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感
演讲稿写作的思维方式颇为独特,在构思和下笔时就提前进入了“现场”,在内容选择、语言选用和谋篇布局上都要有临场感,都要对未来的现场气氛和效果有所预感有所把握。就是说,要写好演讲稿,就要突破一般文章写作的思维定势,从寻找现场感觉入手,以此作为运思行文的分寸,做到:
一、适合现场表达 演讲语言是经过精心锤炼和构筑的口语,是生活化的语言,它的语汇、句式和语气都有浓厚的口语色彩,通俗晓畅,自然流动,没有雕凿的痕迹,没有公文的程式化,没有诗歌式的跳跃和剪辑。因此,它很适合自如的口头表达。演讲语言又为演讲人运用语气、停顿、语调等语音手段和感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提供了充分的表现余地。总之演讲语言既要能“讲”又要能“演”,便于现场表达。在起草演讲稿时,要摆脱其他文体的负面影响,在语言体裁的抒情上以适合现场表达为尺度。请看秋瑾的著名演讲《敬告二万万女同胞》:
陈后主兴了这缠足的例子,我们要是有羞耻的,就应当兴师问罪!即不然,难道他捆着我的腿?我不会不缠的么?男子怕我们有知识、有学问,爬上他们的头,不准我们求学,我们难道不会和他分辩,就应了么?这总是我们女子自己放弃责任,样样事一见男子做了,自己就乐得偷懒,图安乐。男子说我没用,我就没用;说我不行,只要保着眼前舒服,就做奴隶也不问了。自己又看看无功受禄,恐怕行不长久,一听见男子喜欢脚小,就急急忙忙把它缠了,使男人看见喜欢,庶可以藉此吃白饭。
这段文字既是精妙的语句组合,又是晓畅通脱的口语;既有催人猛醒的连珠炮式反问,又有冷静剖析的精到陈述;既有信手拈来的散句,又有回环复沓的顶针式排比,且整中有散,不拘一格;既有变化多端的语气语态,又在造句上恣意而为;短句为主,长短参差,如同信口而说,但又富于韵律;既是逻辑严密的议论,又是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既是高屋建瓴的精辟之言,又像拉家常一样平易;既有愤懑之问,又有幽默之语。只是阅读,就觉得演讲人的声口、神情、态度呼之欲出。这样的文字无疑是适合亦“讲”亦“演”的现场表达的。
二、适合于现场调控 写作演讲稿的运思阶段就要顾及针对听众的现场调控。要适当地预设或埋伏一连串能够触发听众的想象、情感、意志、经验等等的兴奋点,以便张弛有度、擒纵自如地驾驭现场,调控听众,促使听众参与,更好地进行现场交流。在成文过程中,要围绕演讲目的和内容,在开头、过渡、展开、收束等各个环节上有意识地运用调控技巧。比如,在行文上,设置悬念以引人入胜,运用蓄势的手法导向情绪的爆发点,形成一个个激荡人心的涡旋。还可以点缀“闲话”,以调节心理、活跃气氛,化隔膜为亲密,化挑剔为欣赏,及时喷洒防止精神疲劳的清醒剂。其实调控手段远不止这些。此外,写作演讲稿时,对风云变幻的“现场”要有所准备,必要时还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设想。鲁迅的演讲《文学与政治的歧途》有这么一段:
北京有一派人骂新文学家,说:“你们不应该拿社会上的穷人和人力车夫做材料。你们做诗做小说应该用才子佳人的做材料,才算是美,才算是雅,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但他们现在也都跑到南方来了,因为北京的象牙之塔已经倒塌,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不能不跑了。……为人生的文学家,平时就很危险,到了革命的时候,死的死,流落的流落,因为他们的感觉比普通一般人敏捷,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平常的人都不了然,他们的境遇往往是困苦的,所以能够看见别的困苦。
作者一方面成功地表达了演讲内容,一方面顾及了现场调控。北京的“一派人”的话中有一句:“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作者引用过来自然引起听众对演讲人如何作答拭目以待,然而只用一个“但”字转到他们不“美”不“雅”地逃到南方混饭吃,以其行驳其言,俏皮机智,令人哑然失笑,接着又用为人生的文学家的对比,含蓄地予以赞扬。如果说这是一个不露形迹的情绪热点的话,那么前面的冷嘲就是有力的反衬式铺垫和蓄势。这段演讲看似漫不经心,但对材料的选择和组合对先谈什么后谈什么以及怎样说,都有精心的考虑,以求得更好地调控和驾驭听众。
三、适合于现场听众 听众的性别、年龄、种族等自然特点和情感、意志、趣味等心理特点以及文化、教养、境遇等社会特点,都要纳入演讲稿的构思之中,切忌目中无“人”。撰搞时的感觉,应是面对听众,说出他们乐于倾听的话。即便是一个说法一个称呼语也是值得再三斟酌的。曲啸在向劳教人员演讲之前就苦思冥想了这样的“提法”:“触犯了刑律的朋友们”,结果使这些特殊的听众万分感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在答谢宴会上的祝词中说:
昨天,我们同几亿电视观众一起,看到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奇迹之一——中国的长城。当我在城墙上漫步时,我想到了为了建筑这座城墙而付出的牺牲;我想到它所显示的在悠久的历史上始终保持独立的中国人民的决心;我想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长城告诉我们,中国有伟大的历史,建造这个世界奇迹的人民也有伟大的未来。
面对在座的中国官员,作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热情赞扬了中国人引以自豪的长城,是很能博得好感的,也淡化了两国政府的原则分歧所造成的阴影。演讲还围绕“长城”借题发挥又说了几段话,使“拆除我们之间的这座城墙”这个并不轻松的话题显得轻松。敏感的听众意识使演讲人选择了“长城”这个自然、得体、巧妙的角度。
四、适合于现场环境 演讲是发生在某个特定时空的行为,将要在哪里演讲,以及“此时此地”的情景,也是在准备演讲稿时应当考虑的,是北疆还是南国,是故地还是异乡,是城市的广场还是乡村的田头,是轻松的场合,还是庄重的典礼,是相聚于一室还是于行旅之中,这些环境因素完全可以作为演讲的构成要素,有时甚至可以作为构思的重要基础,构成演讲的框架,以调动思想、感情和生活的积累,形成独特的情绪基调和语言特色。沈吉奎在为从台湾回来探亲的“七爷”夫妇举行的欢送会上有一段动人的话:
今天夜晚,是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在亲人即将离别的时刻,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思念没有见过面的远在台湾的四位叔叔姑姑们,他们没能和七爷爷七奶奶一同归来,我只能在照片上看到他们,假如他们也能同路归来,也能参加今天的盛会,假如他们也能回来让我们看上一眼,也能端起家乡的酒杯,那该多好啊!我盼望他们早日归来,抚一抚家乡的土地,喝一口家乡的米酒,诉一诉离别的衷肠。回来吧,我亲爱的叔叔姑姑们!
