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蒋勋解说红楼梦的读书心得
缕缕清香通百骸 汩汩甘泉润心田
—— 我与《蒋勋说红楼梦》
一、缘起
最初——应景之作,不屑一顾
蒋勋?何许人也?也来解读红楼梦!
随着刘心武先生在《百家讲坛》开讲《揭秘红楼梦》,社会上掀起了新的红学研究热潮,红学研究书籍也成为热销书,大量有关书籍应运而生,鱼龙混杂,不少为应景、凑数、骗钱之作,此书估计也是如此。第一次看到关于此书的介绍,心中有此一念,虽有大明星林青霞的推荐,可连去书店翻翻的心都没有。
第一次亲密接触——由画闻声,由声及人,由声及书
2011年,《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合璧展出,此次盛事自然不能错过,在网上找此画的资料,居然有很多蒋勋的讲解。点进去,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面对着广大听众,背对着《富春山居图》娓娓而谈,声音不急不缓,深沉而富有磁性,不知不觉就被吸引,并沉浸其中,随他一起在画中遨游。
这个蒋勋还是有两下子的,在网上找他的介绍,不觉自渐形秽,非骗子也,乃大师也。台湾著名美学家、文学家、画家,尤其是讲解《红楼梦》,备受大家,特别是青霞大姐姐鼎力推荐,“给人一种安定的力量”、“治疗我的失眠”。真是这样吗,必须要听听,必须要看看!
一听、一看不要紧,似醍醐灌顶,“缕缕清香通百骸,汩汩甘泉润心田”,青霞大姐姐诚不欺我!“他前世在庙里捐过一口钟,所以这一世有很好的声音”,“文笔清理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只一段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如痴如醉,不能自拔,成为他的“声音控”成为他的忠实粉丝(fans)。
二、沉浸
蒋勋先生解读《红楼梦》,独辟蹊径,与刘心武先生掀起的新的红学研究思路迥然不同。现代人喜欢猎奇、喜欢追名逐利,刘先生的研究恰好迎合了这种心理,引起了广泛共鸣。一千个人心中一千个哈姆雷特,刘先生这么解读也无可厚非。然而,蒋勋先生从美的角度,梳理文本中体现的细微感觉;从人性解读,关心生命的本质,注重与生命的衔接;从“慈悲”角度解读,“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陷入深深思考,咦!原来也可以这样。嗯,就应该是这样。
颠覆一
吊丝男——贾瑞——“淫棍”变“情痴”
贾瑞可以说是《红楼梦》中的头号吊丝男,没钱,没长相,没地位,更是头号淫棍,爱上了嫂子王熙凤,真像一首歌唱的那样“羊爱上狼呀,爱的疯狂”,最后精尽人亡。蒋勋先生没有对这个人物有丝毫鄙视,而是觉得他“其实让人感动”,称得上一个“痴”字,贾瑞的一些行为是“身体不可自制的状态”,需要
我们“理解、担待和包容”。
吊丝女——赵姨娘——“曹雪芹笔下最卑微的人物”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头号吊丝女,一尖酸刻薄之人,可蒋勋先生把她列为“曹雪芹笔下最卑微的人物”,给予极大的同情,觉得赵姨娘是老糊涂、老背晦,“是有时候不懂得一个平凡人的委屈”;“在这个府里她地位尴尬,日子过得很紧,根本没有收入。可能每个月就几两银子,完全像一个佣人。这些卑微慢慢变成恨,随后变成报复。”她同样需要我们理解,“对赵姨娘的嘲笑,就像五十步跟百步之间的嘲笑”。
颠覆二
青春之书
“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现在仍然有很多家长不让孩子读《红楼梦》。可蒋勋先生居然鼓励青少年去阅读。他认为,《红楼梦》是青春之书,大观园就是一个青春王国,里面的人大部分不超过十五岁。青春与孤独是人性的永恒主题,也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让小孩子阅读《红楼梦》,把青春的孤独感释放出来,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第二篇:《蒋勋细说红楼梦》读后感
《蒋勋细说红楼梦》读后感
从昨天开始阅读《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三辑。我知道,一旦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一个人的心上,这个人一离开,你就会跨掉。这是作者在评价袭人对宝玉的感情。在《红楼梦》中,袭人是宝玉的贴身丫环,她生命的重心和所有的爱都在宝玉身上,看到宝玉跟别的女孩亲近,内心极度痛苦,所以作者这样说。
