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长江流域少数湖泊面临萎缩消亡威胁

时间:2019-05-14 03:1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报告称长江流域少数湖泊面临萎缩消亡威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报告称长江流域少数湖泊面临萎缩消亡威胁》。

第一篇:报告称长江流域少数湖泊面临萎缩消亡威胁

报告称长江流域少数湖泊面临萎缩消亡

威胁

http://.cn2012年01月07日01:47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1月6日电(记者余建斌)1月6日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2011》报告显示,作为我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长江流域湖泊生态的变化集中体现了长江流域所面临的威胁与压力,流域湖泊正面临着物种丧失、生态系统退化、水体富营养化、洪水调蓄能力降低和供水能力不足等问题,少数湖泊甚至面临萎缩消亡的威胁。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被称为长江的“体检报告”,每两年发布一次,由中国科学院、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

报告主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杨桂山研究员介绍,全国1平方公里以上的自然湖泊77%分布在长江流域。报告称,受气候变暖的影响,长江源头和上游区冰川融水增多,多数湖泊面积短期内呈扩大趋势,而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冰川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冰川融水将逐步减少,可能导致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萎缩甚至消亡。中游地区湖泊因不合理围垦,面积急剧减少,中下游地区湖泊污染物不断增加,湖泊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加重。

为有效解决长江流域湖泊所面临的问题和威胁,报告提出应明确湖泊功能定位,分类型、分层次保护;实施湖泊—流域综合管理,采取必要的退渔还湖、退田还湖措施等。

第二篇: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

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

摘要:湖泊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湖泊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可以提供水源,渔产,发电,还可以防洪,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分析了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并提出了相关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威胁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化程度的内容广泛的概念,包括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所形成的生态过程和所有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1]。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作为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2]。湖泊是指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湖泊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湖泊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可以提供水源,渔产,发电,还可以防洪,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面临诸多的威胁。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1.1 江湖阻断导致生境破碎、萎缩和丧失

水利工程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同样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调节水量丰枯,抵御洪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干扰,改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以及调节生态用水等方面,水利工程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一些水利工程的兴建,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河流形态的多样性[3]。生境的变化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4],水坝是近百年来造成全球9000种可识别淡水鱼类近1/5 遭受灭绝、受威胁或濒危的主要原因 ,将近3/4的德国淡水鱼和2/5的美国淡水鱼受到了它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支流、浅水湖泊相互连通, 为鱼类和水中哺乳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洄游繁衍条件[5]。但是 , 沿江兴建的水利枢纽使水域生态系统不断地分割、萎缩 , 甚至丧失。洞庭湖现在已被分割成目平湖、南洞庭湖、东洞庭湖三个由洪道相连的湖泊 ,水域面积、容积分别减少了 38.2%、40.7%。鄱阳湖的面积、容积也分别缩小 33.2%、55.3%[6,7]。长江中游淡水生态系统由于江湖阻断,一方面隔断了水生动物的洄游路线 ,减小其生境甚至使其栖息地丧失;另一方面改变河湖环境效应 ,促进泥沙淤积 ,影响下游水质和水量;同时又加剧了其他影响[8]。

1.2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加速物种灭绝

长期的围湖造田、围湖养鱼导致湖泊面积逐渐缩小。同时,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过度开发 ,也进一步加快了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衰减。

