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日边缘》:谁能告诉我,白宫什么时候搬伦敦去了!
《明日边缘》:谁能告诉我,白宫什么时候搬伦敦去了!《明日边缘》是“时间循环”这个科幻电影分支的最新作品。早在此类型的开山之作《土拨鼠之日》,《12点01分》那年代(当然指电影里领域,小说家六七十年代就玩转该题材了),就有人将它们比作玩游戏,整个片子就是一次试剧情、攒攻略的过程,最后得心应手一次通关。到了《罗拉快跑》,《源代码》,游戏的比喻更是不绝于耳。但它们没有一部能像《明日边缘》这样,但凡对游戏略有接触的观众,都会毫无例外的将之与玩游戏做个类比。我前几年写过一篇策划,主题是科幻电影越来越游戏化了,最得精髓的是《歪小子斯科特》,复原了街机游戏的魅力,当时并没有预料到,这么快就能出现一部代表后PC时代单机游戏的电影,而且在宣传阶段伪装得如此之好,品不出一丝“游戏味”。也难怪,看到道格•里曼和阿汤的名字,有谁会联想到电子游戏那块去。
说《明日边缘》是最完美的游戏模拟电影,一点也不夸张。从内容到形式,全然规整统一,深谙玩家心理。以往的电影要做出游戏味,无非是:内容上,要么闯关杀怪,要么借助“动作感应操控”等概念,要么索性改编自游戏;形式上,添加一段主观视角,在屏幕上爆出音效字幕,或把子弹时间和掉血加血来回折腾。《明日边缘》与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那些仿制品顶多是把游戏“玩给你看”,让你见识,高手是怎么玩游戏的;而《明日边缘》,能让你感觉,这游戏是你自己玩的,阿汤扮演的角色就是你身为玩家的avatar(化身)!让我们具体来看吧。阿汤哥初次登陆海滩时,一度亮起了盖过
五月天歌迷荧光棒的光环,以至于那些没有看过剧情简介的观众,满以为他能仗着小强之躯和快速背下九九乘法表的学习能力,一命通关;见他头一次复活,他们甚至拿《死神来了》垫背,给他找了个预知能力的借口;后来见他死得越来越利索,这才接受现实。上述情节包含了普天下游戏的最大定则:初学者的好运!第一次上手,因为什么都不懂,毫无顾忌,总能撑得久些,稍微通晓一点规律后,畏手畏脚,反而容易碰壁,而且往往死在那些一开始不会留心的地方(被己方卡车撞死,救人反害了自己),再往后真正熟练起来,才有冲击boss的资格。阿汤哥用最初几个循环,就激发了游戏玩家的认同心理,模糊了看电影和玩RPG的界限。
涉及关键剧情,略去阿汤轮回的原理,只谈他拥有此能力的前提:不成功便成仁,受了致命伤,就但求速死;也是一则公益广告,无偿献血,害人害己害地球。但阿汤哥总不够深明大义,面对美人枪口求饶告缓,太不爷们了。想想你玩游戏时,不也常有这样的心态吗,明知撑不到下一个存档点,还是想在当前进度多停留一会,即使浪费时间,也要战它个HP归零,鱼死网破。这是游戏玩家的普遍心理:进度依恋!对游戏痴迷到某种程度,每一条命都如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靓汤被一次次枪毙,既是博人一笑的黑色幽默,也恰好应和了玩家“珍爱生命“的投入。当然,拿游戏心理套严肃的现实,还缺几分说服力,用对女神的爱恋作为感性上的嫁接,就更容易接受。看看《初恋50次》,就完全可以理解阿汤拼命延长每一段轮回的徒劳努力,一次次重新面对陌生爱人的锥心之痛。
游戏玩家也有过下述共同体验:一开始难得要死的关卡,知晓了秘诀之后,瞬间熟门熟路,甚至可以利用规则来调戏NPC。我就很乐意让警车卡在某个位置,自己爆炸;或者躲进某个死角,放冷枪阴死一大群对手。阿汤哥是个有毅力有耐心的玩家,一开始在训练场左支右绌,最后可以款款闪过;起初面对来势汹汹的外星人只会滚爬,后来一拍一个挂,就像绿巨人拍死灰太狼;开头说服个小角色都要唾沫用到脱水,后来寥寥数言,比掌握了原力还管用。在单机游戏越来越呈开放式的今天,游戏与现实的在生存法则上有了更多的交叠,而电影强调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信息就是资本,知识就是力量,斗嘴打架都不惧,气定神闲玩残对手。
从形式来看,影片的战争描画,只有一个抢滩登陆前的一个宏观视角,类似游戏的开场动画,之后镜头就不离主角,把观众视野拖进尘土飞扬的混乱里。在看那几段战争戏时,你是不是常常感觉跟玩游戏一样,少了屏幕下方的坐标图指引,根本辨不清方向,分不清敌友,找不准距离,像没头苍蝇一样乱窜,晃动的镜头、主观与客观视角的精准切换,更临场感强化进潜意识里,其效果,完全不是那种枪管在屏幕晃动制造第一人称射击的刻板招数可比拟的。就连影片的最大缺点——文戏部分太乏味——也继承了游戏精髓,你敢说没有快进过过场动画吗?
