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湿地减少339万公顷中国划定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样例5)

时间:2019-05-14 03:1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10年湿地减少339万公顷中国划定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10年湿地减少339万公顷中国划定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

第一篇:近10年湿地减少339万公顷中国划定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近10年湿地减少339万公顷 中国划定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

作者:

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4年第01期

国家林业局在刚刚制订出台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中划定了湿地保护红线,即到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

刚刚结束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5.5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近10年间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87.0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

9.33%。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19个省、自治区、市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但是,我国的湿地面积10年来还是大幅减少,其中人类活动占用和改变湿地用途是主要原因。

第二篇:我国划定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

我国划定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今天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国家林业局在刚刚制订出台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中划定了湿地保护红线,即到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

人为占用是减少主因

据介绍,刚刚结束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5.5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近10年间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87.0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19个省、自治区、市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但是,我国的湿地面积10年来还是大幅减少,其中人类活动占用和改变湿地用途是主要原因。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湿地资源面临的威胁呈增长态势。两次调查结果对比,影响湿地的主要威胁因子从上一次调查时的污染、围垦、非法狩猎三大因子,转变为这次的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五大因子,主要威胁因素增加,影响频次和面积都呈增加态势。

调查同时显示,我国湿地生态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生物多样性减退,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我国的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上只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评级为“好”的湿地面积只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5%,中等档次占53%,“差”的占32%。

完善规划推进制度保护

张永利表示,下一步,国家林业局将根据这次调查掌握的情况,采取更有针对性、力度更大的措施,加强湿地保护管理。

从宏观引导方面完善湿地保护规划。按照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实施的工程实施规划,并认真抓好落实。

推进湿地保护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自然湿地保护制度、退化湿地恢复制度、湿地生态效应补偿制度、湿地保护红线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强化依法“治湿”,尽快制订出台全国湿地保护条例。

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那些功能退化的沼泽、河流、湖泊、滨海湿地等,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生态补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红线就是生态安全线

张永利表示,生态红线就是保持生态安全的底线。根据这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初步结果,结合我国国情,经过专家论证,国家林业局划定了湿地保护红线。

张永利强调,这个红线既是限制开发利用的高压线,又是维护基本生态平衡的安全线。当然,划入红线内的湿地资源并不是就完全不可以开发利用,但是这个开发利用一定是有条件的,是适度的、科学的、合理的,并且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作为保障,一定要明确利用湿地的范围、时间、强度、方法等,使湿地利用严格限定在湿地生态系统可承载的范围之内。

第三篇:关于中国黑河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黑河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的几点思考中国黑河湿地恢复与保护的提出,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和湿地周围边群众的积极拥护,在市委提出中国黑河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的建设规划进程中,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片天赋资源、如何进行区划功能定位、如何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拉动城市发展,打造保护和利用湿地的“张掖模式”,笔者浅谈几点思考。

一、珍惜天赋资源,建设生态张掖

建设生态城市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张掖市扬长避短,克服资源匮乏的先天不足,在未来发展中赢得先机的准确定位。按照市委提出的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的思路,跳出欠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认识怪圈,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治污与发展并行,认知与做事并重。黑河沿岸有数万亩天赋湿地资源和千百年来形成的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的历史积淀,珍惜和用好这些资源对张掖的发展不可低估。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休闲提供多种资源,只有使人们相信湿地是有价值的,甚至高于目前的某些用途和湿地中水的价值,人们才会自觉保护湿地。据有关湿地的权威资料介绍,湿地的高价值表现在17个方面,主要包括渔类、农业、旅游、运输、野生动物、泥炭等直接使用价值和补给地下水、稳定小气候、养份循环、生物控制等间接使用价值,依据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每公顷生态系统效益价值最低4000美元计算,甘州城北2。6万亩湿地生态效益每年约有257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6亿元),生态价值十分显著。同时,湿地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具有涵养水源、调节稳定流域水资源的功能,能促进水资源的天然优化配置,有效地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推测,每公顷湖泊湿地平均可蓄水20多万立方,由此推算,甘州城北湿地可涵养水量达3亿立方左右,相当于4个马尾湖水库的蓄水量。做好疏通水系、科学补水和有序蓄水的文章,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张掖城郊环境,而且为下游调水起到了调蓄作用。

