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7: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新型政校关系
案例7: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新型政校关系
[问题背景]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权力不断扩展,致使乡镇学校、城市小学、初中的办学自主权受到挤压,学校的财务权、人事权、内部事务管理等权力被地方有关行政部门干预过多。
这种政校关系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突出的表现是政府力量强,学校力量弱;政府是领导者,学校是被领导者;政府是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拥有者和支配者,学校只是使用者和看护者。在这种关系中,政府是主动的,学校是被动的。在这种体制内,一所学校很可能造就一名“看守”校长、形成一群“传道”教师、培养一代“听话”学生,“千校一面”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针对此情况,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进行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改革。把学校的权力,包括高中自主招生权、中层干部和教职工的聘用权、学校经费的使用权、教职工的收入分配和考核的权力等还给学校。
[决策过程]
1999年3月,高密市在潍坊首先开始校长职级制试点;2001年11月,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在潍坊市市直学校展开;2003年3月,潍坊市在全市的层面上强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2004年9月,中共潍坊市委办公室就下发了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实施意见,对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实行职级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到2004年底,职级制在潍坊市全面推行。
从2002年起,潍坊市将县市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成绩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年度政绩考核。从2006年开始,山东省潍坊市陆续推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认识制度改革的意见》、《潍坊市学校民主指数评估细则》和《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具体意见》。
[具体措施]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实行的简政放权改革主要内容有:
1.深化中小学认识制度改革,实行校长职级制度。
校长职级设置6级,定期评审认定。校长的档案由市里和县里的组织部门转到市、县的教育局。校长的产生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由教育行政部门聘任。副校长一般由校长提名,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由学校聘任。中小学校长实行任期制度,每个任期为4年,同一个校长在同一所学校最多不得超过两个任期。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成立中小学校长职级评审委员会,委员会一般为11至17人,由专家、知名校长和教育部门的领导干部组成,各占1/3。
2.加强学校民主制度建设。
随着校长职级制等制度的实施,有些校长由于缺乏对现代学校制度的正确认识,只要权力,不要监督;一些教师缺乏当家作主的自觉性、主动性,只对涉及个人利益的事情感兴趣,甚至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事实证明,改革越深入,学校民主建设越迫切。2006年4月,潍坊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学校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制度和教师代表参与的经济审计制度等。《意见》规定,每年组织一至二次学校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对信任票达不到三分之二的中层干部,原则上不再聘用。要求完善教代会制度,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凡是学校代表大会为通过的事项,校长不得以任何理由施行;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公开栏、校报、校情发布会、重要事项通报会、校长接待日、校园网等形式做好校务公开;创新干部民主评议机制,对信任票达不到三分之二的中层干部,原则上不再聘用;建立教师代表参与的经济审计制度。
2006年5月,潍坊市教育局出台《潍坊市学校民主指数评估细则》(试行),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纳入到学校目标管理中,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教育工会要深入学校,每年组织一至两次学校民主管理水平指数测评,评估结果按一定比例纳入对县市区和学校的年度综合督导考核中,并纳入校长职级制考核,还将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
3.实行“多次考试、综合评价、诚信推荐、自主录取、社会参与”为核心内容的新的中考招生制度,还高中自主招生权。
潍坊市教育局制定《高中招生录取指导纲要》,规定录取的原则、程序、办
法、必备条件、录取依据等,高中学校组成由社区和家长代表参加的高中招生录取认定委员会,制定具体的录取标准和办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校。录取结束后,结果将向社会公示5天,其间学生可以提出申诉。
4.实行教育政务信息公开。
2002年,潍坊市教育局会同潍坊市委组织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下发《关于将县市区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到对县市区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通知》。通知要求,教育督导室对县市区教育工作每年考核一次,与年度督导评估一并进行。考核结果作为上级党委、政府考核县市区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作为今后对其提拔和使用的一项重要依据。每年评估的结果,分县区、分项目在《潍坊日报》上全面公布。信息公开后,各县市区的各项教育评估指标打分一清二楚,一看总分就知道哪个县的教育排在什么位置了。同时,公报还公布“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区”、“人事制度改革先进县市区”、“办学体制改革先进县市区”等六个名单。信息公开给各县市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压力与动力。
