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改革开放以来自己家乡环境状况论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灵宝坐落在河南省最西部,是夹在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的一座小山城。灵宝虽然地域面积不大,但四周群山环绕这里生产全国闻名的黄金、苹果、大枣,自古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在改革开放推动下灵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灵宝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各方面也有了极大地改善。
在物质方面,首先说吃,爸妈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开始复苏,人们还不能吃饱穿暖。当时过的是大集体生活,一年到头分下来的粮食根本不够吃。豆腐,萝卜、白菜,都很难吃上一顿,更不用说鸡蛋、猪肉、鱼一年也不能吃上几次。到了现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几乎天天有三四个青菜,还有肉或熟食。其次谈谈穿吧,看着现在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会想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衣情况。爸爸小时候穿的衣服布料粗糙,样式单一,颜色基本上就是蓝、绿、灰。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家家都住是泥瓦房。当时还未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房屋数量不够,一家人通常挤在一个屋里。到了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住房问题担忧,而且屋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客厅中有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在交通方面,我们灵宝与相邻的几个村子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铺到了农民的家门口,彻底改变了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貌。还有就是修建了窄口水库,使得农民种地不再靠天吃饭。出行方面,现在几乎每家都有摩托车,小汽车也已经进入家庭。在以前,因为这里没有大医院,人们看病只能进城去看。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公共汽车、出租车、火车构成了立体交通网,日行千里已不是梦想。还有就是市里面修建了几个大型体育场所和公园,各个村镇里也修建了全民健身场所。
在经济建设方面,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村里建起了蘑菇种植基地。基地里种有平菇、香菇、金针菇等。这几年又兴办起蔬菜大棚把以前闲置的贫瘠的土地充分利用给农民创收。还有就是充分利用灵宝的地理优势发展重轻工业,加强农村闲置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加就业。
在医疗教育方面,在以前由于经济落后,村子的医疗水平很落后,村内连赤脚医生都没有,小病都要进城去看。现在人们看病再也不用进城了,因为村边建起了乡村医院,使农村医疗卫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提升。还有就是近几年实行了医疗保险制度,每一户居民每年只要交十五块钱就可以享受国家的看病补贴。以前灵宝就一所高中,这个小山城每年能出几个重点大学生就已经很轰动了,现在灵宝光民办高中就有四五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三所,每年都有大批的高考学子考进自己心仪的大学,考上清华、北大的更是不少。
其实家乡近几年的变化远远不止这些,这主要还是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一些利民政策。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整个中国大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节能减排等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党和政府应该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经济建设支出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外主要用于“三农”,如兴修水利、改良品种、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种粮直补等。应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培训与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建设等,从而有效提高公众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数。
第二篇: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环境变化状况以及论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我来自于永州,听老一辈的说改革开放30年生活过的很艰辛,能饱肚子就很不错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时上学的学费才几块钱,跟现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当时的文化大革命使得很多人都下乡去劳作,读书的很少。住的房子都是老式的的瓦房,听妈妈说,过年能有肉吃就算很好的了,比起现在饭桌上的鸡鸭鱼肉不知道好了多少倍。那时候比较好的人家里就是单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经济水平发展比较低,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基本还没解决温饱问题。大家都穿着单调色的衣服,不像现在追求流行。而且街道小,代步的交通工具基本都是单车,不仅居住条件差,生活也过得比较辛苦。而且食物匮乏,买东西都是用粮票,吃大锅饭。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衣:人们的衣着颜色鲜艳,丰富多彩。不少人穿名牌,重质量。服饰已成为现代人们展示个性的一种方式;食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更注重营养与健康,吃绿色食品,讲究均衡搭配;住的方面:经济的发展,人们居住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居住面积变大,更注重室内装修与环境相统一;行:由于经济的好转,人们出行有一定比重是轿车代步取代了单车时代,去外面旅游的越来越多,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情了。