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湿地特色旅游规划项目

时间:2019-05-14 03:1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打造湿地特色旅游规划项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打造湿地特色旅游规划项目》。

第一篇:如何打造湿地特色旅游规划项目

湿地景观旅游规划项目在结合它天然的地理优势和天然的生物品种,着实打造以红毯迎宾和百鸟园为核心特色的旅游项目,强化科普体验、依托项目基地独有的红毯景观基底,融入鸟趣表演,打造通达黄河入海口、与自然深度接触的湿地科普绿廊。以红毯湿地和鸟趣栖息地保护区为依托,将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展示原始与文明摩擦产生的壮丽景象。

百鸟园以湿地游憩、湿地生态观光、湿地科普为主要功能,围绕湿地风景,以观鸟为特色,规划兼具红毯迎宾大地景观、景观栈道、万鸟放飞广场、湿地观鸟长廊、鸟趣表演剧场等多处生态景观点。针对不同鸟类、不同习性、不同地域、开发野生观鸟产品,鸟类筑巢、换羽、觅食、繁殖等不同生活习性的观鸟产品,丰富观鸟产品内容。将整个观鸟资源与广袤红毯湿地自然景观有机组合,并延伸旅游内容,开发“人鸟和谐”野外专业等旅游产品。设计以湿地珍稀观赏性鸟类为对象的旅游纪念品。对现有人工观鸟设施进行整体提升,包括设施的改造、增加,活动内容的丰富,科普内涵的强化等。

另外,还兼具湿地涵养、生态修复、专业科考、徒步探险、帐篷餐厅、湿地SPA、帐篷住宿、野外观鸟、户外生态会议室等项目。将“生态、舒适、文化、健康、幸福”作为湿地休闲度假区得发展理念。兼顾大众市场和专业休闲度假市场两个市场层次的需要。发展生态型第一产业、生态型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具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产业示范区,在保护湿地的自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我们需将风景区内的特色景观凸显出来并融合在一起,以提供给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湿地公园的建设需在保持景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使之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的基础上,保护、恢复与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景观,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间的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

第二篇:湿地保护规划公示

东台市湿地保护规划公示

为了摸底我市域湿地资源的类型、生态价值和分布,确定市域湿地资源的主要保护对象,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园林城市的建设,编制《东台市湿地保护规划(2014-2020)》。该规划已通过有关专家评审论证,现将保护规划方案予以公示,公示时间自2014年7月28日至2014年8月27日。规划公示期内,欢迎对规划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可发至邮箱dtjsghb@163.com)。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东台市全市域,总面积3176平方公里,不含滩涂市域面积为234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以《东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确定的东台市中心城区范围,北到市界、333省道东段,东到沈海高速公路,南至东后公路、惠阳路,西到204 国道,合计约107.47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到2020年,建成湿地保护小区5处或5处以上,省级城市湿地一处,县级水源保护地一处,使全市重要天然湿地得到良好保护。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规章制度和监测科研体系。

三、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3)科技支撑、空间落实原则(4)与专项规划相协调的原则(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四、规划内容框架

1、市域湿地保护规划

从东台自然湿地主要类型的角度来研究,形成了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水源保护区及湿地公园四种,主要有:东台黄海省级森林公园、泰东河东台水源地保护区、江苏省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台市滨海湿地保护小区、江苏东台永丰林省级湿地公园,总体布局呈现“一片、一带、四廊、四节点”的分布格局,保证东台近海淤泥质沙滩、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保证陆域湿地通廊的廊道作用,对重要的湿地节点进行保护和生态修复。

2、中心城区湿地保护规划

总体布局:“一片、五脉、多廊、多点”。

“一片”:西溪湿地,是城市的生态核心区域,规划扩大湿地生态容量,增大湿地空间及滞洪量,划定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及实验区。

