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04:5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爱的艺术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爱的艺术读后感》。

第一篇: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告诉了我们爱是一门艺术,但是爱情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要想学会这门艺术,我们必须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要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我们才有可能在爱情的生活里得到满足。

这本书从“爱是一门艺术吗”,“爱的理论”,“爱及其在当代社会的衰亡”,“爱的实践”四个方面告诉了我们人为什么要爱,怎么了解掌握爱的定义以及如何爱的问题,因为每个时代的人都要面临如何消灭孤独并达到与他人结合的问题,我们只有通过同他人建立起一种融洽的“爱的关系”来培育自己爱的能力。人们常常通过注意自己形象,提高个人魅力企图获得爱情,但是本质上人们已经混淆了“持久的爱”与“坠入情网”的区别,越是疯狂痴迷的爱情越能证明这些男女有多么寂寞。爱情是不容易的,以巨大的希望开始,却以高比例的失望结束,但人们不可能放弃爱情,为了学会爱,获得爱,我们必须认识到爱是艺术,要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地掌握这门艺术,并且要把这一目标看得非常重要,如果口口声声说自己渴望爱,却把金钱,名利等置于爱之上,那我想这种人应该永远不懂这门艺术。

“孤独”是人需要爱的根本原因,孤独常常与恐惧感联系在一起,为了很好地生存,为了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我们必须挣脱孤独的束缚,而每个时代,不同地域的人都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大家通过信拜动物、祭人或军事掠夺、奢侈享受、清教徒式的节制、狂热的工作、艺术活动和创造性的劳动等来克服孤独感与恐惧感,来和他人结合,通过纵欲来消除孤独是非常常见的方式,比如集体纵欲,他们认为这是“正确的”,不会引起人的羞愧感,而另外一些非集体纵欲行为如喝酒,吸毒,性交等,这些纵欲方式很激烈,需要全身心投入,并要不断重复,实在是不可取的;最常见的克服方式其实是通过一群人在习惯,风格上保持一致来实现与他人的结合,如一个部落,一个教派,一个国家;达到和谐统一的第三种方式就是创造性的活动。可是创造性活动不能与他人结合,一群人的一致实际是一种假结合,而纵欲的统一则是短暂的,这样看来,只有爱才是实现统一结合的唯一途径。

爱情的不成熟形式如共生有机体的结合,但我认为这是畸形的爱,甚至不是真正的爱,爱应该是独立自由的,相爱的人希望在一起,但不应该是完全依赖别人通过施虐或受虐来消除孤独,爱是积极的,爱是给予,“给”不是放弃,不是交换,也不是自我牺牲的美德,有创造性的人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可以让人体会到生命的升华,给远比得更愉快,物质的给,生理的给,精神的给都是如此,我们应当同别人建立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除了给,爱还需要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没有关心如何言爱,没有责任心怎么对爱负责,责任不是强加的,而是自觉自愿对对方愿望的回答,认为自己爱的人是同自己息息相关的,尊重则是确保双方在爱的地位是平等的,爱是自由的,而只有了解对方你才知道如何关心,尊重爱的人,可以说了解是关心,责任,尊重的基础。而了解还意味着“认识人的秘密”,认识秘密的最好道路就是爱情,“认识你自己”可以说是心理学及哲学的渊源所在,我们在爱人与被爱的过程中发现了对方,发现了自己,发现了人。而爱除了与人结合的普遍性,生存性的要求,还有生物性的要求;阴阳的结合。我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太怪癖了,也体现了充分的男权色彩,我不赞同,阴阳应该是同时出现的,为了维持平衡,为了对立又统一,阴阳二者相辅相成,就像哲学里的“矛盾”,作为矛盾的双方应该是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极是每种创造性劳动的基础,阴阳两极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力的基础,在生理上人类能够繁衍生息,在心理上,男子与

女子在爱情中获得新生,所以阴阳两极的结合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像同性恋一类的行为虽然在当今社会没有遭到禁止,但我却不赞同,因为这种行为本质上看就是违背了阴阳的规律,他们无法达到阴阳的结合,永远摆脱不了孤独,既然世上已有了阴阳两极,那就代表着我们人类应该遵循着各种不同的联系,同性间可以有很多的关系形式,但是阴阳的结合相融就只能与异性才能实现,同性恋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威胁了人类的繁衍,也许有人在是同性恋的同时与异性结婚生子,但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很好地教会自己的孩子什么是爱?应该如何正确地获得爱?这样怪诞的情况只会造成人们爱情观的日益扭曲,不利于身心健康,爱情不只是性本能的表现或升华,性要求是人渴望爱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所以两性之间的性吸引力仅仅只有一部分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以消除生理上的压力为动力的,但主要的动力是两性都有同另一个性别相结合的要求。我们可以明白,要获得成熟的爱,要学会给,学会关心,尊重,还有基本的了解及渴望认识人的秘密的了解,要顺应阴阳结合的规律,并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爱也可以分成许多种,父母和孩子的爱,博爱,性爱,自爱,神爱。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人离开母爱就会空虚,在孩子的成长中,真正无私的母爱则愿意忍受孩子的成熟与分离,并愿意一直爱孩子,;而父亲是有条件的,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父亲选择最满意的孩子继承家业,最符合要求的孩子就得到最多的爱,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但在实际生活中,我并未体会到我所享受的父爱里夹杂了什么条件,我觉得父爱同样带着祝福和和平的色彩,只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来得理智。但一个成熟的人确实应该做到在内心建立起父亲,母亲两个形象,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才能又有人性又理性。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这一点;博爱则是一切爱的形式的基础,这是没有独占性的爱,我们愿意关心尊重所有人,学会同情帮助弱者,博爱在现代社会可以团结人心,促进社会的和谐;而性爱则是独占性的爱,这种类型的爱要求专一与完全融合,并要以在真正的爱情为基础的情况下,这种生理关系就不会带有占有或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了温柔,的确,没有爱的话,这只是一种动物本性的生理需求;自爱也是我们的爱中的一部分,我想它不是利己,不是自恋,而是充分尊重关爱自我的行为,只有懂得爱己,珍惜自己才能学会更好地爱别人,珍惜别人;神爱则代表我们的信仰,有信仰也是好的,这样可以提醒我们要敬畏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事有个准则与绝不触碰的雷区,而中国人恰好缺乏这种信仰,拜神不是信仰,只是实现为了功利化的目的。

