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4 05:3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学反思》。

第一篇: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学反思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

----某某

2014年4月23日领导来我校视察指导工作,并在第二节听了我的初二物理课《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现将上课后的一些感想和反思归纳以下几点:

1.在课前准备上,为了使这堂课能生动形象,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全班60人,分15组,前后桌4人为一组,我选取了乒乓球、鸡蛋、橡皮泥和橡胶球做为沉浮物体,由于和水的密度一样大的物体不好找,液体用的是事先调好的食盐水,使鸡蛋悬浮其中,由于食盐水经过一夜的挥发,在上课的时候有些鸡蛋还是漂浮状态,这点事前并没有想到,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2.在课上,感觉自己还是有点紧张,在表达上,语言组织不够简练,导致时间分配上没有预想的好,在学生感受物体浮沉的时候,课堂出现没有秩序,目的性不强,这和我有直接关系,我应该把实验目的和步骤和学生说清楚,并打到大屏幕上,那样会让学生实验目的性更强,实验更有意义。预想的橡皮泥是想让学生捏成碗状,漂浮在液体上,但很多学生把橡皮泥包裹到乒乓球上,这是我没想到的,有些哭笑不得。

3.这节课上完后,暴露了一些问题,自己想了很多,课堂控制能力方面有待加强,在准备课时还需多考虑学生将会出现哪些问题和疑问,应给予及时的补充和回答,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维和想法,教师应该更多的事先预想到各种问题的出现,以便更好的在课堂上运用自如。

2014-4-25

第二篇:物体沉浮实验报告

篇一: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单 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单 篇二:鸡蛋沉浮实验报告

鸡蛋沉浮实验报告图一 白醋 图二白水 盐水

图三

现象:图一和图三与图二对比,可以看出在盐水和白醋中的鸡蛋是上浮的,但在白开水中,鸡蛋是沉在底下

原理:随着盐水,白醋,的密度增大而鸡蛋的密度不变,物体的浮沉与浸入液体密度大小的关系?? 浸入液体密度大于物体的密度——漂浮?? 浸入液体密度等于物体的密度——悬浮?? 浸入液体密度小于物体的密度——下沉篇三: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单 第一单元 沉和浮

实验名称:

1、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 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名称:

2、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

2、1/

4、1/

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萝卜,因为萝卜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切割之后沉浮状态容易发生变化。

2、概括结论最好分三步,先从“橡皮和苹果的切割实验”得出减少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从“回形针串联和小木块粘贴实验”中得出增加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进行综合。

3、注意小刀的使用安全。

实验名称:

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实验目的:

1、学习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器材:同体积不同重量的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的一组物体、水槽。实验步骤:

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4、把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按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6、讨论、概括实验结论。我们的结论

现象和结论: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也可以这样说: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备注:若没有相关的配套材料,可用一个带盖的小瓶子和沙子来做第一个实验,用天平称量出相同重量的几个物体做第二个实验。实验名称:

4、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会用烧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实验器材:橡皮泥、烧杯、水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

2、把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预测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记录沉浮状态和排开的水量。

3、把同样体积的橡皮泥做成其他的实心形状,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预测沉浮后再实验观察,记录排开的水量。

4、用同样体积的橡皮泥作成其他的形状(船形、饺子形、乒乓球形、盒子形等),尝试让马铃薯浮起来,记录排开的水量。

5、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只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改变排开的水量,橡皮泥在水水中是浮的。改变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橡皮泥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备注:

1、实验用的橡皮泥建议用防水性能较好的工业橡皮泥,真的要用一般的彩泥建议分别用一种颜色制作一种形状。

2、烧杯的刻度不容易准确的观察排开的水量,可以贴一张打印好的小刻度纸。实验名称:

5、橡皮泥造的船装载量有多大 实验目的:

1、知道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排开的水量。

3、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实验器材:橡皮泥、垫圈、水槽 实验步骤:

1、讨论造船方案,怎样尽可以让自己的小船载重量大。

2、提供相同体积的橡皮泥,分组实验。

3、进行组际比赛,记录各小船的载重量。

4、总结概括载重比赛中的科学原理。

现象和结论: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备注:

