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向何处突围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向何处突围
时间:2014-03-24原文作者:虞兆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强调要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笔者认为,人员总量偏大、结构不优、活力不强是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基本问题。总量、结构、活力,是衡量未来国企人力资源工作成效的核心指标,应予以重点关注。
为何员工多人才少
总量偏大、结构不优、活力不强的问题,在不同国企的具体表现可能存有差异,从整体上讲主要表现在:员工多而人才少、流进多而退出少、人员配置不均衡、成本高而效能低。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多数国企成立的时间比较早,与共和国同龄,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历史印迹明显。首先,历史积淀较多。作为国企,承担着重要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再加上存在政企不分、政企难分的情况,国企在促进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贡献,也接收了大量员工,多年沉淀,使得员工总量偏多,特别是后勤服务类人员较多,年龄偏大,学历较低。
其次,路径依赖影响。受制于原有体制的惯性,在既有框架下修修补补,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比如竞争择优的市场化选拔机制、与业绩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员工交流机制、人员退出机制等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缺少严格的编制管理,人才开发培养投入少。
再次,观念更新缓慢。在外部,普遍认为国企不会减薪裁员,工作压力小,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是人们就业特别是大学生找工作的主要选择方向,仅次于公务员;靠关系非正常进入国企的人员也比较多。在内部,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不够强,求稳怕变、论资排辈、吃大锅饭的思想影响还比较大。
此外,科学规划不够。国企关注短期实务性工作多,关注长期规划性工作不够,比如,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往往缺少系统科学的人才规划,忽略优化增量配置,进口不严,人员扩张过快,质量难以保证,造成总量过剩,给后续工作带来压力和困难;缺少与企业战略在时间、步骤上匹配的人才策略,人才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跟不上企业战略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从哪儿来
相比较民企、外企,总量偏大、结构不优、活力不强的问题,在国企表现得比较突出和明显。这三个问题本质上是观念滞后,机制缺位的结果,基本上能够概括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些问题,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这些问题不解决,国企人才队伍的质量、员工的创造力就难以提高,国企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没有保障,就难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难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可以说,事关重大,必须尽快要有所改观。
总量、结构和活力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控制总量是基础。员工总量大,人工成本必然水涨船高。如果冗员严重,会给优化结构带来压力,不管如何配置,总会出现一部分人员闲置、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容易人为造成摩擦和内耗,内部协调成本增加,也影响员工士气和队伍活力。控制住了人员总量,人才工作腾挪回旋的空间才比较大。
优化结构是关键。结构不合理,比如忙闲不均,忙的部门有事没人干,往往要求增加人手,从而造成人员总量提高,人工成本上升;闲的部门有人没事干,工作产能低,不利于员工的锻炼成长。其他如能力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也是如此。结构优化了,人才各得其所,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激发活力是根本。员工活力不足,工作质量、效能低,工作进度跟不上,反过来要求增加人员。队伍的活力是企业活力的根本保障。只有激发活力,才能唤起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为推动国企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应对之策在何方
国企的改革越是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的利益主体越多,调整利益格局的难度也越大。就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可以说,目前最大的压力在于控制总量,最大的困难在于调整结构,最大的挑战在于激发活力。解决这些问题,注定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
控制总量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做好规划,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业务发展需要,对未来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二是完善组织架构,合理定岗定编,控制人员总量。三是控制入口,按照编制管理和任职标准招聘选拔人员,没有编制不进人,没有职位不提拔。重点选聘企业急需的高、精、尖人才。四是疏通出口,严格合同管理、试用期管理、聘期管理,建立健全退出机制。优化结构,首先要实现组织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合理搭配。考虑组织结构中不同层级、岗位的不同任职标准,做到人岗匹配;既要
关注员工的年龄、学历、专业、专业资格等“硬结构”,也要关注品质、能力、素质等“软结构”。二是坚持动态调整。建立制度,定期组织总部与基层人员双向挂职、双向交流,员工与部门双向选择,不断优化人员结构。三是关注重点领域的人员结构。优化总部机关与市场一线的人员结构,控制总部人员数量,强化市场一线人员配置;优化前中后台的人员结构,控制住中、后台,强化前台;优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人员结构,做到比例适当;优化性别比例结构;优化员工能力结构,员工的所学专业要尽可能跟工作匹配吻合,提高总部具有基层经验员工的比例;优化员工年龄结构,老、中、青三结合,发挥各年龄段员工的长处;优化性格组合结构,性格互补,和谐互助。
激发活力,必须要引入竞争机制,同时要加强轮岗交流,通过轮岗,增加员工阅历,丰富知识,提高本领,从而增强团队活力,还可以实现培养干部、控制风险的目的。要加大激励约束力度,通过严格的绩效考核,实行末位强制淘汰来激发活力。还要加大培训投入,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培训,使员工跟上企业发展,使企业发展跟上时代进步。
(本文章摘自3月24日《光明日报》,作者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第二篇: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思路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思路
05人力资源管理胡峰
内容摘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深入,国企事事依靠政府的时代一去不