在这个“难忘的夜晚”和“亲人即将离别的时刻”,“欢聚一堂”,把酒话别,“天伦之乐”与“喜悦之情”的背后涌动着深深的离情别意。演讲者自然而熨帖地引入了“此时此刻”的情景,使讲者与听者都很敏感并且心心交融的环境平添了浓浓的感情色彩。继而又从亲人团聚的此地联想到遥远的叔叔姑姑们,悬想着盼望着他们“也能参加今天的盛会”,抚摸着“家乡的土地”,痛饮“家乡的米酒”,点染出悲喜交集的气氛,形成了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情感高潮。
可见,自然而巧妙地引入环境因素,更能切合演讲的场合,形成心心相通的同感和相互感染的情绪氛围。
第二篇: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感
演讲稿写作的思维方式颇为独特,在构思和下笔时就提前进入了“现场”,在内容选择、语言选用和谋篇布局上都要有临场感,都要对未来的现场气氛和效果有所预感有所把握。就是说,要写好演讲稿,就要突破一般文章写作的思维定势,从寻找现场感觉入手,以此作为运思行文的分寸,做到——
一、适合现场表达演讲语言是经过精心锤炼和构筑的口语,是生活化的语言,它的语汇、句式和语气都有浓厚的口语色彩,通俗晓畅,自然流动,没有雕凿的痕迹,没有公文的程式化,没有诗歌式的跳跃和剪辑。因此,它很适合自如的口头表达。演讲语言又为演讲人运用语气、停顿、语调等语音手段和感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提供了充分的表现余地。总之演讲语言既要能“讲”又要能“演”,便于现场表达。在起草演讲稿时,要摆脱其他文体的负面影响,在语言体裁的抒情上以适合现场表达为尺度看秋瑾的著名演讲《敬告二万万女同胞》:陈后主兴了这缠足的例子,我们要是有羞耻的,就应当兴师问罪!即不然,难道他捆着我的腿?我不会不缠的么?男子怕我们有知识、有学问,爬上他们的头,不准我们求学,我们难道不会和他分辩,就应了么?这总是我们女子自己放弃责任,样样事一见男子做了,自己就乐得偷懒,图安乐。男子说我没用,我就没用;说我不行,只要保着眼前舒服,就做奴隶也不问了。自己又看看无功受禄,恐怕行不长久,一听见男子喜欢脚小,就急急忙忙把它缠了,使男人看见喜欢,庶可以藉此吃白饭。这段文字既是精妙的语句组合,又是晓畅通脱的口语;既有催人猛醒的连珠炮式反问,又有冷静剖析的精到陈述;既有信手拈来的散句,又有回环复沓的顶针式排比,且整中有散,不拘一格;既有变化多端的语气语态,又在造句上恣意而为;短句为主,长短参差,如同信口而说,但又富于韵律;既是逻辑严密的议论,又是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既是高屋建瓴的精辟之言,又像拉家常一样平易;既有愤懑之问,又有幽默之语。只是阅读,就觉得演讲人的声口、神情、态度呼之欲出。这样的文字无疑是适合亦“讲”亦“演”的现场表达的。
二、适合于现场调控写作演讲稿的运思阶段就要顾及针对听众的现场调控。要适当地预设或埋伏一连串能够触发听众的想象、情感、意志、经验等等的兴奋点,以便张弛有度、擒纵自如地驾驭现场,调控听众,促使听众参与,更好地进行现场交流。在成文过程中,要围绕演讲目的和内容,在开头、过渡、展开、收束等各个环节上有意识地运用调控技巧。比如,在行文上,设置悬念以引人入胜,运用蓄势的手法导向情绪的爆发点,形成一个个激荡人心的涡旋。还可以点缀“闲话”,以调节心理、活跃气氛,化隔膜为亲密,化挑剔为欣赏,及时喷洒防止精神疲劳的清醒剂。其实调控手段远不止这些。此外,写作演讲稿时,对风云变幻的“现场”要有所准备,必要时还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设想。鲁迅的演讲《文学与政治的歧途》有这么一段:北京有一派人骂新文学家,说:“你们不应该拿社会上的穷人和人力车夫做材料。你们做诗做小说应该用才子佳人的做材料,才算是美,才算是雅,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但他们现在也都跑到南方来了,因为北京的象牙之塔已经倒塌,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不能不跑了。……为人生的文学家,平时就很危险,到了革命的时候,死的死,流落的流落,因为他们的感觉比普通一般人敏捷,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平常的人都不了然,他们的境遇往往是困苦的,所以能够看见别的困苦。作者一方面成功地表达了演讲内容,一方面顾及了现场调控。北京的“一派人”的话中有一句:“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作者引用过来自然引起听众对演讲人如何作答拭目以待,然而只用一个“但”字转到他们不“美”不“雅”地逃到南方混饭吃,以其行驳其言,俏皮机智,令人哑然失笑,接着又用为人生的文学家的艰难处境与之对比,含蓄地予以赞扬。如果说这是一个不露形迹的情绪热点的话,那么前面的冷嘲就是有力的反衬式铺垫和蓄势。这段演讲看似漫不经心,但对材料的选择和组合对先谈什么后谈什么以及怎样说,都有精心的考虑,以求得更好地调控和驾驭听众。
共2页,当前第1页12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三篇: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感
一、适合现场表达 演讲语言是经过精心锤炼和构筑的口语,是生活化的语言,它的语汇、句式和语气都有浓厚的口语色彩,通俗晓畅,自然流动,没有雕凿的痕迹,没有公文的程式化,没有诗歌式的跳跃和剪辑。因此,它很适合自如的口头表达。演讲语言又为演讲人运用语气、停顿、语调等语音手段和感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提供了充分的表现余地。总之演讲
语言既要能“讲”又要能“演”,便于现场表达。在起草演讲稿时,要摆脱其他文体的负面影响,在语言体裁的抒情上以适合现场表达为尺度。请看秋瑾的著名演讲《敬告二万万女同胞》:
