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峡西岸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海峡西岸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2011-1-20
摘 要:环三都澳区域地处我国大陆黄金海岸线中段,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具发展后劲和潜力的新兴增长区域之一。然而,该区域现代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滞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分析了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条件以及物流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期望有助于在政策层面上发挥优势,消除制约因素,加快推进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
关键词:海峡西岸,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优势
现代物流业已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也把现代物流业纳入重要的产业支撑体系。宁德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大局,在《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中,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四个重点之一。2009年9月,在《宁德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以大宗工业原辅材料为主的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发展现已列入宁德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即将出台。这些都为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广泛的发展空间。因此,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使环三都澳区域成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带动海峡西岸东北翼中心城市的崛起,进而推动整个宁德市的跨越式发展。
一、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从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看,经过撤地设市、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建设,宁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发展要素逐步具备。这些都为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1、区位、港口和资源优势日益凸显
从区位来看,环三都澳区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和台湾三大经济区之间的核心位置,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前沿门户,也是福建北部和部分内陆地区直线距离最短的出海口,距太平洋西岸国际主航线仅30海里航程,东距台湾基隆港145海里,北距上海390海里,南至福州66海里,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与战略地位。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业有着良好的前景。
从港口来看,环三都澳区域拥有世界级深水港口岸线资源。深水岸线长达88公里,可规划建设3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其中20—50万吨级泊位61个,具有年吞吐4亿吨的潜力;属典型的溺谷型深水港湾,主航道水深30—115米,无碍航暗礁,澳内口小腹大,避风条件好,不冻不淤,地质结构稳定,50万吨级巨轮可全天候进港作业。三都澳是我国东南沿海唯一尚未大规模开发的深水良港,具有建设大型工业港、综合性枢纽港,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的广阔前景。
从资源来看,环三都澳区域依山傍海,生态环境优美,山海资源丰富。茶叶、食用菌、水果、花卉、蔬菜等质优量丰,盛产大黄鱼、石斑鱼、对虾、二都蚶、牡蛎及海带、紫菜等名优特海产品,是中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产量占全国的70%。区域内拥有三都岛、青山岛、东冲半岛、福海关遗址、中华畲族宫等多种特色资源,与周边的太姥山、白水洋、杨家溪、支提山等旅游资源相互呼应,兼备“山海川岛、宗教文化、畲族风情”三大旅游资源优势。环三都澳区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搭建平台,吸引人气,扩大人流、物流量,进而带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启动,环三都澳区域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宁德市域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2007年区域经济总量约占宁德全市的26.2%。民营经济发展较为活跃,尤其是在福安形成了电机电器和和船舶修造两大优势产业。电机制造产业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链,全市中小电机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福安赛江两岸的船舶修造业具有较大规模,是福建省第三大船舶修造基地、国内第四大民间船舶修造基地。2009年全市七大重点特色产业实现产值36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电机电器实现产值101.68亿元,增长6.9%;船舶修造实现产值36.03亿元,增长16.4%。电力、食品加工、汽摩配件、医药化工等产业亦发展平稳,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特别是在大唐火电、宁德核电等带动下,一批临海大型项目陆续引进、落地、建设,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除钢铁、石化、煤化工、装备机械制造等项目外,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多晶硅等一批高科技项目也正向环三都澳区域集聚。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投产,环三都澳区域的经济总量将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此外,茶叶、食用菌、果蔬、海产品等传统特色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和升级空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进一步推动了环三都澳区域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和优化。
环三都澳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增强了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提高了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吸引力,使各种商品和信息的流量急剧增加,从而为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3、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体系日臻完善
在交通条件方面,环三都澳区域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初具规模,与市内各县(市、区)“一个半小时交通网”基本形成。现有沈海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拉近了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时空距离。温福铁路建成通车后,该区域对外南北交通更是大大缩短,到福州仅半个多小时,到厦门约2个小时,到上海约5个小时。宁武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衢宁铁路、沈海高速公路复线、京福高速铁路、京台高速古田段及古屏连接线、白马和溪南疏港铁路、宁德对台客货码头、宁德滨海大道等一批项目的相续实施,对环三都澳区域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福安至浙江泰顺高速公路及一批连接沿海港口和工业区的高速公路、铁路也将陆续动工建设。港口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已建成三都澳万吨级码头主体工程。2007年,区域内千吨级以上的生产性泊位1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港口码头初具规模。三都澳深水航道工程等项目将全面实施,港口配套设施将逐步完善。此外,霞浦机场民航扩建工程建设正在加强实施。日趋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性条件。
在信息化方面,宁德已构建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框架,形成了功能较完善的现代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以深化“数字宁德”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了网络层次结构,加快了信息网络宽带化和智能光网络发展,初步实现了电话网、广播电视网和IP宽带网的城乡覆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全市政务信息网,电子商务工程也在加快建设。2008年末,全市有计算机的法人单位8328家、有网站的法人单位749家、有电子商务采购的法人单位164家、有电子商务销售的法人单位88家。全年电子商务采购金额8.48亿元、电子商务销售金额12.58亿元。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的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物流业及其相关产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宁德市传统物流业及相关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现有交通运输业法人单位242个,产业活动单位483个,从业人员2.22万人;个体运输业2.79万户,个体从业人员
3.96万人。2009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8.81亿元。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60.89亿吨公里,其中,公路30.53亿吨公里,水运30.36亿吨公里。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40.45万吨,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33.04万吨,增长199.4%,物流量规模快速扩大。全市现有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1744个,比2004年增加845个。批发和零售业个体户6.24万户,比2004年增长18.7%,从业人员16.33万人,比2004年增长88.5%。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01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96.22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4.68亿元,其他行业零售额7.10亿元。
