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牛皮癣抗争的日子[范文模版]
与牛皮癣抗争的日子
“浇自己的水,让别人刷去。”随口抛下一句话,我就拿起浇水工具跟着大队伍去刷牛皮癣广告了。
曾记得有人写过这样的一封信:我是某某市一名普通市民,大学毕业后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凭借大学所学的知识,自己学起了电脑维修,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对电脑能够熟练的解决问题。又由于家境困难,市里的门面租金和转让费都很高,所以没有办法租门面来搞维修,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干起了上门维修电脑的工作,这样既能够省去门面的租金,又能够方便市民电脑出了问题不方便维修的情况,一举两得,刚刚开始还不错,很多市民都找我维修,我的收费又合理,和抱到市场上修一个价,所以得到很多市民的拥护,但是好景不长,正当我计划把生意做大一点的时候,本市开展了清除牛皮癣的专项整治工作,我的广告业属于这一系列,但是我的广告我贴的很正规,是用的比较薄的泡沫加车身贴。因为我也很讨厌那些到处乱贴,没有规划,没有次序的广告。但是还是在这次活动中被彻底的清除了,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为了方便市民而贴的广告,开锁,疏通下水道,家电上门维修,送奶,家政公司等等,他们当中也有很多的广告贴的也很规范,价格也不便宜。但还是被清理掉了。我也知道像我们这种随处张贴是错误的,但是就现在而言我们也没有其他的选择的方法,我们也只是在方便市民的同时求口生存的饭,政府的决策肯定是对的,那些办假证的也早该被管管了,可是我们怎么生存啊?我在这里恳请领导能考虑一个方案,给我们这些上门提供方便的服务人员指一个方向,比如在小区能够设立一个专门张贴我们这种广告的地方,统一管理。
答复如下: 长期以来,因乱张贴乱刻画形成的“城市牛皮癣”始终是城市管理工作的一大难题,至今无法根治,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同时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我们认为你提出规范设置便民张贴栏的建议非常好,既方便市民日常生活,又能美化市容市貌,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我们在城市管理日常工作中,一直坚持积极提倡将乱涂乱画小广告向规范的、美观的、更人性化的“便民张贴栏”发展,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小广告常能有效地解决市民的一时之难,要完全禁止难度较大。目前,已有的区按照城市规划和管理要求,将便民张贴栏统一规范设置在背街小巷或居民社区内。因此你可直接与所在区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经许可并办理相关手续后,在设置有规范张贴栏的范围进行你的业务宣传。
贴牛皮癣广告的“良好”市民,都不想想把这些广告贴在自家会是怎样的感受。牛皮癣广告现象的杜绝不仅靠政府,更重要的是市民自律。毕竟牛皮癣广告弊处多多:其一影响城市容貌,妨碍城市文明建设;其二,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导致脏乱现象的滋生;其三,耗费不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整治。此次刷牛皮癣广告我才认识到原来自己身边常见的这一现象对社会对人们危害是如此严重,而此次活动的也显得十分重要有意义。
第二篇:中国神话与抗争精神
中国神话与抗争精神
转发:哈佛果然是世界一等一大学,就教授解读咱们国家关于信仰问题的论调,实在是太有深度。
哈佛教授: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一个民族特征,却让他们屹立至今。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一场讲座中,向台下近千名学生分享、解读中国神话故事,并不下十次用激情的语调总结中国神话故事的内核:中华民族特征。
在他的情绪带动下,现场氛围一直热血高涨。他说:“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这就是区别,他们用这样的故事告诫后代,与自然作斗争!”(钻木取火)
“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中国人的神话里,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看吧,仍然是斗争,与灾难作斗争!”(大禹治水)“如果你们去读一下中国神话,你会觉得他们的故事很不可思议,抛开故事情节,找到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你就会发现,只有两个字:抗争!假如有一座山挡在你的门前,你是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显而易见,搬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却把山搬开了(愚公移山)!可惜,这样的精神内核,我们的神话里却不存在,我们的神话是听从神的安排。”
“每个国家都有太阳神的传说,在部落时代,太阳神有着绝对的权威,纵览所有太阳神的神话你会发现,只有中国人的神话里有敢于挑战太阳神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太阳太热,就去追太阳,想要把太阳摘下来(夸父追日)。当然,最后他累死了——我听到很多人在笑,这太遗憾了,因为你们笑这个人不自量力,正是证明了你们没有挑战困难的意识。但是中国的神话里,人们把他当做英雄来传颂,因为他敢于和看起来难以战胜的力量作斗争。
在另一个故事里,他们终于把太阳射下来了(后羿射日),中国人的祖先用这样的故事告诉后代:可以输,但不能屈服。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勇于抗争的精神已经成为遗传基因,他们自己意识不到,但会像祖先一样坚强。因此你们现在再想到中国人倔强的不服输精神,就容易理解多了,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
大卫教授的讲座视频被传到社交网站上后,引起国外网友热烈讨论。
“一个女孩被大海淹死了,她化作一只鸟复活,想要把海填平——这就是抗争!”(精卫填海)
“一个人因为挑战天帝的神威被砍下了头,可他没死,而是挥舞着斧子继续斗争!”(刑天)
不得不说,这位大卫.查普曼教授解读中国神话的角度很新颖,也十分到位。我们经常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是靠着不断与自然、灾难、环境作斗争才延续到现在,但有几个人想到过,中国人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斗争精神是如何保持下来的?
