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报告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做报告
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做报告
汶川•向世界报道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5月12号,在珠峰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回到了拉萨,还沉浸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成功的喜悦中,大地震发生了。北京、台湾、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应是:唐山大地震影响到了14个省,这可能是比32年前更大的一次灾难,而前方灾情不明!情况不明的时候是最需要记者的时候!我得去现场!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则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但是这时候到一线去,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
经批准,5月13号,我挤上了震后拉萨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
帮助外面的人搞清灾区的情况是这个时候记者的第一责任。太多太多灾区的情况,抢险救灾的人要知道,受灾的群众要知道,党中央要知道。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从未有过的沉重。到达四川的当天下午,我们报道组立即动身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北川。
交通断了,通讯断了,余震不断。尽管做了心理准备,灾难还是击碎了我的想象。要快,要让外面尽快了解灾区的情况。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雨中发回了我在灾区的第一条报道。
路,是生命线,也是抢险救灾的关键。奔向震中的途中我不停地问自己:灾区的路到底怎么了?通向震中汶川的路为什么还不能打通?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把镜头对准这条路,去引导人们的视线。
5月14号,我沿着汶川方向,奔向213国道,踏进了打通道路的现场。观众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几乎半座山塌下来,路不见了。而这条路原本只有7、8米宽,一边在塌方,一边是临着岷江的悬崖。工作人员上得去,但是展不开。这条报道,也许不那么惊心动魄,但是它把大家的疑问解开了,责难不见了,人们焦急的心情也冷静下来,开始积极地帮着出主意,怎样才能使修路的进展快一些。
在灾区的人民处在惊恐与悲伤中的时候,特别需要鼓起勇气,在废墟上没有比活着把人救出来更让人振奋的了。5月14号,都江堰的幸福小区发现了幸存者,救援者开始与死神搏斗。我想虽然压在废墟下的人我们连姓名都不知道,但电视机前有无数的人关心着她注视着她。我想让他们看到:坚持,奋斗,我们就一定能获得重生!我向现场的领导建议直播救援过程。那天晚上,我知道很多人都守在电视机前,他们的心通过我们的直播与灾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那一片废墟有三层楼高,里面充满了空洞和尖利的钢筋,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整个直播过程中,我被指定站在一个巴掌大的位置,只能说不能动。四川台的摄像张业伟在黑暗中拍摄一刻也不能停止,他要紧盯着寻像器里的画面,余光还要观察周围的情况,根本顾不上脚底下。在起吊一块水泥板时,我们脚下的断梁被拉动了,原本安全的地方变得很危险。但消防官兵继续救人,我们也继续报道,没有人离开。战士们紧张有序又小心翼翼,我们的镜头尽量地靠近跟随。几个小时后,受困者终于被抬出来了,她活着!现场一片欢呼声,我的耳机里也传来北京演播室里的欢呼声。我知道,电视机前守候的人们也会欢呼。我在现场用最大的力气喊着:“这欢呼是对生命的礼赞!”外面的人不抛弃,里面的人不放弃!救人的是英雄,被救的同样是英雄!这,就是我们一线记者要传递的精神--以人为本。
5月15号,我们跟着部队徒步奔向震中,因为两件事情要让观众搞明白:第一,震中的乡亲们情况到底怎么样?他们最需要什么?第二,进去救援的战士们要面临什么样的困难?怎么解决这些困难?
行进的路,有时候我觉得比在珠峰还难。那不是一条安静地等你踏上去的路,不断的余震、松软的塌方层、滚落的石块,危险无处不在。一个滚石区,我们刚通过不久就再次塌方,半个山体扑下来,覆盖了我们经过的道路。我们没停下脚步,边走边拍。
经过不停顿的9个小时,我们紧随部队到达漩口镇,那已经是5月16号的凌晨一点。紧张、饥饿、劳累,我真的想躺下什么也不做,但一想那么多人等着里面的消息,我们立即投入采访工作。天蒙蒙亮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几根从废墟里捡来的木头蒙上一块塑料布就是帐篷了,外面整整齐齐放着三块牌子:漩口镇党委、漩口镇人大、漩口镇政府。旁边,战士们已经展开了救援,当地的乡亲们给部队送来了他们仅有的蔬菜。那场景,在我的头脑中定格了,那画面让我震撼:灾难降临了,但我们有党在、有
政府在、有人民军队在,老百姓就有信心在!于是,我们用了一个长长的镜头。我要用这个画面把这样的信心传递给全世界。
5月17号,我们进入汶川亟待救援的“孤岛”耿达乡。面对满目疮痍,无论谁到现场都会有一种揪心的痛。可当问到受灾群众缺什么,需要什么帮助的时候,有一位受灾的群众对我说:“给我们送点玉米种子来吧,赶着现在种下去,秋天我们就有吃的了。”那不是一句当时就会让人热泪盈眶的话,却让我心里反复回味。这就是我们最质朴的乡亲,遭受了那么大的灾害,失去了那么多亲人,但他们想要的却是种子!种子不就是希望吗?这就是我们那么多人奔赴灾区的原因啊!我就是要把这希望的声音传递出去,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人民的伟大与坚强!
观众打电话给我,说:你真棒,在镜头里总是那么冷静。其实我也哭过,面对那样的灾情,面对受灾的乡亲,面对满目的英雄,泪水有时是控制不了的。5月20号我到都江堰去拍摄寻找处理遗体的情况,虽然救援人员很早就知道遗体在哪里,但是为了死者的尊严,战士们都是用手扒手挖。当听说遇难者是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母亲在灾难来临时跪着用身体保护孩子,我完全失控了,转身躲进一个帐篷里放纵泪水喷涌而出,我要把我心里的痛哭出去,我要把所有的积郁都哭出去,擦干了眼泪,我才走出帐篷。在镜头面前我努力保持着坚强和理性。不哭,在心里,我始终这样提醒自己,灾区不需要眼泪,灾区需要我们的坚强去支撑,需要我们的关爱去抚慰,需要我们去尽记者的天职。
在灾区可能有数千名记者,中央电视台先后有数百名记者前往一线,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
和我一起强行军9小时的摄像张春喜已经51岁了。为了多带设备,他必须少带水和食物。战士走,他边走边拍,战士停下休息他还在拍。进入震中因为胸闷他一直不敢躺下,他有心脏病,还是平足!我的同事冀惠彦大校,55岁了,从战场到各种抢险救灾都冲在前面。他在灾区是靠着临时从办公桌上抓来的一把降压药支撑着。在从水上冲击映秀时,滚石的涌浪打翻了冲锋舟,落水后他始终没有放掉手里的摄像机,死里逃生,一上岸就去发消息,为的是让观众和受灾群众看到:又一条生命线打通了!