5、其他配套改革。
潍坊市全面取消了直属事业单位面向学校的行文权、召开会议权和达标验收权,以减轻基层负担。为此,潍坊市教育局将召开会议、检查评比、用人管理、财务管理和教师培训实行归口统一。
为改善机关对学校的服务质量,潍坊市教育局对机关内部和职能科室的检查、评比、达标、验收都统一纳入年度综合评比中。
潍坊市教育局还改变过去只有教育局内部部门有培训权的状况,采取购买社会培训机构服务的方式。培训机构在竞争中通过公示自己的教育教学培训“菜单”,供学校和教师进行选择。教研员和学校是双向选择的。此举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普遍欢迎。整体提高了教师培训的质量。
[制度创新]
潍坊市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直指当前地方教育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重新政校关系。
潍坊市中考改革实施考取分离,赋予高中学校录取自主权,有利于高中学校需求的个性与初中毕业生发展个性的统一,能够促进学校和学生健康发展。校长职级制改革解脱了校长的行政约束,有利于校长把精力放在办学上,有利于催生
教育家办学。教育成绩列入官员政绩考核标准并对评价结果实施教育信息公开,促使地方党政官员真正关心教育民生。
在这种新型政校关系的构建中,教育局也开始向服务型政府转轨。
[实施效果]
实行校长职级制以后,校长们反映,行政级别没了,校外的政务少了,参加会议少了。在社会上的应酬也少了,不用搞很多协调了。思考学校的内务多了,跟师生深入课堂的时间也就多了。而且校长职级制解决了校长职务只能上不能下及业务交流难的问题。实行职级制改革后,大大方便了干部之间的交流。实行任期制,废除终身制,有利于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到2006年,潍坊市有182名校长因为群众评议“不达标”或竞争落聘而“下岗”。有1113人通过竞争上岗、择优录用而走上领导岗位,全市中小学校长、副校长由改革前的3929人减少到3436人,减少了493人。
信息公开后,各县市区的各项教育评估指标打分一清二楚,一看总分就知道哪个县的教育排在什么位置了。同时,公报还公布“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区”、“人事制度改革先进县市区”、“办学体制改革先进县市区”等六个名单。信息公开给各县市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压力与动力。
中考制度改革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初中学校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各种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等比以往明显增多了,许多学校恢复了校报、校刊,有的学校还为有特长的学生配备了专门的辅导教师。学生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的热情高涨。家长最关心的不再是考试分数,而是孩子的全面发展,并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项活动。2005年,全市有56名学生因为综合素质等级较高而被破格录取,其中潍坊七中破格录取了43名学生,后来的学习中,发现这些学生确实都有发展潜力。2005年,据中考录取后的统计,有40多名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因为综合素质突出,最终被自己向往的高中录取,而在往年,这些考生只有落榜。
[案例点评]
政校关系是我国教育行政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人、财、物的管理与分配等板块上,不仅要打破顽固的传统模式,还需要在新的思维下进行创造性重建。惟其
难,潍坊市教育局进行的改革尝试才有了开拓性的价值。以校长职级制、高中招生自主权和信息公开等为突破口,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新型政校关系的图景。
第二篇:案例6: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建设服务型政府
案例6: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建设服务型政府
[问题背景]
青羊区是成都市六城区当中的老区,辖区内各级党政军机关云集,既有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的出土地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也有成都飞机公司的高科技,既有修建于公元前1420最早由政府地方的兴办的学校,也有成都市实验学校等一批现代名校,青羊区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区。
在当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恢复教育的公益性的过程中,政府在承担更多的公共服务责任的同时,也集中了更多的教育资源,行政权力也随之扩张。表现在政校关系上,面临这样完全不同的选择:是按照教育现代化的方向,扩大学校自主权,提倡校长办学、教育家办学,教育局主要为学校服务;还是强化行政权力,强化“教育局办学”,由政府直接提供、微观管理?强化行政控制的后果,必然是教育模式单一,学校缺乏自主权、缺乏特色和活力,这正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普遍现实。
面对教育主管部门掌握大量教育资源,在推进教育均衡过程中,主管部门怎样用权力,把资源投放置于大家的监督之下,而不是校长、教育局说得算,青羊区教育局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开展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改革。
[决策过程]
成都市青羊区在2004年制订了《关于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区政府服务中心和区财政中心的建设。2005年4月,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区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工作动员会”。5月,下发了《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工作的实施意见》,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全面深入推进。
