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设千万吨级战略煤炭储备基地和煤炭转运配送中心的建议
关于建设千万吨级战略煤炭储备基地和煤炭转运配送中心的建议
一、煤炭能源的发展背景
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中占70%左右,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尽管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使用新型清洁能源的呼声很高,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在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但从全球发展现状分析,目前无论装机容量还是实际发电量,新能源所占的比例还相当小。就拿发展最快的风电来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600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预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万千瓦,居世界第三位,但在全国8亿多千瓦总装机量中只占不到2%,风力发电量只占总发电量0.4%左右,而世界风力发电排名靠前的丹麦,风力发电也只占总发电量25%,西班牙占11%。由于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赋存特点,以及新能源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煤炭作为基础能源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会改变。因此,在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格局状况下,为保障能源供给,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建设战略煤炭储备基地和煤炭转运中心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二、甘肃煤炭资源发展现状
(一)煤炭资源的分布状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储量通报,甘肃省煤炭预测资源储量为1428亿吨。截至底,全省累计探明的资源量179.8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72.6亿吨,主要集中在陇东地区的平凉市、庆阳市及中部白银、兰州市辖区,少量分布于河西地区。其中:陇东地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缘,区域内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分布集中、赋存条件好,预测资源储量1363亿吨,占全省预测资源储量的96%;千米以上浅层资源预测储量达183亿吨,探明煤炭资源储量86.78亿吨,是未受破坏的整装煤田。根据最新勘探成果,陇东地区新增探明储量54.77亿吨,达到141.55亿吨,勘查开发前景广阔,是甘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规划建设重大项目巨大而宝贵的资源基础。
(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甘肃煤炭工业已形成煤田地质勘探、研究设计、建设、开采、洗选的开发体系,煤炭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煤炭产量迅速增加,安全生产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靖远、窑街、华亭三大矿区的生产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采煤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5%、100%和95%以上。截至底,建成各类矿井485对,煤炭实际生产能力达到4692万吨,其中:华亭矿区2230万吨,靖远矿区826万吨,窑街矿区493万吨;原煤产量达到3976.99万吨;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的5.21人降到的0.91人。
从甘肃煤炭资源的预测储量和探明储量看,陇东地区占有绝对优势,而且陇东地区煤质为高挥发、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不粘煤和长焰煤,是优质的动力和化工用煤,开发利用已向规模化发展。华亭煤田是黄陇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规模开发,形成了万吨/年以上的生产能力;平凉市灵台、泾川和庆阳市正宁、宁县、环县、镇远等煤田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其中宁正煤田及环县沙井子煤田开发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目前,陇东地区生产矿井占用资源量仅占探明储量的21.5%,开发潜力巨大,具备建设大型现代化矿井的资源条件,适宜开发建设成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
按照陇东中长期煤炭生产目标,预计到2015年、2020年,将至少有3200万吨和4000万吨的原煤因当地水资源、加工规模等条件限制不能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富裕煤炭产能必须解决储存和外运销售问题。未雨绸缪,超前谋划煤炭富裕产能的消化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三、储备基地和配送中心的主要任务和功能作用
(一)主要任务
战略煤炭储备基地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平时战略煤炭储备,以应对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对煤炭能源的紧急需求,提高我省东部能源保障水平,进而覆盖提升“西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能源保障水平。
煤炭转运配送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整合省内和周边青海、新疆、宁夏等不同产地的煤源资源,按照企业用户需求,采用现代化配煤技术对原煤进行二次加工配置,实现点对点的一次性加工配送。
(二)功能与作用
1、承担战略储备与应急需求。煤炭的储备使命主要是应急。通过储备基地的合理选址和对库存量的科学动态管理,实现多地区的应急供煤,满足战争、突发事件和不同时段的不均衡需求。如年初我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致使我国主要运煤通道受阻,严重影响了灾区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年底到年初的煤荒,造成全国缺煤停机容量最高达600万千瓦以上。从我国几次大的煤荒情况来看,一是资源分布不平衡,煤炭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而生产型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沿海一线;二是煤炭主产区、矿区交通基