随着传统物流业的发展,一批物流企业也在港口运输、公路运输、仓储、商贸流通及农副产品专业运输等领域加快成长和转型。有些本地物流企业已初具现代物流业特征,有些国内外物流企业也开始入驻宁德,一批专业市场逐步形成,一批现代物流园区正加紧规划。它们将为环三都区域物流业注入新的活力,并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尽管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但由于起步较晚,与物流业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管理体制仍显松散,物流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至今仍缺乏完善而有效的协调机制,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物流业发展平台的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港口、仓储、市场等分属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管理,难以形成一个整体,不利于整合物流资源。这样不仅影响了各种物流功能和物流服务方式的协调发展,同时也造成物流资源的低效率使用和严重浪费。此外,物流业涉及运输、商业、物资、外贸、邮政等诸多领域,而这些领域都有一套相应的工作计划或长期规划,它们基本上是以分离的形态展开的,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协调,难以实现有效整合,无法适应现代物流业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网络系统化发展需要。此外,目前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也尚未形成具有前瞻性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小物流企业在融资信贷、土地征用、创业扶持等方面也享受不到相关优惠待遇。凡此种种,都制约着物流业朝社会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构成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障碍。
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技术整体水平不高
近年来,环三都澳区域物流基础设施迅速改善,但总体而言,其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物流技术水平整体不高。具体表现在:其一,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形成,公路网密集度偏低,道路等级不高,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较短,铁路线路较少,区域交通网建设不配套,公路、铁路、港口的联运功能未有效发挥作用;其二,港口开发程度低,服务功能单一,吞吐量小,集疏运条件不足,集装箱深水泊位缺乏,港口商贸、仓储功能拓展不够,港口优势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物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其三,市场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缺乏,各种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大型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明显落后。许多码头仍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港口物流园区的功能,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分散了码头的精力,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其四,物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总体运作水
平较低,信息共享程度差,计算机、网络通讯、电子商务技术在物流中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传统的物流服务形式仍较普遍,信息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明显不足。
3、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物流业市场发育不成熟,产业化水平较低
迄今为止,环三都澳区域仍缺乏能够提供多功能、一体化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储运设施不足,主营业务单一,经营效益较差,资本积累少,再投入能力弱,难以起到标杆企业的作用,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群的形成。大部分生产性企业仍自己承担物流活动,将大量资金、精力耗费在非核心业务及人员管理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既丧失了企业核心产品的竞争力,又制约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电机、船舶、化油器等重点产业原辅材料、配件和产品销售,尚未形成专业市场体系,物流服务在企业中降低经营成本的作用尚未显现。一些规模稍大的货运公司虽有意朝物流企业方向发展,但由于对本地货源的组织能力较弱,又不具备开拓区外市场的能力,致使其发展第三方物流有心无力。此外,环三都澳区域的整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低,经济总量偏小,且缺乏经济腹地的支撑,货源较为有限,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不旺盛。这些都使得市场主体竞争能力较弱,不利于物流产业集群化发展。
4、物流服务运作质量较低,物流专业人才较为紧缺
目前,环三都澳区域的物流业发展基本上停留在运输、仓储层次,与包括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的现代物流相距甚远。在经营理念上,基本上还是沿用了过去的一套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管理松散,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在装卸、仓储作业等方面,先进物流科技的应用还十分有限,大部分还采用人工操作,物流效率不高。这些都导致物流企业的服务供应能力和服务质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此外,物流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物流管理技能的人才缺乏,精通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和物流规划的人才更是奇缺。这也是制约该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结语
现代物流业是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现代物流业已发展为国际化的趋势,国内许多地区也都致力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环三都澳区域地处我国大陆黄金海岸线中段,区位、港口和资源优势日益凸显,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体系日臻完善,物流业及其相关产业加快发展,都为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该区域现代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滞后,比如物流管理体制仍显松散,物流
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物流业市场发育不成熟,产业化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运作质量较低,物流专业人才较为紧缺,这些都是制约该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正确认识分析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条件以及物流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有助于从政策层面上发挥优势,消除制约因素,加快推进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宁德市人民政府、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2008—2020)[Z].2008-11-13.[2] 中国共产党宁德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宁德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的实施意见[Z].2009-09-14.[3] 宁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德调查队:2009年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0-02-08.(注:本文系:2010年福建省宁德市社科研究立项课题。)
第二篇:商业公司对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研分析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精神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改革发
展的纲领性文件。县委县政府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深刻领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刻领会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带领全县上下,通过对**县情全面仔细的分析,集思广益,审时度势果断提出了传承稻作文化,实施后发出战略,把**建设成为环鄱阳湖市场导向型经济强县的战略定位,组织实施了包括现代信息物流战内的六大战役。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参与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深入挖掘稻作文化内涵,唱响稻作文化品牌,促进县城经济的发展,及时推出并实施了以“一城”“一节”“六甲”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稻米城建设项目。这个项目内容庞大,涉及**经济社会各个层面。该项目由若干个具体子项目组成。其中,稻商甲天下既是该项目的名称,又是该项目的总体目标。作为实施该项目的牵头部门,我们认为要建设好稻商甲天下这个项目,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改革创新,达到生产繁忙、消费旺盛、货畅其流、高效便捷的目标,让一定区域内的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又从**流向各地,真正实现天下稻商汇聚**的繁荣局面。上述内容也正是现代物流业的应有之义,因此说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实现**稻商甲天下,对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我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物流企业情况: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现代物流业已快速起步,截止11月底,我县共有物流企业 18 家,从事物流人员476人,其中货物搬运企业 11家,货物仓储企业11家。全县登记载货车辆 604台,载重总吨位4118.7吨,年货运量14683万吨公里,其中在外县营运在我县注册的载运车辆 123台,吨位1438吨,铁路货运发送量96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54 万吨,实现物流业增加值1.8亿元,占第三产比重为约18%,物流费用约6.7 亿元,占全县gdp的20 %,从事个体物流行业520余家(含个体车辆、船舶、长途贩运等)分别比上年均有大幅度增长。
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交通方面、珠曹公路改造全面竣工,石镇码头建设进展顺利,农村公路改造已基本完成,顺利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面,新增仓储面积达到12000 m2,物流园区检验检测中心正在积极申报之中,县城水网改造已顺利完工,供水能力提高到每日3.5万吨,220千伏输变电站也已接近完工,大大缓解了我县用电紧张的问题;县城主街道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网络通信方面、加快通信网络向ip化、宽带化、移动化和全光化建设,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容量宽带城城网和宽带接入网,初步建成了3g移动电话和无线移动互联网,全面通过了电子政务工程,企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普及工程、实施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工程,将信息化贯穿于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全过程,提交了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3、市场培育情况:市场主体不断状大,据统计2008年11月止,我县新增落户工业企业12家,新增物流企业3家,整合了现有资源,组建了**贡米集团、珍珠集团、生猪集团三大传统产业,培植了建材、化工和新型光伏电子三大主体产业,新建了江南米业市场,引导和培育城郊生猪批发市场等。规划建设6条商业特色街道,改造了现有的小商品市场,新建了新天地货物的配送中心,填补了货物配送的空白。
