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政治课教学案例分析
初三政治课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游向高原的鱼
水从高原由西向动流着,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行。它的游技很竟子精湛,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跃过急流。它穿过了湖泊中的层层鱼网,也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它逆行穿过了著名的壶口瀑布,堪称奇迹;又穿过激水奔流的青铜峡谷,博得鱼儿们的从声喝彩;它不停地游,最后,穿过山涧,挤过石罅,游上了高原。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却被冻成了冰。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在唐古拉山的冰快中发现了它,它还保持着游的姿势,有人认出这是渤海口的鱼。一位年轻人感叹道:“这真是一条勇敢的鱼!”而一位老者却为之叹息,说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正确的方向,最后得到的只有死亡。分析:
故事中的这条渤海鱼具有顽强的品质和执著追求的精神,但结果却没有正确的方向而走向了死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必须明确: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我们的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发展;如果说改革开放是经济建设这艘航船的动力系统,那么,四项基本原则就是这艘的导航系统。如果我们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不能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那样的结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将会是一条“游向高原的鱼”。
第二篇:政治课案例分析
“管局教学能手示范课”案例分析
宝泉岭局直中学
罗仁超
管局教研室组织了这次示范课让我受益匪浅,这三节课不同学科,有历史、地理、政治,不同课型,有复习课,有新课。各有千秋,都值得我去学习。不同的火花必将碰撞出不同的思想。所以我就将自己的一点想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康老师所上的《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让我们感觉耳目一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活跃,学生积极思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教师设计课堂设计精心。
老师在课前大量的查阅资料,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在课堂设计上 通过三大板块,文化大比拼、中国美、赏析中华文化。尤其是最通过对旗袍美不美的赏析,引出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明确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是此时老师如果能进一步引导深入分析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中华文化效果可能会更好。
2、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
通过三个组进行展示,汇报各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了教学资源,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展示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在学生展示中,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对我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入情入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新教改的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目标层层渗透,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3、一堂富有情感的政治课。
好的政治课应该是有情感的教育,否则是冰冷的教育、苍白的教育。传统的政治课常常给人假、大、空的感觉,正是因为缺少情感的教育。在本节课中,康老师富有感情的教学,一直带领着学生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学生也是带着情感去学习,这样才能热爱中华文化,从而热爱自己的祖国,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总之,三节课带给我不同的感受,让我收获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学习这些老师的优点,为我所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多学习,多创新,让自己的课堂发生变革。
第三篇:初三政治课教学研修总结
初三政治课教学研修总结
本学期政治教学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就复习教学工作做一小结。从整个备课组的工作来看,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发挥个人优势,分工协作。在开学初我们三个人在一起协商,就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稳步推进,做到有的放矢,并且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在这个方面国良会贡献更大一些,因为国良他每一年都有教初三,他积累的材料会更多,经验也更丰富,而我可能学生关方面会更好一点,所以当初我们有这样的分工,材料由国良提供,后进生由我来抓。我们整个初三年的提纲、考卷都是他在出,包括材料的整理,所以我非常感谢国良,可以说有这样的成绩,他的功劳是最大的。
2、进行感情投资,调动学习积极性
这一届的学生是我从初二年带上来的,所以不管哪个班的学生可以说都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这对我来说应该是一种优势。因为我们都知道,到了最后的阶段,有些同学特别是后进生是读感情书的。举个例子,我们年段有一对很公开的情侣,两个同学不同班,男同学就对女同学说:我们班主任的那一科一定要读好,其它科可以随便一点。所以说跟他的感情好,谁就占优势特别是到了初三下学期,各科的作业都非常多,同学先做哪一科,那真的跟着感情走。可能是我的性格的原因,这些学生跟我的感情都还挺好,有些同学其它科不爱上,会来找我聊天,帮我做事,年段老师都称他们是“段长助理”,而这些人做起政治作业来也特别的积极。
3、狠抓落实,奖罚分明
在落实这一方面,很多老师是比较困惑的,特别是我们这种技能科,没有优势。但我发现会奖罚结合的方法还是挺管用的。三年的时间,学生对我的性格还是比较了解的,我说出去的话一定会执行的,学生没完成作业,我会罚他们抄课文的,而且有点“狠”。而做得好的同学可能得到奖励,可能是一本本子,可能是一张奖状,特别是到了最后,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非选择题可以注明第几页第几段就行,这对学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4、加强后进生辅导,做好最后的冲刺
在质检过后,特别是在中考前,在考试方向比较明朗的时候,我们有进行一定的分层教学,虽然说时间是比较少的,但我们的效率及落实还是比较好的,我们把这些学生集中起来,把用过的练习重新组合,让学生反复的练习,每次就一张,做完了让我检查完之后可以回家,学生为了早点回家,做起来还是快的,而且为了避免返工,他们也会提早去看,很多同学早早的就会来问,今天做哪方面的练习,提早去准备。
从个人工作来看,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避免重复复习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和厌学感,采取灵活、形式多样的复习策略,提高有效复习。第一轮复习不抢进度,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复习、整理,对简单的知识点要加强记忆,对较大知识点要帮助
学生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第二轮复习应该注重让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多角度思考的能力。第三轮以当年重大时政为背景对学生生进行强化训练,强调答题规范化,增强学生 的应试解题能力。
2、要求学生对知识点做到了然于胸,解决好解题盲点。这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反复,再反复,达到熟能生巧。帮助学生做好规划,每天读哪些考点,怎么读,哪些考点要求背下来。考过的试卷不仅仅是订正,而且要把失分的原因找清楚,并且随时对学生进行抽查,督促学生对疑难问题落实到位,避免再考再错。
3、利用好辅助资料。对《时事》初中版不仅要从20%的时事考查出发,帮助学生把握重点,而且要指导学生熟悉《时事》中各个文章材料里可能涉及到的考点,加以分析和设问,因为中考试卷中绝大部分试题的背景材料均来自于《时事》。同时要注重《时事》中的“中考热线”和“名师导学”栏目中的试题解读。另外,在组织学生做《时事》中的习题练习时,要向学生强调一点,就是这些材料中所附的答案部分不可用,不要随便采纳它的答案,要求学生养成回归教材组织答案的习惯。