“五脉”:通榆河、泰东河两条水脉,营建河道周边的绿色带状通廊,打造滨水活动空间;串场河及何垛河—川东港湿地利用乡土树种和先锋树种初步构建滨水防护林带,考虑结合滨水设置开敞空间;沈海高速防护绿带应利用其现有水体,改造为湖泊湿地,恢复湖泊湿地自然形态,形成城市湿地绿脉。

“多廊”指十条生态环境优良的湿地走廊,包括梓辛河湿地廊道、蚌蜒河湿地廊道、网界河湿地廊道、中心河湿地廊道、定向河湿地廊道、向东河湿地廊道、迎宾路湿地廊道、东台河湿地廊道、社道河湿地廊道、红星河湿地廊道、西洋河-团结河湿地廊道、老串场河湿地廊道。“多点”包含董永七仙女文化公园、仙湖湿地、汇仙湖湿地、泰东河三角洲湿地、九龙口湿地(原镇水产养殖场)、通榆河微湿地(东进大桥)、通榆河微湿地(北海大桥)、紫霞湖湿地等。

第三篇:依托历史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旅游名镇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旅游名镇——黑井

[ 作者: 来源:彩龙中国 发布时间:2007-10-30 15:17:20 进入社区 ]

彩龙中国网讯 黑井镇近年来,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围绕旅游产业的开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民间参与等方式,加强古镇保护管理,加大对深厚的盐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开发,不

断推动古镇深层次保护与开发进程,黑井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黑井历史沿革

黑井镇位于楚雄州禄丰县西北部,距昆明近200公里,距楚雄75公里,成昆铁路、龙川江穿境而过,镇国土面积133.6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127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总人口18754人,其中镇区人口3000多人,财政自收收入122.7万元。

晨曦黑井,成昆铁路穿古镇而过

黑井镇1995年被命名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05年,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06年被评为云南十大名镇,同年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州级文明乡镇,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黑井历史悠久,早在32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少数民族的祖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劳作。因“黑牛发现之井” 产盐,简称“黑井”。自汉代始,黑井由于盐的经济地位,封建中央政权在这里建提举制,四方客商向这里云集,各种文化向这里渗透,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体系,致使黑井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在省内外独树一帜,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至今,黑井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民居、庙宇、牌坊等建筑和大量文物,风貌依旧,历史纹脉清晰,特色鲜明,被誉为“蒙尘的贵妇”、素有“明清社会活化石”之称。

古镇保护与开发情况

黑井镇陈书记作关于黑井未来发展规划报告

近年来,黑井镇紧紧围绕文化旅游产业载体建设,进行了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初步探索实践,不断推进古镇保护与开发进程,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要素逐步健全,旅游产业发展的雏形基本形成。

(一)明晰思路,科学规划

规划是龙头,是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也是政府调控城镇建设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几年来,在古镇保护与开发中,我镇坚持以统一规划为先导,以规划引导古镇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经营城市的理念规划古镇,结合地域特点建设特色古镇的总体思路,按照古镇规划与古镇发展主导思想相协调、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相协调的原则,于1997年始,相继编制了《黑井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黑井镇保护性规划》、《黑井镇保护性开发详细规划》、《黑井镇总体规划》、《黑井镇近期建设规划》等规划,制定并由县人大审议通过了《黑井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编制上报了《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规划》;在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项目储备,2007年编制完成了《黑井镇旅游小镇近期建设项目规划》、《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禄丰县黑井镇旅游小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估算投资4424万元的项目规划已列入州县项目储备计划。为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整体规划上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规划的超前性、前瞻性。二是坚持规划的权威性,做到规划一张图,评审严把关,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三是坚持规划的科学性,确保道路、绿化、照明“三配套”,功能、环境、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格局“三协调”。四是坚持规划的可行性,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发展留有余地,建设分期实施,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五是坚持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法定制度,对规划区内的所有建设活动实行审核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强化规划服务发展的意识,围绕保护开发古镇、项目带动和促进镇域经济发展三大战略,严格规划控制,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挖掘古镇文化内涵,提高古镇品位。在保护与开发中,严格规划法定性,按照“修旧如旧、保护原貌”的原则,突出一要保护、二要发展,以科学的态度,精心策划,稳妥谨慎地对现代建(构)筑物进行保护改造,力求保持建(构)筑物的原真性,防止急功近利式的破坏性建设。经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配齐配强相关人员,切实加强城镇开发建设及日常综合管理,严格核发“两证一书”,坚决制止和处理城建违法行为,严禁与古镇风貌不协调的建(构)筑物出现,清理整治与古镇传统风貌不协调的现代招牌和灯箱广告及环境综合整治,有效保护极具古镇明清传统特色街巷风貌,(二)实施项目,夯实基础

