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不磨灭的记忆——钱学森
永不磨灭的记忆
——观《钱学森》有感
最近,一直被一个人的故事感动着。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在观看《钱学森》这部电影之后,我就被他的爱国情怀、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又一次深深地折服了。
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恢宏的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钱学森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从他身上使我对“爱国”这两个字的理解由模糊变得逐渐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以祖国利益至上;爱国,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可能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第二篇:永不磨灭的记忆
谨以此文纪念辽河会战五十周年
永不磨灭的记忆
作者姓名:程尚军
作者单位:辽河油田多种经营事业部天意公司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下辽河油田已经五十年了。从六七三厂、三二二油田到如今的辽河油田,辽河会战五十周年,辽河油田的发展历历在目,唤起我作为第一代石油娃的许多记忆。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玉门油矿参加石油工作的,建国初期,国家搞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石油,西方发达国家又搞经济封锁,父亲这代石油人怀着为国家多找油的信念,毫无怨言,听从党的召唤,奉献一腔青春热血努力工作。一九五九年,在松辽平原发现大油田,我的父亲和几万石油大军一起,参加石油大会战,会战初期生产、生活条件何等的艰苦,住的是马棚、地窖、干打垒,生产运输设备不够用,靠人拉肩抗,把几十吨重的钻井设备搬到井场准时开钻,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头顶青天,脚踏荒原,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概,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成立了大庆油田,我也诞生在那个年代。
哪里有石油,那里就是家。一九六七年三月,只有五岁的我,告别了大庆杏树岗的家,告别左邻右舍叔叔、阿姨,告别童年的小伙伴。随父母坐上一列火车满载着石油装备,近千名石油工人、家属、子女驶离了生产、生活相对稳定,初具规模的大庆油田,来到辽宁南大荒盘锦进行石油勘探,拉开了六七三厂会战的序幕,创建了辽河油田五十年来无数个第一,让那些参加会战的石油娃和老石油们铭刻在心上。第一口油、汽井,第一所学校六七三厂职工子弟学校,(现在红村中小学)第一所医院,第一个家属站,第一个联合站,第一个家属区,第一车原油外运,第一口高产井,第一条柏油路,第一座楼房,第一座俱乐部,第一所幼儿园等等,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单位用的是番号,叫六七三厂。
刚刚到这里,什么都没有,影入眼帘都是沼泽、芦苇、盐碱地,寥寥的几户人家,住着底矮的土房,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是露天大坑的水(俗称鸭子汤)生产生活物资全靠外运,坑洼不平的土马路上,除了油田生产车缓慢的行驶着,很难见到汽车,偶尔能看到马车几人力推车。没有住房、医院、学校等等。钻井队井打到那里,家属孩子就近住在老百姓家中,一年多的时间经常搬家,沙岭、热河台,东风、黄金带、于家楼等地。不上学的孩子在家里玩,那些上学的孩子在附近学校上课,由于经常搬家,他们也经常转学。生病也要到很远地方就医。