围湖造田和渔业对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影响极大。近几十年来,兴修水利、围湖造田和渔业等行为已使湖泊数目锐减、面积急剧缩小,濒危物种增加,鱼类趋于小型化,水生植被退化,水体污染[9]。围湖造田、围网养殖不仅直接破坏了湖区原有生态系统结构,也丧失了原始的湖滩环境, 导致湖泊生物繁衍场所和湖滨带的功能丧失.围垦使湖盆面积和容积减小,湖泊的环境容量降低,湖滨带的环境连续性和生态稳定性遭到破坏,湖滩湿地面积缩小,从而削弱了湖滨带对入湖径流携带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周围农田、森林等的营养物质随降雨径流进入水体,加剧了湖泊污染,加快递形成富营养化[10]。人类破坏性地开发利用天然湖泊必然加速湖泊的退化过程,从而导致鱼类资源小型化,名贵种类灭绝。研究表明,由于过度使用拦河清、麻网、电网等破坏性捕鱼法,致使洪湖的野生鱼类大量减少。如野生螃蟹数量减少95%,银鱼几乎灭绝。过度收割水生高等植物等掠夺性使用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使水生生物受到严重破坏[11]。潘阳湖湖区采砂、垦殖,以及上游及湖周水工程建设、污染排放等人类经济活动导致鱼类生境面积减少、片段化,栖息地环境恶化,银鱼、鲥、长颌鲚、鲤等鱼类资源量下降,渔获物群体结构低龄化和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12,13]。

1.3 水环境污染导致湖泊生物变异和灭绝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区地表径流和入湖河流携带的污染物,工业废弃物等排入湖体,使湖泊水域污染加剧,急速富营养化,随之生物体大量急速死亡以及生物体变异。1999年鄱阳湖水系废污水日排放量达 610.12×104t , 其中工业废水占78%;废污水年排放量达22.27×108t,达标排放率仅为55%[14]。城市污水的排入促进了水域的富营养化,使浮游生物种类单纯化,水草、底栖动物和鱼类激剧减少。武汉东湖近几十年,由于生活污水的流入和养鱼业的发展,浮游动物从 203种减到171种,底栖动物从113种减到 26种,在渔获物中除放养鱼类外,原有60余种鱼已难见到[15]。

污染对鱼类的危害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直接危害鱼类生存的结果是使鱼类因中毒或缺氧而死亡,间接危害在于降低水体透明度,抑制水草的生长,最终导致以水草为产卵场所、与水草伴生的种类随之消亡[16]。水草是产粘性卵鱼类的卵粒附着基质。如鲤、鲫、乌鳢、鳜等鱼类将卵产在水草上。武汉东湖在70年代以前,个湖大部分水域都生长着茂密的各类水生植物,鲤、鲫等产粘性卵鱼类的产 量比例也很大,但自70年代起,由于水生植物大量减少,这些鱼类的产量 也随之而下 降,1973-1978年平均亩产鲤、鲫0.75kg,仅占总产量的32%[17]。

水草的存在是整个水生动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水草的消失除导致草食鱼类自身种群的崩溃外,还致使物种发生次生性绝灭,包括许多以水草为饵料或栖所的生物以及以这些 生物为食料的鱼类,如许多周丛生物及螺类等随水草的消失而绝迹,鲤、鲫、乌鳢等产粘性 卵鱼类由于附着基质减少而导致产卵场所遭受严重破坏,同时由于螺类等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的破坏,鲤、青鱼类的天然饵料也随之减少,草食性鱼类的优势被滤食性鱼类所取代等等[18]。1.4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入侵种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危害生物多样性[19]:①排挤本土生物优势种,建立自身优势种群,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②在农田中大量繁殖,形成害草(水花生)或取食作物根系(克氏螯虾),威胁作物生长;③破坏水域生态系统,或大量滋生,影响鱼类生长和渔业作业,或取食当地水生生物,导致本地种减少甚至灭绝;④疯长覆盖水面,堵塞航道,影响航运;⑤破坏沟渠,影响农田灌溉,造成水土流失;⑥吸附有毒物质,污染水体,影响人类健康;⑦诱发生物灾害。

外来入侵种排挤本土生物,导致大量本土物种消失,降低群落生物多样性,破坏遗传多样性,甚至形成单一优势群落,引发生物污染和生态灾难,进一步影响到生态建设、水路交通和人类健康。综上所述,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往往是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虽然这些因素的出现有先有后,但最终导致物种消亡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2.1 规范采砂行为

