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自组织视域下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的持续提升

时间:2019-05-14 20:3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学生自组织视域下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的持续提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学生自组织视域下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的持续提升》。

第一篇:高校学生自组织视域下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的持续提升

高校学生自组织视域下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的持续提升

摘要: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是学生自愿组成、自主开展活动的非官方群众性组织。大学生立足高校自组织在方向性的自我教育、规范化的自我管理、多元化的自我服务和灵活性的自我创新等方面的实践,实现对自身能力、知识和素养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高校学生自组织;全面发展;方向

一、引言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深化,学分制和第二课堂教学正在逐渐弱化学院、专业、班级官方性组织在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角色。同时,大学生基于自愿性、合作性、自治性的原则建立起包容着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自组织,以顺应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大势。所谓高校学生自组织,是指大学生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治理,具备一定规模、拥有组织章程和组织框架的非官方学生组织。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是学生自愿组成、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高校学生自治组织对在校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引导力,并在提升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学生自治组织中,大学生乐于沟通、有序协作,积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能达成群体共识并迅速传播。同时,在微观的群体组织中,大学之间极具包容性、理解性地尊重彼此个性、学习彼此特长、模仿彼此素养。作为大学生群体中新组织的高校学生自组织有着组织松散、管理自治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学团组织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自组织的发展现状、产生原因、组织特征、活动规律、社会影响等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正因为面临诸多困惑,高校学团主管部门和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充分认可和利用高校学生自组织在组织青年学生、团结青年学生、教育青年学生、服务青年学生的优势,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大学生自组织提升大学生自我群体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大学生自组织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加强大学生群体素养的提升;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新形势下依托学生自组织学习理论知识和开展实践活动新途径、新办法。

二、高校学生自组织中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成果。能力是人对知识的内化、运用、创新的水平和程度。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大学生参加学生自组织提升知识、能力、素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科学认识知识、能力与素质在学生自组织中的落脚点是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持续提升的起点,也是大学生自组织建设发展的关键。

(一)自组织方向性的自我教育

方向比努力重要。为坚定理想信念、政治信仰,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理论水平,强化自我群体组织思想引领的育人功能。大学生立足本土化和国际化视野,结合思想教育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建立起了追梦人励志协会、行政技能开发协会、民生学社、《大学之道》编委会、劳关研学社、农村基层治理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协会和新儒商协会等大学生自组织。这些大学生自组织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特点,也契合高校的德育的主要任务。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在自组织中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值得肯定和支持。调查研究也表明:方向性自我教育的大学生自组织面向大学生实现实际,对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自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提升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追求真﹑善﹑美之中提升了自我品德素养。

(二)自组织规范化的自我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学生自组织随组织松散但其管理也井然有序、充满活力。在大学校园里,学团组织和教学单位依托的学生组织往往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些官方性的学生组织充满了自上而下“管”的刚性气息。为了有所弥补和提升,大学生相得益彰地成了一些自下而上“理”的柔性团体,以更全面地对学习目标、思想动态、心理咨询和行为规范进行有效管理和约束。在大学校园里,自我管理的概念往往狭隘性的转化为大学生日常事务的自我管理。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协会、留学生交流协会、每周经济论坛、海天调研协会、企业管理协会、法律知识协会、工程管理协会、雷雨话剧社等学生自组织表现出专业化和技术性业务管理范围的原因所在。在这些相对琐碎的事务性管理以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理念之中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大学自组织在个人灵活性的协作和团队创造性的凝聚之中,以自我提升和自我激励为核心实现了工作能力和实践素质的跨越式提升。