一是农业物流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企业(中介组织)”的农产品物流网络。目前,全县拥有12个农副产品市场,其中3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产品营销合作组织71个,农民经纪人399人左右。批发市场不断壮大,粮食、生猪、禽蛋、席草等一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兴起,农民经纪人的迅速发展,为加快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二是商业物流初具规模。近年来,天源星光、购物步行街、江南米业、万昌农副产品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结构和功能得到改善和提升。三是工业物流正在剥离。随着我县国企改制的完成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逐步外包,企业内部物流。四是旅游业逐步兴起,已成为我县地方产品物流的重要载体。
虽然,我县现代物流业有所发展,但总体来看,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物流业发展趋势及经济发展的需求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成本太高,流通周期过长,效率偏低。大部分工商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体系,但由于管理粗放,大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均在20%以上,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仅为10%左右。二是物流企业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方式落后。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尚未完成,只能提供一些低水平、低层次、单项服务功能。三是物流设施与装备落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装运机械化水平低;物流信息化普及程
度低,制约了物流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四是物流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县物流管理条块分割层次多、秩序乱,行业垄断严重。现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深入学习实践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县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主客观障碍,坚持统筹规划、市场主导、企业运作、分步实施的发展原则,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加大物流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积极推进物流资源整合,合理进行物流产业区域布局,增强现代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使之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按照《**国际稻米城发展规划》,国际稻米城的主要目标是建好“一城”(国际稻米城)办好一节,实现六甲,建成一个世界级,八个国家级,其中**稻商甲天下的目标是要求**的稻米及其他相关产品,达到吃在**看在**、买在**、卖在**、游在**、住在**的目标,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目标,无论吃、看、买、卖、住都属于商贸物流的范畴,要把这个目标具体化那就是我县现代物流业的具体发展目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要打好现代信息物流战,用三年的时间打通一至三条本县的快进快出的物流通道,全力支撑**新型工业的崛起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具体的讲到2009年,我县要拥有10个过亿元的物流企业,建成一个物流园区及一个物流保税仓库,物流仓储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结算中心、营运中主和集装箱集散基地(无水港码头),初步建成比较成熟规范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8.18亿元,深入实施旅游兴县战略,积极创办旅游集团,精心打造精品旅游战略,大力拓展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兴起,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路口经济,港口经济和现代服务业。
到“十一五”期末,要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扩大开放、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化建设,促进水运、铁路、航空、公路的多种运输方式有效的衔接和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基本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县城,汪家、石镇3个物流园区,建设以建材、化工、生猪、粮食、(贡米)新型光伏电子等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到2010年,全社会物流成本下降2¬—3个百分点,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使**力争成为环鄱阳湖东岸现代物流重要区域中心。
(三)发展重点
1、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整合城乡现有物流资源,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建设县城新区、汪家、石镇等综合物流园区。加快兴建,检验检测中心、营运中心、梓埠化工专用码头;加快兴建生猪批发市场,**旧货交易市场,改造江南米业市场,规范珍珠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社会物流信息化。
2、积极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网络。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机遇,创新发展方式。用现代科技、用现代知识、现代经营方式等来改造和变革,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企业信息化,建立适应我市的现代化物流信息综合处理平台。一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完善网上支付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二是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广泛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制造商、供应商及货主、用户联结起来,实现物流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在公共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建设网上交易系统、网上支付系统及相关的物流配送系统。三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推动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加快建立各类物流信息系统,促进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如企业资源计划等技术在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快条形码技术、定位技术、扫描器、电视监控等技术的应用。
突出培育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现代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首先体现在生产制造和流通企业。因此,要发展现代物流,首先必须注重工商企业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和普及。我县物流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潜在需求十分巨大。因此,加强资源整合与市场培育是发展我县现代物流的重中之重。必须把扩大物流需求与改造物流供给结合起来。一是要积极支持工商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剥离低效储运方式,优化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引导物流需求的增长;二是要努力推进运输、仓储、货运代理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转型,积极培育与发展现代物流专业企业,改善物流供给质量;三是要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和价格机制,形成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高效、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
4、不断完善现代物流运输网络。以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强大动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运输能力,基本形成以公路为基础,以铁路为骨干、水运、航空等运输协调发展的高效便捷、有机衔接的综合运输平台。一是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完善综合运输条件。重点建设高速公路、省道、重要经济干线和农村公路;争取即将开工的德昌高速经过县城经济中心,打通县城南向快速通道。积极规划和争取**至贵溪专用公路,打通**的东出口;整治江河航道,建设石镇和梓埠港口码头。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相互配合的能够适应现代化物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网络。二是有效整合运输资源,提高运输效率。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整合运力资源,提供无缝运输。加快运输标准建设,消除运输障碍,发展智能型交通运输,提高路网运行能力和服务质量,形成结构合理、运输质量明显提高的综合运输体系。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措施
1、改革管理体制,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规范企业注册登记前置性审批,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发布规定外,其它前置性审批一律取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尽快制定物流企业的分类标准,设立工商登记代码,为物流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提供方便。对物流企业设立非法人登记机构,各级要予以支持,如经营范围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审批事项,企业已取得相关批准文件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企业申请和相应的批准文件复印件予以核定分支机构经营范围。
2、实施优惠政策,支持物流企业发展。调整物流企业税收政策,改变运输与仓储企业营业税税率不统一的状况;改变物流行业不同环节之间,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重复征税的问题,明确物流企业的营业税计税基数,以扣除外包业务支出后的实际收入为计税基数,对于跨区经营物流业务的企业,实行统一缴纳所得税;解决物流行业现有闲置资产整合过程中税费过重的问题,取消闲置资产整合缴纳的契税、营业税等,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实行优惠的土地政策,对符合规划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交通枢纽等物流基础设施项目,要实行优惠的土地政策,需要新增土地的优先安排用地,土地出让金、城市配套费按工业发展等优惠政策的下限征收:企业以原划拔土地为条件引进资金和设备建设物流中心,可按规定补交最低标准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法人资产作价出资;企业经批准以原划拔土地自行改造为物流中心,凡未涉及产权变更,转让或出租的,免予缴纳土地出让金;企业经批准对旧仓库等设施进行易地改造,新建物流中心时,原土地由政府收回后重新出让,所得出让金返还企业用于抵缴新建项目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原有传统物流企业改组资不抵债的,可将划拔土地补办出让手续,补交出让金,作价进入企业总资产,冲抵企业债务。调整收费政策,调低或取消境内的道路收费,降低公路收费总水平,整顿港口、码头、仓储、运输等物流环节的乱收费。同时,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参照外地做法,每年从国土基金或财政预算内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物流发展引导资金,用于物流项目建设贴息或者担保。对于符合国家、省、市规划要求的物流项目,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增资扩股、发行企业债券、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协调各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积极安排贷款,在资金上给予倾斜,加大扶持力度。
