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党委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5篇)

时间:2019-05-14 05:3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镇党委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镇党委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第一篇:镇党委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步伐,近日结合我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工作进行了调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选择,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要求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建设的内容,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等综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总体思路是: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牧区经济为中心任务,以提高农牧民收入和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标,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加大对农村牧区的投入和支持,先试点后示范,协调推进农村牧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争取通过5—10的努力,农牧业经济基本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和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初见成效。

整个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试点示范阶段,主要选择3个特色突出、基础条件较好的“50强”嘎查先行试点,以点带面,起到良好示范作用;第二个阶段为全面铺开阶段,主要总结经验,完善措施,树立典型,确定几个较为成功的建设模式在全镇范围内逐步推开;第三个阶段为初见成效阶段。

为顺利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建议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全面发展。发展农村牧区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关键环节,必须作为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首要工作去抓。

1、推进农牧业战略性调整。关键是抓好两个“转移”、两个“提高”,即农牧区人口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草原畜牧业向农区畜牧业转移;提高畜牧业在农牧业结构中的比重,提高非农产业就业在全社会就业结构中的比重。一是加快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步伐。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城镇经济,繁荣第三产业,改善农牧民就业环境,加强就业培训等措施,不断拓宽农牧区劳动和人口转移就业的渠道,加快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步伐,保证每年转移农牧区劳动力不少于1000人,力争到XX年全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 75%。二是加快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改造提升传统农牧业,大力挖掘农业潜力,优化种植结构,走“精种、高效、绿色”的生态效益农牧业发展之路。力争到XX年,我镇舍饲养殖牲畜规模达到20万头(只)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农牧业总产值的50%以上。

2、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要优先发展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大、与农牧民关联度高、特色优势明显的农畜产品加工业,着力培植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牧民建立稳定的紧密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通过税收、财政、金融、土地、基础设施配套等优惠政策,重点支持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牧民增收和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立足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按照“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养殖业、舍饲养殖业、菌业以及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

2、切实维护农牧民的民主权利。健全嘎查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牧区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 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浩大,任重道远。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全社会参与,易于形成合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宏观指导,有利于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少走弯路,促进又快又好的发展。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设新农村,不能凭主观想向和满腔热情办事,而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要按照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分期计划,分步实施。既要注重经济指标,又不忽视社会发展指标;既要注意发展速度和规模,又不忽视质量和效益;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农民的主体力量;既要体现现代精神风貌,又不破坏农村文化底蕴;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又要请专家论证;既要保证规划的科学化,又要保证实施规划的连续性,绝不能朝令夕改,人去事非。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镇地域广阔,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发展模式上要分类指导。比如,白音浩特嘎查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相对较好,是全镇人口、资源、生产要素比较集中的地区,是重点发展区,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开展以工促农的工业型新农村建设。同时,还可以发挥区位优势,招商引资,服务我镇,走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建设之路。在新农村牧区规划建设上要分类指导,注意嘎查村布局有利于节约资源、发展经济。比如:人口、资源、生产要素比较集中地,的新农村新牧区规划可以高标准、多功能,进行一步到位式建设,而其他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地区可以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总之,一定要突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避免运动化,不搞“一刀切”,不搞人为的样板工程,更不搞所谓“达标验收”之类扰民的浪费的评比活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

3、以城带乡,社会参与。应发动、组织镇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支持帮扶农村。探索城市与农村、企事业与农村结对帮扶的途径,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引导农民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决裂,指导农村向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阔步前进。

1、局部地区和部门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体育建设现象。

2、由于城乡差别,农村老年人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的意识还不是很强。

3、缺少建设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匮乏,部分老年人想要进行文化体育活动无处可去。

第二篇:镇党委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步伐,近日结合我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工作进行了调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选择,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要求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建设的内容,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等综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总体思路是: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牧区经济为中心任务,以提高农牧民收入和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标,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加大对农村牧区的投入和支持,先试点后示范,协调推进农村牧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争取通过5—10的努力,农牧业经济基本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和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初见成效。

整个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试点示范阶段,主要选择3个特色突出、基础条件较好的“50强”嘎查先行试点,以点带面,起到良好示范作用;第二个阶段为全面铺开阶段,主要总结经验,完善措施,树立典型,确定几个较为成功的建设模式在全镇范围内逐步推开;第三个阶段为初见成效阶段。

为顺利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建议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全面发展。发展农村牧区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关键环节,必须作为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首要工作去抓。