改革开放前,所有的人整天都在为“第一需要”吃穿发愁,亲朋好友见面谈论的绝大部分是吃穿之事。“哪儿有减价东西卖”,“哪儿有吃的卖”,“哪儿有穿的卖”,成了人们挂在嘴边之话。在“阶级斗争”阴霾的笼罩下,人们整天都在思考“整人”方法和避免“挨整”危险。在那种环境中,真是既要操吃穿,又要小心翼翼,担心哪里稍有不慎而挨斗。在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破四旧”运动中,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全在扫荡之列。“文革”那十年,也整整荒废了一代人。文革十年,取消了高考,出现了文化断层,使我国的文化科学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若干年。改革开放后,所有的共和国公民都享有同等权利,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谈论的话题也变了,再没有人专门收集别人的缺点错误而当作向上爬的阶梯了。而哪件衣服新潮,哪种食品可口,哪样工作挣钱,房子的样式,成为了人们谈论的话题。在“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上,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现在的农村和城镇,普遍施行了“低保”、“医保”,少于最低生活水平的人,国家给予按月发钱,所有的农民都可以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每人每年交20元,因病住院者,可报销60%费用。从今年开始,国家在农村实行养老金制度,国家每人按55元补助,农民年满60岁者,可享受养老金。今天农民们实实在在享受到的生活,这更是以前想不到也不敢想的。
现在人们享受着政府的补贴与优惠政策,解决了温饱问题步上小康生活,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的成长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没有经历战争,没有经历过饥荒,更没有经历过**动荡的时代,重要的是我们没经历过那些惊天动地。虽然改革开放我还没出生,但是一直收益于改革开放。如今,城市在发展,农村也在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我们都在努力着,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不但要追求物质上的进步,更要追求思想上的进步。
我的家乡,她恬淡而又不失朝气,蓬勃而又不张扬。这里人杰地灵,早在三国时期她就因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而名声赫赫,包拯,李鸿章,杨振宁在她的养育下在各个领域为人称颂,她就是生我养我的故土——安徽合肥。
身为合肥人,我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合肥的变化,我利用暑假走访了很多个地方,合肥长江路、合肥市政府档案局、还有我们合肥最具人气的论坛——合肥论坛。下面是我对此次调查的总结。
一、高楼林立,东西南北高架搭起明天的彩虹
十几年前,合肥最高档的小区是琥珀山庄,据街头的老合肥说,许多人还喜欢在那堆写着“琥珀山庄”的白色雕塑下照相。那时,对别人说自己住在琥珀山庄,真的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遍地都是平房,最高的只有六楼。现在呢!改革开放的春风,社会的大发展让我们也拥有了自己的小高层。2002年合肥房地产开始升温,城市的圆周仿佛一夜之间外扩三十里就像是变魔术一样,老合肥们激动地给我形容。有房地产企业到大蜀山下盖房子,有人嘲笑说:坐车都要四五十分钟到市里,房子卖给谁啊。仅仅两年之后,大蜀山脚下已经无地可卖,而开发出来的房子竟然都卖得净光(合肥话)。合肥人从此告别了平房,搬进了上辈人想都不敢想的高层住宅。1980年,合肥人均住房面积不足4.05平方米,然而30年后的今天,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9.28平方米,是解放初期的7.5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是啊,我们的房子越来越敞亮了。2008年,祖籍安徽的王石拍拍光亮的脑袋,决定在家乡首府合肥隆重推出万科金色名郡,将万科著名的精装修理念,带到了习惯毛胚房的合肥。'2009年,著名的地产大亨万达也不甘落后,掏出数亿元,一举拿下芜湖路桥西侧的原美菱集团的黄金地段,也准备在合肥大干一场。种种的种种,我们合肥人民住上了满意的房子,这也是合肥人最骄傲的事之一了。
再说说合肥的交通。十几年前,合肥夜晚最热闹的地方是三孝口,而三孝口十字路口上的人行天桥更是合肥的为数不多的交通设施。那时站在天桥上留张夜景照片,是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合肥唯一的五里墩立交桥曾经是合肥的景点之一,可又是被骂的最多的一处建筑。因为实用性太小,被老百姓称作不拿我们的血汗钱当回事。可现如今,合肥在大建设风雨洗礼后,三孝口天桥也成了长江路上唯一幸存的天桥。世贸中心烂尾工程摇身一变,成了金碧辉煌的CBD,东西高架及下穿马路解决了人们出行的困难,金寨路高架桥更是将堵车这一恶梦从此粉碎。传说中的神秘高铁终于进入布局与规划之中,即将开建。肥西的高刘机场也让咱合肥人拥有了自己的国际机场。合肥打造的滨湖新城将整个城市规划向近在几十里外的巢湖方向发展近期更是将巢湖并入了合肥的辖区。巢湖是国内五大淡水湖之一,汪洋的水面,离合肥其实并不太远。但是,合肥决定走向巢湖,却是2006年。
我们曾笑着说,都不认识路了。
回首30年前,那时候天安门上的柏油马路是合肥人想都不敢想的。石子路,那太平常,水泥路则已经令我们很满足了。
二、科技之光大放异彩,经济增长势不可挡
如果说上海是我国的经济门户,那么合肥我认为就是中国的科技门户。在这里有享誉全球的中国科技大学,有几十个国家重点实验与科研院所。我国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这里创造的,有哪一个城市能拥有着两个太阳?合肥有!更夸张的是,这个只有一百多万城市人口的城市,却有五十多所大中专院校,每到寒假和暑假,大街上的年轻人就减少很多。因此,合肥也成为城市人均文凭较高的城市之一。克林顿在上个世纪提出进入知识时代,也正是因为这个时代,让我们这个科技城市有了自己的大型企业,也同时带动起了经济的蓬勃发展。
合肥在多个领域已经崭露头角,我市的自主品牌吹响了我们的经济号角。在汽车制造领域,JAC江淮汽车享誉全球;而在电器行业,合肥则有美菱,荣事达,格力,美的等集团;对于食品方面,恰恰瓜子早已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中。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庐州(古时合肥的称呼),今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已达到户以上,其中50亿元以上15~18户,百亿元以上10户左右,有34户企业超过200亿元,1~2户已达到500亿元。想想30年前的合肥,万元户那可是不得了的。可是现如今,合肥的人均GDP就有42981元,三、物质精神丰富,人们生活有滋有味
城市欣欣向荣,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以前的毛胚房,到现在的复式高层;从以前的一双大脚游合肥,到现如今的奥迪马自达代步;从以前吃饱饭没事在家打麻将的小心翼翼,到现如今“走,茶楼见”,是啊,麻将打到茶楼里,又可以喝喝茶聊聊天,不亦乐乎,没事我偷着乐。
现如今,吃完饭,咱K歌去,早已司空见惯;明天咱试试另一家饭店的味道也见怪不怪了,谁叫咱现在日子过的好呢!