推进城镇化进程,要以完善城镇功能为目标,统筹规划,加快配套基础设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重点是落实在《近期建设规划》和《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五年工作计划》上,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相结合,规划一批、论证一批、实施一批,不断加大古镇区综合整治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做好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与历史性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优化美化人居环境,为城镇经济发展营造优质环境?。自2001年以来,我镇多渠道筹措资金1100多万元,其中省级290万元,州县级300万元,社会融资(含企业、个人、招商引资等)510多万元,配套完善街巷道路、沿街房屋立面整治、完善给排水等基础条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步伐全面加快,城镇面貌取得了较大改善。

完善交通设施: 投入资金73.5万元,在妥黑公路与黑井镇区交接处新建成占地17亩的生态化停车场,作为联接火车站与城镇短途客运中转站,解决铁路、公路换乘的停车和镇内交通拥挤的问题;投入13.3万元,对五马桥至飞来寺1500 米的游路用红砂石铺设;投入75万元,完成了停车场至古镇区红砂石路面铺设,并进行道路两边景观绿化配置;投入85万元,完成了镇区至武警十中队红砂石路面铺设;投入45万元完成了飞来寺至万春山僧人墓群游路;协调投资投资1400多万元完成广通至黑井出境油路建设。

夯实城镇基础:加大保护力度,投入财政补助资金50多万元,对二街、四街的建筑外立面进行整治恢复,力求保持原“明清建筑”一楼一底一铺面的原真性,按“修旧如旧”原则,对二街等大部分砖混结构的现代建(构)筑物进行了仿古整治;投入68万元,修复整治开发大龙祠、黑牛盐井片区,建成了黑井的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投入50多万元,完成了古镇大门续建、旅游接待中心及配套星级旅游厕所建设;投入30多万元,完成了政府办公楼立面仿古整治;补偿上武家院等代表性民居进行确权开发;镇区线缆改造、沿街仿古招旗、匾额恢复,拆除了一批影响镇容的杆线、灯箱广告牌,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投入30多万元,对镇区主要街(巷)道和五马桥、节孝总坊进镇公路主干道进行专业亮化、绿化设计,布置古色古香的灯光亮化和景观配置;投入50多万元,新建旅游公厕2座,改造旱厕2座,逐步解决游客行路难、停车难、入厕难的问题;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把古镇环卫保洁推向市场,基本解决了镇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投入20多万元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标一座;投入30多万元完成镇区一期亮化工程;投入30 多万元新建综合广场一个。通过环境整治,城镇景观得到有效控制,古镇明清传统街巷风貌格局得到有效保护,城镇规划区新增绿地面积10000㎡,旅游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提升。