一九六八年,我们家和其他家庭一道,搬到建好的第一个家属区红村,也是六七三厂总部,当时有地球物理(现在的测井和物探),机修厂和汽修厂及管子站,规模都很小。几十栋家属区的房子五花八门,有土坯房,半土半砖的,白砖的,红砖的,房顶有尖顶的,平顶的,半圆顶的。刚刚搬到新家人人都高兴,但是面临的生活困难也很多。没有电,家家点油灯或蜡烛;没有自来水,到外面大坑挑水;没有天然气管线和液化气灌,做饭取暖全靠干草、劈材、原油。在那里住过的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家家门前的草垛和油坑,小孩玩耍掉进油坑,弄的满身是原油。商品短缺,许多商品要到田庄台、大洼或营口去购买,没有交通车,只有走路或搭便车。没有通讯设备,谁家有个急事,需要打电话找人,得要到某某单位借电话,不知道经过多少次插转,才能找到人。我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读于六七三厂小学,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师资、教室、桌椅板凳不够用,我们一年级的学生自己带一个小板凳和一个大板凳去上学,教室不够用还要和高年级倒,每个年级上半天课。
那时的生产条件比较困难,钻井队钻探施工的地方,没有像样的路和桥梁,钻井设备又比较重,父辈们经常靠人拉肩抗,把钻井设备及物资运到井场。我亲眼目睹过32144钻井队的干部职工,在一次大雨过后,拉钻杆的车陷在离井场几公里的路上,无法把钻杆运到井场正常开钻,在队长指导员带领下,发扬“铁人精神”克服困难,全队干部职工齐上阵,连倒班休息的同志也参加搬运钻杆活动,扁担压断了就用肩膀扛,四个人抬一根几百公斤重的钻杆,走在泥泞的路上,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走,硬是把几车钻杆抬到井场,没有耽误打井。“黄五井”井喷,当时我的年龄还小站在远处看热闹,不太懂井喷后不及时抢救,造成的后果和损失是巨大的,但是抢险的过程和场面是相当危险和惊心动魄的。六七三厂所有职工全部参加抢险,我的父亲也是抢险队员之一,情况是万分危机的,方圆几公里不能动明火,几十辆甚至上百辆消防车抢险,他们是省里各个城市紧急调来的,许多解放军战士也加入抢险行列,许多抢险队员昏到了,一批批抢险队员又冲了上去,经过干部职工解放军战士共同努力,终于制服了井喷,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涌现出一批抢险英雄模范。
记得几年前父亲和他的伙伴们,退休后到油田多种经营企业参观,当他们来到我工作的单位参观的时候,看到高精度拔管厂生产的油管及套管,他们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他们哪个年代,这些物资都是靠进口的,六十年代困难时期,一头猪才能换一米石油专用钢管,简直没有想到一个三产小企业,能够生产如此高精度的石油管材,又看到我们自己生产制造的钻井队用的生活空调野营房,泥浆固空循环系统感慨万千,回想当年他们住干打垒,马棚、地窖、帐篷,挖泥浆池的情景,变化太大了,如果他们那个年代能用上泥浆固控循环系统,钻井施工过程中突发事故,就不需要有“铁人”王进喜和石油工人跳入泥浆池中搅拌泥浆,避免卡钻、井喷等事故。当他们亲眼看到天意公司生产制造的,国内先进的顶部驱动装置、旋转导向时,这些老石油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夸赞说“你们这一代石油人,让我们当年的梦想成为现实。老人们激动了,流泪了。
从六七三厂到现在的辽河油田,走过五十年的艰苦的创业历程.这短暂而漫长的五十年凝聚了多少人辛勤的汗水和生命,他们战胜了井喷、地震、洪水,冰雪等自然灾害,找到了几个高产油气田,把昔日南大荒、盐碱地、沼择地,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化工城市!从六七三厂至今,辽河油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整齐的街道,宽敞的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商品琳琅满目,通讯,互连网进入家庭,许多人购买了小汽车,人们都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水、电、气、暖一应俱全,人们安居乐业。生产用的钻采设备全部更新换代,采用现代化的石油装备。辽河油田原油天然气产量具全国前几位,为国家上缴大量利税,为国家能源战略做出大量贡献。在稳定区域市场基础上,开拓大量的外部市场,在陕北黄土高坡、新疆浩瀚的沙漠、冀东平原、中原大地、江南水乡等地,到处都有辽河油田人的身影。现如今辽河油田的石油人,走出了国门,遍布苏丹、伊朗、委内瑞拉等国家,辽河人的风采赢得国际友人的赞颂。
辽河油田风风雨雨走过的五十年,是石油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五十年,是创造和谐、创造辉煌的五十年。作为一名石油人,我觉得人生有一种精神,无法用文字和语言表达,任凭时光的流逝抹不掉,岁月的风霜雪雨冲刷不掉。那就是大庆铁人精神,是石油人的石油情怀!辽河油田是我从石油娃到石油人锻炼成长的地方,是我激情燃烧的圣地!请老石油们放心,新一代的石油人会把它建设的更加美好!我是石油人,我爱辽河油田!