每个民族的神话都有自己的烙印,但你见过哪个民族的神话里有我们这么多战天斗地的抗争故事?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就是要生存就得靠自己,不能靠苍天。这比“神爱世人”听起来残酷,但非常现实。
我们从小听到大,并口口相传给下一代的这些神话故事,体现的绝不仅是故事那么简单。每个文明在初期都是有神论,但唯独我们的文明不畏惧神,也许正因为我们深刻理解老子的那句话,所以我们的祖先从不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神的眷顾,也因此,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呵呵,没信仰的民族能存续5000年吗?
实际上,勇于抗争,不怕输,更不会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的信仰。
第三篇:第一单元 屈辱与抗争
第一单元
屈辱与抗争
教学内容:
1、血泪国耻
2、悲壮的抗争
3、探求救国之路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形成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激发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2.激发学生对投降卖国行为的憎恨和对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仇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体会“落后要挨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3.培养学生爱戴革命先辈的情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神。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历史问题。
5.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一些光辉史实,了解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了解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实及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教学时间:12—14课时
第一课
血泪国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搜集鸦片战争的资料,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鸦片的危害,清政府禁烟的原因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2.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危害等。
3.了解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史实,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蒙受这些耻辱的原因。
4.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活动重点: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危害等。
活动难点:了解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史实,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蒙受这些耻辱的原因。
活动准备:教师和学生收集相关及多种媒体资料 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搜集鸦片战争的资料,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鸦片的危害,清政府禁烟的原因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2.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危害等。
3.了解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史实,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蒙受这些耻辱的原因。
4.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活动重点: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危害等。
活动难点:了解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史实,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蒙受这些耻辱的原因。
活动准备:教师和学生收集相关及多种媒体资料
一、导入新课:
毒品已成为现代社会最大的 社会问题之一,它是人类犯罪的根源之一。实际上,中国受 毒品的危害并非近几年的事,早在150多年前,鸦片这一毒品已深深地危害到中国社会,并且爆发以鸦片命名的中外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鸦片翻开了中国近代史。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是怎么样开始的。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研讨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1、学生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鸦片战争的背景资料
2、各小组选典型材料班级交流,并将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品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随心如愿,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谋取暴利。当时拥有鸦片专卖权等英国东印度公司,其鸦片每箱成本200多卢比,1817年在市场上的拍卖价为1785卢比,在中国的卖价为2618卢比,差额833卢比,折合银元400元或白银280多两。于是英国积极向中国走私鸦片。)
3、学生结合自己的资料在班级交流研讨结果。
4、教师小结
活动二:研讨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那些危害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鸦片有什么危害等资料
2、研讨: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危害;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 灾难。
活动三:研讨面对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严重局势,有志之士和清政府分别是怎么做的
1、学生班级交流
2、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结果等。
3、研讨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4、教师小结(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罗瑞卿大将参观虎门时说:“中国近代史就是在这儿首先开始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到了虎门就能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搜集鸦片战争的资料,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鸦片的危害,清政府禁烟的原因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2.3.了解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史实,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蒙受这些耻辱的原因。
4.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危害等。
教学难点: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一、导入新课:
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决心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问题。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研讨英国为什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问: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 ?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
活动二:鸦片战争故事会
1、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鸦片战争的 故事资料。
2、教师小结: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一是攻广州、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二是占香港、进吴淞、到南京,清政府被迫 签订城下之盟。活动三:研讨《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发生了 哪些变化 教师小结:条约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六个字。活动四:研讨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火烧圆明园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资料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经过、结果等。
2.了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其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
2.通过感悟与体验,学会鉴别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
3.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活动准备:收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文字及图片资料 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资料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经过、结果等。
2.了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其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
2.通过感悟与体验,学会鉴别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
3.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雨果诗句
2、学生交流:雨果诗句里说的是什么事件?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过程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圆明园今昔对比
读雨果的诗句
思考: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圆明园? 活动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研讨 活动三:畅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1、借口:“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
2、起止1856——1860,元凶——英法联军,俄美——帮凶
3、进攻路线:广州——大沽,天津——北京 活动四:第二次鸦片战争故事会 活动五:不平等条约研讨
活动六: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研讨
1、政治:丧失更多主权与领土,中外勾结,共同镇压人民
2经济:深入到沿海各省和内地,便利经济侵略
3、结论: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本课小结: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将圆明园由一个人间奇迹变成了一片废墟。英国是侵略战争的主角和先锋,法国是积极参与者,美国是积极的追随者,沙俄更是帮凶和趁火打劫的强盗。正义和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远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悲壮的抗争
教学目标:
1.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2.了解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3.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与危害。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2.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活动准备:收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图片及多媒体资料等
