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心得

时间:2019-05-14 05:1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弟子规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弟子规学习心得》。

第一篇:弟子规学习心得

读《弟子规》有感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我觉得里面的内容对规范我们的行为很有用,认真学习它,会使你对人对事的看法有所改变,会使懵懵懂懂的你顿时醒悟。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弟子规》第一章“孝”里面的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教导的时候要恭敬地听,父母责备的时候,要心悦诚服地接受。”读到这句话时,我对照一下自己,觉得自己真是个不孝女。平常我做错了事,妈妈批评教育我的时候,我不但不当一回事,反而总是发脾气,甚至跟妈妈顶嘴,过后还会恨妈妈,埋怨妈妈不疼我。现在学习了《弟子规》,想想以前的我,真是太不懂事了,太让妈妈伤心了。原来,不听从父母的教导,就是对父母的不孝,我不想做不孝女啊!以前的我,为什么就这么糊涂呢?我感到自己真是无地自容。

现在好了,有了《弟子规》这一指路明灯,我决心要改过自新,以《弟子规》的行为规范为标尺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我一定时刻谨记:要恭敬地听从长辈的教导,心悦诚服地接受长辈的批评,孝敬长辈,做父母的好孩子。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跟父母顶嘴、怨恨父母了。

《弟子规》真是我人生的指路明灯啊,如果没有它,长大后我将会变得怎么样?我真是不敢想象了。

第二篇:《弟子规》学习心得

《弟子规》学习心得

周莎

今天我坐在这里静静地想《弟子规》这本书,大年初五我爷爷去世了,昨天他老人家已经与天地融为了一体,我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爷爷的离开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外婆是在我高三那年走的,就这一年多的时间我失去了两个亲人,他们都是我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亲人,我与他们都有过那么那么多的回忆。小时侯与他们在一起的情形历历在目,我从来都没有对他们说过一句话爷爷我爱你,外婆我爱你。我,对着自己特别亲的人,从来都说不出来,我爱他们,但是我愿意将我的爱放在心理。但是现在的我有那么一丝后悔,后悔我从来都没有向他们表达过我对他们的爱意,小时侯经常粘着他们,叫他们说这说那,听他们年轻时那些过去的人,过去的事,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下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粘着他们,不再跟他们说这说那,好像我的世界已经远离了他们,他们不再懂我,他们不会再理解我的想法,这样我们越来越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有时候,在一起只有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欢声笑语的存在。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重,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古人眼里,孝道是我们人生第一件必须做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现在也依然如此,只不过,在当今这个物质集聚膨胀的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利益的存在,而情的意识也慢慢的薄弱下去,刺裸裸的金钱关系也逐渐的进入人们的情中,在我爷爷去世的这几天,家里已经吵了好几回了,我们家里有四兄弟,这么多年了,我们家的关系并不是像表面上看的那么和睦,或许表面上都不是,我们家里应该算是在这几兄弟之间最不好过的一家,我大学才刚刚开始,还需要很多很多的钱。我爸妈又没有什么工作,全靠卖苦力挣钱,而其他的几家人,他们的儿女已经出来了,有着稳定的工作收入,有的已经结了婚,有了孩子,家里的经济情况没有了那么困难,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我爸妈为人老实,正直,有时候也不会说话,也会被他们欺负,而且吃了亏,还说不出来。大爸他们家跟本就看不起我们家,也许其他亲戚也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家没钱。有时候,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从我记事以来,有时候我觉的亲戚这个词并不是什么好词,她也许还不如陌生人来得好,至少陌生人会给以起码的尊重。他们那些大人话说的是相当的漂亮,但是真正为你想的人又有几人呢?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社会会有这样的一面。有时候我无法说,也无法解释。

《弟子规》这本书是古人从小就读的书,而我们现在却很少有人知道(包括我自己,如果不是蔡老师叫我们背这些东西,我也不知道它是何物)怎么说呢,《弟子规》这本书讲的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礼仪孝都在里面,思想宗旨都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它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会怎样做人。我们都是上帝的杰作,人生来就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名垂千古,有人遗臭万年,出生的时候我们是一样的,但是在后来却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情况。为什么呢?那就是后天的教育了。人字非常好写,非常简单一撇,一捺就是一个人,但是做一个人真的不容易,做一个有作为的人就又是难上加难。记得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说过,生活是什么?痛苦与折磨。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吃苦的,人这一辈子不知道要经历多少的坎坷与磨难,人就是在不断的挣扎中成长。而弟子规就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该坚持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们活着总要做些什么,为父母,为自己,为儿女做些什么,进而为我们的祖国做些什么。我们这一辈子都在拼搏奋斗,都在为着美好的未来生活,我们渴望着人世间这美好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而《弟子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应该将它所说的东西认真品味,或许我们会得到让你终生受益的东西。

2011年2月12日

第三篇:弟子规学习心得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弟子规》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儿童医院 XXX

2014年7月28日

第四篇:《弟子规》学习心得

《弟子规》学习心得

钟茂森博士讲于香港

2007-12-27 1A 《弟子规》介绍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共同学习《弟子规》。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教育的课本,这个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家庭的教育,它是以圣贤之道来作为我们指导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人人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落实圣贤的教诲而能够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于成圣成贤。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成功都要以道德、品行作为根基,道德品行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规》。许多人会认为《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大人就不用学了吧?那么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弟子规”这三个字,“规”就是规矩,“弟子”是什么呢?“弟子”是学生的意思。谁的学生呢?圣贤人的学生。所以《弟子规》我们晓得它是根据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的一句话来作为整篇的纲目,《论语》里的这句话是这样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话是出自于《论语》第一篇《学而》篇里面第六条。所以整个《弟子规》就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纲目来进行开解。所以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弟子规》是孔老夫子要求他的学生的、必须要做到的。孔老夫子的学生,你看颜回、子贡、子路、冉求都是大贤大德之人,都不是小孩子啊,他们都是成年人。所以孔老夫子这个教诲不仅是说要孩子,要去做、要去学,更重要的大人也要去做、也要去学的。我们想要做圣贤人的好弟子,就必须要在这个《弟子规》上面扎根。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弟子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要学习的,都应该学习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孔老夫子的教诲,而孔老夫子自己说得很清楚,他也是述而不作,他所叙述的是古圣先贤之道,都是过去老祖宗代代相传的教诲,孔老夫子自己没有发明创造,是转述前贤的教诲,所以这种规矩、这种生活的规范教育就是让我们能够得到幸福、成功的人生,圣贤的根基。

那我们来细细地分析为什么说《弟子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应该学习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孩子要学。《易经》上有一句话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蒙”是讲童蒙。童蒙养正就是小孩的时候就要给他很好的良善的教育,让他奠定德行的根基,这种是圣人功业。为什么呢?因为祖国的未来就在孩子的手里,如果孩子没有德行,纵然他有科学知识,那么将来必定也会形成让社会混乱的一种力量,他越有科学知识而没有品行是越危险。所以在学校里流传着一句话,说孩子如果是有才无德那是危险品、那是毒品。那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德有才的、是真正的好孩子。现在的社会普遍都强调功利、强调竞争,都以这个利作为行为的准则,如果是这个事情有利的,那么大家趋之若鹜、大家就去做了;如果没利大家都不愿意干。那么久而久之,在利面前人们就会忘记了道义。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有一次犯了一个错误,那是什么呢?我小时候很喜欢集邮、很爱邮票。邻居家的小孩刚好他也很爱集邮,所以我们两个小孩就成为了朋友。结果当我看到邻居家小孩的邮票都很珍贵、都很漂亮,心里面就起了贪念,就想着方法怎么样把对方的邮票骗到手。我的年龄比邻居的孩子大一些也有一些口才,所以邻居的孩子都很听我的话,我就拿着自己普通的邮票跟这个邻居家的小孩就开始跟他招摇撞骗了,说我这个邮票多么多么珍贵,你那个邮票其实也并没有那样珍贵、也是很普通的,你如果愿意换,我可以跟你换,结果就这样子,把邻居家的孩子的邮票都骗到我这个集邮本上了,我的普通邮票都给了他。结果大概过了

一、两个礼拜,有一天,邻居家的父母就找到我们家来了,因为这个邻居家的小孩可能有一次把这个邮票摊给他父母看,结果他父母看了以后大吃一惊,为什么珍贵的邮票都不见了,换成是普通邮票?所以一问之下,就把我这个骗局给问穿了,找到我的父母。我记得当时我的母亲看到我这样的一种行径,心里面非常沉重,她二话不说,就把我所有的骗来的邮票还给了邻居,而且那些普通邮票也都不要了。然后当邻居父母走了以后,母亲就很严肃的用一种很平淡但是又含着严厉的口吻对我说:“茂森,如果你要再发生这样的情形,那么我就要把你的这些邮票通通烧掉了,因为我不想你因为邮票而道德品质堕落。”虽然母亲只是简简单单一两句话,可是自己就觉得非常的羞愧,真正是《弟子规》所讲的“德有伤,贻亲羞。”我还算是有一个优点,听父母的话。“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于是就向父母保证,今后在也不要发生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做人要做得正直。

这是我小学时候发生的情况。自从那一次父母给我的教训以后,我再也不敢用这种欺骗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弟子规》上讲“过能改,归于无。”所以父母有这样的一种教育的意识可以帮助孩子不要走歪路,如果说一个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会纵容、包庇自己的孩子的话,那么你想想,我哪里可以说坐在这里跟大家大谈《弟子规》呢?一定是一个道德堕落的一个人了。这种情况都是在孩子萌发出微小的不正念头的时候,就应该帮助孩子去杜绝掉。如果纵容、包庇、没有好好的正确的引导孩子,将来可能会酿成人生的悲剧。为什么呢?因为在孩子心目中,假如他只有利而没有义,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

我们曾经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为了获得一个手机,家里穷,没有钱买手机,为了获得手机,竟然把他的父亲和母亲双双都毒死了。为什么要毒死父母呢?因为毒死父母之后才有一笔人寿保险金,他想用这个人寿保险金去买手机。这些都是令人发指的而又真实的案子。起点、追究根源,都在于从小失掉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一个家庭没有教育家庭会堕落;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伦理道德教育,这个社会必定是混乱。所以我们希望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呢?用我们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方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根源在于人心,人心都能够向善、都能够遵循伦理道德,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不就是太平盛世了吗?而要转化人心就要靠教育。所以中国古代的经典,像《礼记》《学记》这篇文章就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对国家来说重要啊,对世界来讲也是重要的,特别是在利与义面前一定要懂得分判清楚,如果脚跟稍微不稳就容易堕落。那我们看到美国摩根斯坦利(音译)、著名的投资银行,一位华裔女副总裁,这位女副总裁的工资是相当丰厚的,可是这在前些日子被发现原来她暗中用公司的内幕消息来进行交易,跟她的丈夫跟她的家人联手进行内幕交易,这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这个女副总裁是高级知识分子,也是一个颇具资历的高级公司的领导,没有理由干出这种违法的事情,所以法庭对她判处了十八个月的监禁,给她罚款非常重,公司也把她开除了。所以你看,一夜之间,就搞到身败名裂,就搞到倾家荡产。归根到底,还是没有深厚的伦理道德根基,这是古人讲的没有读圣贤书之过啊。所以在利益和道义之间,这种黑白分判的时候,她不能够站稳脚跟,为了这些贪取一时的财利牺牲自己的品德,牺牲品德的结果便是身败名裂。所以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财富,一个君子绝对不会用贪取的手法来赚取钱财,他知道、他会安分守命,这是有德君子之所为。而《大学》上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财富就像一棵树的枝条、花叶,看起来是很不错、很美,但是它的根是要扎在土地里,扎得深这个树木的枝条、花叶才得以长久,那个根是什么呢?是德。德是根本,有德的人他自然就有财。无德的人如果有财,反而很快就变得家破人亡、倾家荡产。所以孩子从小就要给他培植这种道德的理念。而道德的根本是什么呢?道德的根本是孝道。《孝经》上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顺父母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的圣贤教育都从教孝开始教起。而《弟子规》可以说从头到尾就是教一个孝字,这个孝是根基。而一个人懂得了孝了,他的德就开展了,他的人生态度就能转变了,而幸福就随之而来了。

那么在教《弟子规》这方面的工作,中国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做得非常好。他们两年来就用《弟子规》来教化汤池镇的四万八千居民,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民风大大的改善,人们有礼了,孩子懂得孝顺父母了,夫妇和顺了,犯罪率大大减少了,离婚率也大大的减少了,这是两年我们就看到《弟子规》教学这种效果。而他们讲《弟子规》最重要的是从孝道下手:

有一位汤池镇第二中学的初一女学生,这位女同学她的性格是很内向、很孤僻,脾气也不是很好,跟她的母亲常常都会吵架,跟同学也没有办法和睦,现在这样的孩子多不多?也真不少啊。常常就找她母亲的毛病,每次跟她的母亲吵了一架,她心里也很痛苦,自己暗地里在那儿又哭,所以没有一个道德理念在心里,她自己也苦、家人也苦、同学也苦。后来有一天,这位女学生听说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有《弟子规》的课,在教室里听了一堂《弟子规》的课以后,这堂课正好是教孝道,听了之后她就明白了,她自己认识到自己错误,知道什么呢?妈妈原来是爱我的,我对妈妈这种无理的态度是不对的,自己为什么会这么苦恼呢?因为《弟子规》上没做到,所以自己会这么苦恼。《弟子规》上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自己没做到反而会埋怨父母,这个是自己不对啊。哪怕是父母真正有过失,你看《弟子规》上教“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有过失、犯了错误,我们要劝谏父母,那个态度“怡吾色,柔吾声。”都要用温和的脸色、用那种柔软的声音来劝导。这父母有过都要这样子,那何况是父母平时没过、我自己在耍小脾气,那还大哭大闹,这叫做无理取闹嘛。

所以她、这个女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忏悔。怎么忏悔呢?“过能改,归於无。”她首先想到要回家为她父母做一餐饭,平时都是母亲做饭,自己都没有看到母亲的辛劳,所以她就下了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向父母忏悔。当她回到家里,她买了一些青菜,做好了一顿饭。等她的父母下班回来,她母亲回来,女孩子就在门口守候,母亲刚进到房间,她就在门口向母亲深深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然后跟母亲说,“妈妈,您辛苦了。”这个妈妈听到自己的女儿这样一句话,又见到女儿向自己鞠了一个躬,这个心里七上八下的,为什么呢?原来从来没有看到过女儿是这样子的。女儿今天是怎么回事?又看到这个女儿拉着妈妈的手跟妈妈说,“妈妈呀,请你闭上眼睛,我拉着你走,我让你看一样东西。”这个母亲露出了一丝微笑,这个女儿要跟我玩什么游戏呢?就很欣然的闭上了眼睛。这个女儿就拉着她妈妈走到了饭厅,然后这个时候请母亲睁开眼睛,当这位母亲一睁开眼睛,看到满桌子的饭菜已经准备好了,泪水就已经快要掉下来了。当孩子要吃饭的时候,很习惯的先拿起筷子来夹菜,可是刚准备夹的时候突然想到,哎哟,昨天我听的《弟子规》上面讲了,“长者先,幼者后。”这个筷子马上夹起的菜马上放到了妈妈的碗里让妈妈先吃。所以这一顿饭下来,母亲都是含着泪。等吃完饭,这个女同学把碗筷都收拾干净,然后端着温泉水,因为汤池它有温泉,当地的居民都很喜欢打温泉水来泡脚,这个女同学就端着一盆温泉水为她母亲洗了脚。这个时候她母亲就不断地流眼泪、非常的感动,这个孩子这个时候心里面也非常的感动,抱着她母亲都痛哭起来,向妈妈忏悔说,“妈妈呀,我是一个坏孩子,我不明白怎样来爱你,以前我都是太任性了,以后我再也不会让你生气了。”这些都是这个孩子写给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老师们的感谢函里面讲到的。这个孩子从那以后,真的懂得孝顺父母了,发现原来妈妈真的太爱我了,当她走到学校的时候,她也对同学们都谦恭有礼,主动地向同学们打招呼,同学们都发现这个孩子怎么变了?变得这么彬彬有礼、变得这么谦顺了,于是同学们都跟这个孩子和睦起来,没有像以前关系那么紧张。

所以当这位同学在写给中心的老师们的这个信中最后说道,她用一句真情的话说“《弟子规》我爱你。”她真正的发现《弟子规》原来可以帮助她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而这个人生的幸福快乐总在我们一念的迷惑或者觉悟之间。当我们迷惑的时候就会看到别人都是错的,我都是对的,样样都要挑别人的毛病,就跟别人对立了,连自己的父母都好象变成一个对立的不能够互相交流的人了,这个隔阂、代沟就随之产生;而当我们一念觉悟的时候,用圣贤的教诲改变自己的心态,看到别人其实都是好人,原来自己有毛病啊,错的是自己啊,反求诸己以后,这个忏悔的心、原谅别人、宽恕别人的心、对别人的爱心随之就生起来了,这个时候发现妈妈是爱我的,原来爸爸是爱我的,原来所有的人都是好人呐。你看看,妈妈还是原来的妈妈,同学还是原来的同学,自己的观念一改、一念之间就从苦恼的世界进入了幸福快乐的世界里了,这就是教育的功。

试想想,这个女孩子如果她没有听到《弟子规》教育,那么任由着自己的习气、任性来成长,等她长大以后,自己的这个习气已经变得根深蒂固了,所以她走入社会,在工作里面她跟领导的关系、跟同事的关系一定不可能处得好;当她以后结婚、跟她的先生结合在一起,又怎么可能有幸福快乐呢?常常都是看别人毛病,自己任性嘛;以后如果又生了孩子,这个孩子能教得好吗?所以要知道一个孩子他的成长,如果没有这种良善的教育,吃亏的绝对不只是这一个孩子啊,他会影响了身边多少的人,影响到孩子的下一代,所以孩子要学《弟子规》。

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大人也要学《弟子规》?《弟子规》很多人认为这是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当然这是很重要的,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下一代,必须要接受道德教育,那么现在成年了的人要不要接受这个《弟子规》教育呢?更是要接受《弟子规》教育。当我们有优良的品德的时候,自然就能够招感有幸福的人生,有成功的事业,他能够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走到哪里都能受人尊敬,这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吗?所以不管您现在做什么行业都要学习《弟子规》。你看孔子教学,他讲四门教育:第一是德行教育;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正事;第四是文学。四门教育首重德行教育,而《弟子规》正是最好的德行教育,这是不管你做什么行业,行业是后面讲的第三条正事,第二条言语是教我们如何说话、如何跟人交往,这《弟子规》也谈到这个问题,所以德行和言语成就了以后,这个正事才能够 真正成功啊。正事是我们所从事的行业,那是行行都出状元。为什么?他有根。他的事业有根,将来才能够发达。文学是讲文艺生活、精神生活这方面,他的情趣爱好,因为有了德行,这个根基能够很高尚。

我们看到北京有一个汇通汇利企业,这个企业的老总在自己的企业一百多员工里面推行《弟子规》教育,结果发现,过去非常难管的企业现在非常好管了,员工们都用《弟子规》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所以做老板的不用去那里细致的去管这个员工,因为员工自己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体制。我看到这个企业的一些员工学习《弟子规》的心得:

其中有一个、一位女士,年轻的女士,她在分享她学习体会中说到,没有学习《弟子规》以前很喜欢下了班就去KTV的那些歌厅里面唱歌,一唱唱到很晚,父母很担心自己的女儿,那这个女儿不但没有体会父母的那种关怀,反而赌气说不要你管。这是在没有学《弟子规》之前这么一个状况,后来在公司里面学了《弟子规》,结果发现了,哎呀,原来自己很多毛病,《弟子规》所讲的很多条自己都犯了。自己反省、检点改正过失,那以后,她就戒了晚上去KTV歌厅的坏习惯。通过学习以后,她发现其实在KTV场所里面喝酒、唱歌、发泄只是痛苦暂时的结束,就像人吸毒一样,暂时麻醉了自己,清醒以后烦恼会更多。她反省说,比如有一天晚上去完KTV歌厅回来以后睡得就很晚了,第二天起来以后就看这个表,发现离要上班的时间很近了,就赶紧冲出门外,结果冲上了巴士以后走到半路,突然想起,哎呀,自己的考勤卡忘带了,上班没有考勤卡就等于旷工一样,就只好又回到家里面去取那个考勤卡,等她再回头上车的时候路上又堵车,北京市堵车很严重,结果时间托得很晚,上班迟到了。结果整一个上午她的心情都很不好。你想想,就为了晚上去那里狂欢,暂时的去麻醉自己,结果第二天反而心情更不好,她悟到这一点之后知道《弟子规》上讲“斗闹场,绝勿进”,这些热闹的场所真正不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后来她明白了要孝顺父母,她就回到家里决心要给她父母做一顿饭,以前都是母亲占据着厨房,她今天就发了心,想要给她父母做一顿好吃的。自己平时做饭可能做的少,所以做起菜并不是很熟练,母亲在旁边就很关怀的看着她,就想要帮忙她做些事情、协助她,她自己看到母亲这个样子就跟妈说,“妈妈呀,今天从头到尾就我做,你这个地盘今天让给我。”这个时候看妈妈微笑的神情,这个女儿的心里也觉得很踏实、很欣慰。好不容易把这个三菜一汤端到饭桌上,父母跟她一起来享用,当父亲夹了一口菜送到嘴里以后,女儿就问父亲,说爸爸呀,今天我做的饭菜做的怎么样啊?好吃好吃,女儿做的菜比她妈做的还好吃!这个父亲已经乐得合不拢嘴了。这个女儿自己也反省说,其实我做的饭菜哪比得上妈呢?但是自己用孝心做的饭菜,父母一定是觉得最好吃的。妈妈在旁边也笑着说这回女儿来了,我就该下岗了。