第三篇:永不磨灭的记忆范文
永不磨灭的记忆
---,男,现年--岁,----年-月毕业于----,大学本科学历,法学学士学位,中共党员。----年-月,被选聘到------工作,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三年的农村工作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部分,为我的生命历程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首先,村官经历提升了我的人生境界。总书记曾对大学生村官说过,“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大学生村官们要珍惜现在的机会,不断地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与素质,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村官经历进一步培养了我忠于职守、奉献农村的敬业精神,造就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雷厉风行的务实作风,锻造了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的顽强毅力,始终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我从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成长为一个老道成熟的管理者,脱掉学生胎,换掉书生骨;洗去菩萨心,革去小资面,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其次,村官经历完善了我的知识结构。大学生村官们虽然都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还是一张白纸。毛主席曾说,中国的国情是什么?就是农业和农村,了解了农业和农村,就了
解了中国国情。社会和人心是一门大学问,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研习,而农村正是一个好课堂、好阵地。村官经历,是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总结和检验,是对书本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实践,是走向更广阔社会舞台、从事更重要社会角色的一次大集训。三年的村官经历,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学会了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发动群众,如何团结同志等等,这些东西是任何一个高等学府都无法教授的。
再次,村官经历磨练了我的意志。毋庸讳言,农村生活清苦,物质相对匮乏,到村上工作之后,我举目无亲,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障碍无处诉说,一到晚上就只剩下独自一人,可正是因为这样的遭遇和环境,我开始审视自己,品味孤独,沉淀人生,去挖掘自己的内心,这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定位和浴火重生的过程。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处在多么困苦的环境中,都能看到希望,重拾生活的勇气。
温总理曾鼓励年轻大学生:“既要放眼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大学生村官不乏凌云之志,但缺的是注重当下,踏踏实实从小事、细微之处做起。不管以后从事何种事业,都应注重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都应有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除过各级组织的教育、管理、培训、引导外,个人更应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强化学习,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大胆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
中提高素质,培养提高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使 “村官”经历,成为一生中难以眠灭的记忆,成为影响自己一生的重要历程。
第四篇: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
核心提示
他16岁参加鲁南抗日部队,从此走进枪林弹雨之中;17岁经历“鲁南事变”,浴血奋战数日才突出重围;19岁调入军工厂,制造、改进地雷、手榴弹„„他就是今年已92岁高龄的抗日老战士黄xx。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这位抗战老战士,走进他记忆里的炮火硝烟之中。
不愿偷生赴国难
在山东省临沂市西南25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发生过“鲁南事变”的小县城——苍山县(现改名兰陵县)。这里是抗日老战士黄xx的家乡。
1924年2月,黄xx出生在苍山县的一个农家。家里只有两间草屋和几亩靠天收的山坡地,由于家里穷,他到了上学年龄却不能走进校门。7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和一个哥哥艰难度日。8岁时,他得了一种在当时很难治的黑热病。由于脾脏肿大压迫腹腔,他连路都走不成,母亲背着他四处求医,但均无疗效。
眼瞅着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母亲找到了“神婆”。有两个村子的“神婆”都说,这孩子活不成了。再后来,路过村子的一个八路军卫生员告诉他母亲一个治病方子。母亲按照方子把用醋泡过的乌鸡蛋蛋清和罗面时散落的飞面掺和在一起,贴到他的脑门上,没想到贴了几次他的病情居然好了起来。
1940年初,日寇的铁蹄踏进沂蒙山区。每一次鬼子进山扫荡,全村人都跑出去躲避。可有一次乡亲们没有来得及撤离,黄xx亲眼见到鬼子在村里烧杀抢掠。“抓鸡赶猪抢女人,我家的两间草房也被烧了。”黄xx说,“鬼子杀人比杀鸡还容易。我想,与其这样等着被鬼子杀害,还不如参加队伍跟鬼子干!”