书中弗洛姆也提到爱情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这不意味人类已不需要爱情了,在这个焦躁不安的社会里,我们反而更需要一种让人感到温馨,足以沉淀下来的感情,当很多东西都用于交换的时候,我们作为真实的,有灵魂,有思想的人,我们更需要爱情。当今文明下人们每天都重复着千篇一律僵化的机械性工作,这种工作秩序使他们不再自觉地感到人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基本要求,通过一些基本又无聊的方式娱乐,但实质上人反而更孤独,没有体会到充实又有意义的生存方式,每天如同行尸走肉一样重复着相同的模式,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我们变爱情为结伴,只是选择一个“合适”的人进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把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

孤独的避风港,不能真正去爱,那我们终究有一日会被自己创造的现代文明所吞噬,沦为没有人情的机器,当那一天来临,人类就会发现这是多么可悲。

学会爱,懂得爱以后,爱也同其它艺术一样需要实践,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我们要锻炼律己,明确知道自己所处的现状,要培养自己爱的能力,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度地自我放纵;我们要专一,专心致志是成功做好一件事的必备条件之一,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实践,老是心猿意马,我想这样无法掌握爱的艺术;我们要耐心,要取得哪怕一点点成功,没有耐心是不行的,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并且,我们还要全力以赴,把它当作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想到它值得我们全身心投入,这四点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才能在实践爱的艺术上派上用场,另外,我们要排除自恋情绪,能够形成和发展谦卑、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对自己要有信心,还要有勇气,有信仰,并时刻记住爱是积极的,爱的最高形式是给予,我们一定可以揭开爱情的神秘面纱,我们一定能逐步掌握这门艺术,让自己在爱情生活里得到满足。

读完这本书,我是第一次从理论上了解到人为什么会产生爱的需求,仿佛一直觉得爱是天经地义的,是理所当然的,从未想过孤独是产生爱的渊源,也没有思考过人渴望与他人结合的需求,也是第一次了解到吸毒等行为实质上是人以纵欲来缓解孤独的一种方式,弗洛姆为我们介绍了爱的各种形式与状态,我渐渐了解到关于爱及与爱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一些理论,有我赞同的,也有我不能接受的,上面的内容中都表明了我的观点。我想,《爱的艺术》的一些思想会让我明白该如何去爱以及如何获得爱,我要体会到“给”的真正内涵,只有当你给予更多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到强大的生命力,你才能获得更多的爱,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并且要关心尊重他人,对人善良又有同情心,也要学会自爱,珍惜自己以学会珍惜他人,逐步培养自己博爱的胸怀,了解爱以后,在实践爱的过程中,要专一有耐心,积极又勇敢,谦卑而客观,爱的艺术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学习和践行,没有爱的生命毫无力量,如同一潭绝望的死水,我们又如何忍心把自己陷在这种绝望中?让爱为我们的生命一路护航。

2011/7/2

第二篇: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书报告

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这本书著于19世纪50年代,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发行,虽然说这本书问世距离现在已有50多年,但它对爱的认识仍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启示作用,特别对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社会中的中国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开门见山,指明爱是一种艺术,需要学习和实践;其次从爱的理论出发分别阐释爱对于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爱的对象(母爱、兄弟的爱、性爱、自爱、对上帝之爱);再次阐明了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最后提出了爱的实践。作者思路清晰,条理明确,论证严密,批判和吸收了各学派、各学者的思想,文章充斥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爱的批判,这与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的中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的大机械时代有相似之处,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中国也存在。

由于对本书只是一知半解,不能很深入的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只能从中选取一些内容,谈谈我对弗洛姆关于爱的观点的理解。当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看到《爱的艺术》这本书时大多首先想到的是爱情,那么我们就从爱情开始谈谈我对弗洛姆关于爱的认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在小说中,电影中,歌曲中有很多描写爱情,歌颂爱情的,人们常常用海誓山盟,天荒地老,一见钟情来形容爱情,所以人们用宿命论来理解爱情,相信爱情是上天注定的,在冥冥之中有那么一个人一直在等你,认为爱情就是缘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爱,是需要学习的东西。文章中指出,人们认为爱没有任何可学习之处是因为:

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是把他当做爱的问题。

在他们看来爱是被爱,是如何惹人爱,爱是不需要能力的,在现在的男女交往中,我们总是把自己当做是被爱的对象,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爱,所以我们费尽心思的让自己惹人爱,男性努力获得金钱,名利,地位;女性减肥,整容,健美。他们没有真正的理解爱,在弗洛姆看来爱主要是爱,不是被爱;爱主要是给予,不是接受。正像《爱的艺术》中所说的那样“正是在给予行为中,我体会到了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在给予中我们感到精力充沛,感到快乐,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给予也是爱的能力的一种表现。爱情不是天注定的,使我们用爱的能力去争取的,学会给予,学会爱,相信将会拥有属于你的爱情。