所以当这个女儿体会到家里的这种父子有亲,亲情的温暖,突然之间她觉得原来真正的快乐不是从KTV歌厅那里得到的,那种孝顺的温情,真正让我们得到幸福快乐。所以她在写给公司老总的信中讲到,说其实孝顺并不难,幸福并不遥远。她在体会中特别表露出自己对公司老总让大家学习《弟子规》的那种感恩之情,那真正是由心而发的,让我们看了都很感动。所以看到一个公司能够用《弟子规》来教导自己的员工,员工在这个公司里面也得到那种亲情的温暖。这个老总还常常看了员工的这个分享的心得报告以后批一些字,比如说当看到这个刚才讲的这位员工的这个分享以后,这个老总会批到说,“恭喜你,感受到孝亲的幸福,找到、依从经典教诲,就会得到真正快乐的正道,这是你善于力行结出的甘美果实,坚持走下去,我们不再过仅仅是痛苦暂时停止的迷茫日子,我们要过明明白白、从快乐到快乐的日子。”

您想想,当这个员工接到老总的这一段批语心里是什么感受?古人说,一个公司的领导、一个国家的领导,不仅是做领导,他有三重角色,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就是领导,不仅是要管理、带领员工,还要“作之亲”。“作之亲”就是做员工的父母啊,以父母之心对待员工,让员工得到这种家人的那一般的温暖。还要“作之师”,对员工来说,领导也是老师,要以身作则,为自己的员工做出好样子来,用正理、正道来教导员工,这样子员工对于老总的那种感恩之情自然能够表露在他的工作里面。你想想这样的员工能不为自己的公司认真干活吗?你还用去天天看着他有许多缺勤;看着他出去有没有为自己的事情写报销单回来,来骗取公司的钱财;或者是自己用公款去请客吃饭回来报销。就不会有这些操心的事情。员工自己懂得为人之道,所以让老总学习《弟子规》,带领员工们也学习《弟子规》的时候,这个公司也就是一个和谐的团结。“家和万事兴”,他一定是业绩会很好的。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企业的老板也意识到《弟子规》的重要性,他们在报纸上登广告招募员工的时候都附加一条条件,必须要懂得背《弟子规》、懂得《弟子规》道理的这些员工我们才要。所以这一些老总都很聪明,他懂得员工第一要看他的人品,然后再看他的能力啊。所以对于一个年轻的人、将要踏入社会要找工作的人,我们要知道自己也要第一重视品德的培养。有良好的品德,再加上有一门技术、一种能力,你到哪一个工作单位都是受人欢迎的。

《弟子规》运用到企业管理,企业一定会兴旺发达;《弟子规》拿到家庭里面也一定会让家庭和睦。我们在这个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在我曾经学习过一个多月的日子里,有很多的感人的见闻。其中有一个在汤池镇的女士,她姓姚,姚女士。这个姚女士在家里脾气很大,常常跟她的先生吵嘴、跟她的婆婆吵架,总是一点小事就会引起争执,所以她们家也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有一次,姚女士到了中心课室去听《弟子规》,当她听到五伦关系讲到夫妇这一伦,老师们教夫妇之间要懂得遵守一个原则,必定能够夫妇和睦,什么原则呢?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灵。如果是夫妇之间互相责备,一点小事互不让步,那么真的整个家里就会搞到天翻地覆;当夫妇之间懂得自责,一件事情错了,比如说当丈夫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茶杯碰翻了,这个先生马上向太太道歉,哎呀,对不起,对不起,我刚才太鲁莽了,把这杯茶碰翻了。然后立即就拿抹布把地上的茶擦干净,把这些脏东西收拾好,你想想太太在旁边看一定会怎么说呢?没关系,没关系,不就是一杯茶嘛。你看,互相就会原谅,天清地灵啊;假如丈夫说、他如果碰倒了茶杯,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说你怎么偏偏把这杯茶放在我这儿让我碰了?洒了一地!那你想这个太太听到这个话她心里会什么感受?两个人可能就对吵起来。所以古圣先贤教诲我们,要真正做到和谐怎么做呢?就是要反求诸己。错误都是我的,哪怕是对方有错,还是要把这个错误归到自己。过要归于己,功要推给人。这样就能够把一切的矛盾、对立冲突化解,不能化解对立,不能化解冲突,都是因为自己心中有强烈的这种“我”的概念,不能够把内心的这些对立冲突化解,才导致家庭不和,乃至于大的团体不和、社会不和、国与国不和。所以各相 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灵。这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族群团体之间的关系、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叫真理。

2007-12-27 1B 《弟子规》介绍

当这位姚女士明白了这种道理以后,回到家里,她就决心重新生活、改变自己的心态,学着处处宽恕自己的先生、宽恕自己的婆婆,看他们只看他们的优点,结果发现其实自己的先生也很多优点、其实自己的婆婆也很可爱。夫妻之间懂得感恩,所以恢复了和谐。这位姚女士她在分享的时候就说,“我今年四十岁,我有信心活到八十岁,以前做的不对,现在学了《弟子规》重新做人。”你看她已经体会到人生幸福快乐了。所以人生的幸福快乐不在外,当我们改变心态、以一个谦恭、以一个恭敬的态度、感恩的态度对待我们的身边所有的人,原来自己就已经得到幸福了。这就是《弟子规》教育的作用。

那我们还看到《弟子规》不仅对一般人有这样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对很多在监牢狱里面的服刑人员都有良好的效果。在用《弟子规》作为教化服刑人员这个工作上面,海南省走在前头。海南监狱他们搞了试点,不再用以往简单、机械的那种说教形式,而是以传统文化《弟子规》来教育服刑人员。结果发现,用这个传统教育改造服刑人员效果非常好,许多以前脾气暴躁、性格很坏的服刑人员,现在都变得非常的恭顺有礼,这个诀窍就是用孝道来教育。

所以比如说有一个服刑人员学完《弟子规》以后痛哭流涕,反省自己是一个大不孝的人,父母辛辛苦苦养大了自己,没想到自己却犯了罪,让家里年迈的父母这样的忧心,所以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就不再要求父母每次给他送钱了。每次打电话给父母的时候都会安慰父母,问父母身体怎么样了。父母要给钱给他,他都说你不要给我了,我够用了,你自己留着用。对待这些干警、监狱里的干警跟这些囚犯、这些服刑人员过去的关系都很紧张,真的是一种像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那种斗争思想的这种关系。当干警和服刑人员同时学了《弟子规》,干警主动对这些服刑人员恭敬礼貌,每次跟服刑人员谈话的时候都很有礼貌的请这个服刑人员进来、请坐、请喝茶。这些服刑人员一开始听干警口口声声说一个请字,心里觉得毛毛的、有点害怕,不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后来才慢慢的理解了干警因为学习《弟子规》以后那种改变,所以也让服刑人员很感动。就像有一个干部、干警的干部跟大家开会、跟服刑人员开会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过去我做很多事情对不起你们,今天要向你们道歉,我学习了《弟子规》以后,我一定会对你们恭敬,要像父母爱你们一样。”这话一说完,当下底下服刑人员就有很多人抱头痛哭起来。所以监狱里面《弟子规》学习一下子就蔚然成风,连《人民日报》都对监狱改造服刑人员这个工作做了报道。这些服刑人员和干警都是看庐江文化教育中心那些老师们讲课的光碟,而且中心也派老师到监狱里面来教导这些服刑人员。《人民日报》还特别谈到海南监狱将会陆续派二百多位素质比较好的干警来到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来学习,要把这种教学的模式、方法带回海南监狱。

所以真的,我们相信古圣先贤的话,《三字经》里第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形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本来都是良善的,就是因为没有好好教育,受到社会的这些污染,才学坏了,那个本性都是一样的,都是良善的,叫本善。而习性人与人之间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因为受的教育不同、受的熏染不同,在社会里受不良风气的熏染他就变坏人了;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变成好人了。所以你看看,连服刑人员、都是大家认为最难教的这些人都能教得好,还有什么人不能教好呢?所以我们坚信人是可以教得好的,用什么教最好呢?用《弟子规》教育最好的。

教《弟子规》这是要在家庭里父母要承担起最重要的角色,然后还有学校的老师、社会的媒体、公司的领导、单位这些领导通通都应该有这种意识,共同来推动《弟子规》的教学。那我们这里再看看为什么父母首先要担负起《弟子规》的教育,父母得先学《弟子规》。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真是太难教了,总是不听话。那试问一下,那监狱里的服刑人员不就更难教吗?为什么服刑人员都能教得好,这孩子教不好呢?原因在哪里呢?细细去看看他抱怨的父母,就发现,原来父母早上很晚起床而且很爱看电视,一看电视看到很晚,平时又很多不好的习惯,可能对自己的父母、对老人也并不是很孝敬,对孩子只知道溺爱,那么像这样子的父母,大家说,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得好吗?他虽然也教孩子读《弟子规》、也读传统文化,那个孩子越读越不孝顺,他也早上不起床,晚上也爱看电视,这些问题都是出在父母自身,父母自己没做到,怎么可能让孩子去做到呢?孔子在《论语》里面曾经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那父母教《弟子规》怎么个教法?自己要做的正啊,要把《弟子规》当做一个剧本来演出来,演给孩子看。你一条条比如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演给孩子看,我对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子孝顺,孩子在旁边看到了,你不用跟他解释什么意思,他就明白什么叫“父母呼,应勿缓。”什么叫“父母命,行勿懒。” 如果自己没做到,拿着《弟子规》给孩子去背,那他背了自己又不管,那么叫“虽令不从。”你的这个发号施令又管什么用呢?徒然增加了跟孩子那种对立而已。孩子心里想,你自己都没做到,管我?所以反而激发了孩子那种叛逆的心理。所以父母自己要立志为儿女做好样子,为这个社会、为这个世界培养出一个人才出来,培养出一个圣贤出来,那么有这种心愿的父母,那真叫做功德无量,因为他将来的儿女可以帮助社会构建和谐。我们看到宋朝宰相范仲淹,他就是一个非常有德行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范仲淹他从小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改嫁了,改成朱家、朱姓人家。当范仲淹长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朱家的这些族人排挤他,就把他的身世给抖出来了,而范仲淹才知道原来自己是范家的。于是他就去到这个范家去寻根、认祖归宗。但是范家人开始就不允许他进来,经过范仲淹苦苦哀求之后,范家才勉强的答应,范仲淹才改了自己的姓氏,重新姓范,他发誓要重振范家,于是就拜别了自己的母亲,就跟他母亲讲,我现在要去读书,读书将来考功名可以为天下百姓做一些事情,母亲你等我十年,我十年以后来接你。于是就佩着古剑、古琴和书,带着书就离开了朱家,到了一个很破的书院里面来苦读。范仲淹因为心里有很高的志向,他读书非常用功,每天都是古人讲的“三更灯火五更鸡。”五年之内都是不脱衣服、晚上睡觉不脱衣服,闻鸡起舞。吃饭非常简单,他是煲一锅粥,冬天冷,就把它冷冻起来,冻成块状,就把它切成一块块的,一餐吃一块,然后配一点咸菜末,咸菜叫齑,所以叫做之“断齑画粥”,这是形容古人读书勤苦的一个成语。有一次这个同学看到这位年轻人这么样子的艰苦,生了同情心,送一些美食给他,过了好多天,这个同学又来这个书院里面看范仲淹,看到那些美 8 食还原封不动、没有碰,范仲淹每天还是吃稀粥咸菜,同学就问他了,为什么我送给你的美食你不肯吃呢?范仲淹就说,今日吃了你的美食,他日就吃不下齑粥了。所以你看看,范仲淹这种清苦的那种生活,用清苦来砥砺自己的心志。

有一次跟同学们出去外面,大家一起玩的时候遇到一位相面先生,大家都相命,范仲淹先生就请教这位相士说,您看我将来能不能成为一个良相?他要当宰相。这个算命先生看着他,沉默了一下,笑着说,你这个口气也很大,怎么想做宰相呢?说话的意思听起来好象当宰相没有指望,于是范仲淹就改口说,既然我将来做不到良相,那您看我能不能当个良医呢?这个相士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古时候,医生跟老师的行业都是很清苦的,收入都很微薄,老师教学生不会开口要学费,学生看他的家境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医生也是如此,给人看病那是应该的,救死扶伤这是医生的天职,所以绝对不会开口要钱。我认识一位长者,他告诉我他的祖上就是开医馆的,自己的爷爷开医馆从来不开口要钱,只是在门外放一个小箱子,看了病之后,这个病人觉得看病还不错,好了,就把钱投到箱子里面,他想投多少就投多少,绝对不开口问。所以医生和老师的行业,虽然生活都很清贫,但是在这个社会里面非常令人敬仰,他有德啊。这个相士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一开口想要当宰相,荣华富贵做最高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下就掉到了做一个医生那么清贫的行业。范仲淹就告诉他,良相可以救人,良医也可以救人,如果我当不了良相,没有当宰相的命,就不能帮助天下百姓,我也要做一个医生,来为世人救死扶伤。所以当这个相士听到范仲淹的这番话,非常的感动、非常敬佩,就说了一句,您是真宰相心也。你虽然现在不是宰相,你的心已经是宰相了。

果然后来,范仲淹苦读八年以后考中了进士,就当了官,后来真的做到宰相。当他做了官以后,马上信守诺言,把他的母亲就接来奉养,这是提前了,原来他跟他母亲说等我十年,现在八年就成就了。这是什么呢?他的那种厚德才有这样的成就。要知道这种成就,这是他的孝心的召感,是他为天下人服务的那种爱心召感的。这是《弟子规》上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种爱心根源还是在于他的孝心,对父母的这种爱扩展到对天下人就是大爱。所以范仲淹一生做官、建功立业,到哪里都受到百姓的欢迎、爱戴。虽然是一生四上四下,但是绝对不会因为自己暂时的不得志而忧虑,写下《岳阳楼记》这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诗句正是他老人家那种博爱的写照。他自己的俸禄都拿来周济贫寒的人,对自己的族人范家,一开始都不肯认这个范仲淹,后来做官了、有俸禄了,范仲淹不记前怨,以德报怨,给自己的家人、族人很多的奉养,甚至在家乡买了一千亩的义田,这是给家人、族人来耕种,让他们能够维持生活。家乡有一个寺院,因为过去范仲淹曾经在这个寺院里面读过书,在他、范仲淹没有当官之前、还在读书的时候,寺院里面有一天在一个树下看到有个洞,他把这个洞挖起来了以后竟然看到一坛白银,这是雪花花的银子啊,当时范仲淹很清苦,但是看到这一坛白银,一点心都不动,立即把这个银子埋回了原处。这个事情过了好久,范仲淹都已经当了大官了,寺院里有一天这个人就来找范仲淹,来求他帮帮忙,为寺院修治一下、修复一下,范仲淹就批了一个文让这个人带回去,告诉他,就在你的寺院里那个大树底下,你们去挖,会挖出一坛白银,那个银子足够你们用了。结果那个人回去之后寺院里面真的去挖,真的把这个白银挖出来了。你看看范仲淹先生,年轻的时候这么清苦,但是看到这些银子都没有动心,这样的一种定力,《弟子规》上讲“凡取与,贵分晓。借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 为偷。”范仲淹先生绝对不因利养而动心,这种德行才能使他有这么成功的一生。而成功以后,仍然不堕这个志向,一生都过着清寒的生活,他一辈子都不吃肉,自己的妻子、儿女甚至没有见过玉器是什么样子,出门,儿女可能没有一件很好的服装。范仲淹不以家产来传家,他把家产全部通通给布施给贫寒的人,他去办义学,匡扶传统文化教育,把儒家这个教育兴办起来。当时他在自己家乡苏州西元那个地方办义学,他的家西元、风水家来看过,说你这个家是一个风水宝地,将来会代代都有人做官,结果范仲淹听到这样的话,既然这是风水宝地,那怎么可以说只为我范家呢?应该把它捐出来,为国家培养人才,让整个国家得益啊。所以捐出来,当时兴办的儒家教育,为当时宋朝儒家文化的复兴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他是以孝悌传家,真是积德给子孙啊。

司马光所讲的:“积财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给子孙,用阴德来庇荫子孙。”才真正是替子孙着想啊。所以当时范仲淹的厚德,范家所有的族人都非常的敬仰。族人有争执的时候,这个调节的人就会提起“你们怎么还会为这一点财利争执?没有想到当年范公是怎么对人的吗?”谈到范公,大家脸就耷拉下来了,面带愧色。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范纯佑都是大孝子。特别是范纯仁,他因为要服侍自己的父亲,他父亲到晚年,范仲淹晚年得病,范纯仁为了照顾自己的父亲,两次拒绝朝廷的邀请不肯出来做官,来伺候自己老父。当他父亲走了以后,他的兄长范纯佑也是因为病,范纯仁在家伺候自己的兄长,也跟父亲一样,也两次的拒绝朝廷的邀请,他自己说,“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这个话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孝顺父母有没有障碍他的事业呢?没有。范纯仁最后还是官拜宰相,也是一位贤臣。所以古人讲,忠臣出孝子之门。范仲淹以孝悌传家,把圣贤的风范演示给自己的孩子看,孩子自自然然就成为一个有德的君子了。

那么我自己回想小的时候,母亲也是很重视对我德行的教育。那么我自己也是不幸,在我上大学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我父亲就组织了家庭,于是我就跟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那么我从小母亲就启发我树立人生远大的志向,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那么当我上了大学以后,母亲就鼓励我,要真正将来为社会做贡献,你要有本事,所以鼓励我出国留学。那么于是大学以后,我就考取了美国的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去读工商管理硕士。那么在出国之前,我也是拜别母亲,我跟母亲说:“母亲,你在家里等我,等我七年。”因为我母亲跟我讲,她说“我希望做一个博士妈妈,做一个教授的母亲”。这是母亲对我的期望,那我就请母亲等我七年,因为在美国读硕士一般要两年到三年,那么读一个博士,大概是四念到五年,所以大概是要个七年时间。

那么到了美国留学以后,我想着要赶紧完成学业,所以用功、努力,那么因为成绩也优秀,所以学校给我奖学金和学费的减免,那么我自己当时因为家里生活并不富裕,父母给我带去美国的这个资金也是很少,因为父母这一生也没有什么积蓄,所以在美国留学期间,都是省吃俭用。我记得当时,跟一些中国留学生,那是1995年,我出去的时候22岁,跟同学们一起合租最便宜的房子。冬天冷啊,有时候下雪,我们都不肯开暖气,为了节约。那么实在冷的时候,我们这个棉被都盖上去,不够把所有的衣物盖上来,还甚至把书本都压上来,这样来过冬。那么当时记得有一个同学毕业了,出去外面要找工作了。那么他用了好多年的一个高压锅,是他从中国带过去美国的,现在要走的时候,就要把它 丢弃,我就把它捡回来,因为这个高压锅都已经不高压了,它这个高压锅上面的锤子也都不见了,所以只能当普通锅用,我就把它用来煮饭、煮菜、煮汤,都用这个锅,不肯买新锅。一用就用了四年了。用到我博士毕业,那么每个礼拜,都搭同学的便车,有的同学条件比较好,开车买菜,因为美国住的地方跟商店离的很远,一定要开车才行,买菜也都是挑最便宜的菜买,在美国最便宜的菜是包心菜,胡萝卜,那都是一个大袋一个大袋买的,所以每餐煮的不是包心菜煮胡萝卜,就是胡萝卜煮包心菜,吃了好多年,结果发现这两样东西都是最健康的。那么省吃俭用下来,我每个月都节省下来三百美元,给父母寄回去,我给我的母亲寄两百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一千六百元人民币,给我父亲寄一百美元,相当于八百多块钱,这是对他们的生活上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补贴了。

那么当时我记得,每周都跟母亲通电话,都给自己的父母写信。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去美国之后,这是没有多久,1996年1月7号,我写给母亲的一封信的一个片断,我在信中是这样说的: “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们这儿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发现天上飘落许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时候,我可以挺过来,并可省些钱无需买棉被了,尽管冷,我仍然每周保持一两次的冷水浴。我目前的学习、生活都较单调。每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菜饭,走同样的路,读同样的书。我尽量让自己在单调中求单调,使浮躁的心熄灭。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单调的生活,直至获得博士学位为止。因为我深深懂得,我来美国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着父母的恩德、花着父母的血汗钱,若不努力读书,天理难容。

所以我突然很喜欢寒冷的冬夜,因为在冬夜里我才能体会‘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清净。这个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场冻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进取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强了。我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

妈妈,请您放心。您的儿子向您保证、向您发誓,我一定会孝顺您,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

这因为心中有一个目标,要赶紧完成学业来报答父母,所以当时学习成绩很优秀。那么自己给自己规定一个戒律,我当时叫做“七不”,这个戒律,什么“七不”呢?第一、不看电影;第二、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线;第六、不乱交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所以当时的心,非常专,安住在那种专心、清净的学习生活里面,自然学习成绩就能优秀了。因此,四年就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业。

当我1999年,当时我26岁,博士毕业的时候,我的导师,他是一位美国在经济、金融学术领域一位比较有名的教授,他给我在推荐函里面(我去找工作),他在推荐函里这样子说“钟茂森是我25年学术生涯里面遇到的最优秀的学生”。那么因为有他这样的得力的推荐,加上他的名气,所以找工作就不是难事,很快的,在美国德州大学、一个分校,就给我一个招聘函,请我去做助理教授。所以26岁的时候,就走上了美国大学的讲坛。那当时我毕业之前,将母亲接到了美国,她参加我的博士毕业典礼,跟我一起去到大学上任。那么母亲也很欣慰,因为我四年前拜别母亲的时候,说让母亲等 11 我七年,没想到四年就把妈妈接来了。那么从此,就是负担起对自己母亲、父亲这一家、爷爷、奶奶他们的生活。

那么记得当时,在工作之余,我跟我母亲,常常到外面去散步、领略美国野外的风光。在家里常常在一起学习传统文化。跟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释净空老教授学习,听他的讲演的光盘。这位长者今年81岁,他一生都奉献给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事业,也是我们母子最敬仰的一位长者。那么后来这位长者,劝导我们离开美国到澳洲,我们母子也就欣然前往,来亲近他老人家。

