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所选记叙文一般都是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

时间:2019-05-14 20:3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所选记叙文一般都是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所选记叙文一般都是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

第一篇:中考所选记叙文一般都是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

中考所选记叙文一般都是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关注的都是人的精神、品质。

一、做题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1、整体把握: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思想和主旨,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些人和事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

2、抓住键的语句:注意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抒情、议论以及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词。

3、文中找答案: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确定答题范围,找出关键文字,归纳整理。(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二、题型及技巧

1、题目的理解:起到线索的作用(《六个馒头》);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抽打心中的樱桃花》,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由物及人,形象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对文章主旨的揭示(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有的蕴含作者的某种情感;有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洁白的木槿花象征了廖医生的善良与无私,象征着母亲的善良与伟大),有的新颖别致具有吸引读者的作用(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富有诗意,能吸引读者)。“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形象的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眉山《拔掉那颗蛀牙》深刻含义:“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和畸形的性格发展,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题目是比喻的要还原,同时揭示出文章主旨)

2、文章内容、情节(作者的思路)的概括,作者态度、观点、情感的体会。

内容:人 事(结果,注意不能写出思想感情)

事例:(注意有时还要概括出原因或特定的时间)

情节:(注意结合题目、线索、事件发展过程,《女教师的47个吻》《让铺》“我”在心里想换铺———小女孩儿哭闹要换铺——老爷爷主动要换铺——中年军人主动让铺)

中心思想:(注意结合题目、中心句即开头、结尾、抒情和议论句)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赞美、歌颂了(人的某种品质、某种好的社会现象)„„或批评了(某种不好的品质、现象)„„或反映(说明)了某种人生哲理„„

3、文章线索的理解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种类: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情感。(有的题目就是线索)

人物线索:以人物的见闻、事迹为线索。如《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我的叔叔于勒》以于勒的贫富变化为线索;《背影》以人物的某一特征“背影”为线索。

事件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谁是狗的主人为线索;《社戏》以看社戏为线索。时间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最后一课》(去上学——上课前——上课时——散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以每个星期天的中午到下午七点,人物相继出场为线

地点线索: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潘家酒楼——鲁家客店——郑屠肉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三味书屋)。

事物线索:以某一有意义的物品为线索。《我的第一本书》以一本书为线索(引出第一本书——追问书的故事——父亲灯下补书——送书——转学);《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

感情线索:以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感情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爱国主义思想为线索;《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4、写作人称的理解。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增加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和文章的感染力;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第三人称:叙述上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的角度自由的叙述。

例:《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5、人物形象的理解。

能通过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事件),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这里通过„„描写,突出了„„(当时的状态事心理),表现了„„”08南京《田野上的白发》“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能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这个句子通过对母亲动作的描写,突出了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6、心理活动的描写

必须用第一人称;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亲吻爹娘》小三子突然亲了爹的腮帮后,“愣愣地看着爹,看着看着,小三子的眼泪流出来了,越流越欢”。请展开联想与想像,写出小三子此时心里的话。(例一:爹呀,儿对不住您哪。您二老含辛茹苦把我养大,又让我上大学。而今,我大学毕业了,还不能找到工作挣钱回报二老,反而还要二老为我的衣食住行操心,我该怎样报答您二老啊!例二:哦,我的老父亲!我似乎有好久好久没亲吻过他了。瞧瞧这双眼睛,慈爱而又疲惫。瞧瞧这张脸,沟壑纵横。父亲老了,却还努力地庇护着我,特意雪中送炭。我感激,我也惭愧呀!)

7、写作顺序的理解。

顺叙: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插叙:补充交代了„„,使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丰富,中心更突出。

8、表达方式的理解。(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

议论:突出文章的中心、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9、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景(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10、环境描写的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的环境;(2)渲染„„的气氛;(3)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4)推动情节发展;(5)突出、深化主题。

例:河北《小扇轻摇的时光》“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出“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11、词语的理解

1)、动词、形容词表达的效果;(联系前后语句、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人物形象及文章中心

例1“那一刻之后,蚊子仿佛都被母亲迎进了账中,而我的睡意,也一去无踪。”

“迎”是迎接的意思,母亲有意让蚊子进入账中,又怕它不进去,让儿子受罪,用“迎进”非常准确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2、陕西《壶口,壶口》“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

