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化解读水浒传

时间:2019-05-14 06:0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狂欢化解读水浒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狂欢化解读水浒传》。

第一篇:狂欢化解读水浒传

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解读《水浒传》

摘要: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是一种熔铸诸多学科的独特的文艺思维方式,是世界性的文学批评文本。就《水浒传》外在形态及内部特质而言,都可称得上是一部狂欢化程度颇高的作品。首先,《水浒传》张扬了一种狂欢化的精神,即突破一般社会规范或秩序的反理性精神;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蕴藏着狂欢化的勃勃生机,表现出崇高与卑下、磊落与猥琐、正与反、真与诞的性格双重性;再次,表现在体裁结构上,把高雅与粗俗、严肃与诙谐、神圣与滑稽、悲剧与喜剧成分融为一体,打破了各文体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展现了狂欢化小说的未完成性、开放性和多义性。

《水浒传》极力张扬了一种狂欢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突破一般社会规范或秩序的反理性精神。这种来源于狂欢节型的精神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非欧洲独有,中国一些传统的节庆活动也极具狂欢化,不同阶级、阶层和等级的人,不同职业、性别、民族、地域的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参加这类活动。他们一反平时那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使自己精神亢奋起来。就《水浒传》而言,无论是外在描写还是内在特性而言,都可称得上一部狂欢化程度颇高的作品。小说中描绘的比较形象的节庆活动有元宵节、中秋节、庙会、喜庆和聚义宴会等,形形色色,形式和内涵丰富,这些活动场所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在巴赫金看来,广场是全民性的象征,情节上的一切可能出现的场所,只要能成为各种人群相聚和交际的地方,诸如大街、酒馆、澡堂、客厅⋯⋯都会增添一种狂欢广场的意味,就是一种“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狂欢节是破坏一切和更新一切的时代才有的节目”。⑧《水浒传》中这些具有狂欢精神的活动,表现了集体意识中对新旧更替的渴望与成功。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和乡村中,并不具备面积较大的中心广场,传统的集庆活动,在城镇从寺庙一直延伸到附近的主要街道;在乡村则举行于道路,甚而串至其它村落,或沿门挨户,或进至城中。

《东京梦华录》就大量记载了在汴京主要街道、寺庙的节庆活动状况,如卷六载,正月十五日元宵放灯,京城内百姓通晓达旦,遍游六街三市。到元代,“远而城镇,近而村落,贵者以轮蹄,下者以杖屦,挈妻子、与老赢而至者,可胜概哉!⋯⋯相与娱乐数日,极其厌饫,而后顾瞻恋恋犹忘归也”。④庙会活动也持久不衰。这也许比欧洲的狂欢活动更能体现其全民性和空间开放性。梁山好汉活动的地域广阔而多变,他们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时空的转换中,小说选取了最能表露特定时代氛围和生活气息、最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心路发展历程及复杂人际关系的具体时空环境,此中虽有上元、庙会的热烈、喧嚣和狂欢,而最典型的莫一2一过于好汉们村舍、酒楼、山寨的聚义宴会。这些具有狂欢广场意味的聚会,是颠覆社会现实秩序、营造乌托邦社会的狂欢精神的温床。我们知道,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总是把社会秩序塑造成一个统一的文本,一个不容变更的、业已完备的文本。人们大多习惯于把梁山造反的社会根源界定为“乱自上作”,“官逼民反”,这固然有理,但并非铁板一块遮蔽全貌,我们透过狂欢节型的聚会这道裂缝,可以窥视小说所体现的反社会规范及好汉们繁芜的心理意蕴。宋代社会财富和生产力水平比前代虽有了大的发展,但相对于绝大多数下层百姓而言,社会财富匮乏,百姓生活困苦,即使有的拥有一定的财产,但仍追求一种更自由、舒适的生活,他们企盼与食肉的统治者比肩,故而“肉食者”成为他们的对立面。小说第十五回写在石碣村阮小二的家中,吴用撞筹三阮,欲取十万贯金珠宝贝的生辰纲“图个一世快活”,并以王伦等梁山泊第一伙“强人”比照,激起三阮的极大欲望,阮小五欣羡

