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生物学特性与品种介绍(温州农业科技)5篇

时间:2019-05-14 04:0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火龙果生物学特性与品种介绍(温州农业科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火龙果生物学特性与品种介绍(温州农业科技)》。

第一篇:火龙果生物学特性与品种介绍(温州农业科技)

火龙果生物学特性与品种介绍

谢志亮,吴振旺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6

火龙果,又名红龙果、仙人掌蜜果、芝麻果,是仙人掌科(Cactaceae)量天尺属(Hylocereus undatus)和蛇鞭柱属(Seleniereus mejalantous)的多年生攀援性的肉质植物。火龙果属于热带、亚热带水果,现已成为重要的水果之一,其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C,可以说是水果之王。并具有食疗、保健等多种功能,对预防便秘、降低血糖、血脂等效果显著。其花巨大,观赏性极强,阳台栽培火龙果可赏又可食,一举多得;果实硕大,外表鲜红、亮丽夺目,单果重可达500~12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达16%~18%,糖含量在10~15%间,且以葡萄糖为主(约占73.5%),可谓果中之宝。

火龙果定植后第2年即可结果,每亩产量达400kg,第3年超过1000kg,植株寿命长可达100年以上,产量随树龄增长而增加,按目前7元/斤价格计算,效益十分显著。

一、生产现状

火龙果原产于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瓜地马拉、巴拉马、厄瓜多尔、古巴、哥伦比亚等地,不仅以长寿、强韧及美丽著称,更有绝佳的营养美容来源。火龙果性喜温暖潮湿,耐荫耐贫瘠,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5℃,最低温度高于5℃的地方均可露天种植。我国台湾省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种试栽,并驯化改良。近年来,我国海南、广东等地率先开展引种试栽,从台湾引进数个火龙果品种,并在我国海南、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省建立了火龙果生产基地。除上述省市外,我国浙江、江苏、天津等沿海地区也进行了引种栽培。而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则利用温室栽培等设施引种火龙果,实现南果北移,也获得了成功,主要有北京、山东、河北、辽宁等北方地区。目前,我国已引进的火龙果品系有10多个。目前我国火龙果的栽培面积较小。据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除台湾外)火龙果种植面积仅3.5万亩,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更不要说出口创汇,反而每年大量从国外进口。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口岸通过各种渠道进口的火龙果每年达10万t,但进口火龙果(白肉型)由于品种及采摘时间较早(保鲜需要)等原因,果实含糖量和含水量少,口感较差,品质较低。近几年来种植面积虽有所扩大,但市场缺口依旧巨大,价格也呈逐年上涨趋势。

二、生物学特性

火龙果植株为多年生肉质植物,生长旺盛.萌芽力和发枝力较强。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无休眠期或休眠特性不明显。一般根系特别发达,无明显主根,根系多分布2~l5 cm表土层中,属浅根性植物。无叶片,光合作用靠茎蔓来完成,茎蔓深绿色,肉质,粗壮,呈三角柱形,易生气生根。主茎一般有8条主要分枝,植株长成后茎径可达12~18cm。茎节有攀缘根,可攀附在墙壁、水泥柱上,每段茎节凹陷处各生有短刺l~3枝。植株生长迅速,一年可长7~10 cm。火龙果在温度适宜时自茎节下着生花苞,花芽分化至开花一般需40~50d。开花结果期一般为5~11月,每年可开12~13批次,若管理得好开花可达15次。花硕大美丽,管状似漏斗,长约30cm,直径25cm,单花重350~500g,有“霸王花”、“大花王”之美称,夜间开放,为子房下位花。花萼黄绿色,肉质,厚,成鳞状片,长1~8 cm。花瓣宽阔,纯白色,直立,倒披针形,全缘,先端有尖突;雄蕊多而细长,与花柱等长或较短,有700~900条;花药乳黄色,花丝白色;子房长2.5~5.0cm,有顶端急尖的鳞片数枚,无刺,被绒毛。花柱粗,直径0.7~0.8 cm,乳黄色,具单一或分枝的裂片,雌蕊头裂片多达24枚,细长,全缘,乳白色。果实球形至卵圆形,被有许多鳞片,果皮有红色和黄色两种,果肉有白色、红色、紫红色等,籽黑色。平均单果重500g,最大可达900 g。果肉汁多清甜,甜而不腻,中心含糖量最高可达20度,素有“果圣”之称。从开花到果实成熟约需30天。在生长时,颜色由绿慢慢变红(除黄皮种外),成熟时颜色鲜红,微带香味。

由于火龙果花的雌蕊与花柱等长或较短,自然条件下,火龙果自花授粉受精不良,着果率低,果实生长发育不良,因此生产上必须人工授粉。授粉后雌、雄蕊老化,柱头裂片呈褐青色,一般傍晚开花,凌晨开始逐渐凋萎,至阳光照射后完全凋谢。授粉后35~40 d当果顶盖口出现皱缩、果皮有光泽时即可采收。

三、火龙果品种、种类

仙人掌科植物中目前可以作为水果食用的主要为量天尺属的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红皮白肉型)、红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红皮红肉型)和赤龙果(Hylocereus costaricensis,红皮紫肉型)以及蛇鞭柱属的黄火龙果(或称大苇,Selenicereus megalanthus,黄皮白肉)四种,而目前市场则将红龙果与赤龙果统一归为红皮红肉类火龙果一类,因此,目前作为商品进行广泛栽培的也就分为红皮白肉类、红皮红肉类及黄皮白肉类三种类型的火龙果。