建设生态张掖,实施黑河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要在珍惜天然秉赋湿地资源的同时,以保护生态湿地景观为基础,以提升农耕湿地效益为特色,以挖掘文化湿地内涵为底蕴,彰显生态城市个性,建设独具文化魅力、生态文明的西部湿地水韵城市,营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人居环境和优良的投资环境。

二、高起点科学规划,原生态建设理念

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需要抓紧做好城市总体规划调整,高起点规划,做到远景目标与近期目标结合、整体规划与局部规划结合、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把甘州城北湿地公园定位为中国黑河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的过渡带,编制生态功能区划,合理开发旅游商贸项目,凸现水韵之都特色。整个城区的规

划调整,澳大利亚科豪建筑设计集团在论证会上提出的构建“城市公园、城市客厅、城市庭院”三大功能组团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深思。在黑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上,可参考宁夏鸣翠湖公园、大庆龙凤湿地公园的建设理念,体现朴素自然、简洁直白的风格,少改造,多保留;少建设,多修复;少人工,多自然。尽量保存天然湿地景观特征,维护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和杨柳、红柳、沙枣林等西北高原湿地灌木原生态状况,体现湿地多样性的植被风貌,做好生态湿地文章。引导湿地规划区内农田种植结构调整和简朴农舍建设,合理利用农家田园风光造景,形成农耕湿地景观。以人文的设施建设、科普教育展馆、民族风情园等景观,体现文化湿地内涵。正如大庆高新区设计院提出的:“构筑绿色空间相隔,绿色廊道相连,湖泽水系相通,森林草原环拥,水在城中,城在水边,蓝天、碧水、湿地相互辉映的中国西北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三、保护生态是基础,发展经济是目的1、城乡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甘州城北湿地牵涉到我区4个乡镇9个村,土地面积61622亩,其中湿地面积2。59万亩,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可参照杭州西溪国家级湿地公园的运作方式,把有关面积纳入城市总体绿化规划中,能保持原生态耕作方式的地方规划到湿地公园之内,发展特色产业;影响国家级湿地公园总体布局和土地开发利用职权的地方进行拆迁、退耕、搬迁,打造一个全新生态功能区,同时带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2、合理布局,拉动城市发展。城市周边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公园景观或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展现着城市内在的魅力。生态建设又与催生城市新兴产业、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紧紧相连。所有城市的水岸线是城市地价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特色区域。宁夏阅海湿地公园在恢复和保护湿地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利用湿地作城市建设的文章,把这一片湿地纳入城市绿化规划范畴,依托大水面带动新城区发展,使周边土地迅速升值,由2006年的每亩15万升至80多万,一片片崭新的住宅小区依水而立,成为银川新城区最亮眼的风景。城北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开发中,需要把黑河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放到城市化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城市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市化道路,整合周边建筑群体,设计成一个包含高等院校、环保科研、高新技术产业园、休闲观光园、生态养殖区、水韵安居区在内的生态新区,成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与乡融合成一体的城市化区域。初步统计,约有1万亩盐碱地将变成黄金地,亩均增值7万元,修建设高标准公寓住宅后,亩均增值1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17亿元。由此可拉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位。

3、催生新兴产业,建设生态经济。在工业领域,制定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发展高科技、无污染的新兴产业,不断提高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运用科技创新改造那些高度消耗能源、对环境造成严重压力的产业,使之转化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循环型或清洁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培育环保产业、绿色加工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休闲旅游业及物流商贸等新兴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调整。在农业领域,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积极推行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加快新农村规划建设,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生态型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使农业经济与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4、塑造生态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的就是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各系统的协调性和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意味着城市的发展不仅追求物质形态的发

展,而且更加追求文化上、精神上的进步。要充分考虑张掖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注重历史文化遗产在生态城市系统中的基础地位,不断深化城市文化记忆,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提升城市的文化功能。

四、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保障体系

1、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受益主主体对生态保护实施主体及受损主体支付一定经济补偿,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

2、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把政府的中心作用与市场经济规则结合起来,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坚持政府组织实施,倡导社会兴办,鼓励全民参与,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3、建立智力支持机制。组织科技人才集中攻关,尽力解决制约环保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专门力量负责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4、建立法规监督机制。坚持依法治市方针,抓紧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等滞后领域的立法工作,对现有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的有关法规进行清理或修改,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努力使生态城市建设有法可依。坚持以规划定方向,发挥人大的法律监督职能,保障规划的连续性,不因人事的变更而变更。