道:“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我们兄弟三个空有一身本事,怎地学得他们。”后来宋江上梁山后,“连日山寨里杀牛宰马,作庆贺筵席”,李逵便高叫:“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不强似这个鸟水泊里!”(41回)直面“朝廷不明”,“奸臣闭塞”的暗昧现实,好汉们对人生欲望和现实的关怀,正是身居下层的广大民众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怀疑与否定,蕴蓄着强烈的不平意识。与村舍宴会相比,酒店、茶楼等更是小说着力点染的场所,全书仅大大小小的酒店就有六十四家。好汉们闯荡江湖,多以豪饮为快,也常以酒店、茶肆为家。得意时,他们于酒店畅饮鸣志;失意时,来酒楼举觞舒愤;故而他们在酒店中演出了一幕幕惩恶持平的豪剧。三教九流,出入酒店、茶肆者络绎不绝,其间苦乐、悲喜,时而欢快潇脱,时而肃穆悲凉,始终笼罩着狂欢的气息,闪现出民风民俗的多姿多彩。在这种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诸如官职、财富、家庭等被打破,好汉们怀着不同的心灵向往,从不同地方汇聚梁山,天罡地煞不论出身贵贱,一律是兄弟相称:“交情浑似股肱,义气真同骨肉”;而且各有所长,“随才器使”,“人人戮力,个个同心”;论秤分金银,成套穿衣裳,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吉凶相救,患难相扶”;“休言啸聚山林,真可图王伯业”。(71回)这是民众能量释放的一只艳丽的光环,它有别于封建社会任何一个政治实体,是广大民众憧憬的理想社会制度。

《水浒传》发现了社会现实矛盾,并用欢快的态度排除矛盾,对现实表现出强大的反叛性和穿透力,哪怕这种境界是短暂的,也给人们一种精神的超越和心理的满足。这种狂欢的精神重塑了美好的人际关系和乌托邦的社会,使人们摆脱了刻板、僵硬的社会规范和等级的束缚,使人们开拓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潜力从压抑中解放出来,获得一种超越寻常、难以述说的情感体验。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具有强烈狂欢精神的集庆及聚会活动,在社会状况相对稳定的时候,它们只不过是人们宣泄自己情感的方式,对传统规范的蔑视和嘲弄被限制在一个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社会关系比较紧张的时候,它们就为公开反叛行为提供了机会。《水浒传》恰恰张扬了后者,更为称道的是它把这类活动的潜在的颠覆性和破坏性形象地传达出来。可以说,《水浒传》是狂欢化的一种活文本,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很少有象它那样直观地透射出狂欢化的文化意绪。《水浒传》把反对封建专制、否定既定社会秩序纳入自己的视野。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蕴藏着狂欢化的勃勃生机。巴赫金认为:“狂欢式所有的形象都是合二而一的,它们身上结合了嬗变和危机两个极端;诞生与死亡、祝福与诅咒、夸奖与责骂、青年与老年、上与下、当面与背后、愚蠢与聪明。对于狂欢式的思维来说,非常典型的是成双的形象,或是相互对立、或是相近相似⋯⋯”@。这种狂欢式的思维观念把官方文化贬低的小人物,如下级军官、商贩、渔夫、狱卒、无赖、小偷、做黑道买卖者等等,组织到狂欢化的文学世界里,并且让他们表现崇高与卑下、磊落与猥琐、正与反、真与诞的性格双重性。梁山好汉嫉邪恶,打不平,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得到百姓的普遍拥戴,他们这种相通的性格内涵,令人激动、鼓舞,历久难忘。但是,他们虽顶天立地,敢做敢为,却又表现出与英雄性格不相称的丑陋的一面。鲁智深豪气冲天,一向坦荡爽直,但在五台山肆侵戒律,坏佛寺,辱僧人,恃强伤人,一时成为讨人嫌的顽皮。林冲多次为高俅陷害,但一味隐忍含垢,卑微琐屑,差强人意。宋江忠义素著,在浔阳楼题了反诗后,连囚徒也做不下去了,为求从轻发落,“诈作风魔”,“披散头发,倒在尿屎坑里滚”,让人感到英雄气短。好汉们又喜言杀人,李逵便是乱杀无辜的样板。江州劫法场,李逵“抡起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不问官军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到三打祝家庄,李逵依然“杀得顺手,直抢入扈家庄里,把扈太公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多么粗野、凶残。对此鲁迅先生多次表示:“我却又憎恶⋯⋯不问青红皂白,抡起板斧‘排头砍去’的李逵。删其他如李忠、周通吝啬;张青、孙二娘开黑店,卖人肉包子;时迁掘坟盗墓,丧天害理;董平、王英好色;诸如此类,都不是好汉的行为。梁山好汉种种不光彩的行为,意在昭示英雄与无

