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保护现状及其管理

时间:2019-05-14 03:1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保护现状及其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保护现状及其管理》。

第一篇: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保护现状及其管理

2010年1月January 2010

第27卷 第1期海洋开发与管理Vol·27 No·1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保护现状及其管理对策

刘志杰1,2,张晓龙3,李 萍4,李培英5,徐元芹1

(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 青岛 266100;2·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300171;3·烟台大学环境学院

烟台 264005;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61;5·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大连 116023)

摘要: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是渤海西岸一种特殊的滨海湿地类型。在分析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分布特征和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对策。研究表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渤海西南岸贝壳堤及其周围湿地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甚至导致部分贝壳堤和湿地消失。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融入经济发展的决策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关 键 词:贝壳堤;湿地;保护;管理对策

贝壳滩脊是由生活在潮间带的贝类死亡之后的壳体及其碎屑经波浪搬运,在高潮线附近堆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典型地貌形态之一,在世界滨海平原上广泛分布

[1]。贝壳滩脊与沼泽湿地伴生出现,形成贝壳滩脊湿地系统,国外学者称之为Chenier平原[2]。该系统在海岸演变过程、海洋和陆地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与湿地有关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意义重大,促使人们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这一特殊海岸动力地貌类型的研究。由于贝壳滩脊经常被河流或潮沟冲割,呈佛手状或新月形展布于高潮线附近,国内学者通常称之为贝壳堤(岛)。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渤海西南岸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北部和中东部的浅海区域和滨海低地。保护区内的古贝壳堤与河北省的贝壳堤相连,是整个渤海西岸贝壳堤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国内唯一新老并存、不断生长的贝壳堤,它以其完整性、典型性和高贝壳含量而著称。两列贝壳堤岛之间的湿地和向海的潮间湿地与潮下湿地组成了世界罕见的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贝壳堤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它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和越冬、栖息繁衍地,也是研究黄河变迁、海岸线变化、环境演变以及景观变化的重要基地,在中国海洋地质、生物多样性和湿地景观研究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3]。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分布特征及保护现状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为无棣县境内自大口河至套儿河岸段的沿岸贝壳堤、湿地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无可否认,保护区的建设为环境保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导致目前贝壳堤与湿地系统保护面临形势不容乐观,部分贝壳堤受到侵蚀,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人工湿地面积增加。

1·1 贝壳堤岛分布特征及现状

保护区内主要分布两列贝壳滩脊系列高地,一为埋藏型;二为堤岛裸露型。埋藏型贝壳堤自张家山子、李家山子、邢家山子、下泊头、马家山子至杨庄子,长约20 km,呈NW—SE延伸的条带高地,地表0·5 m以下为厚1~2 m的贝壳-贝壳碎屑层,贝壳层中含淡水,目前均辟为耕地。只有下泊头村东侧尚保存一片未被辟为耕地的贝壳堤,剖面中尚见贝壳碎屑层,斜层理和完整贝壳。裸露型贝壳堤主要位于大口河口至套儿河口岸段高潮线附近,发育典型,是区内重点保护对象。贝壳堤亦呈NW—SE向延伸,高1·0~2·5 m,局部高3~4 m(黄海基66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准),受河流或潮沟切割,不连续,自西向东依次为大口河堡、高坨子、棘家

铺子、王子岛和赵沙子。贝壳堤岛平面上形似弯月,凸侧向海,弯侧向陆,弯内堆积了贝壳碎屑,显示贝壳与贝壳碎屑的层间构造,下覆潮滩沉积层。2001—2009年,笔者多次对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重点考察了发育典型的大口河堡、王子岛和高坨子岛,将不同时期变化进行了对比。大口河堡贝壳堤岛位于大济公路起点,漳卫新河口东侧。考察发现,目前该岛侵蚀较为严重。原大口河堡向东顺海岸高潮线发育100 m×50 m的新贝壳滩,厚约0·5 m,现已不复存在。老贝壳堤岛受暴风浪的侵蚀和搬运,有不断向陆迁移趋势。堤岛上贝壳破碎程度大,颜色发黄,酸枣、翅碱蓬和獐茅等植被发育。据了解,侵蚀的加剧过程与黄骅港的建设有重要联系,而滨州港的建设将使这一趋势更加严重,并有可能改变整个区域的水动力状况,影响沿岸的蚀淤动态变化。据估计,在近7年时间里,大口河海岸侵蚀速率约为15 m/a。大口河保护区监管站也因此受到严重破坏, 2008年修筑了大坝,重建管站。高坨子贝壳堤位于大口河堡的东侧,属于新生贝壳堤,尚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新翻越上来的贝壳伏于老堤之上,贝壳多为完整形态,向东侧蜿蜒伸展。由于贝壳不断的翻越和加积,植被难以生长,偶有柽柳和碱蓬分布。汪子岛贝壳堤位于马颊河的西侧,与棘家堡子相连,宽为100~150 m,贝壳碎屑层厚3·8 m,向东南伸展约1 km,老堤渐尖灭。这是目前形态基本完整、保存状况基本稳定的一段。靠海侧亦有新堤发育,厚1 m左右,表明贝壳堤仍处于稳定加积阶段。贝壳堤上植被发育良好,种类丰富,主要有野酸枣灌丛、翅碱蓬、獐茅、菟丝子、二色补血草、罗布麻、白茅和茵陈蒿等。老沙头堡贝壳岛位于马颊河口东岸,据2003年统计,面积约0·55 km2,高2~3 m,贝壳堤岛形态呈向东凸出的弧形。现今由于发展经济,马颊河以东至套儿河岸段的贝壳堤均已开发成盐池。

1·2 湿地类型及分布状况

保护区内湿地类型主要有粉砂淤泥质海岸、滨岸沼泽湿地和河口湿地为主的自然湿地以及养殖池和盐田为主的人工湿地(表1)。

表1 保护区内滨海湿地类型和分布

类型主要分布基本特征

自然湿地

粉砂淤泥质海岸

(滩涂湿地)

主要分布在沿海低潮位与高潮位之间的潮侵地带由于受海水频繁侵淹,植被稀少河口湿地 主要分布在入海河道的近口段的潮区界至口外海滨段的淡水舌锋缘之间的永久性水域,主要有漳卫新河、马颊河和套儿河等咸淡水交汇,在河漫滩处常生长有芦苇和香蒲等植物滨岸沼泽湿地

分布在贝壳堤岛后侧,风暴潮时可淹没

主要有白茅草甸、茵陈蒿草甸、草甸、狗牙根草甸、翅碱蓬草甸、獐茅草甸和罗布麻草甸等 人工湿地养殖池塘主要分布在盐田的靠海侧主要为鱼塘、虾池和蟹池,堤埂有植被生长盐田主要分布在海岸线附近盐场,土壤盐渍化严重,几乎没有植被生长

1·2·1 粉砂淤泥质海岸(滩涂湿地)

贝壳堤岛系列高地向海为粉砂淤泥质潮滩湿地,坡度0·1‰~0·3‰,自岸向海粒度由细粉砂增至粉砂质细砂。可细分成3个亚带:潮间上带宽100 m左右,小潮高潮时裸露呈白色盐碱滩,显龟裂纹。大潮高潮时可淹没,生物洞穴多达80~100个/m2;潮间中带宽约1~2 km,坡度更缓,滩面呈许多直径1~3 m,深10 cm的潮流坑洼;潮间下带宽约1~2 km,滩面不下陷,发育大量沙波,由粗粉砂、细砂组成,下限为低潮线。目前潮间湿地为贝类增养殖区,主要生长文蛤,蓝蛤、四角蛤蜊和缢蛏等。

1·2·2 滨岸沼泽湿地

2条贝壳堤岛之间为潮上滨岸沼泽湿地,潮汐汊道使之与海相通,成为重要的泄洪纳潮盆

地。宽约15 km,高程0~0·5 m,坡度1%~2%左右。湿地上分布很多树枝状潮水沟和黄河三角洲叶瓣的残留体,低潮时潮沟干出,滩地成白色盐碱滩,主要生长耐盐碱的丛状碱蓬,芦苇、香蒲、簏草、水毛花、苴草和水烛等沼泽植物。目前离岸较远的潮上湿地多辟为盐田或养殖池。1·2·3 河口湿地

