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达标训练卡(科学)
四年级科学学科学生课堂达标训练卡
1、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
2、推和拉是物体作用的两种形式,()是使物体移开或移动的力;()是强行将物体拉向自己的力或拖力。(选择)
A.推B.拉
3、(判断)推和拉的力是由大小之分的。()
4、(判断)推和拉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方向。()
5、(判断)推力比拉力大。()
四年级科学学科学生课堂达标训练卡
1、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
2、推和拉是物体作用的两种形式,()是使物体移开或移动的力;()是强行将物体拉向自己的力或拖力。(选择)
A.推B.拉
3、(判断)推和拉的力是由大小之分的。()
4、(判断)推和拉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方向。()
5、(判断)推力比拉力大。()
四年级科学学科学生课堂达标训练卡
1、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
2、推和拉是物体作用的两种形式,()是使物体移开或移动的力;()是强行将物体拉向自己的力或拖力。(选择)
A.推B.拉
3、(判断)推和拉的力是由大小之分的。()
4、(判断)推和拉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方向。()
5、(判断)推力比拉力大。()
第二篇:课堂达标训练 训练·提升作业 3.16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堂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选择题
1.南澳岛是历史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明朝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航海,其主要原因是()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发达
2.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这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中外民间经济交往 B.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C.销售中国的手工业品 D.促进中国的海外贸易
3.下图是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②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明朝建立 B.迁都北京 C.郑和下西洋 D.明朝灭亡
4.今年(2013年)是郑和下西洋608周年,608年前,郑和从何处出发,开始第一次海外航行()A.福州 B.广州 C.泉州 D.刘家港
5.“中国海军为和谐海洋亮剑/中华勇士/铁血儿男/无畏征程/早有郑和六百年/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10.澳门自1999年回归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1553年,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的殖民者是()A.荷兰 B.日本 C.英国 D.葡萄牙
二、非选择题 11.史海泛舟 材料一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1)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2)郑和下西洋有何意义?
(3)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有什么本质区别?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松弛,他们经常到我国沿海进行抢劫、烧杀活动,严重威胁了沿海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历史上称之为倭寇之患。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其性质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鉴于此,戚继光被赋予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8.【解析】选D。本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爱国精神。
9.【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说明了当地人民群众抗击倭寇的积极性非常高,显而易见,抗击倭寇,平息倭患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要求。
10.【解析】选D。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进而霸占了整个澳门。1999年,离开祖国四百多年的澳门才回到祖国的怀抱。D符合题意。
11.【解析】本题立足于郑和下西洋的基础知识考查。第(1)题依据材料一从时间、次数、人数和规模方面比较得出结论。第(2)题属于识记层面的问题,链接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郑和下西洋反映的是中外和平交往,戚继光抗倭反映的是抗击外来侵略。
答案:(1)时间长(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
(2)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扩大了明朝的影响。
(3)郑和下西洋是友好和平往来。戚继光抗倭是抵御外来侵略。
第三篇:课堂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2.13
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堂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选择题
1.(2012·怀化学业考)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A.造纸术B.火药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
2.2012上海国际印刷周以“绿色展示未来,数字凝聚智慧”为主题,展示了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印刷业的提升和改造。我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 早()
A.500年B.1000年C.约400年D.700年
3.右图是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设立的标志“华夏苍穹”,雕塑最上部是中国古代
发明的指南仪器——司南。下列对司南以及指南针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司南最早发明于商代
②司南是最早的指南仪器
③唐朝时,制成了指南针
④宋元时期,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4.(2012·昆山模拟)以下图片中哪一项发明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有利的航海技术条件
()
5.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宋代的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B.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
C.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是辅助作用
D.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6.史载“„„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步。”它描绘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发明的应用()
A.造纸术B.印刷术
C.指南针D.火药
7.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事实的艺术加工,其情节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汉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B.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
C.宋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
D.元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
8.四大发明在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最大的是()
A.日本的遣唐使B.意大利传教士
C.阿拉伯人D.中国航海家
9.(2012·连云港模拟)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样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字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发无数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他说的“这三样东西”不包括()
A.“麻沸散”B.印刷术
C.火药D.指南针
10.(2012·盐城模拟)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集中在宋代。”我国宋代重大科技成就有()
①造纸术的发明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的广泛使用④火药的广泛使用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却变为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为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新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
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三大发明有何重大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应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北宋”“刊印的书籍”。A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改进于东汉,B火药明确记载于唐朝,D指南针发明于宋朝,主要用于航海,C活字印刷术由北宋的毕升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故选C。