陈后主兴了这缠足的例子,我们要是有羞耻的,就应当兴师问罪!即不然,难道他捆着我的腿?我不会不缠的么?男子怕我们有知识、有学问,爬上他们的头,不准我们求学,我们难道不会和他分辩,就应了么?这总是我们女子自己放弃责任,样样事一见男子做了,自己就乐得偷懒,图安乐。男子说我没用,我就没用;说我不行,只要保着眼前舒服,就做奴隶也不问了。自己又看看无功受禄,恐怕行不长久,一听见男子喜欢脚小,就急急忙忙把它缠了,使男人看见喜欢,庶可以藉此吃白饭。
这段文字既是精妙的语句组合,又是晓畅通脱的口语;既有催人猛醒的连珠炮式反问,又有冷静剖析的精到陈述;既有信手拈来的散句,又有回环复沓的顶针式排比,且整中有散,不拘一格;既有变化多端的语气语态,又在造句上恣意而为;短句为主,长短参差,如同信口而说,但又富于韵律;既是逻辑严密的议论,又是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既是高屋建瓴的精辟之言,又像拉家常一样平易;既有愤懑之问,又有幽默之语。只是阅读,就觉得演讲人的声口、神情、态度呼之欲出。这样的文字无疑是适合亦“讲”亦“演”的现场表达的。
二、适合于现场调控 写作演讲稿的运思阶段就要顾及针对听众的现场调控。要适当地预设或埋伏一连串能够触发听众的想象、情感、意志、经验等等的兴奋点,以便张弛有度、擒纵自如地驾驭现场,调控听众,促使听众参与,更好地进行现场交流。在成文过程中,要围绕演讲目的和内容,在开头、过渡、展开、收束等各个环节上有意识地运用调控技巧。比如,在行文上,设置悬念以引人入胜,运用蓄势的手法导向情绪的爆发点,形成一个个激荡人心的涡旋。还可以点缀“闲话”,以调节心理、活跃气氛,化隔膜为亲密,化挑剔为欣赏,及时喷洒防止精神疲劳的清醒剂。其实调控手段远不止这些。此外,写作演讲稿时,对风云变幻的“现场”要有所准备,必要时还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设想。鲁迅的演讲《文学与政治的歧途》有这么一段:
北京有一派人骂新文学家,说:“你们不应该拿社会上的穷人和人力车夫做材料。你们做诗做小说应该用才子佳人的做材料,才算是美,才算是雅,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但他们现在也都跑到南方来了,因为北京的象牙之塔已经倒塌,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不能不跑了。&hellihelli为人生的文学家,平时就很危险,到了革命的时候,死的死,流落的流落,因为他们的感觉比普通一般人敏捷,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平常的人都不了然,他们的境遇往往是困苦的,所以能够看见别的困苦。
作者一方面成功地表达了演讲内容,一方面顾及了现场调控。北京的“一派人”的话中有一句:“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作者引用过来自然引起听众对演讲人如何作答拭目以待,然而只用一个“但”字转到他们不“美”不“雅”地逃到南方混饭吃,以其行驳其言,俏皮机智,令人哑然失笑,接着又用为人生的文学家的艰难处境与之对比,含蓄地予以赞扬。如果说这是一个不露形迹的情绪热点的话,那么前面的冷嘲就是有力的反衬式铺垫和蓄势。这段演讲看似漫不经心,但对材料的选择和组合对先谈什么后谈什么以及怎样说,都有精心的考虑,以求得更好地调控和驾驭听众。
三、适合于现场听众 听众的性别、年龄、种族等自然特点和情感、意志、趣味等心理特点以及文化、教养、境遇等社会特点,都要纳入演讲稿的构思之中,切忌目中无“人”。撰搞时的感觉,应是面对听众,说出他们乐于倾听的话。即便是一个说法一个称呼语也是值得再三斟酌的。曲啸在向劳教人员演讲之前就苦思冥想了这样的“提法”:“触犯了刑律的朋友们”,结果使这些特殊的听众万分感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在答谢宴会上的祝词中说:
昨天,我们同几亿电视观众一起,看到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奇迹之一&mdashmdash;中国的长城。当我在城墙上漫步时,我想到了为了建筑这座城墙而付出的牺牲;我想到它所显示的在悠久的历史上始终保持独立的中国人民的决心;我想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长城告诉我们,中国有伟大的历史,建造这个世界奇迹的人民也有伟大的未来。
面对在座的中国官员,作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热情赞扬了中国人引以自豪的长城,是很能博得好感的,也淡化了两国政府的原
则分歧所造成的阴影。演讲还围绕“长城”借题发挥又说了几段话,使“拆除我们之间的这座城墙”这个并不轻松的话题显得轻松。敏感的听众意识使演讲人选择了“长城”这个自然、得体、巧妙的角度。
四、适合于现场环境 演讲是发生在某个特定时空的行为,将要在哪里演讲,以及“此时此地”的情景,也是在准备演讲稿时应当考虑的,是北疆还是南国,是故地还是异乡,是城市的广场还是乡村的田头,是轻松的场合,还是庄重的典礼,是相聚于一室还是于行旅之中,这些环境因素完全可以作为演讲的构成要素,有时甚至可以作为构思的重要基础,构成演讲的框架,以调动思想、感情和生活的积累,形成独特的情绪基调和语言特色。沈吉奎在为从台湾回来探亲的“七爷”夫妇举行的欢送会上有一段动人的话:
今天夜晚,是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在亲人即将离别的时刻,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思念没有见过面的远在台湾的四位叔叔姑姑们,他们没能和七爷爷七奶奶一同归来,我只能在照片上看到他们,假如他们也能同路归来,也能参加今天的盛会,假如他们也能回来让我们看上一眼,也能端起家乡的酒杯,那该多好啊!我盼望他们早日归来,抚一抚家乡的土地,喝一口家乡的米酒,诉一诉离别的衷肠。回来吧,我亲爱的叔叔姑姑们!