赖、顽劣的双重品格,两种倾向之间并非泾渭分流,这既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使然,又是狂欢化的显在表现。同时,在《水浒传》中,狂欢化成对的文学形象俯首即拾:同为军官,林冲处事谨慎,表现了更多的软弱性;而杨志为做官低声下气,表现了更多的奴性。同为敢于造反的秀才,吴用洞悉世情,智慧练达;王伦则言清行浊,心态龌龊。鲁达与李逵都表现得勇猛、粗豪,前者则性急难耐,粗中有细,后者则任性使气,粗鲁快意。还有母夜叉孙二娘与母大虫顾大嫂,淫妇潘金莲与潘巧云等,彼此相照,更显示出各自的特性。狂欢化的艺术思维主张“颠倒看世界”,狂欢式的逻辑——这是反常态的逻辑,‘转变’的逻辑、上与下及前后倒置等等的逻辑,戏谑化逻辑、戏耍式的加冕和脱冕逻辑。删表现在人物塑造上,便是寓正于反,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小说开篇写108位好汉是“伏魔之殿”内108个魔君,“若放还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造反者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被称为“盗”、“妖”、“魔”是符合伦常的,而小说把他们置于开端,让人如坠云雾,一时难以索解。然而这正隐喻着他们是难以驾驭的“魔王”,是现存社会秩序的反叛者,他们从伏魔之殿的地穴里滚将出来,“直使宛子城中藏猛虎,蓼儿洼内聚飞龙”,可谓“千古幽扃一旦开,天罡地煞出泉台。自来无事多生事,本为禳灾却惹灾。社稷从今云扰扰,兵戈到处闹垓垓。”小说从整体结构上肯定了108位好汉的反抗精神,这种有意驾虚的创作方法及夸张、象征、暗示的写作技巧,寄托了作者的本意。到七十四回,“李逵寿张乔坐衙”更是一种颠倒的逻辑,是显在的典型的狂欢化手法。李逵来到寿张县衙,惊走县令,自己却穿上了县令的官服,让吏人排衙告状,自己审案“取一回笑耍”:公吏人等商量了一回,只得着两个牢子,装做厮打的来告状。县门外百姓都放来看。两个跪在厅前,这个告道:“相公可怜见,他打了小人。”那个告:“他骂了小人,我才打他。”李。逵道:“那个是吃打的?”原告道:“小人是吃打的。”又问道:“那个是打了他的?”被告道:“他先骂了,小人是打他来。”李逵道:“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我枷号在衙门前示众。”李逵起身,把绿袍扎起,槐简揣在腰里,掣出大斧,直看着枷了那个原告人,号令在衙门前,方才大踏步去了。这个表层故事是一出小闹剧,却又承载着深层的思想意蕴,即讽刺恶政时弊,否定法律制度。作者精摹细绘这一事件,表达了其政治倾向和人生感喟,对李逵这一形象的演绎,正是作者理性观念的客观对应物,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效应,深藏着强烈的讽刺反叛精神。实际上,这也代表了梁山好汉对现实普遍腐败的一种观念,“打了人的是好汉”,不正是对众好汉反抗性格的最恰当的诠释吗?狂欢化,不是狭义上的文学流派或文学思潮,但它与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入到作品的体裁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品体裁结构的狂欢化。巴赫金曾说:“在欧洲文学发展中,狂欢化一直帮助人们摧毁不同体裁之间,各种封闭的思想体系之间,多种不同风格之间存在的一切壁垒。狂欢化消除了任何的封闭性,消除了相互间轻蔑,把遥远的东西拉近,使分离的东西聚合”。@它主张文学形式的开放性,寻求各种文类、各种语言和手法的不同寻常的综合;它动摇了一种文学体裁的垄断地位,使各种形式碰撞、融合,以臻于复杂的完善。在文学史的演进中,“文学狂欢化问题,是历史诗学,主要是体裁诗学的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在一个时空形式发展的线索上,展示了小说艺术形式的深远意义。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大约产生于同一时期,虽然它们还未进入文学的殿堂,但它们的产生实质上打破了诗、词、文一统文坛的格局,并且敞开怀抱,把彼此并肩的诸种文类、语言收归自己麾下,形成了一种“杂语现象”的实体,这便是狂欢化为小说体裁建构的独特品格的理论。《水浒传》一部大书“诗起诗结”,其问诗词歌赋等韵文与叙事并举,交错展开。诗包五言、七言,古体、今体;词有长调、小令;歌含山歌、小瞳;还有赋、话本(说书)、童谣、对联、谶语、偈语、家信、公文(官府书启、圣旨)等。它们夹杂于叙事白话之中,描摹环境、烘托气氛,展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故事发展,相映成趣,彼此众声喧