础设施落后,运力繁重,线路紧张,很难满足高峰期运输需要。选择交通网络相对发达,区域中心位置突出的地区,建设千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储备基地,实现资源南下、基地前移,是有效破解产区运力难题,满足煤炭资源匮乏地区对煤炭能源的经常性需求、扩大能源应急保障和市场覆盖面的必然之举。
2、调节市场需求与平抑价格波动。,国家放开电煤政府指导
价以后,煤炭市场步入了一个受供需关系影响、通过价格表现的波动时期。近年来,随着小煤窑关停并转、煤炭开采成本上升、铁路运力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下,煤炭资源供需与价格始终处于相对失衡状态。预计随着国内新型煤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内煤炭市场需求结构还将发生战略性的变化,同时由此引发的煤炭价格波动幅度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异地建立煤炭战略储备基地和煤炭转运配送中心,将起到资源蓄水池作用,通过淡季收储、旺季销售,有效调节煤炭供需平衡,起到稳定市场、稳定价格的作用。
3、通过科学配煤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煤炭储备基地不仅是一个巨型资源储备基地,而且还是一个大型煤炭加工厂。在煤炭储备供应过程中,通过采用科学配煤技术,按需集中定制加工,对不同煤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劣质煤、含硫量较高或其他指标有缺陷的煤炭,与其他“特长煤”进行科学掺配,综合利用,提高燃用效率,减少运输和消费过程中硫化物、煤尘、煤水排放,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绿色环保动力煤,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4、降低社会综合成本。建设煤炭储备中心,可以集中储备、集中加工、集中采购、集中结算,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达到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金,减少生产企业资金占用,降低用户采购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效果。
煤炭企业选择煤炭储备基地作为稳定的“下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煤炭产能过剩带来的价格风险和资金占用风险,中小企业用户通过与基地签约,可以获得与大型电厂等用煤企业基本相等的资源保障和价格优势,煤炭储备基地与转运配送中心通过对煤炭资源的二次加工配置、代理配送,进而将触角延伸到下游,参与煤炭的供应链管理,提高附加值和获取服务利润。
四、依托天水区位优势,建设煤炭战略储备配送中心
建设战略煤炭储备基地和煤炭转运配送中心,要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场地、煤源、市场等综合因素和采购、生产、储备、销售等主要环节,按照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发展物流产业,发展大宗散货物流,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等多项措施,需要通过上下游产业间的过程整体优化,降低煤炭储备、加工配置,物流配送成本,减少无效劳动与浪费,达到高效一体化运作。
(一)天水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天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陇右之重镇,也是陇东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6月10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天水市定位为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为辐射区。甘肃省又以甘政发10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对《规划》实施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做了明确要求,确定了打造“一枢纽(区域交通枢纽)、一中心(区域物流中心)、五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化工基地、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的战略定位。随着宝鸡—天水—定西高速公路,延安—天水—武都、大石碑(陕甘界)至天水高速公路,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广元(汉中)、天水—哈达铺、兰—渝铁路等陇东南交通骨干网络建设,天水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将更加突出。在天水设立千万吨级战略煤炭储备中心和战略煤炭转运配送基地,既是陇东富裕煤炭资源外运存储销售需要,也是甘肃借助关中—天水经济区通道发展的需要,对提高我省东部能源保障水平,进而覆盖提升“西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能源保障水平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天水煤炭储备配送中心的实现途径
煤炭储备配送中心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市场经营”和卖一补一储备经营运作模式,把长期、静态、简单的战略煤炭储备转换成连续、短期、动态、复杂的煤炭战略储备,实现动态安全的煤炭战略储备机制。
政府通过统一规划,政策资金支持,建立煤炭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签署储备委托和责任承诺合同,实施动态监管,形成日常有效益而危机时能应急的国家煤炭储备体系。煤炭储备配送中心运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由政府、大中型国有企业控股集团、省内外大中型煤炭生产企业,大中型电力、化工、建材企业等集团共同投资组成,通过股份合作、规范运作,形成紧密的经济联合体。在市场营销环节,充分发挥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广泛联系铁路、港口及金融服务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煤源采购网络和市场营销网络。