那么到了澳洲以后,澳洲的一所很著名的学校叫昆士兰大学来招聘我,请我去教书。那么昆士兰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它在亚洲排名排第六,是相当好的一个学校。北京大学在同一次的调查当中排名第二十三。所以就可见得,这个学校还是很不错的。到了大学以后,结果因为大学看到我,每年都在国际上有这个论文奖,而且学校也给我最优的优秀奖。那么而且看到我连续两次都接受澳洲政府的邀请,承担政府资助的那种澳洲研究委员会的研究项目,那么这些成绩,大学看到也非常的满意,所以两年之内,就破格提升我做副教授,而且给我终身制。今年,学校本来就是要提升我做正教授。所以我就34岁,成为学校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可是,这事情又有新的进展,当时我在澳洲,也算是得心应手,母亲当然也很高兴,因为她的原来的心愿,是她希望她成为博士的妈妈、成为教授的母亲,这些她都已经实现了。那么所以才体会到,《弟子规》里面,你看“入则孝”里面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这也是要很多的努力才能达得到。父母的呼,呼是什么?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希望,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尽快的去达到。那么正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厦门大学,成立了一个财经研究所,用高薪聘请我去做主席教授,以一年80万的年薪,再加上很可观的研究经费以及配一套房子,这个待遇都很好,请我做主席教授。那么我母亲也有意叶落归根,也想回祖国居住。当时我母亲就在思考着,我以后在澳洲工作好呢,还是在中国工作好。带着这个问题,有一天去请教我们的老师释净空老教授。我母亲就跟着老教授后面散步,就请教他说“茂森将来在澳洲工作好呢,还是回中国好?”结果老教授沉默了一会儿,就说“要做圣贤。”这一句话让我母亲一愣,因为这是好象答非所问,明明是问去哪儿好,为什么说要做圣贤呢?这也是老师那种教学的善巧,一句话,把你的那个妄想、你的疑情给打断。

我妈妈回来之后跟我一商量、明白了:学习圣贤教育,读书志在圣贤。我们既然学习圣教,既然仰慕、赞叹孔子、孟子,范仲淹,难道我们只停留在仰慕和赞叹而已吗?为什么不行动起来呢?难道我们这一生满足于做一个商学院的正教授而已吗?那么当时母亲突然也就明白了,我也明白了。母亲在给我一个生日卡的时候,她这样写道,她说:“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孝经》上说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到了终极,是什么呢?要立身行道啊。是让父母成为圣贤人的父母,这是大孝啊。大孝的人,要以身济世,救济这个世间。古人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现在看到这个世间,天灾人祸很频繁、很不和谐。根本原因在哪里?就在于缺乏了伦理道德这个圣贤教育。所以人们只懂得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啊。而圣贤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使这个教育能够复兴,使中华传统文化复兴,需要有一批圣贤的老师、有圣贤之德的人出来啊。而在这芸芸众生里面,有君子之风、有圣贤之德的人,就凤毛麟角。所以这个世间,并不是缺乏金融的教授,所缺乏的是什么呢?德才兼备的圣贤教育的师资啊。所以我们思来(前)想后,决定重新选择人生。于是,在母亲的支持下,我今年以来,便辞掉了澳洲昆士兰大学终身教授的这个工作,回到了祖国,正式向释净空老教授拜师学道,重新来做一名学生,立志将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复兴起来,复兴从我做起。

那么母亲看到我走上这条道路,也很欣慰。那么她自己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那叫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大孝、这是至孝。所以她希望我去学做圣贤,做一个至孝的儿子。那我为母亲的这种高尚的德行而感动。母亲就我一个儿子,跟她相依为命,好不容易把孩子培养成一位教授了,现在却毅然舍弃,而让孩子去从事挽救中华伦理道德教育、挽救世道人心的这个工作,希望儿女去做圣贤,这是真正是父母已经向圣贤迈进了。所以,我在拜师以后,给我母亲的一个生日贺卡里面,我写了一首诗,赠送给、献给我的母亲,为她老人家祝寿,这首诗是这样讲的: “育苗辛苦半生忙,树高方可与人凉,不愿儿为名利汉,便如孟母史留香。”这大意就讲,培养儿女不容易,半生的辛苦,才把一个小苗养成一棵大树,这是可以给众人阴凉,服务人民。当母亲的,不愿意儿子成为一个名利汉,为了名利而去追逐,而支持我走向圣贤教育之道,学做圣贤。那么我觉得应该要如母亲的愿,效法圣贤,效法孔子、孟子。那么也让我母亲将来也能够在青史留香,这是一个做儿女尽到的一种孝心。《弟子规》上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所以《弟子规》,不仅是教导我们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成就圣贤。圣贤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那么,所以学习《弟子规》,是这么样的重要,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概要、介绍,做了一个开场白,时间就到了,明天我们就来详细的学习《弟子规》。好,非常感恩大家,谢谢。

2007-12-28 2A 总序 “首孝弟”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昨天我们谈到了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我们认识到《弟子规》是一门非常重要的道德教材。每一个人,不论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应该学习的,而不仅是小孩子才要学的。今天,我们就来开始认真的学习这一部中华伦理道德的教材。

《弟子规》这本书它的作者是根据清史的记载,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秀才叫做李毓秀,李先生根据《论语》的教导编成一本叫做《训蒙文》来训导儿童,后来经过清朝的贾存仁先生改编,把这本书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它是根据《论语》里面孔子的说的一句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根据这句话来作为总纲编订的。《弟子规》文章并不长,总共是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所以很容易念,念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背诵,总共一部书是1080个字,确实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熟读背诵的。熟读背诵以后,关键要在生活当中时时提 得起来,要落实到我们生活行为当中,这才能够有受用。这整一部的《弟子规》,三百六十句,前面一小段叫总序,中间有七个段落,分别是以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这七个大段来表示的,这七个段落里面总共讲了有113桩事情,最后文章最后一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句作为结论和劝勉,所以整一篇文章可以分为九个段落,总序加上后面结劝中间有七个段落,那我们今天开始先来看总序。

我们先来把总序念一遍:“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汎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总序就是全篇的总纲领,把整一篇文章的宗旨为我们和盘托出了。这里讲的“弟子规,圣人训。”开宗明义就为我们讲得很清楚,《弟子规》这篇文章到底是什么文章呢?它是圣人的训导啊。哪一位圣人的训导呢?具体的说是孔老夫子的训导。这句话“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就出在《论语》里面,而《论语》就是孔子的言行,记载着这一位至圣先师的每天的一个生活行持。所以《弟子规》不是一个普通的文章,而是圣贤的教诲。圣人的训导,它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原则,这个基本原理原则实际就在童蒙教材《三字经》里面头几句话就把圣人训导说得很明白了。《三字经》你看开宗明义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前面八句话可以说概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本善它是我们本有的,所以本善是我们人的本来面目。本善具体的说是什么呢?就是道德。《礼记》里面有一篇《中庸》,《中庸》里面有一句话说“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这天命讲的就是自然而然的一个东西,所以不是人为创造的,自然而有的意思。所以性是自然而有的,这个性就是本性。那么动念、造作如果能够合乎本性的话,这叫做率性。所以率性就是循着本性这样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样的行为那叫做道。所以道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则是本来就有的,不是人为去创造的。

老子说这个道是宇宙本体。你看他在《清净经》里面说“大道无名,生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老子他也认识到宇宙有个本体,这个本体就叫做道,这个道其实也不是它本来的名称,大道无名,没有名字的,它是宇宙的本体,生养着宇宙万物啊。换句话说,宇宙从哪里来的?就从这个道来的。那这个道呢?没有形象也没有名号,老子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我就是勉强的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做道。

所以道、德两个字,这含义很深,道就是宇宙本体,就是儒家讲的天命,就是性、本性。那么圣人觉悟了,我们说他证道了,证道以后是什么样子呢?他的身心就跟道合二为一了,就是跟这个宇宙万物合二为一了,没有你我的分别了,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一切众生、一切人通通就是一个我,这种境界是圣人的境界。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这个本性,所以每个人都有、都跟道是合二为一,只是我们没见道。

那我们如何去见道呢?这见道确实不容易,不要说见道,就是体会一下也不容易。为什么呢?道它是无形无像的、没有形象,你说不出它是个什么样子,它又是寂然不动的。所以,虽然我们的身体器官 14 没有办法去接触到、眼睛看不到、鼻子闻不到、耳朵听不到、舌头尝不到、我们的身体也不能够接触到甚至我们的意识思维都没办法想象得到,更说不出来,所以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个道、宇宙本体,这寂然不动,那么一动的话就有形象了,这个形象就是德。道、德两个字,道是本体,德是现象,它有形象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动了。我们说心不动的时候就跟道合二为一。心一动、一个念头起来,这就有形象,这就有德了,而这个德与道相应、跟道相合。我们没有办法见道,但是我们能够见德,什么是德呢?最平常的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啊,这个德我们能够见得到,孝养父母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能够见到、我们能够体会得到;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能体会得到。所以我们一般人,虽不能够见道,但是可以从德上去体会。只要循着这个德来生活,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做一个有德的人,我们必然有这个机会去见道。那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按照德去生活呢?那是我们有习气、我们放逸惯了,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随着自己的那种习气、习性造成现在跟道德相违背了、所以不能见道了。要见道关键还是要接受圣贤的教育,所以《中庸》也讲“修道谓之教”,教就是帮助我们从不良的习性回归到道德上来。所以《三字经》讲“性相近”,本性是相同的,但是“习相远”,有的人成为圣人,有的人是凡人,有的人幸福快乐、成圣成贤,有的人烦恼重重,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这些通通都是有没有接受教育的结果。而教育目标就是让我们回归到道德上来,回归到本性上来,把我们本性中的本善发显出来。

所以孔子、圣人教人,这是《论语》上讲“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句话可以说是儒家教育这个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概括。立志要立志在道上,“志于道”啊。这个道是什么呢?刚才讲了,就是天命、就是本性、就是宇宙的本体,我们立志要见道、要证道,要回归本性本善,要跟这个宇宙万物合二为一,这就是圣人,那怎么去做呢?要“居于德”,要依靠道德。这个德就是德行教育。《弟子规》就是德行教育的基础教材,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它的目标是帮助我们证道、见道的,最终成为与天地万物合二为一的圣人。所以《弟子规》可不能小看它,小的能帮你得到幸福人生、成功事业,那都是小的;大的方面来讲,帮助你成就圣贤。

道和德,道是体、本体;德是相,体现的心是德,这是从内在来讲的。表现在外在就要“依于仁,游于艺”,这是仁,它的根本还是道德。仁是什么?爱人,对人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仁和艺这都是道德的作用,所以君子要行仁,要学艺,为什么呢?因为行仁学艺就是回归道德,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性本善。那怎么样子行仁呢?孔子有一句话“力行近乎仁。”你努力的去修学,按照圣贤教诲去做,这叫力行,力行这就跟仁相近了。所以我们对《弟子规》不可以小看,要每一句、每一句我们都要进行反省、认认真真的落实到我们生活当中,每一句都要做到不可以马虎,这就是行仁,那么行仁当中这就已经在恢复道德了、恢复本性了。

这个艺就是艺术,艺泛指才能、你的技艺,古人讲六艺,所谓礼、乐、射、御、书、数。那现在我们说百功技能,一切的行业,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事业,这都是有一门艺,你做的工作当中把 15 你的仁爱之心体现出来,把你的道德表现出来,那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道德仁义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离开我们的工作。

在我们的人类社会里面,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的,都是要在人群当中生活,在人群当中就要面临着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这种关系也是道德的体现。这个关系我们讲了五伦关系,这五伦有父子,有兄弟,有夫妇,有君臣,有朋友。

君臣这里面是讲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下级的关系,你看每一个人一出生,他自然而然就要面对这五种人伦关系了,这个不是人为创造的,他自然而然的,一个人呱呱坠地的时候,他必定有父母,所以父子关系产生;那父母家族里面必然也有同辈的兄弟姐妹产生;将来长大了有夫妇的关系、有朋友的关系;踏入社会工作必定有君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些关系都要处理好,如何处理好呢?这要在关系当中我们要履行我们应尽的义务,这所谓五伦十义,在五种人伦关系里面我们要履行十种义务,哪十种呢?所谓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慧幼顺、朋友有信。

这个五伦的关系,你是在这个关系当中自然就要承担起你的义务,如果你不承担义务那关系必定搞不好。所以做父亲的必须要仁慈,做母亲的也是如此,父母对儿女他的爱心这是天下之理,能够以爱心对待自己的子女,这就要德。;儿女对父母要孝顺,这也是德;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上级对下级要有仁恕之心,要关怀他、照顾他,他犯了错误也要用一种宽恕的心对待,帮助他改过,这是领导应尽的义务;下级对领导也要有一种忠诚之心,不能够有欺骗的行为,这是应尽的义务;夫妇之间要有道义、有恩义、有情义、要互相的体贴、互相的照顾;兄弟之间要做到兄友弟恭,这个兄长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兄长要恭敬;朋友之间要互相讲信义。这些都是符合道德的。

古人把道德进行了归纳,归纳成八种叫八德: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八德的说法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两种说法把它汇集在一起,去掉相同的字,可以说有十二个条目,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条都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德行、人品。这些都是《弟子规》里面教导的内容。

具体的说,《弟子规》教我们这七大部分,所谓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和学文。这七大类归纳得非常好,既然说这些教诲是圣人训,这个圣人没有单说孔子是圣人训,虽然是孔子提出的提纲条目,但是孔子自己说,他一生述而不做,他只是转述古圣先贤的教诲,所说的是尧舜禹汤的教诲、文武周公的教诲,孔子自己本身没有创作,所以这个《弟子规》作为圣人的训导,就不是说孔子自己发明的、自己创造的,不是。而是什么呢?孔子他也证道了,他对于古圣先贤所说的教诲完全认同了,古圣先贤所说的教诲都是自然之理,每个人本性本来就有的本善,只是古圣先贤把它彰显出来了。那我们凡人这个本善被蒙蔽了,被什么蒙蔽了?被习性蒙蔽了,“习相远”嘛。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听从圣人的教诲,按照这个《弟子规》上所说的教诲去力行,就逐渐把我们不良的习性给洗刷掉,让我们的本性本善彰显出来,这样子不知不觉也就成为一个圣人。所以当我们成为圣人以后一看,《弟子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时生活的一个写照,他不是说圣人非规定我们这样做的,我们本来就是应 16 该这样做的,这是我们本性自然的流露啊。当我们没有回归到本性的时候,我们要勉强去做,这叫力行。等到回归本性,这个本善自然流露,你就不用刻意,自自然然你就是跟《弟子规》完全相合。所以孔子说,他到七十岁的时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矩就是规矩啊。你用《弟子规》去对照孔子的言行,一条一条的对照,没有违背的,为什么?这是圣人本来生活的样子,你本来也是这样子,我本来也是这样子,不是说他制定了一个戒律清规让我们去守,我们本来的生活行仪,这是我们本善,不是给我们外加的,所以我们明了这个事实,对于《弟子规》来讲就信心十足,对于学圣贤之道就信心十足了,为什么?我们本有的本性当然可以把它恢复,本有的本善当然可以彰显出来。那些不良的习性,像不孝、不义、不忠、不悌这些不良的习性本来没有的,本来没有当然可以把它去除掉。所以整个圣贤教育的过程就是让我们回归本来面目的过程。

既然是你的本来面目,哪有做不到的呢?那么当我们恢复本来面目,本性中的本善就像泉水一样,“汩汩”的往外流露,是无量无边的善,举止动念无非是善。那是说不尽的了,那么说不尽的善,圣人也为我们归纳,就讲到这七个方面,就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所以这个总序里面“圣人训”,底下就用这七个部分来概括:“首孝弟、次谨信。”

这里讲了就四个方面,“首”是首要。首要做到的就是孝弟。这个孝弟里面,孝是根、孝是体,而弟是孝的作用。那我们来详细来分析这几个字,每一个字里面都涵盖着很深的含义。孝,他是一种观念,什么观念呢?你看这个古代的字,真的,很有智慧,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汉字,确实,世界上别的国家没有办法相比的。它是一个智慧的符号,你看“孝”字,他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一个子字底,这代表什么?老一代和子一代合二为一,这叫孝。所以孝就是老一代和子一代一体的这种观念就叫孝道。那么现在人总是说有代沟,子女跟父母之间这两代人都有代沟,有代沟了,这老一代和子一代就分开了,分开以后,这个孝字就没有了。所以有代沟就叫不孝啊,孝里面没有代沟。像我过去,大学毕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在美国虽然学习工作也都很紧张,但是必定坚持每个礼拜给我母亲打一次长途电话,每两个礼拜给我父母写一封长信汇报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因为我是父母独生子,只身在外,远渡重洋留学,父母一定会担心。所以以父母之心为自己的心,想到父母会忧虑,那就要多跟父母沟通,让父母放心。所以我是四年留学生活写的信,每一封信,我父亲和母亲都一样,都把它积累起来,那都一大箱子,现在有时候回头看一看,自己都很感动。每年我必定回国来探亲,所以自己平时省吃俭用花费各方面都很省,这把钱都积下来,一方面给父母每个月寄回去,每个月寄三百美金,另一方面,积累下来买机票回国,另外打电话的费用,当时这个打电话费用还挺高的,不像现在话费低下来了,但是每个礼拜打电话一打总是忘记时间,讲起来都有一个多小时,很多同学都跟我开玩笑说,“像你这样子花费这么多,打电话都不稀罕钱,每年还回家探亲,机票费,买这么多带回家里的礼品,你这钱要是积累下来,你都可以买一部小汽车了。”当时我只是骑一部自行车,每天上学,冒着风雨,那都是骑着车上学,四年都没有买小汽车,不像很多留学生到那里没多久,家里也有钱了,自己的钱多就买了汽车。但是虽然我没有买汽车,把这个钱用在跟父母沟通交流、让父母安心这上面,我觉得心里很踏实、跟父母就没有代沟啊。所以我跟我母亲不仅像母子,真的像知心,无话不说。这个孝,要有一体的观念。把这个一体的观念落实出生活言行,那这就叫孝道。这个一体是什么呢?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这叫道、这叫做本性。那我们把这个一体表现出来,从哪里开始表现呢?对自己父母开始,对待父母能够尽自己的爱心,然后把对父母的孝心展开,对老师、对兄弟姐妹、对亲人也是这样一体的爱心,另外到了学校里对同学,走到工作里面对领导、对同事,走到社会里面对社会大众,不管走到哪里都要用这一体的爱心对待全世界的人。这是《弟子规》上讲的“凡是人,皆须爱。”

为什么皆须爱呢?“天同覆,地同载。”“天同覆,地同载”就是讲的一体的意思,原来宇宙万物跟我一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这种观念叫做孝。而且在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还是一体。你看孝字,老字头,老一代上面还有老一代,父母上面又有父母、祖宗,一直追溯到远古,无尽的过去;子一代下面又有子一代,儿孙下面又有儿孙,一直到无尽的未来。无尽的过去和无尽的未来无始无终,都是一体啊,这才叫做大孝。圣人就是把这种大孝、至孝证得了,表现出来了,所以他不仅爱现前的大众,还爱以后的大众,他有对这种未来、下一代那种爱心,他起心动念都会照顾到未来,就不会把子孙的资源拿来现在糟蹋了。你看现在,搞很多这些污染的工业,为了现前的暂时的经济的腾飞发展,搞这些污染的工业把大自然资源环境都糟蹋了。那么谁承担苦果呢?我们的儿孙呐,我们的后代啊。那我们这样子做,就对后代不负责任,没有爱心,这就不是孝啊。所以讲到这个一体的观念是很深很深的。

整个圣贤的学问可以说用一个孝字可以概括了。圣人横说竖说,不管怎么说都离不开这个孝字,因为孝字就是仁爱。那么如果真正懂得孝的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不是难事了。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叫治国平天下啊。那么只要以孝来治理天下、来对待世界各国,这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并不难实现。

其实这个问题的讨论,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你看孔子跟他的学生们就展开了这么一个讨论:有一天,孔子在跟这些同学们一起座谈,孔子就发问了、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孔子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他这个问题提出来,这是讲,先王那是古圣先王,这是讲的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他们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极为重要的道理可以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顺天下”,让天下人都和顺,“民用和睦”,让百姓都和睦,上下级之间,这些政府跟大众没有怨恨,你看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吗?“汝知之乎。”你知道吗?这个孔子你看提出这个大问题,那么在孔子旁边有一个学生叫曾子,曾子是曾参,他是个大孝子,他在老师旁边奉侍,当他听到老师这么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发出来了,曾子在旁边立即就恭恭敬敬的起来请问老师,向老师先作礼然后再请教说,“我曾参并不聪明,我哪里能够知道有这种先王的至德要道呢?请老师给我详细的说明。”你看曾参对老师这样恭敬、这么样子的谦卑来请教,老师看到这样的好学生心里很欢喜啊,为什么曾参能够有这么高的成就?他这是属于孔子的一个传人,德行是第一的,曾参有这样的德行学问,因为他本身是个大孝子,他对于自己母亲奉侍尽心尽力,这种孝心带到了老师这边,自然对老师也是恭恭敬敬,所以这个孝跟敬是一体的,敬就是弟啊,“首孝弟”,“弟”就是恭敬。所以老师见到这样子的恭敬、好学的学生必定是肯教、很欢喜的教,把自己毕生的学问都和盘托出。所以孔子见到曾参这 样请教马上就把答案说出来,他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孝道,它是德的根本,它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源泉。

所以教孝从哪里教起呢?教育从哪里教起呢?从教孝开始教起。“教之所由生也。”教育要从这里产生的呀。所以从这句话我们就了解了,孔子教人必定先教孝道。所以这就是在《孝经》里面,孔子为我们阐述从天子到老百姓,我们说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人之行,莫大于孝”,只要你是人,你最可贵的德行就是孝道。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做官、国家领导人也好,你做官员、公务员还是做社会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乃至下岗了、退休的老百姓,最可贵的德行都是孝。

因此,《孝经》里面你看孔子提醒国家领导人,要真正治理国家,真正要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要怎么做呢?《孝经》上说得很清楚,天子之孝就是“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这个意思很清楚,做国家领导人、天子要以身作则,把这个孝道做出来,对自己的父母尽孝,然后把这种孝心扩展到天下国家,用孝来教化百姓。所以这个孝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

而中华文化,我们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就为我们讲得很清楚,他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大会议当中,他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是说得太好了。中华文化的根是什么呢?是孝啊。因为有孝的根,所以中华文化才有这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才能使这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我们看到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古国就只有中华文明可以历久弥新,别的文明古国为什么都衰败了呢?主要的原因是中华民族注重孝道。