我的4个进行航拍的同事曾经被困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两天多的时间,靠吃野果坚持着。天气多变,地形复杂,山谷里各种切变风对他们简单的飞行器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为抢险救灾进行航空拍摄!
一份帮助,乘以13亿就能帮灾区度过难关!一份关爱,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份信心,乘以13亿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而在灾区奋战的记者,就是要用手中的笔、手中的话筒、手中的镜头去做好这个乘法!
大灾难中,我们用最快的速度,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大灾难中,我们用最人性的方式,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坚韧与大爱!
这就是最真实的中国,我的祖国!谢谢大家!
附:张泉灵简历:
有“北大才女”之称的张泉灵,是《东方时空》的主持人,祖籍浙江宁波,1973年出生于上海,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97年考入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在校期间主持了北大与央视共同制作的《中华文明之光》。进入央视后,先后担任《中国报道》记者、编导、主持人、《东方时空》总主持人、《人物周刊》《新闻会客厅》等节目的主持人。
张泉灵先后主持了跨世纪庆典的直播、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雅典奥运会、连战及宋楚瑜大陆之行等大型直播活动,同时还以记者身份深入到抗击非典第一线、罗布泊无人区、阿富汗战乱地震灾区等做连线报道。并连续多年担任《一年又一年》节目的主持人。张泉灵每每以其大气的表现和得体的谈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央视具有大型直播节目主持能力的主持人之一。
第二篇:张泉灵最新演讲
张泉灵最新演讲: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
你说
2018-01-27 张泉灵 理想岛
岛读: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思维方式更迭换代,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每一个追求上进的人,都会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但究竟怎样做才能消弭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呢?能给出标准答案的人不多。
在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中,原央视主持人、著名互联网投资人张泉灵,结合自身经历以及感悟,围绕这个问题,谈得很深入,岛妹读后启发颇大,特此推荐。
本文原系1月20日,张泉灵女士在健康报移动健康研究院与好大夫在线联手举办的“领航者大会——暨2018品牌医生盛典”上的演讲,原刊好大夫医生端Lite。文末有演讲视频。
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我前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东北人讲述自己的故乡,我读了感触挺深的。这篇文章里面,作者讲了一个案例,他说:他爷爷有一年给他打电话,特别着急,说你们俩夫妻别在北京混了,赶紧回哈尔滨吧,这儿有好事情,这儿的环卫局在招环卫工人,不是临时的,是正式的,而且给上保险,2000多元/月,可好了。如果你不是一个东北人,可能理解不了“体制内、有保障”这六个字的魔性,也就更理解不了作者爷爷为什么会如此看中一份2000元/月的工作了。
但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后来哈尔滨招环卫工这个岗位时,报了几千人,其中200多人有完整本科学历,甚至还有硕士毕业生。我不知道这些硕士在走进大学校园时,甚至在完成他们硕士论文时,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将来竟然会去做一个环卫工。
当然,在中国政治正确的语境里边,我们还是比较强调“人人平等”,强调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实际上,不同的职业对社会的贡献还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去选择走环卫工这样一条路呢?
借着这个案例,我想表达的是,我们这一代人活得特别不容易,因为这个时代的变化太快了,但我们内心的价值观有可能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甚至在上上一个时代。
这个故事里的爷爷,我相信他的价值观其实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早期,他相信一个不变的体制、一个不变的单位,一个体制内可以每个月给你固定工资的人生状态是最有安全感的,他完全不知道在外面世界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面对变化的焦虑感,其实在两年前也发生在我的身上,很多媒体会问,你当着央视的主持人,为什么要去改变身份,做另外一个职业,你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我通常开玩笑说,我在央视面临这样一个状态,就是一开始的时候会有人说:泉灵姐,我特别喜欢你。后来有人说:泉灵姐,我妈特别喜欢你。再有人说:泉灵姐,我奶奶特别喜欢你。我特别担心很快就没有人喜欢我了,我就离开了。
这是一个玩笑,但真实地反映了我内心的焦虑,这个焦虑是其实我的外部环境已然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极其担心的是一个做传播的人,最后在自说自话、自怨自艾、自恋自哀,我们晚清不知道真正想说服的人在哪里,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变化。除了这种焦虑,对我而言,更大的恐惧来自于你明明知道世界在变,变得如此之快,变得如此无孔不入,进入你的方方面面,但是其实你并不知道它是怎么变的。
我儿子最喜欢去自然博物馆,每次到了那儿,我也跟着会看到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段落。有的时候,看着那个图版时,我就会想,最早一批大陆崛起,然后从海底开始把自己的鳍变成四肢走上大陆的动物,他们有安全感吗?历史的演变经历了,从大陆崛起,到陆生动物,再到哺乳类动物,最后到人类,但毫无疑问第一批走上大陆的动物,一定死亡率特别高,他们痛苦,不如在海洋里得心应手。我要不要做这样的人?大趋势没问题,但是我们生命如此有限,我们是否要冒这样一个险。这是我两年前面对的一个问题。但是我实在太好奇了,我是一个充满了好奇心的人,所以即便痛苦,即便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即便会造成更大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但是我决定迈出这一步。
