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技术厅厅长述职报告-述职报告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我向各位作述职报告。
我于2000年调任省科委副主任;2001年任党组副书记;2003年任省科委主任、党组书记;2004年连任;2005年机构改革,省科委更名为省科学技术厅后,任厅长、党组书记至今。十七年来,特别是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以来,我觉得自己能够不断增强对所肩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对本职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踏实工作,努力为全省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我也深切感到,在实际工作中和自身素质的准备上,尚有许多不足,急需努力加以改进和提高。根据这次述职的要求,我主要汇报本届任期以来的有关工作和思想情况,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帮助指教。
一、按照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要求,加强科技工作的整体部署
我省于1988年在全国率先确立了“科技兴省”的发展战略。十多年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己逐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成为提高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支撑。我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全省科技工作充分体现并有力服务于这一战略的全面实施是科技管理部门领导最为根本的职责。为此,我着重从区域布局、重点领域、能力建设和规划启动“十五”四个方面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1.突出产业科技创新,纵深部署“两带”建设
根据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兴省”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结合科技工作的自身特点,“九五”以来,我厅着力从整体布局上加强了对全省科技工作的分类指导。从不同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出发,突出产业科技创新这一主线,在沿江8市建设以培育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为主要任务的沿江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在苏北5市建设以培育科技先导型区域性支柱产业为主要任务的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
围绕火炬带的建设,按照统筹考虑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强化科技纵深部署、培育区域经济特色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我提出并重点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把加快高新园区建设作为提升火炬带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托。高新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为进一步提升高新园区的自身建设水平和对火炬带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大力吸引外资、迅速集聚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同时,采取多方面措施,引导推动各高新园区注重培育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研发机构入区;扶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共性技术平台和风险投资机制,营造科技创业氛围;按照科技创新的要求,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管理机制的创新。多年来,高新园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自主创新的能力也逐步增强。2001年,全省高新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7亿元,财政收入866亿元,出口创汇6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9%、545%、408%、234%;其中四个国家级高新区技工贸收入占全国53个高新区总量的1/7强。
第二,把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群作为推进火炬带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把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是火炬带重点发展的领域,为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探索性地提出培育以技术相关、功能相近、市场同向、资源相同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的工作思路,并通过加强规划研究,实施科技专项等措施,启动培育了集成电路、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等20个高新技术产品群。围绕产品群的培育,组织实施了2000多项高技术研究、科技攻关和火炬计划项目;开发了200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较好地推动了火炬带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形成。
第三,把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作为促进火炬带产业规模和产业特色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主动接受高新园区产业发展、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辐射,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先后规划培育了昆山传感器、吴江新医药、江阴新材料等15个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批特色基地的建设,较好地发挥了产业集聚效应,也有利于组织科技创新的纵深部署,并先后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约占全国总数的1/4强。
第四,把开放性配置生产要素,特别是着力推动院省科技合作和对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作为火炬带强化科技依托的重要措施。到2001年底,我省与中科院签订了50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其中已实施丝绸后整理等近200项,总投资约10亿元,新增产值25亿元,我省已被中科院确定为重点联系省;我省对俄科技合作进展顺利,目前已组织实施了可调距螺旋桨等7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最近,我省被国家科技部批准在火炬带内建设“对俄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几年来,火炬带建设进展顺利。2001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04亿元,占全省的93%。建立了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近千个,集聚了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了400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建设了40多个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火炬带已经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带和经济快速增长区,并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围绕星火带的建设,按照提高创新能力,深度开发地方资
第二篇:科学技术厅厅长述职报告
科学技术厅厅长述职报告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我向各位作述职报告。
我于2000年调任省科委副主任;2001年任党组副书记;2003年任省科委主任、党组书记;2004年连任;2005年机构改革,省科委更名为省科学技术厅后,任厅长、党组书记至今。十七年来,特别是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以来,我觉得自己能够不断增强对所肩负工
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对本职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踏实工作,努力为全省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我也深切感到,在实际工作中和自身素质的准备上,尚有许多不足,急需努力加以改进和提高。根据这次述职的要求,我主要汇报本届任期以来的有关工作和思想情况,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帮助指教。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按照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要求,加强科技工作的整体部署