红龙果果皮深红色,果肉紫红色,较圆,鳞片短而稀。平均单果重400克,最大单果重60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达16%~18%;一般自花不实,种植时需要配置授粉树。在台湾,红肉火龙果有莲花红龙、尊龙、玫瑰红龙、祥龙及香龙、珠龙、天龙等。

赤龙果虽能自花(品种内授粉)结实,但结实率不够高。若有白肉种的花粉授粉,实践证明不仅结实率高,果实也增大,因而红、白肉种最好实行隔行间种,2:1或3:1配置。以红肉为主(因它的天然红色素还有多种用途),以白肉为辅。

火龙果多称白蜜、仙蜜果、白肉火龙果。果大,外表鲜红,呈椭圆形,鳞片长而密,果肉白色,平均单果重5l5克,最大单果重80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达17%。自花能实,配置授粉树时坐果率更高。

黄皮火龙果为量天尺属(Hylocereus)很接近的蛇鞭柱属(Selenicereus)植物的果实。其花蕾成熟期长,花大而香。红皮类型的火龙果由花芽冒出至开花仅需20~25天,开花至果实成熟需40~50天,而黄火龙果从花芽冒出至开花需45~60天,开花至果实成熟需90~100天,秋冬则需110~150天方可成熟。

黄皮火龙果果实不会裂果,果实自绿转黄需1个月(冬天),转黄后任其挂在树上,可保留1个多月仍不会影响品质,既不裂果,也不落果,同时果皮越来越薄,果实越来越饱满。它是火龙果中品质最佳、口感甜度最好的一个类型,可溶性固形物在18%以上,又具芳香味,果肉中种子大而柔软,毫不碍口,但其果实略小,一般为200克左右。主要产果期(秋冬果)在春节前后,夏果则在中秋节上市,可成为应景礼盒。如果黄火龙果不以扦插苗、组培繁殖,而改用野生三角柱作砧木的嫁接苗,果重也可达400~600克。

黄皮白肉果小产量低,不宜大规模种植,红皮红肉品种较稀有。

目前大陆从台湾引进的适于大陆气候,丰产优质的品种主要有祥龙、光明、尊龙、白玉龙、珠龙、红仙蜜等。

四、栽培环境

火龙果原产于中美洲热带沙漠地区,属典型的热带植物。它的花、茎、果均是当地的传统食物来源和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台湾首先引种并成功栽培,大陆于20世纪9O年代初开始从台湾引进试种,并进行驯化改良,近年来发展迅速,海南、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省都已有成片种植。据报道,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利用温室栽培,实现南果北移,在北亚热带、温带地区也成功栽培,主要有浙江、江苏、天津等省市,我国沈阳利用日光温室栽培火龙果也获得成功。

1、光照 火龙果为喜光植物,最适宜的光照强度在80001x以上,良好的光照有利于火龙果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提高。火龙果作为附生类型的仙人掌,对萌生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但光照低于25001x对营养积累有明显的影响,良好的光照有利于火龙果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提高。对于比较老熟的枝条,如果烈日照射时间太长,积累的温度得不到散发,可能会导致灼伤。因此,在日光过于强烈的地区种植火龙果可适度遮荫。在以色列有试验表明。遮荫度不超过50%利于火龙果的生长。

2、温度 火龙果原产于热带雨林地区,喜高温,怕霜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5℃。温度低于10℃或高于38℃将停止生长,进入短暂休眠来抵抗不适宜的环境温度。温度过高会抑制花芽的形成,导致不开花结果,而5℃ 以下的低温可能导致冻害,幼芽、嫩枝、甚至部分成熟枝都可能被冻死或冻伤,经济栽培应在20C以上地区种植,过北的地区栽培不但易出现寒害(冻害),也影响到果实品质。打破休眠的温度分别需要>12℃和<35℃。

3、水分 火龙果一般被认为是耐旱的作物,但这只是指耐旱机理,水分仍是其快速健壮生长的必需条件。实践证明,火龙果植株每3d应摄入0.5kg水分才能满足其健康生长的需要,过于干旱会诱发植株休眠而停止生长,同时空气湿度过低,也会诱发红蜘蛛为害和一些生理病害。

4、土壤 火龙果主要根系活动区是2-5cm 处的浅表土层。火龙果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在山地、平地,在黄壤、红壤、紫色土、冲积土以及壤土、砂壤土上均能生长。但在排水良好、土层疏松肥沃、团粒结构良好又不砂质化的中性或微酸性砂红壤或壤土上生长快、产量高、品质好,最适宜的土壤pH值范围在6.0~7.5。根据我所的经验,在基质上栽培比较理想。地表以下2~5an是根系的活动区,火龙果有大量气生根说明它的高度好气性。因此,透气不良、酸度过大可直接诱发根系的死亡。

5、肥料要薄肥勤施。火龙果果实生长采收期长,在贵州南亚热带地区的产期为5-l1月,因此,每年都要重篪有机肥料,氮、磷、钾肥要长期坚持均衡篪用。若偏篪氮肥,则枝条徒长较易被风折断。开花结果期间要增篪钾、镁肥,以促进果实糖分积累,提高品质。

五、小结

火龙果是集观赏、食用、药用、保健等为一体的果树,病虫害少、管理简单、健康环保,深加工开发前景广阔,生产与深度加工的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是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理想的高中档水果之一。目前各地都在纷纷创造条件,积极利用温室等设施条件积极发展火龙果产业,在全国出现一片火龙果引种试栽热潮。但火龙果不同品种所要求的栽培条件不同,特别是红肉类火龙果由于市场价格较高,大家引种积极性较高,但自花不实,花在夜间开放,需人工进行授粉,引种时应引起注意。白肉类品种自花结实率较高,不需人工授粉,栽培相对容易,已在我市苍南、瑞安等地成功进行引种栽培。