2007-12-28 2B “谨、信。” “汎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所以《弟子规》开宗明义就讲到“圣人训,首孝弟。”古圣先王、圣贤,通通都是教导百姓孝道,所以大家有这种一体、一种团结的观念,那么国家领导人有这个意识要振兴祖国,用什么方法呢?用孝教育,用孝的教育最好。现在科技发达,媒体作用就很大了。国家用国家的媒体来教导大众效果就非常显著,那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央电视台在前不久连续播出关于孝的电视连续剧,比如说《温暖》,比如说《家事如天》,这些都是教导人伦道德、教导孝道。像《温暖》这个电视剧,它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它所用的题材是在2005年初所评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一位大孝子的故事改编。这位孝子叫田世国,他是广州市的一名律师,他的母亲患了尿毒症,肾要把它切除,要换肾才能让他母亲活下来。当时家里面每一个儿女都争着要为自己的母亲献肾,这个田世国是老大,大儿子,38岁,所以他说了算,就决定自己把肾捐出来,还不让他的母亲知道。因为母亲非常爱儿女,如果知道儿女为自己要捐肾,这个母亲宁愿跳楼也不肯接受,所以田世国跟医院的医生都商量好,告诉他母亲这个肾是从外面来的,不是自己家的,是买来的,然后在换肾的时候,医生先从田世国身上,把他的一个肾切下来,然后立即移植到隔壁手术床上面他母亲的身上,这个手术也很成功,后来母子都出院了。而令人感动的是,当这个母亲和儿子同时出院,这个母亲还不知道这个自己身上新的肾来自于他儿子的。所以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对于田世国的这个评价,说这是“慈母身上肾,孝子一 19 片心。”讲捐肾救母,那是大心、大行、大义。田世国一个人为母亲献上肾,他自己对记者说,“我自己并不觉得我好象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我自己觉得这是应该做的。母亲生我们养我们付出了多少辛劳,我这里献一个肾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样的一个孝子就感动了全中国,所以中央电视台还特别拍摄了这部《温暖》的电视连续剧,以他的行为来作为题材,教化全中国的老百姓,这也是国家政府非常懂得用孝道教化百姓的作用。《孝经》上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真正要想和谐社会,让全国的民众团结和睦、相亲相爱,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孝道,所以这教孝道,利用媒体播放电视片、播放电影进行宣传,包括这种感动中国的活动评选、十大孝子的活动评选等等,那么现在我们都看到在全国各地展开,这都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你看看《弟子规》上简简单单几个字“圣人训,首孝弟”就够我们去发挥、够我们去落实的了。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而弟就是孝的起用。孝是讲一体,弟就是讲恭敬。那我们跟所有的人是一体的,我们不要说宇宙万物了,就说人吧,我们跟所有人是一体的,对待别人必须要用恭敬,对待自己必须是谦卑,这是德。所以这个弟它也是孝,它是把孝的这种心表现出来而已。这种恭敬也要从对父母开始,然后扩展到对一切长辈、对老师、对我们年长的人、位高的人、德高的人、声望高的人,凡是有比我们要有长处的、高的这些所有人都要恭敬啊。这种恭敬也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并不是刻意的,刻意的那种叫虚情假意,那种不是弟,那个是别有用心。所以你看《孝经》上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爱人、敬人要先从父母亲开始。这叫做由近而远,这是仁爱的落实,都是由近而远的、不能够倒过来。如果一个人他对于领导很恭敬,但是在家里不恭敬父母,你想想他这是有弟吗?他没有弟啊。他恭敬领导是别有用心,为什么呢?领导管着他呀,他想升官、想升工资、得奖金,那都得领导说了算,他是为了工资、奖金、为了升官才恭敬领导而不是真心的。像这种人,领导在位一天他就恭敬领导,领导一不在位了,他对领导理都不理了,心里完全只有功利而没有道义啊,这种人能够重用吗?他想的都是自己,如果真给他升官,他做到高位上去了,他能够为百姓去谋幸福吗?当百姓的利益跟自己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必定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上啊。所以选择官员,首先要看他有没有孝,孝敬父母他才可能孝敬别人,爱父母他才会爱百姓,所以懂得这个道理才理解,为什么古代选拔贤能、任人都是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廉。他举孝廉,因为他能够孝顺父母就能够忠于祖国、就能热爱人民。这八荣八耻头两条,这都是孝心的表现。

下面讲“谨、信。”

孝弟德行建立了,还要在谨信上面去落实。所谓谨,就是一种生活态度,要恭谨,叫谨慎。做人要谨慎、要小心,不至于会犯错误,凡是犯错误那都是不谨慎。对待自己这些很多的毛病习气也要懂得常常关照、留意才能够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过来,这叫谨。比如说爱发脾气,爱发脾气伤人害己都没有好处,要真正戒掉这个毛病,那就要在谨字上下功夫,真正遇到什么事情来了、不顺心的时候,这个火要上涨了,马上要提起一个念头,哎呀,我不可以发脾气,发脾气是伤人又害己还于事无补,对于这个事情来说,反而会更麻烦,造成更大的麻烦。提起一个正念,有这种正念,平时就得在谨字上用功,常常都能够关注自己的念头,而不忘失正念,这是谨字做到了。所以真正把谨做好了,你这一步 20 一步就是向圣贤迈进了。古人讲“克念作圣”,当我们起念头,这个念头不对了,马上把它克服,这都是用谨的功夫啊,久而久之就能成就圣贤的品格。

信,是讲做人要诚信,要讲信用。如果人不讲信用,人人都会怀疑你,因为你没有信用,大家怎么会相信你呢?所以说话行动,都要以诚信为原则,真正把诚信做到了,自己也是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大家都会信任你,你的感受会幸福,那么我们的事业必定成功,为什么呢?真正有信用的人,大家跟你合作会很欢喜,很愿意帮你,特别是在生意场上,做生意最关键的是信用,你到银行借贷,它也要考察一下你的信用如何,所以诚信的人可以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人如此,国家也如此。有一天,孔子跟他的一个弟子在讨论,他的弟子是子贡,子贡就问孔子,他说“一个国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孔子跟他说了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具足了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子贡就问孔子“是哪三个条件呢?”孔子是曰兵。曰食。曰信。这是讲第一要有兵,就是兵是讲国家机器,军队、警察这是兵,是统治的一个工具;第二个是食、粮食,百姓吃粮食,就是生活要满足;第三个是信,国家要有信用。子贡他很会问,所以好学之人,他就懂得再抓住机遇问这个问题,子贡就问夫子,他说“如果这三者必须要去掉其中之一,先去哪一桩呢?”孔子就说“去兵。”先要把国家机器去掉,剩下粮食和信。因为一个国家百姓要生存,国家要讲信用,要取信于民,哪怕是没有军队了、没有国家机器了,这个国家还能够生存。子贡继续问了,说“如果剩下这两桩事情,必须还要去掉一桩,去掉哪个?”孔子说“去食。”人民甚至可以没有饭吃,但是对国家的这种信任不能够没有。换过来讲,国家可以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但是它对于百姓一定要有信用。所以孔子说“民无信则不立。”如果国民、百姓对国家政府都失去了信心,那么国家就立不起来了。所以可见得信是多么的重要。

这个信引申来讲还包括信念的意思。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要有信念,我们讲志向。如果人没有了信念、没有了志向,他的人生没有了方向、没有目标,哪怕他是吃的饱,穿的暖,那叫做混日子,一天到晚说句不好听的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个人生怎么可能幸福呢?怎么可以得到成功?更不要说成圣成贤了。所以人要立志,立志做什么呢?立志做圣贤。圣贤人的生活一定幸福、圣贤人的事业一定成功。所以学习《弟子规》我们也要有一个正确的信念,这个信念是什么呢?要学做圣贤,幸福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

下来讲“汎爱众,而亲仁。”这个“汎”是广泛的意思;“爱”是仁爱;“众”是社会大众;以这个广泛的爱心对待社会大众,我们讲博爱。这个爱心从哪里来的?这个爱心就是孝心。我们刚才讲的,孝就是一体的观念,跟父母一体才能对父母尽孝;跟社会大众一体才能够对社会大众博爱。所以这个爱心就是来自于跟社会大众一体的观念,而一体的观念,这是宇宙的真相、宇宙本来是一体的,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这个道、本性都是生养万物的本体,所以对待大众都有一种无条件的爱心,为什么呢?对待自己有什么条件可言?都是一体的。就像你自己身体上,比如说左手哪里痒了、哪里痛了,你就赶快去抚摸他,用右手去抚摸,难道右手跟左手讲什么条件吗?谈什么价格吗?你给我多少我才帮你?没这个事,一体的嘛。这种爱是无条件的爱。

要养成这个一体的爱心也有一个次第,从哪里做起呢?从“爱亲”做起。孟子讲的“亲亲而仁人。”这个先要对父母亲尽孝道,要爱父母,再扩展到爱别人,爱别人就是仁,对待比自己年长的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比自己年幼的像对待自己的弟弟甚至是儿女一样。所以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汎爱众”。“汎爱众”孟子说“天下可运于掌。”这句话说,你想构建和谐世界,那是小儿科啊、易於反掌,把这个爱心扩展到世界就是和谐社会。关键是我们自己要真干。

下面讲“亲仁”,这是亲近有仁德的人,我们讲亲近君子、亲近圣贤。这种亲近就是向他们学习,因为跟这些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我们的德行学问才能够提升。讲到这里,这个“仁”不仅是有仁德的人,还包括这些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仁德的、圣贤的人,他们智慧的结晶。那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有仁德的人,可以在这个古圣先贤的书籍里面找,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是很重要的,学习传统文化就是“亲仁”,帮助我们提升。这些都是圣贤人的弟子,那这是我们应该去学、应该去做的。所以上面讲的六条: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是讲我们要修学的、力行的部分。

底下讲“有余力,则学文。”

在这前面六条的这个基础上落实了,有了力行的功夫,就是你做到了,你有余力就应该学文,学文是学什么呢?学古圣先贤的教诲。在《论语》上面,这句话原话是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在我们力行基础上,有能力一定要学文,为什么要学文呢?因为学文、学习古圣先贤教诲,帮助我们提升。如果我们自己不学习,凭着自己的那些想法去做,往往可能有偏差。因为自己的思想难保会有错误。因此“学文”跟“力行”要把它看的同等重要。所以这里讲“力行”和“学文”不是说先力行再学文,而是边力行边学文。学文帮助我们力行,力行也帮助我们学文。为什么呢?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真正去力行,真正去做到了,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的体悟就更深了。这种体悟帮助我们更加提升对于圣贤教诲的这种学习和领会。所以你看《弟子规》上都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从《弟子规》这个文字上我们看到,力行和学文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真正叫做力行学文合一,相辅相成。

学文是帮助你理解,力行是行。解行并重,知行要合一,不学文,你怎么知呢?不知道啊。不知道该怎么行,所以从总序这个提纲我们可以归纳《弟子规》的一个宗旨,这个宗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说明:“敬德学文,知行合一”为宗旨。这个敬德包括《弟子规》前面的六个部分,就叫做孝、悌、谨、信、爱众和亲仁这六个部分,六个部分都是帮助我们增进德行的,这是力行的部分。后面“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学文,帮助我们知,知行要合一,解行要并重,这样我们提升就快了,我们的修学就不盲目了。

那么学文这方面要知道也不是乱学。《三字经》里面你看刚才讲的前八句里面,第七、第八句叫做“教之道,贵以专。”这是我们学习的方法。教也是学,教学这个方法是什么呢?“贵以专。”专就是不杂。学要一门深入,常时熏修。学要学一门。《弟子规》上讲“此未终,彼勿起。”所以我们不要同 22 时学很多东西,那样学脑子都学乱了,那种学文不能帮你一心,所以学要把心定在一门上。比如说我学儒家,先学《弟子规》,《弟子规》没学好、没做到,我不能够换科目,一定要把《弟子规》做到了,我才能换第二个科目,这是专。那么《弟子规》做到了,再学《论语》,《论语》是孔子的言行,我要学的跟孔子一模一样,那个学《论语》才毕业,没有学得像孔子一样的,我不改变科目,一遍一遍的学,学了之后跟人家讲,边学边讲,教学相长,这样子学,快了。

学习目标我们要很明确,懂得了《弟子规》这个宗旨,叫“敬德学文,知行合一。”那我们就明了了目标是什么,这个宗旨和目标就有因果的关系。宗旨是因,目标是果,我们这么去学、这么去做,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结果我们说有三桩事情:你可以得到幸福的人生;你可以得到成功的事业;最后你可以成就圣贤之道。这是三个层次不同。当然我们目标要定的高,既然要学,就学做圣贤,圣贤都达到了,你的幸福人生、成功事业当然也自然而然得到。那么《弟子规》可以说是入手处,最方便,它最容易学。为什么呢?《弟子规》里头教导的方法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从小事当中来学着成就圣贤。在这个生活的平凡小事当中入圣贤之道,就在生活当中把自己的不良习气给磨掉、给改掉,慢慢、慢慢让自己的本性本善彰显出来。所以圣贤的克己功夫在哪里学?就在你的日用平常。所以离开《弟子规》你在哪里学一个圣贤功夫?圣贤功夫都得在自己日用平常中去检点、去反省、去改过、去省。

所以孔子他曾经讲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这句话是说,要学仁,学习仁的方法在哪里呢?要懂得从最切近的事情里面能够学习仁,也就是在你的日用平常当中学习圣贤之道,所以《弟子规》你别小看它,虽然讲的都是平常的小事,小事里面每一件事情看你会不会用心,你会用心,圣贤之道都并不遥远,不会用心的,哪怕是你把《四库全书》都读通了、背熟了,你还不是圣贤,你充其量可以称为一个儒学家,你的儒学很有造诣,可以写论文发表,但是你的仁德、你的本性本善没有显发出来,那不是孔老夫子所希望我们做的。那么换过来讲,如果我们能够落实《弟子规》,哪怕是我没有读过四书五经,没有碰过《四库全书》,对于儒家的经典我一本没读过,我只读过《弟子规》,我能不能够成就仁德呢?能不能成就圣贤呢?还是可以。只要我们百分之百做到,把我们的存心真的改过来了,不再用那种自私自利的心,不再用那种习气毛病来对待我们周遭的人事物,而是完全用《弟子规》里讲的圣贤之道,那样子我们也能成就圣贤。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个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仁,而仁很遥远吗?孔子说,仁并不遥远,“我欲仁,斯仁至矣。”我真想去行仁,力行《弟子规》,这叫行仁,那么仁就到来了,不知不觉我就成为一个仁德的人。所以学习的目的我们要很清楚,是成就我们的仁德、成就圣贤,不在乎我们懂得四书五经多少,不在乎背的多少,背不背不是关键问题,关键在我们做到多少,做到了,“斯仁至矣”,没做到,那么仁还是很遥远。

这样子我们就能够明了,什么人应该学习《弟子规》,再广泛点讲,什么人才应该学习圣贤之德呢?所有的人都应该学习啊。当然学习、人里面有程度高低不同,这个程度孔子分成三个等级,这是在《论语》里面讲,“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是讲,上根之人,他的智慧,我们说他的程度很高的,是谁呢?“生而知之”,一生下来他就很仁厚、很有孝心、很有爱心,这种人是上等之人。什么人叫做生而知之?其实每个人本来都是良善的。“人 之初,性本善。”为什么有这个程度高低不同啊?通通都因为教育的问题。《三字经》这样讲到“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你不教他,他就可能从上等人变成中等人,或者中等人变成下等人,甚至下等都达不到了,这个人没救了,这都是因为他后天所遭到的熏习,如果他熏习的善的,那么他是上等人,如果他熏习的不善,那么他就变成下等人。生而知之的人他也是教出来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呢?母亲怀孕的时候就要去教了,这叫胎教。

孔子最仰慕的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都是这里讲的生而知之的人,那真的叫做圣人。要知道文王的母亲叫做太任,太任生文王、怀孕的时候,那真的是一言一行都非常谨慎小心,因为太任知道,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有知觉,假如自己行为造作不善,必定影响胎儿,对他是个污染,所以言语造作甚至是起心动念都非常谨慎,不允许有一个不善的心行。所以当时,怀孕期间她做到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说傲言。”凡是那些不好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胎儿接触到的都是良善的教育。所以古人讲,有胎教致使文王有圣德。文王的圣德怎么来的?这是他的母亲教出来的。母亲在胎教里面就懂得这个道理,就对孩子负这个责任。那么文王娶了太太叫做太姒,生的武王周公也是这个样子,文王的祖母太姜,她生的是王季,王季是文王的父亲,这三太都是非常贤德的女子,所以养出圣人儿子。所以太姜、太任、太姒,周朝开国三太,这三个女人,你看为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要感谢这三个女人呐,所以胎教多么重要。

现在人称呼妻子叫太太,太太这个名称怎么来的?就是出自于周朝开国三太。所以太太的名称那是一个非常尊贵的称呼,称呼妻子做太太就是什么呢?希望你这个妻子将来能养育出文武周公这样的圣人,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世界培养圣德之人,所以这个太太、女人在家里培养儿女,那都是圣贤人的事业,真的是“蒙以养正圣功也”。那是太太负起的责任、太太的使命,比先生更重要。很多人说中国是重男轻女,好象男子的地位高,女子的地位低,那是种错误观念,你看看中国重视的是妇女的德行,妇女的使命。传宗接代、培养后代都是女子使命。所以古德曾说,“天下国家的安危,女子手中的权力操之大半。”所以怎么可能说先生地位比太太高呢?反过来说还有道理,太太地位比先生高,因为她使命重大,从胎教就开始了培养儿女。

当时我母亲也是很重视胎教。我出生在1973年,那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这些传统文化书籍,只有《毛泽东选集》,那我妈妈当时跟我的姥姥一起住,我的父亲在兰州,我母亲在广州,相隔很远,生活都很清净,朝夕都跟姥姥在一起。我的姥姥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家庭妇女,从来、一生没有发过脾气,对自己的先生,对自己的儿女都非常的关爱,这是性格非常好,真的是温、良、恭、俭、让,有很厚的这种传统美德。所以我母亲跟我姥姥在一起,耳闻目染,感受这种温、良、恭、俭、让的德风,也是在姥姥身边尽孝。这种潜移默化,这是对我的一个胎教,所以我从小到大,我母亲说,我都很听话、很孝顺,很少说跟父母顶嘴的时候,违逆父母的事情没有干过,这就是胎教奠定基础。这是讲上根人要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的那是次一等。这是“学而知之”,教育很重要。小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圣贤的教育,落实他的德行的根基。因为长大了以后再教就很难了。教育要从小开始。古 24 人讲,“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教育从哪里开始?婴孩就开始。教媳妇家规,媳妇刚过门的就开始教了。时间久了她受的污染多了,就很难教了。

难教的人是谁呢?底下“困而知之”。这是我们现在人,大部分人小时候都没学过中华传统文化,就像我们这一代,出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革的这个余毒延到我们这个青少年时代,“破四旧”把这个传统文化把它废弃掉了。所以没有真正认真学习过。这是什么呢?受困了。导致我们这一生行为、观念很多偏差,生活在烦恼、痛苦当中。那现在有这个机会学到《弟子规》了、接触到传统圣贤文化了,那可要使劲干,亡羊补牢。那我们这个程度就比较低了,但是低没有关系,只要努力还能补救。怎么努力呢?《中庸》上面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就是人家看一遍的就看懂了,我就看十遍,我也能看懂啊。人家读十遍我就读一千遍,这样子发愤图强,即使是根性愚钝的,我们这个程度低的也能够赶上来,最终也能够开显我们的本性本善,我们的智慧也是本有的,也能够成就。所以要学,必定从《弟子规》学起。《中庸》上讲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要学习圣贤之道,要循序渐进,走远路,从近处开始走,登高也要从低开始一步一步的登,这样渐渐的,《弟子规》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只要自己不灰心,奋勇向前,圣贤学问我们一样可以成就,本性本善必定可以恢复。好,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2007-12-29 3A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弟子规》。我们昨天共同学习了总序,那么今天我们从“入则孝”开始学习。这“入则孝”是《弟子规》正文的部分第一篇,其中包括二十四则事情。篇名“入则孝”顾名思义,就是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也是圣人教化大众的根本,那为什么要教孝呢?因为圣人懂得宇宙万物跟我是一体的,我跟一切的人、一切的事、一切的物都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这个事实圣人晓得,所以他看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看待自己一样,这一种一体的观念就叫做孝道。

我们昨天有谈到“孝”这个字就代表一体:近的来讲父母跟儿女是一体,展开来说呢,老一代跟子一代一体,过去遥远的祖宗跟未来无尽的绵延下去的子孙也是一体;这是从时间上说,从空间上说整个宇宙、十方都是一体。真正证入了这种一体的境界、彻底认同了一体,这个人就叫做圣人。我们要学习圣贤之道从哪里入手呢?就得从学孝开始入手。所以这篇篇题叫做“入则孝”,这个“入”它也可以引申解释为入手处。圣贤之道从哪里入手啊?从孝道入手。所以孔老夫子 在《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这个意思。教德、教圣贤之道要从孝道入手。圣贤之道就是培养我们一个一体的爱心,这个爱心里头没有分自分他,没有你我对待分别。有人说是爱人如己,这个爱人如己这个观念都已经隔了一层,因为还有个人、还有个自己,真正入了一体的境界,哪里有人、哪里有自己呢?这才是真正圆满大爱。

