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中探讨达尔文思想的科学性和不足
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中探讨达尔文思想的科学性和不足
班级:姓名:学号: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并列为19世纪科学革命的三项标志,然而在科学领域内并不存在永恒的真理,所以达尔文的进化学在具有其科学性的同时也有它的不足性。
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中他用大量资料证明了所有的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高度的繁殖能力与自下而上的竞争能力。当生物油过度繁殖倾向时,食物与空间因素成为其限制繁殖的主要因素,同时每种生物只有少数个体能够发育与繁殖。达尔文还认为,生物在竞争中,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生存下来反之被自然界所淘汰,而真实发生的生物进化细节不是神所能预见的,自然选择过程说明了生物的演化过程,同时这也是真正的自然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式。虽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但同时他也有相应的不足之处。就寒武大爆发而言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只2000多万年时间内出现了。而这并不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是缓慢而渐进的”“自然界无跃进”。事实上除了寒武纪初期一次,还有三叠纪出的大爆发、第三世纪的大爆发等,大量事实证明生物的进化过程并非是其强调的突进与渐进交替的过程。
一般来说生物灭绝有两种:其中一种是达尔文主张的简便形成的新物种取代老物种(常规灭绝),他在其书中说“由于自然选择完全是靠微小的、连续的。有利的变异的积累而进行的,故他不能产生大的或突然的进化,他只能以极短而缓慢的步伐进行。”在我看来变异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缓慢的,所以我忍他的观点过于绝对了,至少在这点上他是有缺陷的。
在自然界中无论是物种间还是物种内部,确实存在着这种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有力的变异种被保留下来,不利的变异种被淘汰。但是在自然界任何物种都生存于一定的生态系统地构架中,既不脱离生态系统又不孤立物种和物种的进化着,也不存在脱离物种的生态系统的进化。所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地进化,不仅表现为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而且表现为物种与其他物种及环境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的核心是一些物种的进化与另外一些物种的进化是相生相克的,既相互制约(我认为就是竞争关系)又相互受益(我认为和共生关系差不多),综上所述协同进化比达尔问的进化论更准确、全面。
在我看来能在以“神创论”为主导的社会时期提出进化论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因为是打破思想家枷锁的第一人,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他所提出的观点是不全面甚至会有错误。但是他的研究方向是对的,所以后人才能在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更全面更准确的观念。故进化论包含了其科学性和其不足性。
第二篇:生命起源与进化期中论文(模版)
********大学期中考试论文
课程名称:生命起源与进化班号:学号: 姓名:成绩:
《侏罗纪公园》观后感
上周三我们生命起源与进化这门选修课观看了《侏罗纪公园》,影片中给我的映象不仅仅是那些复制出鲜活的恐龙的生活和一些惊险刺激的场面,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就是贯穿整个影片的思想——人与自然的较量犹如蚍蜉撼树。
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都是研究上古动植物的科学家阿兰·葛兰特与艾丽·塞特勒,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挖掘恐龙骨骼化石上。直到一天,亿万富翁、努布拉岛的主人哈蒙德博士前来请他们“ 出山”。原来哈蒙德手下的大批科学家利用凝结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提取出恐龙的遗传基因,加以修补和培育繁殖,竟然将已绝迹6500万年的史前庞然大物复生,使整个努布拉岛成为恐龙的乐园,即“侏罗纪公园”。哈蒙德博士雄心勃勃地准备将该岛建成为一座大型游览公园,并且为了更多地吸引游客以及更好地促进科学研究,哈蒙德甚至大量繁殖了凶猛的食肉恐龙,看到霸王龙与迅猛龙等食肉恐龙沿沿不绝地从人工繁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格兰特与一道同行的伊安·马康姆博士都隐隐地感到一种潜在的危机。事情果然不出所料,正在他们乘坐游览车行至公园正中心部分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摧毁了岛上的电力同通讯系统,同时哈蒙德手下的一名员工为了私自利益企图将某些恐龙基因偷偷带出去,在此过程中又关闭了园中的防护电网和安全系统,园中的恐龙顿时如鱼得水,纷纷冲破防护网开始对岛上的任何员工大开杀戒,努布拉岛瞬间变成一片地狱般的恐怖地带,岛上存活的人们纷纷被四面涌出的恐龙们追杀着,被困于公园正中央的格兰特博士一行更成为了食肉恐龙优先考虑的目标,救援队何时赶来尚未确定,此时被邀请的各位专家们唯一的选择,就是纷纷利用他们各自的专长帮助自己与同伙们一道逃离出这片恐龙们的杀戮地带,一同存活到最后希望来临的时刻。