(三)自组织多元化的自我服务

尽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独立性和自主性很强,在成长中也必然地将个人成长、学校进步和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基于发现自我奉献他人的心理动机,大学生秉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本理念,充分利用学习之外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为他人、学校和社会的飞发展贡献力量、创造福利。自我服务在心理意识上更多的源于大学生对“超我”的持续追求,大学生相信在相当学识的支撑之下,依靠自我能力能够“自给自足、自供自需”满足自我、他人、乃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道精神之中展现青春朝气、散发青春活力、传递青春能量。在冲浪口才协会、DIY俱乐部、集邮协会、飞扬卡耐基协会、公寓爱洁协会、网络爱好者协会、志愿者协会、爱心社等大学生自组织中,大学生所奉献出的服务往往是志愿和无偿的,但在与人便利之中大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存在感和满足感。这也是大学生在个体自我成长中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必然。

(四)自组织灵活性的自我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大学生在学期间应着重培养的素质。高校也矢志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挑战杯大赛、大学生创业等项目培育积极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要求,大学生以过硬的专业为基础,基于研究兴趣和共同爱好组织成专业性研究和实践性创新的自组织展示自我创新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在广泛参与学科类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之中,ACM技术协会、开源软件俱乐部、企业管理协会、物流协会、电子商务协会、金融协会、数学建模、IE协会等学生自组织的蓬勃了起来。学术科技类的学生自组织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引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开展专业学习、勇攀科技高峰。同时,在创业成为青春中国梦的感召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学习KAB、SYB课程,依托大学生创业园、KAB创业俱乐部、职业发展协会等学生自组织投身于创业洪流之中,将专业文化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高校学生自组织自我建构的趋势方向

高校学生自组织是共同兴趣、共同愿景大学生聚集在一起交往的一种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通过自组织的创造性活动对自组织产生了一种基于文化认同的组织依恋。这种依恋引导大学生寻找到现实世界的存在感,也润色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归属感。然而,高校大学生自组织如何更好地在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的提升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如何建立高校自组织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如何更好地组织、团结、服务更多的大学生仍有待深入解析与探究。

在人文精神的视域下,高校学生自组织是大学生为满足不同的人性需要而成立的,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高校学团组织工作应着重研究学生自组织中大学生对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的解读。同时,坚持人性回归的必然性,肯定大学生以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生态人的角色和身份在自组织中承担的责任。高校学生自组织的往往也会坚持理想主义,克服困

难去实现组织成员基于共同愿景的目标去寻找组织责任和个人兴趣的幸福感,而这种目标渐进性地满意状态正是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自我完善的表征。

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启示下,高校学团组织应从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化的视野出发,整体性的对官方性的学生组织和非官方的自组织进行逻辑层次上的规划和部署。仅仅从高校学生自组织独立发展的视角,解读其存在的辩证意义和规范其发展的方向路径是不科学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学生自组织的建设发展放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整体网络之中综合考量,定义、拓展、运用、创新高校学生自组织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进而,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建设高校组织自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并对其实施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引导,以此为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的持续提升提供更多地支持。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R].中青联发[2005]5号,2005.[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2004.[3]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14-17.

第二篇:加强辅导员能力建设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增强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招生就业处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辅导员培训班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能力素养训练,是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最直接管理者与服务者,肩负着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关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就明确指出: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保证我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也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保障。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领域加深理论修养,拓宽信息和视野,将有力地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人生规划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为了进一步加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学生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和个人管理能力,招生就业处于2011年4月14日特组织各系党总支书记与全体专职辅导员,参加了为期一天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培训班。

本次培训邀请了我院法学与公共管理系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林子老师和李芝山老师授课。两位老师都曾接受过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的专业培训,均获取国家职业指导师的资格,多年在我院一直从事着大学生就业辅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

林子老师首先主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部分。一开始她就抛出了两个问题给辅导员老师:

1、辅导员为什么来参加此次培训?