在这个“难忘的夜晚”和“亲人即将离别的时刻”,“欢聚一堂”,把酒话别,“天伦之乐”与“喜悦之情”的背后涌动着深深的离情别意。演讲者自然而熨帖地引入了“此时此刻”的情景,使讲者与听者都很敏感并且心心交融的环境平添了浓浓的感情色彩。继而又从亲人团聚的此地联想到遥远的叔叔姑姑们,悬想着盼望着他们“也能参加今天的盛会”,抚摸着“家乡的土地”,痛饮“家乡的米酒”,点染出悲喜交集的气氛,形成了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情感高潮。
可见,自然而巧妙地引入环境因素,更能切合演讲的场合,形成心心相通的同感和相互感染的情绪氛围。
第四篇: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感
精选范文: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感(共2篇)演讲稿写作的思维方式颇为独特,在构思和下笔时就提前进入了现场,在内容选择、语言选用和谋篇布局上都要有临场感,都要对未来的现场气氛和效果有所预感有所把握.就是说,要写好演讲稿,就要突破一般文章写作的思维定势,从寻找现场感觉入手,以此作为运思行文的分寸,做到对应.
一、适合现场表达 演讲语言是经过精心锤炼和构筑的口语,是生活化的语言,它的语汇、句式和语气都有浓厚的口语色彩,通俗晓畅,自然流动,没有雕凿的痕迹,没有公文的程式化,没有诗歌式的跳跃和剪辑.因此,它很适合自如的口头表达.演讲语言又为演讲人运用语气、停顿、语调等语音手段和感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提供了充分的表现余地.总之演讲语言既要能讲又要能演,便于现场表达.在起草演讲稿时,要摆脱其他文体的负面影响,在语言体裁的抒情上以适合现场表达为尺度.请看秋瑾的著名演讲《敬告二万万女同胞》: 陈后主兴了这缠足的例子,我们要是有羞耻的,就应当兴师问罪!即不然,难道他捆着我的腿?我不会不缠的么?男子怕我们有知识、有学问,爬上他们的头,不准我们求学,我们难道不会和他分辩,就应了么?这总是我们女子自己放弃责任,样样事一见男子做了,自己就乐得偷懒,图安乐.男子说我没用,我就没用;说我不行,只要保着眼前舒服,就做奴隶也不问了.自己又看看无功受禄,恐怕行不长久,一听见男子喜欢脚小,就急急忙忙把它缠了,使男人看见喜欢,庶可以藉此吃白饭. 这段文字既是精妙的语句组合,又是晓畅通脱的口语;既有催人猛醒的连珠炮式反问,又有冷静剖析的精到陈述;既有信手拈来的散句,又有回环复沓的顶针式排比,且整中有散,不拘一格;既有变化多端的语气语态,又在造句上恣意而为;短句为主,长短参差,如同信口而说,但又富于韵律;既是逻辑严密的议论,又是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既是高屋建瓴的精辟之言,又像拉家常一样平易;既有愤懑之问,又有幽默之语.只是阅读,就觉得演讲人的声口、神情、态度呼之欲出.这样的文字无疑是适合亦讲亦演的现场表达的.
二、适合于现场调控 写作演讲稿的运思阶段就要顾及针对听众的现场调控.要适当地预设或埋伏一连串能够触发听众的想象、情感、意志、经验等等的兴奋点,以便张弛有度、擒纵自如地驾驭现场,调控听众,促使听众参与,更好地进行现场交流.在成文过程中,要围绕演讲目的和内容,在开头、过渡、展开、收束等各个环节上有意识地运用调控技巧.比如,在行文上,设置悬念以引人入胜,运用蓄势的手法导向情绪的爆发点,形成一个个激荡人心的涡旋.还可以点缀闲话,以调节心理、活跃气氛,化隔膜为亲密,化挑剔为欣赏,及时喷洒防止精神疲劳的清醒剂.其实调控手段远不止这些.此外,写作演讲稿时,对风云变幻的现场要有所准备,必要时还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设想.鲁迅的演讲《文学与政治的歧途》有这么一段: 北京有一派人骂新文学家,说:你们不应该拿社会上的穷人和人力车夫做材料.你们做诗做小说应该用才子佳人的做材料,才算是美,才算是雅,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但他们现在也都跑到南方来了,因为北京的象牙之塔已经倒塌,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不能不跑了.&&为人生的文学家,平时就很危险,到了革命的时候,死的死,流落的流落,因为他们的感觉比普通一般人敏捷,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平常的人都不了然,他们的境遇往往是困苦的,所以能够看见别的困苦. 作者一方面成功地表达了演讲内容,一方面顾及了现场调控.北京的一派人的话中有一句: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作者引用过来自然引起听众对演讲人如何作答拭目以待,然而只用一个但字转到他们不美不雅地逃到南方混饭吃,以其行驳其言,俏皮机智,令人哑然失笑,接着又用为人生的文学家的艰难处境与之对比,含蓄地予以赞扬.如果说这是一个不露形迹的情绪热点的话,那么前面的冷嘲就是有力的反衬式铺垫和蓄势.这段演讲看似漫不经心,但对材料的选择和组合对先谈什么后谈什么以及怎样说,都有精心的考虑,以求得更好地调控和驾驭听众.