在我意识到这是一部游戏电影之前,我的初衷是看看阿汤哥老成了什么样子。一睹之下,颇不忍心。虽然招牌的笑容绽开,依稀可见甜心先生的本色,但也只有正面可看,侧脸下垂憔悴的程度,打再
多的针,抹再多的粉都无法掩盖。回家后开《壮志凌云》看了几分钟,心头涌上一阵阵的酸楚。有人说,谁说男人不怕老,你看阿汤都不帅了。我倒是觉得,阿汤其实有不怕老的资本,但年过半百还在竭力扮演青壮年,而且毫无停止的迹象(《碟中谍5》都定档了),我们这些粉丝眼睁睁看到美好的东西被摧残,逐年累月一点点作用着,那才痛心疾首。我对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赶紧收敛电眼蓄起大胡子走敢死队路线。
说到《碟中谍》,也许是对阿汤爱得太深,我竟从本片看出了前四集《碟中谍》的关键片段:被诬陷成逃兵,百口莫辩,对应第一集行动失败后的处境,穿风衣飚摩托车,对应第二集高潮戏,逃窜时被电击器击晕,对应第三集被逮回IMF总部,与女神潜入白厅(必须狠狠挖苦一下字幕翻译,white hall居然翻译成白宫,美国总统府什么时候搬到伦敦去了)的气氛,恰如第四集渗透克里姆林宫。阿汤作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偶像,已经不太被年轻观众认可了,如果将来我的下一代想看一部电影来了解这个天皇巨星,说不定我会推荐《明日边缘》,告诉他,这里有汤姆老爷爷最具知名度的电影系列中最帅和最衰那几个瞬间的重现,有这个不服老的偶像派乔装小生的最后容颜,有在这张纵横影坛超过30年的脸被皱纹和老年斑覆盖之前,能绽放出的最大瓦数的笑容,即使被厚厚的机甲包裹,依然电翻不少观众,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不爱戴头盔。
机甲的简陋倒是被众人吐槽,操作繁琐不说,用的还是古老的电池供能,手头要不备上两节南孚18号,就等着它变便携式小钢椅
吧。《钢铁侠》都拍了好几部了就给我们看这个?但你想,《阿凡达》23世纪的飞船还要靠人推着投炸弹呢。《明日边缘》时代不明,毕竟是近未来,看汽车的款式就知道,不够发达可以理解,说不定那机甲还是遭遇侵略时匆匆投入的实验品,就跟托尼•斯塔克手工作坊的初代盔甲似的。更深层的原因是,动作电影主角以弱胜强,才能揪人肺腑。毕竟这里的敌人是血肉之躯,你穿着一身金属,配备各种远程火力,临死还能拉垫背,怎么看也不像处于劣势,重头的海滩一场戏,又限于主观视角,无法像《星河舰队》那样展现密集的虫人军队,所以编导唯有冒着被批不够高瞻远瞩的风险,在装备的技术含量上打点折扣,找回戏剧紧张感。不论如何,影片对机甲控还是很具吸引力的,其实很多科幻片的机甲,都是中看不中用,毫无战略价值的,主要是激发一种雄性、金属审美快感。
高潮部分的地标设置也挺有意思。一般来说,但凡这种有标志性建筑被摧毁的影片,上映前都会拿地标来点事儿,比如《特种部队》把巴黎塔倒掉高调剪进预告片,《速度与激情5》的里约基督像一再曝光,几部《碟中谍》也都是地标营销的上佳教材。《明日边缘》却将地标的神秘感保留到了最后。表面上看,是地标与谜底结合较为紧密的缘故,但客观来看,那段决战放在卢浮宫,跟放在白宫、白金汉宫还是故宫,毫无区别,而且凭空把卢浮宫变出一座室内游泳池,对建筑本身的特色也未加利用。我猜想,也许是法国政府自从上次铁塔被弄倒之后,对于好莱坞这种践踏他国文化遗产的行为怫然不悦,但又不肯放弃招商引资的大好机会,于是约定,搞破坏可以,事先不能
声张,否则弄得官方很纵容似的。其实卢浮宫境遇算是好的,撞烂了一角,之后被爆炸震碎一圈玻璃,法国纳税人财力雄厚,很快就能修缮一新,反正罗伯特•兰登教授没在里面。最惨的还是凯旋门,刚露面就被军用运输机捅了个晶晶亮透心凉,你若留心想想,条条大路通卢浮,非要从凯旋门下过,要说这不是广告,反正我是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