返了,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国企发出了需要专业化的人力资源
管理的呼声,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本文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系统管理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和完善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思路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已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资
源。而国企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外企甚至民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
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国企不得不修的一门主课
1.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国企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着许多差距,相当一部分企业尚
停留在功能性的人事管理层面,既缺乏科学完整的基础性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更谈不上人力
资源的体系管理。整体而言,以下两个方面成为了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
1.1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尽管国内企业界一直喊着诸如“知识经济已汹涌而来”、“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等口
号,但国企人事部门的活动却往往限于工作调动,而非开发员工的智力资源。换句话说,国
企中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睛,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种管理理念的缺乏导致了诸多不合理的人才浪费。比如,因人设岗,很多企业的许多岗位职能差别不大,却不断重复设置,以致个人的权责利界定模糊。有关国企人才“流失”、“跳槽”等报道不
绝于耳,而许多国企老总则频频表示要加强企业文化,进行凝聚力建设,使得职工个人的价
值取向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形成一致。却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从根本上说,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必须进行大幅度的创新,才能使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
力功能、凝聚力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力功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最起码,人力资源管理者要
善于交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观察能力、能运用统计技巧阐述劳动及相关情况、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等等,这些都绝对不是靠老一套人事管理经验所能做到的。
1.2人力资源管理缺少完善的系统建设
绝大多数的国企都有招聘、培训、工资待遇、人员调配、合同管理等基本的HR职能,但HR管理可不仅仅指这些职能。概括而言,它是一个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分形
成一个完整的循环链,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正常进行。并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机制。然而,国企中不是系统不完善,就是系统内的职能部分有缺陷。很多企业的系统能正常地运转,可具体涉及到某一环节时,就容易出现问题。例如,招聘工作进行得很圆满,但岗前培训设计不合理,致使合格员工在上岗后并不能明确自身的改进目标而造成工作表现不佳的后果,就属于系统内部的问题。有些虽然是系统内部某些职能完善,但整个系统不完整,也阻碍着整个企业的发展进程。这就像人体,其每一个器官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个人要维持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不仅要重点保护自己的心脏、大脑、咽喉等部位,四肢的健康也很重要,否则就功能残缺,协调性差。而各类器官又必须经脉相连、血脉相连,不然营养和信息都无法传递,最多像个植物人。为了避免国企中“植物人”的出现,国企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建设,加强和协调好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各职能部门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逐渐摆脱国企当前的困境,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2.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思路
2.1建立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第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刚性特点,其实是国有企业人才管理的致命伤。按照企业正常发展规律,企业在扩张期内往往招聘全额的员工,而在不景气的时候裁员,期间,企业一般保持一定的优胜劣汰率,以激励员工,并保证人才规划的弹性。但国有企业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为了稳定,它吸纳了很多人员。存在着重复设岗的现象。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些负担沉重的国企必须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这除了需要国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之外,国企自身也应该抓住契机,裁减人员,使得企业中的人力规划恢复一定的弹性。
第二,国有企业应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让职工通过竞争上岗,充分发挥员工主动性。这样才能保证绝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都处在一种提升状态。使企业用人机制方面保持一定的良性循环。
第三,人才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仅仅依靠上述方法显然是不够的。企业看中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人才的培训投入。通过培训,企业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素质,还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企业的发展,从而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起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对职工的培训,应该是系统化的。调查表明,在重视系统化员工培训的企业中,员工的跳槽率较低,反之就相反。还有的企业在实践中,采取“宏观选择,微观培训”的人才战略来确保企业的发展。所谓宏观选择,就是坚持把“对事业的追求”放在选择人才的首位,从