哗,平等对话。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更大程度地突破了史实的束缚,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因人设事,因人择法,因人取境,因人施言,作者将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展现时代氛围,坦露人物本色,传达作者心态,其语言风格比《三国演义》要活泼得多,朴实得多。它把高雅与粗俗、严肃与诙谐、神圣与滑稽、悲剧与喜剧融为一体,各文体之间不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杂取种种的新文体,是文学的进步与更新,从而获得了健壮的生命力。这正是给古典美学和正统文学所蔑视的白话小说“加冕”,而给先前高贵的文学范畴“脱冕”,表现了狂欢化小说的开放性和多义性。总之,我们在承认中西文化语境不同的前提下,从世界文学的民间节庆、狂欢化的视角审视《水浒传》这部具有世界意义的经典作,提供一种参照,以期多方位地了解《水浒传》。

第二篇:电影《浪漫主义者》的狂欢化诗学

电影《浪漫主义者》的狂欢化诗学

2010年的电影《浪漫主义者》(The Romantics)改编自导演盖尔特?涅德霍福(Galt Niederhoffer)创作于2007年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七位大学同窗在其中一对好朋友的婚礼上经历的一系列疯狂而又纠结的故事。导演盖尔特?涅德霍福以婚礼为焦点,用细腻舒缓的叙事、简单明快的音乐、清新脱俗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娓娓讲述了一个关乎爱情和友谊的现代故事。与整部作品文艺清新的风格大相径庭的是该片的故事情节――七位好友在本应温馨浪漫的婚礼上却上演了三角恋、背叛、醉酒、吸毒、偷情等疯狂的戏码,把婚礼变成了一场尽情宣泄的狂欢节。本文籍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1975)的狂欢化理论来阐释电影《浪漫主义者》的狂欢化特质,以期对这部小众电影作可能的分析解读,并进而探讨这部看似“混乱”的电影作品的现实意义。

