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赵友亮读后感
读《毛泽东》有感 今天,我读了关于毛泽东的故事。他是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又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下面是书中的一个事例:
毛泽东14岁时,他就被自己的父亲停了学,但他没有被父亲的影响到,经常趁父母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学习,经常跑到山坡上让父母找不到的地方去读书,经常一读就是一天,有一回父亲假装出门下地干活,父亲前面走,他后面也跑到每次读书的地方,他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跟他,刚到那里就被父亲当场给逮住了,父亲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并打了他,还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趟粪。挑完粪后毛泽东又一次的“失踪”了父亲很容易的找到了他。十分生气,但听到母亲对父亲说儿子已经挑完十五挑粪时,父亲不禁目瞪口呆,是你挑完的吗?他回答是我挑完的,你可以去问邻居王阿姨父亲说这此粪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更何况是一个14岁的孩子呢。他实在是没有任何的理由再骂我。由于毛泽东的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也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他是一个爱民的人,他很同情受苦的农民,他十分狠那些地主,他感到自己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读到这里,我似乎感觉到毛泽东已经有统领中国的本事了,他伟大、勤劳、爱民、勤奋学习,坚定不拔,尽管父亲全力阻拦他,他也毫不惧怕,一心一意的学习,如果毛主席不这样勤奋的话,还能为大家推翻封建社会、把我们从封建的魔爪里救出来的毛主席吗?
第二篇:赵俊友课堂实录
《清平乐 村居》课堂实录
——赵俊友老师课堂实录
2017年3月27日于济南铁道大酒店
师:今天看你们的表现了,准备好了吗?yes or no? 生:yes 师:我们是初次见面吗?是不是?” 生:yes.师:但是,尽管是初次见面,我敢相信会观察的同学,会倾听的同学,他知道我从哪儿来,姓啥名啥。(教师环顾四周,作出举手动作)真的知道?说
生:老师姓赵,来自合肥行知学校。师:我说的吧,他会观察,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大屏幕上看到的。师:看的,我的名字知道了吗?你说 生:老师叫赵俊友。
师:这叫会观察,会倾听,还有会想,会想的同学,他能把我的名字这样说:“你叫什么俊什么友?”会想吗?
生:“俊”应该是“骏马”的“俊”。师:“骏马”的“俊”?我是人,不是马。生:那就应该是“英俊”的“俊”。
师:这就对了,你这样一讲,济南的春天就美丽动人啦。“友”呢? 生:“友”是“友好”的“友”,也是“友谊”的“友”。
师:是的,“友好”的“友”,“朋友”的“友”。看我写。(板书:友)跟我这个“友”读音一模一样的还有一个字,我写,你们认一认。(板书:酉)有认识的吗?试试。
生:这个字是丁酉年的“酉”。(学生读的是阴平,正确读音是上声)师:什么? 生:酉。(阴平)
师:恭喜你,答错了。你说。生:丁酉的酉。(上声)师:酉,什么酉?酉是指„„酉,叫酉鸡,是指属鸡。还真有知道的。其实这个字甲骨文的时候最早是这样写的,大家看(板书甲骨文“酉”)。你看这像什么?看不出来可以猜。你猜一猜。
生:我猜应该是那两个像一个罐子,就是上面那个像罐子的盖子。下面那个横就像那个坛子。然后下面那些像和坛子一体的东西。
师:恭喜你,猜对了,你看这就是猜啊,要敢猜。最早这个字指的就是装酒的坛子、罐子。所以我们现在的字给它加偏旁都是跟酒有关的,比如加三点水,变成“酒”,比如加(板书:醉),变什么?
