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感想心得论文:汶川地震,是一场灾难更是一次考验

时间:2019-05-14 04:1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地震感想心得论文:汶川地震,是一场灾难更是一次考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地震感想心得论文:汶川地震,是一场灾难更是一次考验》。

第一篇:大地震感想心得论文:汶川地震,是一场灾难更是一次考验

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县的剧烈震动,震撼了中国,冲击了亚洲,震惊了世界。千里之外的人们,也能感受到它的力量。30余年未遇之重灾,是一次对中国全方位的严峻考验。

这场灾难,考验着政府。“民事不可缓也。”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并于当日连夜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亲任抗震救灾总指挥,亲临重灾区指挥抗灾。总理深入灾区,慰问群众,鼓励废墟下被埋人员树立信心的画面传遍世界,感人至深。中央各直属机关、国务院各部委立即成立专门机构,或发出通知落实责任,或开展募捐奉献爱心,或组织人员赶赴灾区,纷纷投身到抗震救灾的行动中。受灾省市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领导干部靠前指挥,深入一线,身先士卒。对救援进程和获救、受伤及遇难人数,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即时公布。重灾面前,中国各级政府反应迅速,行动果断,指挥镇定,很快实现政策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种种举措受到世人同声赞誉。

这场灾难,考验着体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军民一股劲、团结如一人。越是重灾面前,越是危难时刻,社会主义制度越能展现出它的无比优越性。各种装备、物资从大江南北运往灾区;各省市组建的医疗救援队驰援灾区;十万解放军和武警指战员日夜兼程赶赴灾区;社会各界募到的捐款汇往灾区;亿万颗关爱的心奔向灾区。有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倾力相助,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力保障,地震不再那么可怕,胜利不再那么遥远。这场灾难,考验着部门职能。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希望。距震发时间越久,废墟下的人生的希望就越小。他们正在经受煎熬,他们正在充满期盼,他们正在挑战生命的极限。道路能不能及早疏通,通讯能不能及早畅通,电力能不能及早供应,关键设备能不能及早到位,这些都关系到废墟下众多群众的生与死,关系到数万家庭的喜与悲。灾情要求各相关部门用职能以极致,竭尽全力、想尽办法,采用非常手段,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劲,以对人民极端负责、视生命至高无上的态度,争分夺秒地为抗震救灾扫除障碍,尽快恢复灾区的正常生活。

这场灾难,考验着每一位共产党员。党员的意义是什么?党员的位置在哪里?面对灾情,每一位党员都应成为一面旗帜,每一个党组织都应成为一个战斗堡垒。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连续作战,勇于牺牲,应是每位共产党员在抗震救灾中的自觉行动。危险压来做顶梁柱,为群众擎起信心;困难面前做开路者,为群众引领方向。7000万党员凝聚起来,响应中央号召,听从战斗召唤,带领亿万人民,必将形成一股无坚不摧、无难不克的力量。

这场灾难,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灾难是记者的节日”。这是悲痛的节日,是战斗的节日,是为生命唱响挽歌的节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党报记者,此时此刻,要与一线救援人员一样,深入到灾区、奔忙在一线。传送党和政府的关怀,反映灾区人民的心声,架起前方后方的桥梁。用手中的笔,书写抗震救灾的英雄赞歌,讴歌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谱写抗震救灾的伟大篇章。

这场灾难,考验着每个公民。灾区人民是我们的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应该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我们更要坚守岗位,恪尽职守。为灾区而多产一斤粮,为灾区而多出一炉钢,为灾区而多值一班岗,为灾区而多做一份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向困难屈服的民族。非典疫情我们走过来了,冰冻灾害我们走过来了,“3.14”之乱我们走过来了。今天的灾难我们也一定能够走过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众志成城,抗击灾害。万众一心,无往不胜。

第二篇: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感想评论论文地震过后 国人需要一场心灵重建_

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感想评论论文:地震过后 国人需要一场心灵重建_炫舞派对百度首页 | 百度空间 | 登录 炫舞派对派对的小粉丝空间,欢迎光临!!!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看文章

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感想评论论文:地震过后 国人需要一场心灵重建2008-06-07 18:56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感想评论论文:地震过后