第二篇:无核“大十”果桑的品种特性与栽培技术(温州农业科技)

无核“大十”果桑的品种特性与栽培技术

谢志亮,吴振旺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6

摘要:果桑是最具开发潜力的第三代水果,营养丰富,经济效益显著。本文对无核“大十”果桑在温地区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字:“大十”果桑 栽培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缓解城市生活、工作、上下级关系等带来的各种压力,人们更愿意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外出旅游来释放压力。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的兴起更为都市生活的人们带来“清凉一夏”。

桑果(椹)是近些年开发出来的第三代水果中的新贵,是集营养、保健、药用于一身的“21世纪最佳保健圣果”,1993年被卫生部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第一植物名单,是林业部专家团列为“亟待开发”的树种。无核“大十”果桑是广东省蚕桑所选育的三倍体果叶兼用的优良桑树新品种,具有早结丰产、适应性强、成熟期早、品质优良、栽培管理简单等特点,是建立生态经济观光采摘园的最佳优良品种之一。我院于2009年引进该品种在梧田基地进行大棚栽培试验,为更好地推广和合理开发该品种,现将其早结丰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以作参考。品种特性

该品种幼树生长势较强。枝条细长直立多侧枝,稍开展,发条数中等,冬芽三角形,淡棕色,芽尖离生,副芽大而多,花芽极易形成,且萌芽率高,除基部2~3芽不能萌发外,其余均能萌发成结果枝。叶心脏形,较平展,叶柄短粗,叶面光滑微皱。仅开雌花,无花柱,单性结实。深根性,根系发达。单芽果数5~6个,果大而多。果实长圆形,果长3.25-4.16cm,果径1.36~1.75cm,平均单果重3.57g,最大单果重可达6.8g。果实紫黑色,汁多,无籽,昧酸甜适中,溶性固形物含量13.2%,品质上等。不耐贮藏,常温下贮藏2天后风味即发生改变,宜鲜食或加工果汁、果酒。据在我市梧田基地大棚内的观察,“大十”果桑的萌芽展叶时间在2月下旬至3月初,盛花期在3月中下旬,初果期在4月中旬,盛果期在4月底5月初,果实在5月中旬基本结束,连续采摘时间在25d左右。桑园建立

2.1 园地选择 果桑的适应性强,对土地要求不十分严格,我市各地均可种植,但以土层深厚,结构疏松较为肥沃的土壤,且排灌方便的园地为好。

由于桑果是裸露的果实,露地栽培时受空气质量影响较大,果实较小且不耐贮运,建园时应选择交通方便或人流量集中、远离公路主干道、砖瓦窑厂及其他有污染物的城市边缘地带,以防桑果滞销及受到灰尘等污染而降低品质和经济效益。

也可采用大棚栽培,减少桑树早春萌芽后的倒春寒及桑果成熟期阴雨天气等不利影响,还可使桑果成熟期提前到四月下旬至五月初的水果淡季上市,利用“五一”黄金旅游时间的自助采摘游来带动消费,较少劳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2 建园

一般采用定植嫁接苗建园,也可采用桑枝直接繁殖法建立桑园,但桑条成苗率较低。苗木定植时间以秋末桑树落叶后至第二年开春萌芽前最好。定植前整平土地,按计划行距挖50cm深的沟槽,施入有机肥(每株10kg以上)和磷肥。稀植桑果可采用距1.5 m×1.2m的行株距,亩栽370株,密植园可采用1.3 m×1.0 m或1.3 m×1.3 m的栽植形式。定植时把购买的桑苗按大小分开,将结果树与授粉树合理搭配布局,然后逐株等距栽植,栽后浇足水。早期丰产树形培养

密植桑园一般采用低干矮冠树形。为促进早期丰产,通过新栽果桑“三次摘心法”,抑制顶端优势,促使桑苗腋芽生长,增加侧枝数量,扩大树冠面积,以利花芽分化,使果桑园建立当年即可形成足够的结果母枝,达到1年栽树、2年亩产500-800kg桑果的早期丰产栽培目标。

第一次摘心时间为5月20-30日,当新栽果桑苗新梢长到15-20cm时,实地观察单株生长的情况,先后分3-4批摘心,一般摘去枝梢顶端2-3cm。采取长得快的先摘,长得慢的后摘。第一次摘心后,一般单株能长出6-10条新梢。

第二次摘心时间为6月20-30日。这时新梢高度约为35-50cm,摘心程度根据新梢长势强弱决定,长势强的一般摘去3-5cm,长势弱的摘去6-10cm。摘心后新梢高度30-45cm。第二次摘心后,一般单株枝条数可增加到9-15条。

第三次摘心时间为7月20-30日。分3-4批对单株生长势特别强的枝条进行摘心,长势弱的不再摘心,以促使枝条平衡生长。

经过三次摘心后,单株果桑可发出结果母枝15-18条,多的可达20条以上。经过2个多月的生长,到10月中下旬果桑停止生长时,每667m2桑条达 5000-6000条,总生长量接近10000m,树冠面积占整个果桑园的60%左右,为第2年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落叶后进行冬季修剪,选留好结果母枝,剪去枯枝、弱枝、病虫枝、密生枝及选留结果母枝顶端3Ocm长生长发育不充实部分。翌年采收后立即夏剪,重短截结果母枝,促其抽生夏梢,再定梢、冬剪。

早期速成丰产果桑园的培育,必须以适宜的肥水做保障。每次摘心后,根据果桑苗长势及时施肥,一般亩施尿素5-10kg,趁自然降雨后施入效果好,若降雨不及时或遇长期干旱,则应在施肥后的傍晚浇一遍透水。花果管理