生:醉。师:你醉过吗? 生:没有。
师:没有,没有是对的,小朋友不能喝酒。你没醉过,但是你看过,你看谁醉过,什么样子?你说说。
生:就是和那个,就是就是„„就是走路歪歪扭扭,然后„„ 师:嗯,你说的是一种醉态。还有吗?还见过吗?你说。生:就是,人醉了的时候他的脸很红。
师:你讲他的表情,他讲他的动作,还有吗?你说说。生:人醉的时候会不断说话。
师:胡言乱语,这就是醉态,你再说说,会观察。生:还有喝酒喝醉的时候他会吐。
师:嗯,真恶心。你最好不说。不说了,最后说出什么来了。这就是“醉”,这是我们常人的“醉”。当然,文人也喝酒,他们也喝醉,比如,唐代的李白,知道吗?他怎么醉的?我们去看一看。(出示课件)来,你读一读。生: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饮中八仙歌》(学生讲“斗”读成去声,教师纠正,此处应读上声。教师在课件上也标注了该字的读音。)
师:他醉到哪儿去了?醉到哪儿去? 生:醉到长安去了。
师:对,醉到长安去了,接着说。生:他去长安的一家睡觉。师:一家?一家什么? 生:一家酒店。
师:对,他醉得不认识家了,在酒店就睡着了。还有,一起读。(出示课件)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师:喝成„„说。
生:他喝酒就是已经喝到看影子就像看到三个人一样,头昏眼花了已经。师:他喝醉的这个境界,把月亮和影子当做是人来和他一起喝酒。诗人喝酒,词人也喝酒,我国南宋时候著名的词人,他叫?
生:辛弃疾。师:他叫? 生:他叫辛弃疾。
师:对,他也喜欢喝酒。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怎么喝酒的。(出示课件)闲饮酒,醉吟诗。他不仅吟诗,他还作词。看看他作的词(出示课件)你来。
生: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出。师:醉到哪儿去?
生:醉到,醉到他连家都不认识了。
师:你看,这是醉的情节。再看(出示课件)。会不会读? 生:会读。
师:会读,不要紧,慢慢读,开始。
生:昨夜松边醉,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师:他停顿其实是要人们给他掌声,一个新的词能读成这样,很了不起。给点掌声鼓励鼓励,鼓励鼓励他给我们的惊喜,接着说。
生:醉到„„
师:他要寻求帮忙,你找一位同学帮你。哪位同学? 生:就是,他就是„„他就是醉倒了然后跟松树说话。
师:他能跟松对话,你听明白了吗?这也是“醉”。你还想看看辛弃疾怎么醉吗?还想读他吗?好,我们再去读。(出示课件,课文内容)自己读,看看他又醉成什么样了?从哪儿“醉”,开始自由的读一读。(生读)师:自己读自己的,放声读,想轻就轻,想重就重,想快就快,想慢就慢,自由地读。好,有个建议,大家把手放在桌上,不要这样放(教师示范),自由,放松,你知道小草是怎么生长的吗?你知道小树是怎么生长的吗?说一说。
生:从地上生长出来的。师: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吧? 生:对。
师:说得对,小草的生长是自由自在的,我们就像小草一样,放松,不要紧张,好,就这样。能读好吗?这首词。首先我们从题目开始,来,举起右手,我们一起写一写。(板书:清平乐 村居),注意“居”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叫半藏半露,体会到了吗?我来检查一下,谁会读这个题目?举手。会读题目的举手,你读一读。
生:清平乐 村居
师:他读得对吗?对不对?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但是其中有一个字是多音字,你看到了吗?你说。生:多音字是清平乐的那个“乐” 师:还有一个读音读? 生:乐(le)
师:那么我读清平乐(le),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说他读的对,我读的错呢?
生:这个清平乐其实是讲的这个“乐”指汉乐府,就是汉乐府有两个大乐,一个是“清乐”,一个是“平乐”,然后后来诗人把它们俩结合在一起,就不能读“乐(le)”,就是把其中一个“乐”给去掉了,就读成“清平乐”。师:你是我的托儿吗?你是我的托儿吗?我怎么要什么答案你就有什么答案呢?你是从哪儿了解的?