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才能的问题。

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真正的爱的对象,或者被爱。中国当前的社会是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人们的爱情节奏也不断的加快,今天还在沉溺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明天抑或是有了新的对象,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用“爱情泛滥”来形容这样的人。在弗洛姆看来,把爱看做一个对象,就像是把爱的对象当做一件商品,现在的人的幸福在于观察商品橱窗的激情,在于购买一切能够付得起钱的商品,正如对男性有吸引力的女性,对女性有吸引力的男性,都是追逐的俏货。现在的中国人也喜欢用GDP来表示我们的幸福感,一切的一切都充斥着商品,金钱,名利,交易的气息。人们好像很喜欢“交易”这个词,爱的意识常常只是作为他们自身交换能力范围内的人类商品而已。现在的剩女剩男越来越多,婚介,相亲节目可谓是迅速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爱情交换的市场。我们摆上男女嘉宾的姓名、身高、体重、年龄、学历、家庭背景等等,然后向挑选商品一样去选择从没见过面的陌生人,如果各方面都匹配,价值是对等的,那么这个交换就形成,爱情的价值就在交换中体现出来,男女双方随之就坠入情网。分析为何我们现在的婚介,交友网,相亲节目迅速发展,也许我们会说现在大家读了大学出来就忙着工作,哪里有时间谈恋爱,上班的时候接触的异性又少,很难找到适合的,所以剩到了最后。这是原因吗,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一个因素,但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牵强的借口,我们没有爱情是因为我们没有爱的能力,没有学会爱的艺术,是我们的爱不专心,是我们恋爱时掺杂了太多爱情本身以外的东西,我们以一种等价交换或者是想高于价值的心态去对待爱情,把爱情和婚姻当做是财富,名利,学历,家庭背景等因素搭建起来的情感,当这些东西一旦被抽空,所谓的爱情一文不值。

三、把最初堕入情网的经历与爱情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

弗洛姆表示,当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陌生感消失时,会立刻感到亲密和融洽,这一刻他们处于最兴奋,最激动的状态,很容易产生我们所谓的“一见钟情”,对一个没有爱的人,这更会使他惊奇和陶醉。“一见钟情”被我们想象成浪漫的、美好的,当男女双方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或是两个人分泌的荷尔蒙,或是多巴胺,两人很快会堕入情网,当这种感觉达到狂热,就是我们所说的热恋。但这种感觉是短暂的,随后会发现对方身上有很多自己讨厌的性格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矛

盾就不断产生,最后恋爱宣告结束。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关心、尊重对方,对对方有责任感,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对方,让对方改变成自己理想的样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电影,电视剧中凄美的,浪漫的,惊天动地的爱情所感动,总是在抱怨现实中这种爱情是无法得到的,爱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感受彼此的存在。我们没有真正的爱情不是因为没有得到老天爷的眷顾,不是没有爱的对象,而是我们缺乏爱的能力,没有学习如何去爱。爱情的开始虽为一种感觉,但爱情需要理性,而不是盲目的堕入情网,当爱情变成一种满地都可以找到的情绪,那么爱情也变得廉价了,变得没有必要去珍惜了。

要拥有爱情必须具备爱的能力,怎样获得爱的能力呢,弗洛姆在爱的实践中提出拥有爱的能力,学习爱的艺术必须从其生活的每一方面由实现规范、专心、耐心开始做起。培养爱的能力要培养信心和勇气,弗洛姆说:“当你意识上担心没有被爱的时候,实际上你害怕的是爱(尽管这常是不自觉的)。”此外,爱要有活动性,这种活动是内心的活动,如果我们爱一个人,那么我们就要密切的关心他处于何种状态,要抛弃我们思维上的惰性。

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方面,弗洛姆的观点是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因为母亲爱新生儿,只因为他是她的孩子,而不是因为这个孩子满足了任何特殊的条件或实现了什么特殊的期望;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因为孩子实现了他的愿望,尽他的责任,因为他像父亲。我没有意思去批判大师的观点,我只是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用母爱的无条件的原因同样可以解释父爱也是无条件的,如果按父爱的有条件性,那么父亲是不爱他的长得不像他的亲身的刚出生的儿女,这在现实中是讲不通的。

这是我对本书了解较为深刻的两个方面,对本书其他关于爱的知识还要继续学习。

第三篇:爱的艺术读后感 doc

《爱的艺术》读后感

在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之前,我对爱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那种言情小说中,男女主角在一个浪漫的黄昏中,相向地走在一条铺满枫树的幽静的羊肠小道上,发生一次浪漫而传奇的邂逅,并从此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当然,在此期间,男主角会面临情敌的竞争,女主角会面临男友背叛的危险,当然,虽然过程是曲折辛酸的,但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完美的,男女主角必将像童话故事中的王子与公主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爱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儿孙满堂,死而无憾。最后,故事完结。

至于爱的艺术和爱所需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则是呲之以鼻,对于婚后所谓的“三年之痒”更使不屑一顾,因为我认为那是失败者的婚姻,那是一场失败的婚姻,毕竟,在我的认知中,成功的婚姻是不需要保鲜的,我本来认为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结合在一起,即使是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天只有咸鱼白菜送饭,他们依然是开心幸福的。至于网上教授的让婚后生活保持小浪漫的小贴士,我更是不会相信,因为我觉得每天早上能见到自己心爱的人一面就已经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小浪漫,有时我甚至会有如此念头:那男的做那么多的无聊的事去讨好他们的妻子,他们是不是做了一些对不起她们的事而感觉良心上过意不去,想要做这些欲盖弥彰的事,从心里上寻求安慰。

