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视剧《娘要嫁人》观后感
电视剧《娘要嫁人》观后感
蒋雯丽在电视剧《娘要嫁人》中塑造的齐之芳这位“娘”,其要“嫁人”的20余年人生经历,折射出中国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一段苦难而又辉煌的历史,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该剧着眼于以“小人物”写“大时代”。齐之芳感情生活中的三个男人,标明了她精神轨迹的三次遭遇。她与肖虎追求精神生活的一致性,追求爱情的忠贞;她与戴世亮曾有过精神的一致性,但随着戴世亮被时代和生活异化,一致性被破坏;她与李处长则更多的是物质上的联系而缺少精神交流,后来彼此间的关爱也只是两辈人之间的体恤而非两性的情爱。两性之间真挚的爱情是圣洁的,当然也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爱情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上的一致。鲁迅在《伤逝》里通过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说出了两句真理:一是“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二是“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娘要嫁人》正是通过齐之芳20余年“出嫁”历程,形象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爱情理想的最高境界——在精神追求上的相通和一致性。齐之芳始终不向逆境和不幸低头,她执着追求的爱情幸福,正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精神生活的一致性,这一点殊为可贵。有人不赞成最后的归属是齐之芳与肖虎牵手,说应当悲剧到底。我以为,悲剧到底就无法揭示爱情圣洁这个主题,归属一定是她与肖虎结合,因为肖虎人格高尚,对爱情忠贞如一,任何情况下都以对方的幸福为前提。《娘要嫁人》的这一主题,应该说是与《红楼梦》一致的。从大观园的门第观念来看,当然是贾宝玉配薛宝钗才对,但曹雪芹就主张宝黛爱情,否定宝钗爱情。贾宝玉说,大观园里那么多人都劝我走仕途,唯有林妹妹不讲“混账话”。曹雪芹看重的就是他们两人的精神一致性。《娘要嫁人》在结构设计、人物设计上深化了这一主题,主张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具备和不具备的情况下都应当始终追求圣洁高尚的爱情,这在当下也极有现实意义。
不过,《娘要嫁人》在表现历史的深刻度和准确度上有可商榷之处。珍视创作者的个体情感体验是必须的,但是要真正深刻、准确地再现历史,离不开唯物史观的指引。艺术家于
是之就反对过单纯的“从自我出发”的表演理论,中国传统文论也主张从“小我”进入“大我”。艺术创作既然承担了表现历史的责任,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宏观把握和深切认识,沉溺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就会在历史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的审美创造过程中失去方向。如剧中齐之芳在“文革”中说的一些话,虽然今天的年轻人听起来很过瘾,很有个性,却失真,不是那个时代的人能说出来的。
执导该剧的乔梁是位很有才华的导演,但他在剧中对主要人物精神世界的把握尚欠火候。比如说戴世亮,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对齐之芳一见钟情,后来作为大学教师被打成右派,编剧的主观意愿是写他在劳改以后,被时代、环境所异化,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异化的结果,而不是艺术应该表现的最有说服力的异化过程。戴世亮回来后,整个人就不一样了,在人格的统一性上发生了分裂,诉诸观众,就产生了审美接受心理的倾斜,因为缺乏对他性格转变复杂性的充分呈现。同时,剧中齐之芳的三个后代——大毛、二毛、三毛的形象都太弱了,他们身上“文革”带来的伤痕记忆很深,而改革开放的时代新风对他们的成长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表现不够到位。写好他们的精神面貌,才能完整呈现那个时代的风貌。该剧的这类不足,也正是当下不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短板。
第二篇:电视剧《娘》观后感
电视剧《娘》观后感
一部很好看也很感人的母爱大剧《娘》在我的情动之中落下了帷幕。两位实力派演员,斯琴高娃和宋春丽,将两位不同身分,不同阶级的娘演绎的淋淋尽致。
故事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每位娘都在不断的起伏中改变着她们的命运。生活中无论自己承担多大的痛苦与磨难,都会时刻把对儿女们的爱与关怀牵挂在心中。