国人需要一场心灵重建

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地球,也震动了人心。除了空前的爱心奔涌,许多人对于工作、生活、社会的态度也正在发生改变。中国青年报与搜狐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4309人参加),88%的公众认为这场地震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82.1%的人表示会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和工作,去创造更大的价值;70.7%的人表示会献出更多的爱心;28.5%的人表示“人生苦短,我要更多地享受人生的快乐”。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灾难这面镜子前,有人看见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有人看见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有人看见名利与权力的卑微;更多人选择及时行善,“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

我们的确需要一场心灵重建。它与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它决定了今后我们能否真正劫后重生。悲剧和血泪应该净化我们的灵魂,应该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8级地震不是人人都能经历,但是人人都处在“风险社会”当中:贫富分化;SARS、艾滋病、性病等高强度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生态恶化及灾害应对机制落后;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政腐败以及监控漏洞。等等。在这样的“风险社会”当中,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每个人都与另一个遥远的漠不相关的人紧紧关联着,“我”就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它快乐的源泉在哪里?它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你会发现,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亲情、友情,莫过于我能为他人做些什么,莫过于真、善、美,莫过于悲悯与大爱。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从世界得到了什么,而在于我能为他人付出些什么。

爱要趁早,责任在当下。从美国到中国,慈善的趋势是:捐钱越来越早,往往刚富就捐,许多人在壮年就把大部分财产捐出去,以便更好地监督善款的使用。不要等年老时或者等财富万贯时才行善,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那么偶然,一些人也许等不到年老,一些人等到年老时已无力监督善款善用。

灾难往往猝不及防,但是地震中巍然矗立的“最牛希望小学”,却以铁一样的事实告诉人们:只要在平时坚守良心、爱、责任与专业精神,平时的“点滴之力”可赛过关键时刻的千军万马,赛过灾难面前倾国倾城的努力!“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八个字,经过灾难的擦拭,力拔千钧。

要让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公民,一个有强烈的爱和责任担当、有强烈的权利诉求的公民。这首先就是要以公民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始终从“无力感”中抬起头来,让自己变得有力量。你的这种似乎微不足道的努力,可能使别人幸免于难;别人这种似乎微不足道的努力,同样可能使你幸免于难———人类就这样,或者互为陷阱,或者互为依靠。

生命不可重来,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的,就是现在。往日不可追,未来方可期。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好公民,还有第二重要义、第二重责任,就是除了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还要及时监督政府,这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责任。面对灾难中尸横遍野的无辜死者,活着的人们,当常怀忏悔和内疚之心,对不起,应该为你建更坚固的房子。

我们需要一场心灵重建,从“小我”到“大我”,从市民到公民的心灵重建。

类别:默认分类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2033)| 评论(1)上一篇: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感人文章下一篇:“512”演讲稿

相关文章:•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感想•以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为话题的...•以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为话题的...•关于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感想...•四川汶川抗震救灾英模报告会感想...•以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为话题的...•5.12四川汶川地震感想:抗震救灾...•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直播——温...•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直播——温...•中国奥运会志愿者与汶川抗震救灾...更多>>

最近读者:登录后,您就出现在这里。

Tarriance蝶舞之殤一只离群的孤狼wawdwzwowo581与快乐平行IcyTears冰铃兰欣寶兒

网友评论:1网友://./2008-08-10 19:13 ////

发表评论:姓 名:注册 | 登录 *姓名最长为50字节

网址或邮箱:(选填)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

©2008 Baidu

第三篇:铭记512汶川大地震十四周年心得感想2022年

铭记512汶川大地震十四周年心得感想五篇2022

512汶川大地震十四周年心得感想1

这原本是一个残酷的故事,但是,在废墟中溅起的那鲜红的血,使它变得温暖。

20__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袭击了四川汶川。残忍而冷酷的地震夺取了许多条无辜的生命,使得汶川哭声震天,震痛了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听,是谁的脚步踏响了汶川的土地?那是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人们——救援军战士们!他们听说汶川发生了地震,二话不说,坐上飞机,赶到当地,开展了艰难的抢险工作。