3、出台物流规划,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项新型朝阳产业,涉及到交通、民航、铁路、港口、工商、商贸、税务、商检等方面,仅靠一个部门难以推动和协调其发展,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高位推动。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发展规划,规范指导全县物流业的有序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在制订规划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强调资源整合,促进新建物流园区的健康发展。
4、建立指标体系,及时了解发展动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是衡量物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物流理论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物流产业的统计口径不一致,物流统计资料不全,为物流规划、物流政策的制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准确掌握物流供求的规模和水平,物流结构的变化趋势,建议统计部门尽快研究制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明确物流产业的统计口径,建立健全物流信息的收集,研究和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物流业发展情况,为物流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5、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对发展现代物流工作的组织领导。物流业是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市场竞争由商品质量、价格竞争发展到物流供应链的综合服务竞争,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劳动就业的战略举措,对企业来说,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由于现代物流发展涉及面比较广,建议由县委县政府领导牵头成立我县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指导和推动全县物流业发展。
第三篇:关于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加快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 调查与分析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物流是现代服务业,要大力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有些城市可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为全国物流发展,打造全国物流中心指明了方向。利津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就业,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应对利津县未来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和谐发展的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快利津县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步伐,提高利津县的经济效率,对利津县的电子商务物流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一、利津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条件分析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
1、物流企业有了较快发展。到2006年末,利津县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到598家,其中规模以上的达到12家。注册为物流公司的企业18家,连锁经营企业7家,物流配送中心3家。物流业务增加值为
4.73亿元,比2001年增长209%,占GDP的比重为1.52%。2006年,地方营业性公路货运量810万吨,货运周转量8.4亿吨/公里,水路货运量1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4.3%、34.9%和14.8%,物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传统物流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利津县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物流从生产环节剥离,组建了具有第三方物流功能的物流公司,逐步向现代物流发展。盛运物流、华泰物流、胜利物流等已按现代物流业态的模式运营。
3、农村流通配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利津县组织实施了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的“两进”工程,突出建设农村日用消费品零售网络、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三个重点,农村流通企业的经营档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4、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利津县城东距东营市区(西城)19公里,西距滨洲市区25公里,经利津黄河公路大桥贯通两城。连接河北、京津及胶东半岛的205、220国道,分别经利津黄河公路大桥向东延伸至东青高速、济青高速。国家准备建设的黄(骅)东(东营)大(大家窪)铁路经利津与京沪铁路直接贯通。距利津不足50公里的东营飞机场已首批开通至北京、上海、深圳、哈尔滨和新疆库尔勒5条航线。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营港拥有独立的海关、边检等机构,货物进出口快捷便利。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
经形成。2006年末,利津县内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947.9公里,公路密集度达到12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市首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9公里,铁路通车里程8.6公里。利津综合交通有了较快的发展,公路、铁路、水运全面发展,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但从总体上看,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仍处在初始阶段,物流体系和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滞后,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物流企业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服务功能单一;物流人才严重匮乏;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尚未形成;对现代物流企业的扶持政策尚未出台,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
(二)利津县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有利条件
“十五”以来,随着工业强县、招商引资和大企业带动战略的实施,利津县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优势显著提升、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竞相发展氛围愈加浓厚的良好态势,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1、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利津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连续多年高速增长。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585.8亿元,利税185.8亿元,利润158亿元,分别增长53.2%、66.4%和75.9%。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强劲支撑。
2、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区位优势。利津县可与中原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东南沿海经济带相连,是京津唐与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及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特别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和半岛城市群经济的跨越发展,利津县具有形成区域物流枢纽的优越条件。
3、较为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目前,利津县已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四通八达、总体配套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能够满足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东营港扩建工程投产后,将彻底改变我县经济发展“海路”闭塞的现状,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打通海运通道。
4、发达的通信网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到2006年末,全县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20.9万门,固定电话20万户,小灵通用户12.1万户,移动电话29.9万户,宽带网用户已达11.5万户,已形成光缆和数字微波相结合的长途传输干线网,基本适应当前物流业发展的要求。
二、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农业等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物流园区和物流发展平台建设为重点,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市场,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产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逐步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原则。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与利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全县产业结构和布局相配套,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服务。
2.企业主体原则。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经营要落实到企业,政府重在政策引导、财税扶持和措施推动。
3.信息化带动原则。物流企业、工商企业建设好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与社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做到内部互联、外部互通,以信息化带动物流业实现现代化。
4.市场导向原则。按市场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推进资源重组,实现布局优化、集约发展。