一、狂欢化诗学理论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源自狂欢节。狂欢节本身是“一种仪式性质的混合游艺形式”,“是既没有灯光、也无所谓演员与观众的游艺”,“它可以随时代、民族和具体节目的不同而有各种变异和不同情调。”在狂欢节上,一切人不分高低贵贱都是狂欢活动的积极参加者。也可以说,人们不是在观赏或表演狂欢节,而是生存在其中,过着狂欢式的生活。狂欢节期间,人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产生了人们之间自由的狎昵交往,看起来怪诞不羁、不合情理;狂欢节使神圣与亵渎、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睿智与愚蠢等不对等因素联姻结合起来,并产生了“狂欢式不恭、狂欢式辱骂与贬低、与土地和肉体之生育力相联系的狂欢式讽刺模拟等”。巴赫金认为,“狂欢化的渊源就是狂欢节本身。”“狂欢节培养出了由各种象征性具体――情感形式(从大规模复杂的群众活动到个别的狂欢姿势)组成的一整套语言。可以说,这种语言具体而微地、清晰地(像任何语言一样)表达了渗透它全部形式里的狂欢处事态度……它很容易在某种程度上移位于艺术形象的语言,即文学语言。狂欢节向文学语言的移位,我们称之为文学狂欢化。”也就是说,把狂欢节的“各种象征性具体――情感形式”――庆典、仪式、活动等――转化为文学语言的表达就是“狂欢化”。狂欢化对文学艺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有狂欢广场、加冕和废黜仪式、双重的狂欢形象和脱离常规的生活等。本文将从狂欢广场、加冕和废黜仪式及狂欢形象的双重性三个方面来讨论电影《浪漫主义者》的狂欢化诗学特征。

二、狂欢的时空:狂欢“广场”

根据巴赫金的研究,在中世纪,狂欢型节日(农神节、愚人节、复活节、赶集日、葡萄收获日等)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里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每年长达3个月之久。基于此,可以说,中世纪的人仿佛过着双重生活:一种生活是官方的,严肃的、阴沉的、教条的;而另一种生活则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的,充满了不敬和猥亵。而这两样生活都是合法的,不过有着严格的时间和场所界限。从时间的维度看,狂欢节都有固定的节日和集市期,这是人们跳出正常生活的一个片段,是对运行于正常轨道的官方生活的偏离,是现实生活的暂时中断。从空间的维度看,狂欢活动的基本场所是广场和它所毗邻的街道。狂欢节按其思想是全民的、包容一切的,而广场就是全民性的象征。在巴赫金看来,狂欢节广场更具有象征意味,我们能“透过现实广场清楚看到自由狎昵交往和全民性加冕一废黜的狂欢广场。”而且反映到文艺作品中,狂欢广场的含义得以扩大,情节上一切可能出现的场所,“只要是各种人相遇和交往的地方――街道、小酒馆、道路、澡堂、船甲板等等,都会获得加倍的狂欢广场的含义。”

在《浪漫主义者》这部电影作品中,导演把狂欢的广场设定在了汤姆和莱拉的婚礼上,但与一般温馨幸福的婚礼不同的是,本片中的婚礼却有其独特的地方:为莱拉做伴娘的是她当年的室友劳拉,她们在念书时相识,是彼此大学中最好的朋友――这两个女孩在大学里同时爱上过汤姆,最重要的是,劳拉直到现在也无法释怀于自己对汤姆的情感。而且,劳拉也是前来参加婚礼的朋友中间唯一至今还保持单身的人。本来是热闹且亲切的婚礼和好友重聚,但感情的“陈年旧账”却让这场精心筹备的婚礼渐渐走了样。

婚礼开始之前往往要进行彩排,然而就是这场不太正式的彩排宴会建构起了狂欢“广场”,成就了本片的第一场集体狂欢。在宴会上,众宾客频频举杯,开怀畅饮,为新郎新娘送上美好祝福,但随着酒酣人醉,宾客们的致辞也渐渐乱了套。有人开始污言秽语,有人抱怨不停,有人曝光新郎新娘的糗事,全然不顾四周宾客和新人的尴尬表情。到劳拉致辞的时候,她竟然失口把新人的名字念成了“汤姆和劳拉”。可以说,整个宴会环节就是一个人人借着酒精发泄不满、纾解抑郁、打情骂俏、插科打诨的狂欢广场。这种错误百出、粗俗不堪的广场话语从非狂欢的正常逻辑来看是非常不得体的,但在狂欢“广场”的语境中,它“使人的本质的潜在方面,得以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揭示并表现出来”,同时也为后来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

