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火灾事故调查应注意的问题
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是法律赋予公安消防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公安消防监督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对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加之基层从事火灾事故调查的警力严重不足,因火灾原因、事故责任认定而导致上访的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改进和提高火灾事故调查工作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结合火调工作实际,谈一下在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调查、访问工作应做到迅速、及时
笔者发现一些火调人员认为火灾事故调查是一项阶段性工作,火灾在被彻底扑灭前没有必要出警,有的则以火还没扑灭无法进入现场勘查、现场人员忙于灭火不便开展调查访问等种种原因为由,不及时展开调查访问。火灾发生后,凡是参与灭火或抢救物资的群众大都处在紧张的奔忙状态中,对于火灾初期或灭火、救人、抢救物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记忆犹新,思维意识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小,火灾肇事者或违法行为人还未来得及建立掩饰违法行为的攻守同盟,火灾现场的破坏相对也较轻,这时开展调查访问工作,往往能够获得比较真实准确的证据材料。如果行动迟缓,这些有利条件稍纵即逝,火灾事故现场也难以补救,极有可能造成证据不足以至火灾原因难以认定。
二、火灾现场保护工作不容轻视
在火灾事故调查中,火灾现场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火灾现场保护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迅速及时地查清火灾原因。笔者发现一些火调人员对火灾现场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达火场后,往往不按规定立即设置警戒线,不安排专人保护现场,不使用火灾录像、照相和现场绘图等手段记录火灾现场真实情况,不按勘查程序随意挖掘、翻动现场物品,非火调人员随意出入火灾现场或搬移现场物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势必对火灾现场造成更大的破坏,给下一步的勘查工作带来更大困难。如某地一辆轿车在行驶途中发生火灾,由于该火灾发生在深夜且发案地点在距离县城较远的荒郊野外,消防人员将火灾扑灭后,没有采取相应的现场保护措施,就撤离了现场。第二天当火调人员赶到火灾现场时,该轿车已被附近村民拆卸得七零八落,火灾现场遭到严重破坏,查明火灾原因也无从谈起了。
三、调查访问与现场勘查应做到有机结合在火灾调查工作中,笔者发现一些火调人员或只注重调查访问,或只注重现场勘查,人为将二者分隔开来,造成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火灾原因查清率也大打折扣。如有的火调人员怕麻烦、图省事,只重视调查询问,不注重现场痕迹、物证的收集和检测鉴定,有的甚至以调查询问代替现场勘查,不按现场勘查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办事。仅仅依靠证人证言及逻辑推测等相对单一的方法通常缺乏说服力,在法律面前很难站住脚跟。一旦证人证言不真实,或者反映不全面,火调工作就有可能陷入僵局。反之也然。某镇一百货商店仓库深夜发生火灾,直接财产损失数十万元。火灾发生时,只有一名仓库值班员在场。火调人员通过现场勘查,排除了外来人员纵火,电气、自燃、雷击、吸烟等原因引起火灾的可能,只好从该仓库值班员的调查访问入手。经过近5个小时的突审,该仓库值班员始终拒不交代发生火灾的真实原因,调查工作一度陷入僵局。最后火调人员只好重新回到火灾现场再深入进行勘查,进一步确定了起火点就在该仓库值班员休息用床北侧的30cm处,而该部位又无电器线路、自燃性物品、易燃易爆物品等。在铁的实事面前,该仓库值班员只好交代了该起火灾系其休息时用来照明的蜡烛忘记熄灭引起的。
四、火灾调查技术鉴定不容省略
火灾调查技术鉴定是指对火灾现场勘查中发现并收集的各种痕迹物证的审查、分析、检验和鉴定,是由具有法律效力的专门鉴定部门实施的,为火灾原因认定提供法律依据的一种结论。目前全国只有天津、沈阳、上海消防科研所的火灾原因鉴定中心具备相关鉴定资格。一些疑难火灾原因必须根据现场提取物证送往天津、沈阳或上海进行技术鉴定的结论才能确认。从目前实际来看,一起火灾现场提取的检材少则三五个,多则10多个,一份检材的检测费标准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这就需要三~五千元,有的甚至超过万元,还不包括出差的各项费用。因为火灾调查经费不足,致使一些单位不能也不愿按照正常程序开展火灾调查,而是能省则省,能简则简。火调人员也只好凭经验、凭主观意愿调查火灾事故,对火灾原因妄下结论,这不仅使真正的火灾事故责任者得不到应有的处罚,也极容易引发行政诉讼,影响公安消防机构的形象。
第二篇:浅淡火灾事故调查和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浅淡火灾事故调查和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火灾现场勘查应查明起火时间、起火点、起火前后现场的情况、灭火行动对火场的影响、群众对火灾的反映;然后介绍了如何确定保护范围,如何在灭火中、勘查过程中、勘查过程前保护好火灾现场,如何保护痕迹物证;最后介绍了火灾事故认定和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应依据的法律、法规。