煤炭储备配送中心的生产采用高精度的煤质成分在线检测设备,辅以计算机配煤系统和先进加工技术,从来煤、原料煤存储、加工、成品销售、转运配送、交易结算全过程数字化控制,建立现代化管理、生产、运作、服务体系,提高运行效率和经营水平,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二篇:关于建设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建议
当前背景:
在中国未来战略发展机遇中,资源问题将是当今以及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国土资源部相关官员2008年初预言,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如能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倍的目标,将面临约60亿吨的石油短缺,同时还有6亿立方米天然气、35亿吨钢材、5000万吨铜和6000万吨氧化铝的短缺。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短缺.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波动以及地区能源需求紧张,2008年的国际金融海啸造成国际原油价格跌破50美元,搞好物资储备,建立石油等地区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中部地区需要建设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西部和东三省相继领政策之先,正迅速崛起于中华大地;面对这一挑战,地处中部的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六省却面临发展尴尬。一段时期“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句近似调侃的话挂在中部地区干群嘴边,显示出中部地区发展的一丝苦涩与无奈。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九五”期间,中部地区各省能源需求增幅普遍为6%至7%之间,到了“十五”期间则达到了8%至9%之间。很多专家认为,光是中部地区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每年需要运入的电煤等能源物资就达到约6000万吨以上,从当前和长远看,电煤运输的总量,可能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与之配套的铁路运输紧张的局面,可能会成为常态。这些数字本身就说明了这些年国家要保障中部地区电煤运输,需要投入不少精力和资源,所面对的压力也不小。为此,国家应该重视解决能源供求的中部地区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规划。否则,我国中部经济安全运行和后续发展将失去充分保障。中部六省将在发展中面临资源需求窘境。
众所周知,运价是货物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进口的铁矿石,运价占了成本的30%。建设物资储备转运基地,搞大堆场大库仓,用于储备需求物资,可以较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择地建设物资储备转运基地,在价格适宜时大量购进所需物资并储备起来,同时运用快速方便且费用较低的物流成本运输储备物资,反过来就是促进这些物资未来的增值。国家适时适地储备足量的重要物资,是服务中部经济发展甚至是满足全国战略发展需要的必要选择。
从较长的时间跨度观察世界资源供需情况,我国需要有尽快储备资源的紧迫感。作为中国未来区域性隆起地的中部地区更加需要客观判断中部资源供需状况,积极
向国家建议做好资源储备工作,以应对未来中部地区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区位优势明显,东联西进,双向开拓的天然的地理优势为战略物资储备转运的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作为一个涉及面广、服务领域宽、区域跨度大的综合性战略,中部战略物资储备将是中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可喜的是,中部发展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措施”,表明国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已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为了防止能源供应中断和平抑价格,保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破解中部经济发展困局,建立中部地区战略资源转运基地非常必要。
宜春是建设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理想选地之一
据悉,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第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工作已经走向实质。其选址一个鲜明的特征是: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不再完全拘泥于沿海地区,而是沿海和内陆两线推进。作为沿海与西部衔接地段的中部地区非常有希望,即使依据规划,中国第二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也只是达到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的“达标线”。这为中部区域中心地宜春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无限可能。在宜春宜万工业走廊区域建设中部地区重要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既能充分发挥宜春在中部的区位优势,又符合中部区域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宜春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
从长远角度看,宜春处于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的三圈中心交汇地区,具有工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将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设在宜春宜万工业走廊,符合我国工业区位结构调整要求,有利于中部地区和宜春的发展,不仅符合利润最大化的资本意愿,也符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中部地区发展的要求。
宜春争取建设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理想选地有如下优势:
1、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三圈交汇唯一的地级市就在宜春市,宜春自身为赣西城市群的政治经济区域中心城市,宜春区域内的宜万工业走廊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详见附图二