1、载重量的多少不仅和排开的水量有关,还与船体牢固、摆放垫圈手法有直接关系。

2、实验中排开的水量比较难测量,故实验记录不作要求。实验名称:

6、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目的:

1、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能运用浮力和重力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实验器材:大块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 实验步骤:

1、用弹簧秤测量大块泡沫块的重量。

2、在烧杯里加入200毫升的水,按书本13面的实验图组装好测量装臵。

3、测出泡沫块小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4、测出泡沫块大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5、测出泡沫块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6、整理分析数据,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泡沫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或:泡沫块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备注:

1、这一实验中排开的水量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好测量,故略去这一内容。

2、泡沫块的大小要合适,太小数据对比不明显。

3、由于泡沫块过轻,用普通弹簧秤基本上测量不出自重,用木块做这一实验效果更好。实验名称:

6、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目的:

1、知道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知道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所受到的浮力不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 实验步骤:

1、利用“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实验装臵继续进行实验。

2、先测量大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3、测量中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4、测量小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5、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越大。备注:

1、这一实验中排开的水量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好测量,故略去这一内容。

2、泡沫块的大小对比要明显。

3、由于泡沫块过轻,用普通弹簧秤测量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块都显示不出自重,故建议用木块做这一实验,效果更好。

木块比泡沫要好一些,但实验室的测力计也很难测出一块适合做这个实验的木块自重。这里有一个矛盾,要能测出自重,木块要大,大了,容器也要求大,有刻度的大容器实验室找不到。。。。

实验名称:

7、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 实验目的:

1、知道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能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画示意图,解释物体在水中下沉的原因。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大块橡皮(或钩码)、细线 实验步骤:

1、测量大块橡皮在空气中的重力。

2、测量大块橡皮小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3、测量大块橡皮大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4、测量大块橡皮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备注:

1、橡皮自重一项不放在表格中,以免学生误解。

2、要让学生明白上浮和下沉物体浮力的不同计算方法: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重力-拉力,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重力+拉力。实验名称:

8、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实验类别:演示实验+体验实验

实验器材: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各一杯分别标上序号,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实验步骤:

1、教师演示,把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中,观察沉浮。

2、学生猜测马铃薯时沉时浮的原因。

3、学生分组选一种液体做滴液加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讨论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态不同。有许多液体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备注:

1、准备不同的液体,比如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很有意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让马铃薯浮起来的不一定是盐水。

2、可在此强调酒精灯的规范使用。

实验名称:

9、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

实验目的: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实验器材:盐、烧杯、马铃薯、玻璃棒、不锈钢调羹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把马铃薯放入观察沉浮。

2、放入一平勺的盐,搅拌至溶解,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3、重复第2个步骤,继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直至马铃薯浮起来。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现象和结论:

在水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盐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备注:一平勺盐的测量方法是先用不锈钢调羹舀满盐,再用尺子在刮过 实验名称:

10、测量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实验目的:

1、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等 实验步骤:

1、测出钩码在空气的重力。

2、分别测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的重力。

3、计算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备注:

1、注意弹簧秤的调0。

2、浓盐水、浓糖水的浓度要大些,使实验对比更明显。实验名称:

11、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 实验目的:

1、知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实验器材:量筒、马铃薯、清水、浓盐水、天平实验步骤:

1、把马铃薯放在烧杯里,用天平称出马铃薯的重量。

2、把马铃薯放入量筒,利用测排开的水量的方法测出马铃薯的体积。

3、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清水,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清水的重量。

4、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浓盐水,并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浓盐水的重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备注:

1、本实验需要用到量筒和天平,如何规范使用要向学生做一简单说明。

2、可联系前一课马铃薯在淡盐水中没有浮起来,说明淡盐水比同体积的马铃薯

第三篇:《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1、教材:《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它由四部分组成:

一、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二、改变浮标的沉浮;

三、改变其它物体的沉浮;

四、我们的“潜艇”。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2、学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是学生生活中频繁接触的。饮料瓶沉浮的活动与带橡皮泥的笔帽沉浮都是模仿潜水艇的沉浮,而且前者对学生来说不是很有挑战性,且本课内容较多,因此在现实教学中就将此部分活动略去。重点让学生去探究多种物体的沉浮的缘故及改变沉浮的活动。