我省于1988年在全国率先确立了“科技兴省”的发展战略。十多年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己逐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成为提高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支撑。我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全省科技工作充分体现并有力服务于这一战略的全面实施是科技管理部门领导最为根本的职责。为此,我着重从区域布局、重点领域、能力建设和规划启动“十五”四个方面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1.突出产业科技创新,纵深部署“两带”建设
根据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兴省”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结合科技工作的自身特点,“九五”以来,我厅着力从整体布局上加强了对全省科技工作的分类指导。从不同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出发,突出产业科技创新这一主线,在沿江8市建设以培育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为主要任务的沿江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在苏北5市建设以培育科技先导型区域性支柱产业为主要任务的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
围绕火炬带的建设,按照统筹考虑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强化科技纵深部署、培育区域经济特色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我提出并重点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把加快高新园区建设作为提升火炬带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托。高新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为进一步提升高新园区的自身建设水平和对火炬带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大力吸引外资、迅速集聚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同时,采取多方面措施,引导推动各高新园区注重培育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研发机构入区;扶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共性技术平台和风险投资机制,营造科技创业氛围;按照科技创新的要求,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管理机制的创新。多年来,高新园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自主创新的能力也逐步增强。2001年,全省高新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7亿元,财政收入866亿元,出口创汇6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9%、545%、408%、234%;其中四个国家级高新区技工贸收入占全国53个高新区总量的1/7强。
第二,把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群作为推进火炬带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把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是火炬带重点发展的领域,为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探索性地提出培育以技术相关、功能相近、市场同向、资源相同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的工作思路,并通过加强规划研究,实施科技专项等措施,启动培育了集成电路、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等20个高新技术产品群。围绕产品群的培育,组织实施了2000多项高技术研究、科技攻关和火炬计划项目;开发了200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较好地推动了火炬带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形成。
第三,把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作为促进火炬带产业规模和产业特色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主动接受高新园区产业发展、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辐射,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先后规划培育了昆山传感器、吴江新医药、江阴新材料等15个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批特色基地的建设,较好地发挥了产业集聚效应,也有利于组织科技创新的纵深部署,并先后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约占全国总数的1/4强。
第四,把开放性配置生产要素,特别是着力推动院省科技合作和对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作为火炬带强化科技依托的重要措施。到2001年底,我省与中科院签订了50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其中已实施丝绸后整理等近200项,总投资约10亿元,新增产值25亿元,我省已被中科院确定为重点联系省;我省对俄科技合作进展顺利,目前已组织实施了可调距螺旋桨等7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最近,我省被国家科技部批准在火炬带内建设“
对俄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几年来,火炬带建设进展顺利。2001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04亿元,占全省的93%。建立了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近千个,集聚了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了400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建设了40多个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火炬带已经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带和
经济快速增长区,并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围绕星火带的建设,按照提高创新能力,深度开发地方资源,着力形成产业特色的思路,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依靠科技进步,加快
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我提出并重点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以资源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选择并规划优先培育发展的区域性支柱产业。以农副产品、非金属矿、地道地产中药材等地方特色资源为重点,以“一县一业”为目标,选择确立并研究规划了33个优先发展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并分期分批、重点启动培育了灌云棉花及深加工、东海硅资源深加工、邳州银杏及深加工、东台茧丝绸等20个区域性支柱产业。
第二,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培育,集成实施各类科技计划与工作。仅2001年,围绕支柱产业的培育就组织实施了省以上科技计划539项,总投资28亿元,科技贷款14亿元,拨款近5000万元,有效地推进了支柱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规模发展。
第三,大力扶持星火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过组织银杏提取物注射液、高纯度硅微粉等重大科技攻关,实施制鞋机械系列化产品开发等一大批星火计划项目,建立集成电路塑封料、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吸引省内外的科技力量参与星火带的建设,提升了星火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星火带支柱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几年来,星火带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01年,星火带优先发展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0亿元,利税46亿元,分别比98年增长747%、347%。
2.加强示范引导,组织实施科技专项工程
科技产业化过程有其自身规律,为适应这一规律并探索政府在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工作机制,我先后提出在我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组织实施四大科技专项工程。
