存款的他又在村里开了个熟食店,几年来逐渐走上致富道路。
二是典型引导,转变观念,摒弃小富即安的思想。为了转变大多数村民故土难离,牢守田园,宁可半年闲,也不愿意走出去多挣钱的保守观念,我们抓住每年春节期间外出村民回家过年探亲的机会,及时组织召开了外出人员座谈会,让他们讲述在外务工或经商期间的经历、感受以及收入等情况。通过这些发生在身边人、身边事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既消除了部分村民心中外出不赚钱的疑虑,也进一步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在很大程度上也转变了他们固有的想法。如东民村村民唐宝宁在90年到山东靖海开发区打工,开始在渔船上的工作,由于干得出色,熟练掌握了渔业技能,三年后便当上了船长。后来,他就租了一条渔船自己经营,越干越熟的他已经不再满足于现状,在2002年,他先后筹集资金买了一条160马力的渔船和一条拖网渔船,现在每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东民村农民赵永福到秦皇岛打工,先是买了一辆桑塔纳开出租车,到现在已经发展到拥有一辆出租车、一辆大客车和一家汽车配件商店,固定资产达80余万元,年收入超过30万元。发展较快的还有王玉林、阮成广在山东威海开发区搞起了养殖业,年收入都超过10万元。在听到这些人创业经历的讲述
后,村民们深受启发,感触颇深,信心大增,纷纷表示真应该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闯一闯。
二、加大转移力度,在拓宽就业渠道上下功夫
在转移劳动力工作中,我乡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式,既注重向外输出,又注重就地转移,并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是依托我乡地缘优势,鼓励农民扩大种植规模,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我乡毗邻部队农场及农林牧场,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乡党委积极引导种植大户扩大种植规模,为他们提供包地信息、种植技术等方面服务,从而实现增收。同时,在农忙时节,还鼓励有剩余劳力的家庭到附近的农场、林场为包地大户代铲、代耕、代收。据统计,2009年全乡仅在附近为包地大户打短工人数就达到1800人次,为全乡增加收入100万元以上。
二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劳动力向其它产业转移。结合我乡实际情况,乡党委提出了“六型经济”这一发展思路。作为六型经济中的庭院经济因其切合实际、项目多、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等特点,很快得到农户普遍认可,也成为解决全乡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乡在搞好以养殖奶牛、黄牛、绵山羊、生猪等为主的传统畜牧业的同时,引导广大农户以养殖大鹅、本地鸡、獭兔、貉子等为主的特色养殖和以棚式蔬菜、食用菌生产、粘玉米种植等为主特色种植。并在特色种植和养殖上实现了规模增长,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乡各类特色养殖户发展到208户,庭院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三是依托市域经济快速发展优势,抓好围城经济来增加收入。几年来,我市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良好的势头,用工单位不断增加,劳动力出现暂时短缺现象,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工资标准不断提高。乡党委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情况下,积极做好围城经济这篇文章。鼓励广大剩余劳力到市里务工,尤其做好那些有子女在市区就学的年轻人的思想发动工作,引导他们到市区务工经商。据统计,全乡在我市务工经商人员由过去每年不足300人增加到现在的1150多人,提高了近4倍。其中举家搬迁到城里定居的就有155户。这些人中有的从事交通运输行业,有的从事餐饮行业,有的从事建筑行业,有的从事服务行业。截止目前从事各种经商活动的人员就已超过200人,这些经商务工人员每年收入可达到800万元以上。如东和村村民程艳玲,开始到北安市一家饭店打工,经过几年自己学到并积累下丰富的餐饮业经营经验,于是2005年靠贷款在电业街开了一家饭店,由于会经营,懂管理,饭店开业后一直很火,每年收入都不下10余万元,不仅当年还清了贷款,而且现在还在文化家园购买楼房。
三、加大服务力度,在机制保障上下功夫
一是及时掌握用工信息,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外出打工。为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盲目性,乡党委充分发挥乡村党员干部的“四友”(亲友、战友、学友、朋友)关系,积极为想要外出人员牵线搭桥,千方百计保证他们出得去,还能挣回钱。如东和村支部书记李国清,有一亲属在河北遵化开工厂,为了解其用工情况,他亲自到河北对接,并达成用工协议。从2005年开始,村里每年都有20余人到那里去务工,平均每人一年能挣回1万多元,而且
钱款都是由工厂邮寄回村里,再由村里负责把钱送到打工者家中,避免了在外挣钱拿不回钱的情况发生。原东岗村贫困户赵国才在村里帮助下连续几年来都到该厂打工,净挣回4万多元,很快还清了欠款,并彻底摆脱了贫困。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出务工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缺乏技能的务工者大都赚钱困难或从事极难险的工种。而且由于外出务工者盲目性随机性较大,自身素质又不高,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法律常识和安全意识,经常存在赚钱少或根本赚不到钱的现象,上当受骗现象也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在每年的农闲季节,我们充分利用乡农民素质学校和市职业技术学校等有利条件组织开展的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上做到形式多样和高效实用,既有各地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分析,也有外出打工应注意的事项。既有劳动技能的讲解,又有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培训班上邀请外出成功创业人士介绍经验,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对那些有外出意愿的村民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截止目前,乡村共举办这类培训班32期,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参训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得到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一致认可。