3、设计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和学具,并通过课前的魔术导入、课中的玩的活动、课后的探究等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品味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本身的轻重、大小以及借助其他物体等办法来实现。潜水艇是人们应用沉浮原理的创造发明。

过程与办法:经历一个改变物体的沉浮的探究活动过程,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能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缘故,能在课外开展一些设计制作“潜艇”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长和保持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能在观察研究中自己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缘故。

教学难点: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一个浮标、一个带铁夹的气球、橡皮泥、泡沫、辅助材料(橡皮筋、螺帽、木板、石头、玻璃球)。

教师材料:两个玻璃瓶、两个浮标、一个自制的“小潜艇”、一条毛巾、相关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1、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① “玩”为契机,魔术导入:我们先来看个小魔术——出示空瓶子,你猜,这个玻璃瓶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你的根据是什么?

② 怎么验证?

③ 换了一个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入水中,你想说什么?

④ 老师是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可以沉,一个会浮,我们这节课将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出示课题: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你有办法让眼前的玻璃瓶沉的浮起来,浮的沉下去吗?请一生演示。

⑥ 是什么缘故让玻璃瓶能改变沉浮?(板书:改变重量)

设计意图:魔术实验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往往会跃跃欲试。会对下面的实验起铺垫作用。其实“亲历”也包括教师,当教师也成为一个和孩子们一样的研究者时,“亲历”也才更有教育意思上的味道。

2、改变浮标的沉浮

① 想不想一起玩?我给每一组准备了一个浮标,它可能沉,也可能浮,你们组要想办法改变它的沉浮,想想又是什么缘故改变了它的沉浮?

② 学生实验。

③ 学生汇报。

④ 过去改变一个物体的大小也可以改变它的沉浮,这的大小,我们可以给它一个词体积。板书:改变大小

设计意图:学生全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动动手,动动脑又动动嘴,让大家的思维都活跃起来。

3、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

①我们去挑战难题,这里有三样材料,老师演示放入水中,(橡皮泥沉,带铁夹的气球沉,泡沫浮)你能分别改变他们的沉浮吗?你看,这是什么?——记录单,教师讲解记录单的填写。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辅助材料,你如果需要就过来拿。好,现在开始。

②学生实验

③开研讨会: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在交流过程中尽管有的学生答案同别人不一样,作为教师不能轻易否认,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充分学生存有已见。既要注意别人的答案,又要反省自己的答案,这样,科学素养才能逐步得到培养。在科学探究的“进程”中,适当激励、适当评价,对形成科学学习的常规、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有很好的作用。

4、拓展延伸

①生活中有改变沉浮自如的例子吗?——潜水艇、②你知道潜水艇为什么会沉浮自如?(课件演示)

③演示笔帽潜艇的沉浮,解释缘故,教学生制作一个。

设计意图:学生的探究又上一个台阶,课堂完毕了,可学生的活动并没有停止,课堂在延续。

第四篇:《沉浮与什么因素》教学反思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1

今天是第二课了,要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搞明白沉浮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听起来像绕口令,其实在教材的一开始就把这两课的关系理清楚了:“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这段话不光总结了前面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教材中的第一局部看起来似乎比较凌乱,实际上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设计是要解开一个重要的实验思想:控制变量。为什么按轻重顺序排列的七种物体,却不能看出他们在水中沉浮的规律?外表上的按质量排序和其他一些隐含的变量,需要同学认真考虑才干分辨清楚。所以这一环节一定要引导同学细细考虑。同学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多种多样。有的说“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物体”,有的说“他们的形状不同”,有的说“他们虽然重量排序了,可是大小没排序”,还有的说“这些东西的质地不同”,也有的干脆说“不知道”……