一是组织实施“医药、农药、兽药”科技产业示范工程。在中美知识产权与“入世”谈判即将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九五”中期,为了迎接因实施知识产权制度和承诺向国外开放市场而对江苏医药、农药、兽药产业带来的挑战,引导推动“三药”企业向以提升内涵竞争力的转变,我厅提议并经省政府批准,于1998年底启动实施了旨在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药”科技产业示范工程。按照“三药”创制和产业化的规律,组织“三药”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重大产品的开发,建立政府资金做引导、风险投资作补充、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涵盖创制基地、共性条件保障设施、产业化示范基地的专业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等,全面提升我省“三药”产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竞争力。2001年,我省“三药”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719亿元,利税总额39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25%和2327%,销售利税率高于全省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3;医药、农药、兽药领域年获取新药证书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75%、17%和235%。去年,我省已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二是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我省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省份。信息技术是现代高技术最具渗透力的领域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我省制造业企业的竞争能力是科技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厅提议并经省政府批准,于199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几年来,在cad等单项技术的应用示范推广、cims的试点示范、自主版权套装软件的研发及应用、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培育、行业和区域试点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推进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近期,我省已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
三是组织实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新材料是我省的优势学科,也是我省的优势产业。如何使这一技术和产业优势进一步融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优势,也是我省科技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厅在全国率先组织启动了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从我省现有的产业和技术优势出发,以强化新材料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创新为重点,以推动新材料技术开发和成果产业化为突破,充分发挥产学研的组合优势,加快培育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新优势。通过新材料高新技术产品群的培育、特色基地的建设、对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骨干企业的扶持,逐步推进我省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规模发展的水平。
四是全面推进科技兴农和科技兴海工作。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切实增强农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责任。多年来,我们坚持把科技兴农和科技兴海工作放在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展了重要品种和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水平;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综试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运用新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力度;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突破口,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型企业等一系列工
作。“九五”以来,全省共育成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97个,累计推广面积3亿多亩,增加社会效益190多亿元。在基地和园区内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项目3343项,示范转化农业新品种144个、新技术和新产品446项,试验示范转化面积7562亩;培育了溧水草莓和黑莓等36个特色产品。
3.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随着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根据现代科技发展的规律,构建配置科技资源的新体制、新机制,持续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是当前科技工作中带有根本性的任务。我们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适时提出了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知识支撑,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为中介,政府调控为引导,各组成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涵盖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全过程,重点为我省产业创新服务,具有江苏特色、开放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及任务,并组织实施了相应工作。
首先,按照新机制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科技、产业领域,以骨干企业和重点科研机构为载体,以加速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持续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为目标,组建了67个各具特色的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建设了33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其次,以加强常规业务建设为基点,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知识应用和扩散的桥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我们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原则,重点培育了200多家生产力促进、创业服务、科技咨询、信息网络和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引导其不断加强常规业务建设,提高为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
第三,积极推进应用型科研院所转制,培育新型科技企业。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着眼进一步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机构尽快发展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应用型科研机构的改革转制工作。全省21家部属所、26家省属所和147家市属所根据总体部署,规范有序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了科技型企业的新体制和新机制,院所改革工作整体进展顺利。
4.适应新形势,规划启动“十五”科技工作
在全面完成“九五”科技工作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如何面对新世纪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给科技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制定恰当的应对举措,努力开创“十五”科技工作新局面是我在本届任职期间的重要工作责任。
在深入调研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及时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十五”科技发展计划纲要》,按照以“创新、产业化”为指导方针,从“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上进行部署的工作思路,及时对“十五”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启动。