三、适合于现场听众 听众的性别、年龄、种族等自然特点和情感、意志、趣味等心理特点以及文化、教养、境遇等社会特点,都要纳入演讲稿的构思之中,切忌目中无人.撰搞时的感觉,应是面对听众,说出他们乐于倾听的话.即便是一个说法一个称呼语也是值得再三斟酌的.曲啸在向劳教人员演讲之前就苦思冥想了这样的提法:触犯了刑律的朋友们,结果使这些特殊的听众万分感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在答谢宴会上的祝词中说: 昨天,我们同几亿电视观众一起,看到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奇迹之一中国的长城.当我在城墙上漫步时,我想到了为了建筑这座城墙而付出的牺牲;我想到它所显示的在悠久的历史上始终保持独立的中国人民的决心;我想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长城告诉我们,中国有伟大的历史,建造这个世界奇迹的人民也有伟大的未来. 面对在座的中国官员,作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热情赞扬了中国人引以自豪的长城,是很能博得好感的,也淡化了两国政府的原则分歧所造成的阴影.演讲还围绕长城借题发挥又说了几段话,使拆除我们之间的这座城墙这个并不轻松的话题显得轻松.敏感的听众意识使演讲人选择了长城这个自然、得体、巧妙的角度.
四、适合于现场环境 演讲是发生在某个特定时空的行为,将要在哪里演讲,以及此时此地的情景,也是在准备演讲稿时应当考虑的,是北疆还是南国,是故地还是异乡,是城市的广场还是乡村的田头,是轻松的场合,还是庄重的典礼,是相聚于一室还是于行旅之中,这些环境因素完全可以作为演讲的构成要素,有时甚至可以作为构思的重要基础,构成演讲的框架,以调动思想、感情和生活的积累,形成独特的情绪基调和语言特色.沈吉奎在为从台湾回来探亲的七爷夫妇举行的欢送会上有一段动人的话: 今天夜晚,是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在亲人即将离别的时刻,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思念没有见过面的远在台湾的四位叔叔姑姑们,他们没能和七爷爷七奶奶一同归来,我只能在照片上看到他们,假如他们也能同路归来,也能参加今天的盛会,假如他们也能回来让我们看上一眼,也能端起家乡的酒杯,那该多好啊!我盼望他们早日归来,抚一抚家乡的土地,喝一口家乡的米酒,诉一诉离别的衷肠.回来吧,我亲爱的叔叔姑姑们!在这个难忘的夜晚和亲人即将离别的时刻,欢聚一堂,把酒话别,天伦之乐与喜悦之情的背后涌动着深深的离情别意.演讲者自然而熨帖地引入了此时此刻的情景,使讲者与听者都很敏感并且心心交融的环境平添了浓浓的感情色彩.继而又从亲人团聚的此地联想到遥远的叔叔姑姑们,悬想着盼望着他们也能参加今天的盛会,抚摸着家乡的土地,痛饮家乡的米酒,点染出悲喜交集的气氛,形成了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情感高潮. 可见,自然而巧妙地引入环境因素,更能切合演讲的场合,形成心心相通的同感和相互感染的情绪氛围.
[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感(共2篇)]篇一: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感
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感
演讲稿写作的思维方式颇为独特,在构思和下笔时就提前进入了“现场”,在内容选择、语言选用和谋篇布局上都要有临场感,都要对未来的现场气氛和效果有所预感有所把握.就是说,要写好演讲稿,就要突破一般文章写作的思维定势,从寻找现场感觉入手,以此作为运思行文的分寸,做到——对应.
一、适合现场表达 演讲语言是经过精心锤炼和构筑的口语,是生活化的语言,它的语汇、句式和语气都有浓厚的口语色彩,通俗晓畅,自然流动,没有雕凿的痕迹,没有公文的程式化,没有诗歌式的跳跃和剪辑.因此,它很适合自如的口头表达.演讲语言又为演讲人运用语气、停顿、语调等语音手段和感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提供了充分的表现余地.总之演讲语言既要能“讲”又要能“演”,便于现场表达.在起草演讲稿时,要摆脱其他文体的负面影响,在语言体裁的抒情上以适合现场表达为尺度.请看秋瑾的著名演讲《敬告二万万女同胞》:
陈后主兴了这缠足的例子,我们要是有羞耻的,就应当兴师问罪!即不然,难道他捆着我的腿?我不会不缠的么?男子怕我们有知识、有学问,爬上他们的头,不准我们求学,我们难道不会和他分辩,就应了么?这总是我们女子自己放弃责任,样样事一见男子做了,自己就乐得偷懒,图安乐.男子说我没用,我就没用;说我不行,只要保着眼前舒服,就做奴隶也不问了.自己又看看无功受禄,恐怕行不长久,一听见男子喜欢脚小,就急急忙忙把它缠了,使男人看见喜欢,庶可以藉此吃白饭.