1940年10月的一天,八路军山东鲁南军区司令部驻扎村里,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黄xx第一个报名参军。
浴血奋战突重围
走进部队,也意味着走进了枪林弹雨之中。黄xx至今还记得当年那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
那是1941年的农历正月初一,黄xx和战友们刚围坐在一起准备吃饺子,村头突然响起急促的枪声。“鬼子想趁过年把我们‘包饺子’。战友们丢下饭碗紧急转移。我们接连翻了3个山头才甩掉了后面的日军。”黄xx回忆说,“到了天黑后,部队隐藏到一个小村子里,靠老乡帮助,一人吃了一个小红薯算是过了这个年。”
在之后的时间里,黄xx跟着部队在山区里打游击。埋地雷、炸汽车、拆铁路,他参加过多次战斗。黄xx说,铁道游击队属于鲁南军区司令部领导,他所在部队经常配合游击队行动。
“鲁南事变”,是黄xx经历的又一次残酷战斗。1941年4月25日,国民党顽固派经充分预谋,乘鲁南军区主力和地方武装春季反击日军“扫荡”之际,出动整编师团的军队,并纠集地方土顽2000多人,大举进攻鲁南军区所在地苍山县。
“4月25日天刚亮,县城四周就枪声大作。我们刚从西城门撤出,敌人就进了东城门。出西城门就是一条长沟,沟的北边是山头,敌人早已埋伏在那里。我们刚一出城,敌人的机枪子弹像雨点儿一样射来,很多战友都倒在了沟里。”黄xx说,“我当时给鲁南军区司令部军工科科长黄华(建国后任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当通信员,他带着我顺着沟底的北沿跑,穿过了敌人第一道封锁。”
“我们跑了一整天,天黑后到了一个村子,休息了一两个小时后又向东转移。半夜时到了另一个村子,但黄华根据枪声判断前边仍有敌人封锁,立刻带着我们又掉头向天黑时到过的那个村子走。”黄xx说,“黄华比我大6岁,他个子高、本事大,对形势判断准。不久,我们听到东边的村子枪炮声响成一片。原来,由于天黑看不清,鬼子和伪军打了起来。”
伤疤是抗日“纪念章”
“4月26日天亮时,我们又被包围了。黄华带我们先向西北突围,再往东南走,经过一天一夜急行军,27日才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一次整个鲁南地区都被敌人包围了。”黄xx说。
在突围过程中,黄xx两次负伤。一次是弹片击中前额,幸好只是擦破了皮肉;另一次是子弹击中他的左臂,这一次是实实在在开了个洞。黄xx抬起胳膊,指着他左肘关节上方一处大而深的疤痕说,当时没有药,伤口感染,形成了一个大脓包,整条胳膊都肿得厉害。行军时他就用布条把胳膊吊在胸前,到营地后把脓往外挤,再用盐水冲洗,洗后撒些中药面。过了两个多月,伤口才慢慢愈合。
1942年,鲁南军区开展生产自救,黄xx被调到被服厂工作。一年后,他到鲁中军工厂学习武器弹药制造技术,之后在鲁南军工厂任手榴弹模具组组长。他先后参与过枪榴弹、手雷、地雷、破击炮弹等生产制造,直至日寇投降。194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几家军工厂合并,他依然工作在弹药生产一线。
1949年,黄xx被抽调到华东工业干部学校学习,两年后被分配到华东工业部下属的一家建筑单位。1955年,他随单位参加了洛阳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玻璃厂等重点工业项目的土建工程建设。1956年调入河南省公安厅工作,后被分配至焦作劳改单位。1965年调市教育局负责基建工作,1986年在市建筑三公司离休。
新中国成立后,黄xx曾多次调动工作,但最高职务仍是副科级。如今,他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身体尚好,头脑清楚,听力、表达力都好,而且行走自如。老人现住在焦东北路一号院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里,这是10年前购买的二手房。关于待遇和住房,老人并无挑剔。他说比起牺牲的战友,自己幸运多了;比起抗战年代,现在的生活好多了。
战争年代的炮火硝烟已经远去,但关于战争的记忆将伴其终生。“我是战争的亲历者,日寇侵略中国的历史,我是见证人。”黄xx说,“谁要想抹杀和篡改历史,那是痴心妄想!”