5.标准化原则。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提高物流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和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水平,实现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立足黄河三角洲,面向晋冀和环渤海地区,构建海陆空相结合的物流运输网,着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物流城市。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市场主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降低到18%左右,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第三方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社会物流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三、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效的物流协调管理机构。成立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县长担任,成员由县经贸、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市政、外经贸、财政、交通、统计、工商、国税、地税、国土资源、海关、农业、利津经济开发区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全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贸委,具体负责全县现代物流业发展协调工作。
(二)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在财税、土地、融资、通关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为启动和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和培育成长性较强的现代物流企业。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园区和中心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公共资源性物流项目、引导性物流项目、重大物流基础项目的建设,促进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快速建设和发展。
(四)促进主辅分离,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建立独立运作的物流公司;鼓励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承担;鼓励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发展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全县培育现代物流业的重点,带动第三方物流的大力发展。
(五)加快人才培养,夯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基础。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建立人才支撑体系。重点做好物流高级管理人才、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物流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和培养;引导物流企业搞好在职培训,委托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班、短期学习班,培养、储备物流人才。
(六)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宣传现代物流发展理念,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引导全县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第四篇:郑州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
郑州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
作者:丁保国
[摘 要] 郑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战略定位得到国家和河南省的高度一致认同和大力推动,运用战略分析工具(SWOT分析方法)详细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内部条件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从中剖析郑州发展现代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郑州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现代物流业 SWOT分析 发展 对策
一、引言
现代物流业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在西方国家得到大规模发展,由最初的成品配送发展为贯穿生产、仓储、搬运、配送以及流通的综合过程,到90年代更进一步发展为上、下游企业互相配合、互为影响的供应链管理。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关联度很高的综合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强有力的联结、凝聚功能,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
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制订实施的《中国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明确了郑州作为河南省现代物流中心的远景规划目标。物流业作为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唯一的服务业,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下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规划建设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区域,以及郑州作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的重要地位。这充分说明郑州在东部产业转移、西部资源东输中的物流枢纽作用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郑州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战略定位已经得到国家和河南省的高度一致认同,详细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内部优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并采取相应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意义
著名管理学权威德鲁克认为,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未发现的黑暗大陆;我国物流学家董千里认为,在经济活动中,物流是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现代物流业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正在迅速成长为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途径,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有研究指出,我国中部区域物流业每增长1%,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2.6561%,说明中部物流供给能力小于物流需求,物流业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所以大力发展物流业十分必要。
(二)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先进的物流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区域或行业内的共同配送广泛应用,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的物流企业不断增多竞争且日趋激烈,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社会物流总成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降低。2003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显示,美国社会物流总成本(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8.7%、日本为10.5%、法国为11.7%、中国为14.5%。但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次发布,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3%。郑州市统计局统计,2004年郑州市社会物流总成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6%。据中国物流中心核算,2006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成本(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GDP)为18%,而美国仅为8%。虽然计算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差异造成统计数据上稍有出入,但大体可以看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发展空间还比较大。当前,物流成本偏高
阻碍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发挥。特别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使跨国公司采购成本降低,但采购的同时产生的附加物流成本却在不断增加。
物流企业功能整合或延伸服务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沿供应链“顺流而下”,即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另一个是沿供应链“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应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如果同时向两个方向延伸,把制造商的物料管理和实物分配都承担下来,就成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TPL)。据统计,目前我国制造企业82%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产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目前郑州市有76.6%的企业拥有自有物流设备,自给式物流服务依然是工商企业获得物流服务的重要来源。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缓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
三、郑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SWOT分析
SWOT分析,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分析的简称,是常用的产业与企业发展战略分析方法,即对影响发展的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行全面系统综合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探索促进郑州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一)优势S(Strengths)分析
1、战略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
郑州地处中原,有九州腹地、交通要道之誉,是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物流枢纽,是重要的全国性物流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布局和物流业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始终处于承东启西、南北对接的枢纽地位。新亚欧大陆桥、京广高速铁路贯通后,更成为西货东出、南来北往的咽喉通道,具有带动河南省乃至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独特的区位条件。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使其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郑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通信枢纽,京广和陇海铁路、京珠和连霍高速公路、107和310国道在此交汇,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北站和全国最大的铁路零担货物中转站郑州东站,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多元化、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具雏形。2004年全社会货运量达2.3亿吨,货物周转量达271亿吨公里,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2、物流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巨大。