(三)保护资源,合理开发

黑井镇大门

在保护与开发中,认真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历史原真性的前提下,积极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以开发促保护,寓积极保护于合理利用之中,保护好、适度开发好古镇。以科学的态度,稳妥谨慎地对现代建(构)筑物进行改(建)造和整治修缮;吸取成功引入原黑井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及现在的云南博源集团入驻黑井共同打造特色产业建设的经验,积极吸引外资,引入上海中桥影视公司昆明分公司对重点特色民居史家大院进行了整治修缮招商开发和石龙村万株蜜枣生态旅游光观园建设,盘活了闲置资产。筹划参加了CCTV-1举办的“中国魅力名镇”评选及云南“十大名镇评选活动”,各大新闻媒体竞相到黑井采风,宣传黑井;成功举办昆明国际旅游节楚雄分会场开幕式等系列活动;在加强硬件基础建设的同时,努力挖掘传统文化底蕴,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和开发盐文化资源,恢复古法制盐作坊,进行盐文化陈列展览及参与体验古法制盐,增强文化互动;成立业余艺术团,恢复耍盐龙、说书、唱古戏、洞经音乐展演,展示传统文化;同时,在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收集整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物化成果,主要是编辑出版了《逝去的盐都》等系列盐文化丛书,校注出版了《康熙黑盐井志》;由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成功拍摄了《看不透的黑井》、《黑井纪事》等专题宣传片;设计制作了黑井古镇宣传画册;成功引进北京电影学院拍摄云南省第一部方言电影《光荣的愤怒》,并于2006年3月15日在黑井进行了首映式。通过适度保护与开发,黑井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渐得到提升,特色规模日益显现,被列为全省特色旅游小镇项目建设镇,历史文化资源逐步得到适度、合理开发利用,迈出了特色产业建设的新步伐。

黑井古镇发展成就

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直接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业发展。2006年全镇实现镇内生产总值达5769万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742万元,增长14%,第二产业产值174万元,增长-45%,第三产业产值2853万元,增长6%;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接待床位由2000年的100多个增加到1500多个,接待餐馆由2000年的6家发展到42家,2006年接待游客9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200万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0多人,至2006年末,累计接待国内游客达20多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500多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860元增长到2006年的1912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促进了黑井特色产业的培植。

小城镇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周围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以黑井、三合、复隆沿河中低海拔村委会为主的小枣、石榴种植面积及销量继续扩大,以赵园、复隆等村委会为主的青早蚕豆、优质蔬菜种植规模及销量逐步扩大,以法龙、大树为主的青早包谷、反季蔬菜种植及销量逐渐扩大,以青龙、银马、三合等山区半山区村委会为主的肉牛、生猪畜牧养殖业初具规模;涌现出了一批民居接待户,农家乐经营户,仿古马车经营户,特色农产品经营户等。

承续了历史原貌

景洪市勐罕镇:激发群众建设热情 打造特色旅游名镇

2008-02-25

勐罕镇位于景洪市东南部,地处“黄金水道”——澜沧江下游,距景洪城27公里。镇内有宁静秀丽的龙德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傣族园和菩提岛五星级酒店,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勐罕镇以其浓郁的傣乡民族风情、旖旎的亚热带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傣族宗教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享有“孔雀羽翎”、“鱼米之乡”的美誉。著名散文作家冯牧先生所作的《澜沧江边的蝴蝶会》和著名作家邓子华先生在《滇云散记》中描绘了勐罕镇的美丽景物,使勐罕镇的美名盛于天下。全镇土地面积321.91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委会、84个村民小组,26671人。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61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24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6元。

勐罕镇依托区域优势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围绕旅游产业的开发,坚持“政府主导,企民参与,市场运作,共同受益”的原则,加强勐罕旅游开发保护管理,旅游名镇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功能日臻完善。随着澜沧江黄金水道的沿江经济开发及镇区内4A级国家风景区——傣族园的二期开发建设,使勐罕镇不仅成为了景洪市沿江经济中心地带和旅游东环线上的重镇,也成为了西双版纳州对外开改的靓丽窗口,被云南省列为全省首批10个旅游名镇之一。当前,“昆曼”国际大通道、橄榄坝电站、橄榄坝综合码头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勐罕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掀起了勐罕旅游名镇新一轮建设高潮,也为全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一、明晰思路,科学规划

