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绘画中儿童绘画因素(家教交流8)(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21:1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绘画中儿童绘画因素(家教交流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绘画中儿童绘画因素(家教交流8)》。

第一篇:现代绘画中儿童绘画因素(家教交流8)

现代绘画中的儿童绘画因素

作者简介:毕亚楠,女,1979年8月17日出生,籍贯辽宁沈阳,职称助教,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绘画基础教学,所学专业是版画和水彩,现为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教师。

现代许多大师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儿童绘画的痕迹。比如毕加索、马蒂斯、克利等,他们的许多作品甚至跟儿童的涂鸦差不多,他们绘画中稚趣的形象、热烈的色彩、颤动的笔触都让人联想到儿童绘画中那种纯真的天性。

为什么这些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中会出现儿童绘画的因素呢?不论哪种现象的出现都是有根源的。康定斯基把现代艺术的灵感源泉概括为三种:“一是外在世界的直接印象;二是内在感情世界的非理性自发表现;三是对内在精神世界的1理性加工”总的来是也就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下面就从外在印象、内在表现和精神世界三个方面阐述其生成的原因:

一.现代绘画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

现代绘画的发展进程与时代的进程是息息相关的,人类社会从渔猎时代到农业时代而后到工业时代再到现在的信息时代。人类生存形态的变迁也促使着艺术的发展,与其相适应的是艺术经历了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

人类的生存形态与艺术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因此到了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观念、工业技术、自然科学乃至整个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裂变的大环境下,西方艺术也逐步挣脱了传统艺术观念的束缚,开始寻找新的方向,走向开放和多元化的新天地。各种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流派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现代绘画完全打破了古典写实传统,“人们不须再现自然,而是代表着自然”。(塞尚)“画家不用从事琐细的单体的描写„„我们对绘画有更高的要求,它服务于表现艺术家内心的幻象。”(马蒂斯)“我的热情驱使我去对一切绘画中的传统进行勇敢大胆的反抗。”(弗拉芒克)“固定的美学规律是不存在的。”(诺尔德)2这些观点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绘画的新趋势,这就是现代主义的兴起。

当代绘画中,反叛传统和常规,抛弃传统的绘画法则,追求单纯和质朴无华是其共同的目的和重要特征。杜比菲说过,他希望不通过审美而“让人的意象直接进入强烈的感受。”这让他抛弃一切传统手段(透视、比例和优美的线条)和传 统艺术观念(传统的美和公认的主题)重新寻找新的表现方法。在寻找中他将目光投向了原始艺术以及儿童艺术。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想达到真正的裂变,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原点,从根源处重新“洗牌”,而神秘古朴的原始艺术与儿童艺术是最纯净、最不含杂质的。经历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和典雅和谐的古典艺术,我们终于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艺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艺术不再有任何限制,可以任意的挥洒,这正像是儿童投入、忘我的绘画的状态。儿童处在天真未凿混沌的状态,带着人类最可贵的原始真淳、神秘的自然密码,奇特的丰富想象,他们常被称作“天使”。他们有很多1

2翟墨《创时代——当代艺术手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260页 邵大简:《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33页。

成人失落了的“特异功能”和宝贵品质,正是这些“特异功能”让许多艺术家将目光投向了儿童绘画。

当代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儿童艺术,而且给子儿童艺术以高度的评价,甚至对儿童的艺术状态和儿童的艺术作品崇拜不己。里德在他的《今日之艺术》一书中说:“现在的艺术有种想回到儿童似的情景的质朴与简单的企图”;“我们从原始人(以及儿童)的最早的艺术表现中所能得到的艺术之本质,较之于从文化最发达的时代的苦心经营出来的智慧的艺术品中所得到的更多”。3

综上所见,现代的艺术家对儿童绘画感兴趣并不是“空虚来风”,而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二、对“原始”的向往和对现代社会的逃离

机械时代的到来和工业革命的全面开展,现代科技文明开始其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蒸汽火车,到轮船、电报、电话等一系列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产生了空前的变化。现在的“钢筋水泥”城市己经取代了大自然的田园景色。

人类被社会机器高速运转的节奏紧张到无法喘息,不少人因为饱享物质文明的快乐而产生空虚和厌倦。此时人们的不满情绪到达饱和,于是不可避免的引发了一种怀旧情绪,希望回到儿童时期、回到原始状态、甚至回到母亲的身体内。

这种怀旧情绪同样也波及到了艺术的各个领域。艺术家开始寻找人类最原始,最初对艺术的表达方式,而儿童绘画以其最天性的表达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毕加索曾说过:“我老了,自然少有感觉,但我记得年轻时的感觉。我后期的画,画的是我前期的感觉。”所以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大师越到后期越画得奔放了,也越来越让人难懂了,真像儿童画画时的那种状态。怪不得有个说法叫“老小孩”,人们都说对待老人就应该像对待孩子一样,原来是有道理的。人到了老年更加向往童年的时光,更加想像孩子一样去看这个世界。这就是返璞归真吧!