河口湿地主要分布在入海河道的近口段的潮区界至口外海滨段的淡水舌锋缘之间的永久性水域,主要有漳卫新河、马颊河和套儿河等河口水域,在河漫滩附近常生长有芦苇群落。1·2·4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主要以盐田和养殖池塘为主。盐田主要分布于海岸线附近,据2006年统计,面积约为23 000 hm2,由于盐度较高,池塘堤坝上几乎没有植被生长。养殖池塘面积约1·2万公顷,主要养殖品种有鱼、虾、蟹等,在养殖池塘的堤坝上,常生长有芦苇、碱蓬、蒿以及柽柳等。2 影响因素分析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现状表明,贝壳堤面临侵蚀风险,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经济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海岸侵蚀和风暴潮,人为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过度捕捞、污染、围垦以及沿岸工程建设。

2·1 海岸侵蚀与风暴潮

海岸侵蚀与风暴潮灾是渤海西岸主要的海洋灾害类型,也是造成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岸侵蚀使岸线后退,滩面下蚀,直接导致滨海湿地面积损失。滨海湿地基底物质流失,营养物质缺乏,海水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波浪扰动强烈,不利于贝类的生长,难以形成新贝壳堤。风暴潮引起的沿岸增水,加剧了海岸侵蚀对沿海环境的破坏[4],使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能力将大大降低。但从风暴潮的作用机制来看,在对海岸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对贝壳堤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建造作用。1985年9号台风通过时,沿岸增水2 m以上,暴风浪使汪子岛外的贝壳滩脊增高20 cm(无棣水产局内部资料)。在物源充足的条件下,风暴潮造成潮滩中下带强烈侵蚀,粗粒的贝壳及贝壳碎块经过波选,被搬运至高潮线,堆积成堤。由于一般波浪和潮流作用不到潮上带,因而潮上带风暴沉积比较容易保存下来,对堤后的沼泽湿地起到了阻挡和保护作用。

2·2 污染与过度捕捞

滩涂湿地是贝类生长繁殖的主要场所,也是陆源污染物质的承泻区和转移区。污染与过度捕捞对当前滨海环境造成很大威胁,是导致滨海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沿岸河流携带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口,可引起湿地生物死亡,破坏湿地的原有生物群落结构,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进而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严重干预了湿地生态平衡

[5]81。过度捕捞直接造成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潮间带海洋生物出现了低龄化、小型化和单一化趋势,滨海生物群落组成和生态结构遭到毁坏。那些有经济价值的生物,由于不断的捕捞,数量逐渐减少,甚至灭绝。物质来源大大减少,阻碍了贝壳堤的生长发育。

2·3 围垦与沿岸工程

围垦与沿岸工程的建设对海岸湿地周围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围垦后的滨海湿地主要被改造为稻田、盐田和虾蟹养殖池。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盐业与养殖业已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滨海湿地一旦被围垦就等于切断了与海水的直接联系,其水动力条件和水文环境特征就会发生显著改变,湿地类型和景观也会发生根本变化。由于人类的直接围垦,全球海岸湿地正以每年1%的速率消失[5]80。自然湿地面积锐减,使水生动物失去天然的栖息地、产卵场和索饵场,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人工湿地从无到有面积迅速增加,自然湿地面积急68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剧减少威胁着滨海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6]。防潮堤、渔港码头和港口等一系列沿岸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动力地貌环境,海岸输沙平衡遭到破坏,加重海岸侵蚀和淤积,滨海湿地随之萎缩退化。如港口的建设影响到波浪、流速和流向从而改变物质输运的方向和物质平衡,导致岸滩剖面发生变化。可持续发展管理对策

3·1 建立健全滨海湿地保护和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

近10多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有许多涉及湿地保护的内容。但迄今为止尚未制定专门针对滨海湿地保护的法律制度。法律是行动的指南和依据,因此,应加快我国滨海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并制订配套的管理实施办法,使滨海湿地环境保护和管理有法可依。从而加强执法力度,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制裁过度和不合理地利用滨海湿地资源的行为。

3·2 建立有效的保护管理协调机制

滨海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关系多方的利益,在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因此,保护管理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亟须加强管理方面的协调与合作。滨海湿地的保护和管理,要纳入地方政府长期规划中,并得到相应的保障和支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和联合执法监督体制,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3·3 开展滨海湿地恢复重建工程

根据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退化现状,设计恢复和重建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滨海湿地恢复和重建工程建设,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控制污染源和清除污染,改善水体质量;疏通潮汐通道,纳潮冲淤,延缓潟湖衰竭过程,并部分恢复其功能;将部分围垦人工湿地退为自然湿地,恢复湿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3·4 加强群众宣传和教育

滨海湿地的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为此,应将其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和环境保护的宣教基地,加强湿地科学的研究,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提高沿海地区居民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认识,转变其对资源利用的观念,减少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渤海西南岸贝壳堤及其周围湿地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甚至部分湿地已经消失。这一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和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贝壳堤与湿地系统具有缓解海潮、降解污染、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是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后果可想而知。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融入经济发展的决策中,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ZHAO Xitao.Cheniers in China: An overview[J].Marine Geology, 1989, 90:311-320·

[2] Augustinus, P·G·E·F·Cheniers and chenier plains:a

general introduction[J].Marine Geology,1989, 90:

219-229·

[3] 佚名.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J/

OL]·[2009-09-03]·http://www.xiexiebang.com/

baike/x12445·

[4] 张晓龙,李培英,刘月良.黄河三角洲风暴潮灾害及

其对滨海湿地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

(2):11-13·

[5] 谷东起,赵晓涛,夏东兴.中国海岸湿地退化压力因 素的综合分析[J].海洋学报,2003,25(1)·

[6] 杨会利.河北省典型滨海湿地演变与退化状况研究

[D]·河北师范大学,2007:41-45·

第二篇:中国海监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队2009年执法工作总结

中国海监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队2009年示范执法

工 作 总 结

中国海监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队以执法实践为主线,扩大规模,增加执法内容,强化海监支队的整体建设,全面提升支队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使海洋行政执法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积极争创模范支队。

一、基本情况

中国海监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队是2008年5月经无棣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副科级财政拨款单位。支队现有执法人员5名,均为大专以上学历。支队通过开展执法示范工作,提高了对用海活动的监管面,提高了对海洋违法行为的查处率。同时,实现了海洋环境保护执法管理上零的突破,使海监执法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强化宣传引导,为执法示范工作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为使《海域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不断深入人心,支队在在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上大做文章:一是举办“走向海洋〃蓝色畅想”演讲比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环保意识,为蓝色经济的迅速崛起,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街头咨询。将组织街头宣传,将海洋法律、法规制作成小 读本,将海域使用的程序、用海须知、如何举报违法用海行为、如何反映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编印成宣传单,在街头咨询时发放;三是送法进企业。组织执法人员送法下乡活动,通过主动引导,耐心说服,循序渐进地推进了养殖用海的管理工作。要从舆论宣传入手,以点带面,采取集中宣传与上门讲解相结合的办法,印发海洋法律、法规宣传小册子发放到养殖用海户手中。四是加大在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一年来,在《中国海洋报》、《中国海监通讯》等各类报刊媒体上发表调研文章和信息36篇。

(二)加大巡查力度,找准查处违法行为的切入点。自今年春季以来,自然保护区境内屡屡发生无视监管乱挖、乱建行为,为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完整性和生态和谐,支队加大巡查力度。一年来,共派出执法船舶21航次,航程573海里,执法车辆153车次,行程22320公里,执法人员612人次,检查渔业用海项目89个,工矿用海项目46个,交通用海4个。并积极配合国家海洋局北海总队开展的“北海区联合执法检查行动”和省总队、市支队的专项执法检查活动;通过海监执法检查四级联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依法用海、依法管海的进程。

(三)积极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有力打击违法行为。为切实履行海洋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两项基本职能,加大执法力度,认真开展 “海盾2009”、“碧海2009”专项执法行动,结合工作实际,首先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 长,全体海监执法人员为成员的专项执法领导小组,分管领导靠上抓,全面负责整个执法活动,把专项重点执法与平时执法相结合,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采取现场检查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坚决查处私自抢占使用海域,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的违法行为。为整顿海域使用秩序,对符合立案条件的违法行为坚决立案查处;对发生的海域使用纠纷积极主动的做好调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化,确保社会稳定;对使用权受到侵害的单位或个人予以法律保护。