调整省科技计划体系,突出了原始创新和产业化环节,进一步加强和引导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
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建设的意见》,积极推进我省高新园区以加强技术创新为主题、加快产业发展为主线的“二次创业”,并以此带动火炬带和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制发了《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建设“十五”规划纲要》,以突破制约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培育力度。
制发了《江苏省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方案》,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培育农业科技企业为重点,通过组织实施八大农业科技工程,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制发了《江苏省科研条件建设“十五”实施计划》,加强科技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对科技发展的保障和支持力度。
进一步研究拟定《江苏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统筹规划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健全有效的全社会科技投入机制,培养、吸纳、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和有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政策和法制环境。
研究拟定《江苏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意见》,以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为目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将科技计划实施和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点放在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上,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改善区域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对技术壁垒的研究,努力提高面对国际技术壁垒的应对能力。
按照上述思路和部署,“十五”开局之年的科技创新工作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去年,全省共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617项,总投资110亿元,其中省拨款25亿元,科技贷款51亿元,引导企业投入50亿元,推荐并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379项,获国家拨款32亿元,各项科技投入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光纤预制棒制造等重点项目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它各方面工作也进
展顺利。
二、围绕科技进步工作的重点环节,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制与政策环境
我理解,推动形成有利于全社会科技进步的法制与政策环境是科技管理部门更为重要的职责。“科教兴省”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先后在全国率先颁布了《江苏省科技进步条例》、《江苏省发展高新技术条例》和《江苏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98年以来又颁布了《江苏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江苏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江苏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地方性科技法规,初步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规体系框架。本届任期内,我着重围绕科技创新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从制定配套政策、落实操作措施的角度,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改善地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环境。协助省委、省政府开好技术创新大会,整体部署全省技术创新工作;会同统计部门每年综合评价公布各地科技进步状况;与省八个有关部门定期开展科技工作先进市县考核与表彰;总结推广地方党委、政府实行科技进步工作目标责任制的做法等,认真落实“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努力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加强对科技进步工作的领导。2001年,全省65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工作考核,其中7个市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18个县(市)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二是进一步改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制定了《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管理办法》、《江苏省双密集型企业认定办法》等,细化落实国家和地方立法中的有关优惠政策;制定了《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实施意见》、《江苏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实施意见》等,落实国家和省有关部署,指导推动各地各部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围绕高新技术产品与企业的培育等,积极推进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措施;会同统计部门建立了监测与评价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统计快报制度,为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营造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制定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明确科技人员在职务发明中的知识产权权益、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等政策,激励广大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建立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科技人员的创业平台;开展“科技创业投资年”活动,举办科技创业高层论坛、创业精英大赛、创业者沙龙等活动,营造科技创业氛围;制定有关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资本金、建立高新技术创业种子基金等措施,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是为科研院所改革转制创造宽松环境。在推动省属应用型科研院所转制过程中,明确规定要充分尊重院所的自主选择,并实行民主决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改革积极性、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积极与有关部门反复协商,切实解决转制前的离退休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并采取特殊措施,缓解转制前后退休人员待遇的反差;积极争取购买国有资产变现资金优先用于补充职工社会保障和富余职工安置,在过渡期内实行养老保险补贴、免收非经营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占用费及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切实减轻转制院所负担;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引导院所在转制过程中结合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切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筹措省属院所技术开发和公益服务专项资金,增强院所持续创新和自我积累、发展的能力;配合做好部属科研院所改革工作,与有关部门和地方协调,妥善解决部属院所进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
五是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在依法推动各级财政不断增加对科技直接投入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落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双密集型企业减免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推动企业按规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企业承担各类科技项目的力度,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对科技产业化计划实行财政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科技贷款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扩大社会化融资渠道;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推动科技创业投资资金的发展。到2001年底,我省各类创业投资资金总额已达21亿元,专门从事创业投资的机构达37家。