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很快通过互联网看到了地震现场的残桓断壁、满目疮痍,看到了废墟中的人们渴望生命的双手,失去至亲的哀痛,绝望无助的.眼神,也看到了救援军战士们奋勇无敌的身躯。谁的脸上都画满了焦急的神色。是啊,在这时,又有谁不心痛,谁不希望给予灾民们第二次生命呢?战士们有的驾驶着挖土机,进行大范围挖掘;有的用铲子铲除一些杂物,然后开始用生命探测仪认真地搜索任何一个区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目标。一位救援军叔叔第一个爬到了摇摇欲坠的废墟上,用自己的双手,扒开废墟,努力地寻找着线索,却不知双手早已沾满鲜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现废墟中缓缓伸出了一只求救之手。这是,他所在的废墟已开始动摇。他用尽自己平生的力气,拖出遇难者,使劲将他推出废墟。这时,那片废墟倒塌了……

震灾中,许多平素默默无闻的人,就在地动山摇的一刹那,绽放出灿烂的人性光辉,将自己铸成了一尊永恒的英雄雕像。这其中,就有许多可亲可敬的老师:有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谭千秋老师;有用血肉之躯,把自己最后的姿势定格在——两个胳膊下各抓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这样一幅画面的汤宏老师;有身体被砸成三段,但还将三名学生紧紧楼于胸前的向倩老师……

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渺小。但,也正是这巨大的天灾,把13亿中国人的力量紧紧地凝成了一股绳!人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援着汶川的受灾同胞。一车车急需物资承载着人们的殷殷心意,一滴滴鲜红的血汇成一道道生命的源泉,一笔笔充满爱心的善款形成一股股强大的暖流。

我为我是这十三亿中的一员感到骄傲,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四川不哭,汶川不哭,中国加油!生活还要继续,未来依然美好,让我们用自己的爱心为建设崭新的家园共砌一堵温暖的墙!

512汶川大地震十四周年心得感想2

5月12日,一个应该多么平常的日子啊;14时28分,一个多么平淡无奇的时间啊。可是,就在_年的那一时刻,震惊中外的5·12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了。

记忆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展开:一栋栋房屋倒下,一面面墙壁垮塌。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被压在了废墟之下。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生命在一点一滴的消亡。“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一名刚从废墟中救出一个孩子的战士双膝跪下,嘶声哭着对拖着他的人哀求着,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

如此惊心动魄的情景,如此悲壮的场面,在震中地区,在救援现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重复发生着。战士们的舍己救人、英勇无畏的精神令我敬佩。但同样让我感动、难忘的是谭千秋老师用他那雄鹰般翅膀的双臂,紧紧护着讲台下的四个孩子,将身躯化作一座压不垮的雕像;当美丽的袁文婷老师,一趟一趟从摇摇欲坠的教室里抱出自己的学生,直至倒在血泊中,将亮丽的青春永远定格在26岁……

一时间,苍生泣血,泪眼横陈,山河变色,草木同悲。为了悼念那些在大地震中遇难的人们,全国降半旗致哀,默哀三分钟。当时,我想了许多许多。我想变成一座房子,为那些难民们挡风遮雨;我想变成一只百灵鸟,愿那清脆、悠扬的歌声驱散他们的忧伤;我想变成一滴甘露,滋润他们因失去亲人而哭哑的咽喉;我想……

地震只能震垮房屋建筑,却震不垮坚强的中国人民的意志。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抗震救灾。四川人民也很快的进入了自救和灾后重建工作。一个不屈的民族,必将在不久的将来,还世界一个崭新的“天府之国”!

一幕幕感人的事迹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使我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做为一名小学生,现在我与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即使自己是正确的,也要在坚持自己意见的同时,还要体谅他人;要尊敬父母、老师;要珍爱生命,关心他人;要好好学习,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512汶川大地震十四周年心得感想3

惊心动魄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将近_年了,那天崩地裂、山河同悲的惊心场面却依然令人难以忘怀。

地震摧毁了无数房屋,掠夺了数万人的生命,一时间多少人间悲剧凄然上演:无数人无家可归,生离死别……

可是悲观并不是我们的选择,古老的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于是,五千年来一直都坚强不屈的中国人选择了团结一心,重建家园。

“好好活着!”——这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感恩。无情的灾难已然剥夺他们的生命,我们要在他们曾生活过的热土上重建昔日美丽的家园!