1、推进农牧业战略性调整。关键是抓好两个“转移”、两个“提高”,即农牧区人口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草原畜牧业向农区畜牧业转移;提高畜牧业在农牧业结构中的比重,提高非农产业就业在全社会就业结构中的比重。一是加快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步伐。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城镇经济,繁荣第三产业,改善农牧民就业环境,加强就业培训等措施,不断拓宽农牧区劳动和人口转移就业的渠道,加快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步伐,保证每年转移农牧区劳动力不少于1000人,力争到XX年全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 75%。二是加快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改造提升传统农牧业,大力挖掘农业潜力,优化种植结构,走“精种、高效、绿色”的生态效益农牧业发展之路。力争到XX年,我镇舍饲养殖牲畜规模达到20万头(只)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农牧业总产值的50%以上。

2、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要优先发展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大、与农牧民关联度高、特色优势明显的农畜产品加工业,着力培植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牧民建立稳定的紧密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通过税收、财政、金融、土地、基础设施配套等优惠政策,重点支持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牧民增收和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立足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按照“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养殖业、舍饲养殖业、菌业以及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

3、建立健全农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和“丰收计划”,提高良种覆盖率和农牧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充分发挥科技对农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争取到XX年全镇农牧业新技术应用和实用技术推广率达到10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率达100%,主要牲畜良种畜比重达80%以上。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和监督服务体系,加快优质农畜产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注册认证工作,打造“绿色”品牌和拳头产品,全面提升农畜产品竞争力。建立健全农村牧区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运行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主渠道作用,逐步解决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建立健全农牧业服务体系,按照“公助、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巩固和完善基层供销社服务网络,积极鼓励农牧民自主兴办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牧民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争取到XX年,新成立9个农牧民经纪人协会,其中:奶牛协会5个、绒山羊协会1个、兴安细毛羊协会1个、蔬菜协会1个、食用菌协会1个。建立稳定的支农资金投入渠道,要在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农村牧区专项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大幅增加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保证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牧区,总体比例不低于70%,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

(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目前,城乡差距不仅仅是收入方面的差距,更大的差距是城乡社会公共产品配置严重不平衡,农村牧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这势必加重了农牧民的负担,影响了农牧民的增收。因此,我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必须将加快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在财政投入、项目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重点向农村牧区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牧民收入。

1、大力发展农村牧区教育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主体力量。要改变农村牧区的落后面貌,必须先从改变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入手,而改变农牧民思想观念必须首先抓好农村牧区的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首要的是应加大对农村牧区教育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村牧区中小学设施简陋、师资缺乏等突出问题。充分考虑当前我镇农村牧区居住分散的特点,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问题,进一步整合全镇农村牧区中小学教育布局。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以岗位培训为中心、继续教育和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结合”,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加强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使全镇90%以上从业人员达到实用技术中级水平,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 99%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通过培训、教育,逐步消除农牧民群众的陈旧保守观念和小农意识,帮助他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2、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从农村牧区实际出发,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针,逐步建立社会基本保障与家庭保障、集体保障、企业保障相结合的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要实行全面的农村低保制度,做到应保尽保。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搞好试点,逐步推行。应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医疗救助配套制度。争取到 XX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城乡统一的社会医疗救助体系、城乡统一低保、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制度。

3、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牧区文化阵地,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一是要建好阵地。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农牧民群众、文化企业的积极性,鼓励农牧民个人办文化,集体办文化,文化部门与个人、与企业联合办文化,大力发展农牧村民办公助文化大院、文化专业户、农民书屋、农民个体放映队和民间剧团,逐步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市场化”。二是要明确内容。主要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反对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文明、法制的生活观。三是要好搞活动。如开展文化先进镇创建活动,“科技文化三下乡”、“体育三下乡”,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等。尤其要广泛开展“xxxx”的荣辱观教育,让文明向上的良好风气充满农村牧区。

(三)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制约,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一直是制约我镇农牧业快速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也是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面临的最突出、最棘手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资金是最大的问题,但光有资金问题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我们针对我镇生态脆弱、生产力布局分散的实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集中力量解决一些重点地区的基础设施问题。

1、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我们要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保护为主”的指导方针,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争取用五年的时间,通过环境综合整治、退牧还草、荒山造林等综合措施,加速林草植被恢复,实现区域生态状况“整体上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