活动重点: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活动难点: 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活动时间:3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2.了解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3.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与危害。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2.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活动准备:收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图片及多媒体资料等
活动重点: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活动难点: 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黄海大战
1、教师谈话:那些同学去过刘公岛,都看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谈自己的所闻与感想。
2、看电影《甲午风云》,战争的时间,战争的双方,为何称此次战争为“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中的几次重要战役是甚么战役?最大的一次战役是什么战役?你最佩服战争中的那些人物?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活动二:甲午战争故事会
活动三:战败原因分析(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等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
教师谈话:面对这样的政府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们应该系去什么教训? 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2.了解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3.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与危害。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2.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活动准备:收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图片及多媒体资料等
活动重点: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活动难点: 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黄海海战后,日军封锁威海卫军港出口,躲在港内的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在极其不利的处境下,北洋舰队的爱国官兵虽然奋勇抵抗,但已无力扭转战局,日军占领了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马关条约》的签订
议和谈判在日本马关的春帆楼举行,日本方面的 代表为首相,谈判中,日方对李鸿章大加威吓,所提出的各项苛刻条款,只许李鸿章表示“允或不允”,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在日方代表的百般诱胁下,李鸿章被迫在《马关条约》文本上签了字。
活动
二、《马关条约》的内容
活动
三、《马关条约》的危害及对我们的启示
危害:
1、中国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日本进一步求略中国提供了便利。
2、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清政府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是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从江浙到四川全部向帝国主义开放。
4、准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三、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异常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在战争过程中,虽然一批清军爱国官兵奋勇抵抗,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深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2.了解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3.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与危害。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2.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活动准备:收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图片及多媒体资料等
活动重点:通过了解人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活动难点: 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组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中国人民掀起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高潮。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故事会
1、学生小组交流收集到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故事资料
2、教师出示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阻击战胜利的资料给学生看
3、交流观看的感受
4、小结。(廊坊阻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活动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小组交流收集到的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资料
2、思考: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深重的灾难
3、交流
4、小结(1900年8月背景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这是继40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位列强所占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充分揭示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活动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学生交流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方面的资料
2、班级交流(英,法,美,德,意,日,俄,奥八国,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11国)活动四:阅读闻一多的诗
三、小结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说明了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3、探求救国之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中山以及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政党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
3.利用详尽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
2.利用史实地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能力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其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动手查阅历史资料,并能根据需要进行交流、分析、整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教学难点: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课前搜集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资料 课时安排:3-4课时 活动方法:合作交流,问题探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中山以及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政党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
3.利用详尽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
2.利用史实地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能力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其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动手查阅历史资料,并能根据需要进行交流、分析、整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教学难点: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课前搜集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次被铁蹄践踏,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艰难的救国之路,他们不愿当亡国奴,置个人功名,生死于不顾,力主变法,以求国富民强。但是,他们的革命主张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却被反动派扼杀了,那是多么让人痛惜呀,这场革命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
二、教授新课
1、通过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戊戌变法的了解。
2、师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几点:
戊戌变法的背景:
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的直接原因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最终结果
三、梳理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中山以及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政党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
3.利用详尽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
2.利用史实地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能力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其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动手查阅历史资料,并能根据需要进行交流、分析、整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教学难点: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课前搜集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在风云激荡的世界潮流中,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也进入了急剧动荡的时期,短短的十几年内,吃现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这些时间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帝国主义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趋激化。而当时反动的清朝政府日以暴露出它甘心充当帝国主义走狗的丑恶嘴脸。在清政府的压榨下,受苦最深的是劳动人民,因而首先起来反抗的也是他们。
在这些反抗中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孙中山。
二、讲授新课
1、师: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是一个卓越的不屈不挠的革命实践者。他为什么要投身于革命运动呢?