根据国家相关法令法规 ,各省市、地区要制定和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规,在湖泊湿地区域内从事采砂活动,必须依法取得河道采砂许可证。要严肃查处有法不依 , 造成重大资源破坏、损失、流失的行为。完善湿地保护法规或条例,确定可采区、可采期和禁采区、禁采期,避免无序采砂对水生生物造成的破坏。2.2 合理利用水利设施

充分利用水利设施,蓄泄并重,使水位趋于稳定,为湖泊生态环境的修复创造稳定的水环境。多数湖泊是鱼类的产卵场和幼鱼肥育场,针对水利工程对鱼类资源的影响,规划兴建过鱼设施,沟通鱼类洄游通道,使阻隔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综合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优化闸坝调度方案,恢复江湖季节性水文与生态联系,满足鱼类生长繁殖需求[20]。2.3 净化湖泊水质 水质污染是影响水生生物栖息地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结合周边水域的污染防治,从源头控制污染,进行生态修复,改善水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实施生活污水、工业企业污染的达标排放,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且难以治理的工业企业;加大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把关有环境风险的项目;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改进耕作制度,尽量少用或不使用农药化肥;对典型区域的污染来源及污染总量进行调查,在工业点源和生活污水的入湖口采取前置库、综合塘和人工湿地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20]。

2.4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积极开展不同层次的国际环境交流与合作, 争取国际机构和双边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援助。引进资金、项目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生态环境管理经验,推动本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1]。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向公众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除了城镇地区外,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宣传环保知识的力度,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普及到普通老百姓的脑子中去。

参考文献

[1] 王英杰.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995,(4): 1-4.[2] 马克平,钱迎倩,王 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与发 展趋势[J].科学导报, 1995, 1: 27-30.[3] 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 2003(11): 1-7.[4] 朱江译 ,贾志云校.淡水生物多样 性危机[J].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通讯(IUCU), 1999,(4): 3-4.[5] 谢平,陈宜瑜.加强淡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EB/OL].http ://monkey.ioz.ac.cn.1995.[6] 龚胜生.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 11(6): 569-574.[7] 刘德寿.平垸行洪,复兴洞庭[EB/OL].http ://www.xiexiebang.com/sllt/ ,2003.[8] 王海英, 姚 畋,王传胜等, 长江中游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和压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 13(5):429-433.[9]陈家宽等: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J].生物多样性,1997, 5(3): 217-219.[10] 曹永强, 倪广恒, 胡和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人民黄河.2005: 55-57.[11] 张敏,许保科,刘洪林等.论洪泽湖湿地资源的保护[J].江苏水利, 2003,(1): 39-40.

[12] 王晓鸿.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评估[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7-104.

[13] 熊飞, 刘绍平, 段辛斌等.鄱阳湖鲤的年龄与生长特征[J].水生态学杂志, 2009, 2(4): 66-70.

[14] 毛端谦, 刘春燕.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热带地理,2011, 32(11): 134-136.[15] 李思发.长江重要鱼类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2.[16] 陈银瑞,杨君兴, 李再云.云南鱼类多样性和面临的危机[J].生物多样性,1998, 6(4): 272-277.[17] 雷安平.武汉东湖的浮游硅藻群落及与水环境关系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18] 谢平, 陈宜瑜.淡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995, 4: 15-24.[19] 刘世昕.外来物种入侵是我国生物安全大敌[N] ,中国青年报, 2002, 12-27.[20] 张志永, 刘 枚, 彭安成等.鄱阳湖鱼类生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修复措施探讨[J].水生生态学杂志.2011, 32(1): 134-136.[21] 王海英, 姚 畋, 王传胜等.长江中游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和压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5): 429-433.

