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澳门春节: 祭 灶 要 供 草
澳门春节:“祭灶”要供草
节日多,可以说是澳门的一个特点。澳门人既过中国传统的节日,也过西方的一些节日,其中最热闹的要数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春节。
距春节半个月的农历腊月十六,澳门人称为“小过年”,从这天起,人们便开始为过年作准备,要“祭灶”、“扫年”、办年货、做节日食品等,各家各户忙得不亦乐乎。
“祭灶”,即祭“灶神”,送灶王爷上天奏事。在祭灶供品中,甘蔗是一定要有的,据说是为了“甜嘴”,让灶王爷上天为自己家说好话;还要供奉被切成一段一段的稻草,这是马的饲料,因为据说灶王爷是骑马的,骑马就一定要喂马,喂马就一定要马料--澳门百姓想得真周到。
“扫年”是过年之前的大扫除,象征“除旧迎新”。在“扫年”当中,把家里一些陈旧无用之物扔掉,象征把“晦气”赶跑了,来年大吉大利。
农历除夕之夜,各家都要吃“团圆饭”,出门在外的家人都要尽量赶回家团聚。如果有人在外确实难以回家,在吃团圆饭时,家人也要给其留出一个位置,摆放一付碗筷,犹如其在座一般。
大年初一,待新年的钟声一响,人们就纷纷赶往妈祖阁等寺庙,以争烧“头柱香”。之后,还不忘顺便点上一支“长寿香”带回家,象征神气到家,万事如意。早晨,各家吃汤圆、年糕,象征家事圆满,家人步步高升。午饭后,全家外出兜风、拜年。
澳门居民过年期间,还有一些禁忌,如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然会扫走“财气”;如果非扫地不可的话,也要由外向内扫,以象征聚财--这一点与中国内地许多地方的民俗是一样的。
近年来,每逢农历春节,澳门还举行一连串贺岁活动,有粤曲演唱、戏剧表演、音乐会、展览会、武术表演、花车巡游、舞狮子、玩龙灯等,以烘托新年气氛。
第二篇:澳门春节习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第三篇:春节趣事400字作文小年夜祭灶习俗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春节趣事400字作文:
小年夜祭灶习俗
何为小年夜?宋代人以腊月(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沿袭为传统节日,称为小年夜、大年夜。也有以除夕为大年夜,前一日为小年夜的。今北方以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过小年,而南方、港澳台以廿四日为小年,全国没有统一标准。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过小年在廿三日,一般民家廿四日,水上人家则在廿五日。新会的小年夜祭灶索性廿
三、廿四两天都拜,并赋予不同的意思。廿三日晚的拜祀,是欢送旧一任灶神回天上去;廿四日早上的拜祀,是迎接新一年从天上派来的灶神到任,是否“连任”,凡间的人不知,如果是连任的话,他也够仓促了,一年只回天上一晚。
灶神是民间神,本地又称灶王、灶君、灶老爷、灶神菩萨,按民间说法,他一年到头在这个家里,听到了这家人的各种说话,到小年夜要回到天上玉皇大帝那里“汇报工作”,专门报告人间善恶,所以,这家人要在他上天之前先给点甜食,让他满嘴甜言,只说好话,以免让上天给这家人降祸或折寿,因而,祭灶贡品都用甜食品,而没有人用咸食品。一般用几块炒米饼,或炒米,或粉印饼,全株甘蔗,以及其它水果,也有加炒一碟斋菜。现代有简单地买来糖果、甜点心“萨其玛”。
灶神的对联内容一般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心愿,好像灶王也可以贿赂,神也人性化了。拜灶神除“装香”(上香)外,不少人又还烧纸制的小工艺品“灶柜”,像烧元宝一样,两天祭灶时各烧一个送给灶神。“灶柜”可自制,但一般是买来的。
拜灶神用的炒米饼又叫“炒米溶糖”,以烧开的红糖水拌炒米粉,倒入簸箕或盘中,冷却后粘结成块,用刀切开成一个个小饼块。炒米以烧开的红糖水搓熟炒米粉,拌入炒熟的花生仁、芝麻,也有加入芫荽,捏成粉团,可即食,新会方言是一团、一段的意思,但现在人们怕制作时沾上手汗,又不怎么好吃,就很少有人做这种炒米粉团了。
此外,到小年夜,就算进入“年界”了。小年夜至大年夜约有一个星期,要为过大年做准备工作,如“打火咸霉”(新会方言,搞清洁卫生),筹办新年物品等。
大年初二,我和弟弟一块到外婆家拜年。初春时节,刚刚下过一场小雪,虽说天气很冷,但我的心却是热乎乎的,尽管车行的速度很快,但我还是感觉这车速太慢,我恨不得马上就飞到外婆家。...
第四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春节放鞭炮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的身体有几头大象那么大,说龙不像龙,说麒麟不像麒麟,非常凶猛。每到没有月亮的黑夜,它就跑出来吃人。人们都很害怕这个怪兽,每天惶惶不安,东躲西藏。天上的玉帝知道了,派神农老祖来降伏“年”。神农老祖对着“年”一阵鞭打,然后把它关进了天牢。
可是不久,玉帝又可怜起“年”来,答应每年月亮圆过十二回后,就放它下凡界,给它一个夜晚的时间吃东西。这晚就是“年三十夜”。“年”回到人间后,变得更加凶残,一次能把一个村庄的人都吃光。每到年三十夜,“年”都要到人间来吃人,而这一夜,所有的人家都彻夜不眠,点上蜡烛,说一些吉利的话,相互安慰。有一年,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对大家说:“与其等着白白被“年”吃了,还不如团结起来跟它斗呢!”
于是年三十夜,人们聚集在一起,点燃了一捆捆的青竹。冲天的火光和劈里啪啦的爆裂声,把“年”吓得抱着脑袋,逃回了天上。
天亮了,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寻亲访友,连声说:“恭喜恭喜!”大家庆贺没有被“年”吃掉。
人们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果然,人们通过团结打败了庞而凶猛的“年”,今天,人们才能幸福快乐地度过每一个春节。
这就是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的传说,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家家户户的鞭炮声就此起彼伏,新春的愉悦氛围在一阵阵鞭炮声中变得更加浓郁。
第五篇:春节过后要收心
春节过后要收心
当贺岁的烟花散去、迎春的歌舞过后,大家又带着温馨的祝福,怀着美好的憧憬,开始了自己新的工作。可总有少数人还陶醉在“年味”之中,稳不住神、静不下心,找不到工作的感觉,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甚至有些人会出现紧张、焦虑、厌倦工作等反应,这对工作成效和安全生产是很不利的。因此提醒大家,春节过去了,该“收收心”了!对于如何“收心”,笔者有两点建议。
首先,大家要做好自我的心理调整,尽快收心。春节上班后,大家应当抛开“节气”的心理思想,无论是在应酬还是在娱乐上都要有所节制,抓紧时间自我调节,从生活内容到作息时间都作出相应的调整,切忌长期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做到工作计划早制定,目标任务早分解,精心谋划、全面落实全年工作。
其次,各单位、各部门要严肃纪律及时调整工作人员精神状态。春节期间,大家沉溺于美酒佳肴、欢声笑语的喜庆之中,长假过后,有的还要走亲访友、忙于各种交际应酬,非常容易打乱原有的生活规律,引发“节日疲劳综合症”,导致精力难集中,上班无心思,工作无劲头。所以,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力度,督促工作人员尽早从节日的氛围中脱离出,尽快理清工作头绪,以最佳的精神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新工作之中。
一年之计在于春,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保持愉悦的心情、开心的笑容,积极投入到日常工作中,为新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机电队唐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