第五篇:雷锋精神永不磨灭
雷锋精神永不磨灭
虽然已是事隔多年,但说起‘雷锋’两字却谁能不知,谁人不晓的英雄人物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一辈革命家谢觉战士说过:“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每一个有致于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贡献的中国公民,都应当不负时代的重望,在学习雷锋的实践中谱写新的篇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创造新的成绩,做出更大的贡献!
春回大地,万物更新,转眼间,时间如流水般的溜走,我也踏入高中的殿堂学习,回忆起儿时老师常教我们唱的一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歌词是这样写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儿时时只知道跟着老师唱,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看了许多关于雷锋的故事,慢慢也领悟出许多的道理。”
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一个能够穿越时空的励志榜样。伴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前进的足迹,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激励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雷锋的一生平凡而伟大。他的精神集中体现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雷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永不褪色,永放光芒!
三月五日是雷锋纪念日,学习雷锋好榜样,对于他的精神,毛泽东主席曾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然而今天,雷锋虽然永远的沉睡于地下,可他留给我们世人的精神却不断的开枝散叶,成为了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
其实学习雷锋精神并不需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也不需要你粉身碎骨,只需要你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就是当代的活雷锋!
虽然我不可以说成当代社会人人都是活雷锋,因为这个世间本无完美可言,如果什么都是十全十美,又怎样来证实它的存在呢?不管在好的或者事物,都有它的不足之处,正所谓人无完人,事无完事。我们在追求完美中,其实还不是在追求它的不断进步,不断改善罢了!像今天我们当代社会存在的雷锋精神也不一样,必须通过不好的一面来体现好的一面,才能证实它的真实可言,证明雷锋精神是永不磨灭,永不退色,它是永恒的!它的存在不止在雷锋的年代才有,在今天我们这个当代社会中依然有活雷锋的存在。
像一个小区住着王爷爷,虽然已是84岁的高龄,可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满头的银发和那微笑成了他的特征,背有点陀的他干起事来却不含糊。走起路来精神抖擞的样子一点都不显得他已经是不惑之年。在小区里,在街道里,在马路上时常会看到他的背影,时常做些绿豆芝麻大小事,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这些小辈,勿以事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为之!每次看见他,他都在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小事虽小但他毕竟是84岁的老人了呀!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担心起来。一日烈日当空,在车站的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我眼前闪过。咦?这不是王爷爷吗?他左手拎着一个涂料桶,右手拿着一把大刷子,脚边放着垃圾桶和铲子。我快速来到王爷爷身旁,“王爷爷?”我亲切的叫道。“呦,是小英啊?你来干什么啊?”王爷爷关心地问道上完课乘车回家,“我回答道,”您又来美化美化环境啦?”“哦,你看这墙上的笑广告太多,有碍市容,是城市“牛皮癣”哦。以来,咱们荣昌也算是个城市,西南大学还有外国的留学生呢,外国人看到了总算不好,说咱们是个不满千疮百孔的荣昌成,说大了中国的国际声誉也会由此下跌;而来,这些广告多数是骗人钱财的,有些江湖郎中不但骗人钱财,还胡乱医治,把别人的生命忽视,这列子多得数不胜数,像你不就是其中一个吗?上次我回河包,听你妈妈说你小学毕业得了个什么荨麻疹,后来不就是被这些给骗了成了慢性荨麻疹,还听说花费了上万元的治疗费用,你现在好了没?我听了心里突然酸酸的,我对王爷爷说现在在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应该用不了多久就会好。王爷爷听了兴奋的说:“好!好!好!那就好!这些例子多得数不胜数,我们不能让他们得逞。”王爷爷一边愤怒的说着,一边清除小广告,只见他拿着铲子把贴有小广告的地方都铲掉废渣扔进垃圾桶,又拿起刷子沾了沾白色涂料,把铲掉的地方都涂了涂,补了又补。我看见了也来帮王爷爷补了起来。我们身边看起来不经意的小事,会让我们的天变得更蓝,城市更整洁!”让我们一起从小学会做好人,做好事,携起手来做新一代好人,新一代的活雷锋在世。从王爷爷的举动中,我看见了雷锋在向我们招手,在这件事情中,我看见了社会的不完美,江湖郎中的不负责,让我遭受了大笔父母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来为我治病。看见他们可耻的一面。正是因为当代社会存在这些现象太多才突出体现活雷锋的在世!
