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山东大学博士生专业目录
2014年山东大学博士生专业目录(部分)
数量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院(共招收21名博士研究生)
1.计量经济学模型及其应用
2.风险管理与控制
3.数理经济学
4.保险与精算
5.金融计量分析
考试科目:
1.英语(1501)
2.经济学(含宏微观经济学)(2602)
3.计量经济学(基础、高等)(3989)
经济研究所(共招收9名博士研究生)
1.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
2.计量经济学
3.金融计量学
4.数理金融
5.数理经济学
考试科目:
1.英语(1501)
2.现代经济学前沿(2703)
3.宏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3986)
第二篇:浙江大学2009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页码)
专业页 码对照
政治经济学 经济思想史 西方经济学………….….…….…..…1-2 产业经济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3 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4 法学理论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5-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7 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7-8 比较教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高等教育学…………………..9-10 外国哲学 中国哲学.…………………………….…..……….……11 科学技术哲学 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12 休闲学 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 …..……13-15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16-17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8-19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20-21 英语语言文学…………………………………………..…………22 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3-27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28-29 理论物理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30-32 凝聚态物理 光学 无线电物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33-35 化学…………….………….………….………………..…….…36-43 基础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44 构造地质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45-46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地球化学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46-47
植物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生理学………..………..…………48-50 神经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 发育生物学………………51-5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物理学.………………………54-55 生态学 生物信息学 生物学………………………………….56-57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58-62 机械电子工程..………………….………….……….…………63-65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66-67 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68-69 动力机械及工程 制冷及低温工程 能源环境工程……..……70-71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工业工程…...…………….71-72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73-74 材料物理与化学.…………...…………..….………...……...…75-76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77-80 化工过程机械 动力装备与信息工程……...……….…………81-82 化学工程 化学工艺 生物化工 ………………...………….…83-85 应用化学 工业催化 化工过程信息工程……………..………86-87 制药工程 高分子材料…………..………………….………….88-89 电气工程…………………………..……………………………90-92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93 光学工程 光通信技术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94-95 物理电子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96-97 电路与系统 集成电路设计....………………..………..….………98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99
控制科学与工程…...………………………………...………100-101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102 岩土工程 结构工程….…………….…………….……....….103-107 市政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108 桥梁与隧道工程 海洋建筑物与环境 ….………………… 109-110 水工结构工程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111 农业机械化工程.…….……………….…………….…….………112 农业水土工程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113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114 生物系统工程………………………………………………..115-116 食品科学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117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食品安全………………………………118 土壤学 植物营养学……………………………….………...119-120 环境工程 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121-123 环境修复与资源再生 环境科学….…….…….…….…………...124 生物医学工程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125-127 核技术及应用 作物学………………………………………128-129 果树学 蔬菜学 茶学 观赏园艺学…………………...……130-131 植物病理学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农药学.………….……132-133 环境生物学.…………………...………………………..……….134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135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预防兽医学..…………….…………………136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137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内科学 儿科学 老年医学…………138-142 神经病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143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144 外科学 运动医学 麻醉学 妇产科学…….….…….……….145-147 眼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肿瘤学……………….…………….148-150 急诊医学 全科医学 口腔临床医学 ……………………....151-15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53 药物化学 药剂学 药物分析学 药理学……………………154-157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程管理…………………………….…..…....158 会计学 企业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159-160 创业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林业经济管理….……..….….....161-16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 电子服务.…….…163-171 行政管理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172-173 社会保障 土地资源管理 …………………………….…………174 信息资源管理 政治学理论 传播学 美学…………………175-177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178 工程力学 流体力学 导航、制导与控制……..……………179-180 空天信息技术.…………….……………………....………………181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制