三、狂欢的生活感受:加冕和废黜

狂欢节上最主要的狂欢活动是狂欢节丑角国王的加冕和随后的废黜。加冕一废黜是两位一体的双重仪式,在加冕中已包含了将来废黜的思想,而废黜仪式的完成又清楚地显现出新的加冕。由此可得出加冕与废黜具有相对性与双重性,它们不可分割,相互转化,从而彰显了狂欢的世界感受――交替与更新,摧毁一切与更新一切,“永远在自身里包含着否定(死亡)或者反面这样的前景”。

在《浪漫主义者》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剧中人物的“加冕-废黜”过程。在电影开始,主要人物悉数登场,“加冕”开始。他们一个个青春靓丽,事业成功,友情坚固,爱情甜蜜。新郎汤姆帅气有才,文学博士在读;新娘莱拉甜美可爱,家境富裕;好友崔帕活泼开朗,是电影明星,与丈夫皮特恩爱有加;好友薇喜与男友杰克即将结束爱情长跑,步入婚姻殿堂;唯一落单的劳拉虽然爱情坎坷,但事业还不错,况且老友相聚,也倍感亲热。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美好,一群俊男美女令人羡慕不已。然而,导演的关注点并不是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的美好光鲜,彩排宴会结束之后,剧中人物的“废黜”正式开始。

宴会结束后,好友们相约来到海边继续喝酒、聊天、裸泳、狂欢,后来他们交换各自的丈夫、男友,崔帕和杰克一组,薇喜和皮特一组,劳拉和莱拉的弟弟一组,结伴寻找消失不见的新郎汤姆。在交换伴侣之后,这些白天得体优雅的绅士淑女们才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薇喜和皮特在一起,各自道出了对另一半的不信任,在酒精的刺激下,两人相约一起裸奔。崔帕和杰克一起,八卦朋友,分享做演员的不易,后来甚至吸毒、偷情。人前看似爱情稳固的两对夫妻、情侣,仅仅一夜之间就已经彼此中伤,触破了爱情道德的底线。

汤姆和莱拉即将结婚,却看起来并不幸福,反而一直郁郁寡欢,似乎对彼此都有疑问。莱拉担心汤姆依然对前女友劳拉有所依恋,但在好友和亲朋面前又不好表现出来,只能晚上在自己的房间独自哀叹。导演用了一组长镜头来展现莱拉内心的不安。回到自己的房间后,莱拉坐在桌前,喝一口酒,吃一块巧克力,再点燃一支烟,手里拿着汤姆和劳拉的照片看了半天。莱拉一直呈现出的是一个稳重大度的乖乖女形象,但在自己的房间里,她的淑女形象也被“废黜”了,成了一个酗酒、抽烟的不良少女。而另一边的汤姆却在结婚前夜依然在劳拉和莱拉两个女人之间摇摆不定。他被劳拉的才情和激情所吸引,所以在众人面前悄悄溜走,只为能有机会和劳拉单独相处;但同时他又不愿放弃莱拉所能带给他的稳定生活,甚至在新婚前夜还向莱拉吐露自己的犹豫。这样,故事开始为观众塑造的好男人就被“废黜”成了在爱情中犹豫不决、鱼和熊掌都想兼得的懦夫。

而劳拉在本片中看似无爱一身轻,却是最纠结的角色。她和汤姆大学交往4年,虽几度分手,但依然视其为最爱;她和莱拉为室友闺蜜,分享彼此的秘密和一切,但最后爱人却和自己的闺蜜结婚,并且她还要装作心甘情愿地做伴娘并满心欢喜地祝福他们。电影一开始,朋友们关心地问劳拉:“你还好吗?”劳拉轻松地回答:“姐妹们,我很好,真的,我真心祝福他们。”但看似无所谓的劳拉,最后终于禁不住内心的挣扎与不甘,被拉下了“神坛”。她找到汤姆,和汤姆一夜缠绵,成了爱情和友情的背叛者。

就像电影中崔帕和杰克的一段对话,崔帕:为什么大家看起来都很开心?