2、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大力改善农村牧区的水利基础设施。重点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区的水利设施配套、农区人畜饮水解困、安全饮用水等工程建设,争取到XX年,消灭人畜饮水不安全因素;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0万亩,完成全镇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二是大力改善农村牧区交通状况。抓住国家“xxx”期间实施“村村通”工程的机遇,加大全镇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力度,争取到XX年镇至嘎查基本建成黑色公路,重要工业基地、农业园区通水泥路和村村实现全部通公路的目标,全镇通乡公路通达率和通村公路通达率均达到100%。三是大力改善农村牧区通讯状况。继续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改善农村牧区通讯条件,争取XX年全镇广播和电视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电话率达100%。

(四)加强农村牧区民主政治建设。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直接关系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成败。

1、加强农村牧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将农村牧区综合素质好、思想观念新、能干事、会干事的人选拔到农村牧区的嘎查村委会班子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的战斗力。要在全镇农村牧区深入开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农村牧区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要结合农村牧区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加强农村牧区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牧区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牧区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牧区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2、切实维护农牧民的民主权利。健全嘎查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牧区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 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浩大,任重道远。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全社会参与,易于形成合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宏观指导,有利于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少走弯路,促进又快又好的发展。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设新农村,不能凭主观想向和满腔热情办事,而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要按照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分期计划,分步实施。既要注重经济指标,又不忽视社会发展指标;既要注意发展速度和规模,又不忽视质量和效益;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农民的主体力量;既要体现现代精神风貌,又不破坏农村文化底蕴;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又要请专家论证;既要保证规划的科学化,又要保证实施规划的连续性,绝不能朝令夕改,人去事非。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镇地域广阔,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发展模式上要分类指导。比如,白音浩特嘎查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相对较好,是全镇人口、资源、生产要素比较集中的地区,是重点发展区,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开展以工促农的工业型新农村建设。同时,还可以发挥区位优势,招商引资,服务我镇,走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建设之路。在新农村牧区规划建设上要分类指导,注意嘎查村布局有利于节约资源、发展经济。比如:人口、资源、生产要素比较集中地,的新农村新牧区规划可以高标准、多功能,进行一步到位式建设,而其他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地区可以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总之,一定要突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避免运动化,不搞“一刀切”,不搞人为的样板工程,更不搞所谓“达标验收”之类扰民的浪费的评比活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

3、以城带乡,社会参与。应发动、组织镇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支持帮扶农村。探索城市与农村、企事业与农村结对帮扶的途径,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引导农民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决裂,指导农村向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阔步前进。

1、局部地区和部门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体育建设现象。

2、由于城乡差别,农村老年人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的意识还不是很强。

3、缺少建设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匮乏,部分老年人想要进行文化体育活动无处可去。

4、由于体制原因,财权上移,基层无更多的活动经费用于老年体协活动的开展,老年体协工作开展受到很大制约。

5、基层从事老年体育工作的人员变动频繁,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6、参与老年文化体育工作的部门少,只靠老年体育一个部门形不成合力。

老年体协建设和工作开展的建议

1、建议加大老年文化体育工作宣传力度,增强老年人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的意识。

2、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基层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3、加大活动经费投入,多部门参与,形成合力,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

4、建议设立老年体协专职工作人员,人员保持相对不变,使老年体协工作开展保持连续性。

5、加大工作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使老年体协工作开展有质有量。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一、农村牧区生产力发展情况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昂素镇昂素嘎查位于昂素镇区东南部,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总面积48万亩,下辖巴音哈达、桃里木、昂素、塔马哈赖、西日陶勒盖5个牧业社,居住着168户农牧民,总人口766人,其中蒙古族599人。全嘎查有大小牲畜51911头只(其中绵羊26819头只、山羊23593头只、大畜1499头只),水浇地7866亩(其中青贮2500亩),2005年牲畜出栏率达42%,粮食总产量达464000公斤,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25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

(二)农牧业科技推广、科技入户:先后投入资金10余万元,引进优良品种12个,推广适用技术14项,购进大中型农机具21台套,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近年来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科技入户率达100%。

(三)农牧业基层设施建设: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2公里,距敖镇98公里,距乌审旗达掌线30公里,地下水资源和草场、耕地资源十分丰富,人均占有面积大,饲草料资源充足,经济互补性强,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相对较好,各项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现全嘎查有黑色柏油路15公里,乡村公路40公里。有10千伏输电线路19.8公里、0.4千伏低压线路2.2公里。接入了二级光缆干线,建立无线接入基站,基本实现了移动通讯无盲区。