2、大家对本次培训的期望是什么?在明确了培训目的之后,她通过自己成功辅导了一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帮她找寻到符合其兴趣的职业发展方向的案例向辅导员们介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她还结合自己的“体验式职业生涯教学法”,将传统案例教学法与现代互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给辅导员老师系统而生动地讲解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主要内容。林子老师用“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的公式来形象地描述职业生涯规划,并指出职业规划应该以“探索自我内在世界(即自我认知)→探索工作世界(即职业认知)→职业生涯策略与目标设定→求职行动→职业生涯管理与评估”为系统化的规划流程。在讲到如何运用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来辅导学生时,她特别还提醒辅导员老师,应结合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通过林子老师的授课,辅导员老师知道了如何借助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职业兴趣的探索,通过有趣的性格探索小练习帮助学生去了解自己的MBTI性格类型,借助价值观市场拍卖游戏去帮助学生发现职业价值观,在培训中辅导员老师还第一次了解到技能分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与可迁移技能三种,而后两种技能却在学生生涯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辅导学生探索工作世界时,林子老师给辅导员们传授如何教学生用宏观眼、中观眼与微观眼“三只眼”去看职场,帮助学生全面去了解一个职业需了解其十二大要素;还有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去寻找潜在的工作机会,辅导学生如何去构建自己的职场人脉;指导学生如何判别自己的决策风格,应掌握计划性决策方法,利用CASVE决策模型和决策平衡单等工具来帮自己合理决策;辅导学生如何运用SMART法来制定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辅导学生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 „„虽然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辅导员们要接受如此多的信息,但由于这种新视角、新理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技能培训,既有理论的讲解,又有参与互动的体验,且专业有效,辅导员们丝毫没有感觉到枯燥乏味,反而越学越精神抖擞起来。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由李芝山老师主讲“大学生创业教育”。李芝山老师首先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顺应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趋势,开展创业培训是我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接着,他解读了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实质内涵,特别指出财经类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训中,李芝山老师为辅导员们重点介绍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告诉辅导员老师应树立“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既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就业型人才,又注重培养富有开创精神的创业型人才;同时我院的创业教育应以财经专业课程为依托,结合财经类学科专业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最终落实到课程设置中,而不是在财经专业教育之外创立一种全新的教育,将我院的创业教育办出独具特色的财经类高校创业模式来。

李芝山老师还详细具体地向辅导员们介绍如何去帮助学生去进行创业项目的选择,大学生创办企业的具体流程,大学生创业的组织形式有几种,大学生创业所必备的经验、技术、资金和能力四大硬件,大学生创业的四大方向,大学生创业应避免的三大雷区;还包括如何辅导学生撰写商业计划书,建议大学生创业准备流程的五个步骤等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最后,他还向辅导员们介绍了长沙市大学生创业现状与长沙市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

通过李芝山老师的授课,辅导员们纷纷表示增长了见识,开拓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思路,希望政府、学校能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在我院培育出更多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型人才。有的辅导员还在培训结束时还就大学生创业实践应怎样进行、高校在创业方面工作的现状及其不足等相关问题与授课老师进行了沟通与交流。

此次培训通过集中授课更新了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学习了较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掌握了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方法和实践经验,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辅导员们均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积极应用这次培训所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学生特点,更加科学、更加专业地去指导我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和创业活动,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必将对广大学生培养就业意识,提升就业技能,破解就业难题,在促进我院的就业工作方面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新视域下声乐教学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地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就如何把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声乐教学之中,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论述。

关键词:审美教育声乐教学

审美教育是我国大学生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声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声乐反映客观现实生活,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艺术是以听觉的形式和意象再现生活情境,人们通过视觉表演和听觉来体会声乐中所表现的真实生活。

一、声乐教育概述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声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份,其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其本质是情感教育。而“情”是声乐美感的核心,是歌唱艺术的基本特征,所以,只有当“声”与“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声情并茂。在这样教学中既学会了本领,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声乐教学不仅仅只是使学生做到语言清晰、学好呼吸、共鸣达到音质优美,更多的是使他们的演唱风格鲜明,感情表达风度,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全身心的歌唱,时刻要体现审美教育。