三是加大服务管理力度,拓宽就业门路。为提高劳动力转移工作效率,真正把此项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好落实,我乡抽调专职干部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对全乡各村劳动力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分类建立了档案,并录入微机实行流动管理,建立起一套月月有报表、年终有总结、定期有信息、输出有秩序的管理机制。办公室除定期与外出人员沟通联系,了解他们在外务工情况外,还协助解决他们家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能够真正放心走出去、高兴回来赚到钱。同时,为充分发挥外出人员的带动引导作用,我们开展了以“带出一批劳务、带回一条信息、带动一方产业、带活一个市场”为内容的“四带”活动。通过他们反馈所在地劳务市场用工信息,并为有外出意愿的人员牵线搭桥,真正能带出一批就业人员;通过他们外出或返乡后,真正带回和带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或技术,进一步带动乡域经济发展,带活一方市场。“四带”活动开展以来,全乡有67户外出务工经商大户参与此项活动,共带回有价值致富信息31条,带出410名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同时,乡党委积极制定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再加以因势利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东利村村民韩勤1994年到天津市靖海县养殖奶牛,在自己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他还带动了村里的7户村民去当地搞奶牛养殖,也都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2006年,在我市养殖奶牛的优惠政策的招引下,乡里积极与他们取得联系,介绍了我乡奶牛养殖的优惠政策,其中3户回到村里后又搞起了养殖奶牛。还有东胜村农民冯长春,在山东务工的两年中,精心求艺,掌握了过硬的肉鸡饲养技术,2004年返乡后,在北安市开办了养鸡场,每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
第二篇: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之二
就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途径
之二
三、如何就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通过调查我们总结,结合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就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托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养殖业、精细蔬菜种植、培育观赏苗木花卉和多种经营发展庭院经济等。安顺市七眼桥镇汤官村1995年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发展养鸡,从最初的3户发展到65户形成了“养鸡一条街”,每年向贵阳、安顺等市场出售肉鸡30余万只,养鸡业带动了养猪业,全村户均养猪三头最多的户均60头,养猪业又带动了屠宰业,有23户从事屠宰行业,全村专门从事养鸡、养猪、贩运、屠宰的劳动力30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提高妇女劳动力的参与程度,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平坝县城关镇陶关村,全村共有218户953人,妇女占全村总人口的42.7%,96年以来参与种植反季节蔬菜的妇女占妇女总数的81.3%,妇女创造收入占该业收入的73.1%;养殖业中妇女的参与率为61.2%,创造收入占该业收入的82.2%;运输和加工业中妇女的参与率为42.5%,创造收入占该业收入的30.9%;劳务输出中妇女的参与率为32.7%,创造收入占该业收入的25.8%。
第二,发展利用农村能工巧匠的带动作用,发展农村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二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建筑业、旅游业等,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普定县白岩镇管小村发展农村手工业,全村408户有150户从事缝纫加工,该业吸纳妇女劳动力195个,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16.22 %,占妇女总数的32.72%,月加工总量37500套(件),年利润56.25万元,仅此一项平均每个劳动力每年增加收入467.79元,是利用农村手工业发展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事例;紫云县猫云镇翁弄村,过去是一个人均吃粮不足15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的极贫村,近年来利用传统技术以户为单位全家在外搞米粉加工的有243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5.5%,从业人员800多人,占人口总数的61.5%,其中:常年在外的55户333人,有30户迁移户口进城“农转非”。在他们的影响下目前全村从事个体经营的277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5%,每年 1二、三产业的收入达500多万元。全村272户有存款,其中:50至100万元1户,30至50万元3户,10至30万元10户,1至10万元228户,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关岭县城关镇龙滩村小兴哨村民组,90%的农户利用传统技术加工棕垫,每年户均加工棕垫150多床,有80%以上的劳动力参与了该业生产,既培育了传统产品又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带动,农村合作组织带动,农民经纪人带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平坝县天龙镇天台村,有289户1139人,人均耕地不到一亩,但他们依靠贵阳、安顺的农头企业发展酸辣椒生产,每年加工销售酸辣椒400多万斤,收入420多万元,占全村各业经营总收入的78%,净收入289万元,户均一万元,最高户达16万元,在加工业的带动下,又发展了辣椒生产,289户农户,户户种辣椒,从生产到加工销售从事该业经营的共计65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57%,目前已跨入小康村的行列,被誉为“乡村中的都市”;安顺“黄果树市场”有114户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占总经营户的88.4%,有1000多人从事该项业务,其中有一半的是农民;有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普定的高铝球厂,镇宁红蝶钡盐厂等等。
四、抓好就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具体措施
对不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扶持和支持政策。对于第一产业,应引导和鼓励它们尽可能地选择资本密集型的技术,以期推动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对于第二产业,则应鼓励其采用劳动密集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对于第三产业,则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要为我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是非公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环境。首要问题是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制保证,确立其法律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为制定保护和扶持政策提供法律依据。在此基础上,政府应该在税收、审批和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放宽限制,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开辟合理的融资渠道
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支持,包括财政支持和信贷支持应当建立