搞好勐罕旅游小镇建设,规划是龙头,是建设的指南,决定着勐罕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水平和档次。镇党委、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勐罕旅游小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一是搞好城镇规划。在城镇整体规划中,把勐罕城镇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进行总体修编,将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86平方公里扩大到18.96平方公里,按照“不求大、但求美”的指导思想,突出勐罕“一江、一湖、一园、三片区”功能,充分体现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引导勐罕小城镇建设从凸现小城镇个性特色和城镇魅力上作文章,大力挖掘文化底蕴和个性特色,完善城镇功能布局,对行政功能区、居民住宅区、旅游观光区加以科学划分。目前,规划已进入评审阶段。二是做好村庄规划。村庄规划中坚持做到:简洁明了,浅显易懂,方便群众,组织实施;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突出特色,避免趋同;尊重民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把村庄分为近期规划(2006年—2010年),中期规划(2010年—2015年)和远期规划(2015年—2020年)三个阶段。并对村庄、产业、精神文明作了详细的规划,做到各村因地制宜,目标明确。到2007年底全镇完成30%的村寨规划,指导村寨新农村建设和特色旅游开发建设,着力把勐罕规划和打造成为傣乡大风情园。

二、宣传发动,更新观念

2006年以来的两年,是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旅游建设开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两年。一是组织考察学习。勐罕镇党委、政府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到州内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村委会也根据各村情况,分别组织小组干部到市内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拓宽眼界。二是做好宣传工作。让群众清醒认识到旅游开发蕴藏的无限商机和内在增收潜力,认识到共同参与建设,共同打造大傣乡风情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和层层思想发动,农民和干部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过去“不关我的事”或不愿参与,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建设和保护,参与勐罕环坝游览公路、绿化村庄和美化家园建设,保护杆栏式建筑和傣民族风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合理开发,注重保护

勐罕镇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坝区6个村委会,以傣民居杆栏式村落、民族风情、贝叶文化、古寺庙、古树和一江、一湖风光为主。对国家4A级景区、菩提岛五星级休闲度假酒店、曼迈桑康泼水印象和神话园的开发,政府与各公司签订《勐罕镇开发建设型旅游小镇开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求旅游开发公司在旅游规划和设计上必须保持浓厚的傣民族风情,表现出极强的环境意识和审美能力,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做好杆栏式村落、民族风情、贝叶文化、古寺庙、古树和一江、一湖风光的保护工作。同时,镇党委、政府通过积极宣传,出台了《关于成立勐罕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工作暨杆栏式建筑保护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制定相应的杆栏式建筑保护措施,有效地防止杆栏式建筑异化现象的发生,为大傣乡风情园可持续资源开发利用坚实基础。

四、共同建设,夯实基础

(一)政府主导。近年来,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城镇四条主要街道罩面工程、景诓路拓宽增设人行道工程及曼岗景人行道的彩砖铺设;完成了过境公路长329米、宽26米的拓宽改造工程的拓宽改造工程;建成了日可填埋近10吨的垃圾处理场;完成了勐罕镇饮水一、二期工程,主管架设完毕,现已向傣族园及周边六个村寨供水;投资近200万元,完成了勐罕主街道扩建、亮化绿化工程;完成了街道路灯照明安装工程。勐罕小城镇建设“三横二纵”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小城镇的发展框架已经显现。

(二)群众参与。一是环坝游览公路的建设。环坝路全长20公里,总投资概算1000余万元,涉及6个村委会56个村民小组3808户,17316人。目前,曼嘎俭、曼累讷村委会已完成近10公里建设,投资近600万元。曼法村委会段近5公里,现已开工建设;曼搭村委会段5公里计划年底动工,2009年全部完工。二是村容村貌整治。目前,全镇88%的村民小组实现“五通”;50%的村民小组完成村内道路硬化;40%的村民小组建有文化室;51%的村民小组建有篮球场;18%的村民小组建有晒场;33%的村民小组建有村公厕;29%的村民小组建有村垃圾池;38%的农户完成改厨;63%的农户完成改厕。累计投资3448.6万元。三是绿化村庄,美化家园。已有5个小组完成村内绿化、庭园美化和发展庭园经济,还有35个小组正积极申报州农委办的生态示范村建设,12个小组列为2008年试点村,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中。