这段文字既是精妙的语句组合,又是晓畅通脱的口语;既有催人猛醒的连珠炮式反问,又有冷静剖析的精到陈述;既有信手拈来的散句,又有回环复沓的顶针式排比,且整中有散,不拘一格;既有变化多端的语气语态,又在造句上恣意而为;短句为主,长短参差,如同信口而说,但又富于韵律;既是逻辑严密的议论,又是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既是高屋建瓴的精辟之言,又像拉家常一样平易;既有愤懑之问,又有幽默之语.只是阅读,就觉得演讲人的声口、神情、态度呼之欲出.这样的文字无疑是适合亦“讲”亦“演”的现场表达的.
二、适合于现场调控 写作演讲稿的运思阶段就要顾及针对听众的现场调控.要适当地预设或埋伏一连串能够触发听众的想象、情感、意志、经验等等
的兴奋点,以便张弛有度、擒纵自如地驾驭现场,调控听众,促使听众参与,更好地进行现场交流.在成文过程中,要围绕演讲目的和内容,在开头、过渡、展开、收束等各个环节上有意识地运用调控技巧.比如,在行文上,设置悬念以引人入胜,运用蓄势的手法导向情绪的爆发点,形成一个个激荡人心的涡旋.还可以点缀“闲话”,以调节心理、活跃气氛,化隔膜为亲密,化挑剔为欣赏,及时喷洒防止精神疲劳的清醒剂.其实调控手段远不止这些.此外,写作演讲稿时,对风云变幻的“现场”要有所准备,必要时还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设想.鲁迅的演讲《文学与政治的歧途》有这么一段:
北京有一派人骂新文学家,说:“你们不应该拿社会上的穷人和人力车夫做材料.你们做诗做小说应该用才子佳人的做材料,才算[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感(共2篇)]是美,才算是雅,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但他们现在也都跑到南方来了,因为北京的象牙之塔已经倒塌,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不能不跑了.??为人生的文学家,平时就很危险,到了革命的时候,死的死,流落的流落,因为他们的感觉比普通一般人敏捷,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平常的人都不了然,他们的境遇往往是困苦的,所以能够看见别的困苦.
作者一方面成功地表达了演讲内容,一方面顾及了现场调控.北京的“一派人”的话中有一句:“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作者引用过来自然引起听众对演讲人如何作答拭目以待,然而只用一个“但”字转到他们不“美”不“雅”地逃到南方混饭吃,以其行驳其言,俏皮机智,令人哑然失笑,接着又用为人生的文学家的艰难处境与之对比,含蓄地予以赞扬.如果说这是一个不露形迹的情绪热点的话,那么前面的冷嘲就是有力的反衬式铺垫和蓄势.这段演讲看似漫不经心,但对材料的选择和组合对先谈什么后谈什么以及怎样说,都有精心的考虑,以求得更好地调控和驾驭听众.
三、适合于现场听众 听众的性别、年龄、种族等自然特点和情感、意志、趣味等心理特点以及文化、教养、境遇等社会特点,都要纳入演讲稿的构思之中,切忌目中无“人”.撰搞时的感觉,应是面对听众,说出他们乐于倾听的话.即便是一个说法一个称呼语也是值得再三斟酌的.曲啸在向劳教人员演讲之前就苦思冥想了这样的“提法”:“触犯了刑律的朋友们”,结果使这些特殊的听众万分感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在答谢宴会上的祝词中说: 昨天,我们同几亿电视观众一起,看到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奇迹之一——中国
的长城.当我在城墙上漫步时,我想到了为了建筑这座城墙而付出的牺牲;我想到它所显示的在悠久的历史上始终保持独立的中国人民的决心;我想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长城告诉我们,中国有伟大的历史,建造这个世界奇迹的人民也有伟大的未来.
面对在座的中国官员,作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热情赞扬了中国人引以自豪的长城,是很能博得好感的,也淡化了两国政府的原则分歧所造成的阴影.演讲还围绕“长城”借题发挥又说了几段话,使“拆除我们之间的这座城墙”这个并不轻松的话题显得轻松.敏感的听众意识使演讲人选择了“长城”这个自然、得体、巧妙的角度.
四、适合于现场环境 演讲是发生在某个特定时空的行为,将要在哪里演讲,以及“此时此地”的情景,也是在准备演讲稿时应当考虑的,是北疆还是南国,是故地还是异乡,是城市的广场还是乡村的田头,是轻松的场合,还是庄重的典礼,是相聚于一室还是于行旅之中,这些环境因素完全可以作为演讲的构成要素,有时甚至可以作为构思的重要基础,构成演讲的框架,以调动思想、感情和生活的积累,形成独特的情绪基调和语言特色.沈吉奎在为从台湾回来探亲的“七爷”夫妇举行的欢送会上有一段动人的话:
今天夜晚,是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在亲人即将离别的时刻,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思念没有见过面的远在台湾的四位叔叔姑姑们,他们没能和七爷爷七奶奶一同归来,我只能在照片上看到他们,假如他们也能同路归来,也能参加今天的盛会,假如他们也能回来让我们看上一眼,也能端起家乡的酒杯,那该多好啊!我盼望他们早日归来,抚一抚家乡的土地,喝一口家乡的米酒,诉一诉离别的衷肠.回来吧,我亲爱的叔叔姑姑们!
在这个“难忘的夜晚”和“亲人即将离别的时刻”,“欢聚一堂”,把酒话别,“天伦之乐”与“喜悦之情”的背后涌动着深深的离情别意.演讲者自然而熨帖地引入了“此时此刻”的情景,使讲者与听者都很敏感并且心心交融的环境平添了浓浓的感情色彩.继而又从亲人团聚的此地联想到遥远的叔叔姑姑们,悬想着盼望着他们“也能参加今天的盛会”,抚摸着“家乡的土地”,痛饮“家乡的米酒”,点染出悲喜交集的气氛,形成了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情感高潮.