这一步在外界说起来,是华丽转身,但坦白讲,一点都不华丽,这个过程可痛苦了。但人生毕竟有限,如果我能在一辈子,尝试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面对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而且相比于现在的世界,另一个世界又代表着未来的趋势,我愿意冒这个险,我的好奇心驱使我做了这个决定。
跟大家分享几个我自己体验到的,可能在原来环境里很难去理解的,到底这个时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甚至最近被谈论非常多的区块链,他们在怎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大的理论我不多说,给大家分享几个小的案例。
案例1 我的一个朋友,文怡,早期在各种电视台上各种教人做菜的节目,后来在网络上她变成了KOL,是意见领袖、网红,干的也是也教大家怎么做菜,但有很多粉丝。有一天她突然想能不能教大家做菜以外,把在厨房里用的工具、锅、案板各种好的东西跟粉丝分享?一个个体,搭乘上互联网能量时能有多大呢?有一天她决定要卖一个产品,三块案板,就是厨房里中餐用的剁的、切的,生熟分开的三块案板。在我们这一代人(70后),你们认为三块案板应该多少钱?我们心目当中几十块钱一块,贵一点也一百多块钱,但她这三块案板最后卖了1500元。
当时我这样一个对价格不敏感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凭什么,为什么这么贵?她很快说服了我,她说服我的理由,在消费领域直接能够抵达你内心的焦虑是最能够让你掏兜的。她说:你们家的案板常年在提供霉菌,因为中国人习惯用木头当案板,那个东西又浸水,总是不干,总有一些水和汁渗透到木头纤维底下,案板上一块一块发黑,都是霉菌。粗浅的医学知识告诉我们,霉菌是致癌的重要物质,这个案板把这么厚的木头压缩到这么薄,表面致密,不会有任何的霉菌,没有任何涂层。我立刻被说服了。虽然1500元,三块案板远远超过我认为的价格,但是在我的生活里是有需求的。
这么被我说服的人有多少呢?在一个小时之内,案板卖出去了1万块,这个量,相当于这个德国品牌一年在整个亚太的销量。她第二次再提请这个公司能不能再给搞1万块的时候,那个公司都疯掉了。因为在原来的销售体制环境下,没有办法想象这个东西居然可以有一个人给我订了第二次全年亚太的销量。这是互联网特别神奇的地方,能迅速放大单个人的力量,只要你吸引了足够多的注意力,让别人相信你,单个人可能能超过一个公司在整个亚太一年的销量。
案例2 这个时代,我们的不安全感,不仅仅是别人家的传奇,更重要的是在原来你非常熟悉的领域里,你认为自己就是专家,但实际上怎样呢?未必哟。我最近一段时间在跟一个服装类消费企业打交道,这个企业是A股上市公司,仅服装类年销售量大概在50亿-60亿,全国有数千家门店,绝对行业当中的资深。我去看了他们线上淘宝的店,突然意识到他们其实没有理解这个时代的变化,为什么?因为他们把淘宝的店当作了一家店。
而在我看来线上是一个新的渠道,淘宝的一家店不是一家店。觉得听懂我这句话在说什么的举手,我相信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包括卖服装资深的专家,在服装行业里几十年,每年还有50亿-60亿销量的品牌,其实一开始都没理解我在说什么。在他们看来,我在全国有几千家门店,现在淘宝也很火,所以我也去淘宝开一家店就好了。对不起,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件事情,线上淘宝是一个全新的渠道,不是一家你在互联网上开的门店。
如果我在北京王府井开一家店,这家店主要位置在王府井,往来的人以王府井旅游人口为主,目标客户大概能够确定,在线上,这一家店有可能东北的人进来,有可能广州的人进来,但如果线下卖服装的话,9月份,在广州可能卖主流是短袖,在东北已经卖羽绒服了,如果是线上一家店的话,你的主业应该呈现的是什么呢?所以才会卖不好。理论上是一个全新的渠道,一个东北人点进来和一个广州人点进来,看到的主页应该是不一样的才对;一个男人点进来和一个女人点进来,看到的主页不一样才是对的,一个东北手机号的人出现在了广州点开你的店面,你应该问他:请问你要切换你的城市吗?用这个问题的答案来判断他是打算过两天在东北收货,还是因为到了广州,因为带错了衣服需要紧急发货。真正好的服装零售品牌,线上线下销售比例是50:50,线下销售50%,线上销售50%。
而这个公司,一个A股上市公司,一个曾经的龙头企业,到目前为止线上销售额只占到它整体销售额不到5%,只是一个词的差别,把它看作是一家店还是一个渠道。当你理解了背后变化时,整个管理体制、思路都会发生变化。比如把它当做线上一家店时,可能认为它就是你品牌的奥特莱斯,所有库存卖不出去的,全扔到那个店里。如果当做一个新的渠道、新的趋势,甚至有可能把它当做你的分销会前面那一段的实验品,比如有一个新品上来,应该先开一个分销会吗?不对,应该扔到线上去,看线上数据,知道到底是北京人喜欢还是天津人更喜欢这身衣服,哪个地域卖得更好,应该把衣服扔到那个地域,而不是等库存不好的时再退回来。所以整个逻辑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即便在中国今天竞争最激烈的行业里,大家觉得最熟悉的行业——白酒。服装还有不断品牌的变化,有时代,有时尚。白酒传统,大家都觉得白酒是年份酒好,越传统越好,前头还有神一样的茅台,市值快过万亿了。你觉得还有新的白酒品牌的活路吗?即便有电商,大家都在摇头说,没有新的白酒品牌的活路。你们记得最后一个全国性白酒品牌是什么?天之蓝、梦之蓝,因为搭上了电视最后的辉煌时代。电视是最后的大众媒体,今天的互联网即便有9亿日活、10亿日活,也是一个分众媒体,因为我们每个人看得互联网是不一样的,但电视台、新闻联播一响起时,是大众媒体覆盖面,同时覆盖几亿人可以同时看到,通过电视的力量推出最后一个全国性白酒品牌,这个品牌是天之蓝、梦之蓝。在此之后似乎看不到这样一个快消品品牌能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性品牌,特别是在白酒行业里。特别有意思的是,最近三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诞生了一个新的品牌——江小白,针对的是年轻人。
这个品牌做了几件事情:
1.更了解了90后消费者和70后消费者有什么不同,很多现在还在做传统行业的人会这么看待自己的品牌和品类,如会认为我是卖白酒的,着什么急?酒要醇的好。所以20岁不喝白酒,不喝就好了,等着你到40岁变成我的用户。这一类人是我等着你。
2.要分析的人,90后和70后要喝白酒的人到底发生什么变化呢?有一个特别重大的变化,其实就是一个消费心态上。我们想象70后怎么喝酒的?一般攒十来个人,说几个人喝白酒,怎么也得凑够五个人或者至少四个人,才愿意开一瓶白酒,因为你内心清醒地算了一下,每个人喝二两半,就开吧。最后四个人互相迁就,开了一瓶白酒。这是70后的社交特点。
90后有一个特别大的社交属性,他们在社交环境里,第一,不愿意迁就你,也不需要你迁就我。所以如果要喝白酒的话,我一个人想喝白酒,不劝你们,你愿意喝什么就喝什么,但是你也别劝我来跟你喝一样的,就意味着白酒的包装要小瓶化,变成二两、半斤的,我一个人可以作主的,年轻人更容易购买它。