看完后通过与上课所学的知识和自己上网所查的资料来看,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来说,恐龙的复制可能性较小,《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的复制基于蚊子中的DNA。DNA 虽号称稳定,但是又不会太稳定。现在估计常温寿命很难超过百万年数量级,而目前所知的生活最晚的恐龙的也是在6500万年前,而晚侏罗世距今也有一亿五千万年。即便提取出来,想要修复DNA也是一大难题。况且现在有观点认为生物体基因之间是动态网络关系,照此说来不同物种即使是功能相当的元件也很可能不兼容,何况恐龙没有什么太近的亲属。即使修复了但仍然还有问题:DNA不等于细胞。就算拿到了完整基因组,没有细胞环境又能如何,不过一堆大分子而已,想把恐龙DNA注入鳄鱼卵里?裸露DNA立马就降解了。人工核建成倒是有些进展,估计能作出完整核膜,可是按现在的克隆技术,同种生物核移植由于再编码的问题,成功率都极低,异种移植必然更麻烦。就算我们得到了重组的恐龙双倍体细胞,可发育怎么办,本来发育是由母源mRNA起始的,鳄鱼mRNA能起始恐龙核吗?另外利用与青蛙的基因来让恐龙都为母性恐怕也太小看了生物的进化能力了吧!就算拥有这种高科技人类最后的命运也只能受这些恐龙的摆布,同样也只有一个结果——人类的灭亡。
也许这部影片存在了许多小的科学性的问题,但其实抛开这些问题来说,它更反映的是一种思想,当人类站在这充满神秘色彩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贪婪,高傲,永不满足让人类企图征服自然,结果却是悲剧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正如:“当地球没有了动物、植物或者更有甚者破坏了自然,人类的贪婪之网就会蔓延成沙漠,而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将成为人类为自己挖掘的坟墓。”例如近两年来,人类不断受到猴痉、艾博拉、疯牛病等来自动物的自然源疾病的威胁,而爆发于亚洲的禽流感,更是自然界的警示,禽流感在100年前就有,但只有在动物间传播,为何会突然给人类造成严重危害?这都是人类本性贪婪,肆意破坏自然的苦果,人与自然有条“潜规则”,不遵守规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就像英国科学家说的:“人就不应该生存在这个原本祥和的地球上,因为人有贪婪、人有欲望、人有无底的物质需求。”可是有些盲目的贪婪的人类为了金钱利益不顾一切后果的破坏自然。而当自然灾难来袭,人类所能做的也只是逃避,只有预防,而无法战胜。
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小部分,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而且也保护着我们人任课教师:日期:年月日
********大学期中考试论文
课程名称:生命起源与进化班号:学号: 姓名:成绩:
类不受外太空的干扰。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只是人类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自然是按照客观规律运行,本来不存在什么恩赐和报复。但是因为我们人类宣称要征服和战胜自然,常常违反客观规律,结果遭受损失,在观念中被认为是自然的报复。不论怎样看,人类都需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自然具有无限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未知领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无论古代和现代,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会自食其果。
现在的人们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应该在自然面前保持谦虚谨慎,虚心向自然学习,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得保护好自然,不失为明智的态度。任课教师:日期:年月日
第三篇: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远古的悸动—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这本书。这本书讲了从地球的形成到人类的大发展,从5·42亿年前到今天,从无脊椎的动物到现在的人类,从寒武纪到第四纪。我最喜欢的就是志留纪的奇异的食肉动物板足鲎了,它长得有些像今日的蝎子,但要比蝎子大得多,大概是蝎子的前辈吧!那我考考你,你有听说过生活在淡水中的鲨鱼吗?不知道吧,那就是异棘鲨,它出现在泥盆纪,可它在三叠纪就灭绝了!
我觉得好可惜哦!有那么奇妙的生物都灭绝了,据科学家统计,每小时竟有三个物种灭绝。我们一定要好保护现有的动物,比如:国宝熊猫、麋鹿、斑鳖等。从苏州新闻里看到,我们的科学家最近在给斑鳖人工受精,因为世界上仅存三只,中国有两只,印度有一只,可是手术失败了,科学家计划在秋季的时候,给斑鳖进行第二次人工受精,如果手术再失败,斑鳖就可能要绝种了。据我所知,中国犀牛、亚洲狮这种大家熟悉的名称,也已经消失在了世界上。所以,对我们来说,现在,经历过风风雨雨的熊猫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地珍贵啊!