可见,自然而巧妙地引入环境因素,更能切合演讲的场合,形成心心相通的同感和相互感染的情绪氛围.
篇二:如何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交流感
如何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交流感 如何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交流感
李增源
演讲,作为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是在演讲者与听众以及听众与听众之间展开的。正如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教授所言:“演讲与作文的不同,归根到底在于作文是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是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除此之外,听众与听众也在双向交流情绪。严格地说,演讲是三角信息的相互交流。”因此,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交流感,就成了获取演讲成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何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交流感呢?
一、突出时境
所谓时境,是指演讲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环境。由于时境不仅可以体现一定地域范围的现实情况,而且能够显示特定时间条件下的历史背景,所以演讲者就必须特别注重时境的交代和叙述,以增强演讲的针对性和现实感。由特定的时境引发的具体而真切的感受,也就成了演讲者和听众进行现场交流的直接动因。例如:
我今天来参加《发扬雷锋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座谈会,心情十分激动。坐在这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里,坐在先进青年的身边,我这个五十开外的人,似乎也变得年轻了许多。今天我如同又回到了十[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感(共2篇)]九年前即一九六三年的春天,那年是我国经历了三年严重自然灾害,举国上下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建设祖国的一年,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的一年,也是雷锋精神大发扬的一年。这是李燕杰题为《心上绽开春花,芳草绿遍天涯》的演讲的开场白。演讲家首先表明了参加座谈会的激动心情,接着表达了自己“坐在这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里,坐在先进青年的身边”的真切感受,然后回想起一九六三年春天中国的困难局面和人民的精神面貌。这特定的时境,不仅重新激发起他的政治热情,而且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于是,演讲家和听众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就在接下去的一句过渡语之后自然地展开了。
二、渲染气氛
演讲的现场气氛能够对演讲者和听众的心理产生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高明的演讲者往往善于抓住现场情景的某一特点,不失时机地进行即兴发挥,渲染并强化现场气氛,从而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演讲者和听众产生互动效应的“交际场”。有了这种“场”效应,演讲的现场交流感也就鲜明地体现出来了。例如:
站在明净的长天之下,极目远眺经过人们长年耕耘而已安静憩息的广阔田野,那雄伟的阿勒格尼山脉隐约耸立在我们前方,兄弟们的坟墓就在我们脚下,我真不敢用我这微不足道的声音来打破上帝和大自然安排的这意味无穷的寂静。但我必须履行你们交给我的任务,因此请求你们施与我宽容和同情。这是爱德华·埃弗雷特在国家烈士公墓落成仪式上的演说的开头语。演讲者以深沉凝重的语调,描述了“站在明净的长天之下”看到的广阔的田野、雄伟的山脉和“兄弟们的坟墓”,营造出一种崇高而又悲壮的意境。这样独特的情景感受,是通过演讲者所渲染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生发出来的。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就在“这意味无穷的寂静”气氛中融为一体了。
三、妙用呼语
所谓呼语,是指演讲者对听众的称呼语。这种呼语,针对性强,意向鲜明。既可以体现称呼者的心理动机和情感态度,又能够引起被称呼者的心理关注和情感认同,因而成为了演讲者进行现场交流的一种最便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实践经验表明,演讲者善于在演讲过程中妙用呼语,往往能够激发听众的情绪感应,从而大大增强现场的交流感。例如:
哈娜,你听见我在说什么吗?不管这会儿在哪里,你抬起头来看呀!抬头来看呀!哈娜!乌云正在消散!阳光照射出来!我们正在离开黑暗,进入光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更可爱的世界,那时的人将克服他们的贪婪,他们的仇恨,他们的残忍。抬起头来看呀,哈娜!人的灵魂已经长了翅膀,他们终于要振翅飞翔了。他们飞到了虹霓里——飞到了希望的光辉里。抬起头来看呀,哈娜!抬起头来看呀!