(三)企业投入。通过招商引资,傣族园公司投资近5000万元完成一、二期项目建设;曼迈桑康投资1000余万元打造 “泼水节”印象建设;云南拓普集团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五星级菩提岛休闲度假酒店。夯实了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了旅游设施开发功能。

充分发挥傣族园的民族歌舞表演、天天泼水、曼迈桑康景区的“泼水节”印象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挖掘傣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水文化及饮食文化等典型傣文化元素,全方位、多视觉集中展示傣族文化的传统魅力,成为对外展示傣族文化的重要名片。2005年勐罕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乡镇”荣誉称号。目前,镇党委、政府正积极向国家环保总局申请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荣誉称号,以不断提升勐罕知名度,打造勐罕特色旅游名镇。

第四篇: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凉州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起,一直就是河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素有“四凉京华,河西都会”之称。千百年来,生活在凉州这片沃土的先民们,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历史文明,遗存下丰富的文化遗产,雷台汉墓、天梯山石窟、文庙、罗什寺、海藏寺、古钟楼、百塔寺及铜奔马、西夏碑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凉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精神,而且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资源,并逐步得到了开发利用。从旅游资源总量上看,目前,已完成了“量”的积累,但要实现旅游开发“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的格局,却遇到了旅游规划缺乏大手笔,旅游开发“孝弱、散、差”、旅游精品打造不够、旅游发展缺乏后续力等诸多问题。如何整合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开发富有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从而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建设旅游经济强区,成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准确定位,树立核心旅游景区

旅游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如果没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没有配套完善的旅游设备,没有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服务和安全保障,旅游业就难以兴旺发达。特色是旅游之魂。虽然,凉州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大手笔的规划和大力度的开发,仍处于缺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孝弱、散、差的局面,这就导致了凉州旅游产品长期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长远来看也就缺乏持久吸引力和生命力。所以凉州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必须在依托古代现代的各种文化底蕴,深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天马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佛教文化、饮食文化等,在鲜明的旅游文化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整体规划,系统开发,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那么,凉州旅游的核心景区是什么?怎样开发建设才更具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景区就是特色突出、内涵丰富、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比较成熟的旅游景区。近年来,我们打出了“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等促进武威开放开发、经济发展的几张名片,这些名片均以最富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凉州旅游名胜和产业优势而推出。其中,“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和“~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百塔寺”就是凉州富有特色且极具影响力的景区,而且,通过近几年的规划开发已初具规模,而闻名遐尔的莫高葡萄酒的生产基地又在城东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区内。所以凉州旅游核心景区,小而言之可以是雷台旅游景区和百塔寺旅游景区,大而言之就为包括百塔寺、天梯山石窟、莫高葡萄长廊、沙漠公园、黄羊绿色食品园及长城遗址、腾格里沙漠等人文自然资源在内的城东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因此,在构筑凉州旅游产品的格局上,要以雷台、百塔寺为核心,优先发展打造为武威的旅游品牌产品,以品牌为号召,以点带面,辐射全局。

二、突出特色,面向市场培育精品

旅游首先必须要有能够吸引游客前来的吸引物,才能带动客流,进而带来物流和货币流等。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没有打得响的旅游产品,很难在市场站稳脚跟,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凉州旅游必须要营造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强势吸引力的高水平旅游名牌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凸现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旅游品牌是产品质量本身重要性的必然反映,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矗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这说明品牌和质量是一个战略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品所属地的形象。