第三篇:山东大学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实施细则
山东大学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博士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5]20号文件《关于改革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核办法的通知》和学位[1999]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下放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批权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博士生指导教师岗位设置坚持以学术为主导、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原则,主要依据是:
(一)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二)国家批准的博士生招生计划及各学科、专业生源和实际招生状况。
(三)各学科、专业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的人员数量、年龄结构及符合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条件人员的分布情况。
(四)各学科、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培养条件。
第三条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博士生指导教师岗位的具体设置数量,依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招生计划、学位点的现有指导教师状况、培养条件和培养质量确定。
第二章 博士生指导教师岗位职责
第四条 博士生指导教师是指导、培养博士生的重要工作岗位,应为相应博士学科点的主要学术骨干,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具备从事高层次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和从事前沿性研究的能力,其岗位职责是:
(一)熟悉并执行学校有关博士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参与本学科、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的制订;负责制订并落实博士生培养计划;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
(三)指导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做出学术评价,提出是否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意见。
(四)支持、指导博士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理工医类博士生指导教师每年必须设置一个以上助研岗位,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博士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鼓励人文社科类博士生指导教师设置助研岗位,并资助学生至海外学习或进行科学研究。
(五)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弘扬学术正气,注重对学生学术道德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对于不宜继续培养的博士生,及时提出终止培养的书面建议。
第三章 新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遴选 第一节 新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
第五条 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六条 一般应是本学科领域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第七条 身体健康,能够履行指导教师职责。
第二节 新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条件
第八条 年龄不超过60岁(以招生当年的7月1日为界)。1953年1月1日以后出生者应具有博士学位。
第九条近三年独立或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或是国家级重大项目或重点项目主要成员(前三位),并有较充足的可支配科研经费:
(一)哲学、文学和历史学的申请者须有可支配科研经费3万元以上。
(二)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的申请者须有可支配科研经费5万元以上。
(三)理工医类的申请者须有可支配科研经费10万元(数学学科5万元)以上。
第十条近五年来取得有影响的重要科研成果:
(一)人文社科类的申请者作为第一作者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10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独立出版1部以上学术专著;或作为前两位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
(二)理工类的申请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I收录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SCI、EI收录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独立出版1部以上学术专著;或作为主要成员(前五位)获得国家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或作为前两位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三)医学类的申请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I收录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SCI、EI收录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独立出版1部以上学术专著,或作为主要成员(前五位)获得国家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或作为前两位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第十一条 完整培养过一届以上硕士生或作为指导教师组成员协助指导过一届以上博士生,培养质量优良,有协助指导博士生的学术团队,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研究生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
第十二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适当放宽上述第八条、第九条和第十条中的有关要求:
(一)研究成果特别突出,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二)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其发明专利得到实施,并产生了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三)在高影响因子的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或发表的论文多次被引用。
(四)作为负责人承担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科研经费数额巨大的科研项目。
(五)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在抢救濒危病人或诊治重大疑难病症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第三节 新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遴选程序
第十三条 新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一般每两年进行一次。海外引进人才的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引进后即时评审。
第十四条 遴选工作程序:
(一)申请者本人填写《山东大学申请新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人员简况表》,同时将简况表中相应内容的证明材料原件(学位证书、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获奖证书、科研立项通知书、校计划财务处提供的科研经费清单等)送交所在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对申请者材料和资格进行审核,并于审核结束后将申请人简况表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一周。公示结束后,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将符合申报条件的申请者名单及所有申报材料报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学位办)。公示中发现弄虚作假者取消申报资格。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对申请者的材料做严格的审核,不符合条件者不得上报。对审核失职、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将全校通报批评。