“就业补贴”和“研究与开发补贴”制度,给予就业多的企业补贴以及技术研发的资金扶持;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建立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特点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确定贷款的主渠道;适度放宽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准入条件;地方财政应对这类企业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
(三)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宏观调控和引导
政府要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法规和政策;颁布有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和技术选择等;发布行业发展趋势信息,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及时进入或退出有关市场和领域以保证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发展。
(四)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要认真贯彻“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采取“岗前”与“岗后”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农民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就业培训;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搞好就业信息服务;应逐步以居住地登记制度和身份证管理制度替代户籍制度,取消“三证”、“五证”限制;清理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政策和规定,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拖欠民工工资、外出就业农民子女上学等问题。
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指导,并将性别意识纳入工作决策中。要从根本上改革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就业管理体制,创造一个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这其中,首先要取消依据户籍的就业限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就业竞争不再被身份所制约,使农民真正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取消对不同劳动力进行资源配置的差别,使就业竞争不再被地区和所有制限制;第三要取消城乡、新旧用工体制对不同劳动力进行分配时的机制差别,加快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要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切实保护好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权益;第五要考虑吸纳劳动力的企业方和接收地区的利益,实行鼓励接收的政策。针对农村妇女,要搞好思想教育、非农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工作,引导他们从思想上、技能上进入市场,提高外出创业能力。要巩固和壮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主体,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化程度,抓好信息化服务,为组织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可靠的根据。
第三篇: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xx劳动保障所xx年工作总结——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0x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农村经济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镇的劳动保障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业务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认真学习和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有关决定,切实加快劳动力资源开发步伐,做大做强劳动力资源开发这一目标和任务,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把扩大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扩大了劳动力转移规模。经过全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埋头苦干,创新实干,我镇的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地做好xx年的劳动保障工作,在认真总结xx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xx年的工作思路。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xx年的基本工作针对我镇人多地少和剩余劳动力较为丰富这一现状,结合泸政发〔xx〕24号和泸发〔xx〕8号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及时成立了金马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金发〔xx〕34号)文件,之后又制定了《金马镇关于xx劳务输出目标责任考核的实施意见》,及时下达《金马镇人民政府关于下达xx劳务输出指标的通知》(金政发〔xx〕7号)文件,根据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xx年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这些文件中都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奖惩办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且还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中心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不仅可以使劳动者增长见识、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还可以为家乡创汇,为家庭创收,同时还有有效地减缓就业压力。总之,我镇的劳务输出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了收到了良好的效应,其做法主要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产业来抓镇党委、政府认真领会县委、政府劳务输出工作会议精神,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抓紧实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工作局面,专门成立了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发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把劳务输出纳入对各村委会考核的重要指标。镇主要领导还经常深入到各村委会督促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密切协作,为劳务输出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还把劳务输出工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劳务输出的领导和管理。