(四)突出海洋环境保护,科学护海上升到新水平。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深入贯彻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围绕海域使用管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倾废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海底电缆管道维护等方面,依法加大污染控制的力度,科学审核涉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推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实行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开展“碧海行动--2009”环境保护执法检查36次,及时查处违规用海、海洋污染事故等违法违规行为,对9起违法行为下达了责令停止海洋违法行为通知书,对5起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现已结案4起,处罚金额1.45万元。特别是今年9月份,与县环保局等部门联合开展的海洋环境保护专项联合执法检查行动,重拳出击,收效明显。这次行动重点检查直接影响海洋环境的重点环境污染事件和近两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海洋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问题,有力地打击了污染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坚持日常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干中学与学中干相结合。印制的海洋法律法规文件选编,执法人员人手一册,作为每周五学习和平时自学的主要内容。根据海洋执法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结合案例进行实际操作的研讨。并聘请律师作为海监常年法律顾问,为执法人员定期指导和业务咨询。通过学习,提高执法人员的办案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确保执法人员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举办了两期执法人员培训班,就海洋执法监察中检查方式、取证、听证、自由裁量等法律知识进行培训。支队还通过与上级联合执法办案的机会,派出执法骨干随同学习。通过参加2009年中国海监第三期海监执法人员培训班和2009年中国海监第五期海监通培训班,增强执法队伍的准军事化执法能力和科学使用先进设备的水平。

(二)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执法装备水平。为保证执法检查的顺利开展,配备了GPS定位仪、照相机、录像机、笔记本电脑等执法器材,执法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配备了便携式海洋行政执法工具“海监通”,在岸线执法巡查中,海洋监察员充分利用其体积小、重量轻、多功能和扩展性强的特点,提高了海监执法办案能力。

(三)以案件为突破口,提高办案水平。一是以两级会审为主要手段,提高办案质量。通过两级会审,来保证每个案件处理过程充分体现规范、客观、公正原则。由于支队在案件查办过程中,注重发挥会审程序的作用,使案件查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总结提炼海监执法经验。今年共开展案例分析会4次,通过开展案例分析,能够及时总结海监执法的经验和体会,不断加深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不断提高海监执法工作水平。三是在支队内部开展案卷评查活动。通过评选优秀案卷以查找不足,取长补短,拓展工作思路,加强执法管理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业务水平。

(四)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执法行为。始终把建章立制作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以制度管理队伍、以制度推动执法、以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制定完善了《执法办案人员责任追究制度》、《重大案件会审制度》、《执法检查登记制度》、《案件举报,接报查处制度》等十余项规章制度。进一步体现海洋行政处罚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海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行了逐条梳理细化,共梳理 条。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作在管理上有章可循,行动上步调一致,指挥上顺畅无阻。

三、取得的经验

(一)认真践行海洋执法监察岸段负责制。划区、分片执法监察,落实责任人,有效增强了执法人员的的责任意识,这种做法《中国海监通讯》予以刊登报道。一是层层落实责任。分别与各岸段负责人签订《岸段执法责任书》,做到执法到岗,责任到人,并张榜上墙,以利监督。二是科学划分岸段。根据辖区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的实际,将陆地海岸线划段,将海岛划片,各海岸段、海岛片确定2名海洋监察员作为海岸监察责任人,负责近岸海域的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保护日常巡查。三是严格落实制度。对案件查处有难度的或需上报的及时逐级上报。同时建立岸段监察定期报告制度,海监大队于每月25日前向滨州市海监支队书面报送辖区海岸监察情况,以利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对岸段负责制实行情况的督察。四是加强信息反馈。为全面掌握辖区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保护情况,扩大信息来源,充分发挥海洋行政执法检查举报系统的作用,在沿海渔业乡镇、渔业村,聘请了5位政治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同志为海洋信息员,定期或不定期向片区负责人报告海岛、近海海域的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保护情况。要求片区负责人、海洋监察员与海洋信息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以便及时快捷将有关情况进行通报。五是建立执法档案。将全县各海岸段、海岛片和所有用海项目的详细内容登记制表,形成图、表、文字、影像资料相配套的信息档案。根据海域 使用和海洋环境保护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完善监察信息档案。

(二)在示范执法工作中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大局。一是工作中采取“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工作新模式,各项执法工作做到统筹兼顾,既要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依法行政,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用海单位遵纪守法,自觉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自觉性,以减少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采取“执法与服务相结合”方式,工作中要为用海单位多办实事、办好事、服好务。加强对大型用海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确保项目规范用海。三是开展“经海兴渔〃躬耕为民”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在示范执法工作中,积极讲解国家和省的两个“海十条”中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开辟绿色通道,为企业减压助力,优化服务。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后,积极配合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全社会依法用海的观念需要进一步强化。必须实施政务公开措施,将各级海监队伍的职能、职责向社会公开,设立政务公示栏,印发执法宣传册,宣传海洋法律、法规,告知执法程序,宣传守法知识,以及为行政相对人开展具有特色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等,可以创造海洋执法监察执政为民的良好氛围。

(二)基层执法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严格公正执法。基层经费严重不足影响着严格执法,经费严重不足,制约着公正执法。经费紧缺,执法装备相对落后,导致一些案件在取证和保留原始资料方面存在困难。财政拨款无法保证办公经费正常运转。建议上级在经费划拨方面尽量向海监执法第一线倾斜。

(三)整体法律素质、执法办案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海洋执法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面广,海洋监察工作艰巨而复杂,要求管理者有着较高的法律素质和管理水平。鉴于我们海监工作刚刚起步,执法人员也大多是从渔政分离出来的,原有的法律素质和工作经验已不能适应新的工作需要,执法素质、办案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多部法律、法规,具备海洋专业知识和执法基本技能。比如引入激励机制,开展晋级培训,推行海洋监察员等级制,形成初、中、高等专业人才体系;组织基层人员参加执法理论与实践研讨、案例分析交流、准军事化训练等很有必要。强化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海洋法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基层海监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七日

第三篇:洱海湿地建设与运营管理现状、问题及原因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对高原湖泊湿地实施合理建设与运营管理,有利于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和功能的恢复以及污染的治理,进而改善高原湖泊水质,有助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目前高原湖泊湿地的建设与运营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研究如何因地制宜的保护高原湖泊及湿地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开发等的热点问题。

本文结合了位于云贵高原洱海流域三万亩湿地的生态研究,对洱海湿地情况做过多次考察,以此为依据,从洱海流域湿地建设及运营管理方面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丰富高原湖泊湿地保护的方法和途径,为实现湖泊治理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且能够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洱海湿地建设与运营管理现状、问题及原因

3.1 洱海流域概况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淡水湖泊,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洱海因形似人耳得名,南北长,东西窄,最高水位海拔1974m(海防高程),最大水深21.50米,湖面面积252.91平方千米,蓄水量达27.43×108m3。洱海流域地跨大理市和洱源县,地处99°32´~100°27´E、25°25´~26°16´N,面积2565km2。洱海属澜沧江水系,入湖大小河溪共117条,北面主要为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西部汇有苍山十八溪水,南纳波罗江,东有海潮河、凤尾箐、玉龙河等小溪水汇入,出湖河流仅有西洱河,后新建“引洱入宾”工程,通过隧道将洱海水引入宾川,形成新的出湖通道。详见图3.1所示。

作为我国重要的高原淡水湖泊,洱海流域近年来面源污染不断加剧。从水质情况来看,在2010年前的近二十年中,洱海水质在Ⅱ类与Ⅲ类水质之间呈波动性变化,2009年后水质处于Ⅲ类,部分沿湖水域水质处于Ⅳ类,局部水域甚至为Ⅴ类水质。从富营养情况来看,洱海富营养化评价指数TLI呈波动性上涨趋势,已处于富营养初级阶段,伴随洱海水体富营养化而来的是藻类水华的频繁发生。1996年洱海爆发了全湖性的“蓝藻”危机,2003年洱海出现了球形鱼腥藻的水华灾变。水华灾害使得水体透明度急剧下降,得不到阳光照射的深水区水草大量死亡,洱海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结构良性循环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弱。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手段,削减污染负荷入湖量,遏制水质恶化趋势及污染水域面积扩大是当前紧迫的任务。为此,大理通过实施“三退三还”政策,建设“三万亩湿地建设”工程。3.2 洱海湿地建设与运营管理现状