以前也有小瓶,二锅头就有小瓶,但是90后除了更个性化之外,酷是他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字,他消费的时候不仅仅是消费里面的乙醇,消费的是一种生命状态,就是酷不酷。你觉得他拿一个小二放在旁边会很酷吗?不酷。这个事情他会转发朋友圈吗?菜上来都会手机先吃,不能让一瓶小二放在菜边上,就变成不酷的东西。不仅这个东西要小,一个人能喝,价格合适,喝得起,喝着不差,喝不坏,要酷。江小白很酷。
江小白包装上有一句话,就是所有喝江小白的人所提供的,那句话可能非常打中你此刻的心情,比如有一句话可能是“其实对喝酒的人来说,重要的不仅是谁陪你喝,更重要的是谁在家里等你”,有各种各样这样的话。你想想一下你是喝酒夜归的男子,把这样一句话发在朋友圈里的时候,你的老婆有没有可能原谅你多一点。
这些话怎么来的?当你进入社交媒体,用江小白的订阅号或小程序的话,都可以说“我要说”,你是可以说你喝酒时想说的话,如果你脑子里突然空白,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它给你提供各种语言的模板,可以在上面改,还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每过一段时间,江小白选择一下,印在他们的酒瓶子上。如果那句话那一刻打中了你的心,如果那句话是你发起的一句话,你会不会放在你的朋友圈里。
今天的主流媒体是谁?是朋友圈啊,同学们,因为你们的时间都在那里面。所以,对于江小白来说,一个喝白酒的人不仅是一个消费者,同时是一个传播节点,免费的哦;不仅是一个传播节点,还是一个内容提供者;不仅是一个内容提供者,是整个品牌的参与者。
也就是说,即便在最传统的行业里面,当你发现你的品牌传播渠道已经从一个电视台的大众媒体变成以个人为节点的社交媒体时,所有的产品设计、所有的传播渠道、所有的思路都是发生变化的,即便在白酒这样一个传统行业里,都会有新的公司的崛起。
案例3 吃过周黑鸭的请举手,吃过德州扒鸡的请举手。周黑鸭在香港上市时,一年销售额接近30个亿,利润7个亿。德州扒鸡三百年的国家级名品,大概今年可以卖到5个亿。周黑鸭才几年?德州扒鸡这么高的知名度。你可能反应说德州扒鸡门店少,德州扒鸡目前有1500家门店,周黑鸭和它差不太多,都是卖禽类,他们之间一个非常传统,一个新崛起的企业,之间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不仔细想,会觉得它们其实很相似,卖鸡卖鸭能有多大差别。今天去德州扒鸡,说一个辣的,一个不辣的,这不是重点,今天去吃德州扒鸡还是挺好吃的,有它的拥趸。他们之间到底不一样在哪儿呢?
德州扒鸡的历史是跟着中国了交通线演进的,德州扒鸡的大盛时期发生过两个阶段,第一是随着大运河走向了全国,第二是随着铁路走向了全国。以交通线为主要思路的德州扒鸡,直到今天主要的门店是跟着高速线开的,主要门店出现在高速路的休息区里。交通线发展到今天,消费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当年从山东德州坐着大运河的船到北京,需要好几天,坐着火车进来也得一天,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们至少在路上可能要吃两顿以上的饭。吃一顿饭,会带点就凑合了,零食就能替代,吃两顿以上饭时,怎么也得在路上补充点。这就是德州扒鸡的兴旺史。但今天,对不起,德州到北京太快了,别说吃饭了,一包瓜子都没嗑完就到了。这时候你需要一只整鸡吗?你愿意在火车上打开一只整鸡?!德州扒鸡就是这样被干掉的,是因为你的外部环境变了,口味没有变,消费者对口味的喜好也没有变,但是消费场景变掉了。当年很多人拿德州扒鸡送礼,今天我到您家去,要不是德州老乡,给您拿只鸡?这事儿有点怪。谁家缺只鸡呢?!
所以今天的周黑鸭是什么概念?是一个肉食类的、新鲜的零食,休闲食品。看起来是一样的,一只鸡、一只鸭,但一个还是添个菜、送个礼,沿着交通线布局,一个是零食的方式走进你家门口、办公楼下面的便利店,所以它他有着天壤之别。
这是最容易解释即便在最传统的领域里,这个世界因为互联网,因为大的外部环境的改变,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果你不去理解这种改变,对不起,你可能就会沦落为上一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扔掉你的时候,都不会跟你说一声再见。这是我自己觉得最恐惧,也是那一片新大陆,尽管充满了荒蛮,尽管有着各种不合理,但是非常吸引我的地方。
今天除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迅速改变我们这个世界的还有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的第一局,腾讯邀请我去做直播主持人,当时我的身边解说那一场围棋的是九段,我非常好的朋友,我在开局之前问他:你觉得输赢机会会怎么样?当时围棋界相当乐观,非常非常乐观。因为在此之前,阿尔法狗所宣布最好的成绩是战胜了专业的五段,但是在一个围棋高手看起来,九段和五段不是差四段的事情,是差四个世界,是可以用数量级来碾压的。所以一个九段打五段,他们认为不需要解释。另外他们觉得围棋是一门艺术,有灵感,有那种很微妙的艺术的点,而他们认为人工智能不过是算力,以艺术来对抗算力,他们觉得这也是两个世界,是两个有高低差别的世界。这是这一场比赛开始之前的状况。
开始之后,我相信整整五场比赛,4:1的结局,对整个围棋界的冲击是巨大的,更何况后面还有柯洁的证明,0:3。今天围棋系统用人工智能帮助小棋手重新认识围棋,从完全看不起到重新理解为什么人工智能赢了他们,为什么?其实非常简单,人脑算力是非常有限的,功耗有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把大量人生经验凝结成了不需要从头算一遍的状态,变成了经验。这是我们为什么要背九九乘法表,因为我们不需要从头算一遍,七八就是五十六,变成本能反应。棋谱、定式、经验都是这样一种算力节省的方式,是我们人类进化到今天所完成的一种方式。但计算机不是,计算机永远在从头算,每一步都算概率,说:这么下有81%的概率,这么下有72%的概率,就算拿81%的概率。每一步从头算一遍,后面是庞大的计算资源。所以算出了超出你的经验和定式的东西,算出了全新的逻辑,这是为什么阿尔法狗的下一代完zero全没有人类的经验,只知道棋盘上的规则,自己跟自己下,有100:0的完胜上一代阿尔法狗的成绩。
超出人类经验的东西对各位医生来说没有那么大的冲击力,因为医疗是要有金标准的,你说你是一个黑箱,我给出这个结论,这个东西是癌,这个东西不是癌,你要告诉我怎么判断这个东西是癌,要有标准,用一个黑箱帮我判断不行。人工智能在今天,还为医疗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我们想想“明星”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开始诞生的?歌星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有钱的?徽班进京两百年,为什么梅兰芳成为大家都知道的?在艺术上他有集大成者,更重要的是他赶上了唱片诞生的时代。因为在一个戏院里,当年的戏院也就容纳一百多人,一个大戏院也就几百人,今天在现场也就小一千人,但是唱片意味着可以把你的声音复制,让更多的人听见。所以歌星是在有版税之后才变成了明星和变成了富豪的,因为你的行为能力可以被复制了,你的声音、表演、影像可以被复制了,让更多的人当做一个工业品来接受他。这个单个的个体的能力就被无限放大了。包括文怡,因为她的能力被互联网放大了,所以她才变成了一个能有巨大能量的人。医生说:今天我有一部分的能力可以通过像好大夫这样的网站被放大。但问题是我的看诊还得一对一地看,手术还要来医院。