(四)农牧业增长方式:昂素嘎查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其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畜牧业,增长方式依托牲畜改良、小区养殖、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等手段。现全嘎查已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2个,牲畜改良站点3个。昂素镇南与乌审旗苏力迪牧业大苏木毗邻,北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牧业大苏木接壤,是鄂尔多斯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现昂素镇正在全力争取四季青肉联厂落地生产项目,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流通体系相对较好。

(五)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2005年昂素嘎查连户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

二、农牧民收入情况

(一)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和非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

(二)打工经商情况及外部增收渠道:

(三)补贴等政策落实情况:近年来国家推行“三项补贴”政策,增强了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让农牧民增强了发家致富的信心,昂素嘎查粮食播种面积较少,加上补贴额度甚微,所以对当地的农牧民增收影响不是很大。2005年昂素嘎查直接补贴落实到位22万元,补贴标准每亩粮食作物补5.5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自实行以来,补贴是按农机部门的售价做为标准,实行农牧民出资50%,上级部门补贴50%的方式进行,截止目前,我昂素嘎查农机具补贴落实到位12元。良种补贴一直以来是由旗与镇两级从财政中自行补给。

三、民主法制建设情况

(一)嘎查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 昂素嘎查于2006年3月份进行了嘎查党支部换届工作。现共有党员23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6名,45岁以下党员11名,女党员6名,流动党员3名。近来年,昂素嘎查基层组织建设在上级党委和镇党委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双六”工程、“6668”目标工程、“1234”突破工程为主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根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全面实现农村牧区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能够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党支部书记能够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两委”班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二是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和计划明确,措施得力,并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党在农牧区的基本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推进,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大多数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格局。四是农牧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农牧民群众民主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气良好,农牧区社会稳定。

(二)嘎查村民民主自治情况:昂素嘎查于2006年4月份进行了嘎查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一直以来能够坚持和完善嘎查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制度,并按要求成立了嘎查村民理财小组和嘎查村务监督小组,积极开展党员和嘎查村民代表议事活动,重大事项在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前,党支部、嘎查村委员会能够认真听取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能够严格实行由嘎查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嘎查党支部、委员会、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建设,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嘎查村务公开制度落实情况:昂素嘎查村务公开主要依靠张榜公布、召开嘎查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等方式公布。嘎查每年进行村务公开4次,为每季度一次,分别是3月份、6月份、9月份和12月份。公开内容主要有:每年的经济目标任务、计划生育指标、征用土地及宅基地审批、救济款物的发放、有关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嘎查村干部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工资(补贴)的确定和项目的确定、嘎查村的公共事业和财务公开等。

(四)普法教育开展情况:为切实加强以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为主体的法律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2005年,昂素镇拿出11.2万元对法律服务机构的办公场所进行了建设,并配备了专车。规范和完善嘎查财务、村务公开以及镇政务公开制度。认真执行国家税费改革和减轻农牧民负担的政策,保障农牧民依法承包使用土地、草场的权益。

四、农村牧区社会、文化建设

(一)农村牧区人口、教育及文化建设

1、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和“两免一补政策”。

2、农牧民培训:农牧民培训主要采取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考察、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农牧民培训制度健全,并能够认真落实。

3、文化事业:因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文化活动室、学校等主要依托镇区。昂素镇现有小学1所;文化站1个,有工作人员5名。昂素镇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保留蒙古族传统文化最完整的地方之一,这里拥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而且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曲艺、民族服饰、饮食、歌舞、马术文化、祭祀礼仪等民俗风景随处可见。举世闻名的阿拉格苏勒德(花纛)就位于昂素镇苏力迪嘎查境内,辖区内还有马良诚顾寿山革命列士纪念碑、阿日来庙、包日陶勒盖敖包、走马俱乐部、古树奇观、布日德草原、哈日根图庙等很多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景点。

(二)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发展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改善医疗环境,建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其它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村牧区医疗卫生:因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农村牧区医疗卫生建设都在镇区,昂素镇现有卫生院3个,2005年实行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镇政府拿出6万多元,为农牧民代缴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农牧民自筹部分的50%,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昂素嘎查参合率达100%。

(四)农村牧区治安状况:昂素镇现有法庭1个,工作人员名;司法所1所,工作人员2名;派出所1个,工作人员6名。2005年镇政府成立了排查矛盾纠纷领导小组,全面落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了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和“严打整治”各项措施,确保了社会稳定,社会治安人民群众满意。