“三万亩湿地建设”工程是指通过退耕还林、退塘还湖、退房还湿地,实施洱海流域3万亩连片湿地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其中洱源县洱海源头生态湿地1万亩,大理市上关片区生态湿地1万亩,大理市环洱海生态湿地1万亩。

3.2.1 建设过程

大理市政府通过向农民租用土地,实施“三退三还”工程,建设湖泊湿地。截至2012年,大理州政府实施退耕还林共7274.5亩、退塘还湖共4444.5亩、退房还湿地共616.8亩。第一年租地资金标准定为每年每亩租金1600元,约定以后每年根据通货膨胀等情况协商更改,并保证不低于农民同期土地耕作收益,2014年租金标准已经达到2000元/亩。

截至2014年7月,洱源县共花费一亿三千万余元,建成了7108亩湿地。并规划建设面积分别为5166亩、659.86亩和160.27亩的东湖湿地、鹅墩湿地以及大佛村梨园湿地。上关片区万亩湿地建设工程的规划总面积为11702亩,包括5341亩河流湿地、2244亩农田湿地、2072亩湖滨湿地、1695亩人工湿地和350亩库塘湿地。其中正在实施的有江前和江尾湿地及九条洱海入湖沟渠整治工程、大理市北三江入湖河口湿地建设工程以及罗时江生态湿地改扩建工程。

洱海湿地的建设主要采用近自然生态复合湿地的建设方案,让污水流经布置的各类湿地达到去除污染物的效果,所采用的湿地类型主要包括库塘系统和表流湿地。库塘系统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容纳大量的污水,并能使污水在其中停留较长时间,从而拥有足够的污水处理时间与空间,而后通过厌氧处理和沉淀处理去除部分有机污染物和颗粒态氮、磷污染物。表流湿地与自然湿地极为相似,污水在地表形成一层水流,并缓慢流动。若表流湿地水深不超过0.4m,则其水体由于光照、氧气条件好,微生物繁殖快,利于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去除有机污染物。若表流湿地水深超过0.4m,则一方面可以通过湿地中种植的大量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另一方面可通过湿地基质的吸附沉淀和化学反应去除一部分污染物。

3.2.2 运营机制

湿地的运营管理采用政府主导的运营管理模式。首先,建立政府主导的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项目的规划方案,组织协调项目的前期准备过程和具体实施时产生的问题,以及进行资金筹措和预算审批等。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大理市环境监测站等相关部门领导组成。其次,聘请中科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环保专家和学者,组成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专家组,负责审定项目实施方案中的技术工艺,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以及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提供技术咨询等。最后,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后,由政府委托企业进行湿地的建设与运营维护。政府付给企业报酬,让企业具体负责湿地的生态系统恢复、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即湿地的建设与维护成本仍由政府承担,企业从政府而非市场获利。

3.3 洱海湿地建设与运营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3.3.1 运行结果与问题

洱海实施的政府主导的高原湖泊湿地建设与维护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2006年以来,洱海的水质状况基本维持在Ⅲ类以上,其中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的时间累计超过4年。部分所建湿地的污染物削减效果非常显著,例如永安江某荷花湿地,对比分析其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样后发现,其总氮削减量和总磷削减量分别达到40.4%和45.5%,同样对银桥镇建设的某水芹菜实验基地采样分析后发现,其总氮削减量和总磷削减量分别达到36.7%和60%。

但在政府主导的湿地治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大阻碍了洱海湿地治理的进一步推进。

一是湿地生态功能和整体效果受限制。在湿地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地区由于周边农户多,致使拆迁难度大、拆迁成本高,政府对这些本属于湿地规划范围的地方进行湿地建设的意愿不强,而更愿意选择容易看到减排成效的地方进行湿地建设,造成湿地布局分散,影响了湿地的整体生态治理效果。另外,政府在湿地建设过程中,并未根据污染源的地形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布局所建湿地。部分河流或沟渠由于地势原因,水流湍急,即使流经了所建湿地,由于流速过快也没有达到污染物吸附沉淀的效果。比如弥苴河污染严重,占洱海污染源四分之一左右,但由于河道过深、丰水期水流湍急以及各河段减排协调机制的缺失,使得污水直接流入洱海,入湖口污染严重,水质糟糕。由于政府所选取的作物多为吸附能力强或仅有观赏性的植物,不具备在农户中广泛推广的特质,无法实现污染治理的诱导型变迁。总之,政府主导的湿地治理导致的湿地布局分散、没有因地制宜布局湿地以及未实现诱导型变迁造成了洱海流域湿地治理的整体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总体污染削减并未达到预期,入湖水质改善有限,所建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也并不能得到完全发挥。

二是政府财政压力大、项目经济效益不佳。其一,由于湿地治理由政府主导,政府承担湿地的建设与运营维护的所有费用。湿地建设采取“三退三还”的政策,因此要以租赁的方式向农民征收大量耕地、鱼塘和房屋,仅耕地一项政府就须向农民支付每年每亩1800元至2000元的租金,而湿地的运营是每年每亩600元的维护标准,加上通货膨胀以及当地农民对收入持续增加的要求,政府的开支还存在着持续上涨的巨大压力。大理市经济并不发达,虽然有中央政府的经费支持,三万亩湿地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对于大理市政府来说仍然是一笔无法承担的巨额开销,更何况一旦中央政府取消或减少转移支付,湿地建设与维护必将无以为继。即使在存在中央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大理市政府的湿地建设运营也是捉襟见肘,一些本属于规划范围的湿地由于财政问题迟迟无法推进。其二,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实现。政府主导的湿地治理由于缺乏市场力量的参与,一方面忽视了湿地中水生植物的经济价值,所选取的作物多为吸附能力强或仅有观赏性的植物,不具备在农户中广泛推广的特质,无法实现第一产业内的种植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政府在湿地运营管理阶段止步于对湿地的维护,仅仅意在保持湿地建设成果,对其后续的诸如农产品加工链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没有推进,使得第一产业无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其三,居民收入来源问题无法解决。政府主导的三万亩湿地建设使大量农民失去耕地,又无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就业,即使农民有租金收入,也无法完全解决生活问题,更遑论收入水平提高了。其四,水资源经济效益无法释放。湿地整体治理效果不理想致使湖泊水污染问题无法完全解决,水资源经济效益也就无法得到释放。

三是社会效益不明显。高原湖泊湿地建设会使大量农民失去原有的房屋、耕地、鱼塘以及依附于土地的工作,在政府主导的湿地治理工程中,可以通过工程建设和维护提供一些工作岗位,但这些岗位数量少、不可持续而且报酬低下,远远不能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由于就业结构调整与城乡结构调整均取决于产业结构调整,无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政府主导治理模式也就无法促进就业与城乡结构调整了。另一方面,大理以“苍山洱海”的美景著称于世,洱海的污染对于大理的城市形象造成了较大影响,而湿地治理无法深入推进意味着洱海污染的问题无法彻底解决,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恢复。

3.3.2 主要原因

由政府主导的高原湖泊湿地建设与运营模式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固有属性及部分外在因素导致其决策制定具有局限性、决策执行效率低下、湿地治理诱导型变迁无法完成,以及政府主导湿地治理牵制了政府过多精力。

(1)政府在湿地治理决策制定上具有局限性,决策制定不尽科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的存在[33]。政府对于洱海周边众多的企业、居民污染排放的具体情况以及责任主体的减排能力不能完全掌握,在信息不完全的状况下无法做出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政府中的管理人员也是普通人,他们在湿地治理相关知识、经验上肯定有所欠缺,比如未能根据污染源的地形等自然条件因素因地制宜地布局所建湿地。另一方面,政府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使得上下级政府之间、同级政府之间信息不能得到有效顺畅的传导[34-35],造成各级政府的决策制定产生偏误。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污染治理具体精神的领会容易出现偏差,同级政府之间的湿地治理行为也很难进行有效协调。