生:提前在电脑上查的。
师:同学们看到了吗?给点掌声。这叫预习,叫学习,做好准备,讲得多清楚啊,这话本来是我说的,结果全被你说完了。你们明白吗?这小子读得不错啊,清平乐。好,你再读一读,可不能读错了,你读。
生:清平乐 村居
师:你站起来,我问你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两者之间要停顿呢? 生:因为中间有空隙。师:是的,一下子就看到了,真聪明。还有呢?还有要说的吗?除了空隙。除了空隙还有学问那!来,你说。
生:因为清平乐和村居是两个名字,第一个“清平乐”说的是一个地方,而“村居”说的是他们的家。
师:真会想象。
生:我就得第一个是汉乐府的一个词牌名,然后村居是他想说的名字,真的名字。
师:我叫他小博士可以吗?他就是小博士是不是?嗯,是的,你又一次给我们科普了,“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名字。所以中间要隔开。来一起读,清平乐起(生读)。现在我请同学把整首词读一遍,会不会读?会的举手。这边的同学,来这边的同学。(生读)读的是真好听,你声音这么好听你家人知道吗?
生:知道。
师:知道啊,请坐。可惜的有两个字音跟我读的不一样,我不知道是她对还是我对,“溪头卧剥莲蓬”,我是这样读的,你听出来哪两个不一样了吗?你说。
生:紫萱读的是“bo”,然后紫萱这个“蓬”她是读的轻声,而老师读的是第一声。
师:(手势上划)几声? 生:二声。
师:她会听,现在我明白了,是„„她叫什么? 生:紫萱。
师:到底是紫萱对还是俊友对呢?谁来给我作个裁判?你说。生:我觉得应该是老师对。师:不是老师。
生:我觉得应该是俊友对。师:你说。
生:我觉得是紫萱对,她这个读音是我们经常读的,老师教给我们读的。师:哦,经常读的就要这样读,要听老师的话,好孩子。你看关键时候,博士就出来了,我们看博士的。你看看这个头型,你看。生:我同意紫萱的读法,因为紫萱她读的是真正的老师借鉴的那个汉语词典或者查的字典,因此有很大的权威,老师我觉得不是超级万能的,如果老师是万能的,也就不用一些工作人员再去弄字典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师手伸大拇指轻触学生脸颊)。对了,这叫点赞。说得真好,老师不一定都是对的。当然,不好意思,今天老师真的对了。我要给你们说理,“bo”和“bao”两种读音,读“bo”的时候是“剥削”,读“bao”的时候是把果实的外壳去掉,所以你觉得应该是哪一种?说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读“bao”。师:为什么?
生:因为“bao”它是表示把某种水果的果皮给削掉,所以在这里就是剥莲蓬嘛,就是把外壳都去掉,所以读“bao”。
师:嗯,他支持我,你们支持我吗?这要讲理。还有一个问题,读“莲蓬(轻声)”还是“莲蓬(二声)”(教师用手势强掉声调)?我给个提示,你读一读“中儿„„”。
生:中儿正织鸡笼。师:几声? 生:二声。师:你再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轻声)。师:你再读,第二声。生:溪头卧剥莲蓬(二声)。
师:哎,你看,比较一下,读哪一个好听?应该读哪一个?说说。生:我觉得应该读xxx的比较好听,因为很多古诗词它的末尾都是读得一样的尾音。
师:它跟上面读一样的,这样押韵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好听,是不是?我们一起来把最后读一读,来“大儿锄豆溪东”,起。(生读)。这下都改过来了,好,自由地再读一读,防止出错,再读,读准了,放声读。(生自由读)有把握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清平乐 村居起。(生读)嗯,一起读,我防止有滥竽充数的,你知道你们班有比你读得更好的吗?
生:不知道。
师:不清楚,有没有人,有没有人知道,说?超过她。说我能超过她,我读读。你们什么都好,就是胆子小。哎,他不小,我讲错了,我们把机会给他,让他试一试。(生读)给她点掌声。一字没错,字字准确。能读好就行吗?但是能读懂,这首词能读懂吗?能不能读懂?有一点信心,能不能读懂?稀稀拉拉,能不能?
生:能!
师:好,有信心啦,这样我就敢问啦。我们刚才说那么多辛弃疾的“醉”,在这首词里,他为什么而醉呢?为什么而醉?把手放下来,这个问题比较难,这个要动脑,动这里(手指头部),我来一起给它找找。嗯,德国有一个哲学家叫黑格尔,他说最大的艺术本领就是„„最大的艺术本领就是?
生:„„
师:就是沉默不语。正在思考,请坐。就是?就是都在等我。你们看,(板书:想象)就是?