但当我读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后,我才真正发现我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因为我太天真,太无知,以至于把爱看的太肤浅,太简单,太理想化了。

因为我们人类无法避免孤独,而想要驱逐我们心中孤独感的办法一个是与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二则是去爱。所以说,爱,是我们内心对感情的需求,一个人内心强大的表现,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对此产生很深的误解,他们认为:爱情是弱者的感情。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爱情并不是单单强者或弱者需要的一种感情,它是芸芸众生均需要的一种感情寄托,就如同我们均需要亲情与友情,他们是塑造我们健康积极完善的精神世界的动力与基础,没有了爱情,我们的内心将会出现空虚与失落,我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世界是不健康的,故而,爱情是我们人生的润滑剂,爱情是我们人生的调味剂,爱情是我们人生的萃取剂,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谛,让我们品味到人生的甜酸苦辣,让我们真正无悔此生。正如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曾经说过:“我们的人生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面包,一个是爱情。”

另外,弗洛姆也大量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无可否认的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获得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的的同时,人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高,在自身及周围好友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心理追求的情况下,他们甘愿放弃他们追求的爱情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面对这些“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单车上笑”的可悲、可笑、可叹的花季少女,我们怎能不感叹经济发展导致了爱的溃散,虽然我们将如今社会出现的这种以爱情换金钱的行为归咎于经济的的高速发展有推卸责任的嫌疑,但我们无法否认它的消极的一面。

担当我们深思一层,我们又会发现我们的这个观点是如此幼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必然的结果,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是必然,我们不去赞叹生活方面的提高,反而降罪于他,我们是何其怪哉?细细想来,如今这种爱的溃散实际上应归咎于我们的思想层面上的建设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人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层面上,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所以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这些品质要求正是在如今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我们应该坚守的底线,无可否认的是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集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但正因这些品质难以培养,方显其难能可贵。

当我们获得了这些优秀的品质后,我们还必须明确坚守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毕竟爱情的最终结果是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庭,我们首先要承担作为丈夫、妻子的责任,然后就

是要承担作为父母的责任,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责任,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当你尚没有对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有思想准备之前就开展爱情,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你的爱情过早夭折。

可以说,爱是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能力——培养这样能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爱情需要的自律、专注、耐心需要我们对爱情的专一,面对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我们要坚守本心,虽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当我们拥有了另一半,或正在发展另一半,我们可以与他们交朋友,但决不能开展超越友情的行为,面对如今频繁出现的婚外出轨行为,我们应该进行深入反省,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不难看出那些已婚男子缺少或遗失了弗洛姆提出的那些优秀品质,面对这些情况的出现,我们更是看出这些品质的难能可贵与必要,对于这些品质的培养,我们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并且始终坚持到底,只有如此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真正爱情!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爱情的出现是人类发展的见证与必然,面对爱情,我们将如何取舍,这可以说是一个千古难题,即使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亦无法准确给出一个精确的答案,一切均应取决于自己,实际上,只要心中拥有对爱情的执着,你必将看破虚妄,收获属于你的真正美好的爱情。

第四篇:爱的艺术读后感(通用)

爱的艺术读后感(通用6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的艺术读后感(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的艺术读后感1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感情无关的古话,却在必须程度上证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但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透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潜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此刻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感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礼貌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感情。

弗洛姆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感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就应思考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格是获得真正感情的基础,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险的潜力、有勇气,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成熟的感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感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拥有创造性的爱,具备爱的潜力,愿意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做用心的奋斗,愿意为赢得他所爱的东西而劳作,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是关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潜力和他自身。这样的爱,是一种“给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透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透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双方都因此而充满快乐。弗洛姆认将“给”认为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透过“给”,个人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

而与之最为相反的是,极端的自私主义。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而是为了爱自我才爱他人,找到爱的对象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幸福”。这种爱,在对象能满足他们需要时,还能够维持平静的生活,而一旦对象无法满足,或者他们自己产生怀疑、动摇,或是自我空虚,他们的爱就会碎裂,熄灭。所以,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潜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潜力”,学会与自己相处。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写到那里,谈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及如何获得爱后,那我们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感情是人生永远的话题因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离,从孤独中抽身。而感情是人类克服孤独的唯一方法,人的感情是一种用心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分享彼此的秘密,人与人结合,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也切记感情与生活并不是脱离的,感情依附于生活。鲁迅曾谆谆告诫:“不要只为了爱而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好处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好处便是生活,人务必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爱的艺术读后感2

这半年突然有了很多空闲的时间,可以思考很多之前没有精力去思考的问题。无论是从自己三观的缺失,对感情的疑惑,还是对未来工作生活的规划,都终于有了个精神的空隙让自己好好思考这些问题。前段时间,感情问题的困惑让自己苦恼不已,我们到底希望从感情当中获得什么?一段好的感情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在美好与不完美中进行平衡和选择?一段感情的变淡和所谓的到后来会变成亲情,是不是一种骗局?对终身浪漫深情的向往是否是得当的,还是自己的幼稚和不理性?