(二)学位办根据申请者提交的原件对申请人的材料和申请人的科研经费进行形式审核,并对审核发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核实、处理,审核完毕后将结果反馈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三)学位办根据审核结果和设岗原则下达推荐岗位数,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排序推荐。
(四)学位办聘请三名校外同行专家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通讯评议。通讯评议结果由研究生院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一周。
(五)对经同行专家评议半数以上同意的申请者,学位办组织由各学部组成的学科评议组进行评议,并根据当年各学科设岗数量进行限额投票表决,获三分之二或以上同意票者为通过。
(六)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科评议组评议通过的申请者进行审议,并投票表决,获得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成员二分之一以上同意票者为通过。
(七)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的申请者名单,自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无异议者即聘任为博士生指导教师。
第四节 遴选工作纪律
第十五条 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必须严格工作程序,严肃工作纪律。
(一)申请者提交的有关材料必须实事求是,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将取消其申请资格,并按《山东大学学术纪律处分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二)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凡申请者及其亲属须全过程回避,一律不得参加审核评议和有关的组织领导工作。
(三)严格保密制度,对聘请同行评议的专家名单、评审的内容及材料等都要严格保密。
第四章 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遴选与聘任
第十六条 聘任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的目的和原则:
为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我校各博士学位授权点可根据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及与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学者的合作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聘请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工作。
聘请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必须坚持有利于我校学科的建设、发展和学科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我校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原则。
第十七条 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
兼职博士生导师应具备我校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且符合下列要求。
(一)申请人必须是我校的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
(二)申请人应为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在学术研究上有较高的造诣,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属本学科领域的学科前沿。
(三)申请人能为博士研究生提供校外高水平的学习、科研工作条件,能够对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
(四)申请人须有校内合作博士生指导教师,且合作导师有与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相近的研究方向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能够在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未在校期间负责指导博士生。
第十八条 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
(一)按照山东大学培养博士生的有关规定指导或参与指导博士学位研究生。
(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
(三)每年累积来校工作时间不少于一个月,或每年安排指导的博士生到其就职单位进行不少于两个月的研究工作。
(四)发表文章署名单位应体现山东大学;指导博士生期间产生的成果,应充分体现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贡献。
第十九条 聘请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程序:
(一)不具备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者,申请担任我校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须按我校新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条件和遴选程序进行。
(二)已被其他单位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者,申请担任我校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须填写《山东大学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批表》,连同博士生导师聘任文件原件或经证明的复印件或已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其他证明材料提交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做出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聘任的意见并将同意聘任者的申报材料报送校学位办公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或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会议讨论后作出是否聘任的决定。
(三)评审通过的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按照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岗位职责的要求与聘任学科点协商签署《山东大学聘请校外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合同》。
(四)被聘为我校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者,由学校颁发博士生指导教师聘书。
第二十条 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姓名及研究方向可在我校博士生招生简章中公布,招生的数量可根据本学科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需要和其实际指导时间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确定。工资待遇由各学院根据实际工作要求与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协商确定。
第二十一条 聘任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原则上同我校新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工作同时进行。根据学校的工作需要也可不定期进行,具体事宜由校学位办公室负责。
第五章 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招生资格与审核
第一节 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招生资格
第二十二条 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年龄在招生当年一般不超过62岁(7月1日后出生),1993年以前聘任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年龄在招生当年一般不超过67岁(7月1日后出生)。