大十果桑萌芽率高,极易形成花芽。结果母枝中下部抽生的结果枝较短,着生的小粒果较多。为提高鲜销果实的经济价值,可于3月中下旬疏果,先疏除小粒果和畸形果,然后按弱枝少留或不留、中庸枝适当留、壮枝多留的原则疏果。

由于果桑枝多叶茂,新梢生长迅速,容易导致树冠中下部光照不良,易诱发病虫害,大棚栽培则更甚。因此。在果桑谢花后20d,应适当摘除植株中上部嫩叶,可掌握自下而上果桑最后一个着果点上部予以摘除嫩叶,整株桑果应保留2/3叶片为宜。并于幼果肥大期叶面喷肥0.25%磷酸二氢钾、喷施宝、天然芸苔素混合液以提高光合效能,促进养分积累,加速幼果膨大,提高果实含糖量,促进早熟,使桑椹果大色艳,稳产增产。

当桑椹刚刚由红变黑,且晶莹明亮时表明桑椹已成熟,应及时于清晨采收,注意轻拿轻放,不要碰破表皮,先用小塑料盒包装,再装入纸箱,一般每箱重10~15kg,即可运往市场销售。由于桑果成熟期,遇大风或暴雨落粒较多,因此,在果实集中成熟期应每日采摘1次,其他时间每周采摘2~3次。水肥管理

每年因采摘桑葚、夏伐、采叶、冬季修剪等,果桑树体营养损耗很大,因此,必须重视增施肥料,强化肥水管理。

5.1 勤施春肥

又称花前肥或催芽肥。在早春萌芽前1~2周施入,肥料以速效氮肥为主,如尿素、硫酸铵和碳酸铵等,也可配合腐熟人尿粪和其他农家肥。对促进萌发、开花和新梢生长有重要作用。对弱树、结果过多的果桑,较大量的追施氮肥可使萌芽、开花整齐,提高坐果率,促进营养生长。若树势强旺,基肥数量又较充足,不宜施花前肥。

5.2 多施夏肥 即采后肥,在果实采收后施入,对果桑树生长特别重要。果桑树夏伐后,生长快,经l0~15天开始萌芽抽条,并逐步进入旺盛生长期。对土壤中的肥力消耗大,应多施速效肥。此时若肥料供应不足或者施肥过迟,会导致结果母枝质量差,花芽分化不良,影响第二年产量。及时追施氮磷钾比例适宜的肥料,提高树体营养水平,促进枝条生长,增加桑叶产量,以保证夏秋采叶养蚕及来年桑果产量。

夏肥一般分两次施用,第一次在夏伐后5d左右,每亩施人粪尿1000kg或碳酸氢铵40~5O kg。第二次在7月上旬进行,以速效肥为主,氮磷钾合理搭配,同时可施入一些迟效农家肥。每亩施复

5.3 重施基肥

基肥是较长时期供给果桑多种养分的基础肥料。通常以迟效性的有机肥料为主,如农家肥、堆肥、厩肥及作物秸秆、绿肥等,每亩可施入有机肥l000~1500 kg、复合肥20~3Okg。基肥的施用时期最好是秋季,其次是落叶至封冻前的冬肥。秋施基肥正值根系生长高峰期,有大量的新根发生,有利于根系的吸收,提高树体的营养贮备水平,有利于花芽发育、充实及新梢生长的需要。落叶后和春季发芽前施基肥,对果桑春季萌芽抽梢和开花坐果的作用很小,另外,春施肥会加剧土壤水分蒸发,肥效发挥的慢,果桑前期生长不能吸收和利用,所以应改春施为秋施。

5.3 水分管理

桑树虽然较抗旱,但春季树叶、果实同期迅速生长,需大量水分。干旱缺水,枝叶细小、果小,部分果实达不到成熟而早落,影响产量,要适时进行灌水。一般全年灌水三次,第一次在萌芽前,第二次在果实迅速生长期,第三次在落叶前后。盐碱地春灌可以压碱,减轻春旱返碱危害。桑树不耐涝,低洼地雨季要及时排水,防止园内积水。病虫害防治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以预防为主,开展综合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冬季清园,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植株抗病虫能力等。发展果桑的建议

桑果属浆果类水果,不耐运输,且采收期相对比较集中,若无相应的加工企业或低温冷藏设施,且以鲜销为目的时,最好在城郊交通方便的地方发展果桑,最好采用大棚设施栽培,提早成熟,在4月份水果淡季上市采摘,避开露地栽培果实成熟后期价格受樱桃、枇杷等其他水果的影响,并可减少因露地栽培受早春萌芽后倒春寒、果实成熟期大风大雨等不利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大规模发展条件且有条件的单位,可走“产、供、销一条龙”,深加工一体化经营之路,加大加工果桑汁、果桑酒等产品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大十果桑密植园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杜春花,陆斌,邵则夏等.中国南方果树.2007,36(3):68-69 2.果桑密植早结高效栽培技术.宁德鲁,陆斌.中国南方果树.2003,32(5):45-46 3.“大十”果桑在湖州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范之,杨永健.浙江柑橘.2006,23(2):42-43 4. 桑树带叶秋栽快速成园配套技术简介.单怀军,徐德元.广西蚕业.2008,45(4):30-31

第三篇: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性教案

第一章 养猪

第一节

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学特性

教学目标:1.掌握猪的行为学特性

2,掌握猪的生物学特性

教学重点:1.猪繁殖力强

2.猪的群居性

3.猪的好清洁性与猪的采食行为 教学难点:1.猪的群居性

2.猪的好清洁性与猪的采食行为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自学 教学过程:

【讨论】大家都见过猪,你认为猪有哪些特性? [【板书】

一、猪的生物学特征

【讲解】猪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在了解猪的品特征、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猪的生物学特性,对于养好猪、多养猪、快出栏是非常必要的,是实行科学养猪的依据,其特性如下:

【板书】1.多胎高产,繁殖力强:(1)性成熟早。猪是多胎高产家畜,为其它家畜所不及,一般4-5月龄达到性成熟,6-8月龄可以初配。

(2)妊娠期短,只有效期114天。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1年能分娩两胎。(3)猪的繁殖力高》初产母猪一般产仔8头左右,二胎以上可产10-12头,三胎以上可达14-16头,有个别的可达20头以上。

2.生长期短,发育迅速,沉积胎肪的能力强:与马、牛、羊比,猪胚胎期和生后期,生长都迅速,时间短、生长强度大。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育肥猪6月龄体重可达90-100公斤。以后生长速度缓慢,并且体内沉积脂肪的能力增强,特别我国地方猪更明显。

3.杂食,饲料报酬高:猪是杂食动物,能利用多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猪有择食习性,喜爱甜味,采食量大,消化力强,对精饲料消化率可达75%,对粗纤维的消化率弱,但我国地方猪要比国外引入猪种强得多。

4.耐热性差:猪需要的适宜温度为20-23,超过30时,随温度上升,猪的采食量下降,生长受阻,甚至不能忍受。然而仔猪则怕冷,抗寒力差,适宜温度量1月龄内的仔猪为30度左右。

5.视觉不发达,嗅、听觉较灵敏:猪的视觉很弱,不靠近物体就看不见东西,而对声音和气味则较敏感。母、仔认识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6.群居行为猪的群体行为是指猪群中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交互作用。结对是 一种突出的交往活动,猪群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接触和信息传递。在无猪舍的情况 下,猪能自找固定地方居住,表现出定居漫游的习性。猪有合群性,但也有竞争习性,大欺小、强欺弱和欺生的好斗特性,猪群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

一个稳定的猪群,是按优势序列原则组成的有等级制的社群结构,个体之间和睦相处;当重新组群时,稳定的社群结构发生变化,则爆发激烈的争斗,直至组成新的社群结构。

猪具有明显的等级,这种等级刚出生后不久即形成。仔猪出生后几小时内,为争夺毋猪前端乳头会出现争斗行为,常出现最先出生或体重较大的仔猪获得最 优乳头位置。同窝仔猪合群性好,当它们散开时,彼此距离不远,若受到意外惊 吓会立即聚集一堆,或成群逃走;当仔猪同其母猪或同窝仔猪离散后不到几分钟,就出现极度活动,大声嘶叫,频频排粪排尿。年龄较大的猪与伙伴分离也有类似 表现。7.争斗行为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猪的相互交锋,除 争夺饲料和地盘外,还有调整猪群结构的作用。

当一头陌生的猪进入猪群中,这头猪便成为全群猪攻击的对象,攻击往 往是严厉的,轻者伤皮肉,重者造成死亡。如果将两头陌生性成熟的公猪放在一 起时,彼此会发生激烈的争斗。它们相互打转、相互嗅闻,有时两前肢趴地,发 出低沉的吼叫声,并突然用嘴撕咬,这种斗争可能持续I个小时之久,屈服的猪 往往调转身躯,嚎叫着逃离争斗现场。虽然两猪之间的格斗很少造成伤亡,但一 方或双方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在炎热的夏天,两头幼公猪之间的格斗,往往因热 极虚脱而造成一方或双方死亡。

猪的争斗行为,多受饲养密度的影响。当猪群密度过大,每猪所占空问下降时,群内咬斗次数和强度增加,会造成猪群吃料时攻击行为增加,从而降低 饲料的采食量和增重。这种争斗形式一是咬对方的头部,二是在舍饲猪群中咬尾 争斗。

8猪的多相睡眠性:

5.活动与睡眠猪的行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活动大部分在白昼,在温暖

季节和夏天,夜间也有活动和采食,遇上阴冷天气,活动时间缩短。猪昼夜活动 也因年龄及生产特性不同而有差异,仔猪昼夜休息时间平均为 60%-70%,种猪 为70%,母猪为80%-85%,肥猪为70%n-85%。休息高峰在半夜,清晨8时左右 休息最少。

哺乳母猪随哺乳天数的增加而睡卧时间逐渐减少.走动次数也由少到

多,时问由短到长。哺乳母猪睡卧休息有两种,一种是静卧,一种是熟睡。静卧 休息姿势多为侧卧,少为伏卧,呼吸轻而均匀,虽闭眼但易惊醒;熟睡为侧卧,呼吸深长.有奸声且常有皮毛抖动,不易惊醒。

仔猪出生后3天内,除吸乳和排泄外,几乎全是甜睡不动,随日龄增长 和体质的增强活动量逐渐增多,睡眠相应减少,但至 40 日龄大量采食补料后,睡卧时间又有增加,饱食后一般较安静睡眠。仔猪活动与睡眠一般都尾随、效仿 母猪。出生后 10 天左右便开始与同窝仔猪群体活动,单独活动很少,睡眠休息 主要表现为群体睡卧。

【板书】

二、猪的行为学特性

1.讲卫生喜爱清洁,定点排便:加强对猪的调教,使之吃、睡、排粪尿三点定位,以便做好圈内清洁工作。排泄行为’猪不在吃睡的地方排粪尿,这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本性;野猪就不在窝边拉屎撤尿,以避免敌兽发现。