人的感情是一种很复杂的生理现象,也是最难琢磨的。我们常说:人心难测。知人知面不知心。也是在讲这个道理。有时心里明明喜欢一人,可是表面非要做出拒人千里的之外举动。最典型的语言就是讨厌,就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现在,大多女孩的思想开放,在追自己心上人时的大胆、奇葩是你无法想象的。她们很少把重心放在一个人身上。
我身边就有这样以为一女孩,正在谈恋爱,不知道的同事给她介绍男友,她照样去见面。我再见最后一个,不合适我就死心踏地跟他(现任男友)了。女孩的举动似乎没有不合适,可是我们这些六零后的人,总感到有些别扭。
如今的男男女女,大都不会把感情专一在某个人身上(当然是有底线的),这样看似有些轻佻,实质削弱了感情上的伤害。
第三篇:蒋勋说红楼梦读书笔记
P1761 《壹周刊》 P1735 “宝玉想一想,果然有理。又道:‘老太太不放你也难。’袭人道
我觉得袭人是很适合搞政治的人。她觉得她在,就好好地照顾宝玉,她不在,也会有更好的人来照顾宝玉,这个世界少了她,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袭人的守分是很特别的,其实宝玉非常疼她,但她从来不会得意忘形。话虽讲得很平实,可这也是大智慧。P1724 袭人回来以后,宝玉忙命取糖蒸酥酪来,轻描淡写,一件事情就摆平了。人生的智慧,并不一定就是知识,智慧是一种“懂得”,是一种对人性的了解与担待。《红楼梦》是一本智慧的书,它不只是学校里教的训诂文字或者音韵之类的问题,里面的人情世故特别丰富。袭人不识字,也没读过书,可是她为人处事通达、大方,能够随机应变地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曾被邀请到新加坡去讲四十回的《红楼梦》,那里的教育部门规定所以华文学校的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要读四十回《红楼梦》。我相信这个规定不只是从文学出发,而是因为里面有这个族群的文化,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人情世故,所有文化的智慧。P1730 卢梭《忏悔录》 P1752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P1832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第四篇:《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蒋勋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和画家,也是一位红学家。蒋勋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蒋勋说红楼梦》仔细地讲解了《红楼梦》的一到八十回。每一讲,蒋勋都会参照文本,解释文本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读者认识《红楼梦》,爱上《红楼梦》,理解《红楼梦》。
蒋勋在书中强调“回到文本”这个观点。《红楼梦》是一部神奇的书,同一个情节,不同领域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东西,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曹雪芹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毕竟这些人,这些事,都是在他记忆中真实、鲜活地存在过的,他只是让回忆重现),反正《红楼梦》已成为爱情、美食、亲子、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指导书籍了。但是,这不是蒋勋认为的读《红楼梦》。从描写中感悟作者的认真,感悟他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许多红学家抓住一个细节就开始穷追不舍地拓展、想象,拼命地把底层的东西挖出来给读者看,告诉我们当年繁杂礼仪、官场黑暗、家族斗争等等。这没有错。但是,这并不是曹雪芹想让后世收获的东西。蒋勋告诉我们,《红楼梦》呈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执着、眷恋和不舍,呈现了繁华若梦的“空”。
蒋勋在讲《红楼梦》的时候,很注重对“情”的理解,他曾说:“我觉得《红楼梦》一直在讲一个‘情’”。在讲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题目时,说道:“这两句的第一个字是‘情’跟‘意’,十九回整个在讲人世间的情意:宝玉和袭人的情意,宝玉和黛玉的情意。这种情意本身是可以扩大的,如果宝钗真正大度的话,也许也可以加入。我常跟朋友讲,十九、二十回是最让人百看不厌的,因为它没有大事发生,只有日常生活的悠远、情意的深长,这是作者写的最好的部分。”