“疯狂”形容词贬义褒用,生动形象的描述并赞美洪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不可阻挡的英雄气概。

3、“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

“砸”写出水浪的力量很大。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水流们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胆识、勇气和力量。

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字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前面再用“偷偷地”加以修饰,又写出小草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生长的,生动的表明春草的活力与情态、长势,“嫩嫩”、“绿绿”则传神地写出春草的质地、色泽。仔细体会这些词语,便会很自然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草图了。

5、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佝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

(例一:“跪”字用得好,娘已衰老佝偻,年轻的小三子身材魁梧,要拥抱亲娘只能弯下身子半跪着,这个动词也充分表现出小三子对娘的深情。例二:“叭”,写出了声音的响亮,亲吻老母亲时毫无顾忌。从声音的角度写出小三子痛快淋漓地表达对娘的感恩之心的情景,震撼人心。例三:“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小三子的娘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饱经风霜,已变得很苍老了,其形象让人看了心酸、心动。)

2)、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让我看着你》“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捐献眼角膜)

3)、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乡》中“我只觉得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的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12、词或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13、句子含义(考察的往往是句子的言外之意,比喻意义,深层意思)

结合具体语境、文章主旨(或揭示的某种哲理)、作者思想倾向(赞扬、批评某种思想)。

1)、化整为零法: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修饰语,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

1、河南《梨一样的苹果》“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路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谈谈你对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1)“痛苦”指的是:他怀疑自己错怪并伤害了学生尤里卡,内心感到不安和自责。(2)“令人尊敬”的原因是:这种痛苦体现了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和责任心。他到处询问,千里奔波,这种求实态度和执

著精神同样令人尊敬。

例2《美丽的桥》“对不起,我倒是很想留下来,但是还有很多桥等着我去造”理解“木匠不愿留在哥哥的庄园里,他还要到别的地方去帮助更多的人。”

3、《让我看着你》“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她想说服我同意她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2)、本体还原法:把比喻句还原成不含比喻的句子。例:06河南《父亲不写信》“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

3)、难句翻译法:对于比较难懂的句子,可按照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来解答,一般这样的句子都含有某种哲理,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

14、句子赏析(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画线句子能否改成„„为什么)

1)修辞:

A、比喻:生动(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把深奥、抽象的事理说的生动易懂,让人容易理解。

B、拟人: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或情态)表现出作者的„„之情。

C、夸张: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的„„特点,(或烘托了„„的气氛),使人产生联想。

D、排比:突出了„„的„„特点,(或增强了„„的气势,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读起来给人一种美感E、对偶: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给人一种音乐的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高度概括了„„的„„特点)

F、反复:强调了„„的意思,或„„的感情。

G、设问:引起人们的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H、反问:更加强调了„„的意思(或情感)。

I、引用:突出了„„的„„特点,使文章有文采。

J、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K、反语: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2)关键词:动词、形容词(这时运用„„词,(从„„角度)生动形象或准确地写出的„„的„„(特点),表现了„„的„„感情(心理)。

3)句式:

排比:增强语言表达力,使语言表达有气势(有节奏感、有说服力、有感染力);

对偶:使表达凝练集中、鲜明生动;

双重否定句:大多表达强烈的肯定语气,有时也表达委婉、推测的语气;

反问句:加强肯定语气。

倒装句:强调前一句意思(“虽然„„但是„„”表转折关系;“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4)表达方式:

描写:肖像突出年龄、性格、家境等特点;动作突出心理、思想;心理突出思想、情感、内心感受;神态突出当时的心理、思想;环境衬托或人物的心理。

议论的作用是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

抒情抒发某种情感,或点明深化文章中心。

5)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准确、平实。

生动(写景散文)指的是表达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优美(有文采)等;平实(叙事散文)指的是不事修饰,感情真挚、准确(说明文或小说、戏剧、散文中也有“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说明文中注意表范围、程度、频率、时间、消息来源(据说、根据)的词。包括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分析(形象、生动、准确 有时从前五个方面分析之后,还要结合主旨谈思想内涵,即这一句所表达的观点,给你的感受、启示。

15、句子作用(结构和内容):

开头句:开篇点题目,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或渲染某种气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

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中间句:承上启下(写出承上、启下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起到对比或烘托作用。