我相信很快人工智能复制一个人的行为执行能力会快速到来。我相信在今年之内,就可以在北京的街头看到那样的机器人,可以模拟在巴黎最好的本届咖啡大赛的冠军给你冲的一杯咖啡。原来手冲咖啡为什么是小众行为?因为好的咖啡师就是稀缺人才,而且一天能干的事情跟大夫能做的手术一样,非常有限。最优秀的咖啡师一天能泡20杯咖啡,泡到25杯时,注意力下降,就会降到更下的水平。这是为什么一个工业品星巴克无论是什么豆子,你们发现星巴克都是深烘焙的咖啡了吗?因为深烘焙才能把无论什么咖啡豆都做成一个味道。
无论在上海哪一家店,在北京任何一家店,喝的星巴克的咖啡都是差不多的,这是工业时代强迫给你的东西。但本质上咖啡都和茶一样,其实每一包咖啡豆都是不同的,有丰富的层次。今天一个巴黎最新得了冠军的咖啡师的行为就可以被一个机器人复制,也许今年你就可以在北京的街头喝到这样层次丰富,每一杯都不一样小众的咖啡了,因为这个行为可以通过3D的视觉,在空间里面被复制。
今天大夫的经验也可以被复制,特别重要。我们有几项投资和医疗有关,其中大量用到了全世界、全国最好的大夫的经验,包括我们如何判断一些医疗的图像,这里到底是不是主流,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脑部病变,如果我们拿到十年脑核磁的数据,我们知道他70岁什么样子,80岁什么样子,81岁他得了老年痴呆,怎么看他的海马区的一些缩小,有什么样的规律?一个大夫很难记住十年完整的变化,更难记住一千个人到底在这个海马区有什么样的变化,但只要他能做精准的结果判断,计算机可以帮他找出一些规律,一些跟你的想象不一样的定式,原来这样的演进是海马体演变的一种规律。我们投资了类似的企业。也投资了在行为上,在手术室能帮助到更多大夫的企业,类似于能够让你在手术室里看得更加清晰。大夫这个职业真是太牛的一个职业了,因为在教科书里,我们看到的解剖图,所有的器官都被标成了不同的颜色,打开人体原来是那样的。如果能够在对患者无伤、活体情况下,当你打开一个病人的腹腔时,如果里面不同的器官也能有不同颜色的话,相信对于大夫来说,是一个能够减少压力和减少犯错误的可能性。
所以今天人工智能的视觉、判断的辅助,包括人工智能跨越到化学、生化等领域,包括工程学上的进步,可以让一些微弱光线的变化,通过工程学的放大,让你在术中能够看得见,这样的项目正在快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所以今天我相信一个最早去拥抱这些新技术变化的大夫,就有可能跟最早去拥抱了唱片的歌者一样,你的能力会被复制,你的能力会被扩大,你有可能成为制定整个新标准的人。这是我们今天非常乐于见到的一种变化,我们也希望在众多的人工智能的项目当中,能跟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大夫进行合作,因为我们相信简单去雇一个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去做那些片子的标注和一个真正有经验的大夫去做这些片子的标注,交出来的人工智能是有差别的。
说到了人工智能带来了变化,有的人说,它是不是一个全新的,再把互联网颠覆一遍的东西?我觉得人工智能可能是另外的一种,它有点像水和电,需要通过已经建好的水网和电网去输送到各个终端。所以今天的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强的赋能的技术能力,当它跟已有的深入到我们千家万户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联合起来的时候,变成了一个更加有吸引力、更加有凝聚力、更加有扩大能力的新的基础设施。今天,如果还拒绝这种基础设施进入你的生活的话,就有可能发现这个世界翻页了,他们看不清这个世界跟原来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看起来是一样的天和地,但真的不是原来那个世界,不是通过大运河和通过铁路扩张的那个时代,今天的消费者变了,今天的时代也变掉了。
最近,所有的投资人都特别特别焦虑,能焦虑到什么样程度呢?是因为区块链的诞生。最近投资界有一句话,“币圈一天,互联网十年。”因为有强泡沫的ICO的时代里,比特币的疯涨,各种空气币的诞生,可能有一些人在一天里挣的钱就超过你能够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十年挣到的钱。
尽管互联网已经是一个如此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会逼着你内心超级的焦虑。对待这样的焦虑,我们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常理性派地说:“完全否定,这就是庞氏骗局,这就是一帮骗子。”这是我最近两年在我的思维模式里最大的一种变化。媒体要有独立思考和怀疑的能力,所以原来我们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No,我不这么看”“Yes,but”,我今天会这么看问题“Yes,and”,存在即合理,出现必有原因。即便一帮草莽开始把这个事情做得各种各样的漏洞,各种各样的泡沫,甚至违反国家的法令,但是要相信这项技术的本身有颠覆性。如果它造成了大的泡沫,会逼着一群更牛的人进入,然后慢慢去填这个泡沫,也许这个过程中这个泡沫还会崩塌两次,即便崩塌,我也不会幸灾乐祸地说:你看,我早说了吧,But。我今天不会是这个态度,即便崩塌时,即便第一批涨了,较早那批鱼上岸时,也会说那有未来的可能性。
为什么相信区块链?因为这个世界很多东西可以被重塑。价值网是有可能被重塑的,信任关系是有可能被重塑的,我只要相信这个底层逻辑,这件事情就有可能发生。
例,今天一个企业要去银行贷款,只能跟银行贷款,银行要查我的信用。一家非常大的做白电的企业,格力、美的等有几千家供应商,是不是我跟格力和美的做了生意的每一家供应商都有可能能拿到银行的贷款?不一定,有些企业可能很小。他明明有美的或格力的订单,但因为企业的种种原因,拿不到银行了贷款,在这样供应链线条里,拿不到这部分贷款,生意就会做得少。我们为什么需要银行这样一个中心?是因为银行才能确认你的信用。但是假定我的每一笔订单都在这个区块链上做了认证,不可更改,不能作假,所有参与你的交易的企业都可以给你做证明,它在一个一个节点上,在所有分布式账本上被做了记录,那么请问?美的是否可以自己来做供应链金融?他有没有机会可以发一个美的币。发币不行,违反法律,但是可以打一个白条,企业间借款,诞生一个东西叫“美的白条”。几千家供应商彼此用美的白条来流通,可不可以?这个事情可能吗?企业有没有动力?贷款成本减少了?银行挣的那部分钱的价值有没有可能重新回到这个网络里?有可能。