河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商品率为50%左右,全省粮食仓储能力达1800万吨,粮食加工能力达3000万吨。河南省是全国主要产棉区之一,常年棉花产量在70万吨以上,年加工能力300万吨以上。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有平煤、永煤等大型煤炭企业,常年煤炭产量15000万吨,年输入输出量约7000万吨。汽车工业是郑州优势产业,有宇通客车、郑州日产等一批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企业。食品、农资工业是郑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市场空间广阔,有一批如金苑、白象、思念、三全等全国知名和较高市场占有份额的企业。粮食、棉纺、煤炭、汽车、食品、农资等农业、工业物流资源十分丰富,市场需求巨大。
3、商贸流通发展迅速,辐射带动作用强。
郑州现代商贸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沃尔玛、家乐福、家世界等国内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先后入驻郑州,以郑州商品交易所、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华中棉花交易市场为代表的期货和现货市场功能不断增强,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不断壮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正在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对全省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4、物流企业和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
郑州市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已发展到13家以上。以京珠和连霍高速公路为主干的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基础的郑州国际航空货运中心、以郑州铁路东站为核心的郑州铁路零担货运中心已经初具雏形,规划在建的郑州圃田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站、以河南中邮物流为基地的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郑州出口加工区、进口保税区等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企业为郑州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劣势W(Weaknesses)分析
从总体上看,郑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物流业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条块分割严重,政策法规体系和行业诚信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1)物流业很多领域比如铁路、航空等门槛比较高、市场开放程度比较低。
(2)“政出多门”的协调问题。物流业没有自己主管部门,多部门“共管”或“分割管理”的结果往往是有一些有政策含量的政策,在多个部门协调以后无法凸显其政策效益。
(3)市场秩序混乱,服务标准不统一,服务品牌尚未建立。调查结果显示:第三方物流企业自成立以来得到国内省级以上单位质量认证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4.6%。多数物流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认知度较低,甚至出现极个别企业把客户的货物、货款非法侵占或卷款逃匿等造成恶劣影响的极端情况。
2、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不完善,物流资源缺乏整合,运输和仓储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物流方式落后,流转速度慢、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
(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行业、部门壁垒森严。
(2)物流设施利用率低。物流企业不能通过自身成本的降低来优化客户的物流成本,例如汽车回程资源严重限制,回程空驶车率达37%,库房利用率为79.1%,铁路专线利用率只有54%等。
(3)物流信息技术和网络化应用程度偏低,日益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瓶颈”。
3、传统物流比重大,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布局分散、功能单一,产业集中度不高,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低,人才缺乏。
(1)物流需求方面。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郑州市有76.6%的企业拥有自有物流设备,自给式物流服务依然是工商企业获得物流服务的重要来源。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缓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从客户外包物流项目中可以看出,生产企业主要有干线运输和市内配送,分别占40%和17%;商业企业则以干线运输和单纯仓储为核心,分别占46%和39%。
(2)物流供给方面。郑州市的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仍然以运输、仓储等基本业务为主,流通加工、定制服务及物流系统设计的增值服务功能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调查表明:有75%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集中于市内配送、单纯仓储和干线运输,而能够开展物流增值服务的企业还不足5%。
(3)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从总经理取得物流师资格证书的情况看,目前仅有8.2%取得物流资格证书,企业缺乏通晓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服务意识不足,缺少市场开拓的主动权,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三)机遇O(Opportunities)分析
1、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2008年,郑州市GDP超过3000亿元,达到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国内国外贸易长足持续的发展,为物流业的平稳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开放竞争有利发展。
根据WTO规则,自2005年12月我国对外资开放包裹物品类快递市场以来,四大外资快递巨头已悉数进入我国快递市场,并迫不及待地掀起了独资浪潮。其中DHL(德国敦豪国际公司)、FedEx(美国联邦快递公司)、TNT(荷兰天地邮政公司)这三大外资(国际)快递巨头已进入郑州快递物流市场,UPS(美国联合包裹公司)迟早也会进入,包括马士基、美国总统班轮等物流公司携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信息技术、完善的管理及丰富的经验,抢滩中国物流市场。国内物流企业在郑州物流市场“与狼共舞”已不可避免。竞争过程中,必然推动国内物流企业提高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及其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型。
(四)威胁T(Threats)分析
1、国内外物流企业竞争冲击。
(1)外资物流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经验,同时也对国内物流企业形成了威胁。
(2)国内新兴全国性民营物流企业如宝供集团、顺丰速递等,价格竞争力强,服务地域广,设备投资、业务规模、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国营物流企业中邮集团EMS、中铁快运等携政策和品牌优势,对本土物流企业发起挑战,严峻的竞争态势不可避免。
2、环保、成本压力和客户服务要求与时俱增。
(1)绿色物流要求。我国大城市空气污染中,60%的一氧化碳、50%的氮氧化物、30%的碳氢化合物污染来源于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再加上不久的将来较高的燃油成本与很可能实施的二氧化碳排放许可证(或价格)结合,绿色物流势必加重物流企业运营成本。
(2)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将更高。只提供传统物流服务已不能满足当今市场的需要,客户会要求物流企业参与到其供应链管理当中,提供一体化、个性化服务。
四、加快推进郑州国家级物流中心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统一协调的政府物流管理机制并加强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和扶持物流行业发展。
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形成交通运输、贸易、海关、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参加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机构,研究制定有利于协调组织管理物流发展的支持政策措施、技术规范、统计体系、市场准入、交通管制等方面工作和具有前瞻性的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物流宏观调控机制,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结合起来考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消除不利于物流业发展的部门割据与行业垄断等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组织和桥梁作用,赋予协会在物流企业与政府间进行协调、咨询、服务与沟通的职能,推动行业标准化体系和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协助政府推动物流业的发展。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现代物流业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让各种物流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充分竞争、自由流动,创造并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监管水平,引导和扶持行业发展。
(二)推进物流企业社会化、专业化与资源整合,加快品牌建设。
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尽快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引导规模大、效益好的汽车、食品、烟草等大型生产企业剥离自营物流功能,实现物流业务外包,实现物流活动社会化和物流服务的高效、优质和柔性化。鼓励国内外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优化行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培育打造一批服务水平高、有影响、有规模、有竞争实力的现代物流品牌企业。
(三)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服务水平。
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应用互联网络、条形码(BAR-CODE)、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系统(PO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等技术,加快建立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增强物流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提高现代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适应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引进,提高物流企业整体素质。