[关键词]:火灾现场勘查、火灾事故、火灾认定、火灾处理
[正文]:
1、掌握火灾现场勘查应查明的主要问题:
1.1、起火时间:
起火时间一般指火灾过程中,起火物发出明火的时间,对于自燃、阴燃则是指发热、发烟量突变的时间。如果存在人为的因素,就要以确定的时间为基础,采取定人、定时、定位的方法进行查证,以便从中发现可疑线索。
1.2、起火点:
一般来说,起火点所在的部位往往是被严重烧毁的地方。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由于物资存放的状态不同、建筑形式不同以及扑救方面的原因,有可能使不是起火点的地方遭到的破坏反而比起火点严重。所以在确定起火点时,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客观条件,根据燃烧开始时的特点和火势蔓延的过程以及现场痕迹的特征,分析确定。
起火点通常只有一个。但有时也可能有几个,当出现这种情况时,通常有以下几种可能导致:
1.2.1、反革命分子或其他刑事犯罪分子的破坏;
1.2.2、电器线路发生故障;
1.2.3、爆燃起火;
1.2.4、风天起火。
1.3、起火前现场的情况:
在勘查中,了解起火现场的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3.1、建筑物的立体和平面布置,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每个车间的用途,每个房间的用途,车间内的设备及室内陈设情况等;
1.3.2、火源、电源情况;
1.3.3、贮存物质的情况;
1.3.4、是否有防火安全规定、制度和操作规程,实际执行情况如何,有关制度是否与新的工艺和设备相适应;
1.3.5、以前是否发生过火灾、火警,在什么地点,是什么原因,事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1.3.6、有哪些不正常现象,如灯光闪动、异响、异味、升温、机器运转不正常,物料波动等。
1.4、起火后的现场情况:
1.4.1、起火时的气象条件及火势蔓延的方向;
1.4.2、遭受火灾破坏比较严重的部位及周围的情况;
1.4.3、现场上有哪些同火灾有关的物证和可疑的痕迹;
1.4.4、当事人或其他人中,有没有反常现象。
1.5、灭火行动对火场影响:
灭火行动对现场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灭火中的疏散物质和破拆将使火场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对火场有个正确的认识,必须弄清灭火的全部过程并分析灭火措施对火场的影响。
1.6、群众对火灾的反映:
搜集群众对火灾的反映,对查明火灾原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群众对火灾的反映都正确,因此一方面要十分尊重群众的反映,同时也要结合其他材料,全面分析印证。
2、应保护好火灾现场:
火灾现场保护工作是做好火灾现场勘查工作的重要前提。火灾现场是搞好查证火灾原因痕迹物主的重要场所,若遭到破坏,直接影响着火灾勘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着勘查人员获取火灾案件现场诸因素的客观资料。因此保护好火灾现场,是做好现场勘查工作的重要前提。
2.1、首先应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措施:
保护范围应包括被烧到的全部场所及与火灾原因有关的一切地点。保护范围圈定后,禁止任何人进入现场保护区,现场保护人员不经许可也不得无故进入现场移动任何物品。确定保护火场的范围,应根据起火的性质和燃烧特点等不同情况来决定,在保证能够查清火灾原因的条件下,尽量把保护现场的范围缩小到最小限度。在夜间或没有供电设施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勘查工作的进行。
2.2、保护现场的方法:
2.2.1、灭火中的现场保护:
对起火部位,在灭火时,特别是扫残火时更不要轻易破拆或变动物品位置,应尽量保持燃烧后物体的自燃状态。因此,灭火指战员应该和现场勘查人员主动配合,尽量做到不拆散已经烧毁的结构、构件、设备和其它残留物,如果仍有燃尽的危险,应用开花水流或喷雾进行控制。
2.2.2、勘查前的现场保护:
对于消防部门应配合当地公安部门、起火单位人员搞好现场保护,首先应划分保护范围,其次应禁止任何人进入保护范围,禁止任何人动用保护范围内的任何物品,对于面积比较大的保护范围,应用围墙将保护范围圈起来。
2.2.3、勘查中的现场保护:
勘查人员在勘查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火场的原状,对于必须要移动其它物品时,应对原始火场首先拍照,以照片的形式保存和保护现场。
2.2.4、现场痕迹、物证的保护方法:
对于火灾现场痕迹、物证应用粉笔圈起来保护,禁止任何人移动火灾现场痕迹、物证,对于有些火灾现场痕迹、物证可用席子、塑料布、面盆等罩具遮盖起来。
3、火灾事故责任的认定一定要慎重:
3.1、公安消防机构应当根据火灾原因、火灾损失等调查情况,查明火灾事故责任,制作《火灾事故责任书》。在火灾事故责任的认定过程中一定要慎重。
火灾事故责任主要有下列四类:
3.1.1、直接责任;
3.1.2、间接责任;
3.1.3、直接领导责任;
3.1.4、领导责任。