这部剧尽管也有些许瑕疵,但整体上编导以人性化的角度做为平台诠释了人类情感世界中最伟大、最纯真也最崇高的母爱。也给观众带来了情感上的震撼。
斯琴高娃塑造的娘,是整部剧的核心,这个身怀正义,刚直不阿,善良、宽容有情有义的娘,在战火纷飞的贫苦年代不但收留了孤儿做为养女,还用最仁慈的胸怀不计前嫌的接纳了一个曾经被百般阻挠和被屈辱过且又深深爱着满仓的地主家女儿灵芝。她的宽厚与大度感动了原本刁钻尖刻的地主婆金斗娘。
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夫从军女拿枪,战场上的枪淋弹雨让她的大女儿谷雨英勇就义在国旗飘扬的战场上,亲临母女生死离别的那一刻,坚强的母亲不卑不亢擦干了眼泪,挺起了胸膛用她那柔弱的脊梁蹒跚的小脚,背起女儿走在回家的田埂上。影片渐渐拉远的镜头,让人痛断心肠。
新中国解放了,儿女们相继奔赴了不同的地方,含辛茹苦的娘几十年中依然穿梭在几个儿女之中为他们操劳和解决着各种生活的困惑和矛盾。无论是自己的儿女还是漂泊的媳妇,女婿和继养在农村王嫂家的外孙都是她挂记的对象。更难得可贵的是她一生都恪守着做人的信念,为她亡夫的亲密战友保守着已经牺牲的儿子宁亚的书信传递,直到在她去广州探望程教员时才知道宁亚的母亲程教员已经离世十年。当她从邮递员手中接到程教员的最后一封明信片时那种惊愕与悲伤的复杂心情让她潸然泪下。程教员在最后所留下的字字句句里都渗透着一个母亲对另一个伟大母亲最崇高的敬意和感恩的情怀。
宋春丽扮演的娘,是一个悲情的娘,尽管有田有地,富足的生活和收租的快乐,并没有让这个命运坎坷的强势女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却让她在儿女们的操劳上悲悯绝望,儿子的叛逆,女儿的惨遭屈辱,乡亲们那鄙视的目光,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她那曾经高傲敏感的神精,那种又爱又恨,又无奈割舍的亲情,纠结在一起的矛盾心里的抗争,让宋春丽刻化得栩栩如生。而这部剧又和以往的电影或电视剧中所刻化的地主婆的恶毒、残忍、不尽人情上增添了更加人性化的改变,无论善与恶是人都会有情感的一面,也就是当她的女儿被满仓和满仓娘所接受迎娶的那一刻,所激起她的那种女儿被拯救的感恩与兴奋之情,并为所有的乡民减收了一年的租子,这是以往影视中少有的表现。
《娘》是一部让人敬畏的情感剧,在现代史的描写中,重点刻化了人性的魅力,体现了伟大女性无论在战争中还是和平年代,在养育儿女的艰辛中所付出的坚强与爱心,同时也震撼着现代母亲的心灵。我想看过这部电视剧的母亲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孩子永远是娘的心头肉,娘永远永远的爱你们!
第三篇:电视剧观后感
近来很压抑,心情沉重,很想看一部轻松的可以让我开怀大笑的片子。无意间看了两集《搞笑一家人》,很搞笑,笑的时候我好像真的忘了那些烦心事,于是我连续地看了下去,只是为了找一乐子,没想到的是,最后我在别人的故事中迷失了自己。
我是从中间开始看的,最初吸引我的是状况百出的徐敏静和李民勇。看着看着我才了解到李民勇和前妻申智的故事,两个善良美丽的女人和一个很重感情的男人,我不自觉地开始担心他们要怎么办,也许是因为结过婚的人的私心吧,我心里有一点偏向申智,但是敏静的善良,单纯,甚至纯真,我真的于心不忍呀。当李民勇抱着滑雪板的袋子照相时说:“这可是我们的第一张照片呀,要照的好看一点”,我知道他和敏静的爱必会刻骨铭心。当每次他又放心不下申智的时候,我有点窃喜,我从心底里希望他们能重归于好。我希望相爱的人不管有多少摩擦多少误会,也要执着地爱,分手后依然可以破镜重圆。
随着剧情慢慢的发展,允浩喜欢上了徐老师,我的心瞬间被揪成了一个团。我知道我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部肥皂剧。当允浩的心一点一点倾向于这个少根筋的徐敏静老师时,两个人的命运戏剧性的被逐渐捆绑到一起时,我的心也跟着去了。当他在走廊上看到敏静和叔叔说话时,他有些愤怒的眼神中那酸酸的感觉。其实我知道不仅仅是酸酸的还有心绞痛的感觉。最让人难忘的是允浩的告白。初夏傍晚的校园里,寂静无声。路灯下,最后一道心理底线被冲破,疾驰而来的少年终于承受不住重重的感情,以乞求的语气说,“不要结婚,拜托”,当老师说出“允浩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特别的学生”时,允浩绝望地说,“就到这里,不要再说了”,看到这里,我仿佛坠入了几百米的深海,世界都黑暗了,窒息而绝望。
不需要再说什么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你在我身边,却不知道我爱你,敏静却说,“不想和允浩变得尴尬,像现在这样亲密……”。于是我们听到让人心灵颤抖的那两句话,不是在问敏静,而是在质问命运:“为什么我不能成为老师更高的存在?为什么我在老师面前总是那么无力?”没有一句“我喜欢你”“我爱你”,这却是我看到过的最绝望,最打动人的告白,只是因为少年爱的好无助、好辛苦。允浩爱的如此隐忍、执著、痴情。我怎么可以不爱上这个少年呢?