马蒂斯曾在临终前一年写下了《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一文。在文章中,马蒂斯指出,创造是以观看开始的,而观看本身就是创造活动。在马蒂斯的法则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一位艺术家要像初次看到事物时那样来看每一件事物,好像他是个孩子。因为没有这种能力,想以个人的的独创方式表现自我是不可能。他指出在如今的生活中,电影、广告、报纸、杂志等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现成的形象,所以“希望能够不带偏见的观看事物的这种努力,需要勇气这类东西,这种勇气对于要像头一次看东西时那样看每一件事物的美术家来说是根本的。他应该像他是孩子时那样去观察生活,假如他丧失了这种能力,他就不能用独创的方式(也就是说,用个人的方式)去表现自我。”4

马蒂斯这种回归“原始”的态度,使他有了别人没有的眼睛,正因为他发自内心的观察,才有了他创造性的作品。而这些哲理性的思索也是在他临终前对艺术真理的感悟。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越往高处发展也就越往深处走,最后,起点和终点、最高和最低,仿佛又汇合到了一起。老还小。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往往首尾相接,老人经过一切后的超然淡薄,多么像儿童什么也没经历的懵懂无忧。儿童和老人从人生的两端接近了人类的天性。3

4邵大篇:《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73页。【西】毕加索等著《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3页

三、艺术家性格的凸显与精神的追求

现代绘画中的童趣特征为什么只是出现在部分艺术家的作品中,而不是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中呢?为什么这些画家不是一开始就运用儿童绘画因素,而是在经历了一段改变,画风才中才出现了儿童绘画的因素?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应该说,一件事情的产生,除了要具有客观的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因素。童趣特征的显现,除了结合时代背景、绘画发展进程,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艺术家性格特征。

听说毕加索小时候是扶着饼干箱学走路的,他还不会说话就已经会用符号画出饼干的样子,也许正是儿时记忆中这些饼干的抽象符号影响他走向立体派的道路。吴冠中小时候唯一的玩具就是爸爸给他做的万花筒,也许他现在画中那些五彩斑斓的风景就是儿时万花筒的中的影子。

童年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成年人的性格养成与童年经历息息相关,然而多数人在长大以后只记得童年的“事件”而淡忘感受。许多人都会记得自己在某所小学就读过,但是对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某些细节的记忆变得模糊,而这些细节如果被提醒而再现于大脑,对于充满压力的成年人来说实在是一种单纯而美好的记忆。

法国电影《天使艾米丽》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艾米丽在家的一个墙洞里发现了一个小铁盒,里面装满了小孩的东西:球星卡片、小自行车模型、纸牌、弹珠等等,看起来是几十年前的东西。她到处寻找这个盒子的主人,当年的那个小主人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最终她将这个小盒子悄悄的放在了它主人的面前。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打开盒子„„一幕幕儿时的画面闪现在眼前,老人激动的流出热泪,艾米丽帮老人找到的不是儿时的玩具,而是老人的童年记忆。

拥有细节记忆特质的人自然会对小时候长成的地方充满感情,不难发现,夏加尔、米罗、康定斯基都表现过故乡,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童年时期的记忆,结合内心的愿望,作为日后艺术创作中取之不绝的素材。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居住法国许多年后的夏加尔在画面中还是反复出现母牛、村落,而画面中也往往一派俄罗斯乡村的景象的缘故吧。

这些画家,他们都有着儿童般的天性,有的甚至对社会标准茫然无知或并不在意。他们借用儿童绘画和原始艺术的某种趣味性进行创新,或者以儿童视角来观察世界,以此探寻大自然的本质,并借此找出一条独具个性的艺术之路,说明这部分艺术家独特的性格特征更易贴近儿童心理,所以我们会在他们的绘画中找到儿童绘画因素。

第二篇:关于创意儿童绘画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创意儿童绘画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衣军超

【内容摘要】在当下教育机制的影响下,以发展开拓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主的创意儿童绘画应运而生,可随之而来的创意儿童绘画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关键词】创意儿童绘画 问题 想象力 创造力 语言表达 逻辑思维 能力 个性