第三篇:在长江流域湖泊保护与管理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

众所周知,长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长江流域生产了全国1/3的粮食,创造了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养育了全国1/3的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流域内蕴藏着全国1/3的水资源和3/5的水能资源,拥有全国1/2的内河通航里程,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实施能源

战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和改善我国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维护健康长江,不仅事关流域4亿多人民群众的福祉,也关系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与长江相连互通的鄱阳湖,上承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著名的重要湿地;不仅是长江洪水的天然调蓄场所,也是长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更是广大湖区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生态鄱阳湖,不仅有利于维护健康长江、确保“一湖清水”,更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使江西在中部崛起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生态鄱阳湖是维护健康长江的重要内容

鄱阳湖作为调节长江洪水的吞吐型湖泊,也是一个水陆兼有的巨大生态系统,其在流域防洪、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突出作用决定了其在长江的重要地位。从流域全局出发,建设生态鄱阳湖,充分发挥鄱阳湖调蓄洪水、调节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对于维护健康长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鄱阳湖巨大的湖容是调蓄长江中下游洪水的重要场所。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天然调蓄洪区,其巨大的湖容量,可以调蓄汛期长江干流及鄱阳五河等区间的巨额洪水,有效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据实测资料统计,鄱阳湖五河加区间历年合成最大流量多年平均为30400m3/s,湖口最大出流量平均为15700m3/s,鄱阳湖对五河等区间洪水多年平均削减洪峰流量14700m3/s,多年平均削减百分比为48.3%。长江干流鄱阳湖口以上总入流多年平均为75300m3/s,湖口以下最大出流量多年平均为59850m3/s,鄱阳湖多年平均削减量为15400m3/s,平均削减百分比20.5%。

第二,鄱阳湖丰富的水土资源为长江水资源的有效调节提供了重要支撑。鄱阳湖水资源丰富,其流域面积仅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但多年平均径流量达1436亿m3,占长江流域径流量的15.5%。湖区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为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作为水源涵养区,鄱阳湖每年的枯水季节平均可为长江下游补充约60亿m3的清洁淡水,无论对下游长江航运、还是城市供水、南水北调(东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鄱阳湖不仅对发挥长江水资源优势、缓解长江下游经济发达省市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至关重要,而且对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鄱阳湖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是长江流域物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鄱阳湖水陆交替的独特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物种种类多、数量大,而且珍稀濒危物种多。作为国际迁徙性珍稀候鸟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鄱阳湖有白鹤、黑鹳等10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13种世界濒危鸟类,15种鸟类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水鸟名录。鄱阳湖还有国家i级保护动物白鱀豚、白鲟和中华鲟,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江豚和胭脂鱼等。至2008年,鄱阳湖区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33个,总面积22.4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6.82万公顷。鄱阳湖蕴藏的珍贵物种基因以及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淡水湿地乃至世界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尽管长期以来因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湿地面积萎缩,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呈现一定程度的退化,但仍基本保留了天然湿地的生态结构与功能,是一个巨大的物种基因库,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鄱阳湖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鄱阳湖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目前鄱阳湖地区已初步形成由防洪、治涝、灌溉、供水、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工程组成的水利工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但是,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投入明显不足等原因,鄱阳湖区域水利发展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一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加剧。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降水年际变化规律影响,长江

流域极端天气频繁,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正在日益显现。进入2000年以来,鄱阳湖频繁出现较枯水位,湖口站2006年8~11月和2007年5~6月均出现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枯水位。由于上游来水减少,湖水外泄加快,导致湖区水位、水质、湿地面积大幅度下降。同时,随着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鄱阳湖生态系统的人为影响也在不断加大。由于水库拦