4、做好边缘生的个别辅导。正像校长说的那样:“只要你关注他,他就会产生信心和动力。”很多老师在辅导中对此也深有感触。这些边缘生在考试时总是差一点点,其实就差在审题不认真和平时不自觉上。所以,只要我们多关注他们一些,经常找他们谈谈话,不时抽查一下某些重点问题,抽空多检查几次他们的练习和试卷完成情况、面对面帮助他们订正、分析和查找试卷失分的原因,他们的成绩都会稳步上升。
以上四点是我在本学期毕业班复习过程中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感觉自己还没有做到位的地方,今后当多和同事们探讨和学习,努力提高中考的优秀率和上线率。
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我希望我们区的政治科发后的中考中能越来越好。
第四篇:初中思想政治课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初探(一)
初中思想政治课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初探
(一)教学案例
摘要:案例分析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以典型事例说明、解释教材内容,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通过对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作用、种类、应用、基本原则的论述,凸现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对素质教育的作用。达到寓教于理、以理明人、以情感人、帮助教师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案例分析 教学模式 尝试
案例分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智力而以典型事例说明,解释教材内容,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适应新教材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教师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提供掌握间接经验,尤其是抽象、概括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学生总是基于直接经验、感性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认识和掌握不能直接感知的抽象、概括的知识。案例分析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效果,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建立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起着化难为易的作用。
(二)深化认识,促进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是通过思维而实现的,但只有在丰富、典型、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领会事情的本质规律,当感性材料不足或不够典型时,学生通过思维也会理解不能直接感知事物的若干共同特点,但无法分清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点,哪些只是事物的外在特点。教学经验证明,列举具有典型性的实例是促进学生理解事物本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举例或是以古喻今,或是借物言志,或是以小比大,或是以影附形,具有比附性和生动形象性,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活跃课堂的气氛。
第五篇:2017—2018初三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分析
初三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分析
——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我在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时,提出了吸收外来文化主要吸收它的哪一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要说出理由。
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东西;有的认为应该吸收例如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有的认为要学习外国的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外国的社会制度也是需要学习的。此话一出,整个班响起一阵喧哗。我对他说:“哦?说说你的理由?”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那么穷,而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富裕。有同学起来反驳:“中国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这样的。(一片掌声)另一位同学说: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快得多。还有位同学说:我们只是经济发展的基数小而已,但速度还是很快的。争论告一段落,学生们在等老师发表意见。
我说:我想,从刚才的争论中,大家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之所以落后的客观原因。可以说,造成我国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历史的,有现实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我们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老师只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我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会制度?是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社会主义国家富有?
我认真地回顾了一下这堂课:学生真正的动了起来,思维活跃的火花在跳动,激情在课堂上点燃了,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能点燃起争论的“火”,也能控制“火势”,不能漫无边际,更不能影响其他方面,更能适时的“熄火”。否则这样的课堂,老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如何体现?活跃的课堂,是思维的活跃,是能力的活跃。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乱说乱讲,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两难问题时,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辩论,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的感悟思想,体味生活中蕴含的道理,规范自己生活中的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值得总结的是:
一、作为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引导、激发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达到百家争鸣,学生用心去体会,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经过学生的争论、辩论后的观点,必须统一或有一个定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想知道的最后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观点一致的学生更自豪、更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了铺垫。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灯不挑不明,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所以,某一次的尴尬,某一次的突如其来,某一次的偶发事件,它不是一件坏事,它迫使我们教者去反思,去思考,去体味。汲取和总结经验和不足。那些不足是我们的教学中的红灯提示,那些好的教学经验,是对教学最有效的帮助。已经走上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和研究的我,一次的尴尬,一点的感悟,真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感悟,才会有进步,愿我的一点点感悟能为新课改添上一点新绿,为新课改日臻完善献上微薄之力。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分析
初三组:单淑芳 2017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