于是,一次全民族的感恩之旅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每个人都在一边流泪一边振臂高呼:“四川雄起,中国加油!”

“我们都是汶川人!”短短数天之内数百亿捐款涌向灾区,无数的白衣天使、人民解放军和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奔赴四川抗震救灾。

如今,重建家园的步履正在艰难然而执着地迈进。灾区人民已经从地震的巨大阴影中慢慢走出来,他们已经度过灾后第一个祥和的春节。

春节过后我们迎来了农历_年。春天来了,不正是我们新一轮的耕耘与收获么?

中国牛,我们一定能开创一方新天地!

不久前曾读过一篇文章,作者回忆他曾看过的一部电影:一架失事飞机的黑匣子被找到后,里面反复播放着一句话:“感恩生命……”

是的,当灾难突然来临的时刻,我们唯有感恩——感恩生命让我们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而我们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这样动人的宣言曾引发我深深的思考:活着是一种高贵的幸福,我们是否应该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满足与感恩呢?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在这宝贵的生命旅程里,我们是否应该时刻心怀感恩?

感恩父母,是他们赋予我们生命,并饱尝辛酸地把我们养育成人。

感恩老师,是他们赐予我们智慧和才干,让我们在茫茫人世中自立、自信、自强。

感恩周围每一个人,是他们让你学会成长。

感恩周围每一个事物,是它让你享受温暖的阳光,并且期待明天的朝阳。

感恩生命,是生命写下的不悔诗行!

512汶川大地震十四周年心得感想4

四川地震是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的,而且让世人非常震惊又非常感人。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去四川汶川把埋在屋子下面的人救出来,可是我还要上学去不了,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捐钱。过了几天,学校广播上说:“四川汶川发了一次地震,明天捐钱。”这天晚上,爸爸给了我100元钱,第二天早上我到学校过了一会儿,老师说:“同学们都知道了吧,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重大的地震灾害。让我们为灾区的人民奉献自己的爱心。”于是同学们纷给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我把自己的零花钱和爸爸给我的钱一起捐出去。这也是我为灾区人民献出的一点爱心。

每天晚上我们一家人都会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抗震救灾的节目。有位谭老师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救出了53位同学,最后还有四位同学没有跑出来,老师就把他们抱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了一道保护墙,学生得救了,而这位可敬的老师却献出了自己珍贵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和壮举。还有一位广东到四川旅游的医生,他们一家及其他的九个人全部在地震中遇难,而他却没有哭泣,也来不及包扎自己的伤口,就投入到了抢救伤员的行列中。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平静的说:“我没有时间为家人哭泣,这里更需要的是医生。”……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看着这感人的情节,我的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恨不得立刻飞到灾区,却抢救那些被埋在废渣下面的人们。

灾区的人民不哭!我们不哭!祖国不哭!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灾难,重建家园。

512汶川大地震十四周年心得感想5

在'5.12'汶川大地震_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对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们致意沉痛地悼念。

_年前,也就是_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罕见的里氏8.0级大地震。14时28分,一种山崩地裂般的声音打破了这沉静多年的大地。房屋、大厦顷刻间倒塌;商店、学校霎时间被摧毁,就连平时最牢固的医院也变得摇摇欲坠。几分钟后,人们的喊叫声和呼唤声逐渐变成了绝望的哭喊声和翻动石块、瓦砾的碰撞声了。当时大多数的灾区在大城镇,可还有一小部分的重灾区在道路不通的偏远乡村。地震发生后,由于有的石块阻碍了前进的道路,所以救援队进不去,灾区群众出不来,为救援工作耽误了不少时间。更让在安全地带的人们始终悬着一颗一直掉不下来的心。道路打开后虽然救出了不少的人,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不幸遇难了。有的是因为自己缺乏在地震中的自救意识和知识,有的是因为在倒塌的废墟中没有食物和水,有的是因为在狭小的空间里没有了氧气......由于房屋被摧毁,所以人们只能暂时居住在临时帐篷里。政府、国家和国外调集了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食品运往重灾区,使失去家园和亲人的人们不再伤心、孤独。在大地震的救援中,更是有许多的少年英雄:'敬礼男孩'郎铮,'可乐男孩'薛枭......现在,灾区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了,汶川灾区的板房搭起来了,临时的学校建起来了,人民的'生活又有保障了,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走出阴影了,在地震中受伤人员的伤好起来了!在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人们对灾区的人民重视起来,至今还在不断地向灾区捐赠衣物、棉被、食物、书籍和生活用品,领养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孤儿......