问了几个同学,他们都不知道有什么感情方面比较好的理论著作,于是自己就在知乎上搜了搜,看到这篇比较简短加之这本是Top250于是先拿了这一本进行翻看。看完之后,总的来说自己并没有很多评论中醍醐灌顶的感觉,可能因为里面诸多是泛泛的表述,比如第四章里面“爱的实践”当中说爱的艺术实践需要的是规矩、专心致志、耐心、关注,这几个并不算有错,甚至放到如何做好一份工作、如何获得个人成就而言,这些准绳和经验都是成立的,或许这些其实就是爱情要素中最精华而质朴的总结,但却并未引起自己很大的共鸣和收获感,甚至有一种喝了一碗淡淡的鸡汤的感觉,好像洗涤了心灵却说不出有什么滋味,可能就如一个短评中所说“如果只从向善的角度谈话题只能流于空洞”。

但是,书中有些地方还是让自己觉得比较有收获的。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说“人类最深层次的需要是克服疏离感,是逃离孤独感”,觉得在自己仅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略有时候会感觉到孤独和疏离,自己觉得那是一种无法通过与人接触而消除的感觉,反而只有自己独处去慢慢消化。但是想到工作之后,朋友会越来越少、属于自己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便已经开始体会到那种孤独感了。书中认为由个人逃离孤独感角度而引出群体一致性也挺有意思的:

在民主社会中,存在压倒性的一致性。原因在于下列事实:必须有一种对追求融合的回答,如果没有别的或更好的方式,那么,通过群体一致才达到结合为一的方式也就会成为支配性的方式

另外,书中多处对于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的表述,与自己最近在读的《消费社会》恰巧有所呼应,甚至觉得现实就是书中描绘的那样。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三处,作者对于现代资本主义将人标准化进行了阐述,分别从“资本主义使人标准化,而将这种标准化视作‘平等’其实意味着‘雷同’”、“资本主义使人如机器般隔阂从而不得不通过程式化的娱乐消费等来体会开心”、“如同其他领域一样,人也将自己视为商品,人的价值由经济价值所决定”。在现代经济学的学习中我们都认为人口是生产要素的一部分,我们从离开校园的时候便开始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物质回报,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会衡量一个工作的“性价比”,无论是从年薪考虑(同样工作一年为什么我比别人挣得少)还是时薪考虑(996比955高工资是正常的)我们都将自己的时间和劳动视为一件商品与公司进行交换;我们的消费路径也是相似的,女孩子会开始购入人生第一件奢侈品,开始买名牌包包、衣服、珠宝,大都向着一样的方向靠近。我并不认为自己能逃脱这种思想,我也认为自己在努力追求和获得想拥有的物质生活,但作者的这种反思却让自己好像看到了镜中的自己:

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大批能够协调合作的人;这些人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这些人的口味也是标准化的,既能轻易地受外界的影响,又能被明确地预测。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是自由的、独立的、不服从于任何权威、原则或良心,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愿意执行命令,按照别人的期望做事,无摩擦地去适应这部社会机器;无须暴力就能指导,无须命令就可指挥,无须目标就可激励——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们要好好干活,表现活跃,发挥职能,不断前进。

其实看这本书是为了获得关于爱情的理论的,书中这句话让自己觉得困惑的东西有那么一点点被解答。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桩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么承诺相爱一辈子就没有基础。

自己常常疑惑于,人都是不断在变化,即便是我也与三年前的我有了巨大的改变,我尚且只走过人生1/4的路程,如何会有足够的智慧为剩下3/4的年华做出重大的选择。而书中所说的“一桩判断”,则意味着必须要这么做,并且得由自己对自己的判断负责。或许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自己却长时间以来无法接受这样的说辞,直到看到这句话才觉得这不是我是否愿意接受的问题,而是其定义本身便已经包含了这样的责任。

总而言之,自己还得多看看其他书才能厘清自己的疑问。(自己的困惑也是一阵一阵的,这几天心情好了就似乎完全没想过这方面的问题,或许过段时间自己又会陷入疑惑)下面记录一些书中让自己觉得颇为收获的文字:就像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要求商品标准化一样,社会进程也要求把人的标准化,并把这种标准化叫做“平等”

追求平等的趋势也是取消差别趋势的一部分,平等以这样的代价被买到了:妇女之所以与男子平等,是因为男女之间已经不再有任何差别在物质领域,给予意味着富足。不是拥有多的人,而是给予多的人才富足……他给了别人他的欢乐、他的兴趣、他的理解、他的知识、他的幽默以及他的悲伤有生命力的东西。

生活除了生存以外别无目标,除了公平交易以外别无原则,除了消费以外别无满足。

爱的艺术读后感3

有人说,“相爱的艺术是相同的,失去爱的人儿各有各的失误。”爱是一门艺术吗?让我们听听的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对爱的理解。

艾里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他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是家中的独子。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执教于高校。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病逝于瑞士家中。

弗洛姆的思想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十分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除了《爱的艺术》,他还创作了《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著作。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最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提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那么一切爱的'尝试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自制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一是只研究怎么被人爱;二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三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第二章是关于爱的理论,也是全书中花费最多笔墨来阐述的一个部分。弗洛姆首先谈了爱的要素。对人来说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爱的艺术读后感4

提及此书,我想到的最多的是爱情。本以为这就是一本关于爱情的艺术之作,翻开后才发现,不止爱情,有关于兄弟的爱,母爱,性爱,自爱,对上帝之爱。

长久以来,似乎一直都在恋爱,也一直有来自家人的爱,也有对家人爱的付出。但是突然觉得,爱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学习。一直都在爱,但好像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只能把自己或者对方称之为自私。一直以来的相处模式,所谓爱也只是一时兴起,来的快去的也快。甚至觉得根本不懂什么是爱,于是就渴望有这么一本书。《爱的艺术》来的刚刚好!