(二)加大宣传舆论力度,积极营造良好氛围为使县委、政府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这一决策深入全镇5万多人民群众中,我们充分利用广播、墙报以及《金马快讯》和《今日金马》等刊物,树立典型,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让群众摒弃外出务工是羞人行为的思想,提高人们对劳务输出的认识,充分利用赶集天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广泛宣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跟农户讲实惠,把县委、政府支持与鼓励劳务输出的有关政策宣传到农户家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外出务工是一项学技能、长见识、增收入的有效途径,进而放下思想包袱,打消思想顾虑,转变择业观念意识,积极外出创业务工。在宣传中还通过身边的典型例子,让大家了解“靠土地增收有限,走出去创业海阔天空”的道理,从而形成了“走出家门闯世界,外出务工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三)完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部门,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形成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合力。镇政府为有效避免“人难找,事难办”现象的出现,召开了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求劳保所、派出所、计生、信用等部门要简化办事手续,认真做好各种服务工作。镇政府还与各村委会签订劳务输出目标责任考核,并把劳务输出考核纳入全镇中心目标考核范畴,还要求机关干部职工关心、支持外出务工人员,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做到“输出一个,帮扶一个,带动一片”,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来抓,努力营造“党委重视、政府主抓、各方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局面,为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认真组织,严格把关,做好各种服务工作为确保输出的务工人员安置得好、稳得住、干得好、有效益,对来报名的人员严把年龄、文化程度、身份证、身体条件、思想观念、综合素质等关口,真正做到符合条件一个,办理手续一个,面试合格一个,组织输出一个,这些硬件使务工者突破了行业、岗位的条件限制,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安置不好、稳定不了或其他思想观念问题的产生。各村民委员会还经常与劳动保障所联系,做好务工人员家属的思想工作,把务工者的生活情况、待遇情况及时告诉其家属,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为外出人员带去身份证、毕业证等证件。扎实的工作使我镇输出人员的稳定率达94%。
(五)按时上报劳动力资源和劳务输出情况报表。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各阶段劳务输出情况,镇劳动保障所积极配合镇企业办切实做好劳动力资源的调查建档、职业培训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认真做好劳动力储备情况的调查,及时准确地上报农村劳务输出情况统计报表以及各种业务报表,没有一次漏报、缺报,并且还全面落实了我镇辖区范围内离退休人员数,认真做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切实抓紧抓好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已把全镇范围内离退休人员造册登记,还超额完成了县局分给我镇的报刊征订任务数。同时还认真做好技校招生工作,圆满完成县局下达的任务数。
(六)认真形势,加强业务学习。学习是永恒的,只有不断学习,才会进步。乡镇自9月份成立劳动保障所以来,由于人员少,事情又多,对劳动保障知识了解甚少,要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就要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劳动保障方面的业务知识,这就要求每个干部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因此,我们积极参加县局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认真听了县局8个科室主任讲解的业务知识,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内增强了素质,对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金马镇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我镇的劳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与县委、政府的要求也还存在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十分艰巨,这些都与主客观因素有关,主要表现在部份人员担心上当受骗,对陌生世界存在畏惧感和“家乡宝”观念较强,还存在着“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忧,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等观念意识,这样就给劳务输出工作带来了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足,组织工作有待改进从目前金马镇劳务输出的状况来看,村与村之间仍然存在着对劳务输出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出现村与村之间劳动力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很大差距,部分地区的劳务输出仍然是民间自发的、无序的,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致使劳动力输出效率不高,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工的积极性。
(二)求职人员择业意识还未转变在众多的求职人员中由于他们受传统择业意识的影响,很难找到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唯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是他们择业的标准,否则宁愿守在家里,也不愿到集体、私营企业中去做事,还有既使在国有单位几十元每月的工资,也不愿到每月几百元的集体、私营企业中去,形成有要人的单位找不到人,有人又打不到单位的反差,这样也严重影响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三)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素质偏低,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劳动的需求,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劳动者素质偏低,是由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职业培训、技术技能水平、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反映的。目前