在这个高效、高节奏的社会中,儿童绘画的教学也随着社会的变革日新月异的变化着,它由一开始传统式的依样画葫芦的大饭桌式教学(临摹儿童绘画),发展到多样式的表现材料与方式教学(手工儿童绘画),然后就是近几年逐步崭露头角的以发展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因材施教式教学(创意儿童绘画)。

教育者与家长越来越重视创意儿童绘画的最主要原因与当下的教育体制密不可分。现在的教育要求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并不是空口号,从学校对于孩子减压减负的授课环境到音体美的成绩逐步会加入高考分,在这些教育政策中我们从中便可以发现当下教育体系着重的是培养出全面型、应对社会型、富有创造力型的学生,而并非以前培养出的应试型、书呆子型、呆板型的学生。所以,在这种教育机制的影响下,以发展开拓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主的创意儿童绘画应运而生,可随之而来的创意儿童绘画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依据在创意儿童绘画教育中切身实践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总结如下:

一、学生自我造型及组织构图能力

当学生刚接触创意儿童绘画时,他们的自我造型和构图能力是比较弱的,他们对于“画什么、怎么画”这一问题无法理解与解决,只是一味的依赖于老师或者家长。那么究竟“画什么、怎么画”应该怎样理解与解决呢?其实,“画什么”就是自我造型的一个过程,作为授业、解惑的老师需要先给学生一个题目,就像写作文一样,然后引导学生在脑海里描绘出他所要画的主人翁(主体物)的形象动作,最后让学生将脑海里成型的主人翁的形象通过画笔画到纸面上。这个过程尤为重要,一定要耐心引导、循序渐进,不然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长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绘画失去兴趣。“怎么画”其实就是构图与组织画面的问题,就是将孩子脑海里想要画的事物有节奏的摆放在画面上,通常在摆放时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1、将大部分事物摆放在同一条直线上。

2、主次不分,将主体物画的过于小。

3、缺少疏密、大小、高低不同层次的对比关系。

4、对于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不会表现。

5、用简单稚嫩的线条概括复杂的事物,缺乏丰富与完善画面的方法。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种,比较直接有效的就是,每节课上课的时候都要强调一下基本的构图意识,比如:要将事物有疏有密、有前有后、有大有小的分布在画面上;主体物要略微大些,引人注目;有些事物适当的做些线条图案装饰,分清主次关系,切忌本末倒置。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造型与组织构图能力一定会逐步增强。

二、学生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少儿语言中枢还没有完全成熟,在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方面远远比不上成人,但是孩子们的想象力却是我们成年人望尘莫及的,所以他们缺失的部分我们将它补齐便可以了,例如:我们以《怪脸叔叔历险记》为课题,在课前我们导入一个不完整的故事,但是要保证故事发展的逻辑连贯性,而学生则需要开动他们的脑袋,打开想象的大门,将某些空白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这样既弥补了学生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缺陷,同时又将学生的想象力有效的激发出来,这就是创意儿童绘画的主旨所在,它尊重孩子的想法,尽最大的能力开发学生的 想象力与创造力,促使学生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的提高。

三、学生个性的多样化

英国著名艺术学家赫伯.里德综合不同心理类型的理论,将儿童学美术学习与创作的特征分为八种类型:有机型、移情型、节奏模式型、结构型式型、罗列型、触觉型、装饰型、想象型。像典型的触觉型的学生,他们在美术创作中追求写实,而想象型的学生则会选择抽象。学生的个性多样化导致教学无法太过统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不管是什么性格的学生,他在美术领域中一定会有至少一个的闪光点,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就要有一双可以发现它们的眼睛,以便更合理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更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完美的启发学生的绘画才能。

在发人深省的教学实践中,不仅仅存在以上几种问题,还有很多潜在的问题,它们源于创意儿童绘画的教学中,那必然会在教学中发现并且解决它。我们不需要畏惧问题的出现,只要努力思考,耐心的引导与开解学生,相信困难的时期很快就会过去,而快乐地日子即将来临,迎接我们的必然是学生们在美术道路上的硕果累累。

儿童美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的,它是为了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这是美术的本质决定的,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老师也曾说过:“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创意儿童绘画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开发学生的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绘画的理解与表达,它是以尊重学生思想为本的绘画,是为学生自身个性量身打造的绘画体系,是为他们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场所。

参考文献

【1】 摩伊.凯特莉.《写给家长们的前言》.少儿美术出版社

【2】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6 【3】 尹少淳.《走进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第三篇:儿童绘画中的情感体验——六一中国网