蓄等多种原因,长江上游来沙量明显减少,加之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清水下泄,水沙条件发生变化,长江中下游河道在一定时期内将发生沿程冲刷,河道蓄泄关系将随之发生变化。长江干流、鄱阳湖五河水沙条件的变化都将会引起江湖关系的连锁反应,影响到江湖、河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江湖蓄泄能力、水生生物多样性、湿地功能以及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二是洪涝灾害仍然是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鄱阳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617mm,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降雨一般集中在3~6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7.2%,极易导致五河流域的洪涝灾害。而在7~9月,随着长江水位的上涨,鄱阳湖又会出现年最高洪水位,威胁湖区防洪安全。目前,鄱阳湖区圩堤建设标准偏低,蓄滞洪区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不足,城镇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病险水库水闸多,防洪非工程措施不完善,防洪能力还比较低,洪涝灾害依然是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是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鄱阳湖地区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鄱阳湖水位变幅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难度大,加上已建工程调蓄能力不足等原因,工程性缺水明显,农田灌溉保证率低。湖区伏秋连旱现象频繁,枯水位持续时间长,对滨湖尾闾地区230万人饮水和300多万亩农田灌溉造成较大困难,特别是近年来鄱阳湖枯水位连创新低,且持续时间不断延长,严重影响了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用水安全。

四是水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排污总量不断增加,鄱阳湖水质逐年下降。上世纪90年代,湖区ⅰ、ⅱ类水占80%以上。而进入2000年后,水质呈下降趋势。随着湖区枯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和延长,导致湖泊水面缩小,洲滩提前显露,湿地与洲滩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候鸟栖息地和水生动植物产品等的生态服务功能不断衰退,水生生物资源逐年退化。此外,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呈回升态势,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鄱阳湖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严重威胁。

五是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鄱阳湖区围湖造地、滩地植树、非法采砂等侵占河道、影响行洪、破坏生态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洪水管理制度、防洪减灾综合保障体系亟待完善,一些地区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预防监督机制尚待健全。此外,水利工程管理薄弱,水利改革尚不到位,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确立,节水意识淡薄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构建生态鄱阳湖的思路与对策

鄱阳湖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未受严重污染的清水湖泊,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目前鄱阳湖区存在洪涝灾害频繁、土壤侵蚀和淤积严重、周边面源和点源污染加剧、湿地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与工业用地扩展、血吸虫病传播加剧等问题。作为维护健康长江的重点区域,新时期鄱阳湖水利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是开发不足与保护压力加大并存,最主要的任务是加快鄱阳湖综合治理与保护,最根本的要求是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平衡总体与局部、兼顾当前与长远,让鄱阳湖永远造福人民。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维护鄱阳湖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

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妥善处理好人与水、人与湖泊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建立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满足区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的需水要求;建立安全的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满足人们享有舒适的生存环境需求;建立高效的水管理体系,提高水利管理能力,率先在全省实现水利现代化和水务一体化。通过“四大体系”建设,确保湖区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防洪体系建设,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防洪安全保障。加快峡江、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县级以上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重点加快实施康山、珠湖、黄湖和方洲斜塘等蓄滞洪区的建设;继续实施鄱阳湖第六个单项工程和五河重点河段治理。二是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鄱阳湖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新建蓄水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改善城镇供水条件;以大、中型灌区建设为重点,统筹兼顾小型灌区建设,全面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使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85%,灌溉水利用系数逐步提高到0.65;推进节水示范工程建设,着力实施大中型泵站的更新改造;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解决现有因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及近年来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以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功能区区划为基础,以保障饮水安全、用水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牢牢把握开发利用的底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维护好生态环境。要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形成良性互动,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放在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要以湖体保护、滨湖控制为重点,强化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统筹湖区及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综合治理,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具体任务包括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工业生活和农业面源的污染防治、构建生态廊道等。通过大力加强鄱阳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努力创造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生态、一流人居环境。