宏观角度强调人才的基本素质、基本条件,然后从微观角度注重具体行为、工作开发的培育,使人才发育成熟。对所有新员工先要进行拓展训练,目的是让新员工了解企业环境、增强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尽快适应企业的发展。对老员工则注重不断加强知识的更新,从而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素质,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四,在上述基础上,企业可以着手塑造活泼进取、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通过凝聚作用,把职工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使命和企业的兴衰紧密相连,产生对企业的强烈的归属感。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企业文化是企业建设的无形文化资源。因此国企应该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务实求真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和企业一同发展”。在国际上,企业文化大致有两种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前者强调专业化分工,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负完全责任,后者强调协调与合作,是一组雇员对一组任务承担责任。我国的国有企业比较类似于日本模式,合作有余而创新不足,所以国有企业今后的改革应该注重运用各种方法激励职工的创新潜力,在这方面,国企有一个很大的组织资源未被充分利用,那就是工会。工会作为职工自己信任的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它的协作作用,成为联系职工与企业领导人的桥梁,用一种民主的机制促进职工创新能力的发挥。
第五,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素质,采取有效的人才管理方法,也应是国企重视的问题。如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从内部或从外部引进管理人才,完善对管理者的考核选拔任用机制。同时采用全新的人才管理方法,吸纳有志之识加入国企,为国企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而提升整个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有很多,国有企业应该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背景、发展状况、发展要求、发展规模、实事求是的来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
2.2完善的体系建设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如前面所述,HR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只承担HR管理职能的部门。它要实现的是从后台式、静态化、边缘式的模式向前台式、动态化、轴心式管理模式的转变:职能不能不再固定不变,而要随企业的规模,现状随时调整。因此,国企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仔细认真,不可忽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真正形成一个体系建设。
2.2.1招聘工作要谨慎
第一,结合企业发展现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核定企业共需多少个岗位、工作量有多大、需要多少人,明确每一个岗位长期或短期内所需要什么学历、技能和经验的人才,制定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建立人事匹配的新局面。其次,依据企业发展目标和职位说明书的要求,制定短、中、长期的岗位人才供求动态,并发展与劳务市场、专业院校、人才交流中心的长期合作关系,努力开发全新的招聘渠道。第三,招聘工作中,根据对成本收益的计算
来选择一种效率最好的招聘方法,招聘不同层次的人才选择不同的方法。招聘不同岗位的人,采用不同的招聘流程。同时也可以把现代人事测量手段多方位地运用到招聘工作中,对每一个人的能力、专业水平、特长、道德等情况进行专业的分析。使国企真正能招聘到适应本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岗位要求也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2.2.2培训和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企中除了部分岗位可以通过裁员来解决外,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彻底地使人才大换血,更多地只能依靠培训与开发来提高人员素质。完善的培训体系是一个企业自身不断成长,内部培训人才,建立人才储备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完善的培训体系建设内容主要涉及:
2.2.2.1分析国企内外的人才结构,明确当前与未来人才需求状况
培训只能建立在熟悉企业人才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否则,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是甚至还起到相反的作用。
2.2.2.2建立全方位、开放式、动态化的培训模式
全方位就是指培训的对象全方位,企业内的每个岗位职员都必须有均等的机会学习。不能偏离一方。如果一部分员工经常有机会参加培训,而另一部分人却连一次机会都没有,这样容易造成员工的嫉妒心理,降低工作效率。开放式培训主要是一种新式培训法,就是要进行自主学习、终身培训。在岗一天,必须坚持培训和学习。永远跟上国企的发展步伐,不落伍。动态化的培训就是指培训的内容要丰富具体,灵活多样。不能太死板,只采用授课的方式,应让受训者积极的参加到其中去,注重效率。
2.2.2.3设计合理的培训管理方法
由于培训监控牵扯面广,影响因素多。因此要明确培训对象、方式、内容、组织机构、管理程序等要素,有一个明确的培训管理方法。培训管理方法不一定在企业培训时才开始计划,要做到“未雨绸缪”。应在培训前计划好,采用何种管理方法,如何管理。有了科学的培训管理方法,相信培训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2.2.4健全培训考核体系
在培训结束后评估培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效果,培训使企业和受训者的行为发生了多大程度的改变。这就需要进行评估。其中效果评估是培训评估的重点。它主要从四个层面上评估培训的成效:
反应:即受训者培训后的总体感受、态度及意见,是有所帮助还是觉得收益不大。知识:即受训者从培训中获悉到多少原理、事实、技能,究竟学习和掌握了那些知识。行为:即受训者从培训中所得是否能改变员工的工作行为,并同时提高工作技能。
效果:培训的目的就是改进受训者的工作行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还可以通过效率评估,与以前的培训效率进行纵向对比,与不同企业之间的培训效率进行横向对比,与企业实际达到的效率和应该达到的效率进行基准比较,从而找出差距和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
2.2.2.5完善培训档案的建设
国企应当做到为每一位员工建立培训档案。事实上,培训档案和员工档案一样,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依据。培训档案列出的员工岗位变动和培训的次数以及每次培训的有关信息,如培训内容、所获资格、费用报销、评估结果等,能反映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是否到位、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调换是否合适、企业为每一位员工的培训开支以及培训设计是否合理等信息,而且,它对于加强培训费用的管理以及理顺劳资关系,也很见效。2.2.3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完善多重激励机制