2.猪的模仿性

【讲解】猪有探究行为。猪群之间靠拱、推、咬和听进行信息传递。比如仔猪会吃奶,向大猪学习。以母带仔法或大带小法。猪的探究行为大多数是对地面上的物体,通过看、听、闻、尝、啃、拱等感官进行探究,表现出很发达的探究躯力。探究躯力指的是对环境的探索和调查,并同环境发生经验性的交互作用。猪对新近探究中所熟悉的许多事物表现出好奇、亲近两种反应,仔猪对小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很“好奇”,对同窝仔猪表示亲近。探究行为在仔猪中表现明显,仔猪出生后2 min左右即能站立,开始搜寻母猪的乳头,用奥子拱掘是探查的主要方法。仔猪的探究行为的另一明显特点,是用鼻拱、口咬周围环境中所有新的东西,用鼻突来摆弄周围环境物体。其持续时间比群体玩闹时间还要长 3.猪的拱地性

(1)采食行为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猪子是高度发育的器官,在拱土觅食时,嗅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在现代猪 舍内,饲以良好的平衡日粮,猪还会表现拱地觅食的特征。每次喂食时猪都力图 占据食槽有利的位置,有时将两前肢踏在食拍中采食,如果食槽易于接近的话,个别猪甚至钻进食槽,站立食梢的一角,就像野猪拱地觅食一样,以吻突沿着食 槽拱动,将食料搅弄出来,抛洒一地。

猪的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研究发现,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就喜爱甜食。颖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千料与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也少。

猪的采食是有竞争性的,群饲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快。

4.性行为性行为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母猪在发情期可以有特异 的求偶表现,公、母猪都表现出一些交配前的行为。

发情母猪主要表现卧立不安,食欲忽高忽低,发出特有的音调柔和而有 节律的哼哼声,爬跨其他母猪,或等待其他母猪爬跨,频频排尿,尤其是公猪在 场时排尿更为频繁。发情中期,在性欲高度强烈时期的母猪,当公猪接近时,调 其臀部靠近公猪,闻公猪的头、肛和阴茎包皮,紧贴公猪不走,甚至爬跨公猪,最后站立不动,接受公猪爬跨。管理人员压其背部时,立即出现呆立反射,这种 呆立反射是母猪发情的一个关键行为。

公猪一旦接触毋猪,会追逐它.嗅其体侧肋部和外阴部,把嘴插到母猪

两腿之间,突然往_L 拱动母猪的臀部,口吐白沫,往往发出连续的、柔和而有 节律的喉音哼声,有人把这种特有的叫声称为“求偶歌声”。当公猪性兴奋时,还出现有节奏的排尿。

公猪由于营养和运动的关系,常出现性欲低下,或发生自淫现象。群养 公猪,常造成同性性行为,群内地位低的公猪多被其他公猪爬跨。

有些母猪表现明显的配偶选择,对个别公猪表现强烈的厌恶;有的母猪 由于内激素分泌失调,表现性行为亢进.或不发情和发情不明显。

5.母性行为母性行为包括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如絮窝、哺乳及 其他抚育仔猪的活动等。

母猪临近分娩时,常衔草、铺垫猪床絮窝,如果栏内是水泥地而无垫草,就用蹄子抓地:分娩前24 h,母猪表现神情不安、频频排尿、磨牙、摇尾、拱地、时起时卧,不断改变姿势。分娩时多采用侧卧,选择最安静的时问分娩,一般多 在下午4时以后,特别是在夜间产仔多见。当第一头小猪产出后,有时母猪还会 发出尖叫声;当小猪吸吮母猪时,母猪四肢仲直亮开乳头,让初生仔猪吃乳。母 猪整个分娩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处在放奶状态,并不停地发出哼哼的声音;母猪 乳头饱满,甚至奶水流出容易使仔猪吸吮到。母猪分娩后以充分暴露乳房的姿势 躺卧,形成一热源,引诱仔猪挨着母猪乳房躺下。授乳时常采取左倒卧或右倒卧 姿,一次哺乳中间不转身。母仔双方都能主动引导哺乳行为,母猪以低度有节奏的哼叫声呼唤仔猪吸乳,仔猪则以它的召唤声和持续地轻触母猪乳房来发动哺 乳。一头母猪授乳时母、仔猪的叫声,常会引起同舍内其他母猪也哺乳。仔猪吮 乳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仔猪聚集乳房处,各自占据一定位置,以鼻端拱摩 乳房;吸吮;仔猪身向后,尾紧卷,前肢直向前伸,此时母猪哼叫达高峰;排乳完毕,仔猪又重新按摩乳房,哺乳停止。

【小结】猪的行为学特征和猪的生物学特性。作业:P57T1、2

板书设计

第二章

养猪

第一节

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学特性

一、猪的生物学特征 1.多胎高产,繁殖力强

2.生长期短,发育迅速,沉积胎肪的能力强 3.杂食,饲料报酬高: 4.耐热性差:

5.视觉不发达,嗅、听觉较灵敏

6.群居行为猪的群体行为是指猪群中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交互作用。7.争斗行为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

8猪的多相睡眠性

二、猪的行为学特性

1.讲卫生喜爱清洁,定点排便: 2.猪的模仿性 3.猪的拱地性

4.性行为性行为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

5.母性行为母性行为包括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如絮窝、哺乳及 其他抚育仔猪的活动等。

