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国60周年谈市民生活新变优秀征文[范文模版]
在父亲85岁的生涯中,有四件事是父亲不愿意提及的。每每提到这四件“糗事”,父亲就会像小孩一样现出一脸的羞愧之色。
父亲的第一桩糗事是没让大姐报考外语学院。1980年夏,大姐参加了高考,成绩进了两家高等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一家是外语学院,一家是工商管理学院。父亲执意让大姐报考工商管理学院。父亲的理由是:“现在连大城市里
都见不到外国人的影子,学外语有什么前途?”谁知,仅仅三年的时间,不要说大都市,就连我家所在的小县城都出现了好多外资企业,来了外国人。更让父亲“上火”的是,大哥创办了一家外贸型服装加工厂,“外事活动”频繁。大哥因不会外语,洽谈生意常常受“憋”,无奈,只好高薪聘请了一位懂外语的大学生跑公关。父亲看在眼里,悔在心中:“唉,不如当初让你大姐学外语啦!”
父亲的第二桩糗事是没安宽带。村里刚刚安宽带时,弟弟提出家里也上网。父亲当时考虑上网费用很高且用处不大,便没有同意。两年后,村里便有人通过互联网做起了生意,在网上卖花销粮,一年比我家多收入好几万元,急得父亲直拍大腿:“唉,没想到这互联网有这么大的作用,农家院还真离不开呢!”于是,他急三火四地催我交钱安宽带。家里上网后,我家种出的生姜、辣椒等农副产品也通过互联网销到了新疆、河北、内蒙等地。父亲高兴地说:“卖姜不用蹲市场,鼠标一点销四方!”
父亲的第三桩糗事是弄丢了一本书。1999年的时候,父亲把一本祖传的《养生秘笈》给弄丢了。我们遍寻无着,很失望,父亲倒看得开:“啥宝贝啊?不就是一本破书嘛!现在刚刚混上温饱,就开始惦着养生?拉倒吧,养生保健那是款爷们的专利,跟咱老百姓无关!”结果几年的时间,村里便富了起来,家家建起了“小洋楼”,自来水、有线电视、柏油路入户率达100%,乡亲们在有花有草、有产有业、有情有义的环境中幸福生活。日子好过了,人们便开始把养生保健提上了“日程”,看着乡亲们纷纷把跑步机、健身机抬进家,父亲这才意识到自己又做了一件蠢事:“早知道今天这样,说啥我也不能弄丢那本秘笈啊!”
父亲的第四桩糗事是没建车库。三年前我家拆房建楼时,我提议在楼房的拐角处建个车库,以备将来之用。父亲当时就给“否”了:“咱家买轿车,那不得猴年马月啊?不现实的事,咱就别想啦!”岂料两年后,我和爱人用攒下的工资从“长春一汽”开回家一辆“捷达”。新车到家,父亲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前前后后地看、摸,随即拍上了大腿:“哎呀,没建车库啊!我做梦也没想到咱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家庭也能买得起轿车啊!”结果父亲贪黑起早,用五天时间在院子的西侧盖了一间车库。
四桩糗事让父亲学会了“用发展眼光看问题”。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父亲,因为我们的国家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简直是日新月异,不要说父亲“看不透”,一些专业人士也“估不清”,就连“老外”都直呼“中国,不得了”呢!四件民间小事,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伟大祖国60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四件民间小事,像一个个定格的音符,谱奏着伟大祖国昂首前行、科学发展的时代强音!