当然,除了K歌,合肥人现如今还有很多选择。去画廊赏画,去歌剧院听歌剧。2008年奥运年那会儿,小区里锻炼身体的,健身房里健身的,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赶上时代的潮流。
要说合肥的小吃,那可是全国闻名。贵妃凉皮,庐州烤鸭店里碰碰香的鸭油烧饼让本地人流连忘返,更让来肥旅游的外乡人忍不住多买点带走。龙虾一天街,人气那是一个高啊。经常是车满为患,本地的,省内的,还有慕名而来的上海浙江人无不对此数大拇指!
合肥人玩音乐玩得也是倍儿棒,解晓东就是我们家乡人。当然合肥人也很爱我们的家乡,《合肥的石头》、《挖芋头》、《泸州月》都是在讲述着家乡的种种。听着一曲曲家乡的乐章,万千思绪在脑中回荡。这就是我的家乡。
在这个网络的时代,合肥人又怎么能躲在后面呢。合肥人有自己的圈子——合肥论坛。合肥论坛是合肥人最爱去的一个地方,但凡没啥事,便会去这里看看热闹,顺便再拍拍几块板砖,乐和乐和。当然,这也是大家团结的地方,2009年初夏以来,“叶飞腿”、“环城公园女孩失踪”、“步行街凶杀案”、“天鹅湖溺水事件”等关键词充满了合肥的网络,大家互相提醒互相慰藉,又不时互相出出主意共度难关。很难想象,现在要是离开了电脑和网络,许多合肥人的生活将会多么黯然失色!可是记得当年,电脑对合肥市民们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可十几年后的今天,合肥的孩子们在小学就必修计算机信息课,普通家庭则早已普及了电脑。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会立即在网络上得到迅速的反映和热烈的讨论。论坛更是反映民生的地方,很多人在这里指出政府一些不是特别正确的措施,我们的市委领导们也借此了解情况,及时纠错。生活就是这么妙不可及。
四、环境优美,园林城市迎接四方兄弟
合肥自建市以来,只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绿化环境。合肥是最早一批园林城市之一,合肥的绿化,确实没得说。因为我们重视环境治理,改善城市卫生,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旅游事业。城市园林绿化面积达71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7.56平方米。在对环城园林作进一步绿化的基础上,于环绕古城的“绿色锦带”上新辟建了四处自然景区,被誉为“一根项链,四颗明珠”。
项链则是环城公园,这个据说是全国最大的开放式公园,被合肥人亲切地称作翡翠项链,也是合肥被首批评为园林城市的功臣。
合肥市打造的合肥两日游,也广泛受到大家的欢迎。包公祠里,包公,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包河的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水中绿荷飘香,让人流连忘返。包河独有的无丝藕,千年不忘向后人诉说包拯的铁面无私。大蜀山,合肥市里唯一的山,说它是山,它不过丈余。可合肥人仍络绎不绝,踏青,郊游,这儿不失是一个好去处。李鸿章纪念馆,杨振宁故居,五里飞虹还有天鹅湖都是中外游客必去的景点。
五、革命尚未成功,合肥仍需努力
虽然合肥的变化日新月异,但基础还是差了点。与周围的城市相比,我们还差得很远。我们还有许多问题要去解决,许多事要去做。一直困扰市民的堵车问题,虽然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还存在一些弊端;而新的问题——打车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如何避免出租车不打表漫天要价,拼车拒载,我想够让我们好好想想的了;内城下水管道系统老化,一下暴雨便水漫全城等一系列民生问题,还有如何更迅速地加快合肥的经济步伐,打响在全中国的名声,甚至打到国外去,挣老外的钱,这是我们过去致力于解决的,也是一直要去解决的。
78年,邓小平在深圳画了个圈,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他的家乡也画了个圈——皖江经济带(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我们都说,合肥的机遇来了。
我相信,我们的未来不是梦,让我们放飞理想,勇于探索,勇于拼搏,团结一致,求实创新,我们的国际大都市之梦,不远了。
我更相信,在合肥人共同的努力下,什么都挡不住我们的脚步,合肥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一、改革开放以来永州的变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饮食方面:吃饭的时候,看到家里餐桌上伙食每天在变着花样,从以前吃不饱到现在餐桌上的营养搭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收入也有了保障,在吃方面就有讲究了,这样对保持身体健康有好处,吃出健康已成为我们一家人的目标„„
生活方面:手表、自行车和缝刃机一起,构成了早年的结婚“三大件”。如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婚“三大件”也升级换代成了房子、车子和票子,除了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必不可少外,音响、DVD、空调、电脑、热水器一个也不少。结婚三大件的转变,直接反映出了人们兜里的钱越来越多,消费也越来越超前,改革开放30年来百姓生活一点一滴的变化也就在这个结婚“三大件”上很清晰地反映出来
教育方面:从前的校舍破烂不堪,教学设备简陋,学校面积狭小。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对教育事业进行彻底改善。30多年来,经过布局调整、扩大办学规模后全市共撤并小学及教学点,有效优化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配套也逐步完善,办学条件越来越优越。
环境方面:现在的永州,坏境卫生越来越好。从之前的石头、泥泞小路变成现在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从之前依稀的红砖和土砖房变成现在密密麻麻的单元房和小别墅;从之前路旁的“垃圾场“成为现在干净漂亮的花园。也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质量的改善,我们更加注重舒适,对环境的要求也渐渐提高。
问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基础薄弱,农村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还有相当多的学校条件很差,设施严重短缺,十几个学生挤在一个房间里面,几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农村教师队伍是影响、制约农村教育质量的另一个因素。农村条件比较艰苦,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进行双语教学,但是师资力量有限,很多孩子汉语水平太低,甚至不会说汉语,直接导致了学校比较闭塞,接受先进知识的渠道很不畅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
措施: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大批的优秀教师。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才能促进民族地区快速持续地发展。政策逐步要完善政策,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基本要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弱有所济。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第一,财政性建设资金的增量部分要向农村重点倾斜。第二,财政性建设资金的存量部分要向农村适度调整。第三,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第四,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相信农村的发展将会极为迅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对于顺利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存在的失衡问题