又如: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无数的生命在这场灾难中死亡,无数的人民无家所住,接受了失去亲人和家庭破裂的痛苦,我国的爱心捐款在世界各地展开,曾让我记忆最深的要数我在电视上看见一个残疾乞讨的人,他每日吃不饱睡不暖不说,还忍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和身体的折磨,来往的行人看他可怜,都给了他点点心意,可又有谁知当他得到乞讨来的钱时,却毫不犹豫的向捐款箱爬去,把所有的钱都换来了他的爱心,看到这幕,无数的人向他投来了诧异的目光,有记者跑上去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却一句话也不说,像这样的列子我们身边数不胜数。
雷锋一生做的好事无数,从不图利,做的好事并不难,难是一辈子做好事。要想一辈子做好事,就要将‘做好事’视做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从中获得自我的满足。雷锋就像一个引导着,引导我们走向社会的需要,他的精神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心灵之门,才让今天社会中存在这么多活雷锋在世!
我们不说远了,就在我们职业教育中心,活雷锋多的也是数不胜数,向物流班的钟英同学,一个看似柔弱,平凡不能再平凡的女孩,一张巴掌大的脸庞,粉嫩的皮肤成了她特有的标志。嘿,别看她不起眼,可做的事却是与众不同,记得上学期的一天,我们上完课闲来无事就玩QQ打发时间。聊着聊着,中学班主任在群里发了一条不好的噩耗“说我们初二上学期留学的唐光婷同学急需帮助,母亲白雪癌晚期,轰!一下我的脑子傻了,一片空白,半天才回过神来。怎么会......怎么会,我立刻回了一句,老师,光婷还好吗?老师说了一句,还熬得过去吧!听完我此时心底如一块巨石,想想光婷活泼可爱,天真的样子,想想她和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我此时有说不出的酸,我该怎么帮助她,怎样给她力量!老天!谁能告诉我,就在这时,我的手机响了起来,是一个熟悉的声音,我接通电话,喂?是大姐吗?我们组织一下看看中学班上还有多少人可以联系上,我们给她物质上的帮助总比没做好!突然我觉得自己太无能了,没钟英坚强,我比她大一岁,所以她总叫大姐大姐的,我和她分别通过QQ群,电话等途径,联系上了大部分同学,大家都献上了自己的一点点心意,有600多元钱,对于我们大家都在上学的基础上,已是天文数字,拿着手里的几百块钱如巨石一般,心里默默的祝愿光婷可以挺过去,能继续保留她的微笑,心里对钟英充满了感激,他和光英走得并不近,可在紧要关头,还是献上了自己最衷心的帮助......又如:“我们11级装潢的易生兰同学,瘦瘦的个子,平平常常的样貌,却有不平常的心,向上上周,她拾得一张银行卡,里面不知金额多少,有同学开玩笑说把卡扔了,谁叫那个人没收拾,她就笑着说好!好!好!可虽嘴上这么说,可她还是义无反顾的交给了班主任,等她不来,我开玩笑问她,为什么不扔,她简单一句,别人会着急的。
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凡是多从各方面考虑,多为大家着想,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就能让世界因你而美丽,天空因你而更蓝,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无敌雷锋的出世,让世界为我们喝彩!雷锋精神永不褪色,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