(2)政府在湿地治理决策执行上易产生低效问题。一是政府没有企业的硬预算约束,在湿地建设中经常不计成本,造成资金浪费、财政赤字,使得湿地后续建设运营乏力;二是当湿地治理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此项公共服务由政府这个唯一主体提供,在缺乏竞争压力的情况下,政府会追求少犯错,而不敢对难度大但拥有治理价值的问题大胆尝试,不敢“啃硬骨头”。比如政府对本属于湿地规划范围但拆迁难度大、拆迁成本高的地方进行湿地建设的意愿不强,而更愿意选择容易看到减排成效的地方进行湿地建设,造成湿地布局分散;三是政府在湖泊湿地的建设中,容易在生态补贴经费和政府采购上产生寻租问题[33],导致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选择并不符合要求的利益团体负责湿地实际建设运营,造成湿地治理效果不理想。

(3)政府缺乏追逐市场利润的原生动力,导致诱导型变迁无法完成。政府属于行政机构,而不是纯粹的经济组织,出于自身的固有属性,政府在洱海湿地治理的过程中追求的主要是生态目标,再加上政府始终独立于市场之外,并没有直接参与到经济运行之中,因而忽视了湿地治理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比如对水生植物的选取只注重其污染吸附能力和观赏性,而未考虑其经济实用性,再比如因自身动力缺乏或市场敏锐度不够,没能把握湖泊湿地建设所带来的农产品深加工及旅游业发展机会。而往往经济效益是环境治理由强制型变迁向诱导型变迁转化的关键所在,对经济效益的忽视使得湿地治理的诱导型变迁无法完成,造成湿地治理效果难以得到长期维持。

(4)政府将过多精力放在高原湖泊湿地治理上,对于湿地治理造成的外部性影响难免忽视或者力不从心。高原湖泊湿地治理工程浩大,会牵制住政府的过多精力,并且政府除了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还有许多其他事务需要处理,对于湿地建设造成的农民失地、失房以及因失地带来的失业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使得民生问题得不到保障,影响政府公信力,也让民众对湿地治理产生抵触情绪。并且高原湖泊湿地治理对于政府精力的过多占用也可能影响政府其他公共服务的质量。高原湖泊湿地建设方案

4.1 建设目标

以全面保护和治理高原湖泊及湖泊湿地为终极目标,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对湿地及水生植物进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湿地对入湖污染物的截留作用,改善湖泊水质,发挥水生植物的经济价值,实现污染治理的诱导型变迁。从而起到保护高原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保证高原湖泊休养生息的作用。

4.2 建设原则

(1)充分考虑原有的地形、地貌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湿地建设工程布局,避免因水流湍急导致的湿地截污作用失效,保证湿地污染物吸附沉淀作用得到发挥。

(2)重视湿地工程的经济价值。尤其要重视水生植物选取的经济性,使湿地建设者和参与者能从中合法取得经济收益,以利于诱导型变迁的形成,从而保证湿地工程的可持续与可推广。

(3)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注重湿地污染净化的功效以及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恢复与维持,使湿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4)强调水质净化功能。以系统的工程、先进的技术、有效的运行,优化人工湿地系统的水质净化功能。(5)坚持美学原则。使所建湿地与周边景观环境相协调,打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4.3建设方案

4.3.1 总体思路和工艺流程

由于洱海流域所采用的湿地建设方案技术较为成熟,达到了较好的污染削减效果,因此,本文提出的建设方案仍然沿用其近自然的复合型人工湿地的思路模式,并对其进行一些完善,即通过布置库塘湿地、污水预处理系统、多级表流湿地、湖滨湿地等湿地类型,配合引水工程、人工岛建设,综合利用各种污水处理技术,对入湖污水进行处理。

首先,一方面利用湿地引水工程将入湖江河水尤其是水流湍急地区的江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库塘湿地,减缓水流速度,初步拦截泥沙及漂浮物。并且为了让污水在库塘中停留更长的时间,还可在库塘湿地中堆砌人工岛,人工岛不仅能够增加污水的停留时间,在库塘内形成水上通道,还能造就更好的景观效果。另一方面对村落生活污水及农田废水进行收集和预处理。其次,将这些预处理后的污水引入多级表流湿地,使污水形成推流式水流依次进入各级表流湿地,通过物理过滤、拦截、自然沉降,化学反应沉淀,微生物好氧氧化,湿地植物生长营养吸收等作用实现对水体中氮、磷、有机物的净化。最后,污水在经过表流湿地处理后,流入湖滨湿地,再次通过水生植物净化作用对水体进行深度处理。污水经过一系列的净化流程,达到入湖水质标准后,最终出水流入高原湖泊。具体流程见图4.1。

图4.1 湿地建设工艺流程

4.3.2 湿地构成及植物布局

在上述总体思路和工艺流程的框架内,对湿地构成及水生植物采取整体布局的建设模式。

一是对湿地构成实施整体布局。首先对属于规划范围内的湿地建设地域要严格按规划进行执行,不能因为畏难情绪而放弃部分湿地的建设,否则会导致入湖污水仍有大量“漏网之鱼”,从而不能保证湖泊污染治理效果。政府可通过在与负责高原湖泊湿地建设与运营具体实施的企业签订的合同中以条款形式明确,同时对于征地、拆迁等问题提供帮助,保证湿地建设按预期进行。其次,要因地制宜地布局湿地,避免湿地效果无法发挥的情况出现。结合引水工程,在上游地域分层布局库塘湿地、人工湿地、农田湿地、河流湿地及湖滨湿地。对于库塘湿地和人工湿地选择兼有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进行栽培,将其根据水深差异分别布置成表流湿地和浮萍湿地,以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带动周边农户将原有耕地和鱼塘变更为农田湿地和河流湿地,进而形成覆盖全流域的湿地体系。对于湖滨湿地可结合湖滨风光建设成旅游景区,达到污染治理和结构调整的效果。

二是对湿地水生植物实施整体布局。根据地理位置、高程情况、水位变化情况以及上游被污染水源污染物含量的差异情况,结合各类水生植物自身的吸附能力、吸附污染物类型以及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对各种水生植物进行合理布局,形成生态效果好、经济价值高、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布局,使各种水生植物协调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湿地治理的效果。从水生植物类型来讲,库塘湿地一般布置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河流湿地选择挺水植物,湿地外侧的陆地区域布置灌丛与乔木。通过聘请植物学家、水利学家、农产品营销专家等组成顾问团队,对水生植物选取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湿地的治理效果。

具体来说,对于水生植物的选取和配置应遵守如下原则:

(1)注重植物污染净化的功能。选择植物时,要首先考虑其对富营养物质吸收能力、所吸收污染物的类别、对水体携带泥沙的过滤功能等,以保证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重视水生植物的经济价值。在保证植物净化水质功能的同时,选择经济价值高的水生植物,从而保障种植企业或农户的经济利益,并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3)关注水生植物的美学价值。尽量选择具有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物种,并综合考虑湿地不同植物的协调搭配以及与湖泊周边休闲景观的协调。

(4)湿地植物尽量以乡土品种为主,如需引入外来物种,须经过严格论证,以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区域生态系统。

4.3.3 设计及施工组织

湿地建设工程由政府结合高原湖泊运营管理,进行初步规划后实施整体招投标,确定最终承办企业。政府可以通过在招标条件中要求承办企业选择对工程建设具有丰富设计经验并具有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工程设计,选择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单位承担土建施工。另外,政府还可以要求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有国际一流的水生植物专家的参与,以掌握水生植物的生长生活习性、氮磷吸附能力与经济价值,或者给予企业一定的科研示范基地进行品种的培育,寻求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结合,同时在湿地具体建设过程中,要结合美学和生态学,合理搭配、分层配置各类水生植物。

高原湖泊湿地运营管理模式

5.1 运营管理目标

高原湖泊湿地的运营管理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要保证政府、企业、当地居民各方都能从中获益。政府在财政负担大幅减轻的同时能够实现生态目标;企业通过湿地建设与管理获取经济利润;当地居民通过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调整提高收入水平,增进福利。具体目标如下:

(1)生态效益方面,干扰规划范围内湿地所在地实际建设的因素被消除,为湿地生态恢复腾出空间;湿地及植物布局合理,湿地截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经济价值得到体现,实现污染治理的诱导型变迁;入湖污染物得到明显削减,高原湖泊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在水深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恢复水生植物面积和种类,形成湿地稳定的水生生态群落,丰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2)经济效益方面,政府财政压力大大缓解,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调整,污染严重的农作物被吸附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替代,生态农业得到推行;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加工链,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以湿地风光、当地人文景观风俗和生态农业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并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上升;水资源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3)社会效益方面,居民就业率得到显著提升,就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城镇化率逐渐提高;社会福利增加;城市形象得到恢复与提升。

5.2 运营管理原则

高原湖泊湿地的运营管理既包含社会公益目标,又属于市场化的经济行为,因此,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保证湿地运营管理的良好持续运作,应遵循如下原则:

(1)政府与市场应各司其职。在湿地的运营管理中划定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后,政府与市场应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能,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如此才能保证机制的良好运转。

(2)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政府在招投标以及入湖水质监测等过程中应保证程序与结果的公开透明,让公众享有知情权的同时,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3)坚持全面统筹的原则。一方面要对湿地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保证湿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要兼顾湿地运营管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湿地建设过程中涉及公众尤其是农户的各类权益,妥善解决所引起的纠纷与问题,保证公众权益不受侵害。

(5)坚持合法性的原则。一方面政府与企业的活动要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另一方面政府与企业签订合同以后要认真履行合同中各自的义务。

5.3 运营管理模式

5.3.1 模式构架

一直以来,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其治理通常由政府主导并负责具体执行,但实践证明,政府在主导环境治理过程中由于其固有属性及部分外部因素,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不适合作为环境治理的主导者,高原湖泊湿地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因此,为了避免政府主导高原湖泊湿地治理所产生的弊端,尝试建立新的高原湖泊湿地运营管理模式,即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高原湖泊湿地运营管理模式。政府不再承担高原湖泊污染治理的具体实施,而以公开透明的投招标形式将高原湖泊建设与运营整体打包交给企业,并以激励性的合约要求企业满足政府制定的入湖水质改善目标;企业不再仅仅作为高原湖泊湿地建设工程的承建者与维护者,仅通过工程建设与维护取得报酬,而是将高原湖泊湿地作为开发项目整体,通过发展吸附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的水生植物深加工产业链以及依托湿地资源的旅游业来获取经济利润。这样,政府可以将自己从不擅长的高原湖泊湿地具体建设运营这一领域中解放出来,而以生态目标监督者的角色重新出现,通过引入市场力量,还能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

图5.1 湿地运营管理模式

5.3.2 具体职能划分

在以市场为主导的高原湖泊湿地运营管理模式中,政府主要负责湿地治理工程投招标、环境指标监管、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等职能,市场承担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带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收入提高等职能,通过湿地种植生物结构调整和品种优化、产业链延长与完善,以经济效益带动生态效益。具体职能划分如下。(1)政府职能 ①湿地治理工程招投标

政府成立高原湖泊湿地治理专项办公室,根据当地生态状况、湿地构成、地形地貌、产业结构等实际情况,制定高原湖泊湿地建设与管理的初步规划,在保证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目标的同时,确保企业拥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在此基础上,将高原湖泊湿地的建设与运营整体打包,进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对投标企业进行综合考量,最终确定高原湖泊湿地治理的企业主体。

②实施环境监测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要通过市场手段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政府在给企业提供盈利空间的同时,必须制定严格的治理标准,与中标企业签订严密的合同,并对合同的履约状况进行严密的监督,以评价其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效果。环境监测内容主要为水质监测和生态监测。通过对湿地进水口和出水口进行布点监测,掌握污染削减效果及水质变化趋势;通过观测生物多样性、生物分布面积及生物量的变化,考察湿地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系统变化状况。将监测情况与合同中所约定的达标条款对照,如有违约情况,立即启动惩罚纠错机制,引导高原湖泊湿地建设与管理向预定方向发展。

③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一方面是为承担高原湖泊湿地建设运营任务的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减少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保证湿地建设与运营管理的顺利进行。一是帮助企业解决好湿地建设开发过程中的资源整合问题。如土地流转问题,通过建立村级土地流转协调小组,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农民承包及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折算成一定股份入股企业,农民按入股股份获得土地分红。同时,协调小组要充分调动农户参与湿地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矛盾,切实保障双方利益;二是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等具体措施,并将湿地建设开发政策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是与企业共担湿地建设管理风险。湿地建设管理工程浩大,企业在承建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政府应承诺对客观因素和不可抗力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作出相应补偿,减少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增强企业的投资信心。

另一方面是重视湿地建设过程中居民的就业结构调整与福利保障问题。政府将湿地治理的主要任务交给市场后,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因湿地建设导致住房、耕地减少的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一是做好就业相关信息的收集传达工作,如企业在湿地建设管理过程中发布的招聘信息、发展的第二三产业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创业机会与优惠政策等;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及农民自身条件,为失业农民提供实用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三是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特别是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工作。

(2)企业职能 ①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企业在确定湿地建设管理工程可行性之后进行投标,中标之后按照政府制定的初步规划,结合市场需求与企业自身的市场经验,对高原湖泊湿地建设与管理进行整体规划,并严格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执行,在通过湿地水生植物的深加工以及发展湿地旅游业获取利润的同时,保证湖泊与湿地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效果。

②进行结构调整

企业在对高原湖泊湿地进行整体建设开发的过程中,通过经济利润目标的引导,能够自发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以及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优化升级。

进行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企业为追求经济利润,会选择经济价值高的水生植物进行种植,并通过技术团队克服栽培障碍,周边农户受到企业经济效应示范,以及对这些水生植物适销对路的认知(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可能直接收购农户种植的水生植物),将效仿企业替换原来经济价值低、销路不畅、污染严重的农作物,从而实现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通过生态价值高、可观赏性强的水生植物的推广种植,以及企业对于湿地水生植物的规模化经营,能够推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实行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调整升级。企业依托所建湿地的水生植物,通过对水生植物进行深加工,并且充分挖掘水生植物的经济价值,延长第一产业产业链,获取巨大的经济利润。如荷花价值的开发中,莲子可做成莲蓉,进而加工成相关糕点;荷花的花蕊、叶、梗、蒂、藕节、果实等皆可入药,可加工成相关药材,生产中成药;荷花可制作香水和精油;荷叶可制作荷叶茶。通过对水生植物经济价值的深度挖掘,开拓水生植物食药市场甚至是奢侈品市场,建设产品加工基地,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调整升级。

实行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调整升级。通过湿地建设与运营,大大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并且所种植的水生植物具有极高观赏价值,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当地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修建度假村,推动休闲、疗养旅游产业,并带动酒店、餐饮、零售等相关服务业发展。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于增加了大量二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就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升级,当二三产业从业者大量增加时,城镇化水平也得到提升,城乡结构也随之调整。

③实现诱导型变迁

一是实现生态环境的诱导型变迁。企业通过种植高吸附能力、高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获取经济利润,产生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农民以经济价值高、吸附能力好的水生植物替换高污染、低经济价值农作物的种植,以农田湿地替换原有耕地,减少面源污染,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诱导型变迁。二是实现经济社会结构的诱导型变迁。通过追逐经济利润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旅游业,使得产业结构得到自然调整,一二三产业的调整升级使得就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就业结构调整带动城乡结构调整,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结构的诱导型变迁。

5.3.3 运作流程

高原湖泊湿地建设与运营模式的运作流程包括高原湖泊湿地治理项目发起、高原湖泊湿地治理项目准备、高原湖泊湿地治理项目招投标、高原湖泊湿地建设、高原湖泊湿地运营管理五个部分,如图5.2。

图5.2 高原湖泊湿地建设与运营模式运作流程

① 高原湖泊湿地治理项目发起

首先要组建一个高原湖泊湿地治理专项办公室,作为高原湖泊湿地治理项目的发起者和推动人。由当地政府牵头,环保、国土资源、发改委、规划、建设、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负责高原湖泊湿地治理项目的领导协调工作;其次,要进行整体工作安排。由组建的高原湖泊湿地治理专项办公室对各部门工作进行协调分工,明确各自任务和具体实施计划;最后,开展前期调研,初步了解项目相关情况。对高原湖泊湿地的面积、数量、污染状况、生境情况、已建成的污染治理设施设备及其运营情况等进行初步考察。