三、努力以身作则,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机关廉政约束机制
省科技厅自身运作是否规范、工作作风是否严谨、廉政约束是否有力,是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保障,并对全省科技管理系统的机关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在本届任期内,突出“用钱、用权、用人”重点,立足以身作则,强化依法行政意识,着眼制度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规范决策机制,始终把贯彻民主集中制作为领导工作中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加以坚持。不断完善厅党组会、厅长办公会等议事制度,对事关全局的科技发展与改革重大问题的确定、干部人事任免、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重大项目与经费的安排等事项,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努力形成领导集体民主决策的工作氛围。
围绕科技计划与经费管理,主动会同省财政厅全面制定了管理办法及操作细则,并向社会公布好范文版权所有,接受监督;明确并严格执行编制中长期计划、发布项目指南、组织专家咨询、分类进行行政决策的计划管理工作程序;积极推行重大科技项目招标制度,公开、公正、公平地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加强财务监督,坚持对重大科技项目进行中期和验收前的审计工作。2001年对我厅进行全面审计后,给予了较为充分的肯定。
依法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坚持除了国家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外,不再增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所有的行政审批工作,都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明确行政责任,完善制约机制;改进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弱化政府对科技成果的直接评价,简化、规范科技成果鉴定程序;健全科技进步奖评审指标体系,完善评审办法,力求更加科学公正地遴选代表我省科技创新实力的优秀科研成果。
在提拔任用干部上,严格坚持民主推荐、差额考察、考察预告、党组决定、任前公示、任期试用的程序;积极推行系统内处级干部公开选拔;坚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公务员。
加强廉政建设,较早地建立了领导干部党风廉政责任制及按照责任制实施一岗双责的工作制度;与直属机构主要领导签订党风廉政责任制,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在系统内推进以反对弄虚作假和挪用科技经费为重点的行风建设。
在本届任期内,省科技厅多次被评为“政风先进单位”、“三优三满意”省级机关和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先进集体。
四、认真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积极改善科技管理工作
认真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是政府部门正确对待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权力、积极改进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检验科技管理部门服务水平和效果的重要标志。我本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对此深有体会。对人大代表的建议,我要求机关首先要认真分析自身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积极吸纳有关建议内容;对一时还来不及采纳的就在今后工作安排中予以采纳;对现阶段我省还不具备落实条件的建议,要实事求是地对建议人诚恳地予以解释和说明。对建议的办理工作,采取了建立工作制度、规范办理程序的方式予以落实。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的意见》,每年根据两会要求,召开厅办公会具体布置和分解各项办理任务,每个建议都必须明确相关厅领导和责任处室,并指定具体办理负责人,落实计划进度。其中对重要的建议,由我负责主持办理;对由我厅主办的建议,我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共同予以落实;对由我厅会办的建议,我们及时与主办部门沟通协商。我们要求原则上对每一个人大代表建议,在办理过程中都要尽量与建议人直接沟通,了解说明情况,随时通报建议办理情况。自1997年以来,我厅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2件,人大代表对我厅所办理的建议,反馈的意见全部是满意。
五、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这些年来,我省的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全省的综合科技实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逐年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各级人大依法促进和保障的结果,更多地凝集了全省广大科技人员的心血和努力,自己作为科技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仅仅在党安排的工作岗位上履行了自己应当履行的责任,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全省广大科技人员的期望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少差距。分析自己的任职情况,感到还存在许多不足,比较突出的是:
一是自己在组织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中,更多地是着眼于部门和系统的角度,在如何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战、努力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和全社会的科技进步等宏观层次上当好省委、省政府的参谋助手,积极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争取领导等方面做得不够;主动加强部门协调、提高全方位工作的组织程度上仍显不足。
二是对科技创新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组织不太有力。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强调作为经济和科技大省的江苏科技工作,一定要站在全国水平上考虑问题,但总觉得受自身水平和科技经费投入的局限,在把握能拉动科技、产业加快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前沿问题上,深入调研分析和组织突破不够,放不开手脚,工作力度不足。
三是面对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协调服务机制,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方面,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新鲜经验不够。项目组织等微观管理在整个机关工作中的比例仍然过大,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
四是广泛联系科技人员,特别是与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员深入联系不够。在进行调查研究酝酿工作的过程中,多半采取一揽子座谈会的方式,与科技人员特别是科技界的代表性人士谈心交流少,倾听他们的意见不够。在引导科技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专家为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献计献策、发挥专家咨询顾问作用等方面的组织工作也不够有力。
五是对有一定难度的科技政策
措施抓落实力度不足。这些年来,虽然在研究制定科技法规、政策上下了一些功夫,也有一定的进展,但是在推动政策的落实上抓得不够紧。特别是千方百计推动依法增加科技投入等重点、难点问题的落实上有时有畏难情绪,开拓性和韧性不足。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全省的科技创新工作一直得到了省人大及各专门委员会和各位委员、代表的大力支持,在我任职期间,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也给予了我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实际的帮助,对此,我由衷地表示真诚的感谢!对上述存在的不足,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认真加以改进。同时,我将诚恳接受评议,进一步总结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深入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增强履行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实际行动完成组织赋予自己的使命。
以上述职,请予审议。谢谢!