1、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或者物流实验室, 使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对现代物流发展基本原理、运行模式、发展规律精通并能在实际中灵活运用的人才队伍。
2、推行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认证制度,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特别是熟悉现代流通技术的应用,做到对全球新型流通方式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及时了解和掌握,提高物流企业的整体素质。
(五)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鼓励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和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运车辆、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等。倡导企业在生产和流通环节采用符合环保要求、可反复梯级利用的包装,逐步实现包装的模数化、集装化和多功能化。鼓励企业使用低公害车辆,建立高效的回收物流系统,综合利用再
生资源,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面对全面建设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中心)的新形势、新要求,郑州市促进物流快速健康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与威胁同在。在把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交通信息网络建设、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结合郑州实际,按照“大物流”的思路,建立物流发展统一协调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物流服务需求为依据,构建郑州市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品牌体系,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与水平,力争早日建成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中心)。
参 考 文 献
[1]王佐.关于振兴物流产业的几点思考.中国流通经济,2009(7):31-34.[2]孙淑生,王见喜.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物流业SWOT分析.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14):72-73.[3]沈飞飞,徐健.中部地区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商业时代,2009(35):23-24.[4]朱正荣,张春河.唐山市物流产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74-76.[5]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Z].河南省人民政府网.■
第五篇: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和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我国现代物流业分析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一、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现状..........2
(一)、我国物流需求市场不断增长............3
(二)、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处于粗放式扩张阶段且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已
经初具规模............3
(三)、物流业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3
二、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问题........3
(一)、我国物流领域缺乏配套法规...........3
(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尚未广泛应用.......4
(三)、对物行业的认识水平及政策透明度不够........4
(四)、物流专业人才匮乏............4
(五)、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4
三、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4
(一)、大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物流集团.......4
(二)、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5
(三)、加强行业标准化..............5
(四)、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5
(五)、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建设.........5
(六)、培养与引进物流专业人才.............5
(七)、设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5
(八)、倡导实施绿色物流管理........5
【参考文献】..........6/6
浅论我国现代物流业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的加快,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资源获取手段发生重大变化,全球范围内的采购、生产、销售及客户服务已成为趋势。构筑一个将适当数量的适当产品,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条件适当的质量和适当的成本交付给客户的高效率物流体系,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推广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持续的经济增长,巨大的市场潜力,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合力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物流 现代物流业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新技术迅猛发展,国际贸易逐步从实体交易中演变出多种形式,以满足现代经济生活的各种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物流不但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快速转型,物流业更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也越来越明显。
物流,最早是以二战中美国军队围绕战争物资供应建立的“后勤”(Logistics)理论为原型的。当时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后勤”体系被移植到现代经济生活中,才逐步演变为今天的物流,物流过程是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现代物流的定义不断更新(以下定义仅供参考):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重要的利润源泉。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以及为实现这一流动而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起步。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我国的物流业受到传统体制影响,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技术及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发展不均,加上物流教育起步较晚、企业对物流认知不够等因素的限制,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物流总体水平不高,产业总体规模不大。我国加入WTO后,在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竞争中,为了提高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生产和销售等企业不断吸收经验,对物流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物流外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我国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45%的企业计划在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供应商,其中有超过70%的企业选择新型物流企业,有60%表示愿意把综合物流业务交给新型物流企业。我国物流业在近几年迅猛发展,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统计分析,200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值3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按现价计算),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了30.2%。总值的飞速增长,体现了经济增长对物流的强大需求和更高的依赖: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9114亿元,同比增长16.6%。由于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制约,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代表新型物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程度不高,发展也不平衡,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
(一)、我国物流需求市场不断增长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从行业结构来看,重化工业发展时期,生产、流通和消费结构拥有倾向物流的自身特点,从经济流向来看,我国外向型经济有较强竞争力,呈扩大趋势。根据有关部门公布,2011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达到53亿美元。
(二)、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处于粗放式扩张阶段且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从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与增加值的比率)来看,物流投资率在“八五”时期平均为24.1%,低于国民经济投资率8.8个百分点;到“九五” 时期上升到39.9%,已经高于国民经济投资率4.4个百分点;进入“十五”时期,这一比率已经达到50%,高于国民经济投资率。这些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物流发展仍处于粗放式扩张阶段。
目前,我国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信、货物包装与搬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另外,现代包装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货物搬运技术已在我国广泛应用,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货物运输的散乱现象和人背肩扛的手工搬运方式。同时我国已自主开发和研制了各类包装和搬运机械设备,这为先进机械的投产使用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同时也降低了本行业应用新技术的资金成本。
(三)、物流业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物流业的发展提升了第三产业的比重,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近几年来,物流增加值约占第三产业值20%的比重,“八五”时期以来,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约9个百分点,其中,物流产业贡献了2.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物流产业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作用显著。