在四辑的解读中,我慢慢分享蒋勋老师对青春、对美、对人性、对智慧、对生命状态的透彻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悲悯、同情、宽容、通达、坚持、谦卑、救赎、无分别、净化的修行过程。
蒋勋在对《红楼梦》的解读中,不仅引领读者去认识这些隐藏在文学背后的生命状态、情感,而且引导读者从不同的现实生活场景中观察美,体验美的力量。“美,其实是一种拯救。在人性众多的阻碍之中,在生命众多的困惑迷惘之中,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
蒋勋以慈悲做为生命的底色,以美为救赎。或许因为蒋勋是学美术出身,有着对美的感悟力,可于细微处发现生命的光芒;加之有一颗柔软的心,便可于细微处体谅他人的心境。
第五篇: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一)这套书的第一本,我已经读了几天。渐渐地,我已经喜欢上这套书,而且,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将《红楼梦》再读一读。
之前讨厌的人物,由于知道了背景,我开始理解这个人物;之前喜欢的人物,也有她不完美的地方,我开始客观一些看这个人物。喜欢的,不喜欢的,都有曹雪芹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蒋勋的解读中,我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更深地去挖掘这本书体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有个习惯,就是把书中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一边摘抄的过程,我也在思考。其中,有一种不经历不能理解的观点,我十分认同。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当我经历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如坐针毡”,“心急如焚”,“兄弟情深”等等,即使是背过的成语,也有我于生活经历中慢慢感悟的过程。
在蒋勋的解读中,我觉得曹雪芹的生活经历的变化,让他的人生感悟丰满起来,他创作的《红楼梦》展现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小说,也流露出许多。
我感悟的很浅,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慢慢地深化。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二)在“红学”“泛滥”的今天,许多人在潮流的推动下再次翻开那极为厚重的《红楼梦》,不少文学家也纷纷发表自己对《红楼梦》的崭新解读,继而出书蹿红。刘心武便是这其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与刘心武相比,蒋勋近乎默默无闻,直到这套书的销售量越来越高。
蒋勋在这套书中,从多个角度评析每一回,文章引用与分析相交错,语言深刻与通俗相交叠。
蒋勋在书中强调“回到文本”这个观点。《红楼梦》是一部神奇的书,同一个情节,不同领域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东西,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曹雪芹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毕竟这些人,这些事,都是在他记忆中真实、鲜活地存在过的,他只是让回忆重现),反正,《红楼梦》已成为爱情、美食、亲子、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指导书籍了。但是,这不是蒋勋认为的读《红楼梦》。但是,从描写中感悟作者的认真,感悟他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许多红学家抓住一个细节就开始穷追不舍地拓展、想象,拼命地把底层的东西挖出来给读者看,告诉我们当年繁杂礼仪、官场黑暗、家族斗争。这没有错。但是,这并不是曹雪芹想让后世>收获的东西。蒋勋告诉我们,《红楼梦》呈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执着、眷恋和不舍,呈现了繁华若梦的“空”.细节处的想象可以日后慢慢添补,但首先,我们要跟着>故事情节走,读懂曹雪芹伏笔千里的草蛇灰线,读懂曹雪芹写在热闹处的落寞。“回到文本”,只有读懂文本,我们才有能力更好地去拓展、想象,了解这部百科全书的百科知识。