《建议》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失衡问题,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现阶段,我国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储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2008年,我国储蓄率为51.4%,比世界平均储蓄率高27.5个百分点。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储蓄率提高了13.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率大幅度下降。1978年我国消费率为62.1%,2008年降为48.6%,下降13.5个百分点。消费率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下降造成的。我国内外需失衡,出口依存度过高,内需不足,其实质是居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居民消费不足,使我国经济越来越走上为生产而生产的怪圈,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因此,《建议》强调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于依靠第二产业。我国人均GDP从2002年起超过1000美元,到2009年已达3600美元;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并没有随着人均GDP成倍增长而提高,一直在40%左右徘徊。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其他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低十几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制约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靠第二产业特别是“两高一资”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今后,需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快于GDP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投入结构不合理,物质资源消耗太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扩张,物质资源消耗大而效率不高。2009年,我国GDP占全球总量的8%,但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耗量的18%、钢铁的44%、水泥的53%。这样巨大的资源消耗是不可持续的。我国一些主要矿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等)的对外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5%上升到这几年的5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科技进步不够快,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低,技术对外依存度很高。我国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但核心技术几乎都是外国的。我国号称“世界工厂”,但几乎没有世界名牌,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今后,必须着力从“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人与自然关系不够和谐。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环境和生态恶化的原因在于各地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十一五”规划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但完成这方面任务的难度是很大的。应该看到,资源和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真正的硬约束。我们不能继续走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老路,而要下决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扩展和丰富
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我们首次提出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5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其内涵有所扩展,提出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并且明确了具体要求,如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着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意味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丰富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内涵也从一个转变扩展为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010年初以来,中央一直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正是在此基础上,《建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转方式、调结构需要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才能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但过犹不及,连年追求超高速经济增长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各地为了追求短期超高速经济增长,不断加大投资,而且大上工业特别是重化工项目,挤压消费。投资增速过高,粗放扩张,必然要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为保经济增速,财政支出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的财力不足,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因此,为了缓解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当前需适当放缓经济增速,从追求两位数增长逐步转为追求比如8%左右的增速。最近,我们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取消一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控制银行放贷规模和增速,整顿地方融资平台,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以及各地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都在使经济增速有所回调,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有人担心我国经济会因为采取这些措施而出现“二次探底”,不利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当前经济增速一定程度的回调是宏观调控的要求,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并不是什么“二次探底”。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速仍将在9%以上。如果不能容忍一定程度的增速回调,还想保两位数增长,那么,转方式、调结构就会落空,甚至会使结构失衡更加严重,最终走向“硬着陆”。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理念,从追求两位数增长转变为追求常态的中高速增长即8%左右的增长,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比较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实,在目前的体制和政策格局下,我们根本不必为经济探底发愁。现在各方面特别是地方政府仍具有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因此,目前最难的还是控制经济增速太快带来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通货膨胀、贫富悬殊等问题。这就对推动政府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了紧迫要求。
着力通过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推动转方式、调结构
《建议》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转方式、调结构需要综合施策,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节能减排等,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着力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
在深化改革方面,应以政府转型和财政转型为重点。2005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为配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这表明,当时我们已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靠政府转型来推动和保证。“十二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应突出强调政府转型,即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政府不能再把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作为主要目标,而应把做好公共服务放在第一位。