第二篇:市民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东城河上的寻梦之旅
著名策划师**建议泰州旅游定位为:水天堂,夜游城。带着几分憧憬,乘着暮色,三五好友,画舫轻舟,我们开始了东城河上的寻梦之旅。
沿河两岸的璀璨灯光倒影在水中,在天上淡月微云的陪衬下,好像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夜色迷茫,清新的河风夹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记得考古工作者黄炳煜据史料考证说,泰州城河是南唐时开挖的。南宋年间,金兵南下,扬州失守,时任泰州知州的岳飞觉得作为淮南重镇的泰州城小河窄,在镇江郡的支持下,拓宽了城河。据说几万金兵大军南下,看见烟波浩淼的东城河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东城河以其博大的胸怀,千百年来护佑着一方平安。东城河水系流淌着的血脉,滋养辐射着这座城市。
船在河中流,人在画中游。
堤岸上,高高低低,错落点缀着无数的亭台楼阁。作为背景的灯光或近或远,或浓或淡,增加了夜的辉煌和层次。驶至梅苑,一阵悠扬的戏韵京曲穿透了黑夜的阻拦在水面上飘扬,空谷余音,回荡在东城河的上空,袅袅不绝。
穿过来凤桥,我好像透过了历史的重重烟岚,遥遥看见这位清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的昆曲大师孔尚任,在一屋的星光之下,奋笔疾书,银钩铁划,在呕心沥血地创作着《桃花扇》。让李香君、侯方域一个个鲜活的角色荡漾在东城河的柔波之中。
望海楼在凤城河边遥想千年,饱经无数岁月的沧桑,如今修缮一新,抹平了他额角的皱纹,重新焕发生机,默然矗立。还有我们的柳敬亭老人?带着一脸的沧桑,踏浪而来,用他独特魅力的嗓音,诉说着俗世众生的喜怒哀乐。半个世纪前,俞平伯、朱自清两位大师在秦淮河上泛舟,他们看到的只是缺乏古韵和极度艳俗的河流,所以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静静的秦淮河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想必在泰州,他们定不会有如此遗憾!
十里城河,十里画廊。思绪悠长,船移人思。我的目光穿越了时空。清晰看见一位伟人曾经读书的地方——大浦小学,这里至今仍保存着他小学读书时的许多珍贵资料。城河畔,二中、省泰中,都是当年总书记读书的地方,城河边,老城墙上,都曾闪动他矫健的身影!
千年东城河,承载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城市的进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早期的清汤素面,八九十年代的污染烦恼,最后迎来了新世纪的青春。作为全国保存至今的首屈一指的城河,她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重新焕发生机的庞大的水系恰如源自骨髓的血脉在她周身流淌。东城河是有生命的,善待她不仅仅是善待我们的血脉,更是善待我们泰州历史悠久博大文化的根;东城河是有生命的,见证着“汉唐古郡”在苏中大地上的率先崛起,特别是新世纪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第三篇:新市民感怀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零食