现在不仅动物少了,植物也少了,像中华古果、雪莲等这些植物,都已经灭绝了。有的是因为气候变化而灭绝的,有的是因为人类的活动而灭绝的,我们人类的活动会产生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让我们一起保护地球,创建人类与动物共同拥有的美好的绿色家园吧!
第四篇: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认识(本站推荐)
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认识
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虽然很早人们就开始对生命的起源进行了研究,对生命的起源也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但并没有被世人完全接受。直至目前还没有某种被广泛认可的解释,从某种层面来讲,生命的起源仍是一个巨大的谜。同生命的起源一样,生命是如何向前发展,如何一步一步进化成现在的样子,并在未来生命又该如何进化也还是个无法解决的谜。在此文中我将从我的观点出发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做一个简短地介绍,由于理解和知识有限,部分观点可能不全或错误,望理解!
一、生命起源
宇宙、星体、地球、以及众生都是经由长时间的演变而来,其演化过程连绵不绝,循序渐进。生命也是这种特别的、很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在物质的一般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作为新物质而产生。从演化理论来探讨生命起源和进化规律,已经流行了几百年。至今已经形成多种较成熟的观点,且大部分已经被世人所接受,本文就其中几个观点作介绍:
1.关于“宇宙来源说”
持这一学说的学者们认为生命起源与地球的形成不同源,在原始地球形成后,原始生命物质通过不同方式从空间来到地球上后,才不断演变、化合、凝聚、和缔合形成原始生命,再由原始生命形成真正的生命体。【1】
与“宇宙来源说”大致相同的还有“宇宙生物说”,学者认为地球上最早有机体的起源,是由于宇宙天体早已有生命存在,其微生物“孢子”通过陨石带到原始的地球上以后,就在适合的环境下逐渐而且缓慢地发展为这些有机体,这些有机体从而成为地球上各种生命类型的祖先。
2.关于“化学起源说”
“化学起源说”目前已经被大部分学者所接受,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渐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来。【2】
生命进化
地球诞生后,包围着地壳的原始地球大气层和现在的大气层的成分完全不一样,没有游离的氧分子,主要成分是甲烷、水、氮气、氨、二氧化碳和一部分氢,大气是还原性的。在地球最初形成时,上面并没有生命,只是又经过多少亿年后,才出现最初的生命。恩格斯指出﹕“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恩格斯的伟大预见通过科学实践正在不断的成为事实,目前生命起源通过化学进化的途径已经被广大学者所接受,学者们将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3】﹕
第一阶段﹕由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原始地球大气成分通过化学进化自然产生有机物质,最初只是科学上的一种设想,但是自从美国科学家米勒首次模拟原始地球大气成分,通过电火花放电合成氨基酸之后,这种设想开始被科学实验所证实。
第二阶段﹕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重要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类脂等);原始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嘌呤、嘧啶等有机小分子经过漫长的积累和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形成各种蛋白质、核酸分子。
第三阶段﹕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以原始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的高分子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经过漫长的积累、浓缩、凝集而形成“液滴”(团聚体假说);与此理论并驾齐驱的是另一理论——“微球体假说”。此理论由美国科学家福克斯创立,该理论认为微球体具有“双层膜”结构,膜结构有微弱的酶活性,又可分裂增大和生长。
第四阶段﹕由许多分子体系变为原始生命。具有多分子体系特点的液滴漂浮在原始海洋中,经历了更加漫长的时间,不断演变以及一些多分子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不断的发展,最终形成能把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统一于一体的、只有原始的新陈代谢作用并能进行繁衍的原始生命,这个阶段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尽管在探索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中人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要合理的解释生命的本质以及生命是如何进化的,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在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们去探索,相信在科学家与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人类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会更加的了解,对生命的本质也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参考资料﹕【1】李仁全,关于生命的起源 [M],《川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四期第五卷
P19 【2】李仁全,地球原始生命起源学说综述 [M],《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1月第14卷第4期
P82 【3】黄芬,生命起源的研究进展 [M],《生物学通报》,1980年03期 P27 ~ P28
第五篇: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生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认识和理解