目前国企中由于考评制度、激励措施不完善,造成效率跟不上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因此国企应当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人力资源价值的正确定位。考核方面包括个人素质、能力、业绩、对企业的贡献等。正确的考评是促进合理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当制定激励报酬计划,促进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能够实心实意地为企业工作。激励机制应当包括:(1)薪酬激励通过调整国企内部收入分配关系和实行特薪酬制度措施,将按老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二者有机结合,达到吸引人才,稳定骨干的作用。提升员工积极性,同时辅以灵活的福利制度。最大限度地提供与员工需求想匹配的福利。有效的员工福利制度可以缓解员工压力,调节节奏。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融洽人际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科技人员为例,他们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对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名誉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烈的需求。(2)事业激励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各类人才能够施展才华,给予他们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3)学习激励有计划、针对性地对优秀人才进行脱产培训,选送到高等院校深造等。另外,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与理解,良好的沟通环境、团队协作氛围也可以有效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从而激发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2.2.4劳资关系要法制化、程序化
劳资关系的内容涉及到整个HR系统,包含面很广,又直接影响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法制建设是双方权益的最佳保障。
第一,合同管理是最具法律代表性的内容。国企必须与每一位员工都签定劳动合同,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且不能随意改变执行标准。合同、职位变动、薪资、福利、离职等环节的流程设计要科学,尤其是员工离职,涉及到商业机密、企业财产、个人债务、工作交接、合同转移等问题,最好以可记录的形式设计“离职人员应办手续清单”,使每一个环节都有账可查。
第二,注重与辞职员工的沟通与对话。通常,员工辞职时要在申请书上说明离职原因,但可信度并不高。因此,当员工提出辞职申请后,所在部门主管应主动与员工接触,了解辞职的真实情况,并进行一定形式的挽留。并报请人力资源部经理与员工进行辞职面谈,让员工体验到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另外,建立辞职人员档案库,注重对辞职人员尤其是业务骨干的心理分析,为高管提供员工管理方面的信息。
第三,还可以借鉴外企对员工个人重大事务的人文化关怀方式,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外企对员工的婚、丧、嫁、娶、产、病、伤、退等个人大事的管理很细致,比如高管亲笔签名的生日贺卡、祝贺信和慰问信、集体召开的庆祝晚会、集体进行外出和退休员工在本企业内的历年业绩展示活动等,都可谓是企业人文化关怀的先进典范。国企在这些方面应适当地引用一些“洋荤”,培养员工对企业的高归属感,高成就感。
通过以上国企人力资源改革的逐步深入,再加上国企人才基础好,职工素质高,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扶持,国企具有良好的雇主品牌等优势。相信国企一定会经受住全球化改革的风暴,虽然改革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但是国企如果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不去过多的的强调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去过多地患得患失,同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自身的专业潜能。相信国企一定能冲出问题重重的改革“深水区”,因为我们已经从很多优秀国企的成功实践中看到了曙光。
参考文献:
[1].安鸿章主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
[2].张德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张顺主编,成功招聘.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4].张志鸿主编,现代培训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5].武志鸿主编,绩效考评方法,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6].胡小勇主编,劳动合同与员工保障管理,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第三篇: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三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三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三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现代企业的竞争,表面是产品、市场、效益的竞争,而实质则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市场进一步国际化,国内企业将不可避免地与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手段先进的外企展开全方位的激烈竞争,人才竞争自然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笔者就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第一,观念亟待更新。以淄博烟草行业为例,由于历史原因,一方面缺乏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另一方面“大锅饭”还未从根本上消除,导致人浮于事,人满为患。企业需要的人才引不进,有的人才引进后又“跳槽”,而现有的人员又因素质问题用不上,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有机制方面的原因,但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诚然,企业确实需要引进一些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但在目前人员饱和的情况下,忽视现有人员的开发,过多祈求“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反而是对人才认识上的误区。因此,一是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引进的是人才,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的也是人才,让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深入每一个员工心扉,这是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基点。二是为人才提供“留得住”的环境。留住人才的途径不仅仅是丰厚的待遇,还应包括工作的挑战性、参与改革创新的机会、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培训机会等,这些都是员工自我价值提升的具体表现。