第四篇:马新小论文一篇《汶川地震——中国灾难报道的关键拐点》

马新小论文一篇《汶川地震——中国灾难报道的关键拐点》 Kid E 发表于 2008-12-25 12:15:01汶川地震——中国灾难报道的关键拐点

“我们不能选择灾难,但可以选择面对灾难的方式。”

——摘自新浪网友“角落一隅”的博客日志

在这次举国悲痛的汶川地震中,无数人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上面一句话。国内的新闻媒体,在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时,几乎是毫无准备的他们,却用前所未有的方式赢得了一场漂亮的战役,由此带来了国内新闻报道领域的一场全面革新。汶川地震,可以说是中国新闻报道史上的一个关键点,从这个2008年最为重大的媒介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传统媒体转型与突破的历程。

17分钟与30年:两场大地震的不同处理

先来关注以下几组数据:

5月12日14:28,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17分钟后的14:45,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领先于所有外电;14:56,第一张地震图片由新华社迅速发出;15:00,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口播了第一条新闻。

向来对中国的新闻媒体有所微词的外媒几乎无一例外地送来赞誉:美国《国际日报》发表了题为《也该表扬表扬媒体了》的评论文章,《华盛顿邮报》5月27日发表文章称“中国对地震的反应速度令人吃惊”,而《纽约时报》的记者Andrew Jacobs更是用了“异乎寻常”这个词来惊叹我国官方传媒的实时报道。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媒体总是受着“报喜不报忧”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谈“灾”色变,对重大伤亡灾难事故讳莫如深。最为贴切的例子莫过于38年前一次同样惨烈的地震,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7.7级大地震,而当时仅有新华社对外发送了一条简讯,不仅只字不提受灾的情况,更是瞒报了震级。这场地震导致了15000多人死亡,而这个数字竟然是在30年后的2000年1月5日才公布于众。(见《中国青年报》2000年1月12日第8版)。这种惊人的延宕无疑是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与时效性原则。从30年到17分钟,我们看到了中国媒体的长足进步。

真相跑在了谣言的前面:媒体的迅速反应

在这次的汶川地震报道中,媒体没有丝毫的迟疑,各路媒体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前线,最多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派往前线记者超过150名,新华社超过100名记者奋战在抗灾第一线,一周的时间内播发的稿件达4600多条。这一个个惊人的数字表明了,我们的媒体正试图改变过去避重就轻,公布迟缓的缺点,而以一种更为现代与灵活的方式介入灾难性事件的报导。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握好报道的最佳路径,这次汶川地震中媒体的表现具有典范和标本的意义。

12日汶川地震时,北京也有震感,于是有人传播谣言说“北京地区12日晚发生地震”,新华社立即发布了来自地震局的权威消息称:“近期北京不会5级以上的地震,一切关于北京将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说法,纯属谣言。”迅速消除了人们的恐慌心理,稳定了人心。新浪

网在首页刊登了《一定要看,关于这次地震认识的误区》一文,短短一天的时间就已经有87万人次的浏览量,当天评论超过5000多贴。媒体的这些举动有效地击破了种种流言,向全世界传播了真实的声音。深有感慨的新浪网友在评论中写道:“这一次真相跑在了恐慌和谣言前面。”

从垂直式到开放式:灾难报道范式的转变

曾经有人笑谈中国的灾难报道说:“灾难不是新闻,抗震救灾才是新闻。”纵观近三十年来的重大灾害报道,媒体的报道风格特点往往是垂直式的结构,政府行为——救灾成绩——英雄典型——灾情实况——灾民命运,媒体对灾情信息和灾民的命运往往采取“有限度披露”的手段,着力点始终放在救灾功绩及英雄人物之上,一言以蔽之,通过垂直式的报道范式达到是负面事件正面传播的效果。

