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文学常识
中国古文学常识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明清科举考试】 等级: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伍子胥)。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古代的刑罚】 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劓刑:割鼻子。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大辟:砍头
炮烙:将人烧烤死。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汤镬:将人煮死。腰斩:从腰部斩簖。凌迟:又叫“千刀万剐”。弃市:暴尸街头。【古代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
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1)授官:除、拜;(2)升官:迁、擢;(3)降官:谪、左迁;(4)免官:罢、黜;(5)招聘:征、辟;(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徙;(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第二篇:古文学复习
考试题型:
一,填空10道10分 二,名词解释3道12分 三,鉴赏12分 四,简答题30分 五,论述题36分、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义而言,这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
代表:李白
2、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中国绍兴是山水诗的发祥地 代表:谢灵运,孟浩然,王维。
3、田园诗: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代表:王维,孟浩然,陶渊明。
4、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代表:高适,岑参
5、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二:名词解释:
1、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有一种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最突出的特色是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陌上桑》中“罗敷前致辞”的从容,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
(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
(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
2、纪传体:以记叙人物活动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写作方式。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3、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及蔡琰为代表的诗人们,他们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传统,描写社会**和民生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风:主要指建安诗人反映社会**、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建安风骨也叫“建安风力”。
4、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5、汉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
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汉赋分为(1)骚体赋《吊屈原赋》(2)汉大赋(新体赋,散体大赋),枚乘《七发》标志新体赋正式形成。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表现新体赋的最高成就。(3)小赋:张衡《归田赋》
三:鉴赏。
《赠白马王彪》曹植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译文 关中地区护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在咫尺。(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情绪由低沉而变得昂扬,使诗的情调也变得开朗豪迈。
《登池上楼》谢灵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
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景、情、理交融于一体。四:简答题 《孔雀东南飞》:是社会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宗法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家长专制和宗法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刘兰芝:自以为是,她婆婆还没有提出要驱赶她,她自己就先说出来,一开始说到她自己的才华她就抱怨,不会忍让,不会做人,婚后无子,明知她婆婆不喜欢她,还在她丈夫面前抱怨,迫使她丈夫跑到母亲母亲面前为她辩护,这样只会让焦母更讨厌她。要强,女强男弱。
《陌上桑》:是阶级斗争还是道法冲突?
此诗叙述太守调戏采桑女子而遭到严辞拒绝的故事。诗中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的面目,同时刻画了一个坚贞美丽的女性形象秦罗敷。
从罗敷的穿着来看,她不可能是去劳动的,所以她不是代表劳动阶级的斗争。表达的是一个怀春女子用道德范围许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欲望,孔子说过一句话“从心所欲,不逾矩”,表达自己的本能欲望和道德律令相矛盾冲突。
班固《汉书》苏武传——人物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运用对比,映衬手法来塑造苏武这个人物形象;面对死亡的威胁,张胜选择了投降,而苏武凛然不屈,卫津津津乐道与富贵利禄,而苏武视之如粪土,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百般劝降,苏武无动于衷,最后连李陵都喟然感叹“嗟乎,义士!陵与卫津之罪上通于天。”这三个变节者与苏武的形象可谓是昭昭黑白,相较益彰。展现出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崇高精神境界。(2)苏武的咽雪、牧羊和归来时“须发尽白”的细节描写也都有力地烘托出苏武的坚强性格。
(3)叙事的繁简得当和个性化的语言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
司马迁《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性格是矛盾中割裂还是矛盾中的统一? 项羽的性格特点:
性格直率,感情用事,目光短浅,优柔寡断,残暴,不具备仁君的特点
项羽性格中有著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因此,他刚愎自用,冥顽不灵,他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著於自己的人生,依自己的方式活著,这种固执往往容易在他遭遇苦难时,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失败的命运.然而,若不能依自己希望的方式活下去,他是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苟活,所以他选择以自刎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这就是项羽身为悲剧英雄的无奈.五、论述题
司马迁《史记》如何塑造人物,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运用了什么手法?