如今的儿童,有着吃不完的零食。棒棒糖、果冻、巧克力、薯条、山楂片,摆满了超市的货柜。只要有钱,要什么都有。每每看着儿子吃零食时满脸幸福的样子,我这个做妈妈的便不禁想起自己儿时的零食来。
二十几年前的中国农村,刚刚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年代,丰富的物质享受还远远谈不上。若不当时,甚至连像样的菜蔬也没有。冬
天里能像现在这样吃到水灵灵的黄瓜,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不过,儿童们的零食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这要看你会不会找了。
春暖花开,一切都焕然一新。空气里到处是清香,去哪都是满眼的绿。过年的那些糖果子早已被搜刮干净,小嘴巴馋得到处想找东西吃。这时,春姑娘就像是爱的使者,给我们送来了各种好吃的东西。红红的太阳刚在东山露脸,我们就蹦跳出家门,来到田野里。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田埂的陡坡上,篱笆中早已悄悄地冒出许多粗壮的嫩荆棘来,这些嫩荆棘杆绿中带点红,上面布满了小刺,不用担心那些小刺儿,它们还太小、太嫩,不会刺伤你的手,只是要防着它们的妈妈身上的刺,稍一碰就会出血。杆顶端是一摄红中透绿的叶子,远看就似一根毛不多的鸡毛掸子。折下来,剥了皮,就露出嫩绿的肉来,味道甜滋滋的但又有点涩。我们把它取了个美名叫做“野甘蔗”。吃不完时,我们就把它们用草捆起来,背回家去。一路上还喊着:“卖甘蔗!卖甘蔗!又甜又脆的甘蔗哟!”馋得那些还光腚的小家伙们围着我们一个劲地叫“好姐姐”。
此时,山里的油茶树上也全部换上了新叶。翠绿的如一片片碧玉,有的绿中带点紫红则又像一块红玉。有的嫩叶变成了一片片肉质的茶片。据老人们说是天尚冷将嫩叶冻成的。还有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茶泡。等到茶片后面脱了皮,就可以吃了,茶片越白,味道就越甜,红的和绿的则有些苦涩。那时,我们满山遍野的跑,直吃得小肚圆圆才肯回家。如今,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茶片了。也许是气候变暖的缘故,再也冻不出那样好的茶片来了吧。
吃腻了茶片,田野里,草地上又长出了我们爱吃的茅草芯。将茅草芽扯出来,一根根的像一根根利箭,然后躺在草丛里,慢慢地剥掉皮就会露出白白嫩嫩的“肉”来,软软地,像棉花糖,只是不太甜。妈妈说,这个可不能多吃,要不鼻子会出血的。
初夏时节,道路边、荒地里、陡坡上已满是红红黄黄的“五月泡”,样子像极了草莓,如一个个小灯笼,挂满了枝头,光那颜色就很诱人了。摘下一个又大又红的放进嘴里,甜中微微带点酸,使你忍不住吃了还想吃。黄的则要酸得多,绿的可就不能吃了,涩得很。“五月泡”身上全是小刺,采摘时可要当心噢,我还没少被它欺负呢!
仲夏,骄阳似火,但油茶林里却很凉快。那时,我常同小伙伴们往茶树林里钻。或是放牛,或是拾柴。其实是为了那美味的“野地蒲”——一种野生草莓。茶树底下、空草坪上全是的。圆圆的叶子铺开像是一块绿莹莹的小地毯,上面开满了紫红的小花,看上去别提有多美。小花落后,结满了小珠子似的果子。绿的、红的、紫红的、紫黑的像是撒在地毯上的小珍珠。也只有高超的大自然才能绣出这样美的艺术品来呢。紫得发黑的地蒲最好吃,甜滋滋的。只是吃几个,舌头就会变成紫色。我们一边吃一边摘些放到衣袋里带回去吃。可等到家才发现衣袋早已被果汁染成紫色的了。为此,又少不了妈妈的呵责。