对于引起火灾的人员称为直接责任人员,我们应根据火场现场勘查笔录、痕迹物证等证据确定直接责任人员,根据火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确定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大小,对于触犯《失火罪》、《消防责任事故罪》的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处罚。对于负有间接责任和间接领导责任、领导责任的人员应根据其它规定给予处罚。
3.2、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将火灾事故责任的处理情况及时报告上一级公安消防机构。特大火灾事故应当在查明火灾事故责任并提出处理意见后十五日内,由省级公安消防机构写出特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报公安部消防局备案。
特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3.2.1、起火单位(个人)的基本情况;
3.2.2、起火经过及扑救情况;
3.2.3、火灾损失;
3.2.4、调查、认定火灾原因的情况(附《火灾原因认定书》、《技术鉴定书》、《专家鉴
定意见》等);
3.2.5、火灾事故责任(附《火灾事故责任书》及处理意见);
3.2.6、经验教训。
4、火灾事故的处理一定要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
火灾事故的处理一定要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我们主要依据《公安部第三十七号令》、公通字[1999]19号文件《公安部关于公安消防机构办理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各省公、检、法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失火罪和消防责任事故罪立案标准》的通知,如河南省应根据豫公(通)[1999]242号河南省公安厅、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河南省失火罪和消防责任事故罪立案标准》的通知等法律、法规。
我们在火灾事故的处理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有法可依的原则,不能随意处罚,更不允许在某些地方存在着“着火后就要处罚”的原则,甚至形成了某些地区“盼望”着火,从而获得罚款的不良心态。
第三篇:北京市宅基地调查应注意的问题
北京市农村宅基地现状试点调查工作即将展开,结合朝阳区的实际情况,现就北京市农村宅基地调查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观点,供业内人士参考。
一、宅基地及宅基地使用的法律规定
宅基地,是指农村村民用于居住使用的土地,属于集体土地使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管理若干规定(修正)》
第六条规定:“村民每户建房用地的标准,由各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情况确定,但近郊区各区和远郊区人多地少的乡村,最高不得超过0.25亩;其他地区最高不得超过0.3亩。1982年以前划定的宅基地,超过规定用地标准的,可按每户最高不超过0.4亩的标准从宽认定,超过部分按照乡村建设规划逐步调整”。
村民使用宅基地,一般是一户人在一起居住,以户主名义申请用地建房。子女成人后,符合分户标准且无房居住的,可以向乡镇政府提出用地申请,乡镇政府审核同意后,经区县政府同意,另行无偿提供集体土地给申请人用于居住使用。
宅基地一般只能在本农民集体内部进行流转、调整,非本集体成员,一般禁止获得宅基地。
农民举家搬迁或者农转居后另有住房的,原宅基地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地上建筑物由住户自行拆除或者经乡镇政府批准,将房屋出售给别的无房村民。
根据国家的法律和地方法规的规定,宅基地的批准、使用、流转、收回均在本农民集体内部进行,土地实行无偿划拨和收回,使用面积均有严格限制
二、宅基地调查的目的及调查的内容
宅基地调查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我市土地调查及登记成果,实现地籍调查的全覆盖,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地籍管理模式打下数据基础。依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开展对农村宅基地权属确认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基本情况。
调查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被调查村的基本情况,包括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区位特征、人口与户籍情况;
(二)宅基地的取得方式、流转变化情况、使用现状。
(1)宅基地使用人的人员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户口身份(农或居)、户口所在地、家庭人口及共同居住的人员、长期居住地、拥有住宅类别及数量等内容。
(2)宅基地的基本情况:包括宅基地的来源、宅基地面积、违章占地类别及数量、房屋类型(平房、楼房)等;其中宅基地的来源和违章占地是重要的调查内容,它是界定使用宅基地合法性的主要依据,是划分宅基地类型的重要依据。
(3)宅基地的流转与利用:包括宅基地的功能扩展变化,如利用宅基地进行经营活动。利用现状,如被调查的宅基地是否出租或闲置等。
三、开展宅基地调查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农村宅基地权属证明材料的认定