1、将人物放到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
2、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
3、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4、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5、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篇:古文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我们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推荐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带“△”号者为重点推荐阅读书目。有的选注本找不上我们所推荐的版本,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及巴蜀书社、齐鲁书社、岳麓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等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相近的版本亦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所收之注本都很好。如要看好的别集新整理本、新注本,中华书局出版《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所收均很好。欲进一步接触旧注本或旧刻别集、总集、选集,可从《四部备要》、《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中去查找。
每一段先是作品,再是文学史著作,再是研究论著,次序调整一致。各部分又大体以类相从,兼顾所论作品、文学史之先后次序。
中国古代文学阅读书目
△ 《古神话选释》 袁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 《诗经选》 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重印本。
△ 《老子译注评介》 陈鼓应,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 《论语译注》 杨伯峻,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 《孟子译注》 杨伯峻,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 《庄子浅注》 曹础基,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 《楚辞选》 马茂元,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 《屈骚探幽》 赵逵夫,巴蜀书社 2003 年版。
△ 《古文观止》 吴楚材等,中华书局 1987 年点校本。
《山海经校注》 袁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尚书正读》 曾运乾,中华书局 1978 年版。
《诗集传》 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诗经注析》 程俊英、蒋见元,中华书局 1994 年版。
《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中华书局 1981 版。
《国语译注辨析》 董立章,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战国策新校注》 缪文远,巴蜀书社 1998 年第二版。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荀子集解》 王先谦,诸子集成本。
《列子集释》 杨伯峻,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韩非子新校注》 陈奇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楚辞补注》 洪兴祖,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楚辞集注》 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排印本。
《屈原集校注》 金开诚等,中华书局 1996 年版。
《屈原与他的时代》 赵逵夫,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修订版。
《先秦诗鉴赏辞典》 姜亮夫、夏传才、赵逵夫、郭维森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年版。
《先秦文学史》 褚斌杰、谭家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汉诗选笺》 郑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史记选》 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古诗十九首集释》 隋树森编,中华书局 1955 年版。
《阮步兵咏怀诗注》 [ 晋 ] 阮籍著,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唐前志怪小说辑释》 李剑国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文心雕龙》 [ 梁 ] 刘勰著,郭晋稀注译,岳麓书社 2004 年版。
《乐府诗集》 [ 宋 ] 郭茂倩编,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文选》 [ 梁 ] 萧统编,[ 唐 ] 李善注,中华书局 1977 年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标点本。《玉台新咏笺注》 [ 陈 ] 徐陵辑,[ 清 ] 吴兆宜注,[ 清 ] 程琰删补,中华书局 1985 年。
《搜神记》 [ 晋 ] 干宝著,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史记》 [ 汉 ] 司马迁撰,[ 南朝 ] 裴駰集解,[ 唐 ] 司马贞索隐,[ 唐 ] 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扬雄文集笺注》 [ 汉 ] 扬雄撰,郑文笺注,巴蜀书社 2000 年版。
《潜夫论笺校正》 [ 汉 ] 王符撰,[ 清 ]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1979 年版。《魏晋文学史》 徐公持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版。
《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沈玉成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 魏 ] 曹操、曹丕著,黄节注,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版。
《曹植集校注》 [ 魏 ] 曹植著,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嵇康集校注》 [ 晋 ] 嵇康著,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
《陶渊明集笺注》 [ 晋 ] 陶渊明著,袁行霈笺注,中华书局 2003 年版
《谢康乐诗注》 [ 宋 ] 谢灵运著,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版。
《世说新语校笺》 [ 宋 ] 刘义庆著,徐震崿校笺,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文心雕龙义证》 [ 梁 ] 刘勰著,詹锳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诗品集注》 [ 梁 ] 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