在政府转型过程中,财政转型很重要。《建议》要求,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这就要求财政从经济建设型财政转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财政支出主要应用于公共服务而不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支出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外主要用于“三农”,如兴修水利、改良品种、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种粮直补等。应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培训与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建设等,从而有效提高公众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
调整政策也很重要。比如,资源和生产要素长期实行低价政策,实际是鼓励粗放扩张。今后需作重大调整,主要是放松价格管制,使各类资源和要素的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又如,调整经济结构,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但目前我国服务业的营业税实际税负高于第二产业增值税税负2个百分点左右,这显然不利于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各种限制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也不利于这些部门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亟需调整。
第三篇:论述家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
从家乡变化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小的时候,我们县的老城区还是和古代一样,有一条环绕全城的护城河,周围是护城墙,说是护城墙,其实已经住满了人,那时的护城墙,早就已经被政府改造成了四条街,东南西北各一条,和护城河遥相呼应,我们家就住在其中的东门北街。
由于门前就是河,所以小的时候和水玩的时间也就最长,从我生下来足足有十年是在水边度过我那早已不记得是什么模样的童年,虽然现在早就搬离了那里,但是每到一个地方看见河水或者湖水的时候,心里还是很欢喜,只要闻见那水的潮湿腥气味就感到很是亲切,那时的我经常同伙伴们去河的对岸玩,对岸是东关渔民们的河塘,还有点好玩的是那不知道是不是野生的芦苇荡,里面的鸟蛋是我们儿时最主要的渴望,经常趁下午家里人睡午觉的时候三三两两的约好去对岸掏鸟蛋,那时的路还都是土路,基本上回来之后每个人脚上都是泥泞一片,因为芦苇荡里淤泥还是不少的,而且还有水蛇出没。
住在河边的好处就是吃鱼不用愁,好像每天都有鱼主动送上门来一样,每天早上起来,总是先把鱼竿撑上钓一会,然后中午下班以后也要钓一会,再者就是晚上当然也要钓一会,想像一下,在炎热的夏季,在河边撑起鱼竿,一边钓鱼一边和人聊天,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现在的人生活在水泥钢筋之中,早就忘了放松一下自己,而且夏天的时候还时不时的“翻坑”,用俗话说就是鱼受不了天热,总是会从下面泛上来,而此时对我们来说就是收获的季节,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赚的盆满钵盈,个把星期不会愁没有鱼虾吃,每当傍晚的时候人们总会聚集在河岸边畅聊。
那个时候,家家自行车都很普遍,但是都好像还是在政府部门上班,就是俗话说的铁饭碗,只有很少的人是自己做生意。三十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的家乡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还说原来我们家门前的那条河吧,原来的人们对河的开发没有什么概念,可由于县里面主打的是旅游产业,来我们县里的人开始越来越多,而且我们县的地理环境是整个老城区是被一大片湖水所包围,从卫星上看老城区更像是一个小岛,所以每个来我们县的客人都会想去划船游玩整个县城,这就给那些有船的人带来了巨大的利润,附带着餐饮业也跟着发展起来,那片凝聚着我童年记忆的芦苇荡也被开发了,到了90年代中期,县里老百姓手中的积蓄多了,一栋栋楼房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从此,“别墅”、“商品房”、“装璜”等新鲜词汇代替了傍晚家乡老百姓口中的热门话题。如今,儿时所看到的“开阔视野”早已被一座座高大的楼房所遮挡。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小轿车,从书信到电话再到手机,从电影到电视再到电脑。从传统的农业型城市到现在的旅游型城市,造就了现在家乡巨大的变化,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由我们县这些年的变化可见,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解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通过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低成本、低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主导型发展观的辨证扬弃,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及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升华与提炼,是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解决过去因发展的粗放型所导致的发展不协调、不公平、缺乏可持续性等诸多问题的需要,也是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思路,为人类争取在和谐的前提下推进人类文明进程指出了道路。
希望我们县顺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希望十年过后又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第四篇:论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自己家乡环境变化论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谈一个国家的发展,自然是经济为主导。而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诸多问题,怎么样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了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中国有八亿农民,这些人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到农产品供求相对过剩的新阶段的情况下,农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阻碍农业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此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迫切而重大的课题。而他们的收入往往很低,这与很多原因有关,我们这里谈一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国家的大政策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一定的支持。其中在十五届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就提出了“十五攻关计划具体目标”之一: 重点攻克一批对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的重大关键技术,到 2005年使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缩短5年,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这样的目标下,以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切入点,攻克一批农业持续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提高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水平,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及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开发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农林业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化技术研究。等等,这些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可谓竭尽全力,但是收效甚微。为什么?下面请看一组数据。