“在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的爱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爱。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去学习。人即要学习爱的理论,也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

我们都知道,爱一个人就要给他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两个人共同进步。而往往在其中,渐渐地会发展成一种惰性,觉得其他的多余要求都是奢侈,更多的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关心自己有没有达到满意?而忽略了对方的需求,这种爱自然持久不了。

“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从而使他从孤独的囚牢中解脱出来。”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寻找另一个人与之结合,因此我们才总是在自己缺失的另一半。

爱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是永恒的,不是坠入情网。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爱通常包含的基本元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爱的艺术读后感5

了懂得什么叫感情,感情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用心好处,同时也是为了改变之前认为“感情是无聊的东西“的看法,我读了这本《爱的艺术》当然这本书也谈及到了亲情和友情方面的知识,自己在这两方面还是看的很重的!只是因为在之前不理解真正的感情。

读完这本书之后,自己也懂得了不少!那么感情到底是什么呢?书中的几个词概括了其真正的含义。爱除了给予之外还有这些用心的要素了解,尊重,职责和关心。首先先谈谈了解和尊重吧,要想尊重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这个人。透过了解认识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尊重对方。为感情所持的职责感和关心程度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那么,一切都只会是盲目的。然后再谈谈关心和职责吧,感情说到底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用心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用心的关心,那么这种爱就称不上真正的爱。关心也自然会牵动感情的另一个方面,即职责感。职责感完全是人的一种由心里驾驭的自觉行为,是“我“对另一个具有生命好处的客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和反应。

所谓爱人的职责感,就是建立再对他人的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的基础上的。同时呢,尊重也是感情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如果感情没有尊重,那么所谓的职责感就很容易蜕化成对对方的支配,占有甚至是奴役。尊重这个词的实际好处就是指客观地正视对方的全部,并容纳对方独有个性的存在。让一个被我爱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长或发展,而不是要求对方服务于我,我同样就应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乐意理解他(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为我预先设计好了的模型,更不是为了她当作我使用的工具。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给予属于她自己空间的基础上才会有感情。感情是一种行为,是人的能量的实践,这种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被外力强迫所导致的结果。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用心感情呢?需要两点重要的要素,第一:自觉摆脱自恋,第二:客观性着眼于现实,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谦恭和理智。

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献出自己,而不是有条件地期盼得到对方的回报。感情是信念的一种行为!如果“我“在爱,我便会处于对“我“所爱的人十分关心的状态,而不仅仅仅要求每一天都和对方溺在一齐!如果你不认同完成一切事情都需要有必须的时间和过程,一开始就急于求成,你就毫无目的地给自己施加压力,你就会因此一事无成,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用心的感情!

当我读完这本《爱的艺术》之后,它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作感情,感情需要彼此的信任,彼此的尊重,彼此的关心,彼此的包容,并且给彼此自己的自由空间而并不是整天溺在一齐,无所事事,整天喜怒无常,颓废至极。而是彼此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为彼此未来的打算所以“我相信感情并不是无聊的,感情能够是用心向上的,能够是彼此间的精神支柱。

“所以我祝福天下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祝福你们永远幸福,快乐每一天。至于我自己呢?一切的一切等我自己真正成熟了之后再说吧。那么何谓思想成熟的人?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潜力的人。思想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在理性推导下,他放下了先前那种无所不能的目标幻想,并能以一种谦恭的态度应对现实。

爱的艺术读后感6

《爱的艺术》和《你的努力,终将成就无可替代的自己》这两本书籍,当它们同时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映入我脑海中的不是后者,而是前者的爱。无可否认后者那种肯定的精神让我钦佩,但我个人更乐忠于前者。爱这一名词渺小而又伟大,从我们哇哇落地之时起,爱这一词汇便时刻萦绕着我们。无私的母爱,沉默的父爱,单纯的友爱,如蜡烛般燃烧自己的师生之爱,无一不温暖、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它的主要内容是该篇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解释了爱这个深奥的话题,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当我打开这本书时,我很认可前言中的一句话“我们不能因为爱并不容易,就不去认识它的种种困难,以及实现爱的条件”。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我的回答是“是”,但这门艺术深刻而又艰难,尽管大多数人都认可这个答案,却又无能为力,仅有极小部分的人去研究这门艺术。第二章爱情的理论中对爱情的阐述,使我感到陌生而又复杂,略感熟悉的也只有母爱、父爱、博爱、以及自爱。第三章中的理论,通过时间的积累证明它的不可实现性。在文章的最后爱的实践中告诉我们,不管是木工、医学、还是爱的艺术,都需要一定的训练,专一,耐心以及全力以赴。通读全章,不得不惊叹于它的深刻,对于我一个门外汉来讲,实在是晦涩难懂。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自己读不下去,只是对于这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著作,我觉得我以后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领悟和消化它。

弗洛姆的文章中说,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责任心就会变成对他人的一种控制。而作为医护工作者的我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何尝离得开这四项呢?来自不同城市的我们一同汇聚在这里工作,从陌生到熟悉,我们彼此相识相知,在对方的身上认识彼此的独特个性,促使对方努力成长,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们,这是尊重。身着白衣踏进院门,需要我们时刻踏实严谨,精益求精。不仅是对工作的认真,也是对患者的一份关心和一份责任心。讲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我院发生的一件趣事。上班期间,一位阿姨拉着工作者一起跳舞,问及缘由,是大夫精湛的技艺,极致的护理,让阿姨可以活动自如,恢复正常生活。看着她开心的脸庞,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更强!