凉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明显,一大批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蕴涵极高、开发价值极大的旅游资源,是凉州发展旅游经济的最大优势所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随着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发展的精神,抓紧凉州旅游精品建设,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精心管理、精心服务,以精品促进发展,以精品带效益,是当前凉州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实现凉州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旅游经济强区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将百塔寺建成~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国家级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进而挖掘出百塔寺这个旅游品牌的巨大潜力带动城东旅游区;同时,要建设连接城区、天梯山石窟,辐射城东的区域旅游中心,还要开发莲花山风景区及西营药王温矿泉等新兴高品位旅游产品。其次,要尽快实现现有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打造一批特色各异、门类齐全的旅游产品。第三,要着力开发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这是凉州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要实现旅游经济的跨越式目标,关键在于吸引游客,增加游客的人数和游览次数,核心在于延长停留天数,目的是要扩大综合消费。不可否认,雷台、文庙、百塔寺、天梯山石窟等传统观光型旅游景点,在凉州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现在和今后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旅游需求已由单一的观光转向参与、娱乐、体验和休闲。而传统旅游产品恰恰不能满足游客的这一需求,依靠它们实现客源增长,延长在凉停留时间,增加旅游综合消费可能性不大。但是,对于城东生态旅游的开发,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因为,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游览区、农业科技示范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观赏区、农耕饮食文化区、莫高旅游度假区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区域。这一旅游景区的建设,既可作为凉州历史文化游的延伸,又可丰富凉州旅游的内容,弥补凉州旅游的不足,给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在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开发上,要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依托,以生活文化为核心,突出三种文化,体现游乐结合,达到体验目的。通过让游客“寻古览胜、体验时尚、享受自然”,使游客感受从容欢畅的生命体验节奏、清新优美的自然

第五篇: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凉州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起,一直就是河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素有“四凉京华,河西都会”之称。千百年来,生活在凉州这片沃土的先民们,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历史文明,遗存下丰富的文化遗产,雷台汉墓、天梯山石窟、文庙、罗什寺、海藏寺、古钟楼、百塔寺及铜奔马、西夏碑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凉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精神,而且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资源,并逐步得到了开发利用。从旅游资源总量上看,目前,已完成了“量”的积累,但要实现旅游开发“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的格局,却遇到了旅游规划缺乏大手笔,旅游开发“小、弱、散、差”、旅游精品打造不够、旅游发展缺乏后续力等诸多问题。如何整合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开发富有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从而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建设旅游经济强区,成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准确定位,树立核心旅游景区

旅游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如果没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没有配套完善的旅游设备,没有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服务和安全保障,旅游业就难以兴旺发达。特色是旅游之魂。虽然,凉州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大手笔的规划和大力度的开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家园发,仍处于缺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小、弱、散、差的局面,这就导致了凉州旅游产品长期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长远来看也就缺乏持久吸引力和生命力。所以凉州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必须在依托古代现代的各种文化底蕴,深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天马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佛教文化、饮食文化等,在鲜明的旅游文化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整体规划,系统开发,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那么,凉州旅游的核心景区是什么?怎样开发建设才更具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景区就是特色突出、内涵丰富、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比较成熟的旅游景区。近年来,我们打出了“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等促进武威开放开发、经济发展的几张名片,这些名片均以最富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凉州旅游名胜和产业优势而推出。其中,“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和“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百塔寺”就是凉州富有特色且极具影响力的景区,而且,通过近几年的规划开发已初具规模,而闻名遐尔的莫高葡萄酒的生产基地又在城东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区内。所以凉州旅游核心景区,小而言之可以是雷台旅游景区和百塔寺旅游景区,大而言之就为包括百塔寺、天梯山石窟、莫高葡萄长廊、沙漠公园、黄羊绿色食品园及长城遗址、腾格里沙漠等人文自然资源在内的城东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因此,在构筑凉州旅游产品的格局上,要以雷台、百塔寺为核心,优先发展打造为武威的旅游品牌产品,以品牌为号召,以点带面,辐射全局。