第二十三条近三年作为主持人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或作为前三位人员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或作为前两位人员承担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或作为主持人当年承担10万元以上大型横向科研项目,且有较充足的可支配经费:哲学、文学和历史学不少于2万元;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数学不少于3万元;理工医类(不含数学)不少于 5万元。
第二十四条近三年来人文社科类博士生指导教师至少有2篇以上作为首位作者的学术论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理学、工学、医学类博士生指导教师至少有2篇以上作为首位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I收录期刊;或作为第一作者、主编出版学术著作1部;或作为前五位完成人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或作为前三位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奖励;或作为前二位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奖励;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三等奖奖励;或作为第一发明人取得产生了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国家发明专利。
第二十五条 较好地执行《山东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规范》,研究生培养质量优良。
第二十六条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暂停或取消博士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
(一)退休前不能完整指导一届博士研究生。
(二)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研、论文答辩以及联系出国等工作中有徇私舞弊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
(三)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连续两人次论文评审不合格或答辩未获通过。
(四)出国时间超过一年以上且不能保证正常指导博士研究生。
第二节 博士生指导教师招生审核程序
第二十七条 博士生指导教师申请下一博士生招生资格时,填写《山东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简况表》,并由所在招生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签章。
第二十八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按照博士生指导教师招生条件进行审核。
第二十九条 审核合格的人员报学位办并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第三十条 博士生指导教师招生审核工作每年一次。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细则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原《山东大学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实施细则》(山大研字〔2005〕53号)和《山东大学聘请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实施细则》(山大研字〔2004〕14)号同时废止。
山东大学校长办公室
2006年11月10日制发
第四篇: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函 - 山东大学
山 东 大 学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
邀 请 函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重要项目,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国家财政部资助。山东大学将于2008年10月隆重举办“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届时,我们将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内,邀请100余名博士生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热点话题,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为博士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海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以及来自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将出席本次盛会。
山东大学创建于1901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百余年来,山东大学汲取齐鲁文化营养,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并以治学严谨、学风淳朴和人才辈出享誉海内外。2000年合校以来,学校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教育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学位点建设大幅攀升,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大力实施“一个学生,两个导师,三种经历”为重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积极培育优秀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山东大学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推行的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度、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双语写作、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山东大学重视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活动。“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品牌,我校成功举办的2005年 1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两岸三地”——文史哲药领域),为本次“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山东大学本部坐落在山水秀美的泉城济南,现有东校区新校、老校、西校区、南校区、软件园校区和南新区6个校园,并在风景优美的海滨城市威海设有分校。我校秉承“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山之魂,海之韵”的山大文化,积极担承社会责任,致力学术繁荣,培育民族中坚,服务社会发展,探求科学真理,引领文明进步。深厚的历史积淀,淳朴的优良学风,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使百年山大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成为海内外学子治学与成才的理想殿堂。
金秋十月,山东大学将敞开怀抱,热诚欢迎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博士生共聚泉城,一起探索学术前沿,广泛交流最新成果,实地考察新农村建设,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山 东 大 学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组委会
2008年3月20日
山 东 大 学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
论坛简介
论坛活动
1、特邀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场学术报告
2、博士生分主题进行学术报告、交流
3、联欢晚会
4、考察邹平新农村建设
5、其他
重要日期:
1、邀请函发出时间:2008年3月25日
2、论文摘要及全文提交时间:2008年5月20日—7月20日
3、论文评审结果通知时间:2008年8月20日
4、会议宣读论文PPT和张贴论文POST提交截至时间:2008年9月20日
5、论坛举行日期:2008年10月17—19日(暂定)重要事宜:
1、论文征集只面向在校博士生。
2、论坛提供与会人员的免费食宿、不收取会务费。往返交通费用自理(西部高校学生除外)。
3、论文需提供正文3000-6000字左右,采用word文档,A4纸型。征文格式请到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网站()下载。论文须网上提交。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4、所有论文将由学术委员会统一组织进行匿名评审,评审结果将
是论文提交者是否受邀参加论坛的唯一依据。
5、论坛将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在来稿中评选出大会宣读论文和大会张贴论文。大会宣读论文需递交论文全文、PPT。大会张贴论文需递交论文全文、POST。
6、论坛将设立“优秀论文”、“最佳学术创意”、“最佳表达”、“最佳演示”等奖项,并将优秀论文推荐至《山东大学学报》、《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等学术期刊发表。
7、论文及论坛期间产生的学术成果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稿件涉及保密内容,请作者特别说明。