第四篇:湿地资源保护存五大“威胁因子”致面积减少加剧亟待关注

最近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表明,我国湿地资源保护与保护喜忧并存:一方面全国受保护湿地面积为2324.32万公顷,增加525.9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30.49%提高到43.51%。一方面我国现有湖泊湿地859.38万公顷,与10年前相比减少了58.91万公顷,湿地总面积减少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湿地总面积的减少对我国湿地保护与管理带来严峻考验。具体存在如下五方面问题:

一、湿地管理非“九龙治水”即“一盘散沙”

我国湿地保护与管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湿地及其资源类型多样,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涉及到十多个有关政府部门,如环保局、农业部、海洋局、水利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等,由于各部门对湿地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的责任、权力、义务不明晰。往往各行其是“九龙治水”,各取所需,缺乏统一协调机制、专门的保护与管理,机构相互之间出现众多矛盾,未能形成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分工协作的保护管理体系。

二、法律法规体系尚缺“金科玉律”

湿地保护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无法可依。尽管我国各省相继陆续共出台19个省级的湿地保护法规,但国家层面没有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再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存在着重复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状况,部分地方性法律条款本身就有片面性,甚至鼓励开荒造田、围垦滩涂。尚缺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专门法规,不能对破坏湿地资源的事件进行有效查处和依法制止。

三、湿地环境影响等功能评价未能“立竿见影”

由于人们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尚未对湿地合理利用做出有效的环境影响等功能性评价。尽管有些部门根据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对部分湿地的利用进行了初步评价,但因缺乏湿地效益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主要采取定性描述的方式,没有系统、定量标准,不能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湿地的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和准确评价的要求,对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未能产生积极影响。

四、湿地保护公共基础研究薄弱,资金匮乏

湿地保护方面的基础研究同国外相比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在湿地的功能、演替规律、价值和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并且研究手段不够先进,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致使许多有关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项目难以如期实现。资金投入不足是湿地保护管理面临的另一问题。截止2015年在我省1665万亩的湿地面积中,列入保护区和公园范围的湿地仅有300多万亩,资金的不足严重滞缓着湿地保护进程。

五、湿地资源保护意识淡薄,重利轻地

我国民众长期以来缺乏湿地保护的观念,对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强调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的政策支持下,有些湿地要么被大范围开垦作农田,要么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对人工湿地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危害,这些有害化学品已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进而影响了内陆和沿海的水体质量。而有些天然湿地由于生产和生活的三废排放、人类的观光旅游、围垦建设等一系列开发活动而受到严重污染。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割断了自然河流与湖泊等湿地水体之间的天然联系,导致湿地水文变化、功能下降,湿地大量缺水,使湿地的面积逐渐萎缩,甚至干涸。

基层建议:一要建立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的监测体系。建立湿地资源监测体系调查、监测和科学研究,有利于详细提供我国湿地资源的基本类型、面积、分布及动态变化情况,收集湿地主要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利用以及受威胁情况等本底数据,开展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利用现有林业、水利、环保、海洋与渔业等部门的监测机构与设备,组建省级湿地监测中心和建立各省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以及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为基础的湿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制定和调整我国湿地保护、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更好地服务。

二要完善湿地资源相关制度和法制体系。

通过立法构建湿地保护与管理制度,实现湿地保护的制度化、常态化,是湿地保护的重大进步基础,更是地方湿地保护的最终目标。今后保护过程中应当结合湿地保护的实际情况,我国立法机关在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前提下,起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法》,使湿地保护法制化进入新阶段,同时规定详细且完善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通过法律责任制度的设置,使打击破坏湿地的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地方上制定湿地保护的资源开发许可证制度及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湿地资源幵发过程的有序性,控制和限制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平衡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要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意识的宣传体系。

湿地保护离不开公众参与,只有了解到湿地的重要性才能自觉保护湿地。湿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社会宣传必不可少。一方面可以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开展绿色教育,从小培养。其次在相应师范学校培训生态教育师资,编写生态教育教材。另一方面通过向基层群众分发宣传手册,公共交通设施中播放宣传湿地保护视频,同时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依托互联网进行更广泛的社会宣传,营造保护湿地资源的优良氛围。

下载近10年湿地减少339万公顷中国划定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10年湿地减少339万公顷中国划定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