第一,孙中山在早年就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第二,1894年,孙中山提出的改革专制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的建议,遭到了李鸿章的拒绝。加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使他清醒的认识到救国必须用革命的力量。
2、孙中山又是怎样进行革命斗争的呢?
成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和政党——兴中会和同盟会。
3、武昌起义的经过?
武昌起义的胜利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小结
武昌起义就像一声巨雷,在中国当时那沉闷的天空炸响,强烈的震撼了中国大地,也震撼了中国人民,在50多天的时间里,有14个省相应起义并宣布独立。这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中山以及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政党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
3.利用详尽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
2.利用史实地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能力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其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动手查阅历史资料,并能根据需要进行交流、分析、整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教学难点: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课前搜集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成功后,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歌声代表齐集南京,选举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二、讲授新课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与帝国主义想要维护在华的利益有很大关系,而孙中山退位是逼不得已,但动机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马上露出了他丑恶的嘴脸,加强了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最终做了83皇帝。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过之士又开始了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
三、梳理辩论,认识历史
总结:
辛亥革命有其成功的一面,也有其失败的一面,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它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也有其失败的一面:一场革命胜利与否,关键看是否完成了革命的目标。辛亥革命的目标就是反帝反封建。袁世凯上任后,它使用的是儒家思想来控制人们,后来,他还称帝,对中国来说是走了一个皇帝,又来了一个皇帝,中国的封建制度并没被根除,从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全完成。袁世凯切去革命果实,是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也就是说,袁世凯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从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反帝的任务也没有完成。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两个任务都没有完成,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所以说辛亥革命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了。
四、小结
孙中山逝世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下,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历史,完成了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又进一步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第四篇: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专题
考点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转载)
〖课标链接〗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知识回顾〗
一、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硝烟
(1)背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
(2)过程:1839、6,缉拿烟贩,缴获鸦片110多万千克,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
(3)意义: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中英《南京条约》1842、8
(1)内容:割地(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埠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
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税款)
(2)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
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1)1858年《爱珲条约》: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2)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3)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4)19世纪80年代《改订条约》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1860、8,青浦战役,太平军大败洋枪队华尔
(2)1862年,慈溪战役,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原因: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疆出现危机。
(2)经过:1875年,左宗棠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1881年中俄双方签约,中国收回伊
5、新疆建省:1884年
三、中日甲午战争
1、《马关条约》 1895年 李鸿章 伊藤博文
(1)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彭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2)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黄海大战 民族英雄邓世昌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经过: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天津向北京进犯。夺取大沽炮台,又攻占了北京。
2、《辛丑条约》
(1)内容:①经济上,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保;②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住。
(2)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备考建议〗本考点应注意的几个重要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及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事迹。
〖点击中考〗
1、(2003年济南)下列叙述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本考点多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思路:本题考查对重要历史结论的识记、理解和判断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可得出答案。
答案A
评注:对于此类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即可解决。
2、(2005年江苏泰州市)《南京条约》的内容中,破坏中国关税的条款是()
A、赔款2100万两 B、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C、割香港岛 D、英商进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考点:《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本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思路: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经分析可知只有D项与关税有关。
答案:D
评注:对于此类问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如本题中的“关税”,在对选项进行分析,与此有关的就是正确答案。
3、(2005年湖南湘西自治州)甲午战争中,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清军将领是()
A邓世昌 B李秀成 C左宗棠 D张之洞
考点: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战役。此类题多以选择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思路:本考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分辨能力。回顾所学知识并加以分辨选项便知,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将领,左宗棠收复新疆,张之洞创办洋务,故答案为A 解答:A
评注:此类题应注重对题干的分析和对选项的识辨。
4、在近代史上造成北京城的珍宝大量流失的侵略战争是()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本考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思路:选项所列四次侵华战争,只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攻占北京,于是排除①③项,可得答案为C 解答:C
评注:对于此类题,可采用排除法先排除干扰项,然后通过对知识的再认再现确定正确答案。
5、(2005广东)2005年6月,《林则徐生平史迹与禁毒展览》在福建博物院举行,与该展览
主题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硝烟 B维新变法运动 C洋务运动 D收复新疆
考点:林则徐虎门硝烟,此类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思路:根据提干可反馈出和林则徐有关的历史事件,排除BCD可得出答案A 解答:A
评注:本题考查重要历史事件的识记和辨析能力,通过排除可选出答案。
6、(2005黄冈)阅读材料
史料一:春愁难谴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引用丘逢甲《春愁》
史料二:……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摘自初中语文第三册 余光中《乡愁》
请解答下列问题:
(1)史料一中,为了何事“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指的是哪一年?