8、所有参会者将获赠论文全文汇编和光盘。
征文范围:
1、农村基层治理
2、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3、农村社会政策
4、农村土地制度
5、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6、农民自组织建设
7、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8、县级体制改革
9、农村建设的国际经验
联系方式:
1、通讯地址: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2501002、电话:0531-883691163、传真:0531-883657854、网址:
5、邮箱:bsslt@sdu.edu.cn
第五篇:2018年山东大学汉硕招生专业目录及其大纲
2018年山东大学汉硕招生专业目录及其大纲
2018年山东大学汉硕招生人数
今年只能用英语考
备考汉硕交流扣:一二九八三六七零四五
国际教育学院简介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是一所集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外国留学生教育、海内外汉语师资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并承担学校孔子学院建设、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国家汉办/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建设工作。
学院拥有贯通本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及博士(语言与文化传播)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语言与文化传播博士专业是国内最早设立的,以研究语言与文化传播规律、机制和模式为内涵的综合性跨学科平台,现为教育部“985”重点建设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一流,特色鲜明,在国务院学位办评估中并列前茅,并依托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和山东大学9所海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将该专业学生海外实习纳入培养计划,已累计派出学生约四百余人次;教育创新项目“国际化、复合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获得山东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院设有教育学系、汉语教学部、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预科部、教学资源中心、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有专职教师39人,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者1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7人,9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经历。
354-汉语基础
一、考试性质
汉语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汉语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汉语语言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汉语语言分析及运用能力。
二、评价目标
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2.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汉语应用能力。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汉语语言分析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现代汉语概论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2.现代汉语方言 3.现代汉语的特点 4.现代汉语规范化
二、语音 1.语音概说 2.声母 3.韵母 4.声调 5.音节 6.音变 7.音位
8.朗读和语调
三、文字
1.汉字概说
2.汉字的形体 3.汉字的结构
4.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5.使用规范汉字
四、词汇
1.词汇和词的结构 2.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3.义项和义素 4.语义场
5.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6.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7.熟语
8.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五、语法 1.语法概说 2.词类(实词)3.词类(虚词)4.短语 5.句法成分 6.单句
7.常见的句法失误
8.复句 9.句群
10.标点符号
六、修辞 1.修辞概说 2.词语的锤炼 3.句式的选择 4.辞格
5.辞格的综合运用
6.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7.语体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一、考试性质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相关的中外文化、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及书面语表达能力。
二、评价目标
1.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教学基础知识。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中华文化基础
一、简论
1.文化的含义
2.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3.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4.中国文化的未来
二、地理概况
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历代疆域
3.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4.现行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
三、历史发展
1.中国文化的源头 2.三皇五帝 3.夏代文明 4.商周社会 5.春秋战国 6.秦汉帝国 7.魏晋南北朝 8.隋唐时代 9.宋元明清 10.近代历史
四、姓氏与名、字、号
1.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2.姓氏的主要来源 3.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4.姓氏混杂与谱牒 5.全国姓氏数量
6.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五、汉字
1.汉字的产生 2.现存最早的汉字 3.石鼓文
4.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5.汉字的改革与汉字现代化
六、学术思想
1.孔孟之道 2.老庄思想 3.墨家学说 4.法家学说 5.汉代经学 6.魏晋玄学 7.宋明理学 8.清代朴学
七、宗教信仰
1.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2.佛教 3.道教 4.伊斯兰教 5.基督教
八、古代教育
1.古代的学校教育 2.明清时代的国子监 3.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4.古代的家庭教育 5.清代的学塾教育
九、科举制度
1.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2.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3.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 4.科举制的流弊与功过
十、典籍藏书
1.经书
2.史书及其类别 3.类书和辞书 4.方志
5.官藏与私藏 6.版本与善本 7.图书分类
十一、科技成就
1.天文与历法 2.农学 3.算学 4.医学 5.地学 6.四大发明
十二、传统建筑
1.古代城池 2.宫殿建筑 3.帝王陵寝
4.万里长城和关隘 5.古代桥梁
6.古代园林与亭台楼阁 7.宗教祭祀建筑 8.装饰性建筑 9.衙署与会馆
10.北京四合院与各地民居 11.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十三、古典文学
1. 诗词作品及诗人 2. 散文及其作者 3. 辞赋及其作者 4. 戏剧及戏剧家 5. 小说及小说家
十四、各类艺术
1.书法艺术 2.雕塑艺术 3.戏曲艺术 4.绘画艺术 5.民族音乐艺术 6.楹联艺术
十五、风俗习惯
1.茶酒与烹调 2.衣冠服饰 3.婚俗与葬俗 4.民族祥瑞动物 5.名贵花木 6.民族节日
7.其他崇尚和禁忌
十六、中外文化交流
1.海上仙山和徐福东渡 2.海陆“丝绸之路” 3.佛教东传和西行求法 4.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 5.郑和下西洋
6.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
十七、中国文化趣论
1.江南三大名楼与中国古典文学 2.中国文化中的颜色迷信 3.水与中国文化 4.河东裴氏论略 5.台与中国文化
第二部分
跨文化交际基础
一、跨文化交际概述
1.跨文化交际 2.跨文化交际学