在这个问题的考虑上,很少有小朋友和以前接触较多的对比实验联系起来。虽然对对比实验的操作已经比较熟练,可是当他们面对这个有两个变量同时影响结果的实验时,他们还是显得无所适从。因此,这局部的重点是要让同学想到“可能是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影响物体的沉浮。”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接下来的两组实验就顺理成章了。一组是“体积相同,质量不同”,一组是“重量相同,体积不同”。我没找到和教材上一样的五个大小相同质量不同的球,而是在老的实验盒中找了一组体积形状一样的铁块、铝块、塑料块和木块。同样能说明问题,效果也不错。从这个实验中同学很容易知道了“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容易沉;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浮。”(小学教育吧 另外一组实验的资料更加难找。我想尽方法弄了两个质量差不多的物体,可是只有两个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于是就干脆不用了。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两铁和一两棉花,哪个更重?”这个小儿科的问题,一下子被拆穿了,还引来他们鄙夷的目光:原来老师就是那么两下子啊!我又接着问:“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更重?”因为说把棉花放在水里,会有更加麻烦的事情出来,于是就改了个不吸水的泡沫。

“当然是一样重了!”他们还是很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大,哪个小?“

毫不犹豫的回答:“铁小,泡沫大。”( “那么,一两铁和一两泡沫放在水里,哪个沉,哪个浮呢?”

“哈哈,当然是铁沉下去,泡沫浮起来了啦!”又是嫌简单了!

“那你们说,质量相同的物体,是大的容易沉呢,还是小的容易沉呢?”

话说到这里了,他们也明白了:“小的容易沉。”

这下,我期望的答案也出来了: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在最后一局部的实验中,因为我们以前曾经展示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小朋友们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实验过程的观察,我还是要求他们要细致认真。因为要瓶子沉下去,很简单,要浮上来也很容易,可是要让瓶子悬浮在水里,是需要操作时注意的,也需要认真的观察的。

在课堂的总结中,我问他们:“不同资料构成的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纷纷说着,补充着:“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大小都有关。”“重量相同,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相同,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通过探究结果,总结出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并运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能用语言表述整个过程,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质疑,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探究,使学生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能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原因,发展和保持学生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能在观察研究中自己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它由四部分组成: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三、用小瓶子研究沉浮;四、潜水艇的原理。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2、学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饮料瓶沉浮的活动与带橡皮泥的笔帽沉浮都是模仿潜水艇的沉浮,而且前者对学生来说不是很有挑战性,且本课内容较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将此部分活动略去。重点让学生去探究多种物体的沉浮的原因及改变沉浮的活动。

3、设计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和学具,并通过课前的魔术导入、课中的玩的活动、课后的探究等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品味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小石块,泡沫塑料块,橡皮泥,干净的粗沙一包,带盖玻璃瓶,浮标,易拉罐,带盖小塑料瓶,吸管,橡皮筋,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将实验器材发放给学生并在小组选一组长和记录员。这样,有助于组织教学。

2、一上课就出示( 课件)潜水艇的游戏,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现象?”(复习“沉浮的现象”,导入本课课题。)

3、出示课题(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操作演示,探究方法。

1、探究改变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教师演示:

①“这是一个盖紧的空瓶,把它放在水里观察沉浮现象。”

(学生观察,看到浮上来了)

②“这是一个同样大小的瓶子(瓶内装满沙子盖紧盖不让学生发现),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同学汇报,看到沉下了。)

③提问“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瓶子,在水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

(前排的同学很容易发现,第二个瓶子里有东西。学生会说“第二个瓶子里有东西重,就沉下去,第一个瓶子轻就浮起来。”)

④“请你把‘沉’的瓶子取出来,检验你的回答是不是正确。”

(发现瓶里装满沙子)

⑤提出“大家想:有什么方法,把这个沉下去的瓶子让它浮上来?”(学生能想出:“把沙子倒掉”的方法。)

⑥为什么要这样做?

(减轻重量使物体“变”轻,上浮)

2、用不同方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

(1)讲明实验要求——“在我们每组实验台上有一些物体,(出示:小石块,泡沫塑料块,橡皮泥,干净的粗沙一包,带盖玻璃瓶,浮标,易拉罐,带盖小塑料瓶,吸管,橡皮筋。)这些物体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你们可以借鉴改变玻璃瓶的沉浮方法,使沉在水中物体浮上来;浮上来的要想方法让它沉下去;

(2)开展探究活动——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①布置活动:出示《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②提出小组活动规则(排好轮流操作次序,大家想方法,每次1-2人操作,互相合作)

③分组开展活动:(教师巡视,进行指导,在巡视中重点指导学生用沙子改变玻璃瓶和浮标的沉浮;用橡皮筋把重的物体与泡沫捆扎,增加物体的体积,就会浮起来。启示把橡皮泥的形状变成船形。)

④控制活动时间,适时转入研讨阶段

三、交流成果,形成结论。

1、整理活动资料:(填在缺项表格中)

(1)问题:“说一说我们怎样改变了物体沉浮?”