△ 《唐诗三百首》 [ 清 ] 蘅塘退士编、顾青注释集评,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 《唐诗选》 社科院文研所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年版。
△ 《宋诗选注》 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唐宋词选注》 唐圭璋等选注,北京出版社 1982 年版。
△ 《唐宋传奇选》 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 年版
△《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唐代文学史》 乔象钟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两宋文学史》 程千帆、吴新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唐宋文举要》 高步瀛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唐宋诗举要》 高步瀛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 《苏轼诗选注》 吴鹭山、夏承焘等合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2 年版。
《陆游诗选》 游国恩、李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杨万里选集》 周汝昌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元好问诗选》 郝树侯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宋词三百首笺注》 [ 清 ] 上彊村民编、唐圭璋笺注,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欧阳修诗选》 施培毅选注,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白居易选集》 王汝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中凡选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62 年版。
《两汉文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魏晋文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南北朝文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中华书局 1998 年版。
《王维诗选》 陈贻焮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高适岑参诗选》 孙钦善、武青山、陈铁民、何双全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韩愈选集》 吴小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柳宗元选集》 高文、屈光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李商隐诗选》 刘逸生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花间集校》 [ 五代 ] 赵崇祚编,李一氓校,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版。
《黄庭坚选集》 黄宝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辛弃疾选集》 吴则虞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诗辨新探》 郭晋稀著,巴蜀书社 2004 年版。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中国戏曲选》 王起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元明清散曲选》 王起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金元明清词选》 夏承焘、张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元人杂剧选》 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
《琵琶记》 [ 元 ] 高明著,钱南扬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西厢记》 [ 元 ] 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元代文学史》 邓绍基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 《桃花扇》 [ 清 ] 孔尚任著,王季思等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长生殿》 [ 清 ] 洪升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今古奇观》 [ 明 ] 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牡丹亭》 [ 明 ] 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明清文言小说选》 薛洪勣、李伟实、王粹刚选注,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清诗选》 福建师大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近代诗选》 北京大学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版。
△ 《中国小说史略》 鲁 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 《三国演义》 [ 明 ] 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年版。
△ 《水浒传》 [ 明 ] 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年版。
△ 《西游记》 [ 明 ] 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版。
△ 《话本选》 吴晓铃等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 《聊斋志异选》 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年版。
△ 《儒林外史》 [ 清 ] 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版。
△ 《红楼梦》 [ 清 ] 曹雪芹、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年版。
《晚清小说史》 阿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版。