结尾:照应开头或题目(与开头相响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揭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或揭示某种哲理、道理);若有省略号则是意犹太未尽,令人回味或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例:《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回顾自己在悬崖上一步一步爬下来的事,表达了在困难时候应着眼于那最初出的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所要到的地方的感悟。(结尾句一般要和主旨、中心、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16、谈自己的感受、看法或体会(结合自己的经历)

采用第一人称;采用1 2或1 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第二篇:中考记叙文阅读中的三个问题

中考记叙文阅读中的三个问题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重中之重。相对于说明文和议论文,记叙文得分率较低,学生感觉比较棘手。那么,如何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做好记叙文阅读呢?分析现状,笔者认为学生做记叙文阅读题存在以下三个困惑。

一.记叙文阅读考什么

记叙文阅读考什么,这是命题者应思考的问题,似乎与考生没多大关系。其实不然。一篇文章,命题者从各个角度进行命题,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衡量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是否读通了文章。学生在做这些题目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抱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做的。这种理解与命题者的“读懂”是不谋而合的。许多学生不明白记叙文阅读考查方向,做题时一头雾水,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这必然会影响做题的效率和质量。

那么,记叙文阅读到底考什么?命题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考查学生的呢?一般来说,主要是从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文章的结构以及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

一篇文章有没有看懂,关键在于你是否读懂了文章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写人的文章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而且还要知道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记事的文章要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所揭示的意义和哲理。说理的文章要知道理是什么,作者是借事说理还是借物说理。当然了,在把握了这些基本的内容和情感之后,语言的鉴赏以及表现手法的揣摩又是命题的一大方向。

比如《2007年重庆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试卷记叙文阅读《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第13题:选文第(4)段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这道题是从文章的内容来考的;又比如第17题: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9)段中“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很明显,这道题是从主旨方面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我想,学生在把握了记叙文阅读考查重点后,阅读和做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不会心慌意乱。

二.记叙文阅读怎样考

明确了记叙文考查重点,接下来就要探究记叙文阅读题的命题形式。综观历届中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记叙文阅读题的命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1.见山,直截了当。2.含蓄,分析联想。3.提示,答案隐含其中。

我想,明确了考查重点,洞悉了命题形式,学生甚至都可以自己充当命题老师,做题的方向性和目标性就更准确了。

三.记叙文阅读题样做

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不单单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更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材料整合能力、综合迁移能力等等。对文章主旨、内容、结构以及语言、表现手法的把握鉴赏实际已涉及到这些能力的考查。那么,如何把这些抽象的能力转化为具体的方法呢?

俗话说,文无定法,章无定例。方法因人而异,因文不同。但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阅读的速度,提高做题的效率,却有一条捷径。也就是通过筛选文章关键语句来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那么,什么是文章的关键语句呢?简而言之,也就是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文章的总结句、总领句、过渡句,文章的抒情句、议论句,还有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语句,甚至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句子。

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要么是文章的线索,要么是文章的描写对象,更多的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背影贯穿文章始终,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作者描写表现的对象,同时,背影又隐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因此,阅读文章品读题目很重要。

当然,一篇文章,开篇点题,卒章显志是作者惯常用的手法。比如胡适《我的母亲》,结尾是这样的:“……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作者用深情的语调抒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感人至深。又比如牛汉《我的第一本书》,开头是这样的:“……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从这开头我们就知道作者接着就会写他童年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文章的基本内容我们就可以快速把握。故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需重点品读。

当然,记叙文主要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如果文章中出现了抒情和议论的句子,那一定是抒发作者情感,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地方。一定要多多留意。以上所举的两个例子实际都是文章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关注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关注文章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对于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不无裨益。

同时,留心文章的总结句、总领句、过渡句、前后照应句以及标示时间地点转变的句子,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维脉络很有帮助。

当我们阅读文章时,有意识地在文章关键句地方多做停留,我们就可以在初步浏览文章时获得文章的整体印象。这篇文章说了什么内容,作者要表现什么主题,他是如何一步步表现的。带着这个整体印象做题,不仅缩短了阅读的时间,更能够有效地一一对应,提高做题的效率和质量。

李美兰,教师,现居湖北黄石。

第三篇:中考记叙文阅读之记叙中的议论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中的议论

【阅读目标】

记叙文中的议论大多是在叙述或描写的基础上生发出作者的感想或认识,或直接写出对所写人物、事件的感受及主观评价,具有明确的目的。具体来说,一是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起下文的作用,同时也能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二是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三是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衔接,文章结构显得严谨有序。