金秋时分,山野里到处是熟了的野果。红通通的野柿子、紫红的“乌巴籽”(野果名)、褐色的野栗子等等,有许多连名字也叫不上来了。但最诱人的还是那甜蜜蜜的油茶蜜。茶果摘后,茶花就开了。雪白的花瓣拥簇着一圈儿金黄的花蕊,点缀在墨绿的叶间,特别美。远远看去,茶山像是下了一场薄雪。又像是盖了一块绣着些白花的大绿毯。我们早就蜂拥而至,那采蜜劲不比小蜜蜂差。折根野蕨杆,轻轻一折一拉,将里面的芯儿抽出来,就成了一根上好的吸管了。将花瓣儿轻轻掰开,把管子伸进花蕊,一吸,嘴里立刻满是甜甜的蜜,一直甜到你心里。我们蹦跳着“采”了这朵又“采”那一朵。有时为了抢蜜,连吸管也不要了,就直接用嘴去吸,结果弄得满嘴满脸都是黄黄的花粉。有时,还拿个小瓶,折一片茶叶掐去两头,稍一窝插进瓶里,只要对准花朵,蜜就会顺着叶流进瓶中。喝饱了,就躺在树下美美地睡一下,或是和小蜜蜂逗着玩儿。等到回家时才发现头发早已被蜜粘住了,扯也扯不开。
冬天,野外似乎找不到好吃的东西了。天冷,只好窝藏在家中,烤着火。红红的火灰里常会冒一股诱人的香气,这是我们在烤红薯或者是芋头。那味道远比现在街上卖的香甜多了。再好吃的吃多了也没味了,于是就盼望着下雪。终于一个夜里下起了大雪,整个村子都是白白的一片。只是江南的雪来得快去得也快。雪仗还没打够,雪就快化了。不过,雪就快化时,屋檐下会挂起一根根亮晶晶的冰柱子。折下来,舔一舔,竟有一丝丝甜。我们戏称这就是冬爷爷为我们做的天然冰棍儿呢。茶树的叶片上也结了一层薄冰,轻轻一掀,一片晶莹剔透的冰叶就出来了,放到嘴里一嚼,凉凉的、甜甜的,脆脆的,还咯吱响。
啊,这些大自然赐与的零食,如今已成了一份美好回忆,时不时在我的梦里飘香。只是不知拥有许多精美包装零食的儿子,长大后是否也能拥有一份关于零食的回忆。但愿吧。
第四篇:家乡新变建国60周年征文:蓦然回首三十年
抚今追昔,多少人事已恍如隔世,感慨复又感叹!而“建筑之乡”的种种变化总让人眼花缭乱!有时本待不信时,但睁开眼偏又真真切切在眼前!对过去的**,虽有人不免有点留恋,但更多的还是对现在的惊讶和欣喜,对未来的憧憬和企盼!
“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这话在几十年前为人们熟知,有一阶段甚至挂在嘴边!但当时都以为是天方夜谭,谁敢
梦想能变成现实?可如今呢?岂止是实现了这个美梦,而且应该是有过之,无不及!
上初中早晚自习的情景在我心目中是一道久违的风景:教室里一人一盏煤油灯。那灯是由墨水瓶改装而成,灯光昏暗。墙壁上人影幢幢。众学子手捧书本,摇头晃脑而读,如蛤蟆吵湾。偶尔油尽灯灭,便几个大头挤在一堆,不分男女,亲热备至。……人到中年,每思及此景,往往咧嘴而笑,摇头而叹!心中感觉既似留恋,又似辛酸!当时条件所限,奈何,奈何?
至于通讯方式的进步,更是有如神迹!听老人们说,第一批电话的安装、使用费十分昂贵,等闲根本安不起,用不起!那时候,电话就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岂知世事难料,仅仅过了几十年,一种叫做“手机”的东西便横空出世,以泰山压顶之势统治了大街小巷,城市乡村。开着车打手机的,边走路边打手机的,随处可见。原先风光无限的固定电话竟沦为了陪衬!
谈及住房,**人民应该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老人们说起**年发大水,远远望去,但见一座座民宅轰然倒下,烟尘冲天而起,十分壮观!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时候都是一色的土坯房!八十年代,谁家住上了砖瓦房,那肯定是万元户!九十年代,谁家还住土坯房,肯定叫人瞧不起!到了二十一世纪,大姑娘找对象,献身的首要条件之一就是看有没有楼,面积大不大,装修得豪华不豪华!若不达标,对不起,本姑娘就展翅飞翔了!君不见,房价虽然还在涨,可各个售楼处依然人头济济!为什么?兜里有呗!
一句老话,说了大半天。但,**这几十年间的飞跃变化,又怎是一时半会能说得完?