2.【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判断能力。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约400年。
3【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宋朝时制成了指南针,宋元时期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拓展延伸】由于司南体积大、不易磨制、磁性小、转动不灵活等局限性,没能广泛使用。经过长期实践和努力研制,聪明的中国人终于在北宋发明了一种新的人工磁化法,这就是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钢针就磁化为指南针。这种磁针磁性大,使用方便,因此得以广泛使用。直到19世纪现代电磁铁出现以前,多种多样的磁性指南仪器都是以这种磁针为主体,只是在磁针的形状和装置方法上有些变化。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A是造纸术,B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D是火药,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C是罗盘针,是早期指南针,符合题意。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中的材料。材料的大意: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要辨别方向,夜晚观察星星,白天观看太阳,阴雨天气则观看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是辅助作用。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唐初发明的火药,到宋元时广泛应用于军事,出现了突火枪等武器。
7.【解析】选A。本题创设情境,考查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鞭炮是用火药制成的,火药在唐朝才出现,故汉朝时人们过节不可能燃放鞭炮。纸是在西汉时发明,东汉时改进,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指南针在北宋时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北宋时发明活字印刷术,故B、C、D符合史实。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向西方传播”,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
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在文字上”“在战争上”“在航海上”等,可知改变世界的这三样东西应指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宋代科技成就。造纸术的发明最先发生在西汉时期,不符合题意。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广泛使用、火药的广泛使用都是宋代科技成就。故选D。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第(1)题根据相关图片可确定相关内容为我国古代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第(2)(3)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和运用能力,以所学知识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总结、归纳的学习习惯,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答案:(1)图一:活字印刷术(或印刷术);图二:指南针;图三:火药
(2)预兆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是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任意答两点即可)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辨析】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阶段示意简图(部分)》 文明的勃兴
昌盛文化承上启下文化高峰灿烂繁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
第四篇:课堂达标
课堂达标
一、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米,体积是4.5立方米,高是多少米?
2、一个圆柱的体积是5.4立方分米,已知高是3.6分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
3、一个圆锥的体积是0.768立方分米,已知它的高是24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
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一个圆锥形的麦堆,量得底面周长是15.7米,高1.2米。小麦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00千克,这堆小麦约重多少千克?
2、会议大厅里有10根底面直径0.6米,高6米的圆柱形柱子,现在要刷上油漆,每平方米用油漆0.5千克,刷这些柱子要用油漆多少千克?
3、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6分米,里面盛满水,把水倒在棱长是8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是多少分米?
第五篇:课堂达标复习题
新郑市2007—2008学年课堂教学一级达标晋级
理 论 知 识 测 试 题(总分:20分)
一、单向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题1分,共5分)1.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3.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D.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4.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
A.促进教师教的过程 B.促进学生学的过程 C.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D.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 5.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是()A.发现教学 B.情境教学 C.个别化教学 D.愉快教学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共15分)
1.《新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达标基本标准》要求中小学课堂教学达标应含新授课、、、实验课四种课型。(1分)
2.调节教学基本模式主要是、训练操作、反馈矫正、四项专题研究。(1分)
3.《郑州市课堂教学达标要求》可概括为四个达标:即①思想观念达标,② 达标,③ 达标,④课堂教学常规达标。(1分)
4.《新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达标基本标准》中“复习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列表法等。(1分)5.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同志在“2007年郑州市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四个坚持”,即坚持以 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坚持教材是基本的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坚持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坚持以 讲授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1分)
6.教研室给大家推荐过《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篇文章,其作者把一堂“好课”所应具有的重要特性概述为:①主体性、②
、③生成性、④、⑤反思性。(1分)
7.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中谈到“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从教师教的层面来讲,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①深刻、②、③广博、④、⑤机智、⑥绝招。(1分)
8.余文森教授另一篇文章《有价值的教学情景什么样》中指出有价值的教学情景具备以下几个特性:①、②形象性、③学科性、④、⑤情感性。(1分)
9.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 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1分)
10.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 渗透德育。(1分)11.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即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1分)
12.简答:《教师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一文启示我们应从哪几个方面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能力?(4分)
答:① ②
③ ④
新郑市2007—2008学年课堂教学一级达标晋级
理论知识测试题答案
(总分:20分)
一、单向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题1分,共5分)
1.A 2.D 3.A 4.C 5.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共15分)
1.复习课、讲评课 2.自学释疑、延伸迁移
3.②理论水平达标 ③教学基本功达标 4.谈话法、练习法
5.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启发探究式 6.②有效性 ④互动性 7.②独到 ④启发 8.①生活性 ④问题性 9.教学活动 10.通过各科教学 11.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
12.①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②让个性飞扬在你的课堂 ③使课堂充满诗意与情感 ④深情地关注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