生:就是想象。
师:这下有声音啦,大声点,你说。生:就是想象!师:就是? 生:想象。师:就是? 生:想象。师:就是? 生:想象。师:就是? 生:想象。
师:会想吗?好,现在自己读,自己想,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你头脑当中会想到什么?产生什么画面,会想的同学能把画面想得具体、生动、准确。不急,先想,先想,想完了以后还要自己组织语言,把它表达清楚,让我们听明白。准备好的同学请举手。一二三四五,好你在里面,我过去。你想到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是有一对老夫妇在房子的茅檐底下正在聊天,然后呢他们的大儿子正在耕田,然后中儿正在织一个鸡笼,小儿子趴在地上正在剥他的莲蓬。
师:嗯,她会说话,条理清楚地把画面表达出来了,初步达到要求了。不过刚才我还说,要把画面想得具体、生动、有趣。所以你要具体讲某一个画面,那样最有效果,是不是?是不是? 生:是!
师:有想法吗?你说说。
生:那个小孩,这对夫妇的小孩躺在那个躺在河旁边,在剥着他的莲蓬,一颗一颗地往嘴里送,很享受。
师:享受就是他想象出来的,了不起。他读出了小孩的享受,你还读出来什么?
生:我想象的是最后这个小孩在溪头剥莲蓬,他想把莲蓬剥给自己的家人吃。
师:哦,你想的是孝子,是不是?真会想。想象要有根据,不能天马行空。如果我们有根据的想,从“卧”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画面?你说。
生:如果他躺着剥莲蓬而不是坐着剥莲蓬,躺着剥莲蓬就有种修闲的感觉,如果坐着剥莲蓬就„„
师:你把“修”换一个字,什么闲? 生:悠闲。
师:后面再加一个词。生:悠闲自然。
师:悠闲自然,然再换一个,悠闲? 生:悠闲自得。
师:悠闲自?得了,你得罪得了。好,悠闲自得,悠闲自得从哪儿看出来的呢?他说卧,这个卧字,怎么卧你知道吗?他可以?
生:他可以趴在那里。师:这叫卧,他还可以? 生:他还可以躺在那里。师:怎么躺?
生:他就是就是两只眼睛仰望天空。师:仰面?
生:就是两只眼睛看着填空。
师:这叫仰面。仰面而卧,还有,怎么卧? 生:他可以就是这个样子(生做出卧姿)师:这叫,这叫什么? 生:侧身。
师:这叫侧卧。咦,你看,各种卧,这小孩子他可以?用那个词? 生:他可以„„ 师:刚才他说的。生:悠闲自得。
师:对,可以这样卧。你说。
生:老师,我觉得他坐那个姿势可以爱怎么坐就怎么坐。就是有点随便的感觉。
师:对啊,这叫悠闲自得啊,这个悠闲自得从哪儿来的呢?从一个“卧”中读出来的。这叫会想象。所以我们现在说,你觉得辛弃疾他醉在哪里了呢?醉在孩子的?
生:醉在孩子的可爱。
师:哎可爱,那“无赖”怎么理解? 生:“无赖”应该就是特别的调皮可爱。师:对了,恭喜你,答对了。还有呢? 生:顽皮。
师:顽皮,所以他醉在孩子的? 生1:天真。
生2:醉在孩子的天真无邪。
师:(板书:童趣)这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还醉在哪呢?你还能想象什么画面?没有举手的同学,积极发言,时间过了机会不多。
生:第一句话,那个,那个屋子的那个檐矮矮的,然后第二句话就是,那个溪上那个就是小溪头上有青青的草,然后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你就说这两句,怎么把它想象得具体生动?最大的艺术本领,你有吗?说。
生:我想象出了„„我想象出了那个乡村的美景。师:美景你具体说说哪里美?美在哪儿?