既然蒋勋的评论是多角度的,那书中也自然少不了红楼中人的处事对现在的启发。在分析探春当家一节中,蒋勋为我们展现了王熙凤、探春、宝钗这三个人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他们所用的方法及结果对现代的管理人员依然有启示。
蒋勋改变了我一味追求80 回后真正结局的执念——其实,认真读懂前80 回,更重要。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小说最后的结局。但每个人物以及读者的情都刻在了白雪之下,每一颗心,都在各种情感的磨砺下,领悟了“空”.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三)第一次邂逅《蒋勋说红楼梦》,是同事郑萍推荐。没想到,居然一见钟情。
《红楼梦》一直是梦中情人,那些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解读,正象它的不同侧面,时不时冒出来,吸引着我的注意力,而蒋勋老师,早就听说的台湾知名文化人,他的解读,自然是第一时间订购。
蒋勋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和画家,也是一位红学家。蒋勋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蒋勋说红楼梦》仔细地讲解了《红楼梦》的一到八十回。每一讲,蒋勋都会参照文本,解释文本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读者认识《红楼梦》,爱上《红楼梦》,理解《红楼梦》。
蒋勋在讲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讲到王熙凤的服饰,曾这样解说:“再看颈部‘项下戴着赤金盘璃璎珞圈’。璎珞,是一种珠宝,镶在黄金面板上。项链跟项圈不同,项链是比较细的链子,而项圈通常是一个很宽的黄金做的板状的东西上面镶着珠宝。‘赤金盘璃璎珞圈’,就是有点发红的黄金,上面打出了小的龙纹,龙纹上再镶上璎珞的项圈”.蒋勋这样逐字逐句地讲解,可以让读者们更加深刻、细致地理解《红楼梦》。
蒋勋在讲《红楼梦》的时候,很注重对“情”的理解,他曾说:“我觉得《红楼梦》一直在讲一个‘情’”.在讲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题目时,说道:“这两句的第一个字是‘情’跟‘意’,十九回整个在讲人世间的情意:宝玉和袭人的情意,宝玉和黛玉的情意。这种情意本身是可以扩大的,如果宝钗真正大度的话,也许也可以加入。我常跟朋友讲,十九、二十回是最让人百看不厌的,因为它没有大事发生,只有日常生活的悠远、情意的深长,这是作者写的最好的部分。”
在四辑的解读中,我慢慢分享蒋勋老师对青春、对美、对人性、对智慧、对生命状态的透彻认识。
在阅读《蒋勋说红楼梦》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悲悯、同情、宽容、通达、坚持、谦卑、救赎、无分别、净化的修行过程。
蒋勋在对《红楼梦》的解读中,不仅引领读者去认识这些隐藏在文学背后的生命状态、情感,而且引导读者从不同的现实生活场景中观察美,体验美的力量。“美,其实是一种拯救。在人性众多的阻碍之中,在生命众多的困惑迷惘之中,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
蒋勋老师以慈悲做为生命的底色,以美为救赎。
台湾最喜欢的几位大家,居然都是学美术出身:刘墉、席慕容,还有蒋勋,或许由此见美之于生命的意义。当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有一颗柔软的心。有美的感悟力,便可于细微处发现生命的光芒;有一颗柔软的心,便可于细微处体谅他人的心境。
我现在读了四辑读完了,真想对蒋勋老师说声谢谢!或许,这一辑一辑慢慢出版,也是一种修行,让我们慢读,因为蒋勋老师说过:“我一直在《红楼梦》里面修行。我想在假期读余下的四辑。真希望,就这样和大家一起读着《红楼梦》慢慢变老。”
或许,他本来就是希望这个阅读的时间变得长一些,让籍着慈悲与美的阅读成为读者的生活态度和思维习惯。
听说林青霞每周从香港飞到台湾,专门去听蒋勋老师的一堂“说《红楼梦》”的课,因为听了蒋勋老师的课,令林青霞“安定”.我们一本一本追着读,亦算是各得其所了。
完成了与《蒋勋说红楼梦》四辑的约会,生命中多了些许的柔软,些许的细腻,些许的关怀。这就够了,生活还在继续,修行是一生的功课。诚如蒋勋老师说的:“《红楼梦》这本书读到某一阶段,你会希望走进人间,在六合夜市、官场、商场„„进入滚滚红尘,你将会更懂《红楼梦》。所以《红楼梦》的结局不在小说里,它的结局是在现实的人生里,因为曹雪芹经历过现实人生的起伏跌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