那对于徐老师,允浩又是什么呢?是不是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只是一个特别的学生”呢?我想也对,也不对吧!因为敏静有意无意的守住了她和允浩的很多秘密,她并没有像对待承贤那样对待允浩,听了承贤的告白,敏静没有负担,而且还有点沾沾自喜,能让男学生爱慕也不错。这大概也是她当初愿意当男生班班主任的一个小小的初衷。但允浩的表白呢?允浩的过激反应是不是和自己有关呢?当允浩说:“老师也知道我为什么这样”,敏静没有再反问什么,她已经完全明白了允浩了,也开始在心里给了允浩第一次准确的定位:特殊的……。还有最后的一堂课,徐老师的点名,我感同身受呀。为什么把点名放到最后一节课呢?
在这段迷失于《搞笑一家人》的日子里,我想了很多。我没想到一部搞笑喜剧最后竟被我用眼泪淹没着看完的。像命运般,我分不清楚什么是剧情什么是真实........
第四篇:姑娘你要嫁人了诗歌
姑娘你要嫁人了
左手无名指上有耀眼的钻戒
白白的婚纱拉长十米的裙尾
这一天上帝是女孩
这一天你的盖世英雄放下所有事
等你柳眉粉面 盘起长长的发出现
这一天 你会笑的比木槿花都好看
这一天 是好日子
姑娘你要嫁人了
以后你该收收孩子气
那河畔的蝴蝶
不该再是你的向往
你也不要再拉起我试着去捕捉
你该生火煮饭 等他回来
一起晚饭聊天 一起共枕生活
姑娘你要嫁人了
这句话说来会使我有长长的慨叹
九个秋分的年头
你不再帮我整理我随手丟放的诗作
不再坐同桌的位置张望黑板
也不再聊理查德-克莱德曼先生
姑娘你要嫁人了
我奉上礼钱和拥抱来感知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所要经历的事
最后我想用纸条给自己一个机会
写上我的祈福
唉 你看你看 云水开始静止
你的日常 也幸运安全起来
乙未年10月24 夜
第五篇:韩玉娘观后感
《韩玉娘》观后感
《韩玉娘》原名《生死恨》,这出梅兰芳先生京剧表演艺术的精典剧目,首演1933年上海。众所周知,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 “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并为全面侵我中华战争作着准备。据査史料:1933年5月21日, 日寇的兽蹄又攻陷了河北香河县,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到了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有良心的中国人都站到了抗日的最前线。梨园界以梅大师为首的京剧艺人, 纷纷用上演抵抗和控诉外来侵略者罪行的剧目, 彰显其爱国情怀和申张民族大义的气节。《生死恨》这出戏,就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国难当头的时局背景下出世的。
《生死恨》戏情:宋朝金兵入侵中原,孤女韩玉娘在逃难中,不幸被掳为奴,后又被卖陷入悲惨境遇,但仍坚贞不屈、申明民族大义,坚定不移追求幸福爱情生活,在生与死磨难中顽强抗争,终因悲愤交加、受难成疾;在宋军收复失地,丈夫程鹏举归来之际,竞成诀别而去。韩玉娘被迫与书生程鹏举成婚,不忘规劝程 :“说什么花好月圆人亦寿,山河万里几多愁!金酋铁骑犲狼寇,他那里饮马黄河血染流。尝胆卧薪权忍受,从来强项不低头,想悠悠来恨悠悠,故国月明在哪一州?”“保社稷抗金兵龙争虎斗,------男儿汉为国家壮志千秋。劝相公逃出那贼人虎口,回故土拼生死扫荡金酋”。以上戏词,可看出梅先生正是借韩玉娘这一柔弱女子之口,道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的伟大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呼唤起了观众对我们中华民族,我们国家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居庙堂之高的霍去病、苏武,还是处江湖之远的陆游、杜甫;无论是古时的屈原,还是近代的鲁迅,只要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
人们尊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痛恨奴颜婢膝的卖国之辈。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深厚而朴素的感情,是一片片爱国的赤子之心!而这份感情这片心,就是中国儿女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历史证明:一切爱国者都吧祖国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因为他们知道,个人的理想、前途与祖国的命运是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的。杰出的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说过:“如果你失去了祖国,你也失去了自己。”唇亡而齿寒,做了亡国奴,连人格、自由都得不到,更谈不上什么幸福与个人利益了。
“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这句歌词道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心。让我们一同,把言语化为行动,把心意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