1.各区、县人民政府颁发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批准文件、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许可证、乡(村)两级批准建设宅基地的审批文件;
2.各乡政府或农场颁发的建房许可证(照);
3.各乡政府批准的《农村村民宅基地申请审批表》;
4.因房屋买卖、继承、赠予等由区、乡行政主管部门签发的文件及契约;
5.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司法部门调处土地权属争议的决定、判决、裁定、纪要、文件及附图;
6.土地改革法颁布实施后,各种土地房产所有证、照(老地契);
7.对无法提供以上权源证件的,由申请人出具宅基地来源说明及具结承诺,村委会及四邻对出具的证明进行确认
(二)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的确认
1.1982年2月国务院发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之前农村居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管理若干规定》的第六条规定“1982年以前划定的宅基地,多于本条前款规定的用地标准的,可按每户最高不超过0.4亩的标准从宽认定,超过部分按照乡村建设规划逐步调整。”的面积标准,在《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施行后未经拆迁、改建、翻建的,可以暂按现有实际使用面积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2.1982年2月《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发布时起至1987年1月《土地管理法》开始施行时止,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其面积超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管理若干规定》的第六条规定标准的,即“村民每户建房用地的标准,由各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的情况确定,但近郊区各区和远郊区人多地少的乡村,最高不得超过0.25亩;其他地区最高不超过0.3亩。”,超过部分按198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及区政府的有关规定处理后,按处理后实际使用面积确认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3.宅基地实际使用面积少于规定的标准面积,按实际使用面积核定,差额不补;
4.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一户农民有多处房基地的,应合并计算。未超过标准的,可确定集体土地使用权;
5.实际占地与权属材料不符,但四邻无争议,且在规定使用标准以内的,按使用现状确定;
6.村庄内屋前屋后的林地、空闲地、无建筑物的空闲宅基地均属集体所有的土地,不确定给个人使用权,胡同、巷道均属集体所有的公共用地;
7.宅基地围墙以外的猪圈、厕所等均视为临时用地,按公用地确定;
8.村民全家迁出本村或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后另有住房的,其原宅基地由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的,宅基地上的房屋和其他附着物应由原房屋所有人自行拆除。尚未收回或未拆除的原宅基地暂不确定土地使用权。对农转非后,仍在本村居住,且用地合法,可以确认宅基地土地使用权;
9.多户共用一宗宅基地的,由住户协商分摊,并以分摊结果确认;
10.以买卖房屋为名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宅基地的,均属违法行为,按有关规定处理后,方可确认;
11.经依法处理的宅基地权属纠纷,按处理决定,确认宅基地土地使用权。权属纠纷尚未解决的暂缓确权。
(三)农村宅基地的宗地划分
1.独立院落的宅基地以墙基角为界,四邻签字确认;
2.已有批准手续而未建房的宅基地,且建房期未超限的,按批准的位置、尺寸定界,四邻签字确认;
3.对有争议的界址点、线,要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合理合法”的原则,现场调查,当场定案,争取就地解决的办法处理,以保证地籍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相邻矛盾突出,争议时间较长的纠纷,建议交由乡、村调解,调查人员不宜过深的陷入矛盾纠纷。如争议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则制作工作笔录,划清争议界(范围),同时告知争议双方解决争议的法定途径。
(四)调查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1.调查前,向调查村的村委会或经济合作社负责人讲清调查目的、意义和方法,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准备。调查时,由各乡负责,在调查村召集村干部(必要时也可吸收部分老村干部或有威望的年长者),按调查内容,一起讨论,逐户调查。当情况不明时,要找宅基地户主或相邻村民访问调查;
2.调查时,组织分工要明确。被调查乡、村的干部同志负责协调被调查者的关系,介绍情况,保证调查的顺利实施;分局工作人员中,一人主持调查,按调查表的项目顺序,引导调查;一人负责填写调查表、绘制宗地草图并负责对调查成果进行初审,发现遗漏空缺,当场及时填补;