生:就是茅檐低小就让人感觉有点那个俯视的感觉。师:如果没有了,你现在坐着回答问题,也可以用刚才„„ 生:自由自得。师:自由自在。回答问题不一定要站起来,这就是自在,你们就像她一样,说话也是,自由的说。明白吗?好,接着说。你看到怎样的美景?具体地说。
生:我看到那个茅檐很矮小,就像要掉下来一样。师:他这个叫夸张。这是一种想象力,了不起。生:溪上青青草从远处看就感觉那个草长在溪里似的。师:你说草跟溪是连在一起了? 生:从远处看是。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它离小溪很近。
师:那现在再看,我们联系上下文看一看,不仅看到了小溪和青草,你还会看到什么?小溪下面有什么?小溪下面有什么?
生:荷花。
师:对,这不就对了吗?为什么不敢说呢?看到荷花你会想到诗经里面一首叫“莲叶„„”要感谢下面的老师,已经提醒你啦。谁知道?“莲叶„„”四年级学生是吧?没学过?你说。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哦,你接岔了。但是岔得好,比我那个还要好。莲叶荷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不好意思,不在一个频道上。看来我们要调台。那读到这里的时候你觉得辛弃疾会醉在哪里呢?你说。
生:我感觉他醉在那个他以为然后就把荷叶看成那个草啦,他以为那个草长在河里了。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这里的景色非常美。师:所以他醉在哪里? 生:醉在小溪旁的景色。师:醉在哪里? 生:醉在河里的景色。
师:这里的美景让他„„(板书:景美)因为美景而醉,还因为什么而醉?你说说。
生:就是他们几个家人在那儿,有种那种团结、有爱心,看起来很美好的样子。师:美好,你这个词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相媚好。
师:相媚好,生活美好,你知道什么是相媚好? 生:是一个老爷爷和一个老奶奶。
师:你怎么知道是一个老爷爷和一个老奶奶?你说。生:是从画上看出来的。
师:画上有?我不从画上也能看出来,谁能看出来?你来说。你说。生:从“白发谁家翁媪”。师:从翁媪看的,来你说说。
生:因为就是白发嘛,白发就指老人。师:那你怎么知道老爷爷老奶奶呢?
生:因为就是相媚好嘛,所以就是一对老夫妇。
师:必须要是老夫妇,一男一女才相媚好?恩恩爱爱,有道理。会想,你说说,你一直举手,没找到机会。
生:我觉得是就是那个翁媪就是,“翁”就是男人的意思,上面有一个“公”字,然后那个“媪”我觉得是女人的意思,就是旁边有一个女字旁。师:嗯,是的,你看,不看图也能知道。会看,“翁媪”是指老爷爷和老奶奶。你再说。
生:老师我觉得“翁媪”是指人,“翁”是老爷爷,“媪”就是老奶奶。师:你说的完全正确,如果把前面的“嗯嗯嗯”去掉就更好了。有没有问题?直接说。
生:“翁”的意思就是老爷爷的意思,“媪”的意思就是老奶奶的意思。师:你看,改过来,这就是学习嘛。但是这对翁媪前面还有一个叫“吴音”,你还有想说的吗?你说。
生:我觉得吴音就是,吴是一个地方,音是那边的方言。
师:说得完全正确,当时作者住在江西上饶,这个地方古时候就属于吴国,所以叫“吴音”是一种方言,我们呢也有方言,我们合肥也有方言,合肥话,合肥话有一句讲得特别有意思的,叫“(方言)”,特别有意思,你试一试。(多位学生模仿)。有点感觉吗?你再教一教我你们这里的方言。比如说聊天,聊天你们会怎么说?怎么说?
生:有一个就是叫(方言)。师:什么意思? 生:就是发呆的意思。师:哦,发呆叫什么? 生:(方言,师模仿)
师:我说对了吗?我来看看现在有没有(方言)。非常好,一个(方言)都没有。你说说。
生:(方言)师:什么意思? 生:就是知了猴。师:知了猴? 生:知了公猴。
师:明白,不要害羞,方言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要去继承和发扬。那么吴音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不想听?它其实就是现在的上海话和江苏话。苏州话,如果你们想听,给点掌声,可能下边有的老师是上海人,他就直接能说啦。有没有哪一位老师用上海话给我们读一读清平乐 村居?上海的老师没到?那苏州老师呢?看来你们掌声不够热烈,再来一次。(音乐响起)这就是上海话,好听吗?