那么爱心的原点在哪里啊?就在父子有亲,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那种亲爱,那是爱的原点,因为这是我们最容易体会的。我们跟父母一体,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身体从哪里来?父母那里来。所以《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每一样器官、小到一根毫发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父母生我们出来,把我们养大,所以我们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开始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敬,这是自爱啊。自爱才能够真正爱人,自重才能够尊重别人。把这个爱心扩展,父母跟我一体,所以我要尊重、敬爱自己的父母,那一切人跟我是一体,我也要尊重、敬爱一切人,逐步逐步扩大自己的心量,最后这个心量涵盖宇宙万物,这样的人就叫圣人了。所以在《孝经》里面,你看曾子在《孝经》里向夫子提问,说“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圣人的德行可不可以说比孝、孝的德还要再高出一筹?换句话说,除了孝德以外,还有没有一种德可以是更高的,堪称圣明之德?结果你看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孔子说“夫圣人之德,有何以加於孝乎。”孔子说得很明白,圣人的道德,哪里能够说比孝再更高的呢?换句话说,圣人之德就是孝道,把这个孝心做得圆圆满满,那就是圣人。所以儒家的教育,是以对父母的那种爱心为中心,从孝开始展开,对待兄弟一定是友爱和睦;对待夫妇一定是讲究道义、恩义、情义;对待领导一定是忠诚;对待人民一定是全心全意的去服务。这是从爱父母这个心推展至爱万民。所以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老人,尊重敬爱,然后扩展至对一切人的,比我年纪大的都要尊重敬爱,这个“老”字就是尊重敬爱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对待自己的晚辈,比自己年纪幼小的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是儿女一样,那么都叫孝啊。所以圣人提倡以孝治理天下,以孝治天下必定能得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孔子在《孝经》里面讲,什么叫圣治啊?他说:“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圣人用什么来治理天下呢?用教育。教育又以什么为先呢?这是《礼记》上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又以什么为先呢?以教孝道为先。为什么呢?因为他所因的、就是依靠的,这个孝是人根本。用根本来治理天下,自然得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这叫做“不肃而成”,你不必用严肃的法律去治理,自自然然就能够有和谐社会。所以法治哪里够礼治好呢?要能够用礼治、用教育,这是一个必要的手段,让大家都能够孝敬父母,自然能够民风和睦。所以孔老夫子说,这就是古圣先王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所以整个《弟子规》不能小看,它里面含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不仅是修身齐家,还能帮助我们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现在说的和谐世界,让天下太平啊。

那么从哪里做起呢?和谐世界从我做起。不能够要求别人做,要求别人做自己不做,那就会起争执。圣贤之道都是要求自己,没有说拿圣贤教育去要求别人,那就全搞错了。从我做起哪里入手?就是从生活小事、点点滴滴那里去培养自己的孝心,所以“入则孝”一篇里面所谈的内容都是生活小事,如果在这里面看不出门道,你会小看他,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好象不值一提的,为什么要拿出来大讲特讲?这样子想法就错了,那是不会学啊,真正会学的人都是从这个小事的道理里面去体会圣贤人的存心,去体悟治国平天下的治国要道。所以这些事情,我们要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确实要每一件、每一件要认真落实。这些事情是什么呢?本篇讲的二十四桩事情,这也是举一个大概,每一条里面涵盖的意思都无限的深广。《弟子规》别看这是一个好象是童蒙的教材,可是每一条都是具有无限深刻的圣贤哲理,看我们会不会学。所以浅的人看就浅了,深的人看《弟子规》他就深。

那我们来看第一条:“父母呼,应勿缓。”

这一句话在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父母叫我们,我们要马上去答应,不能够迟缓。这个要求小孩从小就要学的,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如果是父母叫我们,我们就拖拖拉拉、迟迟疑疑,表现出来的样子,那就是一种傲慢,恭敬心就没有了。所以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孝敬孝敬,那孝字下面还有一个敬字合起来,所以没有敬,就没有孝。在孔子你看他有一次说到,他说如果是对父母能够用物质上去供养,你给父母很丰厚的生活的补助养父母,这个算不算是尽孝呢?孔子否认,这不算是孝顺。为什么呢?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就是你要养狗、养马,那也是养,那么养狗、养马跟养父母有什么区别呢?夫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么你养父母不等于养一个宠物,有什么区别?哪能叫尽孝?所以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联系起来。而真能够有这种恭敬父母的存心,我们说这个人就有福了,他在家里已经习惯养成了这种对父母温和柔顺的态度、恭敬的存心,踏入社会,他这种气质一定会引起对他的重视,领导一定喜欢这种人,这一种恭敬的存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父母呼”这个“呼”,如果是父母开口叫到了,那当然“应勿缓”,那父母没有叫到的呢?我们也要去体会父母有没有这种需要啊,父母有时候不一定是口上在呼叫我们,口上呼叫已经是万不得已了,我们要懂得听到父母的心声、父母的需要啊,不待他开口我们就要“应勿缓”,这叫做真正的孝道。我们说在《孝经》里面请问孔子的这个学生曾子,他就是个大孝子。他真正“父母呼,应勿缓”做的很圆满了。有一天他上山砍柴,曾子母亲一个人在家,结果来了一个朋友来找曾子,曾子的母亲一下子慌了神了,不知道怎么样招待这个朋友,想着曾子上山砍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她怎么样子把曾子唤回来呢?那个时候也没有手机啊,突然心生妙计,就用牙齿把自己的手指咬了一口,咬出了血,我们说十指连心,一咬破手指,心痛,谁心痛呢?曾子在山里面已经感觉到心痛了,你看看曾子是念念都是念着父母,所以父母的心一痛,他都感觉到,在山里面有感应了,赶紧就跑回家来,不知道家里发生什么事,回到家里一看,原来是有朋友来访。母亲就告诉他说,因为朋友来了,就想赶紧把你唤回来,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唤你,就只好咬破自己的手指,让你能够感应。你看看纯孝之心,可以有超越时空的感应。所以《孝经》上有一句话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孝悌存心到了极处,真的可以跟天地万物、一切生灵感通了。这叫做“通于神明”。这个四海都能感通,为什么能感通呢?因为是一体的,只是我们太麻木了。为什么会麻木呢?因为我们自己的心里面都存着自己的物欲、自己的欲望,自己的那种想法、那种妄念把那种本有的那种功能,感通的功能给障蔽住了、屏蔽起来了,所以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呼声、不能感知父母的需要。

有一个单位的年轻女子,在休息日都去跟朋友到KTV场所去唱歌,这每天唱一唱,唱到很晚,晚上又去酒吧喝酒,等到回到家里来的时候都已经是深更半夜,在回家的路上才看到手机上面留着有很多个未接电话,都是父母打来的。回到家里还看到父母因为在家里等待她,等到面色都憔悴。所以父母的呼叫都没能够听得到,被那些KTV的那种大喇叭、大音响的声音给覆盖住了。其实哪里是喇叭、音响的声音可以覆盖的住呢?其实是自己的物欲把自己的心给覆盖了,所以不能感知到父母的呼声,为什么曾子可以感知到呢?为什么我们手机、电话都不能够知道呢?所以要真正能尽孝,平时要懂得在“格物致知”上面下手啊。《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我们的物欲,才能够得到真知、真智慧。如果不格物、没有办法致知,智慧都被物欲给蒙蔽了。真正能把物欲放下了,让我 们的心地清明、透彻,这样才能跟天地万物有感应啊。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只要父母有丝毫细微的起心动念,我们也能感知,这是一个纯孝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就要先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慢慢提升自己的境界,要知道真正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他已经在这里积德了、积福了。如果父母呼他不肯应,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往往会出乱子。

有一个将近三十岁的青年男子,他读这个《弟子规》,翻开第一页就看到“父母呼,应勿缓”这一句,心里面非常感慨。他说,想起自己少年时代遇到的一件事情,让他刻骨铭心。那是他上初中的时候,他的父亲一套宿舍、他住在父亲单位的一套宿舍里面,常常就跟院子里的同学一起玩乐。有一天男同学招他一起给一个女同学过生日、开生日Party,正在他要出门的时候接到了妈妈打来的电话,告诉他说今天澡堂开放了,你跟我一起去澡堂洗个澡,这是北方人,他要到澡堂洗澡的。这个孩子当时就在犹豫,是听妈妈的话还是要跟自己的这些同学一起去玩乐呢?这个人算是有孝的根基,他想到妈妈从小到大为自己日夜操劳很不容易,妈妈叫到了,就应该听妈妈的,于是拒绝了同学们的这种邀请,他就不去玩了,就去澡堂洗澡去了。这件事看起来好象是很平常,当他洗完澡以后,第二天上学了,结果上学以后才发现,原来昨天晚上他的那几个同学,跟那个女生一起喝酒作乐搞到很晚,结果那几个男生喝醉了酒,竟然把那个女生给奸污了,当场被警察给抓住,把这些少年人都送进了少年管教所,这一过就是几年。后来这个听他妈妈话的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又考上了重点大学,而且毕业以后到一个很好的单位工作,当他工作的时候回到家里,偶尔也会遇到那些儿时的玩伴,曾经住过少年管教所的人。看见这些人从管教所出来以后也都没有振作起来,年纪已经不小了,有的人就是蹲在大院里面下下棋,有的人可能搞一点非法经营,就混日子,看到这位事业有成的人回来,大家看到他也都不好意思,躲躲闪闪的,也都是跟他苦笑一下,也都没说什么话,你看两条路截然不同。那么两条路截然不同,在路分盘桓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孩子一念之间的时候,他一念,生起感恩父母,他做到“父母呼,应勿缓”,因此就走上了正路,不至于堕落啊。假如那时候“父母呼,应勿缓”他没做到,跟这些孩子、同学们去玩乐,自己喝醉了,也难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所以回想起过去,这个年轻人非常感激自己的母亲,可能他的母亲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他真正了解听父母的话多么重要。

那我们自己回想一下,从小到大,其实父母在无意之间救过我们多少回啊。所以父母的恩德真是恩重如山。那我们要报答父母这个恩德,要常常提起这句“父母呼,应勿缓”,这就是报答父母恩德。很多年轻人长大了,也有很好的事业,就很忙了。父母的呼声已经是充耳不闻了,父母的需要已经是麻木不能感知了。我们看到在去年的母亲节,在《广州日报》采访了不少的父母和儿女,特别采访母亲。首先问这些儿女,母亲节来了,你们都谈一谈你们要怎么样尽孝。结果这些儿女们都说,我要赚大钱,我要买洋房,买这个汽车供养我母亲。他们认为这样是尽孝。又问一下这些母亲,你希望你的儿女为你做些什么?结果这些母亲没有说要儿女给她买洋房、买汽车,而很多父母都说,我只希望儿女不要太忙了,这个周末能够陪我吃一顿饭。你想想父母的这种需要、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得到啊,我们能不能够“应勿缓”啊,反而可能常常用一个忙字作为借口,这个周末太忙了,公司还有事情或者是说领导请吃饭,反正种种的借口,就把父母给搪塞过去啊,总是心里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把他的公司、把赚钱、把讨好领导放在了首位。所以别看这是生活的小事,这小事当中够能看到我们 28 有没有真实的孝心,人忙于名闻利养的追逐当中,心就会越来越麻木不仁了,忙到最后,真的,人生的方向都盲目了,到最后心里是一片茫然,忙到底,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呢?所以父母的呼声,我们不可以忽略了。

当然父母要培养孩子孝心也要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像有一幕这样的情景,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三、四岁的小孩正在地上玩,年轻的母亲就要拉他回家,但是这个小孩不肯回去,在地上耍赖、打滚,就是不肯跟他母亲回去,结果叫了好几声,这个孩子都没有理会母亲,这个母亲就想出一条妙计,从她的口袋里掏出了一颗糖果,然后胸有成竹的走到孩子跟前,对着孩子把这个糖果晃了一下,就这么一晃,孩子眼睛就定在糖果上面,然后母亲就拿着这个糖果在他眼前慢慢的拉了起来,就看着这个小孩就一下子身体就直立起来了。我们看到这幕情景就会联想到什么?马戏团训练那些动物就是这个样子。结果当这个孩子站起来的时候,这位年轻的母亲就问他,你想不想要吃糖果啊?那个小孩二话不说就想要双手去抓那个糖果,结果母亲早有预防,把手一收回来,你想吃,你得跟我回家。于是这个孩子就服服贴贴跟着他妈回家去了。

这一幕场景,大概很多人看到过,可能大街小巷都能看得到,很多的父母都是用这种方法来管孩子的。那我们试问一下,这样去管孩子对不对啊?你想想,她用糖果可以让孩子服服贴贴跟着回家,而母亲的呼声叫了多少次,孩子居然充耳不闻。所以在这个三、四岁的小孩心目中,这个糖果已经比他母亲更重要了。在这么小,父母就已经给孩子心田里种下了这种功利的种子,他可以为了功利而不要道义,那想想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假如他上了小学,他可能为了要一个手机而千般的来打扰他的父母,因为他的欲望随着他的年龄增长了,他已经不只是要糖果了,他要的是手机,那么再长到中学的时候,手机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了,可能父母要去买一台手提电脑了才能够满足他的欲望,上了大学了,可能父母要给他买一辆小汽车才行啊。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的欲望也就无止尽的在这里扩张,最后当父母已经没有能力满足自己儿女的欲望的时候,儿女会怎么做?我们看到一幕幕的人间悲剧啊,多少的父母到年老的时候被丢弃街头,甚至我在马来西亚还听到有一些华人,听说有“放生”这个词,“放生”这是佛教里讲爱护动物,把它的生命放了,放条鱼到河里或者放鸟到深山,结果这些人对父母也来放生,把父母运到去深山老林里面就丢弃不管了,就放生了,甚至也听到儿女为了争夺财产而谋害父母。种种的人间悲剧都是从小教育的理念错误,他教的不是“父母呼,应勿缓”,他从小教的是“糖果呼,应勿缓”,“手机呼,应勿缓”,“电脑呼,应勿缓”,说到底,就是“物欲呼,应勿缓”,他所应的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所以长此以往,社会怎么会不乱呢?所以现在道德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挽救世道人心。

所以这个父母呼,我们看到父母已经不仅是我们自己家里的父母,包括社会里每一个家庭的父母,他们的呼声,我们有没有听到?他们呼声是什么呢?呼吁自己的儿女回头,孝顺父母啊。那我们学了圣贤的教育,学了《弟子规》,懂得了一些中华文化,面对社会中大众那种急切的盼望,希望伦理道德的教育恢复,那我们年轻人也要“应勿缓”。既然已经学到了这么好的中华文化伦理道德,要自己去依教奉行,然后也要把它广泛的宣扬、介绍给社会大众。所以我在去年底,就辞掉了昆士兰大学的终身教授工作,重新来到我的老师,净空老教授身边做一名学生,来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也来讲 29习,把这些优秀的教育介绍给大众。这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和谐社会教学为先。

所以这个父母可以引申,不仅是自己的父母,他包括我们的老师、包括长辈、包括一切比我们年长的人、也包括我们的领导。他们的呼声我们要“应勿缓”。所以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老师希望我们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我们要老老实实的遵循老师的教诲去做到,这叫“应勿缓”。那么父母、老师、长辈们的对我们的希求、对我们的盼望,都希望我们长大成人,做一个有德君子啊。将来能够报效国家、报效人民,再进而把心量扩大,扩大什么呢?涵盖宇宙万物。真正认识万物与我一体,我就成圣成贤了,这通通都是孝啊。所以《孝经》上讲,孝分成三个层次:“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所以孝道,第一个层次是孝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孝的开始,事亲的阶段。从侍奉双亲到侍奉君,君就是领导,他代表祖国,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忠于祖国,服务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终于立身。真正立身行道,修养圣贤的品格,这就把孝做圆满了。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这句意思太深了,哪一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呢?都希望我们做一个有德有才、有一番事业的人,我们要去实现,真正的好老师他也是这样子。我们的国家、祖国、人民对我们也是这种期许啊。真正做到了,这才能够把这句做好啊。

所以你看《弟子规》里面讲的道理,每一句里面都涵盖着无量无边的意思,看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得。这就是《弟子规》也体现出一个最高的哲学精神,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就是任何一条,《弟子规》所讲的任何一条都涵盖着一切的意思。刚才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的这一条也涵盖着圣贤圆满的修学。因为当我们不能够事亲、不能够忠于祖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不能够成圣成贤,那么孝道不圆满,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对我们的盼望,我们没有圆满的应到,所以真正把“父母呼,应勿缓”这条做到了,那就是圆满的圣贤,这是圣人了。圣人所做的也就是这“父母呼,应勿缓”而已。你看,是不是一就是一切呢?一切圣贤之道,都涵盖在这一句话里头,而这句话也涵盖着一切圣贤之道,你这样子去学《弟子规》,那个受用无穷。所以为什么我们的师长净空老教授他跟我们讲,《弟子规》你把它打印出来也就是一页纸,放在天平上面来称,这边、左边放一个《弟子规》,右边放《四库全书》,把儒家所有的典籍都放在右边,这个天平上它们俩重量平等。他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弟子规》它的分量、它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儒家一切典籍。《弟子规》是根,根涵盖着树木花果,这就“父母呼,应勿缓”这一句,就涵盖着所有儒家的典籍,儒家典籍就是教你成就圣贤,成就圣贤就是成就父母的呼声,你要去“父母呼,应勿缓”,所以你要去这里体会得,《弟子规》不是简单的一本童蒙养正的小教材,它是一本帮助我们成圣成贤的大教材。

2007-12-29 3B “入则孝”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那么我们懂得这样学习,这就是有悟性,虽不能够学到像孔子的学生颜回,这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了,悟性最高的,他能够闻一知十,我们虽然没这个悟性,也得会举一反三,这样学就学活了,不是死呆板的,如果只是把“父母呼,应勿缓”理解成父母叫我一句我就动一下,那就叫做学呆了。下面,这第二条,“父母命,行勿懒。”

你看看,讲了一个多小时才讲了一句,这是第二句,证明《弟子规》里面真的是大有学问。那这句“父母命,行勿懒”的意思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命令、让我们做事情,我们马上要行动,不能够懒惰。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这也是小孩学习孝道也要从这里学起,养成一种随顺父母的意思的这种心、孝顺心。孝后面也带一个顺字,孝顺孝顺,顺才能够得到孝,如果不顺父母意思,向父母违逆甚至顶撞,那就不称为孝,所以学习就要学“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我们做事,我们能够迅速的行动,养成这个好习惯,这会一生受益,等到你到学校里面也能够做到“老师命,行勿懒”;走到单位你也能做到“领导命,行勿懒”;那么成家以后“先生命,行勿懒”、“妻子命,行勿懒”,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呐。所以他最后得到的是他自己的幸福快乐。

我记得我二十二岁到美国去留学,在那个学校里跟一位大教授来做研究助理。这位大教授他是在美国,也是一个比较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工作效率很高,产出率也很高,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求手下人要求也很高。当时我是刚刚到美国,什么都不懂甚至英文也说不成片,在他手下干活那可太吃力了。他给我们的工作量,通常给我们一份工作,那我们都要请问一下他这个工作什么时候要完成,这位教授就会说,我昨天就该要了。意思是说,你还要问吗?赶快去做,已经过期了。他给的工作量要求做的时间都很长,像我们按照工资来算,因为我们做助理也能够拿点工资,每周要做二十小时,这是我们的奖学金涵盖的报酬。如果是这个教授给我的工作量,二十小时绝对完成不了,我都是要用四十小时才能够完成,双倍的时间。那这位教授要求这么严格,也“勤勿懒”,不能够懒惰,要扛着走,也是自己在学习,他要我去做的都是一些处理数据,用计算机建立模型,做统计程序的运算等等。自己学了很多东西,所以我也不介意,很欢喜的替他工作,从来没有跟他讲说我一个礼拜本来只要做二十小时,现在要跟你做四十小时,我也没有跟他这么说,结果摸索着这么走、这么工作。后来他要求的工作量我三十小时就能完成,后来二十小时就完成了,再后来我十小时就能完成,因为熟了嘛,熟能生巧,所以效率是越来越高,结果自己的工作能力是越来越强了,所以最终得利益的还是自己。因此我做研究,我也是请他做我的博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因为跟他已经合作了很多年了,所以他的这些研究方法都掌握了,做起来很快,所以四年就完成硕士博士的所有的课程、所有论文,毕业了。当时我们的系主任都说我是我们学校博士毕业在完成课程最快速的一位,不仅如此,后来我跟这位教授,成为了长期的研究上面的合作伙伴,我跟他两个人合作写了很多优秀的论文,这在美国著名的、世界上著名的金融学、经济学的杂志上发表。那么,像来到昆士兰大学,昆士兰大学在亚洲上排名很高,当时我们商学院每一个教授他们的产出率是一年平均每个人产出0.6篇论文,就是每一个人平均来说一年写不出一篇论文,但是我平均的产出率是一年四篇论文,而且质量都很高。所以,真正肯服务、肯“行勿懒”的人,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老师、父母或者领导要求我们做的工作,不用介意说哎呀,31 怎么这么多工作量啊,好象自己吃亏了,自己没有吃亏的,这个天下没有自己真正吃亏的事情,要知道吃亏是福啊,你吃的不是亏是福啊。

这个父母衍生来讲可以说是人民,所有的人民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我们也要“行勿懒”。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司开明的领导都有这种意识,知道“父母呼,应勿缓”,这是也保证“客户呼,行勿懒”。我们认识的一位北京的老总,他在公司里面推行《弟子规》教育,让所有的员工都来学习。结果很多售后服务部的员工分享“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很有心得。有一个员工说,过去接到业主的电话,有的是投诉的,有的是要求的上门服务的,那么总是懒懒散散不肯去动,现在学了《弟子规》就知道,要把客户也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一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所以只要接到业主的电话就赶紧上门服务,立即行动,结果发现这个业主对公司的产品那种满意度大大增加了,当然这个企业也因此声誉就提升了。所以把《弟子规》里面这句话用到了公司企业里面,公司企业也能够很好的发展。这里是讲“父母命,行勿懒。” 下面讲的第三条“父母教,须敬听。”

那我们这句话字面上的解释是说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恭恭敬敬的去听取、去领受。父母比我们年长很多,俗话说他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都多。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都多。所以他们的教诲对我们身心必定有好处,对我们的人生必定有积极地指导意义,所以是应该虚心恭敬的去听取,能够避免走弯路。如果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往往会吃亏。俗话都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都是真心爱着我们的,都希望儿女能够好,能够有成就,我们如果能够听父母的话那就叫有福了。

我记得我从小就非常听父母的话,尤其是我母亲,我母亲在我心目中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她的言行、举止,处处都是我的好榜样。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在思考我的人生规划的问题。所以当我上小学的时候,她就帮助我上广州市最好的中学,我们家住在广州,结果当时在母亲的培育下面,我以广州市黄埔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华师附中。上了中学我母亲不断的督促我、鼓励我,目标要上重点大学,当时因为我们想着、我母亲不希望我离开太远,只希望我留在广州市内,当时虽然成绩也不错,也报考我们广州市的重点大学中山大学,当我上了大学以后,我母亲在我的十九岁的时候,送给了我一张生日贺卡,这是我上了大学以后第一个生日,她在我的贺卡里面就给我写下了人生的规划,那是十五年前的事情,我把这个贺卡念一念,跟大家分享一下:

“茂森儿,祝贺你十九岁青春的年华,这是你迈进大学的第一个生日,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只有失去时才知道它的价值,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个智者,身置庐山之中而知庐山之美。你已经成年,今天和你谈谈我对你人生的总体策划:假如环境没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争取到当今世界发达的国家学习和工作。成家要晚,立业在先,遵循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养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乱,增加自控能力,宁静致远,行中庸之道。三十岁前学习积累、打基础,三十岁至五十五岁成家立业,干一番事业。五十五岁后,收心摄心,总结人生,修持往生之道。这样当你回顾往事的时候,可以自慰的说,我活着的时候很充实,离去的时候很恬静。永远爱你的母亲,1992年5月。”

这是十五年前母亲给我做的规划,回顾十五年走过的路,我也很欣慰的可以说,都是在母亲规划的人生道路上走,越走越踏实,越走越欢喜,确实有不少母亲的希望我已经做到了。比如说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得到了世界发达国家一个很好的工作,包括成家要晚,我还没成家。不过有很多的事情、母亲的希望,这我还没有做到。比如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克服浮躁、一心不乱;增加自控能力,宁静致远,行中庸之道。这些都是圣贤人的品行,所以母亲所希望的,我这一生不仅仅是有一个成功的事业,还要再进一步,要成就圣贤的品德。那么这个确实是我要终身力行的。跟很多同龄的年轻人来相比,自己也非常庆幸自己是一个幸运者,也算是一个成功者。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没有别的,就是听话两个字。“父母教,须敬听。”不仅要听,听了之后,要照做,要依教奉行,这个听就没白听,这才叫敬听,听了以后不肯去做,那怎么能够叫敬听?而听父母的教诲,得利益的还是自己。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我们能够听父母教,父母对我们没有所求,那么我们自己得到最好的福分。

所以“父母教,须敬听”这也可以引申。不仅是自己家的父母,所有的长者、有德有学的人,他们的教诲,我们要敬听,包括我们的老祖宗的教诲,孔子、孟子这一些圣贤对我们的教诲,我们也要敬听。听了之后要照做,不辜负老祖宗的对我们后代的期盼,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而发扬一个文化最关键的是人,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够把一个道、一门教育、一种文化发扬光大,而不是这门教育、这门文化把一个人捧起来,不是。所以关键是人要去做到。那我们现在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现在还能够得到全世界人的恭敬,都赞叹,为了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有着五千年的道统、五千年的文化令世人敬仰,我们这些做子孙的都沾了光了,那我们如果躺在老祖宗的光荣本上而不肯依教奉行,那怎么能对得起我们的老祖宗?