(2)史料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今年两岸关系中出现了哪些重大事件?(任举一例)
考点:本题为一道综合性试题,通过对《马关条约》内容的考查为切入点,紧密联系时政,又具有较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思路:通过对“去年今日割台湾”的分析可反馈出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再联系时政便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1895年 ②渴望两岸亲人团聚,盼望两岸统一。中国颁布《反分裂国家法》;连战访问大陆;宋楚喻访问大陆;(任答出一项即可)评注:对于此类材料分析题,应注重对材料所提供信息的分析和反馈。
〖考题预测〗
1、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下列历史人物身上能体现这种民族精神的是()
①邓世昌
②曹汝霖
③张学良
④林则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清朝历史上的康熙帝和林则徐都()
A坚决维护民族利益 B打败了沙俄侵略者C严厉禁止鸦片泛滥D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3、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允许日本投资办厂
C、给与日本巨额赔款 D、增开新的通商口岸
4、“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弹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一位晚清明名将率军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这位名将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刘铭传 D左宗棠
5、哪一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规定中国人不准居住的在东交民巷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资本输出是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重要手段。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明确规定允许列强进行资本投资、开设工厂的是()
A、《黄埔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我们缅怀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常常会想起他说过的一句话是()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封候非我意,但愿少海波平D、为天下人谋永福
9、“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此联是为哀悼一位清朝将领而写,这位将领是()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关天培 D、左宝贵
10、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屈辱与抗争》这个主题,要编写历史剧《北洋水师》。小明同学提供了一些素材,其中有三处与史实不符。请你逐一列出,并加以改正。
19世纪60年代,主张“民主”与“科学”的洋务运动兴起。洋务运动后期,李鸿章创建了北洋海军。1894年,北洋水师与英国舰队展开激战,致远舰全体官兵在管带关天培的指挥下,英勇作战。最后,舰上二百多人壮烈牺牲,北洋水师受到重创。
错误一:
改正:
错误二:
改正:
错误三:
改正:
11、图示显示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几次外国侵华战争的概况,请你将下面给出的历史事件前的字母符号,填到相应的空格处。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E.甲午中日战争
12、在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海军实力,尤其是北洋海军实力与日本相当,但战争的结果却是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有人认为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
材料二:凌青(原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林则徐认为鸦片的主要危害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光辉的一幕”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