② 高原湖泊湿地治理项目准备

由高原湖泊湿地治理专项办公室负责湿地建设与运营管理实施方案的研究和编制。由专项办公室组织编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具体应包含高原湖泊湿地治理项目实施内容、运营期限、需达到的环保质量和标准、投融资结构、财务测算与风险分析、技术及经济可行性论证、政府与投资人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权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政府支持方式、配套措施等。方案编制完成后,由高原湖泊湿地治理专项办公室组织相关单位与专家进行方案再论证,并举行听证会,根据各方提出的合理意见及时进行修正。当方案彻底完成后由专项办公室组织公示和报批。

③ 高原湖泊湿地治理项目招投标

高原湖泊湿地治理专项办公室委托具备甲级代理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根据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文件规定具体负责招标文件、评标办法等文件的编制和具体招标工作的组织,由高原湖泊湿地治理专项办公室进行行政监督。整个招标工作严格按照招标及项目建设管理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高原湖泊湿地治理项目的特征和实际情况,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高原湖泊湿地的建设与运营管理进行打包招标。

根据高原湖泊湿地治理项目特征编制招标公告,并且通过网络等媒体发布,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根据公告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测算投资、运营成本与收益,确定项目可行后通过报名参加投标。招标代理人严格按照规定及招标公告要求对投标人进行资格预审,由此确定投标人。在完成上述所列工作的同时,可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制,包括高原湖泊湿地治理项目概况、招标范围、投标人资格、招标流程、评标办法、合同,并组织招标答疑。企业根据招标要求以及自身情况撰写投标书,同时高原湖泊湿地治理专项办公室协同招标代理单位组建评标委员会。一切就绪后,由招标代理公司主持、在高原湖泊湿地治理专项办公室监督下,公开开标并组织评标,根据高原湖泊湿地治理项目生态性与经济性并存的特点,确立最终的中标企业并签订合同,对其余候选人作出澄清。

④高原湖泊湿地建设

中标企业依照合同以及对于高原湖泊湿地的整体规划,可自行或采用招标办法委托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近自然的复合型人工湿地的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引水工程、植物工程、多级表流湿地、湖滨湿地等工程,一是将库塘湿地、人工湿地、农田湿地、河流湿地及湖滨湿地进行整体布局,根据水深差异分别布置表流湿地和浮萍湿地;二是聘请植物专家、水利专家、农产品营销专家等组成水生植物选取与种植顾问团队,根据地理位置、高程情况、水位变化情况以及上游被污染水源氮磷含量的差异情况,形成兼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的植物布局;三是其他辅助设施的建设,通过修设观景亭台、景观木质栈道,人行便道、石桌凳等,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宗旨的休闲观赏场所,为后续发展旅游业服务。

在此期间,高原湖泊湿地治理专项办公室要帮助企业解决好湿地建设开发过程中的资源整合问题,如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协调湿地建设过程中的征地问题,充分调动农户参与湿地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矛盾,确保双方利益得到维护。同时,高原湖泊湿地治理专项办公室要对建设工程做好工程质量、水质净化效果等方面的监督。

⑤高原湖泊湿地运营管理

中标企业依托湿地水生植物,大力发展蔬菜、苗圃产业和水生植物深加工产业;以湿地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田园风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在实现经济利润和生态效益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三大产业的融合,并且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在此期间,高原湖泊湿地治理专项办公室应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协助企业进行大力宣传,扩大企业及湿地的知名度,推动湿地产业市场拓展。同时,还要对企业进行持续监督,定期实施环境监测,保证湿地建设生态目标的实现。

6.1.3 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通过对高原湖泊湿地的治理与重建,增强了其水源涵养能力,使其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发挥。建设后的高原湖泊湿地通过吞吐调节,在时空上可分配原本不均的降水,避免水旱灾害。并且通过其储水优势带来的蒸发作用和湿地植物的蒸腾作用,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促进了水循环,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了区域降水。

6.1.4改善湖滨生态景观环境

高原湖泊湿地建设主要以人工湿地技术为核心,通过表流湿地、库塘湿地等工程,结合水利工程技术和园林景观技术,构建植物群落形成以水生生物、陆地及河岸自然生态景观为体系的生态景观环境,能较好地恢复湖滨带的自然条件和植物类型,形成以湿地为主的滨水景观。

第四篇:苏州古城保护与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苏州古城保护与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各位学生朋友们:

您们好!

为了使苏州古城这一充满魅力的富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区在发展中永葆活力与风采,为了使小桥流水、棋盘格局的古风古韵的苏州古城在管理与保护的更能适应现代化的需求,更能成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品质环境。特发此调查问卷,向同学们征求苏州古城保护与管理的建议,共同构建美丽的苏州古城。本调查不用填写您的姓名,答案也无正确错误之分,就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在每题的选项面前打钩即可,例如您选择A选项就在A选项面前打钩。

衷心感谢您们的支持和合作!

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城市管理专业

2012年10月10日

一、选择题

1、您喜欢苏州古城吗?

A、很喜欢 B、一般 C、不太喜欢 D、不好说

2、您认为苏州古城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什么?

A、经济的发展 B、便捷的交通 C、文化氛围与人文形象 D、丰富的娱乐商业公共服务设施 E、其他

3、您认为苏州古城消费场所最需要改善的是?

A、注重古城的文化特色,改善现在商业化购物环境 B、提供丰富的餐饮娱乐设施

C、提供更多停车位和改善步行系统 D、其它

4、您认为苏州古城城街道最需要改善的因素是?

A、通行交通 B、街道两侧的商业和生活氛围 C、绿化景观 D、道路设施

5、你希望该地区体现什么样的城市面貌?

A、完全传统 B、以传统为主 C、以现代为主 D、完全现代

6、选择居住地点时,您优先考虑的因素是?

A、临近主要道路或车站,出行与上下学方便 B、离工作地点近,上下班花时间短

C、有较好的景观环境,受人文气息熏陶。D、临近城市公共服务中心,生活方便。

7、你认为苏州古城区的道路宽度怎么样? A.合适 B.比较宽敞 C.过窄 D.不确定

8、你认为苏州古城的城墙与建筑需要怎么发展?

A、大规模重修复古,还原历史的面貌 B、小规模修补,不要使其破坏即可

C、不需要改变,任由其发展 D、大规模拆迁城墙和改变为现代建筑

二、简答题

谈谈你对苏州古城管理与保护的大体看法(100字左右)

第五篇:餐饮业现状与餐饮管理系统d在餐饮业的作用

餐饮业现状和餐饮管理系统作用

中国的餐饮行业是朝阳行业中蓬勃发展的一种传统产业。说她古老是因为自从产生了社会分工就有了餐饮业,有了从业人员,可以说伴随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说她新兴,今天的餐饮业已经与以前的餐饮业有了很大的不同,无论从功能上、经营模式上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功能上:从解决肚子问题到社会交往、到人生享受。经营模式也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餐饮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餐饮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营业额一直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餐饮业每年都以18%左右的速度增长,是GDP发展速度的2倍,可以说整个餐饮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目前,旅游餐饮、家宴、婚庆消费成为经营亮点,经营特色化和市场细分化更加明显,大众消费进一步成为餐饮业的消费主流。餐饮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增强,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异地扩张和餐饮集团化、连锁化成为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餐饮行业发展态势明显,主要体现在连锁经营、品牌培育、技术创新、管理科学化为代表的现代餐饮企业,逐步替代传统餐饮业的手工随意性生产、单店作坊式、人为经验管理型,快步向产业化、集团化、连锁化和现代化迈进;大众化消费越来越成为餐饮消费市场的主体;饮食文化已经成为餐饮品牌培育和餐饮企业竞争的核心,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现代营养理念在餐饮行业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从国家政策和社会大环境来看,餐饮业已经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作用。而目前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为民谋利的主要体现和政策取向。另一方面,餐饮业还是经济农业、水产养殖业、林业畜牧业产品的最直接变现的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行业,所以国家在税收政策上、产业政策上给予了大力倾斜。