这是卓别林为《大独裁者》而作的演讲词的结束语。这位喜剧大师在表达了“我们要把生活建筑在别人幸福上,而不是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的中心论点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之后,满怀激情地运用呼语,直抒胸臆,通过对剧中犹太姑娘哈娜的深情呼唤,向广大听众展现了一个充满光明的理想世界。这些情真意切的呼语,有希望,也有憧憬,是心灵的期盼,也是情感的交流,充满了强烈的现场鼓动性和巨大的精神感召力。
四、对应人称
在演讲中,无论叙事、说理,还是抒情,总有一个表达的主体,这就要求演讲者必须确定运用什么人称向听众演讲。一般来说,为了增强现场交流感,演讲者可以针对特定的听众对象,特意把。
五、巧设提问
显而易见,提问在演讲中的作用是两方面的。它既可以突出演讲者的表达重点和思维导向,从逻辑上自然过渡到对问题的阐述,又能够激发听众的关注和思考,从心理上参与对问题的探讨。因此,明智的演讲者往往善于在演讲中巧设提问。通过设问,把自己和听众的思想情感都引导并集中到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上来。这样做,实际上也就把演讲者和听众融合在现场交流的特定情景中来了。例如:
诸位也许说“你说的是历史,现代的例子呢?”那么,刚才李燕杰的演讲有没有科学?有没有艺术?但为什么能够使这样一个广大会场的同志全部聚精会神地听他演讲,不时地以热烈的掌声去赞扬他的讲话?难道其中没有科学吗?没有规律吗?没有艺术吗?仅仅因为李燕杰同志样子长得漂亮吗?我想不是的,而是有科学,有艺术的。他今天宣传了什么啦?驳斥了什么啦?坚定了我们什么信心啦?给了我们什么力量啦?这不是武器吗?也许诸位又说了“我们不就有那么一个李燕杰吗?”不!我们已经有,而且将要有更多更多、千千万万李燕杰。
这是张志公先生在演讲邀请赛闭幕式上即席讲话的一部分。这位著名语言学家在列举了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演讲家并说明“演讲是科学,是艺术,是武器”之后,巧妙地从听众的角度,两次设置提问,或先用选择性设问引发思考,再用一组反问句间接回应;或先予以否定,再用一个肯定句直接作答。无论是问,还是答,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互动感。而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现场交流,也就在问答之中自然进行下去了。
六、置换角色
就演讲的构成而言,演讲者和听众的角色位置是不同的。就演讲的本质而言,演讲是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它要求演讲者必须运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增强演讲的现场交流感。因此,为了强化这种感觉,演讲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临时置换一下角色,也就是站在听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表达看法,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述自己的想法。例如:
你们会以为在你们面前的这个老头子是在唱不吉利的反调,可是我这样做,目的无非是向你们提一点忠告。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这是爱因斯坦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发表演讲时说的一段话。这位著名科学家在讲到“有时科学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欢乐”时,特意站在听众的立场上,说了一句“你们会以为在你们面前的这个老头子是在唱不吉利的反调”。这种换位思考,尽管只是假想,却把一些听众的疑惑表达出来了。在此基础上,演讲者才语重心长地说出自己的忠告。这样置换角色的好处,在于营造出一种心理对话的氛围,从而增强了演讲的现场交流感。
演讲,重在交流。一次成功的演讲,并不是客观事理的空洞说教,而是思想情感的真诚交流。只有强化演讲稿写作的现场交流感,才能增强语言表达的激励性和感召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演讲的社会交际功能。
师范学校特级教师)
编辑:杨红星
(作者:四川省巴中
第五篇:如何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感
[如何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感]
演讲稿写作的思维方式颇为独特,在构思和下笔时就提前进入了现场,在内容选择、语言选用和谋篇布局上都要有临场感,都要对未来的现场气氛和效果有所预感有所把握,如何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感。就是说,要写好演讲稿,就要突破一般文章写作的思维定势,从寻找现场感觉入手,以此作为运思行文的分寸,做到:
一、适合现场表达 演讲语言是经过精心锤炼和构筑的口语,是生活化的语言,它的语汇、句式和语气都有浓厚的口语色彩,通俗晓畅,自然流动,没有雕凿的痕迹,没有公文的程式化,没有诗歌式的跳跃和剪辑。因此,它很适合自如的口头表达。演讲语言又为演讲人运用语气、停顿、语调等语音手段和感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提供了充分的表现余地。总之演讲语言既要能讲又要能演,便于现场表达。在起草演讲稿时,要摆脱其他文体的负面影响,在语言体裁的抒情上以适合现场表达为尺度。请看秋瑾的著名演讲《敬告二万万女同胞》:
陈后主兴了这缠足的例子,我们要是有羞耻的,就应当兴师问罪!即不然,难道他捆着我的腿?我不会不缠的么?男子怕我们有知识、有学问,爬上他们的头,不准我们求学,我们难道不会和他分辩,就应了么?这总是我们女子自己放弃责任,样样事一见男子做了,自己就乐得偷懒,图安乐。男子说我没用,我就没用;说我不行,只要保着眼前舒服,就做奴隶也不问了。自己又看看无功受禄,恐怕行不长久,一听见男子喜欢脚小,就急急忙忙把它缠了,使男人看见喜欢,庶可以藉此吃白饭。
这段文字既是精妙的语句组合,又是晓畅通脱的口语;既有催人猛醒的连珠炮式反问,又有冷静剖析的精到陈述;既有信手拈来的散句,又有回环复沓的顶针式排比,且整中有散,不拘一格;既有变化多端的语气语态,又在造句上恣意而为;短句为主,长短参差,如同信口而说,但又富于韵律;既是逻辑严密的议论,又是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既是高屋建瓴的精辟之言,又像拉家常一样平易;既有愤懑之问,又有幽默之语,秘书工作《如何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感》。只是阅读,就觉得演讲人的声口、神情、态度呼之欲出。这样的文字无疑是适合亦讲亦演的现场表达的。
二、适合于现场调控 写作演讲稿的运思阶段就要顾及针对听众的现场调控。要适当地预设或埋伏一连串能够触发听众的想象、情感、意志、经验等等的兴奋点,以便张弛有度、擒纵自如地驾驭现场,调控听众,促使听众参与,更好地进行现场交流。在成文过程中,要围绕演讲目的和内容,在开头、过渡、展开、收束等各个环节上有意识地运用调控技巧。比如,在行文上,设置悬念以引人入胜,运用蓄势的手法导向情绪的爆发点,形成一个个激荡人心的涡旋。还可以点缀闲话,以调节心理、活跃气氛,化隔膜为亲密,化挑剔为欣赏,及时喷洒防止精神疲劳的清醒剂。其实调控手段远不止这些。此外,写作演讲稿时,对风云变幻的现场要有所准备,必要时还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设想。鲁迅的演讲《文学与政治的歧途》有这么一段:
北京有一派人骂新文学家,说:你们不应该拿社会上的穷人和人力车夫做材料。你们做诗做小说应该用才子佳人的做材料,才算是美,才算是雅,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但他们现在也都跑到南方来了,因为北京的象牙之塔已经倒塌,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不能不跑了。&&为人生的文学家,平时就很危险,到了革命的时候,死的死,流落的流落,因为他们的感觉比普通一般人敏捷,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平常的人都不了然,他们的境遇往往是困苦的,所以能够看见别的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