着力强化水土资源管理。按照水质要求和水体自然净化能力,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严格实行水域污水排放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河湖水质。禁止洲滩围垦,推进退耕还滩,恢复洲滩植被。强化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严格执行生态下泄水量。重点建设水质水量监测站点,完善河湖监督监测网络,有效监测河湖水量、水质变化。坚持以环境改造灭螺为主的水利灭螺方针,按照“疫区优先治水,治水结合灭螺”的原则,实施疫区河湖综合治理、灌区改造等水利灭螺措施。采取综合治理等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使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拦沙效益70%以上。强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基本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充分发挥上游水库的综合调度作用。要从流域整体角度,进一步发挥长江三峡及以上控制性水库、鄱阳湖五河水库的联合调度作用。一是从发挥防洪作用出发,进一步加强对长江上游水库群特别是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和对策的研究,开展长江三峡及以上控制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二要探讨径流调节作用,研究水库满足中下游供水与灌溉、航运、生态要求的联合运行原则、方法和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三峡等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和五河水库对鄱阳湖的累积影响。三要研究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群和五河水库在鄱阳湖遭遇特大干旱、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联合调度作用,制订上游水库的应急调度方案。

努力推进水利发展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对水利事业的投资主渠道作用,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同时,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治理开发和保护鄱阳湖的积极性,拓展社会投入渠道,努力构建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树立水资源有价和有偿使用的理念,建立水资源开发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补偿机制,完善水资源保护税费政策,建立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补偿机制,并积极探索其他融资渠道。结合鄱阳湖开发与保护的实际,加强法规体系建设,切实履行好相关法规规定的各项管理职责,积极探索综合管理的体制与机制,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科学论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解决鄱阳湖区一系列的水问题,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设想由来已久,在持续几十年的研究论证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由单一考虑经济目标逐步向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转变,由单一考虑本地区的利弊得失逐步向统筹兼顾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转变,实现了由“调枯控洪”向“调枯畅洪”的重大转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要求,进一步论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论证工程的作用和影响。要坚持以保护鄱阳湖水域和湿地为重点,使越冬候鸟不减少、湖区水质不下降、血吸虫病不扩散、湿地功能不衰退的原则,进一步深入开展工程建设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珍稀候鸟、珍稀水生动物、水体富有营养化等的影响和保护对策措施研究,为进一步论证工程建设的环境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

鄱阳湖是长江洪水的重要调蓄区,是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同时也是国家中部崛起和江西发展的推进区。当前,随着三峡工程的即将全面竣工,长江以防洪为主的“治江三阶段”任务基本付诸实施,长江水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指导,以新时期治江思路为基础,提出了新时期长江水利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思想、目标、步骤、重点、举措和近期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把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突出任务。维护健康长江、构建生态鄱阳湖不仅是本流域及区域发展的必然,而且也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需要。

第四篇:报告称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五大挑战

报告称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五大挑战 http://.cn2011年06月24日00:01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6月23日电(记者 孙自法)最新出炉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1》提出,在中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正面临着“城市财富积累速率与民生幸福要求的不同步”、“城市化高速发展与现代城市管理水平的不适应”等5方面挑战。

由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纲主编,历时1年完成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1》23日在北京发布。其指出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所面临问题如下:

——城市财富积累速率与民生幸福要求的不同步。此前中国城市发展,比较关注经济成长、看轻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一直高位增长,但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比值基本上低于GDP增速。在城市财富迅速积累的前提下,居民富裕程度未有同步的提升。

——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与要素集约水平的不匹配。虽然中国进入城市快速发展时期,但城市建设却非常低效粗放。当前,资源环境瓶颈效应日益强烈,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迈向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轨道。

——城市规模的适度控制与流动人口的过分集聚的不协调。现阶段,中国面临着由于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均而导致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中小城市人口增长乏力现象,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提供基本生存性福利的均等化,是政府的必然选择。——城市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调。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现代城市管理水平的不适应。包括初级产业用工荒与高端人才求职难并存、公共交通工具的增长小于城市建设的扩张、土地的城市化水平快于人口的城市化、基本公共服务大小城市分布不均衡等。

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核心;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和共享的中国城乡体系,则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1》称,“由此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下载报告称长江流域少数湖泊面临萎缩消亡威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报告称长江流域少数湖泊面临萎缩消亡威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