《官场现场记》 [ 清 ] 李宝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清 ] 吴沃尧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老残游记》 [ 清 ] 刘 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孽海花》 [ 清 ] 曾 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中国小说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年版。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周贻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王季思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年版。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王季思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年版。
《元诗选》 顾嗣立编选,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元曲选》 [ 明 ] 臧懋循编,中华书局 1958 年版。
《明诗选》 杜贵晨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钱仲联、章培恒、陈祥耀、潘啸龙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年版。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钱仲联、马兴荣、叶嘉莹、陈邦炎、钟振振、王兆鹏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年版。《梁启超选集》 王蘧常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秋瑾诗文选》 郭延礼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柳亚子诗词选》 柳无非、柳无垢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第四篇:古文学唐答案
一、填空题:
1、陈子昂
2、洞庭湖
3、温庭筠《梦江南》
4、白居易《长恨歌》
5、王维《山居秋暝》
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7、柳宗元《渔翁》
8、裴铏《传奇》
9、沈既济《枕中记》
10、杨炯《从军行》
11、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12、沈佺期、宋之问
13、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14、李商隐《夜雨寄北》
15、韩愈《进学解》
16、陈鸿
17、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8、骆宾王《在狱咏蝉》
19、韩愈《原毁》20、崔颢《黄鹤楼》
21、王昌龄《闺怨》
22、李商隐《马嵬》
23、柳宗元
24、白居易
25、李贺《梦天》
26、杜甫《月夜》
27、刘禹锡《乌衣巷》
28、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燕昭王30、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31、安史之乱
32、上官仪、“上官体”
33、六对、八对
34、清绮、气质
35、无生
36、王翰《凉州词》
37、王昌龄
38、高适
39、用赋体叙事40、李白、裴旻、张旭
41、王维、孟浩然,王昌龄、李白
42、《登高》
43、元稹
44、温庭筠《商山早行》
45、司空图
46、隋炀帝
47、荷花
48、温庭筠
49、冯延巳《谒金门》50、真
二、选择题:
1D、2D、3D、4C、5A、6D、7A、8B、9B、10C、11B、12D、13D、14C、15B、16B、17C、18B、19D、20B
三、判断题: 1、2、3、4、6、7、8、9、10、11、12、13、14、15、16、18、19、20“√” 5、17“×”
四、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2、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作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即重视诗歌的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代表了当时宫廷诗的最高水平,时人称其诗为“上官体”。
3、沈宋体: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完成了律诗的定型,于是后人称律诗为“沈宋体”。
4、盛唐气象:是后人对盛唐诗歌时代特征的一种概括,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完美,技巧精纯,风格明朗,诗歌洋溢着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浪漫的青春旋律。
5、山水诗派:指以山水自然物色为主要表现对象或借景写情的诗歌流派,它开创于南朝谢灵运,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人将这一题材的创作推向高峰。
6、边塞诗派:指以边塞风光或边塞生活为主要题材的诗歌流派,盛唐时期,高适、岑参等诗人在这一题材的创作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7、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一群诗人,在理论上提出“不平则鸣”之说,在诗歌创作中积极创新,追求雄奇怪异之美,后人称之为韩孟诗派。
8、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后人称之为元白诗派。
9、花间词派:晚唐五代词坛上的一个流派,其名源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此派在创作上主要描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表现男女之情,在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艳丽。代表作家有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
10、通江唱和:指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被贬后以诗歌相酬唱的现象,因他们的贬所一在通州,一在江州,所以其间的唱和被称作“通江唱和”。
11、大历诗风:指中唐大历至贞元年间诗歌创作风貌,以韦应物、刘长卿及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
12、沉郁顿挫:是对杜甫诗歌创作主要风格特征的概括,所谓沉郁,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13、三十六体:晚唐骈体文创作成为文坛的主流,尤其是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三人以擅长骈体齐名,因为他们在其从兄弟中皆排行第十六,所以,时人号为“三十六体”。
14、苦吟诗人:晚唐诗坛上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诗人,由于对社会生活关心不够,阅历范围狭窄,入诗的事料相对贫乏,所以以苦吟的态度创作着“清新奇僻”的诗作,后人将他们及其追逐者称为苦吟诗人。
15、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此名源于晚唐作家裴铏的小说集《传奇》。传奇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文异事,如《莺莺传》、《枕中记》等,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进入成熟期。
五、问答题: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白乐府诗的创新。