我的老爹平时话不多,只在喝了点酒后,好给我们拉个呱。说到自行车,他讲:当时整个于铺村,只有一辆自行车,是一个姓孔的爷爷买的。他一买回来,便在大麦场上显摆。全庄人都去了,个个伸着脖子瞪着眼!那孔爷爷开始也不太会骑,骑着跑十几米就“啪嚓”倒地。即便如此,庄里人依旧羡慕得眼红:“你说这个洋车,咋研究的?上去一蹬就‘呜呜’地跑来!哎呀,真是神哪!”连那倒地他们也眼红!感叹声犹在耳,“洋车”却早已不“洋”了!……
老娘有时高兴,也会给我们讲一些老古董。她说到吃的时候很多。如她讲:挨饿时,人们什么东西都拿来填肚子,像地瓜蔓、丝瓜秧、生南瓜、枣树皮……很多人吃得肚腹不好,老放屁。说有那么一天,一帮妇女在路边地里干活。其中一位忽地放了一个响屁。耳轮中只听“啪”地一响,随着响声,就见路上一个正骑车的男人惶恐下车,前轮后轮地检查车胎。众人大笑不止!我们初听时,也只当是个笑话。可等年纪大了些,阅历多了些,却渐渐从这个屁中闻到了让人哭的味道。哎!
老娘常提的故事中有一个令我们十分尴尬,后来她只要一开头,我们就急忙捂住耳朵:“不听,不听!”娘说我们三四岁时,常一边一个靠着老爷爷。八十多岁的老爷爷就用那掉没了牙的嘴吃力地嚼玉米糊饼子。我们在一边焦急地等着。等嚼得半烂不烂时,老爷爷就用手指头轮流抿到我们张开的小嘴里。娘说,我们吃得真香!老爷爷早已作古了,连那坟头都已荡然无存!可那喂糊饼子的恩情,后人们又怎敢忘?便于过年、过节,端上大鱼大肉望空祭拜,嘴里说:“老爷爷,来吃吧!”相信老爷爷如果在世,即便没有了牙,看到这么多从未开怀一餐的美味,也一定会狼吞虎咽的!
……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若十年后再回首,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第五篇:教育局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回放记忆的欢歌
十四年前,我有幸参加了我们县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一百周年的文艺汇演。
为了练好我们的演出节目——《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一大合唱,我们教育系统代表队,在县教师进修学校排练了好几个月。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傍晚,我们参演人员个个西装革履,淡状浓抹。夜幕降临之际,我们随
各代表队循序来到县大礼堂的后院。在礼堂的后院,大家跃跃欲试,都迫不及待了……
十九点三十分,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汇演正式开始了。
大型歌舞——《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首先拉开了文艺汇演的序幕。宽大的礼堂,顿时唱响了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一百周年的雄浑之歌。阵阵歌声此起彼伏,前一曲余音未尽,后一曲又高歌起来了。《北京的金山上》刚刚谢幕,舞台上又迸发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舞台上的节目,一个精彩一个;舞台下的掌声,一阵热烈一阵。
——随着一阵优美的序曲,我们的代表队闪亮登场了。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伴着那深情的乐曲,随着那优美的旋律,我们的引唱员引吭高歌了,我们的大合唱开始了。
当那深情的乐曲叩开我们心扉的瞬息,当那优美的旋律撞进我们神经中枢的刹那,我们的热血顿然沸腾起来,我们的激情倏尔奔放起来。
“春风最——暖——,毛主席最——亲——……”
伴着深情的乐曲,随着优美的旋律,踏着铿锵的节拍,我们都尽情地亮开了歌喉……澎湃的心潮在歌声中激荡,满腔的热血在歌声中奔腾,燃烧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
“是您砸碎了铁锁链罗——,奴隶翻身——做主人——”这铿锵的声音,这肺腑的心声,就似燎原的星火,喷薄的火焰。不仅点燃了我们的情,还迅疾地点燃了观众们的情……唱罢唱罢,台上台下都不约而同地纵情高歌起来了。高歌燃烧的激情,高歌心底的亢奋,高歌肺腑的心声。
歌在激情中欢唱,情在歌声中碰撞。这是情的共振,这是心的共鸣。
霎时间,礼堂成了歌的海洋。到处都流动着恢宏的歌,到处都激荡着雄浑的歌,到处都飞扬着激昂的歌。我们都被卷入了歌的漩涡,我们都被卷进了波澜壮阔的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