姓名:张晓晓 专业: 生科 序号: 04 摘要:生命起源是一个非生命物质演变成原始生命的过程。生命树之根(LUCA)是现存生物的共同祖先和最原始简单的生命体。通过寻找可能的生命树之根不但有助于揭示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演化机制 在对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研究上也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许多证据都暗示 极端条件下 如类原始地球条件的高温、高压、高硫、或强辐射等 生存的微生物可能是最接近LUCA的物种。“寒武纪大爆发”是动物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动物门类几乎都在早寒武纪相继出现。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显示 海洋化学和物质循环在寒武纪和前寒武纪之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改变可能为“寒武纪大爆发”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背景。尽管科学家们对“寒武纪大爆发”的机制提出过很多假设 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和令人信服的解释。关键词: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进化 寒武纪大爆发 化学进化
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了解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生命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不仅是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普通人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它已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由于生命现象的复杂性质,直到上世纪初,生命起源的研究才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远古的时候,人类的智力还很低下,认识能力也很有限,对世界上千姿万态、繁茂复杂的生物,特别是对人类自身是从哪里来的,充满了困惑和神秘感。因此,人们把这个大千世界中未知的神秘现象,编成了各种各样的神话和传说。我国古代就有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也有“白羊化石”、“腐草化茧”、“腐肉生蛆”的说法,现在比较多的人相信,生命由无机物形成,起源于约36亿年前。但澳大利亚启逊镇发现的陨石中发现了非地球的氨基酸。甚至有人说陨石中发现了孢子!所以有人说地球生命来自于外太空。
(1)陆相起源。他们认为聚合反应是发生在火山的局部高温地区,聚合生成的生物大分子经雨水冲刷汇集到海洋,并在一定的条件作用下,继续发展成为复杂的有机物质。(2)海相起源。认为在原始的海洋中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有机物可以被吸附于粘土一类的物质的活性表面,而在适当缩合剂(如羟胺类化合物)存在时,可以发生聚合反应。
生物大分子并不能独立表现生命现象,只有形成了众多的、乃至成百万的已蛋白质、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时,才能表现生命萌芽。
而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自动聚集,从而形成各种独立的多分子体系,出现团聚体或微球体。由于多分子体系可以起到有机表面的催化作用,而反过来作用于各类单体的聚合,促使产生更高级的蛋白质和核酸,然后通过有序性逐渐提高的长期过程,其结构、机能便愈益复杂和完善,由此产生出原始生命.现代科学认为,生命的诞生是物质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这一变化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生命系统诞生之前的“化学进化”阶段,为生命的诞生准备有机材料。二是生命诞生之后,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生物进化”过程。在地球形成之初,原本没有生命,只存在无机物。通过长时间的地球演化,含有甲烷、氨、氢等小分子无机物气体在紫外光、电离辐射、雷电等能量的作用下,逐步生成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如核苷酸、氨基酸,使原始的海洋成为一种“原始生命汤”。这个过程,是生命形成漫长历史的第一步,今天已经被科学家用放电实验室重现出来。
此后,“原始生命汤”中的这些有机小分子,历经长期的相互作用,在有硫、磷、金属等土壤的适当条件下进行缩合或聚合反应,逐步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分子。这是生命诞生历程的第二步。随着海洋中的蛋白质、核酸分子越积越多,浓度增加,在某种情况下,又被分离、凝聚成小滴,并脱离原来的海洋环境,构成可与外界进行简单物质交换的多分子体系。由多分子体系逐步演变,特别是由于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最终出现了有原始新陈代谢功能,并且可以进行自我复制的原始微生物——细菌。这一阶段是生命形成过程中最关键、最复杂的一个环节,但是至今科学家们尚未通过科学实验获得验证。遗传基因的生物学原理,发现生命起源之谜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中,由各种元素和分子构成的物质实体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原因就在于原子内部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力,总是趋向于保持平衡和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地球上一切宏观物体可以长久保持稳定状态的物理条件。【1】所有的稳定元素都可以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但是它们都不会“主动”释放出内部的能量。天然核能的释放只存在于少量的带放射性的重元素当中,核物理学研究对此已经做出了充分的证明。
物质转化为能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太阳的演化运动中就会将一部分物质质量转化为能量。参与强相互作用的氢核,在太阳的核聚变反应中转变为氦核,消耗一定的质量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地球的物理条件下,并不存在自然的核聚变反应能力,作为行星的演化运动,只包含引力作用力、电磁作用力和促使重元素产生放射性衰变的弱作用力。由于构成地球的物质大部分是稳定的元素,因此,引力作用力和电磁作用力,在地球范围内起着主导作用。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电磁作用关系总