二、突出特色,面向市场培育精品

旅游首先必须要有能够吸引游客前来的吸引物,才能带动客流,进而带来物流和货币流等。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没有打得响的旅游产品,很难在市场站稳脚跟,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凉州旅游必须要营造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强势吸引力的高水平旅游名牌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凸现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旅游品牌是产品质量本身重要性的必然反映,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这说明品牌和质量是一个战略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品所属地的形象。

凉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明显,一大批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蕴涵极高、开发价值极大的旅游资源,是凉州发展旅游经济的最大优势所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随着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发展的精神,抓紧凉州旅游精品建设,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精心管理、精心服务,以精品促进发展,以精品带效益,是当前凉州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实现凉州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旅游经济强区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将百塔寺建成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国家级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进而挖掘出百塔寺这个旅游品牌的巨大潜力带动城东旅游区;同时,要建设连接城区、天梯山石窟,辐射城东的区域旅游中心,还要开发莲花山风景区及西营药王温矿泉等新兴高品位旅游产品。其次,要尽快实现现有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家园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打造一批特色各异、门类齐全的旅游产品。第三,要着力开发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这是凉州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要实现旅游经济的跨越式目标,关键在于吸引游客,增加游客的人数和游览次数,核心在于延长停留天数,目的是要扩大综合消费。不可否认,雷台、文庙、百塔寺、天梯山石窟等传统观光型旅游景点,在凉州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现在和今后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旅游需求已由单一的观光转向参与、娱乐、体验和休闲。而传统旅游产品恰恰不能满足游客的这一需求,依靠它们实现客源增长,延长在凉停留时间,增加旅游综合消费可能性不大。但是,对于城东生态旅游的开发,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因为,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游览区、农业科技示范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观赏区、农耕饮食文化区、莫高旅游度假区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区域。这一旅游景区的建设,既可作为凉州历史文化游的延伸,又可丰富凉州旅游的内容,弥补凉州旅游的不足,给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在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开发上,要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依托,以生活文化为核心,突出三种文化,体现游乐结合,达到体验目的。通过让游客“寻古览胜、体验时尚、享受自然”,使游客感受从容欢畅的生命体验节奏、清新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鲜活丰富的旅游文化元素,从而形成以健康体验为主题,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疗养健身为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胜地。

三、形成合力,共造凉州旅游“航母”

建设凉州旅游品牌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必须在全区上下达成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中心的共识,形成整体合力,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发凉州旅游产品

今后,凉州旅游应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开放为契机,以创新为动力,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文化带动等措施,恢复提升

下载如何打造湿地特色旅游规划项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打造湿地特色旅游规划项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凉州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起,一直就是河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素有“四凉京华,河西都会”之称。千百年来,生活在凉州这片沃土的......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凉州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起,一直就是河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素有“四凉京华,河西都会”之称。千百年来,生活在凉州这片沃土的......

    挖掘湖湘风情文化 打造特色旅游小镇

    摘 要:湖湘文化源远流长、闻名于世,民俗风情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瑰宝。潇湘大地上孕育产生类型丰富、独具特色的村镇,旅游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进一步挖据湖湘风......

    长沙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 推进旅游强市建设

    据悉,长沙市正在制定政策措施,按照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要求,在长沙市域范围内整合和配置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推进旅游强市建设。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长沙市副市长陈......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产业快速发展[5篇范例]

    凉州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起,一直就是河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素有“四凉京华,河西都会”之称。千百年来,生活在凉州这片沃土的......

    三岔河镇打造湿地生态旅游见实效

    三岔河镇打造湿地生态旅游见实效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

    湿地公园旅游规划(合集5篇)

    城市湿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姜健 12S034062 摘要: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国际上通常把它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关于打造巴彦浩特镇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商业街的实施方案

    关于打造巴彦浩特镇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商业街的实施方案为了促进巴镇地区传统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的发展,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传承蒙古族的民族手工艺品,增强民族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