共2页,当前第2页12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xx劳动保障所XX年工作总结——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0x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农村经济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镇的劳动保障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业务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认真学习和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有关决定,切实加快劳动力资源开发步伐,做大做强劳动力资源开发这一目标和任务,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把扩大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扩大了劳动力转移规模。经过全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埋头苦干,创新实干,我镇的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地做好XX年的劳动保障工作,在认真总结XX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XX年的工作思路。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XX年的基本工作
针对我镇人多地少和剩余劳动力较为丰富这一现状,结合泸政发〔XX〕24号和泸发〔XX〕8号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及时成立了金马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金发〔XX〕34号)文件,之后又制定了《金马镇关于XX劳务输出目标责任考核的实施意见》,及时下达《金马镇人民政府关于下达XX劳务输出指标的通知》(金政发〔XX〕7号)文件,根据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XX年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这些文件中都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奖惩办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且还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中心工作目标责任考核。
在具体工作中,我镇主要是通过政策扶持,政府引导,能人帮带,充分利用泸西县金水建筑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这一龙头企业,努力把金马的劳动力资源变为经济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加快全镇经济发展。全镇二○○四计划向外省及省内输出农村劳动力4000人,比县委、县人民政府下达的任务数3300人增加700人,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业比例提高到20%。今年1至12月,全镇通过各种渠道共输出劳动力4028人,完成县下达任务数3300人的122%。其中由县劳务输出公司输送41人,累计已达106人,就业中心输送8人。输出省外41人,省内1966人,县内789人,输出人员主要是从事建筑、加工、运输或进厂务工等城市经济的各行各业中。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劳务输出不仅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知识、文化、经济的双向流动,从而达到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还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劳务收入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好的村子出现了“外出一个,致富一家,外出一群,带富一方”的可喜局面,大大推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发展,劳务输出已经逐渐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收入和生活质量,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不仅可以使劳动者增长见识、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还可以为家乡创汇,为家庭创收,同时还有有效地减缓就业压力。总之,我镇的劳务输出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了收到了良好的效应,其做法主要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产业来抓
镇党委、政府认真领会县委、政府劳务输出工作会议精神,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抓紧实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工作局面,专门成立了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发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把劳务输出纳入对各村委会考核的重要指标。镇主要领导还经常深入到各村委会督促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密切协作,为劳务输出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还把劳务输出工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劳务输出的领导和管理。
(二)加大宣传舆论力度,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为使县委、政府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这一决策深入全镇5万多人民群众中,我们充分利用广播、墙报以及《金马快讯》和《今日金马》等刊物,树立典型,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让群众摒弃外出务工是羞人行为的思想,提高人们对劳务输出的认识,充分利用赶集天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广泛宣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跟农户讲实惠,把县委、政府支持与鼓励劳务输出的有关政策宣传到农户家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外出务工是一项学技能、长见识、增收入的有效途径,进而放下思想包袱,打消思想顾虑,转变择业观念意识,积极外出创业务工。在宣传中还通过身边的典型例子,让大家了解“靠土地增收有限,走出去创业海阔天空”的道理,从而形成了“走出家门闯世界,外出务工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机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部门,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形成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合力。镇政府为有效避免“人难找,事难办”现象的出现,召开了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求劳保所、派出所、计生、信用等部门要简化办事手续,认真做好各种服务工作。镇政府还与各村委会签订劳务输出目标责任考核,并把劳务输出考核纳入全镇中心目标考核范畴,还要求机关干部职工关心、支持外出务工人员,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做到“输出一个,帮扶一个,带动一片”,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来抓,努力营造“党委重视、政府主抓、各方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局面,为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认真组织,严格把关,做好各种服务工作