如,今天我是一个内容创作者,要写一个东西,发在喜马拉雅上,分成比例是五五,我拿走50%,喜马拉雅拿走50%,你去哪儿搞流量,我不管,卖出去,我们五五分成。为什么一定要这种模式呢?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是这样的,假定微博和微信是有区块链的,那么这件事情就应该是段教授发一个微博,被我看见了,我觉得好牛啊,我替您转了一下,您有很多粉丝,我也有很多粉丝,您通过了我,本来按照您的粉丝,可能有几百万的阅读,我后面还有粉丝,又造成几百万的阅读,我进行转发,在区块链上记录了您的价值、我的价值,记录我下面任何一个在传播的粉丝的价值,您写得文章后面自动有一个账户,如果每一个阅读的人原以为它付一分钱的话,最后自动在我们链条上分钱。为什么我还要分给一个平台五成呢?如果你用这样的眼光去看一个未来的话,即便现在它千疮百孔,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它。
这是我这两年心态的变化,所有新东西出来都是草莽一片,所有新东西出来都破烂不堪,但是只要相信它在底层有颠覆的力量,请你先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它。
我是一个滑雪爱好者,我的滑雪是一个全国亚军教的,他有一个师姐是全国冠军,这个师姐当时觉得是冠军,所以出来如果只当一个滑雪教练的话,可能对自己的人生不是一种肯定,她最后还是放不下这个脸面,作为全国冠军,出来教我这样完全没有体育能力的人,告诉你甩板尾,要问她板尾在哪儿,站在板上,都觉得害怕。她觉得人生不够牛,所以她回到她的故乡,在体育系统里拿一份2000多元的工资,找一个固定公务员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一旦家人有病,或孩子需要更好教育时,就会变得相当窘迫。但是她的师妹,很早发现未来旅游滑雪的方向,去欧洲学习,拿到欧洲整个教练系统的认证,回来开了一家自己的独立雪场之外的滑雪,拿了好几轮融资,成为了很多家雪场的合作伙伴。
这其实是不同的人在面对未来时不同的选择,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选择,第一是打开心态,第二是放下身段。这两件事情,对一个面向未来的人,都非常非常重要,不管在原来领域里有多牛,你想要面对未来,恐怕都要面对这八个字:打开心态,放下身段。
这个时代里,我们为什么没有安全感?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越转越快,快到你要不然就躲在一个没有轮子的世界里面,要不然挡着他的路了,你得断臂求生,再不然就跳上去,看看它滚向何方。”
谢谢!
第三篇:"北大才女"张泉灵简介(推荐)
"北大才女"张泉灵简介
来源:九千网()
张泉灵,有“北大才女”之称,央视著名主持人,祖籍浙江宁波,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1997年考入央视国际部。在校期间主持了北大与央视共同制作的《中华文明之光》。进入央视,先后任《中国报道》记者、编导、主持人,2000年新版《东方时空》总主持人《人物周刊》《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等。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张泉灵赴地震灾区采访。大量现场视频报道,层次鲜明,逻辑清晰,既有外景主持的勇敢,又不乏职业新闻人的干练。2010年获得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李长春同志称赞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泉灵点滴
2001年:7月直播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
2002年:3月进阿富汗实地采访
2002年:6月深入罗布泊实地采访
2003年:报道非典相关新闻
2004年:8月直播雅典奥运会
2005年:4月直播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2005年:5月直播宋楚瑜大陆之行
2007年:7月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朝闻天下》新环节—《香港早晨》2008年:4月参加奥运圣火登顶珠峰采访
2008年:5月8日采访奥运圣火珠峰传递成功
2008年:5月13日张泉灵赴地震灾区采访(汶川地震第二天)
2008年:5月18日身在灾区《爱的奉献》现场电话连线托白岩松垫付一万元捐款灾区
2008年:6月12日张泉灵西安作报告:《汶川,向世界报道》
2008年:8月5日北京奥运会“与圣火同行”成都奥运火炬手(300棒)
2008年:10月1日主持2008’首届中国西部航都居住文化节开幕式
2009年:2月主持系列节目《牛年怎么牛》
2009年:2月18日第19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走进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2009年:3月直播《泉灵看两会》
2009年:主持《泉灵逛城》报道神七
2009年:7月5日进入事件现场采访维族同胞客观翔实报道
2009年:9月主持国际南城品质生活(双流房地产)风尚大典
2009年:10月1日直播《国庆60周年特别报道》
2009年:11月2日做客第11期“渤海青年大讲堂”
2009年:12月18日张泉灵开通新浪博客和微博
2009年:12月21日台湾报道第四次陈江会
2010年:1月19日参加卡通片《消防大本营》获21届星光奖晚会
2010年:3月直播《泉灵看两会》
2010年:4月现场直播玉树地震大救援
2010年:4月直播上海世博会
2010年:7月23参加“姚基金”慈善晚宴
2010年:8月现场报道甘肃舟曲泥石流大救援
2010年:8月31日参加杭州温州商会十周年
2010年:10月获得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
2010年:11月29日张泉灵做客社会发展学院 “读行天下”名家谈读书
2011年:1月随胡锦涛主席访美
2011年:2月特别节目《行走唐人街之拉美篇》
2011年:3月直播《泉灵看两会》
2011年:4月1日主持第二届中国·杭州三清茶文化节
2011年:5月庆祝建党九十周年,重返革命老区
2011年:5月主持第五届《纪录·中国》评选颁奖晚会
2011年:7月北大毕业典礼毕业致辞
2011年:8月8日参加歌手韩红发起的“韩红西藏家乡公益行”
2011年:8月19日参加“珍爱地球公益联盟”协办“‘美味’背后的代价”图片展开幕式暨媒体发布会”
2011年:8月20日参加2011第二届瓷娃娃全国病人大会
从业经历
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在校期间主持了北大与央视共同制作的《中华文明之光》。
1997年考入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先后担任《中国报道》记者、编导、主持人。1997年8月,进入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担任主持人、编导。
2000年,担任新版《东方时空》总主持人、《人物周刊》《新闻会客厅》等节目的主持人。
2002年3月27日,张泉灵进入战火犹存的阿富汗,深入其北部地震灾区作电视采访,成为第一个进入如此险境进行电视报道的女主持人,所表现出的勇敢、敬业的精神受到广大观众和电视同行的高度赞赏。