最后让我引用彭沙尔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于任何事情,任何人”。

第五篇:《爱的艺术》读后感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罗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的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爱的艺术》读后感四篇(一)

婴孩呱呱坠地,以血缘为密码开启爱的神秘之门。这份与生俱来的珍贵礼物——爱,是哺育人成长的精神母乳。沐浴在爱的恩泽下,感受着蕴含其中的人性的美好与光辉,人格之树茁壮成长、茂盛参天。而后播洒下一片爱的浓荫,给亲人、给朋友、给世界,一份成熟的、勇敢的爱的回馈,完成一度爱的循环。通过爱的交互,清晰对生存、对生命的认知。

爱首先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人们往往因为不被认同、不被爱而沮丧,也因此将自己囚禁在孤寂的花园中,拒绝打开爱人的心扉。这是因为他们还停留在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给予是最高力量的表现。

恰恰是通过给予,人们展现自己的力量与自信。当我们回味对爱的体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无私无怨的给予让还是孩子的我们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我们认为被爱是理所应当的,因而当我们走向陌生的社会,面对非亲非故的陌生人,我们失去了从前从亲人获取的那种理所应当,心里的误差让刚刚脱离稚嫩的我们无所适从,因而进入思想孤寂的樊笼。

正如弗洛姆所说: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为之付出努力。这首先就要求我们有独立的人格、成熟的思想和对爱的理解。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母体的胎衣出生时就脱落,而思想的胎衣只有当我们的人格真正健全才能完全摆脱。能够给予成熟的爱就是一个人人格健全的表现。成熟的爱的发展融合了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这样他既能相信世间有无条件的祝福、无条件的平和、无条件的爱,又明白有些爱需要自律、需要争取。

《爱的艺术》读后感四篇(二)

爱,总是一种容易令人动容的情感。我们向往爱,追求爱,呵护爱,也曾经或将要在爱的道路上经历许多不尽为人知的苦楚与困惑,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爱,或者说没有体会到爱是一种艺术。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爱的艺术》中就肯定了爱是一门艺术,向我们娓娓阐述了爱的理论,并引导我们进入爱的实践。我想,当我们透彻了解了爱,我们的思想会到达一个新境界,灵魂也会得到升华,因为爱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的、净化人心的过程。

提到爱,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爱情。古今中外,多少人沉浸在缠绵的爱情中,或离或聚,或悲或喜。作为渺小的个体,我们大多数人无法不被这些情感所困扰,每个人对待爱情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到了一定年纪,我们会渴望爱情,憧憬爱情,爱的种子在心中的萌芽是那样的自然,不需要理由。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人类生存的规律。或许像弗洛姆认为的,人内心存在一种孤独感,它使得我们寻求与外界的联系,选择群居甚至纵欲的方式解决由孤独感引发的恐惧。

真正的爱情,可以帮助人从精神上削弱孤独感,爱情的磨合是绝佳的摆脱孤独恐惧的方法,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爱的艺术是一种平等与和谐的艺术,我们懂平等,也懂和谐,但是我们还做不到。在有的人心中,爱情是两个灵魂的邂逅,充满浪漫气息,但这远远不够。两个灵魂两颗心,相遇相知相恋,爱意令两个人融为一体却又保持着各自的个性,他们抚慰了彼此的心灵,他们用个人的生命完成对另一个人的生命的承诺,他们的爱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美好,这是我心目中的爱情。

爱并不只局限于爱情,还包括博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自爱乃至上帝之爱。我特别为书中所讲的“博爱”而感动。“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爱意的责任感”,即使无法每个人都做到这样,但只要有一个人做到了,他便会引导更多人拥有博爱之心。世间万物,会因为有这样的博爱而充满生气与希望。我想,博爱不是泛滥的爱,它也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与社会法则之上的,或许,博爱也可以说成是公正、责任、善意的结合体吧。

爱的这门艺术,需要人们看清自己,也要看透爱。弗洛姆用了两句简单的话来表明不同程度的爱,让我印象深刻:童稚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细细体会,给我很大感触。经历了年少无知,看多了世间冷暖,当我们成长到一定阶段,我们懂得了爱的付出而不考虑自私的拥有,收获爱反而会变得次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爱的给予缔造了爱的升华,展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活力。

读一本好书,给自己思考感悟的时间,让自己得到心灵的成长。哪怕现实太现实,也要努力学习爱的艺术,实现生命的价值。

《爱的艺术》读后感四篇(三)

我们常常能在各种影视剧或者小说中看见如下俗套的台词——“我这么爱你,你为什么就是不爱我?”不知道说话的人是否突然大脑短路觉得爱是一件可以等价交换的物品,所以我爱你你就应该爱我,你不爱我就是你的错。但是我们冷静下来,理性思考一下就知道:爱从来就不是一种平等的东西。如果我们追求完全平等的爱,那么只能说明我们根本就不懂得爱。

事实上,从古到近,无论中外,像自由之类抽象的名词一样,爱也是一个人类永恒追求与探索的话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爱,怎样去爱,爱又能带给我们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

首先关于我们为何去爱。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认为,这是摆脱孤独感的需要,结合愿望的需要。确实,每个人都是孤身一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终仍要孤身一人回归。天性的孤独感使我们难以忍受长期的独处,积极地走向外界去寻求同伴,与群体相结合,而性别的差异又促使了两性的特殊结合。