“父母教,须敬听”还可以引申。父母,我们要把一切人看作自己的父母,一切人对我们的教诲我们都要去敬听,别人给我们提的意见我们要虚心、恭敬的接受,这些意见如果是正确的、可以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进步,那我们应该对他感恩,因为他能够提醒我们,能够提醒我们这种人真就是好人。你想想我们步入社会了,谁还能够对我们常常提醒、耳提面命呢?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就是父母和老师。所以有人能够给我们提意见,我们要把他当做父母一样感恩他。如果他提的意见不对或者是他故意来找茬的、来挑衅的,那这个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还是要“须敬听。”对他还是要虚心恭敬,把他还是看作父母一样。为什么呢?他说的不对,如果我没有这种过错,他提的意见不对、提错了,那我们也不要放在心上,既然自己没过错,心里就应该很坦然,他说的不对,那是他的问题,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不是我的错嘛,为什么要生烦恼呢?还要跟他去辩论呢?没必要,这是把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让自己生烦恼,这是愚蠢的人才干的,所以聪明的人绝对不会干那种傻事。那么他能够给我们提这种意见,我们还应该感恩他,起码他有这种胆量,他有这样的一种行为就让我们感动,就像过去唐太宗纳谏,有人跟他讲他的缺点,即使有人讲错了,唐太宗也不介意,反而会奖赏他,那别的臣子看到了跟皇帝说,他跟你说这个缺点说错了,你怎么还能奖赏他呢?惩罚他才对啊。唐太宗说,你们不知道啊,如果他说错了我就惩罚他,那以后在也没有人跟我提意见了。所以我奖励他是奖励他这种提意见的精神。你看看圣明的君主有这种心量、有这种智慧,所以他的成就就大了。所以“父母教,须敬听”是我们这么做,为了养成我们的虚怀若谷的圣贤品格啊。

好,请看下面一句是:“父母责,须顺承。”

字面上的解释是讲父母对我的责备,那我们能够忍受、能够好好的反省自己、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一种态度。对待父母责备、批评,我们都是要欢欢喜喜的接受,这是孝心的体现。父母他的责备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出自于爱心,没有说父母生了一个儿女,刚生下来就恨这个儿女的,这个我们还没听说过。那么真正了解了父母对我们这种爱心,对父母的责备我们就能够顺承,父母说对了要赶紧我们要改过,假如父母说错了,我们心里明白,也不必跟父母顶嘴,明白之后对于父母的这种意见我们要记在心里,没有这种过失要注意防范,怎么可以说父母对我们的责备我们心里不满、不服甚至会产生怨恨呢?

有这么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子因为跟她的母亲吵了架,她母亲骂她,她自己忍受不了了就离家出走。结果到了一个饭店,自己身上身无分文,又饥又渴,在这个店门口徘徊,很想吃一碗汤面,大概是这种神情被里面的饭店老板看到了,这个老板很仁慈,走到门口问这个女孩子:“你是不是饿了?来来来,我请你吃一碗面。”这个女孩子听了之后,心里就非常高兴,哎呀,这下遇到好心人了。就跟着老板进去店里头,老板给她端出来一碗热腾腾的汤面,她就欢欢喜喜的吃下去了。吃完以后,老板就问她说“你女孩子一个人出来做什么呢?”这么一句话一讲,这个女孩子又忍不住泪如泉涌,哭着对这个老板说,说“老板,你真是个好心人,给我一碗这么好的面,我因为跟我妈妈吵了一架,所以我就跑出来了,结果遇到你这么好的好人!哪里像我的妈妈这么绝情。”这个老板听到这个女孩子这样说话就马上给她纠正说,“你不可以这样讲话,你想想,我给你这一碗汤面你就已经这么样子的感恩,这么欢喜,你的母亲从小到大把你养大,给你做了多少汤面,那为什么你对你母亲都没有一点感恩呢?”这一句话提醒了这个女孩子,哎呀,是啊,自己错了,这么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给她布施一碗面她都这么样的感恩戴德,认为他是一个好人,那自己的母亲,母亲对我们付出了多少啊,哪里是一个萍水相逢的人对我们的付出可以相比的。所以父母偶尔对我们的责备尽然就积怨在心,这叫大不孝。要知道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就是对我们的成全,让我们积累福份。

我的母亲常常跟我讲,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真心批评你、责备你,除了父母老师以外,只有父母和老师,才有这样的爱心,能够对你严厉要求啊。她跟我讲,我们从小到大,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你看,都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灾难,没有受到什么运动的影响,这可以说是一生一帆风顺。她跟我讲,你的祖辈、你的父辈都遭受过战争的苦难,都遭受过很多各式各样的运动的这种折磨、很多的坎坷,而你从小到大一帆风顺,要知道没有受过磨炼很容易栽跟头。所以如果有人能够对我们责备、批评、来磨我们,这种人就是大恩德。我妈妈常常告诉我,福是逆着加的,就是真正是你的福份怎么来的?逆着来的。就是这种责备、一种批评,甚至是打骂,加到你的头上就是给你加福。那我们从小到大,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读完博士毕业,当教授,真的一帆风顺,这多大的福份呐。要知道,我们自己修了多少福啊?能不能够有这样的福份享用呢?如果说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我们不能够忍受,这种人就没福,等着他的是苦头啊。

所以我的母亲很有智慧,她对我的培养,绝对没有溺爱。虽然我是一个独生子,但是她对我教养非常严格。我记得在上幼儿院的时候,我的母亲带着我上幼儿园进行全托。当时我们在广州,母亲把我送

到广州市最好的幼儿园叫广州市第一幼儿园,那是礼拜一把孩子送过去,礼拜六父母才接回来,这是全托,当孩子的总是念着父母,不肯上幼儿,每逢星期一早晨要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总是拖拖拉拉,总是在那里找借口不肯去,母亲也一点没有心软,就拉着我,就上幼儿园。那我上幼儿园走路去,翻过一座山,大概要走40分钟,母亲让我自己背着上幼儿园用的一些书啊、衣物啊,书包很大,那我才是四岁的孩子,背着这个书包,我妈妈就拖着我走,结果在路上,有些妈妈的朋友看到了,就大吃一惊,对我妈妈说,哎呀,你怎么可以让这么小的小孩背这么大的书包?就批评我妈妈,我妈妈也没有跟他们辩论,就在他们面前把我这个书包接过来继续走,等那个人走过去,然后又把这个书包还给我让我继续背,所以我从小身体就锻炼得很硬朗,小腿就很粗,那是走路锻炼出来的。所以母亲是为了锻炼我的素质,为我加福啊。到我长大以后,体质就不错,所以上了中学、上了大学都是学校田径队的选手、游泳队的选手或者是篮球队的选手,都是在孩童时代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我母亲对我从不溺爱,送我上幼儿园,那我当时是很调皮的一个孩子,经常违反纪律,很多老师就抱怨说你这个孩子很难管教,大概我从小就好动,结果我妈妈就对这些老师说,请你们尽量的严格管教茂森,如果茂森调皮捣蛋、违反纪律,你们就进行处罚,甚至骂他打他都可以。那结果老师得到我妈妈这种授权以后,真的对我就不客气了,我就老实了。所以你看看,现在有像我母亲这样的开明的父母都很少了。现在我们常常听说这个孩子在学校里遭到老师的批评,稍微严厉一点,孩子就哭哭啼啼的回来跟他父母告状,父母就卷着胳膊要去学校跟这个老师论理甚至要告这个老师,所以现在的老师哪敢认真教孩子啊,所以就让孩子放任自流了,不可能真心教导的。所以父母没有这种意识。所以真正要把孩子教的好、让他听话、让他孝顺,父母首先自己要有这种理念,要懂得来责备我孩子、批评我孩子的,不仅孩子要顺承,我自己也要顺承。有这种态度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而孩子长大以后,必定会感恩父母。所以我到了现在三十多岁的年龄,回想过去,对自己父母是无限的感恩,严格要求,真的,让孩子能够成才。古人讲的没错,“棒头之下出孝子。”你对孩子有打有骂的,拿棒子的,那种可以出孝子。我就是这样出来的,我的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对我也是有打有骂的,那么这都是帮助我形成孝顺这种品德,所以这是父母为我们加福啊。

谁有这种观念呢?我们看到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写过一篇《训子文》,叫做《了凡四训》给他的两个儿子,四篇的文章,这是他的家训。《了凡四训》它里头怎么教导孩子的,它里头有句话说:“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这就是常常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哪怕是你自己很荣显的,要常常有一种贫困、落寞这种心理准备,人哪里能够保证一生平平坦坦、顺顺利利啊。要在有富贵的时候、要在顺利的时候、要在丰衣足食的时候、要在家世旺重的时候修养自己那种承受风雨、苦难、折磨的那种心理承受能力,这是孩子的素质教育啊。古人都常讲“人生不如意事时常八九。”要常常想到我不如意的时候怎么办?即使是自己很有学问,也要常常想到自己还是很浅陋啊,有一种谦卑、恭顺的态度,那么这样的人就叫有福的人了。要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如何培养呢?就是要从“父母责,须顺承”这上面来去养成,不怕吃亏、不怕被人责备,被人责备、吃亏正是增福的时候,学会恒顺、学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么你的福分才能够长久,你的学问才能够提升。

在明朝有一个读书人叫张畏岩,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很有文采,写文章写得很好,也小有名气。有一次他就去考乡试就是考举人,结果在这个考场把榜揭出来了以后,发现榜上无名,自己落榜了,于是他非常的气愤,就大骂考试的主考管,说他是有眼无珠,老子写文章这么好,你怎么都没看上,有眼无珠。正在他骂的时候,旁边站着一位老道人,笑咪咪地看着他,好象看什么马戏团演戏似的,张畏岩看见这个道者这样一副态度,心里越发气愤,就迁怒于这个道人,这个道士就说,“相公啊,你的文章一定写的不好。”这个张先生听了之后更加气愤了,“你也是瞎眼了,你怎么没看过我的文章就说我文章写的不好?”结果这个道士说,“我只听说写文章最关键的是要心平气和这四个字,像你这样子心不平气不和,文章怎么能写的好呢?”结果这句话张畏岩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古代的读书人都很讲道理,你跟他把理一提出来,他能明白,他就屈服了,然后气焰也就下去了,然后就问这个道士说,“如何把文章来写好,如何能考上这个功名呢?”这个张先生请教道士,这个道士给他讲,“中不中、考不考得上全在命,你有这个命你就考的上,你没这个命,你虽然写文章写得好也没用。你需要自己转变你自己。”这个张畏岩听到道士这么说,有点不明白,他就问了,“既然是有命定的,怎么可能有转变呢?”道士就跟他讲,讲的这句话这是一个很深的道理,道者说,“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这说明什么呢?虽然有命运,但是立命之人不是老天爷是我自己,我自己掌握我自己的命运,怎么样得好命运呢?“力行善事,广积阴德。”这样子你的福就多了,哪能说福报求不来了。你想的功名富贵都能得到。结果这个张先生说,“哎呀,你说去做善事是好,但是我是一介贫穷的书生,我没钱,要做善事都很难的。”结果道士说“善事、阴德都是我们心造的。只要有这颗心,常常都为善,起善心,起善念,自然就是功德无量。比如说谦虚这是一种美德,它又不费钱,你刚才考不中就大骂试官、考官,说他是有眼无珠,你这不是等于损了阴德了吗?那为什么不好好自己反省自己,自己德行不够啊,不够这个福份所以你考不中,你有好文章也考不中,没这个福报。”张先生听到道者这么一说,知道了,知道原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君子养德行,孔子说的好,就像射箭一样,你这个箭要是射不中了,你会不会说“哎呀,这个箭是哪个厂家生产的呀?怎么质量这么差。这个弓是哪个地方出口(产)的,怎么这么差,害得我射不中。”真正有理智的人,绝对不会这样的抱怨,他只会抱怨自己射箭的功夫不够,所以射不中靶心,所以行有不得,反求于自己,当这个张先生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他就回去好好积累自己的品德,每天护持自己的善的念,不动恶念,增长德行,别人来批评我、责备我的,我都能够顺承,“父母责,须顺成”他做的很好,结果后来,果然三年以后考上了举人,所以要知道,功名富贵,我们说一生的吉凶祸福,其实都是要靠自己去创造,自己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养自己的厚德,那么我们福份就会越来越大,幸福人生、成功事业能做到,乃至于最后成圣成贤都不是难事啊。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好,谢谢大家。

2007-12-30 4A “入则孝”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弟子规》,我们来看“入则孝”这一章:“冬则温,夏则凊。”

这一句话的意思在字面上解就是子女对父母要时时关心、处处留意。在冬天要给父母温暖床被,好让父母晚间休息的时候比较暖和;在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儿女应该给父母扇扇凉,让父母也能够舒舒服服的休息。这些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处处都表现出一个孝子的那种纯孝之心。对父母的爱护、对父母的关怀,久久能养成了习惯的这个心地就变得非常的善良。当这个心、纯善的心养成以后,他不管做什么事,待人、处事、接物都有那种温、良、恭、俭、让的态度,他做事都是为人着想而不是为自己求名求利,这种人也就自然得到大家的尊敬、爱戴,他离圣贤也就不远了。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黄香温席的故事。这是在东汉年间,有一个孩子叫做黄香。黄香九岁的时候他母亲就病故了,只有他父亲跟他在一起。他深深懂得孝道。黄香每天都思念自己过世的母亲,非常的哀痛,把自己的这种哀痛的心都转成对父亲的孝顺。所以在家里,事情无论大小他都主动去做,虽然年纪很小,但是他服侍起父亲却是无微不至。在盛暑天气酷热的时候,黄香一吃完晚饭就会在父亲的卧屋里面,在床边给席子扇凉,他的父亲要入睡的时候,黄香就给他父亲扇扇扇子,左手扇完右手扇,一直扇到他父亲入睡了之后,这时候黄香的双手都已经又酸又累,但是黄香日复一日为他父亲这么做;到了冬天,北方下雪、严寒,黄香在吃过晚饭以后,就早早的钻到了父亲的被窝里面,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都温暖了,然后再请他父亲入被窝。这样也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乡里的人都非常赞叹这位孝子。后来等他长大以后,他的这个孝行也传遍了华夏大地。当时的太守听说有这样一位孝子,就非常的赞美,特别推荐黄香出来做官,古人叫做举孝廉。做官的人,他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国家推荐栋梁之材,推荐人才的两个标准一个叫做孝,一个叫做廉,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他一定会忠诚于国家。他能够廉洁,他就不会贪污,他能够奉公守法,他能够做官做到刚正廉明,所以太守把黄香推举出来,后来黄香官做到了尚书,尚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尚书令。做官的时候处处都是为民众着想。因此,黄香温席这个故事流传于千古,《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就是黄香孝行最好的写照。

我们现代人要学习这一句,不是说也学着黄香那么机械地去做,现在我们有科技设备,如果是夏天炎热,那我们能够出钱为父母购买一台空调机,当晚上炎热我们先把卧室里的空调打开,把气温给降下来以后,当父母要休息的时候我们要把它关上。因为空调机晚上睡觉的时候最好不要开着,这样的话,保全人的阳气不散,这是一种生理卫生。所以我们要学习“夏则凊”也要懂得科学;冬天,特别是北方天气寒冷,我们可以给父母添置一台暖气机,让父母也能够睡个安稳觉。所以不管怎么做,它的原理原则我们都要知道,就是要处处体贴关怀父母。老人家年纪大的话,我们要常常想到如何能够让老人过上幸福美满的晚年。像我们的师长,他就提到建立“老人乐园”的这个建议。这“老人乐园”就是与我们一般说老人院有不同之处,就在于老人在这个“老人乐园”里面他生活很快乐,怎么个快乐呢?每天都有给老人家开设课程,老人家喜欢的一些文艺的课程或者是手工艺的课程啊,或者是传统文化等等。让老人家也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常常也为老人家举行一些文艺表演。老人家自己如果有一

门手艺或者是一门技术也可以开班来教徒弟,老人家他的这些技艺也能够有传人,这也是让老人开心的事情,老有所用。如果是像传统文化这方面造诣比较深的,就可以请老人家出来讲课,可以有个摄影棚,老人家录制这些课程制成的这些光盘,可以免费的赠送给学校或者是家庭作为一种义务的社会教育、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老人家可以把他们的心得跟年轻一代人分享;在老人院服务的这些员工,他们都要受《弟子规》的培训,真正生起那种对老人的孝顺心、恭敬心,伺候老人如同伺候自己的父母一样。所以老人在这里面不会感觉到孤独寂寞,因为每天照顾他生活的人都是他的孝子贤孙,每天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里面,他会感觉到越老越快乐,不仅是老用所养也是老有所乐,这些都是对老人的照顾,要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敬老爱老的精神。这就是“冬则温,夏则凊”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能够爱护老人、恭敬老人,到我们老的时候也能有年青人来爱护我们、恭敬我们。古人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真正以一颗孝心对待老人,这个孝心就会结出丰硕的福德之果啊。

好,我们再看下面一条:“晨则省,昏则定。”

这是讲的是第七桩和第八桩事情了。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说早晨起来要向父母问早安;晚上睡觉之前为父母铺好床枕、被褥,陪伴父母,让父母能够在安定当中入睡。这些生活的小事处处都是体现着儿女那种孝心、那种知恩报恩的心。要想想我们小的时候,还是婴儿在襁褓中,是谁日夜的来照顾我们、关怀我们呢?只有父母是这么做。我们晚上可能会大吵大闹、不断地啼哭,甚至会尿床,把床铺都尿湿了,也是父母无微不至的来呵护我们,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所以人到了三岁才可以说真正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的恩德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当我们的父母年长了、老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父母进行回馈呢?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所以“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我们为人子应尽这份心。

在周朝,周文王他就是这么做的。他在侍奉自己的父亲的时候,处处都非常的体贴,每天都三次到父亲那里问安,当问到父亲如果是身体还不错,那么文王都会很放心,如果是父亲身体不适,文王都会很忧虑,就一定要在父亲那里照顾,甚至晚上睡觉都衣不解带,一直到父亲的身体好转以后文王的心才安下来,这是著名的历史上讲的“文王三省”啊。可见得文王之所以被孔子誉为是圣人,他确实有他纯孝的圣德。这些事情虽然都是很小,但是能够这么坚持做的人,他就有难能可贵的品德了。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父母的生活的需要,其实处处我们都有这个机会来回报父母。

我在美国和澳洲都是跟母亲一起居住,常常我也会发现母亲晚上睡觉之前是最喜欢我在她旁边跟她说一会儿话。说的话话题并不重要,反正随便的聊天,可能是聊一天下来自己在工作单位上有什么见闻、遇到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是自己学习传统文化有些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啊,反正天南地北聊得很多,聊着聊着就发现我母亲眼皮就耷拉下去、就睡着了,看着她睡着后的脸庞露着一丝微笑,所以我能想到母亲她入睡这么安稳,晚上一定会做个好梦,所以就轻悄悄的、蹑手蹑脚地离开。所以“晨则省,昏则定”我们如果有这份心,其实做起来并不难,而能这么做的不知不觉就在积累自己的厚德。