二、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声乐的审美意象

声乐艺术是以听觉的形式和意象再现生活情境,人们通过视觉表演和听觉来体会声乐中所表现的真实生活。音乐家在声乐的表现上追求情感和表现的完美统一,音乐的意境使声乐中的歌词、旋律、节奏、表演等成为一种精神形式,一种意向性结构,声乐中所表现的技巧作为时空扩展的精神迹化,是由表演、嗓音、艺术处理和精神内涵共同来完成的。由此可见,声乐以其独特的艺术内涵让我们在艺术情感的形式中体悟到真善美,这种转换使整个声乐艺术产生了无穷变化,从而呈现出种种审美意象。

2、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

声乐强调运用气息推动声带振动,来进行发声和歌唱。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情感人,营造气氛。从声乐作品上来看,这是音乐家内心深处思想境界和艺术情感的真实写照。如独唱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歌曲反映了当时青年挣脱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情感。歌曲的音乐建立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特别是“教我如何不想他”依据变化运用了京剧西皮的音调,民族风格更加鲜明。曲作者采用了调性多变的布局,使音乐色彩显得格外丰富。

3、声乐艺术审美创造的再现性

声乐艺术的审美实践活动由构思、表演、再现情感等部分组成。音乐家在艺术的整个表演环节中把提升审美作为主体来进行,声乐作品本身的艺术美、形式美在音乐家表演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进行了完整而充分的想象、发挥和创造。

4、声乐艺术作品的欣赏性

因为音乐以非语言状态的形式和审美创造再现的多种艺术风格出现,这给欣赏者拓展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来进行种种想象。欣赏者可以通过视觉,可观地去感受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形式和内容,用自己已有的文学、美学和艺术知识来理解,用自己的情感去融合、去把握声乐作品的意象之美。

三、学生声乐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1、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声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探讨、不断创造、不断反思的过程。一首优秀的歌曲作品不仅仅是直接描绘生活,同时又具有诗意、清冷、沉雄和飘逸。如中国古诗词歌曲《杏花天影》、《扬州慢》等曲目,都是古代艺术歌曲。歌曲内容多为写景咏物,同时也有含蓄的表达对国家命运关心的内容。所以,声乐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特殊性,使它在自我创作的内涵上和教育教学的审美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的直观认识为基础,上升到理性辨析为指导。

2、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声乐不仅表达人的思想,并且表达人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声乐审美情感培养时,要引导他们深入到生活和艺术美的意境中去,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声乐“物我交融”的境界。教师要引导学生,告知声乐作品中美的形式和意境,使他们将自然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做出审美判断。如欣赏《歌唱祖国》,我们所感知到的不只是长度相等的主歌和副歌的组成,而是以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深刻的理性内涵。

3、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在声乐美育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美的形式,而是要让学生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感知声乐各种形式美的神韵和规律,启发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首先,要求学生在声乐的学习、鉴赏过程中把声乐对美的形象的感知同情绪上的体验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当然,这需要审美主体的学生具有一定学识修养和想象,才能真正感受到声乐艺术美的所在。其次,鼓励学生创造审美意向,鼓励和推动审美意向的发展,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选择显现的方式,进行声乐艺术的创造。再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掌握收集整理审美经验资料。最后,声乐教育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年龄阶段审美心理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四、结束语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审美为核心,要充分发挥审美功能,歌唱只有将技巧与表现完美的结合为一体时,才能成为醉人的乐篇。用悟性和灵气,以一颗充满感情的,一份对万事万物发自内心的爱来表现音乐的美丽。声乐课应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努力将声乐课中的技巧与美感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音乐美的气氛中学习声乐专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尹楠.声乐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1.1

[2]袁军涛.浅谈音乐教学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商情,2010.33

[3]荀红梅.论声乐教学中的审美培养[J],神州,2011.1

下载高校学生自组织视域下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的持续提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学生自组织视域下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的持续提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