李白乐府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1)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2)用古题写己怀,如《将进酒》《行路难》等;3)在写法上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如《行路难》。
2、谈谈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主要体现在其“无题诗”一类,其境界和情思朦胧,在内涵上可以有多种解读,如《锦瑟》。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诗人将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而且其心境又非常复杂,各种情绪互相牵连渗透,难辨难分;2)。与其诗歌意象的独特有一定的联系,其诗歌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被心灵化了;3)大量用典,又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4)与其诗歌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其意象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时空和因果顺序限制。
3、结合作品谈谈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沉郁顿挫是对杜甫诗歌风格特征的概括,所谓沉郁,主要指杜诗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指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这一风格特征在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有集中的体现,诗作分别表现了居京十年的郁勃不平、自京赴奉先途中愤愤懑平以及回到奉先家中的悲痛欲绝,但每当其感情快要喷发之时,却有意地转移话题,自我节制,如此三番便形成了波浪起伏、反复低回的抒情特征。
4、结合具体作品谈谈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前者以敏锐的目光洞察边关中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其中不合理现象,因此,其诗现实性强,如《燕歌行》;而后者则以好奇的心理,描写边塞奇特的风景,表现豪迈情怀,诗歌充满浪漫色彩,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
5、谈谈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得与失。
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优点有1)中心突出,旨意明确,一篇专咏一事。2)形式灵活,语言通俗。3)善于生动地描写人物,感情浓烈。其不足之处有:1)为了做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2)有些诗无感而发,堆积议论和说教,写得枯燥乏味;3)语言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不够精炼含蓄。
6、试比较刘禹锡、柳宗元诗歌创作的不同特点。
刘禹锡、柳宗元交情甚笃,才华相当,政治遭遇非常接近,因此在诗歌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但由于性格的差异,他们的诗歌有具有不同的特点:刘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身受挫折,却不曾绝望,其诗昂扬、外扩、气雄、风情朗丽,如《西塞山怀古》《秋词》《竹枝词》;而柳性格激切孤直,甚至有些偏狭,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想超越却不能自拔,其诗沉重、内敛、骨峭、淡泊简古。如《江雪》《渔翁》。
7、为什么说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成熟期的到来?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成熟期的到来,因为:1)唐代传奇作家是有意创作小说的,不再像六朝作家的“实录”,而是以想象和虚构进行艺术加工;2)情节引人入胜,结构完整,不再是“丛残小语”、片段式的;3)人物描写生动形象;4)在语言、辞采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中也取得突出的成就。
8、结合作品,谈谈杜诗中萧散自然的风格特征。
萧散自然是杜甫诗歌风格的又一重要特色,主要体现于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以及细致的景物描写等方面,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9、谈谈杜诗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其不同境遇之关系。
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相关。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慷慨悲歌。这时的诗歌便表现出沉郁顿挫,如困顿长安、陷落贼中、华州鄜州时期,所作诗歌多是这类风格。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10、谈谈杜甫对中唐诗坛的影响。
杜甫对中唐诗歌产生深刻影响,白居易、元稹继承其缘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一面,而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
11、以诗歌写时事是杜甫与白居易的共同点,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两位诗人在方面的不同点。
其间的不同主要在于,杜甫写所见所感,生民疾苦与一己遭遇之悲怆情怀融为一体,虽于写实中时时夹以议论,含讽喻之意,却并非以讽喻为出发点。杜诗出之以情,白诗出之以理念,将“为君”而作视为诗歌的主要目的,从而极度突出了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了狭窄的路途。因为过分重视诗歌的讽刺功用,从而将诗歌等同于谏书、奏章,使不少诗的形象性为讽刺性的说理议论所取代。
12、试述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
《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作品对李杨故事的态度上,一方面,诗作的前半篇渲染唐玄宗好色废政,杨贵妃恃宠而骄,终于导致安史之乱,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诗歌“长恨”的因由,其中包含作者一定程度的讽刺、批判态度;另一方面,诗作在描写杨贵妃的死以及其死后唐玄宗刻骨铭心的思念,笼罩着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对美的毁灭的沉重感伤。
13、谈谈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贡献。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给在盛唐和中唐已经有过充分发展的唐诗,以重大的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具体表现一下几个方面:1)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2)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实景虚化。3)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商作出重要贡献。4)载体裁方面,其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总之,李商隐诗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再次为诗国开疆辟土的大家。