第三篇:财政厅厅长述职报告-述职报告
我于2005年5月被省人大常委会任命为省财政厅厅长,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遵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现述职如下:
第一部分两年来的履行职责情况
到财政厅之前,我在省工商局任职8年,情况熟悉,工作顺手,加上年龄又比较大等因素,从个人角度考虑,当时我不愿到新岗位任职。但我是入党37年的共产党员,必须服从党的决定。我曾向省委和省人大郑重表态:既然服从了组织决定,接受了人大的任命,就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恪尽职守,全力以赴地做好财政工作。两年多来,我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我和领导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带领广大财政干部团结奋斗,使全省财政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观念得到加强,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内部管理日益规范,工作作风明显改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树立依法行政观念,着力推进财政改革,全面规范财政管理
如何管好钱、用好钱,发挥好财政的宏观调节作用,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是我任新职后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带领一班人,进行了近半个月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全省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即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以保稳定、保改革、保发展为目标,通过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逐步建立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的财政运行机制。这一思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两年来我和党组一班人大力倡导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加强管理与深化改革的举措。
(一)适时调整全省分税制财政体制。为了进一步完善我省的分税制财政体制,2000年下半年,在考察了广东、浙江两省的财政体制和财政运行机制后,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和预算法实行分税制的要求,提出了调整我省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指导思想,即:扶持苏北,雪中送炭;激励苏南,锦上添花。据此制定的调整方案报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后,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报告,并从2001年起实施。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我省财政体制调整是成功的。一是省级增加集中一部分财力,增强了支持全省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建立了相对规范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001年省财政安排用于对市县的转移支付达232亿元,是1999年的65倍、2000年的4倍。二是充分调动了地方培植财源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全省财政收入2000年比1999年净增185亿元,2001年全省财政收入突破了1000亿元,达到1065亿元,比2000年净增200亿元;今年1-8月份,全省财政收入已实现916亿元,增长了231%。三是在今年所得税分享改革中,为我省争取了较大的利益。各地为保证地方利益在体制调整前加大了征收力度,使我省2000年所得税收入基数大大增加,在所得税分享改革中占据了主动。
(二)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我省农村税费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作为省税改办主任,我努力为省委、省政府出好主意、当好参谋。除了做好宣传发动、税改方案测算和审批等工作外,特别加强了对税费改革工作的调研,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认真对待。去年以来,我个人总共进行税费改革调研18次、60余天。特别是在全国暂缓全面推开税费改革的关键阶段,实地考察了南通、泰州、宿迁等三市税改工作的准备情况和实施条件,及时向省领导提出建议,并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把全省税费改革全面推向深入。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牵头制定了12项有关税费改革及各项配套改革的规章制度。目前,我省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1年农民实际负担减轻4011亿元,下降508%,今年又比去年下降了2%。化解村级债务进展顺利,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化解涉农债务669亿元,占债务总额的39%。我省的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受到了农民的欢迎,而且也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三)认真执行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省级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改革财政收支预算管理。为了切实贯彻省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省财政一是加强和改善了预算编制工作,全面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根据我省的工作基础,我提议并经厅办公会议研究决定,2001年选择若干省级单位先行部门预算试点,在2002年全面推开。省法院等8个试点单位2001年的部门预算,经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后付诸实施。2002年127家省级单位的部门预算,经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已按时批复到单位执行。从执行情况看,资金分配的公开透明性和预算的严肃性得到增强,随意追加预算的现象大为减少。2003年省级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市、县也正在积极进行部门预算试点。二是进一步加强了预算外资金管理。从2002年起,我们将预算外收支计划并入部门预算,一并向人代会报告并接受审议。目前,全省中小学收费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各种预算外资金收入,都实行了财政部门供票、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资金直接进入财政专户、支出按预算的管理办法。公安、法院、工商、环保、计划生育等执收执法部门的预算外收费收入,也已全部上缴地方国库,纳入预算管理。三是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对政府采购资金和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同时,对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账户进行了清理整顿。制订出台了《江苏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方案》及配套文件,目前部分省级单位和地区正