三是注重培养员工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企业必须立足于提高自身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需要,担负起员工知识更新的责任,为培养学习型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管理制度亟待创新。长期以来,很多国有企业实行无差别管理的办法,这种办法一方面造成人才浪费,加大了用人成本,另一方面则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人才的激励作用。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上下功夫。一是人才评价机制。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分层管理,对员工的工作岗位和技能是否匹配定期进行考核、分析,把员工及时调整到能充分挥潜能的工作岗位上。二是干部考核机制。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以德能勤绩廉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各级干部的管理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价、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三是员工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克服平均主义分配倾向,真正形成以实绩为标准、以能力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岗位竞争为主要手段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通过公平竞争使各类人才走上重要岗位。五是人才流动机制。目前国有企业普遍实行的是单一的职位提升制度,不能调动各类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成为人才流失主要原因。因此,一方面要拓展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打破行业内人才流动壁垒,使
需要的人才及时引进来,不需要的及时流出去,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第三,人力资源亟待整合开发。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很多企业内部岗位运转链条的僵化,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十分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搞好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整合,挖掘企业内部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为人才的流动创造良好环境。一是盘点现有人才存量,用足用活现有人才,避免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积压浪费。二是摸清现有人才是否有“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情况,激活本企业的人才资源,让官者尽其能,劳者尽其力,智者尽其慧。三是识人用人,创造留住人才的环境。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做到以事业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四是建立“造血”型的人才培训,无论是对“本土”人才还是“拿来”人才,都要注意及时“充电”,建立以培育人才、促进人才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培训机制。
第四篇:向跨国企业学习人力资源管理
《向跨国企业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介绍:
主讲专家 曾江涛
实战派企业管理专家,拥有13年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等实践经验,曾任大亚湾核电站、美国高露洁、法国FCI(法资世界五百强企业)、英国Volex(著名英国上市公司)、香港佳卓公司(优秀港资企业)等知名企业的厂长、人力资源部总监、运作总监等高层管理职位,是中国最早一批跨国企业职业经理人。
《向跨国企业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曾江涛》内容提要:
民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与跨国企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
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面 它的状况其实并不尽如人意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什么?跨国企业的经验可以借鉴吗?曾江涛先生的 演讲告诉你,民族企业如何向跨国企业学习人力资源管理。
要点提炼:
1、民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跨国企业到底存在哪些差距
2、跨国企业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他们认为,培训是一种投资。
3、企业对员工做培训,希望得到的回报是:你学来的东西能够很好地去在你的工作之中去应用的4、通过培训,可以开发员工的潜能,使企业和员工都得到更大的利益。
5、建立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焕发出工作热情。
6、跨国企业和民族企业的工资结构哪个更好?
7、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从业人员要具有比较全面的素质。
8、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使员工的素质越来越高 使工作的难度越来越低
9、不要简单地去模仿国外的跨国企业的一些做法 而是需要对你企业的现状和你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晰认识的基础上 去学习他管理的一些精髓 实质性的东西
第五篇: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
【摘 要】对于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而言,薪酬和福利的管理制度是决定一个企业取得效益的关键。因此,要想使得企业能够高效的运行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制定出合理而有效地的薪酬和福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就国企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资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薪资管理激励制度,来科学有效的实施薪酬管理。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
在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可以激励人才、吸引和留住更多对公司有用的人才。相反,不恰当的薪酬管理制度除了会使公司丧失优秀的人才外还一定会直接影响公司企业的健康发展。因而,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当中生存,除了在知识、技术方面加以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则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管理,尤其是对于薪酬的管理。
一、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总体概况