【2001年,我国三大产业GDP构成比例为15.23%、51.15%、33.62%,呈现“二三一”的结构类型,第一产业即农业比重位居第三;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比例为50.0%、22.5%、27.5%,呈现“一三二”的结构类型,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位居第一。我国农村现已有31.62%的从业人员从事非农业劳动。2001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农业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下降了12.87%;2000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了20.5%。】
这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现状,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其中劳务输出大省的江西务农的农村户口比例很少。从三分之一的从业人员从事非农业劳动来看,大量的人才外流,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这就是现状。
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都必须在转发展经济方式的情况下进行。由于产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使我国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成为我国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小规模经营,机械化生产程度不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在总量上供求虽已基本平衡,但在行业结构和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上不够合理和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相对不高,农民收入和收支结构水平仍不高,近几年收入增幅减缓;农业信息化、产业化程度低,农户生产规模偏小,农业区域布局存在着“小而全”、“大而全”的现象,区域特色突出不够,大型农业产业带建设不够,各种专业化组织发展以及农村流通、信息组织与网络建设不健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乏力,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农业东、中、西部区域差别扩大;绿色农业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基础设施不强等。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在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上,确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即在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需求制约为主的阶段的情况下,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要加强对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规模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和外向度结构的调整,使农产品达到高产优质高效,而且还要加强对整个农村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农民的农业收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且使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得到更加快速的提高,扩大非农收入在农民收支结构中的比重,以达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加快农业发展的目的。
农业历来在我国的发展中占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重视农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是国情与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诸多的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我们政府需要支持,科学力量需要支持,人才与信息资源需要落实,当然也离不开农民兄弟的辛苦劳动。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集大成改小规模,加速东西部信息资源的调整,改变产业结构,人才结构。这样农业发展的大计,才得以在我们的经济建设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环境变化情况论述家乡经济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是山清水秀而又贫穷落后的。我的家在离市区几百里远的山沟里。上高中之前,我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怀抱。老实说我对家乡的发展或是变化向来不是很关心。上高中以前没有这种意识,上了高中之后没时间关心。连两年多前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他乡上大学,又懒得去关心了。因为家乡经济的发展速度跟珠三角的城市比起来实在太令人失望,提起来就伤心。
不过要说家乡的变化,我想或许可以这样做个简单的、表面的概括吧:钱多了,人“懒”了;楼高了,水脏了。
改革的春风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似有若无地吹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山村。在此之前村里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里刨食。只是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给我们的回报却并不多。村里除了种地再没有多少其他的收入,许多人有手艺、能吃苦,但是没个施展手艺的去处。八十年带末几年,村里人不再指望那块地了。听说大山外面的城市里有金子捡,纷纷走了出去。青年人,中年人,有手艺的,没手艺的,都想出去捡点金子回来。他们一去就是一年半载的,回来时虽然不是满身金银,总比土里刨出来的多。于是在家里歇上十几二十天的又出去了。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孩子。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连十几岁的小孩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许多都挤南下打工的列车。农村劳动力少了,以前辛辛苦苦开荒开出来的地没几年又长满了野草。近几年水田也荒了许多,种地太辛苦,家里有了钱,谁还愿意自找苦吃呢?以前春节刚过没几天,田头地角便都是忙碌的身影。如今没过元宵下地似乎是很丢脸的事了。留在家里的农村妇女农闲时隔三差五就会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晴天迎着朝露出门,披着星光回家,雨天便是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没几天歇的。
这几年村里的楼房就像雨后的春笋般不断从各个角落冒出来。三层四层,有的外表装修得很漂亮。即使只是一层的,算不上楼房,看起来毕竟比那些泥砖瓦房要顺眼得多。室内的装修就更不必说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砖啦,华丽的墙纸……简直是拿钱往墙上贴,拿钱往地上铺了。就是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不再像泥砖瓦房那样阴暗、压抑。
但是让人很不舒服的就是溪中的水越来越脏了。以前用不起自来水,村里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条横穿村庄的小溪。村里人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家里的大水缸挑满水,以备一日之用。我们小的时候还经常在小溪里游泳。有时口渴了就着溪水猛喝一气。现在别说挑溪水做饭,就是洗菜拿回家还要用自来水再洗上一两遍。夏天看到这些脏水,我们不再有跳下去的冲动。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情景如今是看不到了。溪水中、溪边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各样的垃圾,那些塑料袋有的早就变色了,但就是不肯化掉。村民习惯将所有的垃圾随手倒入溪中,他们相信溪水会带走这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或是堆在门前的空地上,积多了便点上一把火,于是谈笑间,垃圾灰飞烟灭了。
可以预计将来村里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钱会越来越多,楼会越来越高。人会越来越“懒”吗?但是水会越来越脏吗?村里人的这种“懒”,老一辈的人是看不惯的。不过这也正说明了生活的变好啊!得益的是家乡的后代。水的越来越脏,村里的小孩子怕也是早就习惯了吧。受害的不也是他们吗?