第四篇:水利厅厅长述职报告-述职报告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现将我任职以来的主要工作和思想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江苏滨江临海,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下游,洪涝、干旱、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水利在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04年5月5日,省人大任命我担任省水利厅厅长。组织上一下子将我放到这么重要的岗位上,我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夙夜忧虑,唯恐托付不效”,唯有加倍努力工作,不辜负组织的期望。任职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依靠全厅同志的共同努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兢兢业业地开展工作。
一、认真落实党的治水方针,积极调整新时期治水思路
进入新世纪,水利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方针。我们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紧紧结合江苏实际,及时研究调整了新时期江苏水利发展思路。在思想观念上,突出强调新时期的水利工作要牢固确立“五个”意识,即创新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以积极推进水利现代化总揽全局,提出了积极推进水利现代化“四大体系”的奋斗目标,即建立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高标准防洪减灾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化配置的水资源供给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发展服务体系,以水利的现代化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在治水思路上,提出实现三个转变:即在工作重点上,由重工程建设向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转变;在服务对象上,由以农村、农业为主向城乡统筹,加强城市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粗放型、经验型向集约型、科学型转变,逐步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二、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经济发展战略,扎扎实实完成各项水利工作任务
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我省经济保持适度增长的总体目标,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水利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抓任务分解,明确责任;抓关键环节,解决重点问题;抓工作落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顺利完成了各项水利工作任务。
一全力以赴夺取防汛抗旱斗争的胜利,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的水环境。防汛抗旱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为水利厅长,我深感重担在肩,丝毫不敢有半点松懈。2000年以来,我省淮北地区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我们一方面指导防办加强科学调度,及早做好蓄水保水工作,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努力变洪水为资源。另一方面我和其他厅领导多次到受旱地区了解旱情,研究具体的抗旱措施。同时加强对苏北五市用水考核,促进节约用水,努力增加抗旱水源,出现了大旱大丰收的好局面。2000年8月30日,响水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暴雨中心响水日降雨量达737毫米,为我省历史最大值,响水、灌南、灌云、连云港等地受涝十分严重。暴雨发生前后,我和厅其他领导一起在省防汛指挥部24小时值班,调度石梁湖水库两度关闸,支持连云港市区及蔷薇河排涝。灾情发生后,我带领防办同志赶赴响水、灌云、连云港等地,积极协调,帮助指导地方抗灾,在较短的时间内排除了涝水,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2002年长江干流汛情来得早,大通站最大洪峰流量65200立方米每秒,我省沿江潮位两度全线超警戒,六圩、扬中等一些堤段发生险情。进入梅雨期后,金坛、句容、溧水等地降雨强度超历史,出现严重内涝。在这期间,我和其他同志密切关注雨情、涝情,超前部署相关措施,现场指挥排涝工作,及时调拨抢险设备和物资,夺取了抗洪排涝斗争的全面胜利。
二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省委、省政府长治久安的战略部署。切实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1991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太湖的决定》。省委、省政府也就江苏水利的长治久安作出战略部署。近几年来,我们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紧紧围绕水利现代化建设大局,整体推进治淮治太、江海堤防达标、省重点水源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2000年以来,全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计划投资733亿元,实际完成738亿元。一是治淮治太工程。治淮工程共完成投资40亿元。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按照朱总理的指示精神,建设工期从原来的7年调整为4年半。截止目前已完成工程投资308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77%。到今年年底可以达到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明年汛前具备行洪条件的目标。东调南下二十年一遇工程已基本完成。治太工程共完成投资15亿元。望虞河、太浦河工程全面完成,环太湖大堤应急加固工程正在实施;湖西引排烧香港三期工程、北河整治二期工程、九曲河枢纽工程等正在抓紧实施;常州新闸控制工程、丹金闸枢纽工程已基本完成。二是江海堤防建设工程。共完成投资199亿元。护砌工程、小型涵闸、填塘固基等基本完成,土桥翻水站、瓜洲枢纽、碾砣港闸、大浦闸等大中型水工建筑物加固正在抓紧实施,年底前基本完成长江堤防建设。三是重点水源工程。共完成投资63亿元。实施泰东河新通扬运河段工程;淮阴二站工程基本完成;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灌区改造、节水灌溉工程。同时,抓紧抓好水利信息化
第五篇:民政厅厅长述职报告-述职报告
我于2004年5月就任省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省人大的有力监督和民政部的精心指导下,我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述职如下,不当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帮助。