国有企业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创造的一切资产归全民所有,与企业人员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在国有企业当中,企业的高层负责人员均是由国家直接任命,因而在薪资管理上也并不是按照市场的运行规则来分配管理。面对现今我国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现实情况,也为了能够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总书记在薪酬改革方面所提出的: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改革标准将成为未来我们在国有企业薪资管理方面的努力方向。
国有企业薪资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然而不同行业的绩效要求的差异性,在经济、市场与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同时既要考虑企业的短期发展因素,也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复杂程度加强的同时也加大了创建的难度。因此,在综合了各方面的条件因素后,最为有效科学的方法就是将国有薪酬改革与国有企业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机制的策略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的薪酬制度
1、激励性的薪酬政策的制定
薪酬是企业人员的基本收入,是保证企业人员绩效成就与基本生活的基础。然而,如果科学的规划薪酬管理,薪酬也将起到激励员工,加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当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积极促进激励性的薪酬管理制度的建立。
①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提高薪酬水平
薪酬管理的激励机制需要在企业薪酬分配的公平原则上建立,才能够保证企业内部的协调运行,避免矛盾的滋生。公平公正的薪资标准是保证国有企业健康平稳运行的重要条件。
②薪酬要与绩效挂钩
薪酬的激励标准需要将其与绩效挂钩,这样不仅能够得到企业人员认可,同时促进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够公平公正的对绩效优秀的企业人员加以奖励的同时激励员工们提高工作积极性,加强竞争力,共同促进公有企业的发展。
③适当拉开薪酬层次
适当的拉开薪酬的层次,区分薪酬等级,有利于将各个阶段的薪酬标准清晰化,同时也将薪酬范围明显的区分开来,使得企业员工从中找到自我奋斗的动力与标准。也能够公平的实施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标准。
2.设置具有激励性质的福利项目
薪酬激励是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物质激励手段福利是员工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恰到好处”的福利也是具有激励效果的。采取弹性福利制度。采取对不同的员工运用不同的激励制度,满足他们自我的内心的不同需求。不要一味的采取同一种福利制度,这样将会大大减小激励的作用,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3.股权激励制度
股权激励制度是一种现代化的激励手段,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激励手段。它弥补了传统激励手段的不足,将员工与企业紧紧联系到一起,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据统计,美国500强中,有90%的企业采用了股权激励后,生产率提高了1/3,利润提高了50%。可见,股权激励是有较强的激励作用的。
国内外最常见的有:用于激励高层领导人、核心员工的付酬形式的股票期权;带有中国特色激励形式的期股,是指通过被授予人部分首付、分期还款而实现的对企业股权的拥有。所以引用股权激励,就需要我们汲取各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学习国外的成功案例,创新继承,才能将其发挥最大的作用。虽然关于薪酬和福利激励制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我们不应将他们隔离开来。而应将他们综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接应市场工资对企业内部分配的调节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和劳动力市场培育都需要时间,所以,国有企业工资改革只能是一个逐步向目标模式逼近的渐进过程。企业要不失时机地抓住主客观条件的可能,积极深化工资制度改革,主动接应市场工资的幅射、调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废除“工效挂钩”使得企业能够自主决定薪酬标准。实施国有与市场相结合分配标准,建立适合现代国有企业与职工特点的薪酬标准。建立新型的福利、保险等除基本薪酬之外的配套改革,扩充工资容量,使得劳动力能够最为真实的反应的价格当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三)把按劳分配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国家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方式的同时,也应将多种分配方式同按要素分配联系了起来。今后,国有企业对其成员个人的收入分配要坚持居主体地位的按劳分配外,还将在以下一些方面积极推进按要素分配原则。
1.积极鼓励职工人员参股、持股以股份带动企业与个人发展,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有条件地发展股份合作制,实现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劳动分红与资本分红相结合的薪酬管理标准。
2.将技术于经营能力等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扩大薪酬分配的范围,同时激励企业员工加强技术与经营能力的学习培养。
3.在国有企业中,将按劳分配于按要素分配逐步有效的协同结合,激励企业人员“各投所有”的积极性,激发各方面的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四)政府加强实行对收入分配的间接宏观调控
国有企业的薪酬分配应将市场调节、企业自主与政府的宏观调配相结合,有间接深入到直接。在运用财政、货币、信贷等政策外,还要借助高、中、低三条控制线。
低线:是保证薪酬的最低标准的控制线,政府需要定期结合国有企业的现实情况与社会的现实状况发布保障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最低薪酬保准。
高线:是对高收入者进行局部调节的分水线,也是个人所得税起征线。
中线:工资指导线。是政府结合各方面的现实条件所指定的基本工资的指导。国有企业应当适当的应用政府的调控同时结合市场,科学有效的规划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上能够建立全新的、科学的、系统的薪酬管理系统,对于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生存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协调企业各行业之间的发展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协同促进有着先进意义。所以,面对当前国有企业薪酬状况的诸多问题,改革和完善薪酬制度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最为重要也最为急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2]孙健敏,周文霞:《管理中的激励,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3]孙孔鹤:《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2011年15期.[4]吕辉:《从“三国杀”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通信企业管理》;2011年08期.[5]方海霞:《浅谈当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