第四篇:水葫芦论文:水葫芦生防菌Cercosporasp.FJ24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水葫芦论文:水葫芦生防菌Cercosporasp.FJ24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中文摘要】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的蔓延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有效治理水葫芦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其中,利用水葫芦致病真菌进行治理,是一种备受重视的途径。本文从福建省福州市郊区采集到被致病真菌强烈感染的水葫芦植株,从叶片上分离得到了具有强致病性的真菌菌株FJ24。在对其致病性能进行试验的基础上,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形态学鉴定,初步认为FJ24属于尾孢属。进一步地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其ITS区、EF-1区、β-Tub区、His-H3区序列进行PCR扩增,通过测序,对比Genebank中已经登录的尾孢属相应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分类地位。结果如下:证实其在7天内能够使试验水葫芦植株达到100%的发病率,3天、7天、14天、21天、28天病情指数分别达到了23.33%、44.17%、78.33%、92.50%、100%。FJ24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灰白色、边缘呈淡红色,簇状分布。菌丝大部分侵入培养基,边缘清晰。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12根簇生,不分枝,浅褐色,宽度较规则、直立或略有弯曲,63.4~247.6×2.5~5.5μm。分生孢子单生,无色至浅褐色,有多个横隔,略有弯曲或无弯曲,线形、鞭型或蠕虫型,56.0~312.2×2.0~7.8μm。初步鉴定其为尾孢属。在PDA培养基上,FJ24菌株在全黑暗和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该菌在30°C下表现出最快生长速度,而且能长期保持,最适宜的PH条件为

中性偏碱性,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存在一定差别,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MA、MSDA、PDAY,该菌最适合利用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淀粉和乙酸铵。根据ITS区、EF-1区、β-Tub区、His-H3区序列的测序结果,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Cercospora sp.FJ24菌株与Cercospora piaropi的多个水葫芦致病菌株存在着极高的同源性,序列相似度均达到了99%以上。生物学特性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均表明,基本可以认为Cercospora sp.FJ24是属于Cercospora piaropi的。综上所述,本文分离得到的Cercospora sp.FJ24具有开发成为水葫芦生防制剂的潜力,同时由于该菌分离自我国本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对于水葫芦的生物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英文摘要】Spread of Water Hyacinth(Eichhornia crassipes)cause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lots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The importance of controlling it was recognized throughout the world.Currently, controlling Water Hyacinth with pathogens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A strain FJ24, with high pathogenicity against Water Hyacinth was isolated from heavily diseased Water Hyacinth collected from Fujian province.On the basis of determining the pathogenicity of FJ24 against Water Hyacinth,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in were studied.Using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 the strain was preliminarily considered as Cercospora.The strain was further analysed at the molecular level.Four

representative sequences of Cercospora sp.FJ24 including the ITS region,EF-1 region,β-Tub region and His-H3 region were sequenced and blasted with other signed Cercospora species on Genbank.Phylogenetic dendrogram were constructed to analyse the taxonomic position of Cercospora sp.FJ24.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diseaed ratings of Cercospora sp.FJ24 reached 100% in 7 days;the diseased indexes were 23.33%,44.17%,78.33%,92.50% and 100% after 3 days ,7 days, 14 days, 21 days and 28 days respectively.Colony of Cercospora sp.FJ24 on PDA culture was hoar and its edge was light red, growing in cluster.Hypha almost invaded into the culture with clear edge.Conidiophores of Cercospora sp.FJ24 borne singly or in fascicles of 2 to 12, were light brown, septate, width regular, straight or lightly curved and no branched , measuring 63.4 to 247.6μm long and 2.5 to 5.5μm wide.Conidia developed singly , colourless or light brown with many transverse, measured 56.0 to 312.2μm long and 2.0 to 7.8μm wide.Preliminarily identify it as Cercospora.The colony of Cercospora sp.FJ24 grew best on PDA under the dark treatment of alternation illumination and darkness while the colony growed better on PDA under all darkness.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colony longtime growth was found to be 30℃.The best colony growth was obtained at the condition of neutral pH or alkalescence.The fitting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 were amylum and ammonium acetate respectively.Cercospora sp.FJ24 presented vary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n different media tested, and the colonies grew best on MMA, PDAY and MSDA.Four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generated from the aligned ITS region,EF-1 region,β-Tub region and His-H3 region sequences.The treeing analyses showed that Cercospora sp.FJ24 presented highly homologous with many kinds of pathogenic strain in Cercospora piaropi.And the sequence similarities were above 99%.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cospora sp.FJ24 and phylogenetic tree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Cercospora sp.FJ24 could be basically identified as Cercospora piaropi.The results listed above indicated that Cercospora sp.FJ24, isolated from this study, possessed the great potential to be developed into the fungal herbicide against Water Hyacinth.This research had positive significances for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exotic plants.【关键词】水葫芦 生防菌 Cercospora piaropi FJ24 鉴定 【英文关键词】Water Hyacinth Pathogenic strain Cercospora piaropi FJ24 Identification 【目录】水葫芦生防菌Cercosporasp.FJ24的分离、鉴定与生物

学特性12-2312-15摘要5-7ABSTRACT7-9第一章 前言1.1 水葫芦的生态学特性、分布和危害1.1.1 水葫芦的生态学特性12-1

31.1.3 我国水葫芦的危害情况

1.2.1 水葫芦的物理

1.3 1.1.2 水葫芦的分布13-1414-151.2 水葫芦的防治15-21化学防治15-161.2.2 水葫芦的生物防治16-21水葫芦的综合防治2121-23材料23准备2323-2

41.4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2.1 实验第二章 实验仪器、材料与方法23-342.1.1 水葫芦病样采集232.1.3 菌株来源2