一、履行职责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尽心尽职做好各项民政工作
1、自加压力,奋发有为,通过实干求得民政工作创一流业绩
江苏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江苏的民政工作也应该在全国争创一流,这样才能与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称,才能促进江苏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几年来,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奋勇争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势,强化敢做第一、敢于领跑的“率先”意识,力争实现民政工作上一流水平。同时,始终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大处着眼、实处着手”,正确处理务实与争先的关系,从不做表面文章,脚踏实地、以为争位。经过各级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我省民政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多项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我们围绕两个方面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一是为了解决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和历史上形成的市县同城问题而进行的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二是为了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以及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乡镇、村合并调整。这两项工作,时间短,任务重,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程序十分复杂,我们和市县民政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和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调研论证,周密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了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市区区划调整方面,经国务院批准,去年对6个省辖市、今年对3个省辖市的市区行政区划作了调整。通过调整,初步解决了部分市的市县同城问题,扩大了城市规模,优化了城市布局,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在乡镇、村合并调整工作方面,截止目前,全省乡镇总数已由1998年底的1974个,减少至1338个,减幅322%;村总数已由1998年底的35258个,减少至20219个,减幅427%。通过调整,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而且精简了机构人员、降低了管理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调整的地方基本做到了“人心不散、社会不乱、工作不断、发展不慢”,总体上运转有序,社会稳定。我省的这一做法,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得到了民政部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我省是率先全面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省份之一。1996年我任民政厅副厅长之时,厅党组把实施城市低保的任务交给我,我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实施方案,当年在全省全面推开。1998年我任民政厅厅长后,继续把这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省政府从1997年起连续五年将此列为着重抓好的实事之一。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到2001年底我省基本实现了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的工作目标,比国家提出的至2002年底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要求提前了一年,是全国率先实现“应保尽保”目标的7个省份之一。到今年7月底,全省已有城市低保对象2222万人,累计发放保障金376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省社区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近几年,针对改革深入、社会转型后“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趋势,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在继续遵循“苏南抓提高,苏中抓普及,苏北抓发展”的工作方针的同时,以创建示范城(区)活动为抓手,加速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各具特色的社区建设先进典型,今年共有15个市、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市、区”,位居全国第二位;社区服务的龙头作用不断凸现,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有区、街、居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站)5500多个,便民利民设施13万多个,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6万多个,其中安排下岗职工75万多人,待业人员6万多人,初步形成了市、区、街、居四级社区服务网络。增强了社区功能,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扩大了江苏的影响。
我省的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们通过在全国率先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爱心献功臣行动”,基本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难和住房难问题,医疗难问题通过多方努力已初步得到解决,近几年,全省共建立优抚门诊1500多个,设立优抚病床4700多张,建立优抚医疗基金8000多个,筹集优抚医疗资金3000多万元;五年来全省共安置城镇退役士兵13万人,安置率每年都达98%以上,切实维护了广大优抚安置对象的合法权益。经过各级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双拥工作为龙头的有江苏特点的拥军优抚安置体系已初步形成,拥军优抚安置各项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2000年共有11个市、县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位居全国第二。
2、与时俱进,努力创新,通过改革促进民政工作创造新特色
我时常想,民政人要“甘当孺子牛”,更要“争当拓荒牛”,积极拓展民政事业,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为此,我注重以改革统揽全局,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