这样一个制度化、格式化的报道范式,结果就是“多个媒体,一种口径”。尽管契合了既定的政治和社会传播意图,在舆论导向上便于控制,然而灾难当前,准确而及时的信息流通才是媒体最首要的任务。

这次的汶川地震,媒体报道的亮点之一正在于摒弃了这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表达方式。以《南方日报》为例,该报在地震发生后的十多天内,先后有过四个主题的专题报道,标题分别是《汶川地震 华夏同心》、《沉痛悼念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拭干悲伤泪 奋起抒国难》和《川粤携手 华夏同心》。从这四个议题来看,我们发现基本上《南方日报》的报道平行涵盖了以下六个层面的内容:1.个体命运 2.实情实况 3.救援实施 4.政府行为 5.社会行为 6.灾后重建。没有对某个领域的特别侧重,从而为新闻选择提供了更大的开挖空间和更多的新闻价值。

不同的音调构成最美的和谐:多元化的视角

在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叙事模式中,个体不再是被边缘化的报道对象,一个个地震中普通人的故事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从媒体打造的“英雄榜”,便可以发现这个变迁。无论是央视的“最可爱的人”、还是新浪网的“英雄谱”、或是各个地方媒体打造的“抗灾英雄”,在人物的选取上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平民化的视角,“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成为了共同的理念。诚如《南方周末》的08年新年致辞中写的:“„„人民已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第一人称,我和我们„„”个体,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不同的音调构成最美的和谐。” 值得称道的是此次各路媒体对地震报道的角度选择的多元化:央视的直播侧重介绍政府的救灾举措,《东方早报》以“讣闻”形式向地震中死亡的普通人致哀,《南方周末》以一如既往的深度报道姿态做出了白皮书式的《汶川·九歌》,《财经》周刊立足专业从金融,农业,能源等领域关注地震的影响。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更加重视单一细节的感人力量而不求全求美。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南方周末》首席记者李海鹏的报道《灾后北川残酷一面》,这篇刊载于5月22日的《南方周末》上的文章选取了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视角细致地描绘了灾难现场的残酷一面:大量正在呼救的人正在消失,被压的男孩为了说服战士们先救他而强调“我是班上第一名”„„这些真实而残酷的片段让我当时就潸然泪下。诚如复旦传播学博士张志安老师在《因为悲情——才更需要理性》一文中指出的:“理性报道,并不拒绝真情实感。”

特例还是开端?:总结与反思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汶川地震报道在中国灾难报道史上可以具有历史坐标的意义。灾难报道大致有三个功能:传播信息,提供知识和舆论监督。这次的媒体表现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都十分及时有效,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灾难报道乃至于中国整个的新闻传媒生产若要实现真正的转型与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是要承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美国伊利诺大学的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教授早在他1956年出版的传播学著作《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就曾经提到:“报刊的权力和几近垄断的地位带给它们一个义务,那就是它们有社会责任对各方面的立场都公平地加以报道,并保证大众能掌握充分的消息去加以判断”。(《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5页)如何准确把握好新闻传播中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做到真实报道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媒体从业者必须从心底里考量的问题。

其次,在追求真实报道的同时不要忘记新闻的伦理尺度。这次的地震报道中,不难发现有许多细节做得不够完善,有一些基本的规范仍需严加遵循。《亚洲周刊》对地震中的大陆记者有如下的描述:“在现场直播中,为增强效果,连线的记者闯进手术室去采访医生和伤者;更有某电视台女记者拦下重灾区开出的救护车采访,甚至要采访里面被困70多小时才获救、奄奄一息的重伤员„„”无需多言,追逐起新闻价值固然是件好事,然而媒体人啊,请记住当事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再自以为是地追逐 “真实报道”,纠缠于一些惨烈的细节。

灾难带来的阵痛与创伤终究会被时间抚平,然而如果这场灾难只是在未来相似悲剧再度上演时才被记起,而不能让我们的媒体走上一条更加理性专业的道路,那这次新中国灾难报道史上的特例终究也只能是特例了。

下载大地震感想心得论文:汶川地震,是一场灾难更是一次考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地震感想心得论文:汶川地震,是一场灾难更是一次考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