五、农村牧区改革情况

(一)农村牧区经营体制:以畜牧业为主

(二)农村牧区税费改革:从2001年国家实施农村牧区税费改革以来,我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农牧业税以全部免去。

(三)旗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2001年税费改革后,财政体制由上缴财政改为补助财政,2005年实行了“镇财旗管”。

(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昂素镇设有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含改良、农机、科技、林草水利),工作人员8名;草原执法大队,工作人员6名;动物检疫站,工作人员7人。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管理大多沿用行政管理模式,以科技人才管理为核心的新体制尚不健全,农技推广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同时,基础设施差,经费投入紧缺,致使农技推广机构根本无财力和精力进行技术推广工作,许多农技推广项目缺乏启动资金。

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重点建设内容。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农牧户居住分散,农牧户通电率仅为8.3%,乡村道路较差,生产机械化率低,养殖和居住布局不尽合理,绿化率低,社会保障水平低。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2007-12-16 13:44:1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一、农村牧区生产力发展情况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昂素镇昂素嘎查位于昂素镇区东南部,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总面积48万亩,下辖巴音哈达、桃里木、昂素、塔马哈赖、西日陶勒盖5个牧业社,居住着168户农牧民,总人口766人,其中蒙古族599人。全嘎查有大小牲畜51911头只(其中绵羊26819头只、山羊23593头只、大畜

1499头只),水浇地7866亩(其中青贮2500亩),2005年牲畜出栏率达42,粮食总产量达464000公斤,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25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

(二)农牧业科技推广、科技入户:先后投入资金10余万元,引进优良品种12个,推广适用技术14项,购进大中型农机具21台套,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近年来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科技入户率达100。

(三)农牧业基层设施建设: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2公里,距敖镇98公里,距乌审旗达掌线30公里,地下水资源和草场、耕地资源十分丰富,人均占有面积大,饲草料资源充足,经济互补性强,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相对较好,各项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现全嘎查有黑色柏油路15公里,乡村公路40公里。有10千伏输电线路公里、千伏低压线路公里。接入了二级光缆干线,建立无线接入基站,基本实现了移

动通讯无盲区。

(四)农牧业增长方式:昂素嘎查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其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畜牧业,增长方式依托牲畜改良、小区养殖、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等手段。现全嘎查已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2个,牲畜改良站点3个。昂素镇南与乌审旗苏力迪牧业大苏木毗邻,北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牧业大苏木接壤,是鄂尔多斯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现昂素镇正在全力争取四季青肉联厂落地生产项目,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流通体系相对较好。

(五)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2005年昂素嘎查连户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

二、农牧民收入情况

(一)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和非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

(二)打工经商情况及外部增收渠道:

(三)补贴等政策落实情况:近年来国家推行“三项补贴”政策,增强了农牧民

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让农牧民增强了发家致富的信心,昂素嘎查粮食播种面积较少,加上补贴额度甚微,所以对当地的农牧民增收影响不是很大。2005年昂素嘎查直接补贴落实到位22万元,补贴标准每亩粮食作物补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自实行以来,补贴是按农机部门的售价做为标准,实行农牧民出资50,上级部门补贴50的方式进行,截止目前,我昂素嘎查农机具补贴落实到位12元。良种补贴一直以来是由旗与镇两级从财政中自行补给。

三、民主法制建设情况

(一)嘎查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昂素嘎查于2006年3月份进行了嘎查党支部换届工作。现共有党员23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6名,45岁以下党员11名,女党员6名,流动党员3名。近来年,昂素嘎查基层组织建设在上级党委和镇党委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双六”工程、“6668”目标工程、“1234”突破工程为主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

进性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根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全面实现农村牧区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能够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党支部书记能够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两委”班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二是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和计划明确,措施得力,并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党在农牧区的基本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推进,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大多数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格局。四是农牧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