3.在调查中,调查人员应充分尊重被调查者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
4.调查中,须户主和相邻人签字确认的事项,必须由户主和相邻人亲自签名,委托代理人时,必须有委托授权书。
四、目前宅基地使用中须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使用宅基地时超占面积或一户多宅的问题;
根据规定,朝阳区的农民1982年以前取得的宅基地不超过0.4亩(约为266.67㎡),1982年以后取得的不得超过0.25亩(约为166.67㎡)。但据了解,农民宅基地超占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一户多宅现象也不罕见。
(二)绿化隔离地区农民拆迁上楼后土地使用权的认定;
为加快首都绿化隔离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约化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政府对原农村宅基地进行规划调整,统一新建住宅楼,然后将农民拆迁上楼。从严格意义上讲,农民居住的楼房,也是宅基地的一种使用形式。但是,这种做法虽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但也为农民住宅用地的管理增加了困难。同时,某些农民回迁楼被出售,形成所谓“小产权”房。因其价格相对较为便宜,很多城市居民纷纷购买。“小产权房”的问题带来了法律上的空白。
(三)利用宅基地搞经营活动而扩大面积;
根据集体土地调查中了解到,农民除纯粹出租房屋土地外,多数都存在利用自用的宅基地进行餐饮、百货、小型加工制造等经营活动。而其现有的宅基地远远满足不了其经营的发展,所以,私自扩大使用面积的情况比较普遍。
(四)宅基地流转给外村农民、城市居民、外地人;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流动的频繁,外来人口要在当地生存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有地方来居住。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在农村购买宅基地的情况也不少见,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人士。以上情况,对确定宅基地使用权带来新的问题。
(五)1992年的宅基地使用证问题。
1992年的宅基地使用证一直是我们地籍管理工作中的“鸡肋”。在我局应诉的行政诉讼案件中,绝大多数都是涉及1992年的宅基地使用证的。当年由于登记程序不够规范,造成个别审批表填写错误、权利人情况混乱,即在登记中存在一定的瑕疵。
(六)农村宅基地的多头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管理若干规定(修正)》等法律法规和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行政服务事项的规定,农村宅基地管理由市、区、乡级政府;村农民集体;具体
业务由市国土局耕保处、法制处、地籍处负责。这种多头管理的模式就容易造成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混乱。
总之,农村宅基地在用地及管理上存在配置效率低下,管理粗放,与城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不协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多。而关于农民宅基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不仅数量少,且法律效力低,宅基地管理仅依靠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政策调整。2004年11月国土资源部虽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但以部门意见的形式出台,法律效力较低。与立法较为完备的城市房地产管理相比,农村宅基地方面的立法滞后,不仅存在大量的法律真空,而且内容比较粗浅。法律法规不完善,进一步增加了宅基地的管理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创新宅基地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政策,加强宅基地立法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北京市农村宅基地权属确认若干规定》。
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各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控制农村建设用地及宅基地用地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整合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和用地,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特色地改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方式,使之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第四篇:面试应注意哪些问题
面试应注意哪些问题
