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时间:2019-05-14 05:0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第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能力目标:(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重点】1、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颂扬亲情的故事。2、教师制作课件。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然而,在灾难中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感情是震撼人心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教师提出: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4、教师:同学们可以通过自读,来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认读生字,重点指导“瓦砾 血迹”中“砾”“血”的读音。

3、交流初读收获。

4、鼓励质疑:

从哪儿看出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为什么说父亲与儿子了不起?

三、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小组探究:

⑴“了不起”什么意思?

⑵从哪儿看出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

⑶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呢?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和研究,父子“了不起”在哪里,你认为哪里写出了他们的“了不起”,读一读、想一想。)

2、品读重点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⑴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教师相机出示地震资料,从中可以知道这位父亲看到废墟,认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很痛心,心爱的儿子不在了,他失声地喊着儿子的名字,体现他的悲痛。该怎样读父亲的话呢?(要用悲伤和绝望的语气读)个人读、全班读。

⑵“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 1

废墟走去。

该怎样读父亲说的这段话呢?(要用坚定的语气读,相信儿子会等他来的)强调“不论”、“总”、“在一起”。个人读、全班读。

⑶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就绝望地走了,有些人说没有希望了,救火队长和警察说有危险的情况下,父亲不停地挖着,而且是“埋头”挖。他多次求人帮助,却被人认为是精神失常。然而这位年轻的父亲不管人们怎么说,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儿子在等我!”。

⑷这位父亲“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没有。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为什么要描写父亲的外貌呢?不停地艰难地挖,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指导朗读:此时读的速度要慢些,体现他的艰难。

3、品读重点句,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⑴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很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们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的,也能救大家。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他总会和我在一起!”

儿子对父亲是信任的,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动摇过。在死亡面前,儿子表现的自信、勇敢、坚强,而这些都缘于父亲给予他的信念。⑵儿子的了不起还在于他的无私,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却让同学们先出去,要求父亲先救其他同学,而这些又都是因为父亲那富有力量的话。

四、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想:

你发现课文中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话吗?

2、按照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总结:

是的,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连接着两颗心。父亲和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引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父母为我们做了哪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却饱含深情的事呢?

2、组织交流。

3、学生自主选择兴趣作业:

⑴写一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事。

⑵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⑶阅读有关表现父爱、母爱的文章。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1、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程预设:分享精彩人生,叩响学生灵魂深处的感动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设计理念:“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过程,是师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出足够的空间,在创造中生成精彩,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师生间生命的交流和情感的对话。这种预设仅仅是粗线条的设计,教师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随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预案,这样才是真实的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

第二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底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章所表现的是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能力,但对于这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学生在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父爱时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刻,故而朗读不能有感而发。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品读并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映衬,融入想象,感情朗读等方法咀嚼和体悟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和父亲对儿子的爱。(重点)

2)让学生明白这位父亲为什么了不起,感受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候不顾一切的要找遇难的孩子的这种无私的精神和伟大的父爱。(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法的选择上:

采取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和情境感悟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们通过读去解决问题,通过词句的推敲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2.品文悟情,以读促思 3.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采用复习导入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二)品读体悟,感受父爱。

首先让大家找出儿子了不起的句子,此环节简单的带过。其次找出表现父亲了不得句子。重点抓住第十二自然段一二句话讲解,体现父亲的了不起,并追究其了不起的原因(曾经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是和你在一起。)感受父亲的伟大。

(三)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这对父子在这场大地震中谱写出震撼灵魂的乐章。而这震撼灵魂的乐章更源于他们彼此之间信念的坚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富于情感的引语帮助学生再次梳理了全文,并深刻感受到了父子间、亲人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以上就是我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所进行的说课,欢迎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江西省于都县仙下中学方名栋

一、教学背景

1、面对农村普通学生。

2、课前准备,搜集汶川地震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父爱的伟大。

四、说教法。

1、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实践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

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2、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或挂图引导想象。

五、说学法。

1、圈点批注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2、情境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习兴趣。

3、读悟法:小学语文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

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陶冶情操。

六、说教学流程。

㈠、谈话导入课题

1、同学们,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5.12大地震。那段

时间电视里不停地播放当时地震时的一个个画面,谁还记得当时的哪个画面?(学生谈论)