14、结合作品谈谈温庭筠与韦庄词风的区别。
温韦二人均是花间派代表作家,其词风都有花间词所共有的婉媚、柔丽、轻艳的特征,但韦词又常常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异于温庭筠。温词客观描绘,虽可能时或寓有沦落失意的苦闷,却非常隐约,只是唤起人的一种深美德联想而已。韦词则直抒胸臆,显而易见。温词意象迭出,以两句能包含多层意蕴,韦词则以首词围绕以件事从容展开。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温词雕饰而韦词自然。温词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韦词如《思帝乡》“春日游”。
15、结合作品谈谈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
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个方面显得很突出:
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
二、本色而不雕琢,读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
三、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16、结合作品谈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风格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它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在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如《钴鉧潭西小丘记》。
17、赏析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诗歌创作于诗人首次入长安求仕失败而归之时,借《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来表现自己功业难成的苦闷。前四句化用鲍照《拟行路难》中的诗句,以“对案不能食”表现苦闷的心情,接着便以两个比喻,表达自己理想的不得实现。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又以两个典故,写对未来的憧憬。可是,求仕失败的现实又让他感慨世事艰难,四个短句即表现其彷徨而无奈的心境。最后两句又忽然奋起,表现出对未来的乐观和自信,豪迈而飘逸。整首诗作感情跌宕起伏,句式参差错落,集中体现了李白乐府诗的风格。
18、赏析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词作写于李煜晚年,甚至被视为其绝笔之作。作品以伤春发兴,表达其对故国的情思。词作以晚春雨夜为背景,巧妙地以梦境的欢乐反衬出梦醒后的悲哀,尤其是后两句,借流水落花春将去写其过去美好的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也暗示人亦将不久于斯世。“肝肠断绝,遗恨千古”。
19、赏析杜甫的《登高》。
诗歌作于大历二年在夔府东屯养病期间,于九月九日扶病登高有感而发。在内容上,前半幅以萧瑟的秋景烘托悲凉的心境,后半幅即景抒情,慨叹飘泊异乡的悲苦境遇,全诗充满着沉郁悲凉的气氛。在艺术上,堪称典范之作:结构严谨,一三、二四、五七、六八句,两两相扣;律对精工而不露痕迹;情景交融,境界壮阔。
20、赏析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此篇词作是温庭筠的代表作。作品主要表现一位闺阁女子的怨情,但不是直接抒写,而是通过摄取主人公的一个生活片段来暗示,通过对闺阁的画屏、女子的容貌服饰及动作的工笔描写,来暗示其内心的寂寞与幽怨。写得富艳精工,深隐含蓄,集中体现了温庭筠词作的风格特征。
第五篇:我爱古文学
吾爱古文学
各位吾师、砚席:女子不才,六三班人也.吾姓(),字(),于世虚度十二春秋是也.吾性温和,娴静少言,诚以待人,虽才不及孔明,然好读国学,今献《吾爱古文学》于尔,诚望家人指点:
古人云,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诗与词,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与内涵,它代表着中国语言的精粹。它凝练飘逸的语言纯净了我们的心灵,它清新隽永的风格开启了我们的智慧。有古为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揭开了《诗经》的封面,只见一片北方的水色河光,照入眉睫,“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翻开《楚辞》的篇页,你会看到南方的湖波江浪,浸透了屈原带泪的诗行。先秦时代的水流,流过汉魏六朝,流过唐代诗人的篇章,在宋词中也波光潋滟,浪花飞扬。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表示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凄美的画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有那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素手,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描写了织女的机杼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流如雨,最令人感叹的是:诗中不写河汉的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视。
水是相思
水难以逾越,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给人带来了痛苦,因此大多说诗词抒发的是相思之苦,或为友情或为爱情,成语“柔情似水”便是最好的例证,且看王观的《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一道新鲜脱俗的送别词。王观以横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眼的眉眼
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东山水,并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这首词,宛如一活泼的轻音乐,没有离别的伤感,而只有俏皮的描绘与祝愿。
水是愁情 古代诗人总喜欢以流水来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是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胜权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思,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悲愁难断,纵观所有诗句佳词,均从不同角度,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使之流芳千古。
水是高雅。
是山园的恬静;水是万物的圣洁,是珍珠的梦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由此观之,水之意,像千古流芳,见证了历史的古往今来,见证了古今人类相通的情感,在它的身上,凝结了永恒与短暂,亘古与瞬间,水不仅是世上生命的源泉,更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它催生出诗词的绚丽之花,并吐露出永恒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