①学生说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时,要提示:“这样做对××物体会有什么影响?”(增加或减少了物体的重量,体积大小)

②学生如果没有用沉浮关系说明现象时,要追问:“你根据什么要这样做?”

③适时针对“方法”把缺项(“增加减小物体的重量”“增加减少物体体积”)填充在表格中

(2)学生填写课本中的表格

2、研讨资料 解决问题

问题:

①“说一说,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②“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改变潜水艇的沉浮?”

四、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探究活动——(我们来做一个“潜水艇”)

1、学生利用自带吸管和空易拉罐,分小组操作,然后学生在讲台上演示。

2、活动后研讨:易拉罐做成的“潜水艇”与真的潜水艇相比较,它们的沉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进水增加重量,下沉,排水减少重量上浮。)

五、探究小结,拓展延伸。

1、让我们学会做一个沉浮自如的“潜水艇”

2、介绍材料,讲解制作方法,要求(如课本内容及插图)

3、教师先演示,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也试一试。思考:挤压瓶子与“潜水艇”的下沉有什么关系?(挤沉,松浮)

六、作业

1、潜水艇自由沉浮的秘密是( ),把橡皮泥浮在水上的方法是( )。

A、改变自身大小来实现 B、改变自身重量来实现 C、改变水的浮力来实现

(本问题是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核)

2、用两种以上的办法把沉在水中的橡皮泥浮上来。

(本问题是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核)

3、怎样应用沉浮知识帮助农民伯伯选择优良饱满的稻种?

(本问题是对学生运用科学情感态度的考核)

4、课外做一个“沉浮自如的潜水艇”

板书设计: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材料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物体的重量

物体的体积

其他

玻璃瓶

浮标

橡皮泥

石头

泡沫塑料

教学反思:

本课是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物体开始的,研究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引导学生在自行探究中解决沉浮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的变化过程,学会了合作学习,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兴趣盎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虽然有的小组探究活动并未十分成功,但他们没有气馁,继续尝试,这已让我感到欣慰。另外,作为教师在实验材料选取上应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用身边容易获得并且效果明显的材料,大胆、反复尝试,力求沉浮现象明显,一目了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发现问题,并从解决问题中发现《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秘密。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沉变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沉变浮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在《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体积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哪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3

今天是第二课了,要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搞明白沉浮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听起来像绕口令,其实在教材的一开始就把这两课的关系理清楚了:“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这段话不光总结了前面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教材中的第一部分看起来似乎比较凌乱,实际上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设计是要解开一个重要的实验思想:控制变量。为什么按轻重顺序排列的七种物体,却不能看出他们在水中沉浮的规律?表面上的按质量排序和其他一些隐含的变量,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分辨清楚。所以这一环节一定要引导学生细细思考。学生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多种多样。有的说“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物体”,有的说“他们的形状不同”,有的说“他们虽然重量排序了,可是大小没排序”,还有的说“这些东西的质地不同”,也有的干脆说“不知道”……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很少有孩子和以前接触较多的对比实验联系起来。虽然对对比实验的`操作已经比较熟练,可是当他们面对这个有两个变量同时影响结果的实验时,他们还是显得无所适从。因此,这部分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想到“可能是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影响物体的沉浮。”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接下来的两组实验就顺理成章了。一组是“体积相同,质量不同”,一组是“重量相同,体积不同”。我没找到和教材上一样的五个大小相同质量不同的球,而是在老的实验盒中找了一组体积形状一样的铁块、铝块、塑料块和木块。同样能说明问题,效果也不错。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很容易知道了“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容易沉;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浮。”

另外一组实验的材料更加难找。我想尽办法弄了两个质量差不多的物体,可是只有两个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于是就干脆不用了。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两铁和一两棉花,哪个更重?”这个小儿科的问题,一下子被戳穿了,还引来他们鄙夷的目光:原来老师就是那么两下子啊!我又接着问:“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更重?”因为说把棉花放在水里,会有更加麻烦的事情出来,于是就改了个不吸水的泡沫。

“当然是一样重了!”他们还是很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大,哪个小?“

毫不犹豫的回答:“铁小,泡沫大。”

“那么,一两铁和一两泡沫放在水里,哪个沉,哪个浮呢?”