这句话引申的意思就是要常常懂得安慰父母,父母假如有不顺心的时候或者心里面有烦恼有忧虑的时候,那我们要常常懂得开导父母、让父母的精神愉快。而开导父母最重要的就是用传统文化,因为中华古圣先贤他们都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人,他们并不一定是很富裕,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像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喜悦无比。我们如果能够常常用这些传统伦理道德修养的这些教诲跟父母分享,也能够让父母心开意解。很多时候忧虑烦恼都是自己心里面自设障碍,只要我们想开了就没有烦恼,所以烦恼都是自己找的。我们学了传统文化,帮助父母也在精神、灵性上提升,这也叫做尽孝,所以孝顺父母,不仅是说供养父母一点钱、一点物质,给父母好吃好穿,那叫供养父母之身,那不能够叫尽孝,因为父母有好吃有好穿未必快乐,特别是富裕人家的父母,越有钱的你看他的脸色是越苦恼,所以真正让父母快乐的,那是帮助父母在精神、灵性上提升。那我们自己要努力学习,然后把所学的跟父母分享,这叫孝养父母之心,让他心开意解,这叫快乐。

再上一层,孝养父母之志。父母对我们期望我们要努力的去实现,假如父母对我没什么期望,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吊儿郎当、随随便便这么过日子呢?不能够。父母如果对我们没志向,我们也应该帮助父母立志向,可能父母并没有学过很多传统文化,我们学习了以后,我们也要启发父母立志。自己立志做圣贤,那么启发父母也立志做圣贤,那父母如果说“我都老了还做圣贤?”那不能这么说,圣贤跟凡俗之人有什么区别呢?就在于存心不同,不是在年龄不同。圣贤的存心是为天下人着想,绝不为自己啊。凡俗之人都是自私自利,凡俗自私自利的结果总是患得患失,他没有快乐,那么圣贤人没有得失,起心动念都是天下为公。他的快乐、那种快乐,绝对不是我们凡俗私心能够体会得到的。那我们也应该帮助父母这么去做,自己做好榜样让父母看到了,那才是真正的欢喜。所以要做圣贤,那我们还得从小事开始做,“晨则省,昏则定”不能说小事无所谓只要做大事就好了。要知道能做大事的这种品德、能力都是从很多小事当中培养成的。老子曾经告诉我们“九层之台起於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告诉你起高楼大厦怎么起的?一点点、一点点累积起来的,一沙、一石这么积累起来的。你要走千里之行,还得一步一步的迈,不能够一下就跳过去,所以要做大事就得先从小事上训练,要养成大德就得在小的行为上去培养。古人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好,下面我们再看底下两句:“出必告,反必面。”

这个“告”字古音读“故”,这个告就是报告的意思,讲的是儿女要出家门了,必定要先向父母禀告一声,说爸爸、妈妈,我走了,我要上学去了或者我要上班去了,我要去探亲访客。总要知照一下父母,最好事先要跟父母打好招呼,争得父母的同意,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出去,这些都是必要的礼貌。“反必面”就是回到家里必定先跟父母报告我回来了,让父母看得到我,他的心也就安了。这些行为都是体现出一个孝子心里常常存着父母,因为心里存着父母所以他必然就“出必告,反必面。”如果心里面把父母忘了,这很可能这些细节他也就忽略了,出门他就会忘记跟父母打招呼,父母也不知道他上哪儿了,等了很久也没有音信,在家里非常担忧,回到家里也不吭一声,可能回到房间里就关上门来,父母都不知道你回来,等你一出来反而把父母吓一跳。所以这一句话我们要体会的它主要就是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常常记在心、常常有一颗安慰父母、让父母安心的这个意念。

我们现在的社会,儿女长大了往往会离开父母,或者是出去外面读书、考大学上大学了,或者是出国留学,或者是工作要到外地去,或者是出差,等等。要知道父母总都是惦记儿女的,所以我们常常要跟父母有一个信息,像打一个电话呀或者是写一封信,这都是保持联络,让父母心安。

我记得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自己一个人远渡重洋,我又是独生子,父母在广州,他们肯定都记挂着我这个独生子。那我自己也就每个礼拜给父母打电话,每两个礼拜必定要求自己给父母写一封长信。很多时间就花在煲电话粥、写长信,这个信写起洋洋洒洒,一写就是五六页,都是告诉我们留学当中的生活情况,老师、同学,另外自己的一些心路历程,可以说是无话不说。父母每次接到电话、每次收到信都是非常欢喜,这我们都能够体会得出来。有时候妈妈很高兴,她会把我好几封信里面的内容摘抄出一份重点出来,然后还写一些评论,然后把这封信寄到美国给我,让我自己看到我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妈妈是怎么评论的,就这样子,就很多的问题,母子之间进行沟通,我自己也从中获得很多的利益。确实感到古人讲的好“家有一老,人有一宝。”老人确实是一个宝,他们的人生经验、智慧给我们来指导,就让我们避免了很多的弯路。

在美国留学生期间,留学生里面会有一句话风凉话,那都是说出来的那种大家闲聊的话,说“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这是出外面留学的人第一年看起来土里土气的,结果第二年就洋气起来了,融入了西方社会了,第三年连他在国内的爹娘都忘了。那我们也见到很多这样的留学生,过几年你去看他,他有没有得到幸福呢?没有。因为他为人处事都是用功利的思想,交友也是功利的思想,有利益的他才会去做、他才会去交往,没有利益的连爹娘都忘了。你想想这样的人会有真心的朋友吗?会有真心的帮助他的人吗?即使是跟他一起结了婚了的先生、太太也不一定跟他以真心交往。所以他生活在烦恼、痛苦当中。因此“出必告,反必面”也是帮助我们修养德行,他这种德行能够让我们的学业、事业顺利。

“出必告,反必面”不仅用在父母。在工作里面也用在领导,像在单位里面工作,对领导我们应该常常做汇报,因为领导他可能因为很忙,不一定样样事情都会跟,我们如果了解情况了,有这个机会要多向领导报告、请示工作,这也是对领导的忠诚啊。这个忠心也是从孝心里面发展起来的。我们跟领导请示报告,忠诚于领导,这个并不是为了讨好领导,不是光为了自己升官、长工资,不是。真正这是一个本份呐,应该这么做的,做人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向领导负责、向单位团体负责、向国家人民负责啊。所以能够这样子做,那我们可以想到在单位里面一定是上下和睦,所谓君仁臣忠,领导一定是非常喜欢这样的下属,自然对下属很仁慈,那么下属也对领导很忠诚,彼此之间互相都以道义相交,真正单位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像公司如果是面临有危机的话,员工也不会舍弃领导,这都是一种忠义啊。

不仅是君臣关系用这个“出必告,反必面”可以能够做得好,即使是跟朋友之间、跟同事、跟一切人之间,这种多交流、多沟通都是帮助处理好关系的。人如果常常能够跟别人沟通交流,别人对我自己的这种猜忌、怀疑也就少了。人如此,团体也如此,宗教之间也如此,党派之间也如此,国家之间也如此。所以这条是通的。你比如说宗教与宗教之间,很多的矛盾冲突都是因为互相不了解啊,我这个教说你那个教是魔教,你信的那个神是假的,我这个教又诋毁你这个教,互相都不了解、互相都在诋

毁。其实如果一沟通,宗教讲的都是劝人为善、都是讲伦理道德嘛,何必互相诋毁呢?党派之间,国家之间,种族之间也是这样,只要多沟通、多交流、多互相访问,那么很多的误会、很多的猜忌就能够化解,只要能够互相建立信任,这个合作起来就很容易了,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互助合作、共存共荣,这是和谐社会。所以你看看,《弟子规》每一条里面一个学问只要能够融会贯通,真的你处理当今社会任何的事情都能够处理得好。请看下面第十二条:“居有常,业无变。”

这个“居有常”讲的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就不要老搬家。为什么不要老搬家呢?因为老搬家的人心不定。我在美国很多朋友都告诉我,说他最怕的就是搬家了。为什么呢?因为搬起家来,人真的是累得脱一层皮。一般家那肯定是搬到很远的距离,这个中间的那包装、清扫、卖房子、买房子,这些事情真的让人很费心力。那么很多的时间都被浪费掉了。如果是父母老了更不能够随便搬家,因为老人家经不起折腾,如果是上了年纪的,往往是一折腾,可能人命就没了。所以家不能老动,人静下来的时候就能生福、能够生智慧。我们求学的人也要懂得“居有常”的道理,居住的地方不用求好、不要求十全十美,只要有一个小房子住,能够打扫起来很方便、很容易,那我们的时间可以俭省下来用在我们的学业、道业上面,这样子好啊,所以心比较容易集中。

我自己可以说在学术上有一点点成绩,很大一部分得力于“居有常”。我以前在美国的时候,大学博士毕业了,到美国德州大学教书,当时在大学的附近租了一个小公寓跟我妈妈一起住。我妈妈也很主张住小房子,因为住大房子住的很累,打扫起来那真的是费工夫,如果自己打扫不了还要请人,那真的是很麻烦,还很费钱,小房子可能半小时、一小时就能够把它整理得很干净,所以三年很多人劝我们为什么不买个房子呢?租房子房租很贵啊。而且租下来十几二十年那个房子还不是你的,你要买了房子,你这个贷款、你还这个利息其实跟你租金也差不了很多,为什么不买个房子?都这么劝我们。当时我们觉得没工夫,所以心不在这种生活方面去浪费时间,全心全意专注在自己的学业、工作方面,所以工作成绩也很突出。在美国也好,在澳洲也好,我的学术成就都是在整个商学院里面最好的,虽然年纪是最小,但是出产的这些论文,数量和质量都在学院里面最高的。所以“居有常”不仅说可以让我们不浪费时间,而且帮助我们心安定,安定的心可以让我们生智慧。《大学》里面就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我们懂得知止,知止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放得下。你说那个房子很贵,那我们就租。你说这个租房子不合算也没关系,不浪费时间,不在这个经济上面考虑问题,在经济上能放得下,这叫知止。人一生目标不可以太多,又希望有学术界的成就,又希望同时能赚大钱,又希望房屋上面能省钱,种种的这些想法,常常会让我们的心不定。所以知止了,很多事我们就不做了,这就有定了。定之后心就能安静,安静的心学习你就能够考虑的周详。你有智慧,你这个智慧帮助你得成就,这个得就是最后成就啊。我们凡人一般来说都受环境的影响,所以让我们自己在环境上面自己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帮助我们学业能够长进。“居有常”在古代他们都做得非常好。你看古人造一个老屋,一个房子造好了,可能是四代、五代人都居住在里面,都不动啊。所以不动他的家业能够兴旺,老动的气就不稳了。引申的一个意思“居有常”也可以解释为我们的起居、我们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一个人生活起居规律,他就能够健康,我们

所谓的早起早睡,这是健康的一个重要前提。中医、很多中医都强调晚上九点钟以后,这个人这一天好象进入了冬天,一天也有春夏秋冬,晚上九点钟以后进入冬眠的状态,晚上九点到第二天早上三点这是应该睡觉的时候,冬天。三点到九点早晨这一段是春天,春要发,这个时候应该起床了。九点到下午三点,这一段时间是人一天的夏季,夏季是最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时候,这个时候工作效率会很高。当然中午我们说盛夏的时候,中午、午时,我们说十一点到下午一点,这段时间能够休息半小时、一小时,这能够保养我们一天的元气。下午三点到九点,这是人一天的秋天,慢慢的收藏了。所以一天之内有春夏秋冬啊,就四时寒暑我们要循着天时而作息,这叫有常。这种人往往他能够长久,生活能够早期早睡、规律的人,你看他的脸色都很好,他有阳气,他的生活跟天时是同步的。如果是起居无常、生活没有规律的,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你看这个人的脸色总是灰暗或者是枯黄,为什么呢?脸上没有阳气了,他不能够与天同步,这个对身体不好。对身体不好这也是不孝。《弟子规》后面就讲到“身有伤,贻亲忧。”父母都很忧虑,所以在清朝,曾国藩先生他曾经教训自己的子弟,他说:人必须要早起。看一个家庭能不能够兴旺的,其中看一条,这个家庭的子弟能不能早起。早起的家族,他有兴旺之相。

我记得我在从小的时候,母亲就对我生活作息方面有严格要求,人总是有一种惰性,早上要起床的时候总想赖赖床,特别是冬天,被窝里很暖和,不想起床。这个时候,母亲很早、天没亮把我叫起来,起来后洗漱下、读读书,然后出去外面锻炼身体。锻炼身体等到天已经亮了以后、太阳升起来以后,这个时候出去锻炼吸收阳气,锻炼一下,不用很剧烈,但是你这个精神提起来,你吸收外面的阳气、好的空气,一天都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2007-12-30 4B “入则孝”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

早睡觉,我母亲她身体也很不错,精力也很饱满,说话那个声音也很洪亮,她一生得力于早起早睡和有规律的作息、锻炼身体这个好处啊。那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在广州华师附中,那个时候我们是住校的,住校的生活确实是很有规律的生活,早上必定是铃声叫早,然后组织出去操场做体操、跑步、锻炼身体。白天学习,中午有短时间的午休,下午有锻炼身体的时间,然后晚上必定十点前熄灯睡觉,这些都是让孩子养成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那我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真的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让我们终身受益。所以“居有常”这个“常”,是要恒常,规律才能恒常。《易经》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他的生活行为都要效仿天、天的运作非常的有规律,你看日月星辰,四时寒暑,都非常有规律,一点都不会紊乱,君子的生活行持也应该像这些日月星辰四时、寒暑一样,做自强不息。所谓持之以恒、恒常,这才是中庸的思想。那么中庸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中就是不偏不倚,42 行中道、不激进,像我们要把学业搞好或者把事业搞好,不是靠突击的,要有一个规律的作息,时间久了,自然成绩就出来了。这个庸就是长久,因为行中道他才能够持之以恒。所以像我们过去中学那是广东省重点中学,它的高考率每年都是广东省最好的。它为什么有这么样的成绩呢?我看来至少50%以上是因为这个中学有很好的作息、生活作息,所以培养出来的孩子那都是有很好的身体、有很好的能力,所以这样子叫做持之以恒。“欲速则不达。”想要突击猛进,很多孩子在考试之间,所谓开夜车,打着电筒在床上看书,这种激进的态度往往不能够得到成功,反而把身体搞坏了。下面讲的“业无变”。这个“业”讲我们的职业、讲我们的事业。事业不能够变化,我们一生要立定一个志向,选择好了这个事业,只要是正确的,我们终身不改,决定在这个事业上面得到大成就。因为你心专注,专注的人他出的成绩就高、就快。我们看到现代的人,人心都很浮躁,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人老跳槽。找到一份工作,做没两天就不喜欢了、就换掉了、就到另外一个单位工作,一年恐怕换上好几次。这样子的话,他的心怎么能安定呢?他怎么能够学到真实的学问呢?所以我们讲人要有一个专业,专业怎么讲?就是要专,专你才能出业绩啊,老变化就没有办法出成绩。换来换去到最后把一生的光阴都浪费掉了。

当然我们选择职业、事业这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如果选择一个很好的职业,我们能够一生不改变,我们在这个事业上、职业上,能够作出突出优秀的成绩,能够为人类作出很大的贡献。如果选错行业了,那就麻烦了。所以俗话都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男人选择行业就跟女人选择丈夫一样,不能选错了,选错了就有很多麻烦事。选择的行业,我们要懂得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用道德作为标准。那我们前面讲过“道”,就是宇宙的本体。我们没有办法那么容易体悟,那就从德上体悟,所以循着这个德的这些事业我们去做,帮助我们建道。所以那些不好的事业,像这些杀、盗、淫、妄,那个行当不能去选择。杀这不仅是说杀人,杀动物都不能去做,因为杀动物把自己的慈悲心、自己的爱心,我们说跟这天地万物一体的心,把它破坏了。所以儒家不主张杀生,也不提倡随便吃肉。孟子都说七十以后才吃肉。偷盗的这些事情也确实现在来很多。像比如说那个侵占版权的行业,生产那些没有版权的音像产品,就是没有得到版权授予的音像产品、盗版或者是偷税漏税,这些行当都不能做。邪淫的行当更不能做了。还有就是妄语的、说大话骗人的,比如说那些欺骗消费者利益的广告或者是生产那些不真实的伪劣产品,通通都是造恶,这些行业决定不要选择。如果这个公司要做这些行业,我们不要去参与,参与进去没好处。即使是选择了正当的行业,我们也要常常检点、要奉公守法,不能有一种私心。有私心往往就会利用自己的行业来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中饱私囊。比如说一个律师,他的行业应该是匡扶正义,应该是让法律得到公平,对一切的这些人有一种公平,维护着公平,法律啊,如果是律师他为了自己得到一些诉讼费而去故意怂恿人家去诉讼,那么这种心态就叫唯利是图;又比如说一个医生,这是一个正当行业,救死扶伤,这是无量功德的,假如说为了推销一个很好的药品而去故意开一些、给病人开一些很贵的药,而自己从中得到回扣,这就叫做伤天害理。甚至听说有的医生,比如说做外科手术的,一个肿瘤本来可以一次切除干净的,他偏偏要分好几次来切除,让病人经过好几次的手术,经历这些痛苦,每次手术必定有很多的收费,所以这种行径,真是谋财害命啊。所以种种的行业我们都要晓得,这个行业我们要秉着这一个公心去做,不要为自己的私利。又比如说,一些媒体,媒体的职能应该是为社会大众宣传真善美的一些理念,把好的节目放出来给社会公众,让 43 大家能够生起伦理道德的心,生起正念,那现在我们看到媒体里面很多节目都是很污染、很肮脏的节目,用这些节目来赚广告费,来所谓提升这个收视率,这些节目往往让人起邪思、起邪念,这些节目不好啊。那都是把正当的神圣的行业给污染了。所以这一句“业无变”讲起来意思是很多的。说到自己要求学,“业无变”就是我们选择一门专业,选择恰当了以后,就要懂得一门深入,常时熏修,这样你必定会在这个学问上面得到成就。我们看到很多的科学家,他们都是在他自己的专业领域上几十年的去下功夫,所以有相当的成就。那么每一个行业里面,不管是文艺界的、文学界的乃至包括士、农、工、商,每一个行业里头都能够出状元,而出状元,有成就的秘诀,就在于他的专,他是一门的深入,他就成为专家了。所以我在昆士兰大学,我带两个博士生,我带博士,我的要求会很高,我不像很多老师带很多博士,甚至有时候一个老师带的几十个博士,那个博士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他怎么很好的知道呢?我带博士只带两个,那么我的要求、水准很高,我告诉他们,你跟我学,一定要老老实实,不要求快、不要求新,脚踏实地的去学习,我跟其他老师不一样,所以能够接受我的理念的人不多。像这些博士们,他们选择课题、做老师为博士生选择一个研究课题以后,基本上剩下的工作让博士生自己去干,老师在旁边给他指点,所以我告诉他,你读的这些论文、这些书目,是我指点给你的你就去看,每一篇论文,要求你看十遍,整个这个论文你要非常的熟、烂熟于心中,像我们金融领域的论文是常常都是比较深的,而且需要用很多数据,建这些数学的模型来进行运算来求证,拿我要求学生你把这篇论文读懂,而且读通,通到什么程度呢?给你这个同样的数据,你自己就能做出来,你能够完全重复这个论文里面的实验,读到这个程度那才能够算毕业,然后你才能看第二篇论文,所以规定给他们看的论文并不多,但是都是这个领域里面中心的、主要的论文,他们都能够看通了,这一通百通,学术领域里面的研究其实并不是很困难,只要我们能够通一门,其他这些题目是触类旁通。所以这两个同学他们能够这么做,成就也不错,写的论文写的也很不错。

所以这些都是要懂得古圣先贤教给我们的这个方法,你学起来就快,在《三字经》里面就讲的:“教之道,贵以专。”教和学的方法是什么呢?贵以专。你能够专注于一门,那么这个成就就大了。学习传统文化,古圣先贤这个教育也是关键在“贵以专”。像我们的老师净空老教授,他要求这些跟他的学生就是用这个一门深入、常时熏修。我们首先要抓好德行的根,德行的根,最起码的把《弟子规》百分之百落实,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儒的根在《弟子规》,道的根在《太上感应篇》,佛的根在《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都扎稳了,然后你选择一门,这一门可以是任何一部经典,比如说《论语》,《论语》你就十年用功,那怎么个学法呢?就是讲这部《论语》。你这个参考资料你可以自己看,然后去讲,边讲边悟,然后边用到自己的生活,一部《论语》大概讲下来,如果每天讲个半小时吧到一个小时,这等于你的心得报告,那么大概四个月你能讲下来,然后讲完之后再重新讲,一年可以讲三遍,十年讲三十遍,讲三十遍以后,你也可以成为论语的专家了,世界上没几个人能够像你这样对《论语》这么融会贯通的。当然我们讲也可以旁听别人的科目。比如说我学《论语》,他可能学《礼记》,那我可以旁听他的课,把他讲的这些思路,我们拿来做参考,融汇到我讲的这篇《论语》里面,这样子融会贯通,既能够深入又能够博学。这是我们老师为我们提倡的古圣先贤的教学方法。好,下面看第十三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这一句话的表面上意思就是说为人子,哪怕是小事都应该常常去请示父母,不能够擅自做主张、自己去做。如果自己擅自作主,往往可能把事情做坏了,这对不起父母,对不起父母则为人子之道就亏损了。这是告诉我们不能够增长自己的那种主观意识的那种想法,对于父母我们要常常进行报告、请示,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观意识往往不成熟,容易造成不好的、不良的后果。当我们能够培养出这样一种处处以父母为重、以大局为重,顾及到父母、顾及到大局的心,而不是只主观任意凭着自己的任性爱好而去作主,那么这种心,我们慢慢的修养,这叫孝心。如果是常常自作主张,就很容易任着自己的一己之私、为着自己的名闻利养、自私自利的企图而不顾父母、不顾他人,那就失掉了孝道了。父母如此,我们对待父母应该这样,对待老师也是这样子。老师教诲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不要擅自违背老师的教诲,这也是这条含的意思。那我们想到父母跟老师都希望我们成才,都希望我们做一个有德、有学的人,哪一个父母、哪一个老师希望自己的子弟将来成一个杀人犯呢?哪一个父母、老师希望自己子弟将来会坐监牢狱呢?不会的。所以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要想到,我这么做,有没有亏欠道德,如果亏欠了道德,就亏欠了父母,就对不住老师啊。虽然事情再小,我们也要谨慎。孔子的弟子颜回,这是孔子最赞叹的学生,他一生就奉持“四勿”,就是他的四条戒,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四句。就讲了凡是不符合礼仪规范,不道德的行为,我们不能去看、不能去听、不能去说、更不能去做。那么这些事情,哪怕是再小的事、再细微的事,我们都要处处依礼行事,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修持功夫。如果是平时在起心动念,生起了私心,那么往往就会把自己的良心给覆盖了,所做的事情可能是循着自己的欲望而亏欠了天理,所以事情虽小,不能不重视,小事不注意,积累起来这将会造成对道德的大的亏损。下来这一句讲:“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是讲做儿女不应该私藏物品。因为在没有长成人的时候,要晓得自己身从何来?父母所生的,跟父母是一体的。所以我的东西就是父母的东西,怎么可以私藏呢?这个关键是个“私”字,有这个私心藏匿东西,背着父母不让父母知道,那么当父母真正发觉了,他心就会很伤。他所伤的不是说你把那个东西拿走了,那个东西不是值得稀罕的,关键是你这个孝心已经被你这个一己之私破坏了,这个是父母亲难受难过的地方。所以处处如果都有父母一体的这种观念,那就不会有这种私心要藏匿自己的东西。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父母很注重我孝儒方面的行为。像逢年过节,大人们通常都要给我们小孩子一些压岁钱,那我们小朋友拿着压岁钱一般来说都不会自己藏匿、不会自己要,而把这个钱去交给父母,这个时候父母他一定会收下来。因为如果父母说,“哎呀,你这个钱自己留着用吧,将来你可以自己使用。”那么小孩子久而久之会养成“这是我的钱,我的钱这是我自己用的。”那个私心就逐渐在增长了。所以父母在这个时候要有一种教育意识,孩子童真,当初第一个行为他把钱交给父母的时候,他里面没有私心,这是“人之初,性本善。”如果是父母不懂,让自己孩子去存私钱,慢慢就把他的私心培养起来了。当这个私心越来越重的时候,可能就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置父母于不顾,所以这些细节的问题要很注意。所以我到长大成人了、工作了,我自己的钱都跟我母亲同一个帐号,所有的工资入到我们两个人的帐上来,绝没有自己的私财,到现在都没有私财。我的钱通通是父母的钱,父母生我养我这么大,那个恩德报都报不完,怎么还能够跟父母计较呢?藏匿自己的私财呢?所以自然出来