在市场方面,中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步城市化,原有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逐步增强,由于人口众多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餐饮市场。

餐饮业的发展态势

1、餐饮企业的连锁化、集团化是我国餐饮业发展的主流;

2、大众消费成为餐饮消费的主要力量;

3、饮食文化成为餐饮竞争的分水岭,品牌成为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科学化、营养化成为餐饮业的重要指向标。

餐饮业面临的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利润与风险同在,我们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面临的挑战。中国的餐饮业面临着如下挑战:

1、国际著名品牌的竞争和挑战,国外大型餐饮公司以丰富的菜品和独特的文化进入中国,他们比我们更能够吸引消费者、引导消费者、同化消费者,国际著名品牌既快又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必将给我们的餐饮餐饮业现状与餐饮管理系统在餐饮业的作用由温州姿迪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企业带来极大的冲击。

2、来自国外的餐饮企业,将以各种手段、优惠条件、雄厚的资金实力、科学规范的管理环境来吸引餐饮技术、管理、服务、文化等方面的人才,我们餐饮业面临专业人才流失的挑战。

3、企业规模的竞争,中国餐饮企业普遍是中小企业,很难同国际大企业相提并论,而规模的大小对竞争的实力和成本有较大的影响.4、综合服务素质的竞争和挑战,我国餐饮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大都较低,我们的研究能力和从业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上面关于对中国餐饮行业的现状分析报道,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中国的餐饮业虽然有广阔的市场,但是中国的餐饮企业中小型企业所占比例大,经营管理上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如果应对国外大型餐饮企业的竞争,对于大多数中小型餐饮企业来说,也只能是获得整个消费市场的很小的份额。那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呢?对于我们中小型餐饮企业来说,也只能努力做大做强,调整好整个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企业内部信息的流通来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掌握好市场的动向,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广大消费者,从而促使企业健康的成长下去。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地掌握整个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消除信息孤岛从而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来做出应对市场的相应决策呢?仅仅通过人来统计数据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吗?很明显不能,服务人员不可能能对每一条信息都进行记录,如果我们要想掌握整个企业的人、财、物之间的信息流通不通过企业管理型软件是很难实现的。但是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比较底的水平,尤其是餐饮行业,就业门槛低,员工水平参差不齐,就需要一款比较适合餐饮行业,流程比较简单,更简单、易用的行业管理软件。目前市场上的餐饮行业管理软件也不少,再次我提醒广大的餐饮企业管理人员,在选择管理软件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选择更适合自身管理模式的一款。

中国餐饮行业的未来

我们认为未来餐饮行业将沿着多品牌化、工业化以及餐饮与食品一体化的方向上整合式发展,由此催生出若干巨型餐饮航母。而这些企业将是未来餐饮行业IPO的 主角,亦是行业购并整合的主角。

2008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达15404亿元,比2007年增长24.7%,连续18年保 持两位数的速度。而在海外,中餐不断攻城掠地,2008年中餐首入奥运食谱,更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根据历年数据分析,预计到2010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20000亿元。

非常诱人的一块蛋糕!但将来这块蛋糕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将是 怎样的面貌,内在结构如何变化?这些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由此去洞见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的未来,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我们将根据自身对餐饮行业的观察以及 对具体餐饮企业的运营理解做出经验性及逻辑性判断。

一、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1、城镇化水平及其带来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2、消费升级及其带来的对外出就餐需求的变化

二、中国餐饮消费市场的基本特征?

1、消费者餐饮需求多样化

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包含如下两层意义:一是消费者的餐饮用途多元而导致 的餐饮需求多样化,二是针对单个消费者的口味多元而导致的餐饮需求多样化。举个例子,一个消费者喜欢麻辣口味的同时也可以很喜欢糖醋口味,在喜欢川菜的同 时也可能喜欢粤菜,喜欢堂吃,亦喜欢外带。值得注意的是,餐饮用途的多元需求直接导致消费者餐饮支出的结构多元。相应的,餐饮企业存在的意义就在于部分或者全部满足这些需求。

2、饮食习惯区域化特征明显

尽管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消费习惯区域融合的趋势在加强,但我们认为,中国餐饮消费区域化 特征依然非常明显。真功夫以及面点王等餐饮企业区域性扩张所面临的问题足以说明这一点。

3、消费者购买的是产品+服务

尽管近10年来中国餐饮行业蓬勃发展,但真正理解消费者需求的企业仍然很少,对提供给消费 者的产品及服务的内涵及外延仍然缺乏深刻认识。产品的内容包含哪些?是否仅仅是菜品?相应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什么?服务的内容包含哪些?相应的消费者 对服务的需求是什么?这些问题涉及餐饮行业的本质,但远未得到深刻解答,对此问题的解答将直接关系着整个产业的发展质量及进程。

三、中国餐饮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我们在操作餐饮企业私募融资过程中,在 与创业企业家以及行业内专家沟通基础上总结出中国餐饮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1、卓越的职业化餐饮管理团队

中国餐饮的快速发展仅仅10余年的时间,在此土壤上积累的职业化餐饮管理团队可谓凤毛麟角。优秀的餐饮企业是个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对中高层人才要求具有很强的战略规划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执行力。

2、多样化菜品研发能力

菜品研发能力,而非标准化能力。对菜品的标准化能力本身很可能给餐饮行业本质带来伤害。而 菜品的研发能力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及服务的能力,正是餐饮行业的本质所在。如果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必然要求餐饮企业具有很强的菜品研发能力。

3、超群的品牌化运营能力

餐饮属于消费服务行业,品牌化运营能力在此同样适用。

在以上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将结合如下两张图表,综合清科的行业经验,得到我们对餐饮行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观点。

图2从业态的角度显示了整个中国餐饮行业的版图。正在创业的餐饮企业及在中国寻找餐饮行业 投资机会的投资人应该注意到整个版图。

我们认为未来餐饮企业的旗舰应该是跨业态的餐饮平台。这种餐饮平台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化餐饮需求。如果是现在的领先者是单一业态,未来也必然通过购并等方式向跨 业态餐饮平台发展。

跨业态的餐饮平台是图2 所示业态的组合。如何进行业态组合以及管理业态组合将是考验团队战略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及执行力的关键。

跨业态将是餐饮企业发展的阶段性战略选择。这需要企业在团队、菜品研发、品牌运营等方面 足够深厚的积累。目前这样的企业在国内可谓凤毛麟角。

单一业态仍然有做大以及独立上市的机会。比如团膳,比如在休闲餐饮中可以国际化的一些业态。

图3从产业链的角度显示了整个中国餐饮行业的版图。从图3我们可以看到:

餐饮终端是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引擎。因此,我们要思考,我们需要多大的引擎,是多个引擎还是单一引擎?我们把引擎放在哪儿?„„我们的经验认为,餐饮企业需要在深刻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能力选择终端形式及组合。而对于未来我们相信,第一梯队的餐饮企业将拥有多元餐饮终端。

中央厨房是连接上下游的成本中心。我们要考量,中央厨房需要生产哪些产品?产能如何设计?成本如何控制?

原料生产商非常分散,餐饮企业既没必要也不需要去整合。通过终端垂直引导,餐饮企业就可以获得与原料厂商的议价能力。这个环节需要强有力的原料综合服务商去整合。

不能忽视企业客户。餐饮行业给企业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不仅仅是团膳,还有商务宴请,餐饮延伸礼品(月饼、粽子、咖啡„„),礼券等等。

随着中央厨房功能的加强与延伸,餐饮企业将与食品企业的功能部分重合。

通过对图3的分析,我们看到餐饮企业通过工业化生产,充分利用终端垂直引导产业链,形成了一个有效的行业发展闭环。

到此,我们可以粗略看到餐饮行业发展的趋势:未来餐饮行业将沿着多品牌化、工业化以及餐饮与食品一体化的方向上整合式发展,并由此催生出若干巨型餐饮航母。而这些企业将是未来餐饮行业IPO的主角,亦是行业购并整合的主角。

我们看到目前中国已经有小肥羊、味千拉面等餐饮企业陆续上市,并且有大量的餐饮企业获得投资,期待他们将来能够把中国餐饮行业真正做强,也希望更多优秀的餐饮企业可以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下载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保护现状及其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保护现状及其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