得较大成效,农牧民群众民主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气良好,农牧区社会稳定。

(二)嘎查村民民主自治情况:昂素嘎查于2006年4月份进行了嘎查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一直以来能够坚持和完善嘎查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制度,并按要求成立了嘎查村民理财小组和嘎查村务监督小组,积极开展党员和嘎查村民代表议事活动,重大事项在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前,党支部、嘎查村委员会能够认真听取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能够严格实行由嘎查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嘎查党支部、委员会、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建设,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嘎查村务公开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一、农村牧区生产力发展情况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昂素镇昂素嘎查位于昂素镇区东南部,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总面积48万亩,下辖巴音哈达、桃里木、昂素、塔马哈赖、西日陶勒盖5个牧业社,居住着168户农牧民,总人口766人,其中蒙古族599人。全嘎查有大小牲畜51911头只(其中绵羊26819头只、山羊23593头只、大畜1499头只),水浇地7866亩(其中青贮2500亩),2005年牲畜出栏率达42%,粮食总产量达464000公斤,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25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二)农牧业科技推广、科技入户:先后投入资金10余万元,引进优良品种12个,推广适用技术14项,购进大中型农机具21台套,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近年来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科技入户率达100%。

(三)农牧业基层设施建设: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2公里,距敖镇98公里,距乌审旗达掌线30公里,地下水资源和草场、耕地资源十分丰富,人均占有面积大,饲草料资源充足,经济互补性强,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相对较好,各项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现全嘎查有黑色柏油路15公里,乡村公路40公里。有10千伏输电线路19.8公里、0.4千伏低压线路2.2公里。接入了二级光缆干线,建立无线接入基站,基本实现了移动通讯无盲区。

(四)农牧业增长方式:昂素嘎查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其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畜牧业,增长方式依托牲畜改良、小区养殖、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等手段。现全嘎查已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2个,牲畜改良站点3个。昂素镇南与乌审旗苏力迪牧业大苏木毗邻,北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牧业大苏木接壤,是鄂尔多斯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现昂素镇正在全力争取四季青肉联厂落地生产项目,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流通体系相对较好。

(五)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2005年昂素嘎查连户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

二、农牧民收入情况

(一)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和非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

(二)打工经商情况及外部增收渠道:

(三)补贴等政策落实情况:近年来国家推行“三项补贴”政策,增强了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让农牧民增强了发家致富的信心,昂素嘎查粮食播种面积较少,加上补贴额度甚微,所以对当地的农牧民增收影响不是很大。2005年昂素嘎查直接补贴落实到位22万元,补贴标准每亩粮食作物补5.5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自实行以来,补贴是按农机部门的售价做为标准,实行农牧民出资50%,上级部门补贴50%的方式进行,截止目前,我昂素嘎查农机具补贴落实到位12元。良种补贴一直以来是由旗与镇两级从财政中自行补给。

三、民主法制建设情况

(一)嘎查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 昂素嘎查于2006年3月份进行了嘎查党支部换届工作。现共有党员23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6名,45岁以下党员11名,女党员6名,流动党员3名。近来年,昂素嘎查基层组织建设在上级党委和镇党委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双六”工程、“6668”目标工程、“1234”突破工程为主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根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全面实现农村牧区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能够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党支部书记能够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两委”班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二是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和计划明确,措施得力,并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党在农牧区的基本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推进,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大多数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格局。四是农牧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农牧民群众民主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气良好,农牧区社会稳定。

(二)嘎查村民民主自治情况:昂素嘎查于2006年4月份进行了嘎查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一直以来能够坚持和完善嘎查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制度,并按要求成立了嘎查村民理财小组和嘎查村务监督小组,积极开展党员和嘎查村民代表议事活动,重大事项在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前,党支部、嘎查村委员会能够认真听取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能够严格实行由嘎查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嘎查党支部、委员会、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建设,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嘎查村务公开制度落实情况:昂素嘎查村务公开主要依靠张榜公布、召开嘎查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等方式公布。嘎查每年进行村务公开4次,为每季度一次,分别是3月份、6月份

下载镇党委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镇党委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新村是近年规划新建的自然村,全村人口550人,有耕地1.8万亩,其中水浇地1.5万亩,村址紧临干线公路,水浇地面积大,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环境,如何利用优势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多篇)」 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精选多篇)]调研报告第一篇:镇党委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步伐,近日结合我镇,对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规划方案[5篇模版]

    鄂托克前旗昂素镇阿日来嘎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规划方案2006年,鄂尔多斯市全面推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结合阿日来嘎查实际,在广泛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成果皮口镇海产品养殖业基本情况介绍:皮口镇拥有以大连有德、玉璘、万众、科洋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企业28家。其中天伦公司为提高海产品的科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很多群众都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日子。如今,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农村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生机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摸清和掌握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所具备的优势,根据党校学习安排,就新农村建设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材料 三板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 研 报 告三板桥镇位于普安县城西部,拥有土地面积62.24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个居民社区,62个村民组,共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二)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要“对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