是趋向于保持相对平衡和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没有外加能量作用,地球表面的各种客体物质不会持续的产生化学反应。按照相同的原理,由于构成生物分子的各种物质都来自于地球表面,它们的生化反应与其它客体物质在微观或宏观上的电磁作用关系也自然具有统一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在任何生物体内的正、负电荷都必须保持平衡关系,否则这个生物就无法存活。
地球上一切宏观物体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元素构成的,使质子、中子结合为原子核的作用力是强核力,各种原子一旦形成就非常稳定很难被破坏。由原子结合成各类分子或固体物质的作用力是电磁力,电磁力虽然比强核力要小得多,但是分子或固体也是十分稳定的。同样的原理,生物分子的结合力也是电磁力。由于原子内部的电磁作用关系具有天然的相对稳定性,所以维持生命的运动就需要有能量的持续输入,而地球上生物活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对地球表面持续不断的光辐射和少量的地热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太阳辐射的能量,将其转化为机体内分子间的动能,使生物体始终保持活力进行生长和繁殖。动物将植物作为食物获得生长和生存所需的养分,并且通过吸收氧气在体内进行化学反应获得生命运动所需的能量。
生命产生时的这种自然状况,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地球表面的热运动是生命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火山喷发出的大量灰烬在高温的海水中被反复搅拌,空气与水反复融合将地球表面的各种物质反复混合交融在一起,从而使构成生物分子的二十多种元素得以形成必要的联系。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深入地了解在这种条件下的自组织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但是热运动与生命产生的必然联系是非常明确的。让生活在今天的人类难以想象的是,如此有序的生命现象居然产生于自然的混沌之中。自然界的神奇就在于,从表面的无序中自发地蕴藏着有序。
虽然地球形成于大约46亿年前,可地壳内依然是不断滚动着的炽热岩浆,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构造运动,仍然在持续的进行当中。然而与地球不同的是,水星、金星、火星等其它类地行星,都是早在38~40亿年前,就都完成了地质的演化构造运动,固体核表面的地质状况,数十亿年来也没有多大的改变。
根据行星演化的一般原理,在地球演化的初期,较重的元素在构成原始行星气团中心的引力作用下向内收缩,由重元素放射性衰变产生的能量将气团加热,地球开始进入化合物的产生阶段,并形成高温的液态岩浆。其它一些较轻的元素在高温环境中被逐渐分离出来,它们主要是碳、氢、氧、氮等元素,这些被分离出来的元素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又很快结合成一些气体化合物,生成气态水、甲烷、二氧化碳、氨等,此后这些气体构成了原始地球大气圈的主要成分。因此,当地球的温度逐步下降以后由于地表的自然
冷却岩石地壳开始形成,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地质构造运动之后,地球的表面物质运动就会相对稳定下来。但地壳下面仍然是滚动的岩浆,地震和火山喷发还在频繁发生。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地球演化的初期就产生了一种抑制地球正常演化的作用力,使地球放缓了演化的进程。那么这种作用力又从何而来呢?它是来自于地球本身还是来自于地球的外部呢?
【2】这种作用力来自地球内部,来自水分子的物理运动与各种有机分子化合运动且对地表的降温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地球在早期的演化运动中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壳。同时也奠定了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形成了生命运动与地球整体之间的作用关系。
随着地壳的逐步稳定、隔热能力的增强、地表温度的下降、地表水圈的形成,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有机固体物质和尘埃在降雨作用下,纷纷沉降到地球表面与海水融合在一起。一个生命的摇篮,就在各种物质有序与无序的相互作用中被自发的创造出来。地球表面的这种物理和化学状况,不仅延缓了地球的地质构造运动,同时也为生命运动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几十亿年来,地球的地质构造运动、太阳的光辐射和生物活动三者之间复杂的作用关系形成了地球特殊的演化进程,而生命运动始终是地球演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生物活动不仅持续地改造着地质、地貌和大气环境,同时也推动了自身的演化和进化,创建起一个又一个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人类的出现是生命运动最杰出的创造,是无数生物前赴后继的结果。【3】发生在地球上的全部故事,都是由许多复杂条件和偶然性因素构成的,因此善待地球这个唯一的家园也是人类必须要肩负的责任。
纵观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发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惊奇的过程。在生命的起源中,每个元素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元素都发挥着着各自的作用,缺少了任何一种,地球也不会发展到现在的形态。在这些元素中,地球的地质构造运动、太阳的光辐射和生物活动又是各种元素中最关键的、重要的部分。【4】在生命的运动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生命从开的无机物到合成有机物,再到形成简单的生物,逐渐的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经历漫长的演变过程,地球上的生物逐渐开始丰富起来才有了这绚丽的现代世界。
参考文献:
【1】徐世球、肖诗宇 地球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小学自然教学》 2001年第5期 P39-40
【2】李仁全 “地球原始生命起源学说综述” 《Journ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04年11月第14卷第4期 P81、82、94
【3】包华 《文化研究》 “生命漫谈” P174
【4】李难 生物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