2、就赣西城市圈而言,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市的转型需求、新兴光伏产业型城市新余市的能源需求都需要一个重要级别的区域能源储备转运基地做支撑。作为赣西地区的地理中心城宜春条件优越。
3、沪瑞高速、杭长高铁、宜春明月山机场、320国道一级公路、未来规划争取建设的咸吉/荆岳铁路的宜春交汇点以及未来宜春至井冈山可延伸铁路等区域交通优势中部地区其他城市无以比拟。
4、宜万工业走廊(2006-2015)完整规划提供了强大的论证支持;详见附图一
5、宜春已有众多国家级储备基础项目也是最好的例证,中央储
备粮宜春直属库,兴建于1998年,总占地面积110亩,总仓容量6000多万公斤,现储存中央储备粮稻谷4500万公斤左右。国家物资储备局二五六处(宜春)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二五六处隶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物资储备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成品油储备油库,具有“服务国防建设,应对突发事件,参与宏观调控,维护国家安全”功能。
6、作为国家重要的军事战略要点以及宜春风动工具等中部地区重要军工企业等战略要点,建设宜春战略资源储备转运基地可以有效满足未来非常规时期的资源有效需求供给;
综上所述,宜春正好处在中部地区需求物资的合理运输线上。宜春的宜万工业走廊一带,具有建设大型转运基地的优越条件,有大片可用土地,可以建设大型堆场和仓库。物资下车就入库,出库就上车。为了降低单位物资采购成本、管理成本和营运成本,提高资源可使用率,防范全球性资源危机,国家有必要在中部建设大型重要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特别是在宜春建设中部最大的重要物资储备转运基地,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
基地的建设运营对宜春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建设中部重要物资储备转运基地,包括石油等国家战略资源在内的大规模的物资储备转运基地,单是基地建设就是数以百亿计的大项目投资。它被确定在哪里,对所在地的经济影响巨大。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等资源产品就有几亿吨之巨。国家宏观部门若能指导有关部门巧妙掌握物资进口的时机、节奏,通过中部宜春基地转运的物资一年达几百万吨应该不成问题。这对宜春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中国宏观经济学会有关负责人估计,到2030年,中国每年需进口资源产品将达30亿吨。笔者认为这其中部分如能通过宜春基地储备转运再让中部消化吸收,这个蛋糕分量会很大。
在宜春宜万工业走廊建设中部重要物资储备转运基地,宜春决不单是在基地建设与物资储备转运方面得利。有中部物资储备在宜春,就是宜春的资源优势。我国工业长期以来是资源型布局,资源供应状况起了变化,工业布局也要相应调整。物资储备在宜春,必然会带来加工工业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本质上是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动要素,同时也追逐区位、土地、矿产资源、基础设施、市场等非流动要素。可以说,中部地区物资储备转运基地设在宜春,宜春就多了一个优于其他地市、省的重要发展因素。
一、可操作研究方案
方案一:在宜万工业走廊建设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基础上,保留原有宜春城南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物资储备局等国家级战略物资储备库,但根据运输高效快速的特点,宜春市政府应适时考虑修建城南通往宜万工业走廊的快速连接线,一方面开辟了宜春现有基地物资转运的快速通道,另一方面可以和宜春环城公路规划做完美衔接,可谓一举两得。
优点是:省去了原有物资储备仓库基地的仓库重新搬迁的程序,省去的费用可以用来修建城南通往城北的绕城高等级公路。
缺点是:不利于规模化和集约化管理。
方案二:将城南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物资储备局等国家级战略物资储备库全部搬迁至宜万工业走廊地段,宜万工业走廊的集中性建设可以省去诸多分散管理方面的投入,将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集中规划建设更有规模性和说服力,可以争取到国家能源基地建设的更多的关注。腾出空间重新规划城南工业地块用途,个人认为城南适宜发展文化产业创意园区,为明月山旅游产业提供更强大的工业文化支撑,同时更好的实现宜春中心城的功能分区,提升城市品味,增加城市辐射能力。
优点是:优化资源配置,便于基地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缺点是:需要将搬迁成本考虑到具体运作过程中。
(位于浙江镇海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二、对争取建设宜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项目的建议
建议宜春市委市政府先吃透国家发改委对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规划职能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政策,效仿国内其他城市成功争取能源基地的成功先例,积极探索建立中部地区能源储备机制,加快推进与中国能源国有企业在能源建设方面的战略合作,积极推进与大型能源企业合作建设,与国际石油财团签署了能源化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策划与国家物资储备局的战略合作,争取联合建设国家战略储备转运宜春基地项目。逐步完成基地规划研究,并组织相关专家论证,为成为中部地区战略石油储备转运基地而做先期准备。
研究建立能源保障体系,争取国家物资储备局与宜春市联合建设中部战略储备转运宜春基地项目。未来几年内争取吸引中石化、bp等国内国际石油石化公司巨头在宜春宜万工业走廊建中部地区成品油商业仓储站。在现在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成为国家能源储备转运基地,就等于有了能源保证,就有了能源主动权,宜春若能成功争取到将具有独特优势。
宜春的目标:要争取这样一个基地需要宜春市委市政府领导人拥有远大的眼光和非凡的魄力,宜春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经济发展所遇到的资源匮乏的瓶颈问题,争取能源物资转运基地建设是宜春一直以来的梦想,“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大的”,希望宜春市领导拿出万分气魄,以高瞻远瞩的眼光从现在起用几年甚至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时间谋划,向国家争取未来极有可能实现的中部地区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