另外,有时为了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将议论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这种与抒情密切结合的议论,不仅能清楚地表明作者的观点,同时也可表明自己的爱憎喜恶,具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既能收到“动之以情”的效果,又能起到“以理服人”的作用。当然,同学们在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时候,也要注意抓住这些议论句,因为这些议论句有可能就是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即学即练】

藏在相册里的命运

□陆星儿

有位好朋友突然提出要求,想看看我小时候的照片。我说,小时候很傻的,胖乎乎,两根小辫儿永远麻花似的拧着,没什么好看的。他却固执地要看。我只好去母亲住的老房子里翻找。我小时候照片不多,夹在母亲珍藏了几十年的一本旧的发黄的相册里。那是一种最老式的相册,很普通的硬壳子封面,暗棕色的,里面的照片都是陈旧的、黑白的,一寸二寸的参差不齐,还用背后沾胶的透明像角固定着,便不可轻易挪动了,截然不同现在的,一律彩色,一律放大到六寸,一本本一叠叠的神气又灿烂。所以,母亲的旧相册,似乎早被遗忘了,一直塞在衣柜最冷的一角。而我母亲的老房子也长久不住人了,当我在暗暗的房间里,从更暗的衣柜中抽出那本相册时,仿佛隐隐地闻到一股潮潮的霉气。但是,亮起灯,一页页小心掀看时,我只觉得柔和温暖的光亮照耀出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又令人感慨的画面,尽管是黑白的,却亦神气却亦灿烂。当然,不是为我自己小的时候,是为我母亲曾经那样年轻过,那样漂亮过,那样楚楚动人过。可我依然能闻出那股霉气,它淡淡地笼罩着那年轻、那漂亮、那楚楚动人„„

我的心不由得沉重,不由得感伤。

小屋渐渐冷清,并且终于完全空荡荡的没有笑声少了生气。从前塞满床底的木箱、皮箱、藤箱,被我们四个一一瓜分,连母亲一只大樟木箱里所有能给我们使用的“存货”也丝毫不保留地分光。寂寞的一年又一年,母亲全部的寄托就是儿女们的一封封来信,盼望着两年一次、四年一次我们的回家探亲,你来我走。母亲不断地接不断地送,接到时满脸堆笑,送走时眼眶潮潮的难舍难分。空白的一年又一年,小屋里除了等待期望没有变化,仍孤独地住着母亲一人。我们却在外面经历了很多,闯荡了很多,尽情尽兴地常常会淡忘了那小屋。平淡的一年又一年,母亲不知不觉老多了,不知不觉添了这病那病的,也不知不觉就到了退休的年龄。“我老多了吧?”母亲有时会问我。确实老多了。我不敢说出口,心在疼。母亲尽管老了,还是念念地牵记着我们,哥哥第一个有儿子,母亲顾及他们的困难,把孙子接到上海。我毕业前夕也面临产期,她又从上海赶到北京照料我坐月子,我住的房子是临时借的,是一间既简陋又狭小的板房,炉子只能放在门外,北京又常常刮风,很难煮熟一顿饭。母亲没有怨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把我们母子俩照顾得舒舒坦坦。外孙是个漂亮的小子,母亲每次搂着他照相,眼睛总像开了花似的欢欣。她说,她最喜欢给婴儿洗澡。她和光着身子在澡盆里嬉水的外孙有一张合影,是黑白的,那天我儿子满月,小脸盘人模人样地可爱。这好像是我们最后一次用黑白卷拍照,母亲把它夹在那本旧相册的最后一页。

我想,我们常在为自己感情生活的幸与不幸哭哭笑笑,要死要活,为什么这几十年却从未想到过母亲也需要这样的“哭笑”和这样的“死活”?她也是个女人,而且,还曾是一个那么标致、那么风韵十足的女人。她的一生不应该只为着我们。我们太不懂事了,像总也不肯割断脐带地拖着她,拖了她整整一辈子!