求职面试早已成为毕业生开启职业大门不可或缺的钥匙,能否熟练掌握和使用好这把钥匙,对毕业生能否 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影响极大。那么毕业生求职面试到底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注意非语言交流 一谈面试,人们一般想到的是怎样去对付用人单位的提问,如何巧妙的应答对方,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接受面试往往是第一次用人单位的主考官司见面,所谓“未闻其声,先见其人”。因此,首先进入主考 官视野的必然是你的仪表。这属于非语言交流。仪表并不只是简单地反映应聘者个人的修养,在主考官的 眼里,它还代表公司未来的形象。因此仪表往往会左右主考官对你的整体评价。一般说来,衣着不整、蓬头垢面,会被认为是邋遢窝囊,过于超前的服装,也会被认为不可依赖。总体来说,仪表应该给人以整洁、大方、朝气蓬勃的感觉。另外,面试的非语言交流方面还要注意回答问题的声音(包括语调、速度、音 量高低)、体态、面部表情、手势以及眼神等。
二、“听”、“说”得法
“听”话是否得法同样能在主考官的印象中打上深刻的烙印。善于倾听首先需要的是耐心,对对方提起的任何话题都不能心不在焉或表现出不而烦,更不能轻易打断或中途插话,除非是交谈需要的时候。其次要细心,时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善于理解对方的“弦外之音”。再次要专心,能抓住对方谈话的要点和实质。如果对方所谈之事本身不明确,你可以用委婉诚恳的语言指出,这样既能弄清问题的要点和实质,又能给对方以专心致志的好印象。“说”同样有一定的学问。初次参加面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如羞怯心理,因此不如先坦率地告诉对方:“对不起,我有点紧张,或“对不起,我缺乏经验,请您愿谅”。这对推荐自己不仅没有什么消极影响,而且由于自己的坦诚,将很容易获得对方理解。这是良好交谈的第一步。其次,在应试交谈过程中,应巧妙地引导话题,随时把对方的谈话内容从无关的事引回到你所关心的问题上来。介绍自己须用客观的语言,碰到对自己不利的问题,把回答的内容扯到远离有损自己的形象的范围;要么表示弥补缺憾的决心。
三、谦虚谨慎
面试和面谈的区别之一就是对方往往是多人,其中不乏专家、学者,求职者切不可息以为是,不懂装懂,讲话要留有余地。有过这样的实例:一位报考办公室秘书工作的中文系毕业生,在参加面试时开始都很顺利,可是当主考官请他谈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时,他便信口开河,自称自己对经济学很感兴趣,很有研究,在谈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等名词时,他不知道考官中就有公司的总经济师、总会计师、他们问这位大学生什么是宏观经济、什么是微观经济时,他无以作答,一时语塞。结果影响了面试成绩。另外在参加“集体式、讨论式”面度时,要正确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要随意攻击他人,以抬高自己,因为这样只能损害自己的形象。
四、机智应变
当求职者一人面对众多考官时,心理压力很大,面试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求职者是否机智果断,随机应变。首先,进入考场时要注意分析面试类型,如果是“主导式”面试,你就应当把目标集中投向主考官,认真礼貌地回答问题,如果是“答辩式”,你则把目光投向提问者,切不可只关注甲方而冷落乙方。其次要避免尴尬场面,在回答问题时常遇到这些情况:未听清问题便回答,听清了问题自己一时不能作答。回答时出现错误或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可能使你处于尴尬的境地。避免尴尬的技巧是:对未听清的问题可以请求对方再复一下或解释一下;一时回答不出可以请主考官提下一个问题,然后回过头来考虑成熟再回答;遇到偶然出现的错误也不必因耿耿于怀而打乱后面的思路。
五、扬长避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无论是在性格上,专业上都是如此。因此面试时一定要扬长避短。例如性格外向的人往往容易给人留下热情活泼、思维敏捷但不深沉的印象。这类性格的人在面试时要注意克服自己的弱点,讲话的节奏要适当放慢,语言组织得当,要注意给人以博学多才、风多识广的良好印象;性格时,这类性格的人要力争早发言,并就某一重大问题展开论述,以弥补自己性格上的不足。
六、显示潜能
面试的时间通常很短,求职者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才能展示出来,因此要抓住一切时机,巧妙地显示潜能。例如,报考会计职位的求职者可以将正在参加计算机专业的业余学习的情况“漫不经心”地讲出来,可以使对方认为你不仅能熟练掌握会计业务,而且有发展会计业务的潜力;报考秘书工作的求职者可以借主考官的提问,顺手递上去,以显示自己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显示潜能要实事求是,简短、自然、巧妙,否则也会弄巧成拙。
第五篇:辞职信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什么是辞职信
辞职信,也叫辞职书或辞呈,是辞职者向原工作单位辞去职务时写的书信。辞职信是辞职者在辞去职务时的一个必要程序。
二、写辞职信应注意哪些问题
1.理由要充分、可信。写辞职书,一定要充分考虑辞职的理由是否充分、可信。因为只有理由充分、可信,才能得到批准。但陈述理由的文字应扼要,不必展开。
2.措辞要委婉、恳切。用委婉、恳切的言词来表明辞职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