其中提到三个理念,规范、服务和效率。2005年,青羊区教育局颁布《中共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快全区教育系统基层民主的政治进程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三权分管,人事任免、财务签字和基建管理权三个核心重要的权力,交给三个班子分管,避免权力过分集中。第二,推行三务公开,党务、政务、校务,三权分给副手,要通过民主的决策和监督机制。第三,推行三会开放,党委会、局务会和班子民主生活会要定期开放。第四,以群众公正为出发点,促进人才选拔评判机制。第五,以现代学校制度为着力点,推进学校建设,实施民主管理。第六,主动接受监督。每年要主动向人大集体述职,向区政协汇报工作,向区计委、监察局报告工作,主动请系统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教育专家、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会人士监督工作,邀请区审计局进行审计,向教职工报告工作。
在青羊区教育局有一条建立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标语: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学校一时难。其中,强化的即是“服务”的理念。
[具体措施]
青羊区教育局在2005年推进全区教育民主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将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机关”作为首要任务。把政府的公共教育管理职能进一步转变到负责教育规划、政策制定、宏观调控、经费保障和监督检查上来。进一步增强基层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制定了《规范化服务细则》,对一系列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地流程设计。
通过对不同环节的办事程序、服务范围、服务标准、服务承诺、责任追究的科学的划分,青羊区教育局明确了规范化服务的标准。对各科室职能进行进一步整合,落实了首问责任制、行政责任追究制,完善确立了工作职责,制定了《职位职责说明》,使职位职责设置结构与层次结构科学合理。为了避免工作脱节,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制定了《职位代理实施意见》。还制定了《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度》、《信息报送工作制度》、《投诉举报制度》等规章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使教育局逐步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内部工作机制。还编印了《青羊区教育局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手册》,完善了工作标准,职能职责规范,从而使每一项工作都做到了目的明确,流程清晰,办事规范,有效地促进了局机关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制度创新]
为保障青羊区教育局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稳步进行,青羊区教育局提出
“五还给”教育理念。在2005年2月开学初的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青羊区教育局明确提出了“五还给”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改还给教师,把学校还给校长,把质量评估还给专家,把教育评价还给社会”。这是青羊教育人本管理、民主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民主化建设的道路,是实现制度融合,构建新型政、校关系的关键一步。“把学校还给校长”就是要实现学校治理权回归,转变外控式管理,明确学校法人地位、主体地位,让学校享有充分自主权,理顺学校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教职工、社区、家长能够有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把教育质量评估还给专家”就是要实现教育评价走向客观和公平,学校的办学水平通过学校自评、专家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努力提高评估的可信度和准确性。“把教育评价还给社会”就是要逐步实现教育监督的社会评价机制,规范政府教育管理行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则主要负责对辖区学校的教育规则、政策制定、宏观调控、经费保障和监督检查,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这些认识和设想就是为弥补旧有制度分割的缺陷而形成的。
[实施效果]
2005年以来,为了进一步调整政、校关系,在依法保障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统筹权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青羊区教育局逐步、有序地把对学校的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转变为宏观指导性的调控管理,加快改变微观、直接、单一的管理服务模式,更加灵活地运用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管理教育事务,创造性地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了更规范的行政管理、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案例点评]
按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政府扩大公共服务,并不意味着扩大行政权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并不意味着集中资源、强化行政控制,政府包揽一切;而意味着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为,改变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提供方式,建立新型政校关系,由直接提供服务,转变为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满足社会需要,改善公共服务的品质。这样,政府退出对学校的直接管理和微观管理,是为学校服务,同时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对公共服务的结果进行评价和监控,形成服务导向。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一直致力于理顺政校关系,向服务型机关转变。明确提出要把学校还给校长,实行真正的“校长负责制”。他们提出的“五还给”,是
把相关人事权、经费使用权、招生权、校本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教学评价权授予学校和校长,教育局从学校的微观管理退出,从教育局办学向学校自主办学转变。同时,成立社会参与的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把教育评价权还给社会,对学校进行民主管理、监督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