二、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长对物流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然而,一方面物流业面临着大好的发展前景,一方面也面临着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方式等一系列陈旧模式,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产生和发展。综合现实,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物流领域缺乏配套法规
由于缺乏配套的法规,各地区、各行业对于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操作性不强,互相冲突,我国物流发展需要的环境远远未能达到要求。据估算,如果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企业在开发信息系统上能节约80%的开支,将各个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会有近一半的缩减,同时减少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
(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尚未广泛应用
现代物流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支持,需要和所服务的客户进行实时对接。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采用传统的运作方式,现代物流企业要求的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货物跟踪系统等尚未广泛应用,因而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得不到较大提高,同时单据处理成本、库存成本、差错成本、人事成本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这大大影响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2007年上半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物流企业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不到30%,即使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功能也非常简单。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的起点很低,但大多数系统的成本较高,而大多数开发商认为低端物流信息系统市场不具备开发价值。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服务在大型企业的应用比例为23%,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12.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基础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过少,使得整个行业的整合相对困难。
(三)、对物行业的认识水平及政策透明度不够
由于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起步晚,长期以来,发展物流业被理解为送货上门。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业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因为人们对其认识不够充分,现代物流产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有关物流政策措施缺乏系统性,透明度也不够,增加了物流市场的不稳定性。
(四)、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历史较短,各类院校物流专业的师资大多缺乏实践经验,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实际业务需要脱节明显。因此,我国物流企业普遍感到物流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五)、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在全球化、信息化、经济一体化三要素的推动下,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现代物流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型服务系统,涉及交通、工商、税收、信息等不同部门的管理,需要无缝链接和快速贯通。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缺乏由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存在着部门和区域分割等体制问题,这一现实局面阻碍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三、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国际物流有了一定的基础,现代物流的概念已经被我国运输、仓储以及生产、销售企业所广泛认识。国际物流公司经营的规模化、网络化,给国内的物流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借鉴它们成功的物流经验,也促进了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物流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综合了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包装等技术,但不是将这些技术简单叠加,而是达到1+1>2的效应。
(一)、大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物流集团
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可能提供全方位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从而产生规模效益。因此,应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鼓励物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股权置换、合资合作或组成联盟的形式,有效整合资源、建立经营网络、扩大经营规模,大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物流集团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二)、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以数据交换系统为核心、具有供应链管理、业务协同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的普及和应用,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实时跟踪,有限控制与全程管理,加快物流商务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实现电子物流化。
(三)、加强行业标准化
物流信息系统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在相关的方面实现标准化。相关软件也需要对融入格式、流程等方面的实行行业标准,才能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环境。
(四)、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物流集成话发展的横向集成最终要落实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通过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等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物流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同时,为建立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提供共享物流信息作为支持。
(五)、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建设
核心问题是针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虽然近年来政府、行业和企业加大了对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但从实施的总体效果来看,普遍存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成本过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先进适用并且经济合理的基础性关键技术。因此,应集中力量对现代物流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降低关键技术的整体使用成本,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强信息安全。
(六)、培养与引进物流专业人才
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状况,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多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加强物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内著名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使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采取在国内外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国际物流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在岗人员的培训,使之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七)、设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为了协调和管理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由交通运输、贸易、海关、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参加的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各项法规和政策,特别要研究制定有利于物流发展的支持措施和前瞻性的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推进对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领导。
(八)、倡导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政府应倡导企业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物流经营管理中,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1)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得到最有效、最充分的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量产能达到最大最优;(2)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通过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3)产品绿色化,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开发对环境、对消费者无污染、安全优质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王铁宁:对现代物流本质性的几点思考[J].物流科技,2004(5).[2] 吴正芳:论发展国际物流促进对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增长[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3] 庞燕、单圣涤、吴正心:论建设现代物流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6(9).[4]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4年全年物流行业统计数据.[5]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全年物流行业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