合上相册,我双手托着它,只觉得重重地有一股压力从手心传递到全身。当然,内疚、惭愧、不安已来不及了,也无济于事。倒是母亲珍藏的这本陈旧的相册所内涵的故事很值得隽永地回味,记取。对以往的事,谁也挽回不了,谁也无可奈何了,而往事,却常常又是一些人能够活下去的支柱。于是,我又想宽慰自己,好在我们都没有辜负母亲几十年的等待与期望。(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情感世界卷》,有删节)

1.选文第四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文章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在记叙文写作中,往往为了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作者通常会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在解答此题时,同学们只需结合上下文语境,体味句子中的感情色彩就可以了。)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全文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解题思路:本句属于议论句,是在叙述的基础上引出作者的感受,首先,我们应明确这个议论句用在文章后半段时所起的作用,再结合具体文段进行分析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1.文中第四段的画线句子将议论和抒情结合在一起,既表达了“我”对母亲一直以来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的感激之情,又体现出“我们”因自己的不懂事而对母亲怀有深深的懊悔之情。2.结尾的议论句,点明了作者对“往事”的看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即“我”对母亲的敬仰及感恩之情,在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四篇:中考记叙文满分作文:沉醉于友情的世界中

仿佛又回到了那一天;我又累又饿,站在路边不想动。这时候,他过来了,问我:“你怎么了?”我有气无力地回答:“我——饿——”他呵呵笑了一下,转身走了,扔下我一个人。我又休息了一会,心里想,新认识的同学果然靠不住。刚准备向前走,他却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我身边冒出来,气喘吁吁地拿着两个面包说:“给你一个,正好我也饿了,一起吃吧!”我说了声谢谢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面包真香,我突然觉得这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食物。风卷残云之后,我望了望他,他还没吃了一半呢。

那以后,我们便开始形影不离。我们知道彼此是朋友,但却从没提及过,或许我们都有相同的感觉,说了便变味了。只是在实际行动上,我们默默表达——他有问题时,我竭尽全力解决;我需要帮忙时,他也倾其所能。

我以为这便是友情了。直到那一天放学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带了伞,而他没带,我便与他一起打伞回家。后来我到家了,而他离家却还有一段路,我便将伞借给了他。然而妈妈知道后却不高兴了:“干什么把伞借给别人啊?”“他没带伞„„”“你都将他送了大半段路也就行了,还把伞借给他!”“他是我朋友!”我叫道。“那又怎么样,明天他不见得把伞还你。再说,明早还下雨怎么办?家里现在就一把伞,你怎么上学啊?”我无话可说了。“明天,还会下雨吗?”我自言自语道。

第二天早上,仍旧下着倾盆大雨。我望着窗外,有点犯难,但既然做了,就不应当后悔。我边下楼,边想着如何冒雨冲到学校。突然,我在楼下看见了他。他也看见了我,笑道:“你怎么才来,都等你老半天了。给,你的伞。”我接过伞,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惊讶与感动。在这寒冷的雨天,我的身子好像突然暖和了许多,又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第一次相遇。

这就是友情的力量。友情是对朋友最真挚的关怀,是在最危急的时刻送出妁援助之手,是在干渴之中让出的最后一口水。有这样的友情在身边,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在友情的世界里,我沉醉了;沉醉于友情的世界中,我感到了无边的幸福。

第五篇: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记叙中的说明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中的说明

【阅读目标】

说明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在说明文中极其常见。但在记叙文中,分析说明性文段却往往是一个难点。因为同学们总是很难把握好说明性文字的特点及作用。而记叙文中的说明,一般简明扼要,主要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补充交代。在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中,适当地穿插几句或几段文字来简要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会使所叙的人、事、物更加清晰。

分析记叙文中的说明性语句,有利于同学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更好地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另外,记叙文中的说明语段的特征是言简意赅,因此,在通讯类或人物传记类的文章中运用较多,从内容上来看,往往是一些概括性的内容;而从语言特点上来看,则以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为主。

【即学即练】

取名在出生前 □杨俊生

在河北省西南部,涞源、易县、徐水、满城等地的交界处,太行山余脉延伸到这里,耸起五座直刺云天的山峰——狼牙山!在那百丈悬崖之下,绿荫中立着一座白色石碑,石碑下排着三座汉白玉石墓,三个英雄亡灵永远地躺在这里„„中国人民永远忘不掉的那场民族战争,在进入第4个年头——1941年时,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最残酷、最困难的时期。日军集结六七万兵力,对晋察冀进行了“铁壁合围”的秋季大扫荡。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率部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