生:我觉得一般。
师:境界没到,还不能欣赏,我觉得特别好听。但是一句也听不懂。一句听不懂我也认为它好听,这就是境界。就像唱歌一样,婉转动人。所以这种语音语调让辛弃疾?
生:陶醉。
师:是的,还有他们之间相亲相爱,让辛弃疾? 生:陶醉。
师:所以他还醉在这种(板书:情浓)?所以他还醉在这种浓浓的? 生1:情深。生2:情浓。师:读得完全正确。生:景美、情浓、童趣。
师:对,这就是辛弃疾的醉。还有什么醉呢?小儿子顽皮可爱,大儿子呢?你说说。生: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对老夫妇他们有一对孝顺的儿子,就是大儿子和中儿子,他们两个给家里做贡献,大儿子在耕田,中儿子正在织鸡笼。师:她说的这么多,这是她通过想象体会到的,体会到的这种勤劳之美,(板书:勤劳)人情让他们陶醉,翁媪相亲相爱让他们陶醉,美丽的风景让人陶醉,可爱的孩子让人陶醉。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醉意再去读一读,清平乐村居起。(生读)谁单读?这一组还有醉吗?怎么醉呢?你的声音告诉我眼前有画面。我们醉在其中。你来试试。(生读)完全正确,但是稍微快了一点,这个画面一闪而过。谁来慢慢地读,慢慢地品,让我们去体会。其他同学要想。(生读)你看,像她这样坐着读,自由自在地读,就有感觉了,自己都去试自由自在地读,还可以很活泼地读,来放声读。(生读)对,这样就从你们脸上能看到画面了,从你们的表情就能够想象画面,辛弃疾醉在其中,他想用这首词来告诉我们什么呢?或者说他想赞美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是想让这种和平、和睦共处的样子一直存在,所有人都是和平生活。也想那个外面的敌人全部打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师:敌人从哪儿来的?
生:因为当时他被贬了,写的是这首词。师:你又查资料啦? 生:yes 师:今天我要批评他,他老是抢我台词。(出示课件,音乐)自己读一读。生: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因此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十八年,这首词就是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师:我说她聪明,第一,她读得好;第二,她碰到困难之后,转过头来微笑地看着我。到现在,你又想说些什么呢?他醉在哪里?
生:我觉得她醉在农村生活很美好,但是他住的地方却有战争。师:你知道这个,上面讲的北方是哪里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我告诉你。我不告诉你,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知道辛弃疾他老家在哪里吗?又来了,你能不能给别人一点机会?来。
生:我觉得家在„„
师:家在哪呢?说不好就用手,就这样(手势)家在„„ 生:家在„„(手势)师:先别说这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什么意思?家在哪儿? 生1:不知道。
生2:没想好。
生3:我觉得他家在济南。
师:给点掌声。他家,出生的地方就是在我们济南,而且就在历城这个地方,这个区,不过当时出生的时候已经,济南这个地方已经被金兵占领了,所以他从小立下宏志,一定要收复失地,但是因为朝廷的原因,他终身不得志。所以又有了他后来的醉(出示课件)
生:醉里挑(学生读成一声)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师:有拼音。
生:醉里挑(学生读成二声)灯看剑„„ 师:你能不能把四个拼音都读完? 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师:梦里醉在想着什么?
生:他梦里想就是他可以去当兵,然后打败那些敌人。师:就想着要收回„„ 生:自己的家乡。
生:目断秋宵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师:岳飞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一起读。生:谁共我,醉明月。
师:无可奈何,与明月同醉。所以读他的醉还有很多,还想读吗? 生:想!师:什么意思? 生:想读。
师:想读有一项作业,如果这项作业你们做了,我就让你们读,想不想做这项作业?