“哈哈,当然是铁沉下去,泡沫浮起来了啦!”又是嫌简单了!

“那你们说,质量相同的物体,是大的容易沉呢,还是小的容易沉呢?”

话说到这里了,他们也明白了:“小的容易沉。”

这下,我期望的答案也出来了: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在最后一部分的实验中,因为我们以前曾经展示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孩子们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实验过程的观察,我还是要求他们要细致认真。因为要瓶子沉下去,很简单,要浮上来也很容易,可是要让瓶子悬浮在水里,是需要操作时注意的,也需要认真的观察的。

在课堂的总结中,我问他们:“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纷纷说着,补充着:“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大小都有关。”“重量相同,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相同,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4

成功之处:本节课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理解了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知道现实生活中鱼也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也了解了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教学重难点就是用控制变量法去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了控制变量在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基本能够理解。

教学准备方面:本节课所需的所有材料都由老师准备。

学生方面:该班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较浓,上课积极发言,认真做实验,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得心应手,过程流畅。

不足之处:老师由于是初次上公开课,在教学中还欠缺许多的经验,不能灵活处理教材,对于课堂中把握不够。

比如:在观赏潜水艇课件时,老师说:“现在让老师来操作一下,同学们下课以后也来试试:”老师可以这样处理:老师先来当驾驶员操作一下,同学们认真学,待会请大家也来当一次驾驶员。然后真的请学生去操作,这样课以活跃课堂气氛。关于“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那些现象运用了沉浮原理?”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不能立刻联系想到鱼,因而问题的设计是有一定的小麻烦。这个问题可以设计为:生活中那种动物和潜水艇一样用了上浮下潜的原理?

第五篇:《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理解了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也了解了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知道现实生活中鱼也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教学反思《《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教学重难点就是用控制变量法去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了控制变量在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教学准备方面:本节课所需的所有材料都由老师准备。学生方面:该班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较浓,上课积极发言,认真做实验,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得心应手,过程流畅。

不足之处:老师由于是初次上公开课,在教学中还欠缺许多的经验,不能灵活处理教材,对于课堂中把握不够。比如:在观赏潜水艇课件时,老师说:“现在让老师来操作一下,同学们下课以后也来试试:”老师可以这样处理:老师先来当驾驶员操作一下,同学们认真学,待会请大家也来当一次驾驶员。然后真的请学生去操作,这样课以活跃课堂气氛。关于“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那些现象运用了沉浮原理?”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不能立刻联系想到鱼,因而问题的设计是有一定的小麻烦。这个问题可以设计为:生活中那种动物和潜水艇一样用了上浮下潜的原理?

下载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今天是第二课了,要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搞明白沉浮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听起来像绕口令,其实在教材的一开始就把这两课的关系理清楚了:“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篇一:《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理......

    家长助教方案:物体的沉浮

    物体的沉浮 活动目标: 1.幼儿体验物体的轻重,明白自然界的物体有轻重之分。 2.组织幼儿玩物体沉浮的游戏,培养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并且知道在水中有的物体可以下沉,有的物体可以......

    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五篇材料)

    五年级科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 下杨小学 张红梅 学习目标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认识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系。 2.不......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测试题

    一、 填空 1、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可以改变它的( )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与浮,如用塞子塞好的空瓶,会在水面上,往瓶里加些沙,增加瓶的,它就会( )到水底了。 2、同样重量的物体,我们可以......

    中班沉浮反思

    中班沉浮反思 科学活动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头一次上,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心里还是比较忐忑的,没有底,因为觉得自己的科学知识相对的比较匮乏,而孩子在探索中的发现和提问老师有......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察......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城关小学郭秀芳 本课以观察学生熟悉的小汽车、茶壶、玩具等物体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