32.1.2 供试植株的2.2 主要仪器设备

2.3.1 基

2.3.3 2.3 固体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24-27

2.3.2 不同pH 值固体培养基24-25础培养基24不同C、N 源固体培养基2525-27272.4 方法27-342.4.2 接种试验27

2.3.4 其它种类固体培养基2.4.1 病原真菌的分离2.4.3 柯赫氏法则(Koch’s

2.4.5 Rule)验证27-28致病性测定2828-2929

2.4.4 植物病害统计方法282.4.6 影响菌落生长的因素2.4.7 DNA 提取292.4.8 ITS 区序列扩增

2.4.10 系统发育3.1 水葫芦病原

3.1.2 2.4.9 参考基因序列扩增29-30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34-57分析30-34真菌FJ24 的分离34-36致病症状34-35

3.1.1 病原菌的分离34

3.1.3 柯赫氏法则验证353.1.4 致病

性测定35-3636-37征36-3737-47

3.2 水葫芦病原真菌FJ24 的形态学特征

3.2.2 分生孢子形态特3.2.1 菌落形态特征363.3 影响FJ24 菌落生长的因素研究3.3.1 光照对FJ24 菌落生长的影响37

3.3.2 不同光照条件下FJ24 生长曲线的测定37-38FJ24 菌落生长的影响38-39线的测定39-4040-4141-42

3.3.3 温度对

3.3.4 不同温度下FJ24 生长曲

3.3.5 PH 对FJ24 菌落生长的影响3.3.6 不同初始PH 下FJ24 生长曲线的测定3.3.7 碳源对FJ24 菌落生长的影响42

3.3.8 不同碳源下FJ24 生长曲线的测定42-43菌落生长的影响43-44测定4444-4545-4747-5750-52列54-57

3.3.9 氮源对FJ24

3.3.10 不同氮源下FJ24 生长曲线的3.3.11 不同培养基对FJ24 菌落生长的影响3.3.12 不同培养基中FJ24 生长曲线的测定3.4 Cercospora sp.FJ24 的分子生物学鉴定3.4.1 ITS 序列47-503.4.3 β-Tub 序列52-54第四章 讨论57-62

3.4.2 EF-1 序列3.4.4 His-H3 区序4.1 关于Cercospora sp.FJ24 的鉴定574.2 关于Cercospora sp.FJ24 的生物学

4.3 Cercospora

4.4 关于特性及其对实际应用的指导意义57-59sp.FJ24 菌株作为真菌除草剂的开发前景59-60Cercospora sp.FJ24 菌株的安全性60-61草剂的开发前景61-62

4.5 水葫芦真菌除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62-63

63-68附录68-70致谢70-7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1

第五篇: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简介和专业介绍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简介和专业介绍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创建于1984年,现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浙江省基础生物实验示范中心、基础环境实验室、动物标本陈列室、植物标本陈列室、人体标本陈列室等多个实验室;设有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研究所、系统动力学研究所、农业与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水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和温州大学海螺挑战生物制品研究开发中心。

学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生物科学专业已成为校级品牌专业、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环境科学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生态学实验室为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生态学为市重点学科及学校A类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生物技术专业开始一本招生,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方向开始招生,同时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600多人。近几年,学院向高水平院校看齐,加大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不断更新基础实验室设施,购置了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配置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美国哈希BOD、COD测定仪、日本岛津双飞点薄层扫描仪(CS—930PC)、冷冻高速离心机、各种特殊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定量PCR仪等仪器设备,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分析检测平台和分子生物学平台。目前,学院实验室面积达11000平方米,设备总值3000万;两万余平米的新实验大楼2009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

全院现有教职工54人,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博士1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81%,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占84%。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学科带头人(151人才工程)7人,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温州市拔尖人才3人,温州市跨世纪学术和学科带头人(551人才工程)15人,温州大学“高级人才工程” 5人。学院还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院士、教授作为客座教授。

近几年来,学院承担国家863高科技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市科技计划项目40余项,企事业横向合作项目30项,科研经费合计1000多万;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温州市科技进步奖等各类科研奖励30多项,在国内外

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15篇论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90余篇,出版著作12部。外来科研经费总额和发表论文数量连续几年均列全校前列。2007年校首届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双百联动”活动中获“先进学院”、“先进研究所”、“先进个人”等全面奖励。

学院不断加强传统生物科学专业的建设力度,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突出师范特色,毕业生在各地教师编制招考中成绩优异,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同时,学院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水污染监测与治理为环境科学专业办学特色,以“突出技术特点、强化海洋特色”为生物技术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为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毕业生的考研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及实施环保战略,已经成为国家意志。我们将结合地域特色、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努力将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建成面向浙南地区,乃至浙江省和全国的相关人才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师范)本科专业是以生物师范教育为主的理学专业。培养既具备宽厚的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又具备扎实的教师教育基础理论;受到扎实的师范技能训练,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能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化学及实验、植物学及实验、动物学及实验、微生物学及实验、生物化学及实验、细胞生物学及实验、遗传学及实验、植物生理学及实验、分子生物学、普通生态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及实验、中学生物教学论、微格教学、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研究等。

环境科学(含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环境科学方向)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的复合型办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方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分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和环境科学两个培养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环境监测部门和企业的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与评价、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污染处理设备的设计、施工、安装调试与运行的技术与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环境工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

微生物学、环境经济学、工程制图与CAD、给排水工程设计、化工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仪器分析、环境污染治理综合实验、环境评价综合实验等课程。

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的复合型办学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受到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掌握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扎实的专业技能训练;并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教学,从事生物医药及功能食品产业技术开发、应用以及生产与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生物学及实践、生物化学及实验、微生物学及实验、细胞生物学及实验、遗传学及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实验、免疫学、现代仪器分析、化工原理、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

下载火龙果生物学特性与品种介绍(温州农业科技)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火龙果生物学特性与品种介绍(温州农业科技)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