我们要爱护她
“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
一、金融危机带来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寻求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更为迫切
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对未来数十年的全球经济格局产生影响。
一是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再平衡,短期难现高增长。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难以持续,新兴市场的出口导向、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战略也面临深度调整,全球贸易、储蓄与消费正处于再平衡和调整过程。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升级,加大了经济复苏的阻力。
二是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抢占后危机时代制高点的竞争更趋激烈。本次危机表面上由次贷引发,实质是科技创新不足,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危机后,各国重新将重点转移到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上。这些新兴产业将成为新技术革命的突破口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三是全球产业结构将快速重组,产业融合加速推进。国际金融危机为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重大机遇,实体经济比重将上升,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新更受青睐。产业融合将进一步加速,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强大渗透力,广泛作用于传统产业,不同产业或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融合产业或新型产业形态,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四是新兴市场国家地位相对上升,全球经济政治向多极化发展。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拥有资源、市场、人力资本等多种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带动下,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和新兴国际产业中心,在构筑新型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的主导权增大,推动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世界经济也将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均衡格局。
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必须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促进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消费升级加快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但更要看到,随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
1、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延续了依靠资源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市场收缩、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加上国内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加剧,以“大进大出”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将逐布放弃“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和“以利润换资本”等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构调整任务紧迫而艰巨。当前,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十二五”和“十三五”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和决战阶段,如果在“十二五”时期长期存在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不能出现转折性变化,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
3、平衡需求增长动力、内需拉动作用逐步增强成为长期趋势。近10年来,外需拉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高对外依存度的经济增长模式风险很高。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强制性调整,美国由资产泡沫和金融创新支撑的透支消费难以为继,进口需求大幅萎缩,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被迫进行调整。全球经济调整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必须由外需拉动转向由内需、外需协调拉动。严重依赖外需的需求结构失衡已经影响到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如果不能切换到居民消费与社会投资良性循环,将人口大国内在市场潜力充分发挥,我国可能结束高速增长期。
4、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新的产业增长动力。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立足于国情,即就业压力大、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少、工业化进程中的高能耗重污染等问题。因此,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必须符合三高两低,即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提升农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强前沿技术的预研能力,突破制约产
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5、城市集聚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作用增强。与工业化相比,我国城镇化滞后,发展空间巨大,将成为扩大内需、推动工业化、带动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我国拉动内需政策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将加快城镇化步伐。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保同治等同城化发展意识进一步强化,依靠区域政策、规划、法规、合作等经济法律手段和市场力量推动区域一体化,新的城市群加速形成。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集聚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内在需求和经济发展空间,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6、区域协调发展,新兴经济区域兴起趋势明显。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一种“东高西低”的地域性态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受冲击尤其明显。平衡国内生产力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凸显。中国将实施分类指导、重点先行等区域发展政策,发展格局将更趋“多元”。新兴区域将成为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点。以北部湾、江苏沿海地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区正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亮点”区域,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建设的推动下,中部塌陷的局面也有望改观。
7、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我国将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应对危机冲击、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资源型要素价格改革、国企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社保、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各项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将为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
8、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将着力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分享”的体制机制。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大
力加强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等民生领域的各项保障制度建设。通过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宏观格局,破除阻碍“富民”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形成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组合,实现共享式经济增长。
9、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造竞争新优势的要素制约压力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减排也成为中国外交面临的首要问题。以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压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也有促进碳减排的内在要求。国内民众对改善环境的期待也越来越迫切。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从传统竞争优势提升到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资源瓶颈、环境瓶颈、体制瓶颈、科技瓶颈和人才瓶颈等的制约日趋严重。
10、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加迫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建设模式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新要求;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可能引发社会突发事件增多。
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决定,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新形势下,协调内需与外需,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镇化和区域联动协调发展,对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三、“十二五”时期将是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黄金期
(一)从经济周期看,安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一个省与全国、世界经济的关联性更加密不可分。尽管世界遭遇强度不亚于1929年大萧条时代的金融危机,但由于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形成,加之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强度经济刺激和联合行动,目前世界经济远远好于2008年的悲观预期。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回暖,是世界经济抵御金融危机的重要变量。我国近一轮增长自2007年二季度见顶,因40%的产能对外,我国经济的复苏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外部需求,但“内需提振”亦使外需下降的冲击部分缓解。即使不考虑中国经济内生性增长能力增强,到2010年底也将调整了3年多。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影响虽较全国略有滞后,但此轮周期亦于2008年二季度见顶,四季度见底,因此“十二五”与全国同步进入新一轮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二)我国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战略导向有利于安徽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提升