儿童绘画中的情感体验

本文Tag标签:儿童绘画/情感体验 图一

李卓远

7岁

天使在建造

这是我们艺术体验团中一个叫远远的小女孩的画,就象她妈妈说的:“只喜欢画她的小娃娃,扎着小辫,穿着短裙,和小动物们在戏耍。”和许多小朋友一样,这是个典型的还在自我世界中畅游的孩子,小娃娃是自我的一种图示符号。看画面右下角的埃及方尖碑,和其中的象形文字,还有左上角简单的表达,说明她天真的自我已经在和外界作着情感的交流,画中的线条和构图都在释放着无忌的情感和性格。

图二

李卓远

7岁

在土耳其TOROS山上

远远从来没有画过风景,更没有学过技巧。在土耳其安那托利亚高原的TOROS山,自然形态的巨大松树,嶙峋的岩石、山坡上红色的房子、远处是地中海的波涛,这样的风景使她小小的心灵激情涌动。她自己选择了一块石头坐下,看着远方,大眼睛里流露着表达的渴望,妈妈依然担心:一定又在画小娃娃。我让她不要打扰孩子,并给远远以赞赏和肯定的眼神,我知道,她自我的世界正在被激情冲撞着,必然会开启,远远在果断地画着,以往的小娃娃们变成了十分有力的漂亮线条,这是一幅她从未有过的完整的速写(图6),多么自然可爱的画面啊,眼前复杂的景物都被孩子用松动而跳跃的线条很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画面右侧的松树上还画了树干的阴影,这是孩子出于本能地在应用线条来表示明暗的关系,这就是情感所调动出的技巧的潜能。

图三(见附件)

邢云舒

7岁

在库萨达斯的爱琴海边

一见到在传说中听过的爱琴海,孩子们兴奋极了,坐在海湾旁,把脚丫放进清凉的海水中,落日余辉中的爱琴海是那样的柔美。露露的眼睛格外闪亮,手中的画笔已情不自禁地在表达了,这是她的第一张风景速写。妈妈惊叹地说:“天啊!她怎么画得这么棒!我虽然不懂,但真觉得好。”画面中天边的晚霞、远处岛屿上的森林和海的波光都在线条的变化中有着活跃的动感和灵气,船的表现简练而准确,左下角的两双托鞋似乎象征着心中无限的眷恋。从爱琴海边的那天起,露露就画得不想停,对一切让她感动的东西都想画下来,包括酒店房间的一个沙发,情感不仅激发了她绘画的潜能,还使她的心也更加温暖,眼睛更加闪亮,就能够发现平凡事物中的美。

图四(见附件)邢云舒(露露)7岁

古罗马剧场

在阿斯潘多斯的古罗马剧场,所有的孩子都被震撼了。古老的巨大圆形、美丽的拱门、比现代的观众席还要多的数不清的石阶、演出台上的罗马式雕刻、响亮的回音,一切都是那样的壮观、完美,台上正在布置背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要在此演唱,成前上万的观众都会来到这高山上的古剧场,那将是怎样的场面啊!孩子们刚把自己的歌声留下,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画了,对于孩子,要在20分钟内表现这样宏大的剧场,是非常艰难的,露露沉浸在情感中,小手使劲地落笔,将各种元素都概括抽象,一气哈成,心灵震撼后的激情又一次产生了出奇不异的效果。

图五(见附件)黄瀚德(棒棒)

6岁

小木屋

我们来到德国,住在离柏林60公里的森林小木屋中,仿佛是童话的世界,屋前高大青翠的树木和篱笆,都是这些中国城市孩子少见的,孩子们喜欢这里。棒棒不爱说话,却用画笔向我们说着他和妈妈住的这间木屋,没有学过风景速写的技巧,短短的10几分钟,就把感情倾泻在纸上,妈妈从未见过儿子这样画画,但已感受到孩子的激情和随之而生的超越平常的能力。画面中,我们看到孩子难以驾御的各种线条,是那样有节奏和力量:大树的枝叶繁茂,各具形态,就连屋前的路灯也有自己的表情,如果没有对木屋的眷恋之情,6岁的孩子很难画出这样的速写。

图六(见附件)尚文佳

12岁

我在土耳其的高原

佳佳有过画速写的经历,但土耳其美丽的景色和风情强烈地感动着她,让她想超越自己,超越以往的速写,于是产生了这幅画:奇异而充满了创造性,风景已经因为情感的体验而内化;通过两只飞翔的鸟,她把眼睛看到的和心中所想的描绘在一起,有广阔的大地、地中海的鱼、高原和森林、国旗、俯瞰大地的面孔,画面融合了实景、记忆与幻想,表达出对自然和人的无限深情,让我们为之心动。其实,艺术之神赋予人类的创造之火,需要情感来点燃。小小的火种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闪耀,因为情感的力量而燃烧。

暁 珮 观 点

成人世界里,我们常常去分析孩子们画得是什么、用的什么材料、构图怎样、线条和用色美不美,却淡忘了一个根本的问题——情感。我们也不会忘记让孩子们学画、教孩子们画画、把画送去展览、参加比赛,却忘记为他们提供在绘画中自由自在地体验情感、激发情感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一个没有画过风景的孩子,父母们会想:我的孩子没有学过技法,也没练过速写,怎么可能画出风景?