第五篇:人性与神性的抗争论文
[摘要]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在西方文学作品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本文试从三部作品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 爱情;人性;神性;抗争;悲剧
爱情,永远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与“谈爱色变”的禁欲主义一直在作着努力的抗争,即“人性”与“神性”的抗争。尽管这种碰撞都带有悲剧色彩。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中笼罩在宗教统治下的爱情悲剧。
一、扭曲、变态的爱情———人性悲剧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副主教克洛德一直被看作邪恶势力的代表,也是人们极力鞭挞的对象,但如果认真考察他的内心世界及同周围环境的联系,就不难发现,他身上不仅有牧师的虚伪,也有着人性遭到压抑之后的悲哀。纵观14世纪后期的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人文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直接抨击了中世纪的教会的精神独裁和禁欲主义,追求个人的现世幸福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克洛德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有了人性的要求。但他一直过着远离女人的清修生活,节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并且自以为是快乐的。直到见到了在巴黎街头跳舞的艾斯美拉达,人的意识才觉醒了。他被这种强烈的爱折磨着,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在忍受着一种比死亡力量还要强大的苦刑。作为一个神职人员,这可谓是大逆不道。但是副主教也是一个人,宗教的知识不能满足他对生活的要求,作为一个人,他也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人的爱。基于这种爱,他才念念不平,发出人性的呼喊:“究竟,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这并不是他的错。”
然而,正因为他所要求的这种爱是他所代表的那种势力和环境所不能允许的,因此,它的表现出来的方式便是扭曲的,变形的。人要想得到解放,就必须消灭集中表现在他本身处境中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但是带着十字架的副主教既没有这样的勇气,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和觉悟。他一方面憎恨宗教的非人性,一方面又在心里激起了对自己人性要求的憎恨。他极力把这双重的憎恨搅合在一起,便自己成为一个无法解脱的疯狂的人。于是在他爱而不得中,他设置了一系列阴谋,劫持爱斯美拉达,诬陷她,直到把她送上绞刑架,处在“人性”与“神性”双重压迫下的克洛德,最终也在自己布下的宗教网中毁灭了。雨果曾宣称:“人是生来善良、纯洁、公正和诚实的,如果他的心变得冰冷,那是因为有人熄灭了他的火焰……”正是教会势力的“非人性”,才决定了克洛德的畸形可怕爱情观,才有了他为人性而丧失人性的追求。
二、内疚、自责的爱情———处境悲剧
与克洛德的悲剧不同的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中则描写了海丝特·白兰与神职人员亚瑟·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可谓处境艰难,举步维艰。作品以严酷的清教政权统治下的北美洲殖民地时期为背景,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由于犯了通奸罪,坚决不交待同犯,被清教徒政权关进监狱,终生戴上耻辱的红A字示众(A字是英语通奸Adultely一词的第一个字母),作为劝诫世人的活标本,受到人们的鄙视和摒弃。海丝特是年青、美貌的女郎,却嫁了一个年纪衰老、体态畸形的丈夫,她感受不到爱情,在她丈夫失踪以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闯进她孤独的生活,她爱上了牧师。追求纯真的爱情,渴望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活的女人的生活权利和合理要求,可是,她却遭到清教政权的惩罚,终生戴着红字示众。丁梅斯代尔是一个博学多识,前途无量的教师,很早地就立下了献身宗教的志向。