金融危机使我国更加关注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会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两大重要力量。国家实施10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诸多区域经济规划,都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的。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将着力平衡国内生产力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缩小地区差距、挖掘广大的中西部和农村市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区域方面,将进一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区域间资源整合,增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多极化的地区增长格局。产业方面,整合壮大战略性产业和资源性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抑制产能过剩,进一步推进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全面实施,有利于我省在政策、资金、重点项目布局等方面获得国家更多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推进,使我省区位、资源要素、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更加凸显,有助于我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和要素转移、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分工合作,借助外力,推动跨越式发展。
(三)安徽到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2009年,我省GDP将跨上万亿元台阶,2011年人均GDP将突破3000美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十二五”是我省人均GDP由3000美元向5000美元跨越、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由40%向50%加速时期。这一时期有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
1、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将带来一系列趋势性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成长阶段。主要表现在:增长动力由“投资主导—工业推动”的组合向“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组合转化;发展动力由以主要依靠投资驱动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企业格局由广大中小企业作为产业的重要支柱力量转向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实力的主要载体;收入分配格局将呈现中产阶层迅速扩大,成为消
费需求持续扩大的主要来源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并推动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促进社会稳定。
2、安徽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条件日趋成熟。我省已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GDP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投资年增长30%以上,财政年增长30%以上。预计2009年、2010年我省GDP、投资规模将先后突破1万亿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投资建设集中回报、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产业基础与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园区对要素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已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机械、电气制造、农产品加工、化工、钢铁、电力等行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超千亿,汽车、有色、煤炭等行业也将先后迈上千亿元新台阶。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基本确立,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产业综合配套能力迈上新台阶,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共生圈,加工产品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来自长三角。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趋强。“十一五”前三年我省GDP年均增长13.1%,高于全国。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由沿海向内地蔓延、由下游向上游延伸,对我省的冲击慢于全国,从2008年下半年显现。安徽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政策刺激下和全省人民的努力下,2009年上半年开始安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企稳转暖迹象,复苏进程好于预期、好于全国,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而且此轮调整改变了历次周期中安徽“下得快,上得慢”的的格局,抵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投资建设项目集中回报。近五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在建项目已投产或将投产并产生效益,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市场容量大,相对较低成本、多层次、丰富的人力资源,趋于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较强的能源保障能力,使我省的综合优势更为突出,加快发展面临新机遇。
发展的动力支撑增强。首先,加快发展,奋力崛起内在要求强烈。目前,我省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的60%多,城乡居民收入仅相当于全国的80%多,均处
于全国及中部的下游水平。缩小与全国差距,加快中部崛起的内在要求强烈。其次,发展的空间大,内在动力强劲。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采取强有力措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以拉动经济增长是长期趋势,将为我省提供广阔的内需市场。汽车、住宅等大额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走势,将引领我省汽车、家电、钢铁、水泥等主导产业继续扩张和提升。再次,加快崛起的平台更为扎实,有利于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安徽拥有合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服务外包试点市、芜湖全国动漫基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新增长点。此外,体制环境不断完善,发展活力趋强,有利于激发安徽经济发展活力。
四、安徽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及面临的新挑战
1、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产业结构看,最突出的是工业化水平低。2008年我省工业化率为39.3%,比全国低3.6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全国3-5年,落后于发达地区10年以上,也低于中部地区整体水平。工业化水平低,不仅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弱,也制约了农业资源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进程,弱化了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需求动力。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资源性产业比重偏高、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比重低。煤电、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主导行业产能过剩比较突出,调整的任务重。而且国家对重化工业实施沿海化布局战略调整,给我省相关产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从需求结构看,外需带动力弱、消费贡献少、投资效率低。我省经济外向度大大低于全国,消费率不断下降,居民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全国的七成左右。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近年来,虽然我省投资增幅较快,但由于投资效率低,处于全国下游的单位投资产出水平决定了其偏低的资本形成率。
从区域结构看,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皖北地区发展滞后。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薄弱,缺乏竞争优势。2008年,中部地区GDP超千亿元的城市河南有5个,湖南有4个,湖北有3个,我省仅有合肥1个。在四
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GDP总量仅高于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也制约了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发展,2008年我省城镇化率为40.5%,低于全国5.2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总量仅占到全省的47.8%。此外,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薄弱的局面未有根本改观,也影响我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2、转变发展方式压力大
资源消耗过多、环境代价过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高出浙江、广东、上海、天津等发达地区的1倍以上。煤炭、电力、钢铁、化工、水泥等五大高能耗行业消费了全省90%以上的原煤和70%以上的电力。二是发展环境成本高。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均高出全国水平;在污染严重的“三河”“三湖”治理中,我省占了两个,污染环保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劳动生产率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四是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低。随着生产要素供给成本优势的减弱以及环境成本的加大,加快转变现有发展方式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3、区域竞争和资源争夺更加激烈
为争取发展的主动权,提升区域竞争力,各地都在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全力以赴抓结构调整,抓转型升级,积极调整生产力战略布局,打造发展新平台,培育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如中部地区湖北的光电子、湖南的生物医药和江西的光伏产业都已初具规模,江西正借入围大飞机项目契机,开建南昌航空工业城,打造大飞机研制生产基地和国际航空转包生产基地。江苏继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产业带之后,又在制定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力促苏北的全面振兴,打造新增长极。区域竞争加剧,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争夺更趋激烈。
4、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优先发展,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