二、基本概念:文化、交际与传播
1.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2.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3.文化与交际 4.传播的种类 5.传播的模式
6.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史实及其意义
三、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1.语言交际 2.非语言交际 3.文化冲突 4.社会交往
四、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1.价值观及其衡量尺度 2.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 3.价值观的特点
五、跨文化交际障碍
1.认识上的误区 2.民族中心主义 3.刻板印象
六、跨文化交际训练
1.文化休克
2.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 3.跨文化训练的主要方式
第三部分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
一、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1.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2.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1.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2.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1.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2.对外汉语的教育学基础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1.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2.对外汉语的文化学基础
五、语言习得理论与研究
1.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
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3.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4.对比分析 5.偏误分析
6.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六、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1.认知派与经验教学派
(一)语法翻译法
(二)直接法
(三)情景法
(四)阅读法
(五)自觉对比法
(六)听说法
(七)视听说
(八)自觉实践法
(九)认知法
2.人本派与功能派教学法
(一)团体语言教学法
(二)默教法
(三)全身反应法
(四)暗示法
(五)自然法
(六)交际法
七、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
1.对外汉语教学目的与课程设计 2.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3.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4.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
5.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教学 6.语言测试 第四部分
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的涵义与功能
1.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3.教育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师
1.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2.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3.教师的角色与行为规范 4.教师劳动的特点
三、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和权利
四、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类型
2.师生情感的功能及培养 3.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五、教育环境
1.校园文化与课堂环境 2.家庭的教育功能及其特点 3.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
六、课程
1.课程的类型 2.隐性课程
3.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科书 4.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七、课堂教学
1.教学原则 2.教学方法 3.课堂管理 4.教学组织形式 5.学习方法指导
八、教会学生做人
1.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 2.道德教育的原则 3.道德教育的方法 4.奖励与惩罚的类型
2018年山东大学汉硕招生专业目录
2018年山东大学汉硕招生人数
国际教育学院简介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是一所集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外国留学生教育、海内外汉语师资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并承担学校孔子学院建设、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国家汉办/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建设工作。
学院拥有贯通本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及博士(语言与文化传播)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语言与文化传播博士专业是国内最早设立的,以研究语言与文化传播规律、机制和模式为内涵的综合性跨学科平台,现为教育部“985”重点建设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一流,特色鲜明,在国务院学位办评估中并列前茅,并依托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和山东大学9所海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将该专业学生海外实习纳入培养计划,已累计派出学生约四百余人次;教育创新项目“国际化、复合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获得山东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院设有教育学系、汉语教学部、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预科部、教学资源中心、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有专职教师39人,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者1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7人,9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经历。
一、考试性质
354-汉语基础
汉语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汉语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汉语语言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汉语语言分析及运用能力。
二、评价目标
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2.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汉语应用能力。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汉语语言分析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现代汉语概论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2.现代汉语方言 3.现代汉语的特点 4.现代汉语规范化
二、语音 1.语音概说 2.声母 3.韵母 4.声调 5.音节 6.音变 7.音位
8.朗读和语调
三、文字
1.汉字概说
2.汉字的形体 3.汉字的结构
4.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5.使用规范汉字
四、词汇
1.词汇和词的结构 2.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3.义项和义素 4.语义场
5.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6.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7.熟语
8.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五、语法 1.语法概说 2.词类(实词)3.词类(虚词)4.短语 5.句法成分 6.单句
7.常见的句法失误
8.复句 9.句群
10.标点符号
六、修辞 1.修辞概说 2.词语的锤炼 3.句式的选择 4.辞格
5.辞格的综合运用