2、是啊,地震多么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

有一年,美国也发生了大地震,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认识这对父子吧。(板书课题,让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用激情的谈话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点燃其潜在的求知欲、探究欲,为整节课作铺垫。]

㈡、初读课文,感知父爱。

1、自由读文,借助拼音、字典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检查读书情况。(同桌互读纠正读音——指生读——男女生轮读——齐读)

3、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课文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②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完成对课文内容浅层次的理解,为学生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㈢、细读课文,感受父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

在旁边写上你的读书体会或感受。

2、四人一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感受。

3、全班交流汇报,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⑴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

儿子的的学校。

①说说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

②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个别试读——评读——齐读)

⑵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

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①读了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有些人,可能有谁?从父亲的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引读——分角色读——评读——齐读)

⑶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

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父亲的语言、动作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②此时,父亲可能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③那我们该怎样读?(试读——指生读——评读——齐读)

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

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指生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

出现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个别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4、感悟写法:请同学们读读刚才交流的几个句子,想想父亲的爱和坚定的信念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自由读句子

②同桌交流讨论。

③汇报。(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抓住重点词句进行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与交流的习惯,在教师放手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㈣、品读课文,升华父爱。

1、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2、师小结:爱,使人坚强和勇敢;爱,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

爱,更会创造奇迹。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同时也用爱培养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设计意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深入人物内心的世界,从

而获得思想启迪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拓展延伸,体会父爱。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父母对自己的爱或自己对父母的爱。

2、找一找有关爱的书来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外互为补充。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就由情入手展开教学,抓住父亲坚信儿子还活着的信念,儿子对父亲的信任这条线索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感觉到这场地震对人们的损坏程度是极其的严重,人

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而阿曼达的父亲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不顾他人的劝阻,执着的挖着,在他心中的信念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以下语段:

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在这里我运用引读的方法,效果很好,更好地为父亲心中的信念坚定做好铺垫。

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疲惫,依然执着地挖着,在这里我抓住;

具体的数字和对父亲的描写,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体现父亲心中的信念和儿子的爱,使学生理解父亲是了不起的。纵观以上教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教学为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时,对儿子的了不起没有很好的挖掘文本,比如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妈的情况下,他会怎么对同学说,怎

么做?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儿子的了不起。

九、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创造生命的奇迹

第四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学习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就相当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样,一个精彩的导课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今年的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

1.接着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并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b.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c.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d.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e.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5、体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恪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

以上这些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懂读明白.当然“读懂”既包括读懂话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

6.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但也离不开课外的演练,所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布置以下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小练笔(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2、写一写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了不起

第五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说课人:李旭华

各位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题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说教材: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受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朗读不能有感而发。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汶川地震,以及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三、说教法

本教材的主编崔峦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情景表演法。

课文5—12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二)想象体会法。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8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这样一个敢于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是提高了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本,读中品情悟情。

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感情,读中悟情。

四、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分享精彩人生,叩响学生灵魂深处的感动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引导学生转换时间单位来体会38小时是多长时间。一天半,或者说两天一夜,或者说是五十多节课。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做什么?按道理正常情况下人应该做什么?休息、吃饭睡觉。而父亲只在做一件事,不断地挖。引读“他挖了„„”如果是你这么长时间疯狂地挖,你会感到怎样?继续启发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理解挖掘的艰难,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父亲是这样承诺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如此镇定,还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同时这个孩子在获救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同伴,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板书: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2.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3.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4.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一个七岁孩子能在废墟下呆了38小时竟如此镇定,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样做。板书: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五)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出示句子)在父亲永不放弃的努力下,(接读)这位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究竟是什么让这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信任;父子深沉而伟大的爱)板书:爱

3、阿曼达父子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折射出他们金子般的心。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把你的感动、你的心情,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的话,静静的想一想„„让你的感动随着笔尖流淌吧„„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同时,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让我们时刻铭记父亲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读这句话。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子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过程,是师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出足够的空间,在创造中生成精彩,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师生间生命的交流和情感的对话。这种教学过程仅仅是粗线条的设计,教师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随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预案,这样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下载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盲人学校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在本组课文中,我们通过学习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来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杨慧君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精......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 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杨家泊小学刘爽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正好是11月24感恩节的时候讲的单元六的第一课,下面我 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结合课标说教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们:上午好!从八月的贵州之行,到十一月的武汉参赛,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思索,我探寻,我不断走进文本,贴近学生。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它促使我在专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