张泉灵先后主持了跨世纪庆典的直播、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雅典奥运会、连战及宋楚瑜大陆之行等大型直播活动,同时还以记者身份深入到抗击非典第一线、罗布泊无人区、阿富汗战乱地震灾区等做连线报道。并连续多年担任《一年又一年》节目的主持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张泉灵赴地震灾区采访。张泉灵用大量现场视频报道,证明了自己是央视最优秀的外景记者之一。她说话层次鲜明、逻辑清晰,既有外景主持的勇敢,又不乏职业新闻人的干练。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县发生震级7.1级地震,央视新闻中心主播张泉灵第一时间从世博会报道现场飞赴玉树灾区,最大的希望是能赶上西宁玉树的救援机。她克服了高原缺氧的极端天气,奔赴灾区第一线深入采访,在灾民安置点,在救援第一线,都有她的身影,体现出了当代年轻主播的高尚风格。2010年4月30日晚8时10分,2010上海世博会
开幕式举行,央视报道团队蓄势待发。作为本次央视报道团队的成员之一,主播张泉灵提前给网友揭露了精彩内幕,声光电、喷泉和焰火秀将会成为世博会开幕式的关键环节,而焰火秀将在央视演播室旁边的黄埔江面上举行,张泉灵与观众和网友分享她电视与现场观看的双重感受。能够在世博会正式运营之前进入场馆采访拍摄,她感到非常幸运,同时她把这份幸运与广大网友分享,让大家足不出户地了解到世博会的精彩。
2011年3月2日特别报道《祖国接你回家》直播利比亚同胞回归祖国感人故事2011年3月3日两会《直播大会堂》讨论民生政策如何惠及“夹心层”
2011年3月5日两会《直播大会堂》讨论“用工荒”阶段性特征
第四篇:张泉灵北大毕业演讲稿
张泉灵北大毕业演讲稿
张泉灵北大毕业演讲稿,张泉灵是中央电视台著名的新闻主持人,也是北大的才女,以下是一篇关于张泉灵在2011年送给毕业生的一篇演讲稿,这里再次送给毕业季的你们。
张泉灵北大毕业演讲稿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家长们,还有我的师弟师妹们,大家上午好!
先说一说今天我站到这里的一个感受吧。一开始所有的人都在看一个关于北大、关于你们这四年生活的一个短片,然后我听到同学们欢呼和起哄,我内心一喜,我心说,欸,这真是我熟悉的北大。因为同学们尽管在扩招的大背景下,没有忘了北大人的个性化表达。
然后在介绍台上的诸位老师,介绍到副校长的时候,每一位副校长站起来,居然可以赢得比校长更大的掌声。然后我突然想,欸,这真是我喜欢的北大呀。因为这说明,即便当到了副校长,他们还是上课的,所以他们拥有各自的拥趸。我后来发现在整个台上,许院士获得了最长的、经久不息、发自内心的掌声,我想这真的是我热爱的北大。也许再过十年,大家会有和我类似的感受。当许院士赢得那样的掌声的时候,我自认是一个感情的控制力非常非常强的人,但是那一刻,我热泪盈眶。因为再过十年,各位一定能够体会到你们跟北大之间的感情。从今天开始,也许从四年前你们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开始,是一种血缘的关系。所以在今天,我想对大家说,真的要恭喜你们,因为今天绝 对是你们值得自豪的一天。
知道今天要来致辞,我特地大概早来了一个多小时,停完车之后,我就去未名湖边,然后去我曾经住过的29楼,去到了四教,去到了第五食堂,转了一大圈,今天周校长告诉我说,29楼是马上要改造的一个宿舍楼,所以我觉得今天我还真是来对了。在15年前,96年的7月份,我曾经在那儿照了一张相,然后这张相一直会放在我的桌子
上,其他的照片一直会换,但是那一张是不换的,因为那一天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因为它像是一个句号。句号意味着 一个完美的结束,更意味着一个重新,从零开始。
各位,此时此刻,你们面对的也是这样的一个转折点,要重新,从零开始。其实如果回到15年前,那一刻我的心情挺矛盾的。因为内心有很多的遗憾。比如我会突然想起来说,图书馆有那么多书,也许我看的,不到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班里的同学总是会说,我们需要去到外教的家里组织一次聚会,但最后一直没有组织好。再比如说的遗憾,我看的北大的电影实在是太少了,因为你毕业之后会发现,你们 一辈子都看不到
那么多、那么便宜的电影了。
虽然我们在北大的时间有四年,听起来很长很长,但它和北大的容量比起来,实在是太短了。等你们毕业后,你们才会意识到,这4年,原来如此快的就过去了。但人生是没有后悔药的,你们当中有很多人还会继续留在北大学习、工作,所以这个遗憾还是有机会来弥补的。即便是你们工作了,要走上工作的岗位,北大依然是你们的北大,同时它永远欢迎你们回来。比如说我的师弟和同事撒贝宁,到现在为止,他离开校园已经十多年了,但他还是经常回到北大吃饭和打篮 球,并且宣誓,生是北大的人,死是北大的死人。
我听说其实在我之前,前两年,最受欢迎毕业生校友的代表,到这儿来做演讲的是两个人,一个是俞敏洪,一个是李彦宏。我觉得其实学校经常请这样的人回来做毕业致辞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为什么呢?当然他们很好,他们很好,但是他们会让你们当中的大多
数人在毕业之后的几年,觉得自己很失败。那今天其实很多的同学毕业之后,不会像他们那样走上创业的道路,当然我相信,你们当中有不少人,将来比他们更棒,这是一定的。但是大多数会进入一个自己说了不算的单位,抛开北大两个字,从零开始,从一个很低的起点,一个很普通的起点开始,积累你的人生和事业。从这个意义上,今天我的 出现,就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了。
既然我代表了这种要进入一个什么都不是的,零的单位开始积累的这样一种存在,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我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一些经验。其实15年前,和大家一样,拿着毕业证书的时候,我挺茫然的。我在北大学的是德国语言文学,那个专业完全不是我自愿选择的,然后我一点都不喜欢德语。然后毕业分配的时候我去了神华集团,一个卖煤的公司,虽然说我是那个公司的元老,但我不知道我的 人生要怎样发展,我一点都不想去卖煤。
话说回来,虽然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的前面是什么,但我很清楚我要什么。在那个时候,1996年的7月份,其实我内心已经清楚我要什么很多年了,这源自我在北大的一个经验。我在北大三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北大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一个专题片,叫《中华文明之光》,在做嘉宾主持的时候,有一天,我坐在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里,然后那个灯光突然在我的面前闪亮。在那一刻,我对自己说,嘿,这是我想要的。于是知道我要什么,两年之后,也恰恰是我毕业那年,我分配到神华公司那一年的暑期里,突然中央电视台史无前例地对社会招聘了,于是我感觉机会来了,于是我就去考试了,于是我走上了今天的这条道路。于是我觉得我最应该感谢北大的,不仅仅是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之外的,那么多的选修课,让我清楚地找到了我的人生目标。虽然发生在那一年暑假里的,中央电视台的社会招聘空前绝后,但是我还是想说那句已