其实摆脱孤独感有多种形式。比如狂欢、从众或者创造性活动,但是这样的结合并无法使人脱离孤单的宿命。狂欢的快乐稍纵即逝,而且仅仅在某些特殊的文化特殊的时间才被允许,否则自我就会产生强烈的罪恶感与负疚感;从众常常使我们失去自我,活在社会规范的条条框框中。

正如弗洛姆尖锐地指出:当今的平等性与其说是“整体性”,不如说是“同样性”,我们的人生几乎是被安排好了的,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成家,什么时候养育后代,即使具体细节稍有差异,但仍是大径相同的;而创造性活动,我们面对的不过是死物,根本无法产生精神上的交流。也因此,只有爱才是唯一正确,唯一真正有益于我们摆脱孤独感的结合方式。

但是,正如开头我们提到的那样,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懂爱。我们总以为爱是一种有迹可循的东西,觉得付出就应当得到回报,甚至以爱之名伤害着别人。我们不难看到有些姑娘像菟丝子一样,什么都依靠着自己的男朋友,没有任何主见。“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当代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里这样写道。这样的爱情才是我们真正应当追求的,不是控制与庸附的共生性结合,而是“在保持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一个人的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它并不如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活动一样,存在明确的目的性,一定要说的话,它的目的就是付出,就是给予,使你所爱的那个人活得幸福。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在感叹如今的爱越来越不纯粹,真正的爱情越来越难得的原因。

当今的社会文化使我们越发功利化,就像某句调侃所说“有的人,没占到便宜就会觉得自己亏了”,于是我们很难再看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种和谐而完满的感情。什么丈夫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妻子,老伴携手环游世界的新闻常常让我们感动不已,可是,爱情难道不该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么?

对于爱,我们需要关心,需要了解,需要尊重,还需要责任感。没有关心与了解,我们无法亲近我们所爱的人,实现精神上的交流;没有尊重,我们无法保持双方的个性和爱的自由,爱便会成为枷锁,困得人无法喘息;没有责任感,我们无法维系长久的情感,爱便会沦为镜花水月的过眼云烟。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认为爱=激情+亲密+承诺,除了生理上的着迷情绪,后两者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爱,除了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所爱的人,也帮助我们发现了自己。我们本是孤立的两个人,却因为爱而融为了一体,相互了解,彼此信任,通过对方得以看见自己,探知自我。这是一件多么神奇而美妙的事情。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爱的艺术》读后感四篇(四)

最近几天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多。书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同时,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

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在渴望爱,许多小说、歌曲都在称颂爱,但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为爱烦恼的人。《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就说其实绝多数人没有具备爱的能力,又或者说其实多数人谈的是爱的感觉,谈的是被爱,通过看这本书知道爱其实是一种能力,可以学习,从哪里学起,主要有三个重要元素,说起来简单,但想做好并不容易。

首先,第一个需要学习的能力是给予,你要主动的给予,给予很容易吗?其实不是,很多人会说,哦!我很大方,很慷慨。因为很多人的给予都带有被动,都是因为某个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实是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希望是要有回报的,这本书里讲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报,没有被动、没有社会压力或者其他什么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主动给予,主动给予是想要分享,我们可以检查下自己的给予是主动给予,还是被动给予。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动给予,而是被动给予,说明你的爱的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个能力是关怀。书中说到真正的关怀是本身要有劳动力在里面的,平时当我们说,我们好爱自己的家人,却从来没见过你关怀、照顾过你的家人。说自己好爱自己的学生,也从来没见过你关心过你的学生,那只能说明你爱的是家人、学生给你来的感觉,所以,真正的爱中,你要有劳动性的关怀。

最后一个需要学习并具备的能力是尊重,真正的爱中必然有尊敬,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这本书就说尊敬其实在拉丁文中得意思是如实的注视对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的对待你,很多的父母以为他们爱孩子,其实他们只是希望他的孩子变成一个他渴望形成的样子,并没有如实的尊重。只有尊重,你才会获得真正的对方。

《爱的艺术》是心理学家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这是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但又能引起思考的“小书”,很庆幸遇见了它,弗洛姆的文笔很流畅,思维很连贯,不是那种严肃的说教,也不是牧师般的引导,他不是要教会我们什么,他只是在讲述,就好像一个老者在讲自己人生中关于爱的那一章节,每个听众各取所需即可。

下载爱的艺术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的艺术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很多读者在没有了解《爱的艺术》一书的内容时更多的认为这是一本“恋爱秘笈”,其实不然,与其说《爱的艺术》是一本和爱情有关的书籍,我更愿意把它归类为一本心理学......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 教我们重新做人。—— 莫里哀 初读《爱的艺术》时,我还幼稚的以为不过是说些关于爱的事情,与仍处于大学期间的我并不相关。可是渐渐读......

    爱的艺术 读后感

    读《爱的艺术》有感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其实不以为意。还在质疑着这一本薄薄的书怎么可能那么著名。竟然还有人称之为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誉其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

    爱的艺术读后感

    起因:麻麻自从看了我去年的新年晚会反串,一直对我的角色耿耿于怀,担心我接近四年来汲取了舞台上瑜兄的各种不良恶习,命我反思自己性格的不足;又后悔高中的时候语文不是她掌舵的,缺......

    《爱的艺术》的读后感

    简介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们的......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曾经读过美籍作者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这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现在记忆模糊,但其中作者对“爱”的诠释仍令我折服。这本书剖析了“爱”......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1 曾经读过美籍作者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这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现在记忆模糊,但其中作者对“爱”的诠释仍令我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