生:想做。师:不想做? 生:想!师:嗯,想做。作业是这样的:我带来一本辛弃疾的词集,收录了他九十六首优秀的作品,里边很多写他醉的状态,如果有兴趣的同学,继续读,班长,班长在不在?你就是班长?难怪你这么聪明呢!好,请过来。互相传看,此处应该有„„(掌声)这节课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
黑格尔说:艺术家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周国平先生说诗不是用来解的,“解释”的“解”,而是用来“见”的,看见的“见”,确实如此,这堂课带领孩子披文入情,通过想象,让他们看到画面,才是诗歌教学不二的法门,这堂课也带给我思考,在带领孩子进入想象空间的时候,如何为他们设置认知的工具,如何为他们创设情境呢?这里面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之处。
第三篇:赵友林退休寄语
赵友林退休寄语
郝
贺
《 七
律 》
戎马征程始下鞍,不知不觉夕阳天。今日又逢第二春,莫让岁月留遗憾。退休生活心坦然,锻炼身体莫等闲。不戴国徽手有笔,晚霞生辉更灿烂。
二〇〇五年八月十六日
注:吾侄女婿赵友林一生从军,2005年5月从驻泰国使馆武官岗位退休,现已回国安渡晚年。今赋诗赠言。
第四篇:赵胜友创业事迹
赵胜友同志创业事迹
赵胜友同志,中共党员,现任五营区森林消防大队二中队中队长,今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六建、两带”活动,他做为单位的中层干部,积极响应号召,在大队党支部的帮助下,于平原经营所养殖黑木耳茵5万袋,今年预计收入可达7万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向了致富之路。
赵胜友同志工资收入不高,赡养两位老人,妻子没有工作,孩子上学,家庭生活比较拮据。面对挑战,他没有气馁,苦思冥想,主动寻找致富出路,在“六建、两带”活动开展以来,经大队党支部帮助与过调查研究,选择了养殖黑木耳。万事开头难,从哪里下手啊?他和妻子商量,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自己干到雇人干。当得知他没有养殖经验,支部领导请技术员到他家中实地授课,以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创造了条件。当党支部知道他没有茵房时,组织单位党员与积极份子帮他把家里闲置的板夹泥房改造成了搅拌制作室、发酵室,单位领导又与平原经营所协调在其施业区森林中选择了摆放地。生产条件具备了,原料如何得到?在单位领导的帮助下,他与加工企业达成了购销协议,定期到车间清理桦木锯末,运到家里作为制作养殖袋的原料。
一分辛苦,一分收获,他的信心更足了。艰苦的创业进入高潮。在他的带动下,父母、妻子、孩子齐上阵,亲戚来帮忙,原料处理、混合、搅拌、装袋、发酵、下地摆放、浇水、采摘。他说今年的木耳的产量高,质量也好,等上秋一定能卖上好价钱,这些成绩都是大队党支部帮助的结果,他一定更加努力的工作,用工作成绩来回报大队党支部和大队领导,明年还要扩大养殖规模。
在在队通过他的创业经历,激发身边的队员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的信心,以有最多队员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自主创业,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向小康之路。
第五篇:易友读后感
读《让人心安的计划表》有感
闲来无事,顺手拿过桌上的《易友》翻了起来,猛不
丁的一个题目“让人心安的计划表”映入眼帘,它吸引我仔细的从头看到尾,多么实际贴切的字眼呀,“在熄灯前写下第二天的工作是个很好的习惯,因为,记下所有工作后,你可以睡得更安稳一些,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工作表。”
我认为,不只是工作中,即使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应养成写计划表的习惯。比如临出门前或睡觉前先把待办事宜列一个计划表,随时核对。这样既可以让大脑轻松一点,又心里踏实,不用时刻担心会忘记,何乐而不为呢!曾有多少次,因为怕忘记而久久无法入眠,曾有多少次,因为忘记而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曾有多少次,因为忘记而让自己做事情事半功倍。
如果早养成做计划表的好习惯,以上的事情就都不会
发生了。有时候同事朋友在一起聊天,总会有人说出“哎呀,我忘记什么什么啦”之类的话,为什么会忘记呢,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归根结底,不是因为某人忘性大,而是因为他没有做计划表的好习惯,假如人人都有把第二天要完成的事记下来的习惯,而且每天固定检查计划表,那就没有“忘记”
这个词了。
这篇文章简明扼要,却字字在理,让我受益匪浅。很简单的一件事,也用不了几分钟就能完成,为什麽我都从来没想过和做过呢?!我想很多的人都会有我这样的想法吧。那就快跟我一起照它说的方法做吧!
公寓管理处张玉荣
2012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