经被人嚼烂了的话,那就是,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而准备,其实最根本的一点还在于,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如果在15年后,要我总结我的成功是从哪里来的,我觉得这点是最根本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是谁,和我 要什么。
拿做新闻来说吧,其实做新闻在我的心目之中一直是有排位的。我首先是一个新闻人,然后是一个电视人,再然后是才是一个主持人。这个排位有多重要呢?它会让你在面临很多的选择的时候,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走哪条路。比如说在10年前,大多数的主持人是不愿意去当现场记者的,因为这显得不够大牌。坐在演播室里显得多么大牌,你到前方去,不是做一个普通记者做的事情吗。但是由于我的内心清楚我首先是一个新闻人,所以在那时,我做了大量的很有影响力的和明知完全没有影响力的直播的工作。那等到十年之后,大家都发现新闻现场对于一个主持人的重要性 的时候,其实我已经积累了比别人多得多的经验。我之所以能做这样的选择,因为我清楚,我是个新闻人。
在直播的现场,你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你意想不到的变化。有时候你也许必须得通过自己卖一个破绽,让观众意识到你有这个破绽,而导出了一个系统的安全。在这时候我会选择行内认可大于观众认可。因为我首先知道,我是一个电视人,这比做一个完美的主持人来得更加重要,而电视本身是一个合作的系统。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是一个新闻人,所以当我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有人说,嘿,你来做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吧,这样会让你有更多的收入和更高的知名度,我拒绝得都不会犹豫。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当你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定 位的时候,你就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其实在这么多年里我和青年学生交流的时候,有的人会跟我说这样的话: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自
己喜欢的职业呢?有多少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自己终身的事业呢?你是很幸运的。我通常的反驳是这样的:如果,你考大学时选的专业不是你喜欢的,而是你父母喜欢的;你的选修课不是你喜欢的,而是拿证多、学分好得的;你求职不是挑你喜欢的,而是待遇好的,请问,你选择时从未拿喜欢当事,凭什么你会从事喜欢的职业呢,并且成为终生的事业呢?凭什 么呢?
所以其实工作15年的经历,我想告诉大家的只有一句话,成功不等于名和利的相加,成功是你内心的一个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你会无 怨无悔,并且无比快乐。
最后还要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建议,等你将来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你会不断地听到有人这样表达说,嘿,你是北大的高材生欸!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请大家慢一点自豪。因为通过我的观察,这句话的意思不过是说,诸位,你们挺聪明的,能考到这么好的一个学
校。那大家想想看,如果对北大的尊敬,仅仅是因为在18岁的时候经历的一场考试的话,你觉得这应该是北大人的骄傲么?而且请注意一下这句话的口气,如果这句话的重音在“北大”上,欸,你是“北大”的高材生吧?这句话通常的意思是,你可能挺有创造力,但可能不好合作吧?所以等大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听到这样一句话的时候,请 大家说谢谢,并且以你们的行动来证明北大的价值。
最后再次感谢北京大学,感谢我的母校,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今天让我跟我的师弟师妹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骄傲,让我再有机会,对我 们的老师说一声,谢谢!
以上这篇张泉灵北大毕业演讲稿。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名人演讲尽在:精彩演讲 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第五篇:张泉灵北大演讲观后感
我的青春人生
—观“张泉灵北大演讲”有感
“如果,你考大学时选的专业不是你喜欢的,而是你父母喜欢的;你的选修课不是你喜欢的,而是拿证多、学分好得的;你求职不是挑你喜欢的,而是待遇好的,请问,你选择时从未拿喜欢当事,凭什么你会从事喜欢的职业呢,并且成为终生的事业呢?凭什么呢?”“成功不等于名和利的相加,成功是你内心的一个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你会无怨无悔,并且无比快乐。”这是我对“央视美女主播”--张泉灵在2011年北大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印象最深的两句话。
张泉灵在演讲中谈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将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化为精简凝练的语言给予了广大的北大学子最真实的忠告。同样,她也用她的青春经历给我上了一堂精彩的人生课。
从带着懵懂和希冀入学到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大二的学生。这不禁会让人感叹时光似水,在不经意间就从指尖悄悄溜过。回首过去的两年:专业考试过了吗?专业知识增长了吗?实践经验丰富了吗?我掰着指头算算,增加的好像只有年纪。在过去的两年我说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我说要兼职打工,我说要无悔于青春,我说要„„关于青春的梦想,关于青春的随笔,像是大海的浪潮,总也写不完。写着写着,回过头一看,好像青春正在流逝:我已经大二了,可是什么也没抓住。
张泉灵的话冲刷了我那些浮华的青春宣言。“我们要从零开始,从一个很低的起点,一个很普通的起点开始,积累你的人生和事业。”是啊,我一直说而未做,所以我的梦想一直还是零。零的基础上又怎么能够承载那些激扬的梦想,青春的价值需要用行动来证明。大学生活虽然已经过半,但庆幸的是我还来得及做出改变,成为一个行动派,在每一段青春路上都留下一个又一个脚印而不是那些毫无意义的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