其实,绘画首先是情感的艺术,它映射着人类精神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深层心理结构。特别是12岁之前的儿童绘画,正是一个用无瑕的身心在体验情感,用无碍的手表达情感的纯粹而自然的过程。没有情感,技法就如同冰冷的公式,对于感觉的表现无济于事。我们是否记得人类早期的艺术,如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创作者没有学习过技法,却出自情感与生命表达的需要,创造出永恒的艺术。一个人在生命早期的童年绘画与它们非常相似:孩子们也许还不会使用语言,就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意识和情感了:在泥土中挖洞、在海边堆积沙器、用木块搭建小房、用石子草叶摆弄图形、拿砖块在地上划出道道,在这些生命初期的创造中,美术中绘画、建筑、雕塑的三种形式和基本的技术都已经显现其中了。

情感激发出的灵感和孩子最深层的潜能,使他们更快地达到眼睛、手和脑的和谐,而进入真正的绘画状态,画面也因此产生巨大的飞跃。

在给予孩子体验的空间时,我们要坚信孩子的天赐才能,坚信美是可以依靠情感,任由心灵来表现的;让他们通过绘画,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体验心与海的对话、体验山和眼睛的交流、体验自然带给人的感动、体验把最想画的东西画出来的快乐,体验因表达美而得到的自信、体验把美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从而体验到——创造的幸福!

暁 珮 建 议

情感的体验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可以越过大海重洋,让孩子们为不同环境中的景色和文化震撼,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让他们细细体会,如一颗形态美丽而奇异的树,一丛自然盛开的花……都能让孩子们体验。过程中,尽量给孩子创造环境和体验的对象,给他们一点点提示,更多地让孩子去自发地感受,他们的感觉比成人敏锐得多。

例如,在埃及开罗的酒店,吃过晚餐,两个孩子对我说:我们还想画,可是又好象画不出来了,我说:好吧,跟我走!我一手领一个走出房间,一下走进月光中,孩子们的小嘴就闭不上了:看啊!月光下的耶枣树、草坪上的喷泉还在唱歌、那棵树上的花儿怎么像鸡蛋壳、还有鸟儿也不想睡觉在树枝间跳、我们住的房子怎么象玻璃的帐篷、远处还有歌声,是金字塔那里传来的么?孩子们又说:我们快回去画,我马上就要画!我知道,她们又被感动了。速写就是快速地绘画,时间较短,可以让孩子们使用各种笔,如铅笔、炭笔、油画棒、麦克笔、签字笔等。

暁 珮 提 示

如果没有伟大的情感,我们今天怎能看到毕加索那凝结着忧郁的蓝色(图七)、梵高那饱蘸着渴望和激情的热烈笔触(图八)、夏加尔倾诉着恒久爱情的浪漫构图(图九),更无法看到中国画里对自然、对造物的深情与意境(图十)……,丰富的情感成就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带给我们享用不尽的视觉之美和心的愉悦。

(图七)毕加索(1881-1973)在1901年—1903年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那时毕加索的生活境遇很差,蓝色代表了他内心的感伤和深沉的忧郁,在画面中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蓝色主宰了一切,也就在这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走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图八)梵高(1853—1890)毕生都在用激情绘画,在法国南部阿尔的阳光下,他的激情仿佛在燃烧,笔触强烈而坚毅、有灼热旋转的视觉冲击感,向日葵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直到今天,专家们还在分析梵高笔触的魅力。

(图九)夏加尔(1887-1985)他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者之一.他的画充满了童稚的天真梦幻,浪漫奇异,夏加尔对生活的爱很大一部分源于他对妻子贝拉的爱。夏加尔说:“只要一打开窗,她就出现在这儿,带来了碧空、爱情与鲜花。”

(图十)郑板桥(1693—1765),名燮,清代书画家,为“ 扬州八家”之一。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藉以寄托对自然造化的情感和坚韧倔强的品性,抒发胸中情怀。

下载现代绘画中儿童绘画因素(家教交流8)(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绘画中儿童绘画因素(家教交流8)(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