工作了,赡养父母、赡养老人,我们觉得这个很自然的一种行为,本来应该这么做的。所以圣贤人教诲我们这一句,关键是要断我们的私心,私心要断,从孩子那里要下手。不是说物不准你藏,而是不准你私藏。如果你要藏物,不是为了私,你是为了公、为了父母,那是没什么关系。

像古时候东汉时期,有一个孩子叫陆绩的这个小孩,从小就很孝顺,有一天六岁的时候,当时在江西九江的太守袁术请这个孩子一起来吃饭,吃饭的时候,就看到陆绩偷偷把桌面上的橘子藏到自己的衣袋里面,在孩子吃完饭告辞的时候,橘子就滚了出来,这个太守就批评他了,孩子啊,你这么小,为什么爱私藏物品呢?这个时候陆绩就跟太守说,请太守息怒,您给我的这个橘子实在是非常好吃,所以我想拿这个橘子回去供养我的母亲,让她也品尝一下太守您这个橘子的甘美。所以太守听了之后就非常的高兴也非常的赞叹他有孝心。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陆绩怀橘。所以他的私藏,不是用私心,真正以孝心,藏这个物品,反而成为了历史的美谈了。所以断的是这个私欲啊。所以物虽然小,但是如果是私心而藏,一定要把它断掉,不断,将来引发的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

像美国前不久的看见有个消息,摩根斯坦利(音译),著名的一个投资银行,一个华裔的女总裁跟她的先生一起进行公司的内幕股票交易,非法盈利了六十万美金,结果被查出来了,剥夺了她的工作,把她送进了监牢狱坐牢十八个月,同时罚她一笔很重的罚款,让她真的是身败名裂、倾家荡产。这是因为一念私心,这个女副总裁,哪里会不知道内幕交易是违法行为呢?这是知法犯法。本来有这么好的工作,一个投资银行的女副总裁,那个工资相当好啊,本来可以用这个钱好好的赡养父母,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一念徇私就违背了天理,堕入了人狱。这个就是从小就没有在这方面扎下很好的根基造成日后的后果。所以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可能这个参天的大树、大家就抱不过来的大树,它都是从毫末,小粒的种子长成的,所以你看,从小如果有私心,没有把它断干净,将来可能酿成苦果。

我们常常听到西方世界的企业界、金融界的丑闻,像著名的一个经济金融丑闻,就是美国一个辉煌一时的能源巨头公司安然公司。它是美国第七大企业,结果在2001年,因为企业的财务欺诈行为败露了而最终破产了,引起美国金融界的动荡,上万名的美国员工失去了工作、失去了他们的退休金。当时整个股市那种受到震撼,数十亿的美元也付之东流,这都是因为公司的主要的领导欺诈、在财务上欺诈造成的。你看看,公司里的三大要犯都没有好下场。安然公司的创始人之

一、前CEO首席执行官肯尼施莱(音译),他听到知道了自己的欺诈行为曝光以后,法院给他判决,四十五年的监禁,结果他自己不久之后就心脏病突发去世了。另外一个前首席执行官杰弗瑞斯基林(音译),他是对公司破产这个金融丑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法院判处他275年的有期徒刑。那么另外一位副总裁约翰巴克斯特(音译),听到公司破产的这个消息以后,自己饮弹自尽在自己汽车里面,人们发现他的尸体的时候,看见他的座位旁边有一个左轮手枪和一纸遗书。所以贪一时之利,最终的果报都没有好下场。古人又说:“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这个非义之财不能拿啊,为了一己之私而取非义之财就好象什么呢?就好象“漏脯救饥,鸩酒止渴。”“脯”是肉,肉放在了屋檐底下,那个屋檐的雨水滴漏下来,泡在了肉里面,这个肉就腐坏了、就有毒了,吃了之后人就会死,用那种肉来饱肚子。“鸩酒”是什么呢?鸩酒是毒酒,用毒酒来止渴,那还没等到你饱,46 死就来了。所以“物虽小,勿私藏”真正帮助我们杜绝这些凄凉的结果发生,是很重要的、那根本的伦理道德啊。

现在很多的公司都推出所谓的全面品质管理叫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现在也发现那个全面品质管理已经不能够让这个公司能够有序经营了,要转成什么呢?全面伦理道德管理,这是叫Total Ethical Management。在报纸上登,1995年英国一家两百年的历史的银行,因为一个职员徇私舞弊,结果导致银行最终倒闭。看到台湾也有一家卸任的公司董事长把这个公司掏空了,携着巨款逃到国外而让这个公司摇摇欲坠。像这些的案例多的不胜枚举。所以美国的著名的媒体CNN,在2002年的夏天做了一次民意调查,调查当中说到,7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的执行官就是CEO比一般人更缺乏诚实和道德。而在欧洲只有21%的人认为公司领导人诚实。换句话说,五个人里面四个人都认为公司领导都是缺德的。你看,这种普遍的意识,大家都认为所谓的公司企业的精英,变成了一个高度不道德的人,所以这个全面伦理道德管理现在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了。一个公司、特别是股份公司倒闭了,直接受损的是股东,而间接受损的那是社会上的很多的行业、很多的老百姓啊。那我自己本身是在商学院教书的,教国际公司金融,我教的是研究生,每次上课第一堂课,这是简介,都介绍公司经营的目标是什么。所有的教科书都讲,公司经营的目标是股东的资产市值最大化,换句话说,以赚钱、让我们的股票价格上升这个是目标,这个纯功利的这种行为最后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就正如美国第七大企业安然公司的倒闭、英国两百年的银行的倒闭,这些都是因为功利造成的损害,每个公司从上到下、从领导到员工,都是为自己的私利,那这个公司怎么可能长久?所以这种教学,一代代的MBA的学生毕业了,他们踏入工商管理界,做企业的领导精英都有这种意识,这就很麻烦的事情。所以现在、应该用全面伦理道德管理,叫TEM,Total Ethical Management,提倡真诚领导,Authentic Leadership,帮助人重视修养、德行。在企业界、商业界能做到见德思义这就行了。不取非义之财,正当的财我们才取,不取不道德、不义之财,那么这些都是从“物虽小,勿私藏”这里来培养的。下面一句《弟子规》上讲“亲所好,力为具。”

这一句是讲父母喜欢的东西,为人子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帮助父母来得到。父母喜欢的东西很多,衣、食、住、行,样样的东西我们只要留意就知道父母的喜好,我们应该帮助父母去得到、去解决,让父母生欢喜心。当然,大部分的父母他对儿女都没有什么要求的,他都希望儿女好,儿女好就是他的要求。所以我们真正做到学习好、身体好、品德好,那么这些就能够让我们的父母高兴。那如果再提升,能够成一个君子、成一个圣贤,为世界甚至为后世作出大的贡献,那让父母真正荣显。

我记得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因为是读的是金融,所以自自然然就会有一种功利的思想。虽然我每个月都寄钱回家供养父母,但是有一次、第一次从美国探亲回来的时候,我也买了不少礼品,但是我就有一桩事情在盘算,就想到我在美国剪发,因为很贵啊,剪一次发要十二美元,回到中国、在广州街边一个理发铺,五块钱人民币、最多十块钱也就能剪得很好了。于是我就盘算,干脆我就回到中国再剪吧,省点钱。所以我就带着很多的行李回家,一路上从我的学校转机到达拉斯,转机到香港然后再转车到广州,几经辗转,路上也费了不少的时间,所以是风尘仆仆啊,满脸也都是尘土,加上身上也有尘土,头发又长长的,真的像个小乞丐,当我叫门的时候,妈妈在里面听到了,赶紧给我开了门,47 把我让进家里,我进门先跟妈妈鞠了个躬,说“妈妈,我回来了。”然后一抬头,就看见我妈妈从头到脚整理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满脸的笑容。哎呀,我这心里突然高兴之余很惭愧,自己头发长长的像个小乞丐,自己回来就用这副嘴脸来给妈妈看,结果妈妈已经给我沏好茶了,让我坐下来,跟我讲,说“茂森,我知道你今天回来,我昨天特地去烫了个发,我们好团圆,一年多没见了。”我这一听心里是非常的惭愧,你看看我自己的想法跟母亲想法不一样,母亲想着一年多没见儿子了,拿个好形象出来让孩子看了之后很高兴、很放心,而我自己呢?想的美国剪发贵啊,中国减发便宜啊,盘算的都是利益,而把供养母亲欢喜心忘掉了。所以这个心态就已经把利放在了义之上,该做的没做,这怎么能算是孝呢?所以很多年轻人现在见到一新朋友,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但是回家见父母呢?有没有这个心?所以这个孝心,从这点点滴滴要去养成。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那我们先学习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朋友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2008-01-01 5A 入则孝:

“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新年好。今天是2008年的元旦,古人曾经说过元旦是人间第一日,而孝道是人间的第一事。那么在今天的元旦佳节我们来一起学习《弟子规》,学习孝道,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今天继续从“入则孝”这一篇中间看起:“亲所恶,谨为去。”

“亲所恶,谨为去”意思就是说,父母双亲如果是不喜欢的、厌恶的这些事或者是东西,那么我们要谨慎的、小心的把它去除掉。父母不喜欢的东西、不喜欢的事情,包括很多很多。不仅是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比如说,我们在道德上面有所亏欠了,那么这是父母不喜欢看到的,或者是我们的学业成绩不能够优秀,那么这也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那我们都应该“谨为去”。这个“谨”,就是包括我们平时要留心的注意。看看父母亲的好恶是什么,那么让父母能够常生欢喜心,所以前面那一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都是让父母亲欢喜。那么这个“谨”,是指我们平时日常生活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每一言、每一动,都要以父母作为主要的考虑,小心到什么程度呢?小心到我们念头起动的地方,我们都要留意。当我们起一个坏念头,这个坏念头,对不起父母,比如说起了贪心了、起了跟人家斗争的心了、不能够原谅别人、不能够好学、不能够进取,种种的不善的念头,那我们都要小心的把它去除掉,这才叫真正的大孝。

所以真正的孝子,处处都管好自己的念头,凡是有不善的念头,违背本性、违背道德的不要说不能做,连想都不可以去想。我记得我在大学里面,就曾经遇到一件事情:我在广州中山大学念书,在念书的时候,我是学习还算不错,而且在活动方面也很活跃,我是大学里头的经济学社的社长。我们那个学社呢,有七百多社员,因为自己有一定的才华、有一定的能力,大学里面就难免有一些女同学,就注意到。我的母亲是一位非常细致的一个人,她对我的一言一动都很留意。所以真正是慈母,关怀是无微不至,包括我们的思想行为,都在她观察当中。我的母亲呢,曾经两三次无意中接到一位我们大学的女同学的一个电话、来找我。我母亲也曾经跟这个女同学见过面。她也长得很漂亮,学习也非常好,而且家境也很不错,各方面都很优越,对我也产生了好感,我对她当时也很有好感,两个人也就产生了感情。当时,我的母亲曾经跟我提醒过,说人应当立志高远,在上大学的时候,一定要把书读好,把学业放在首位,不能够在这个男女感情上面受到羁绊。现在你是读大学,年龄还小,可以说人生的阅历还是很不成熟的,不适合现在来谈恋爱,无论对方的条件如何的优越,现在还是应该把学业放在首要位置,不要去分心。我妈妈她的管教也很严格,担心我在这个男女感情问题上会走入深渊,所以曾经跟我做过两次非常诚恳的谈话。她对我提出三条意见,她说:第一,读书的期间就是读书,不谈恋爱,这是做学生的宗旨。父母供你上大学,不管出现什么情况,这个宗旨是绝不动摇的。男孩子应当先立业后成家,包括谈恋爱都要放在后面,要先完成道德、完成学业,我母亲说这是大道理,这是硬道理,其他的都要放在脚下;那么母亲提的第二条意见呢,如果现在谈恋爱,一定会分心,会影响到学业、影响功课,谈恋爱、在大学里面谈恋爱可以说是一场消耗战,消耗人的时间、精力、金钱。这一场消耗战,现在你不宜参加,应该把时间、精力、金钱都用在自己的学业上面。这学业上面有所成就,将来你要出国留学深造啊,所以以后的路还长着呢,不能急;第三个意见,她跟我讲,读书、我们读圣贤书,要懂得学以致用。《大学》里面告诉我们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格物”是什么意思啊?“物”是物欲,“格”是革除。革除物欲,才能够让自己的智慧显发出来,这叫“格物致知”。我们读圣贤书,不是搞纸上谈兵,在诱惑当前的时候,当自己处在这样的境缘里头,自己要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够动摇自己的志向,要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革除物欲,不可以在男女这个情感上受到缠缚,这样子你才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所以我母亲跟我进行了两次的长时间的谈话,母子两人是开诚布公、真诚的交流,最后,我自己也听从了母亲的劝告,于是,把这个女同学的照片退回她,从此把心专在学业上。

所以父母亲不希望我们做的事情,我们知道这是对的,要懂得把它去除掉,这才叫做孝道。所以孝,它是一种理智的、理性的爱,是把父母摆在自己的私情之上啊。当人处在理智和感情、或者说是天理和人欲这之间、要去抉择的时候,要懂得把理智、把天理提起来。所以,真正要做到孝顺父母,是要把自己的七情五欲要放淡,不能够全部放下,也要把它放淡。那么这一种孝顺,比起拿金钱供养父母还要难能可贵。拿金钱物质上供养父母,那是供养父母之身啊。真正做到这样“亲所恶”,而“谨为去”,放下自己的贪欲,放下自己的情执,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样的孝,才真正叫“孝方贤”。其实当我们能够放得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得到的更多啊。所以,在大学里面,放下感情的纠缠之后,这个心就专了、学业也就能够提升,所以后来我出国留学很顺利。在留学当中,也可以说清心寡欲,49 26岁就完成硕士、博士的学业,走上美国大学的讲坛,带研究生。当时我的研究生里头,有很多年纪都比我大,在美国。这是很多同龄人,都很羡慕,你有这样的一种成绩。

我工作以后,就把母亲接到美国奉养,而且能够供养我的父母、爷爷、奶奶,那么这样子才懂得原来放下之后得到更多。退一步,其实真正是向前呐。所以从小能够听父母的话、父母的教诲,我们能够放下自己的主观意识,而随顺父母的教诲,发现自己真是获益无穷。

那么我们这里学《弟子规》,一定要懂得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这个父母亲的“亲”,我们要晓得,它不仅是包括我们的自己现在的父母,也包括我们的长辈,包括我们的老师,也包括祖国人民。所以老师不喜欢我们做的事情、人民不喜欢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不能做,那么这叫做“亲所恶,谨为去”。好,下面我们来看“身有伤,贻亲忧”。

那么这一条是说为人子,如果身体有损伤,就会使父母很忧虑。《孝经》上有句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从哪里来的?都是父精母血逐渐长大而成的。所以我们的身体就如同父母的身体一样,所以我们爱护自己的身体,就是爱护父母啊。我们身体受到了损伤了,父母就觉得很心痛、很忧虑啊。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来保重自己,爱护身体。那么爱护身体,我们要知道第一,有规律的起居、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个,要有定时定量的锻炼;第三,我们要晓得爱护自己的精神、爱护自己的心。因为身体是由心理来决定,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他多思、整天爱胡思乱想的,思虑很多,伤他的精;如果是这个人话很多,伤他的气;欲望很多的,伤他的精神。所以要保养我们的精气神,要懂得少思、少言、少欲。这都是爱护身体啊。要知道,身体是我们任何事业的一个本钱,我们想这一生成绩,在学业上、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个身体就是一个关键。所以,不要求快、不要激进,如果是太激进了、太忙乱了,操之过急了,往往你的心走的太前了,身体的体能跟不上,这就容易累到了,所以,要有一种恒常心。这样子,才能够保证我们有成功的基础,这身体是成功的基础。下面看“德有伤,贻亲羞。”

这是讲在道德上有亏欠、做了不好的事情,就让父母蒙羞。一个有孝心的人,决不会去做出伤天害理、让父母痛心的事情。也就是说,他决不会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因为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就是对不起父母,即使是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也要管好自己的存心,不可以放纵自己。因为放纵自己,就是德行在往下堕,那么这就会让父母害羞。

那么儿女对父母如此,学生对老师也是这种心态。比如说跟一个老师学习,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他是首重德行,那我们跟这位老师学习,假如自己没有真正落实老师的教诲,而在道德上有所亏欠,这叫有辱师门,父母、老师都会蒙羞。别人说“这个孩子是谁家养的?”“是哪个老师教出来的?”“怎么这么缺德的?”所以你们看看,这句话就是对父母、老师最大的羞辱啊。我们看到海口、海南省海口的监狱,有不少的服刑人员,学了《弟子规》以后,自己忏悔自己过去所犯的罪恶,对不起父母。有一位服刑人员看到“德有伤,贻亲羞。”心里面是非常的悲痛,他在自己的反省录里面写到说,过

第五篇:弟子规学习心得

弟子规学习心得

轰轰烈烈学习《弟子规》之际,我才开始接触到它,刚开始我很茫然,不知道《弟子规》讲的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教孩子也来学习《弟子规》。所以在每天的早上,我都和学生一起诵读,算是和学生一起学习吧。

诵读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明白了很多东西。之前总觉工作压力很大,抱怨事情太多,也总觉得生活没有趣味,生活中不如意处总是十之七八。但是慢慢地,我好像释怀了。很多道理我是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才真正懂的。《弟子规》涤荡着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灵,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点知道这些道理,也许我的人生机遇会大不相同。在这里,我找到了人生的坐标和方向。通过学习《弟子规》,我还了解了许多礼仪,懂得了许多做人道理和与人相处的原则和一些技巧,最主要应该做到诚信、友善、博爱相待,尊敬师长,尊重同学。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做到“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同事还是朋友,相处久了,避免不了有小小的摩擦,要善于沟通,如果你处理得当,就会化干戈为玉帛;反之则矛盾加深,最后连朋友都没得做。交友必须以诚相待,相互帮助、体谅、支持和鼓励,做到“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否则,“损友来,益友却”;朋友有错,不能只记着讨厌人家,即使讨厌也不要讨厌得过了头,因为“嫉之甚,祸且作”,真诚的人就会友好地指出,否则“过不规,道两亏”;即使是朋友不对也要宽容对方,要齐心协力地去做每一件事,不要互相依赖,推卸责任,更不能互相猜疑,做到相互照顾共同做事。

《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文化和思想,它不但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孝顺父母、尊敬老师、友爱兄弟和同学,它还教会了我们要有孝心、恭敬心和感恩心。《弟子规》像阳光一样,给伦理失纲,人心不古,精神缺失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指引了一条光明之道。尤其是作为教育者,我们更是任道而重远。教育者的使命是关注孩子的一生幸福。我们不但要教给他们知识文化,更要教会他们做人。弟子规与我们同行,我们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于是我认识到自己所走的路是没错的,我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做好自己,影响孩子。

相信弟子规精髓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一生,同样也能带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

下载弟子规学习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弟子规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弟子规学习心得

    《弟子规》心得体会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

    弟子规学习心得

    《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 1987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平静地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

    《弟子规》学习心得

    谈学习《弟子规》的一点心得体会 《弟子规》由“入则孝,出则弟,行则谨,事则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内容涉及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

    弟子规学习心得

    《弟子规》学习心得 为传承民族智慧、加强和提升**酒店员工思想道德水平,推动公司文化建设,在公司成立到今,面向全公司开展学习普及《弟子规》活动。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受益......

    《弟子规》学习心得

    《弟子规》学习心得根据组织安排,我于2010年12月参加全县新任副科级干部培训班,在开班仪式上,县委×××书记就学习《弟子规》的重要性、紧迫性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体学员背诵《......

    弟子规学习心得

    弟子规学习心得 (学习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 总装班 柏永斌(7106020035) 一、弟子规的来源和基本情况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来清朝贾存仁修......

    《弟子规》学习心得

    《弟子规》学习心得 前不久,我系组织了一次对《弟子规》传统文化的学习部署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院领导及有关专家对《弟子规》的精彩解读使我受益匪浅。他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弟子规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非常荣幸参加了公司在曲阜组织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感恩公司的大力栽培,感恩公司大量资金的投入,身为成友集团的一员,让我倍感荣耀。通过五天的学习接触,使我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