为确保输出的务工人员安置得好、稳得住、干得好、有效益,对来报名的人员严把年龄、文化程度、身份证、身体条件、思想观念、综合素质等关口,真正做到符合条件一个,办理手续一个,面试合格一个,组织输出一个,这些硬件使务工者突破了行业、岗位的条
件限制,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安置不好、稳定不了或其他思想观念问题的产生。各村民委员会还经常与劳动保障所联系,做好务工人员家属的思想工作,把务工者的生活情况、待遇情况及时告诉其家属,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为外出人员带去身份证、毕业证等证件。扎实的工作使我镇输出人员的稳定率达94%。(五)按时上报劳动力资源和劳务输出情况报表。
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各阶段劳务输出情况,镇劳动保障所积极配合镇企业办切实做好劳动力资源的调查建档、职业培训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认真做好劳动力储备情况的调查,及时准确地上报农村劳务输出情况统计报表以及各种业务报表,没有一次漏报、缺报,并且还全面落实了我镇辖区范围内离退休人员数,认真做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切实抓紧抓好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已把全镇范围内离退休人员造册登记,还超额完成了县局分给我镇的报刊征订任务数。同时还认真做好技校招生工作,圆满完成县局下达的任务数。
(六)认真形势,加强业务学习。
学习是永恒的,只有不断学习,才会进步。乡镇自9月份成立劳动保障所以来,由于人员少,事情又多,对劳动保障知识了解甚少,要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就要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劳动保障方面的业务知识,这就要求每个干部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因此,我们积极参加县局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认真听了县局8个科室主任讲解的业务知识,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内增强了素质,对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金马镇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镇的劳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与县委、政府的要求也还存在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十分艰巨,这些都与主客观因素有关,主要表现在部份人员担心上当受骗,对陌生世界存在畏惧感和“家乡宝”观念较强,还存在着“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忧,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等观念意识,这样就给劳务输出工作带来了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足,组织工作有待改进
从目前金马镇劳务输出的状况来看,村与村之间仍然存在着对劳务输出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出现村与村之间劳动力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很大差距,部分地区的劳务输出仍然是民间自发的、无序的,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致使劳动力输出效率不高,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工的积极性。
(二)求职人员择业意识还未转变
在众多的求职人员中由于他们受传统择业意识的影响,很难找到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唯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是他们择业的标准,否则宁愿守在家里,也不愿到集体、私营企业中去做事,还有既使在国有单位几十元每月的工资,也不愿到每月几百元的集体、私营企业中去,形成有要人的单位找不到人,有人又打不到单位的反差,这样也严重影响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三)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素质偏低,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劳动的需求,严重影响劳务输出
劳动者素质偏低,是由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职业培训、技术技能水平、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反映的。目前
第五篇: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xx劳动保障所2004年工作总结——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0x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农村经济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镇的劳动保障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业务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认真学习和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盛州、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有关决定,切实加快劳动力资源开发步伐,做大做强劳动力资源开发这一目标和任务,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把扩大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扩大了劳动力转移规模。经过全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埋头苦干,创新实干,我镇的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地做好2005年的劳动保障工作,在认真总结2004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2005年的工作思路。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2004年的基本工作
针对我镇人多地少和剩余劳动力较为丰富这一现状,结合泸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