6.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7.语体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一、考试性质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相关的中外文化、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及书面语表达能力。
二、评价目标
1.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教学基础知识。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中华文化基础
一、简论
1.文化的含义
2.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3.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4.中国文化的未来
二、地理概况
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历代疆域
3.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4.现行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
三、历史发展
1.中国文化的源头 2.三皇五帝 3.夏代文明 4.商周社会 5.春秋战国 6.秦汉帝国 7.魏晋南北朝 8.隋唐时代 9.宋元明清 10.近代历史
四、姓氏与名、字、号
1.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2.姓氏的主要来源 3.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4.姓氏混杂与谱牒 5.全国姓氏数量
6.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五、汉字
1.汉字的产生 2.现存最早的汉字 3.石鼓文
4.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5.汉字的改革与汉字现代化
六、学术思想
1.孔孟之道 2.老庄思想 3.墨家学说 4.法家学说 5.汉代经学 6.魏晋玄学 7.宋明理学 8.清代朴学
七、宗教信仰
1.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2.佛教 3.道教 4.伊斯兰教 5.基督教
八、古代教育
1.古代的学校教育 2.明清时代的国子监 3.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4.古代的家庭教育 5.清代的学塾教育
九、科举制度
1.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2.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3.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 4.科举制的流弊与功过
十、典籍藏书
1.经书
2.史书及其类别 3.类书和辞书 4.方志
5.官藏与私藏 6.版本与善本 7.图书分类
十一、科技成就
1.天文与历法 2.农学 3.算学 4.医学 5.地学 6.四大发明
十二、传统建筑
1.古代城池 2.宫殿建筑 3.帝王陵寝
4.万里长城和关隘 5.古代桥梁
6.古代园林与亭台楼阁 7.宗教祭祀建筑 8.装饰性建筑 9.衙署与会馆
10.北京四合院与各地民居 11.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十三、古典文学
1. 诗词作品及诗人 2. 散文及其作者 3. 辞赋及其作者 4. 戏剧及戏剧家 5. 小说及小说家
十四、各类艺术
1.书法艺术 2.雕塑艺术 3.戏曲艺术 4.绘画艺术 5.民族音乐艺术 6.楹联艺术
十五、风俗习惯
1.茶酒与烹调 2.衣冠服饰 3.婚俗与葬俗 4.民族祥瑞动物 5.名贵花木 6.民族节日
7.其他崇尚和禁忌
十六、中外文化交流
1.海上仙山和徐福东渡 2.海陆“丝绸之路” 3.佛教东传和西行求法 4.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 5.郑和下西洋
6.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
十七、中国文化趣论
1.江南三大名楼与中国古典文学 2.中国文化中的颜色迷信 3.水与中国文化 4.河东裴氏论略 5.台与中国文化
第二部分
跨文化交际基础
一、跨文化交际概述
1.跨文化交际 2.跨文化交际学
二、基本概念:文化、交际与传播
1.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2.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3.文化与交际 4.传播的种类 5.传播的模式
6.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史实及其意义
三、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1.语言交际 2.非语言交际 3.文化冲突 4.社会交往
四、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1.价值观及其衡量尺度 2.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 3.价值观的特点
五、跨文化交际障碍
1.认识上的误区 2.民族中心主义 3.刻板印象
六、跨文化交际训练
1.文化休克
2.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 3.跨文化训练的主要方式
第三部分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
一、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1.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2.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1.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2.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1.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2.对外汉语的教育学基础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1.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2.对外汉语的文化学基础
五、语言习得理论与研究
1.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
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3.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4.对比分析 5.偏误分析
6.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六、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1.认知派与经验教学派
(一)语法翻译法
(二)直接法
(三)情景法
(四)阅读法
(五)自觉对比法
(六)听说法
(七)视听说
(八)自觉实践法
(九)认知法
2.人本派与功能派教学法
(一)团体语言教学法
(二)默教法
(三)全身反应法
(四)暗示法
(五)自然法
(六)交际法
七、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
1.对外汉语教学目的与课程设计 2.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3.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4.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
5.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教学 6.语言测试
第四部分
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的涵义与功能
1.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3.教育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师
1.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2.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3.教师的角色与行为规范 4.教师劳动的特点
三、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和权利
四、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类型
2.师生情感的功能及培养 3.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五、教育环境
1.校园文化与课堂环境 2.家庭的教育功能及其特点 3.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
六、课程
1.课程的类型 2.隐性课程
3.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科书 4.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七、课堂教学
1.教学原则 2.教学方法 3.课堂管理 4.教学组织形式 5.学习方法指导
八、教会学生做人
1.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 2.道德教育的原则 3.道德教育的方法 4.奖励与惩罚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