但是,清苦的教会生活,呆板的教条,虽然一时禁锢了丁梅斯代尔这样虔诚教徒的内心,但一看见“身体修长,容姿完整优美到堂皇程度,乌黑丰茂的头发那么光泽,闪耀出阳光的颜色,她的面孔,除去润泽的肤色与端正美丽的五官之外,还有清秀的眉宇和深黑的眼睛”的海丝特时,他的“人性”就复活了,并且最终战胜了“神性”,与海丝特发生了关系,但是,宗教精神象雅片一样毒害着他的心灵,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早已扼杀了他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他把自己与海丝特的爱情关系看成是“冒犯了一条神圣的法律”。他把自看成一个罪人,应该受到惩罚,但又不敢公开承担自己的罪责。他既害怕和海丝特一起戴红字示众,又怕上帝不饶恕他。为了悔罪,他在密室中用血淋淋的鞭子抽打自己,不断折磨自己,他的良心丝毫得不到安宁,“可怜的牧师一面受着肉体疾病的痛苦,一面受着灵魂极度烦恼的折磨,同时又听凭他的死对头任意摆布”。“而在这时,他在他的神圣职务上,却获得了灿烂的声誉”,更使他陷入无边痛苦深渊之中,他几乎丧失了理智,他的精神一直处在罪恶的痛苦和徒然的悔恨之中,心灵备受折磨,终于心力交瘁,成了宗教毒害的牺牲品。
透过这两个人物的处境,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破碎的心灵怎样在痛苦中呻吟,在绝望中挣扎,丁梅斯代尔在自己的头顶的一片天空上,又掀起了他自己无法平息的风暴,海丝特内心的迷惘、猜疑和疯狂则也搅暗了她自己头顶的天空,内心世界处境和外部环境的处境的艰难,注定了他们悲剧的结局。
三、执着、偷猎的爱情———结局悲剧
正如黑格尔说:“情欲是人的自然本性,具有原始本能的特性,情欲是能动的,躁动不安的,本质上讲是不安于现状的。”1977年,澳大利亚女作家科林·麦考洛在美国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荆棘鸟》,这篇小说一经出世即引起轰动,被誉为一部“澳大利亚的《飘》”。男主人公拉尔夫同样无法摆脱禁欲主义的束缚,但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的男人,他不能灭绝情欲,不能不爱梅吉,他的灵魂长期处于“神性”与“人性”的尖锐对立之中,他曾想“既不作一个男人,也不作一个教士,只作一个兼存二者的人。”同丁梅斯代尔一样,他也无法摆脱强烈的权利欲望和爱情需求,当富翁玛丽·卡森死后,把财产留给了罗马天主教会,其条件是“教会必须赏识拉尔夫神父的价值和才干”时,在他身上展开了上帝与情欲、权力与爱情的激烈搏斗,占有他整个身心的是“神性”与“人性”的厮杀,对他来说,两方面都是无法割舍的,放弃任何一方都是痛苦或毁灭……最终,“神性”战胜了“人性”,他摒弃了梅吉,虽然他爱她。在小说中,梅吉的形象最富魅力最激动人心之处,是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与海丝特·白兰一样,爱情给她带来太多的痛苦,但她仍然爱得执着,她说过:“我生来就是为他的,只为他”,她苦苦思念,久久等待。从青春妙龄到白发苍苍,痴情不改,无怨无悔。为此,她无畏地闯入宗教禁区,与上帝争夺拉尔夫。值得一提的是,与前面两例爱情不同的是,拉尔夫与梅吉毕竟有过刻铭心的两天。深秋的麦特带克岛是旅游的淡季,在友人的帮助下,拉尔夫来看望在这里独自休养身心的梅吉,这时候的拉尔夫为了保持灵魂完美而进行的令人苦恼的斗争、意志对愿望的长期压抑,全都不要了,一辈子的努力在倾刻间冰消瓦解,于是在这20世纪的伊甸园中,亚当偷吃了禁果,结果则是他否定了上帝,他认为“上帝不过是一个骗局,一个幽灵,一个小丑。”两天的欢愉也使梅吉“从上帝那里偷到了拉尔夫”,尽管天主教会是那么的不可一世,上帝是那么的威严神圣,她却以傲然的力量与之抗争,并从心底喊出“我能战胜上帝!”
《荆棘岛》之所以引起轰动,还在于其“人性”与“神性”冲突的最终结局上,尽管梅吉从上帝那里偷到了拉尔夫———有了他的孩子,但作家最后还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坏了给读者看,那就是戴恩的死。梅吉一直瞒着拉尔夫有了两个人的结晶———戴恩,戴恩长大后,无比优秀,出于对拉尔失的崇拜,也要献身于上帝,作一个教士,梅吉答应了儿子,并给拉尔夫写信要他照顾他,“我偷来什么,就归还什么”。戴恩在神学院毕业后,在希腊由于救两个溺水的女孩而丧身。梅吉来到罗马要拉尔夫想办法运回戴恩的尸体,并告诉了拉尔夫:戴恩是他的儿子,拉尔夫失声痛哭,“从椅子上向前跌落在地上。”失掉了情人,又失掉了儿子,他感到出卖了自己,他为上帝付出了高昂的精神代价,到头来一无所有,埋葬儿子后,极度的痛苦使他麻木了,他倒在梅吉的怀里,喊着:“梅吉,梅吉……”合上双眼而死去。宗教以禁欲主义为工具,残害了法国中世纪的克洛德,又钳制了19世纪美国殖民地上的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在20世纪同样践踏了澳大利亚土地上的梅吉与拉尔夫。
《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三篇小说都写到了神职人员的爱情,写出了“人性”与“神性”的冲突,其中一个重在写追求“人性”的过程中对“人性”的扭曲,一个写内心处境与外在处境的抗争中的毁灭,另一个则写险些抗争胜利后结局的失败,但在充满悲剧的追求中所表现的无所顾忌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必然令人振奋,使人的形象变得崇高伟大起来,从而赋予了宗教下的爱情悲剧美的内涵。这正是我要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