9月25日,日军第一一○师团三千五百余人扫荡狼牙山区,误以为包围了杨成武的老一团主力,穷追不舍。老一团第七连在完成掩护部队主力和数万名地方干部群众转移任务后,留下第六班掩护全连撤退。六班边打边撤,把日军引向三面绝壁的棋盘峰,激战五小时,击退敌人四次冲锋,毙伤敌人五十多名,全班只剩下五名战士!在弹尽粮绝、敌人再次冲上山顶的危急关头,他们砸毁枪支,一齐纵身跳下百丈悬崖„„其中,有两名战士(葛振林、宋学义)落挂在绝壁上的乱树枝上侥幸存活,另外三名勇士(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壮烈牺牲!于是,在中国抗日军民中流传起一个英勇悲壮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1943年12月26日,漆黑寒冷的夜,狼牙山南麓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易县东西水村)。村东北一个破烂的茅草房,堂屋透出昏黄的灯光。地委妇委副书记赵志珍,一手撑着怀孕7个月的肚子,一手往热气腾腾的灶锅里添水。八路军一支敌后武工队刚在隔墙院裹住下,她想烧些热水送过去。房东李大姐一边往窗棂上拴绳,一边念叨:“听说寨头那边,鬼子把房子全烧了,还杀了不少百姓„„”“大姐,地委指示给寨头筹粮的事,你替我转告村长了?”志珍突然问。“放心吧,”李大姐下了炕,又咕哝着,“不知杨司令在哪个山上。”赵书记——杨成武的妻子,已习惯了战争时期一年半载见不上一次面的夫妻生活。

几个月来,赵志珍一直忙着秋季反“扫荡”,这几天觉得肚子不对劲儿,似要早产,赶紧在这个村的老据点住下来。这时,她想起最近在狼牙山与丈夫的那次偶然相遇。一个月前,反“扫荡”战事正酣,身怀六甲的志珍带着4岁的女儿易生,被地委安排到狼牙山里一个老据点——不老庵暂住。一天清晨,门外山头那边猛然响起枪炮声,不知哪支部队与鬼子接上了火。正午时分,门口突然停下一伙身着灰色军服的八路军。赵志珍定睛一看,竟是丈夫身边的警卫和卢医生等人!

警卫员从骡子上抬下了昏迷的杨成武。“司令员!”志珍边唤边跟着跑进屋里。半年多没见,丈夫瘦多了,青黄色的脸上长满胡子碴,额头上虚汗津津,前胸衣服上沾满黄土„„

在不老庵,杨成武高烧昏迷不醒,他时不时地惊叫着,似在阵地上发布命令。志珍挺着肚子,陪在丈夫身边,在那个年代,像志珍这种“媳妇”,既要履行好做妻子的责任,还要承受着时刻牵挂丈夫生命安危的精神压力,这就是战将妻子的“荣幸”。第三天,杨成武终于苏醒过来,志珍一边招呼给丈夫做饭,一边向丈夫轻声叙说这些日子的事,还把大女儿易生叫过来见父亲。看着女儿漂亮的小脸蛋,杨成武蜡黄的脸上荡出笑容。志珍靠在丈夫头边,说:“下次见面还不知到什么时候,你给肚子里的小东西取个名儿吧。”杨成武转过头,欣喜地看着妻子隆起的腹部,用幽默的口吻说:“漂亮的母亲生的孩子„„名字就叫‘俊生’吧!”

(选自《武警女将军》,有删节)1.请你在文中画出第一段中的说明性文字,并简要概括其作用。

(解题思路: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而这篇文章开头在写人物之前,会先用说明和概括叙述的文字,交代背景,烘托气氛,给人清晰明快的印象。)

2.仔细分析第二段中的画线语句,简要说明列数字在文中起到的主要作用。

(解题思路: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说明方法,能够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3.文章在叙述时为什么要穿插“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解题思路:在做这类题目时,同学们应理清文章主旨,在前后文的具体语境中揣摩文段的内涵及作用。)

参考答案

《1.从开头到“躺在这里”。作用:概括说明,交代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2.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六班掩护全连撤退的情况,体现出战争的惨烈和战士的英勇顽强的特征。3.好处: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得文章在语言表述上更显具体真切。同时,也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战况的惨烈。

下载中考所选记叙文一般都是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所选记叙文一般都是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