杰克:他们没有。

崔帕:真的吗?

杰克:是的。我的意思是,劳拉很消沉,假装幸福;薇喜也一团糟,她假装一切安好。皮特一团糟,却假装成功人士。

崔帕:你呢?

杰克:我是个假装关心的可悲混蛋。

人人都戴着面具,都过着表里不一的两重生活。在正常生活中,他们被“加冕”为演员、作家、成功者、恩爱的伴侣,而在非正常的有了酒精刺激的狂欢语境下,他们褪去了华美的袍子,被“废黜”成了失败者、懦弱者、背叛者和不忠者。但有趣的是,当第二天婚礼正式开始时,前夜混乱不堪的每一个人都迅速回到了自己本来的位置,该结婚的结婚,该祝福的祝福,该恩爱的恩爱,也就是说废黜不是赤裸裸的绝对否定和绝对毁灭,废黜又蕴含着新的加冕。在这加冕-废黜-加冕的不断循环中,本片渗透了狂欢的世界感受,一切都在打破-重塑的交替过程中演变。生活也是如此,不会永远按你所想,一成不变,但也不会天天都是让人无所忌惮的狂欢节。

四、狂欢的主题:狂欢形象的双重性

狂欢节的一切形象都是两位一体的,它们自身结合了交替与危机的两级――生与死、祝福与诅咒、赞美与辱骂、青春与衰老、上与下、前与后、愚蠢与睿智。狂欢形象包含着许多个二律背反,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狂欢形象具有双重性。借助狂欢形象的双重性,我们可以分析《浪漫主义者》所要传达的主题。狂欢混乱的婚礼只是导演放出的“烟雾弹”,狂欢背后彰显的是导演对当代社会爱情和友情的困惑与思考。

本片的名字叫做“浪漫主义者”,其实内容与文学史上的流派“浪漫主义”没有任何联系,有的只是爱情中浪漫理想与平淡现实的纠结矛盾。新郎汤姆自始至终都在摇摆,他一脸阴郁不快地望着大海,像一个“患了相思病的水手”;他不知道头发应该梳向左边还是梳向右边;他在婚礼前夕还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爱不爱莱拉,甚至背叛莱拉,与劳拉偷情,然后又把劳拉扔在一边。他就像一个孩子,买了巧克力口味的冰淇淋立马后悔没买香草味的。劳拉有文采,疯狂自我,他们洞悉彼此的想法,是狂热的心灵伴侣,而莱拉平凡单纯、踏实稳重,与他互为补充,可以与他安稳一生。如果说劳拉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浪漫理想,那么莱拉就是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汤姆想要安稳人生,但怕自己难捱几十年如一日的无聊,又舍弃不了激情与疯狂,于是他夹在两个女人中间,左右为难。导演借此巧妙地传达了爱情的双重性,爱情选择中的两难――是选择狂热的心灵伴侣还是选择互补的居家对象?是选择浪漫还是选择现实?

与本片中爱情主题相伴随的是友情,但友情也随着这场混乱的婚礼变了质。劳拉与莱拉既是闺蜜又是情敌,她们分享宿舍、衣服、笔记,甚至男友,一方会在对方结婚时不辞辛苦大老远地跑来祝福。然而,这样的姐妹情深也难抵爱情中的拼争。两人的关系在新娘莱拉即将上场时出现了彻底断裂。劳拉坦诚地告诉了莱拉汤姆昨晚出轨和她在一起的事实,并劝告莱拉,汤姆并不爱你,你应该和真正爱你的人结婚。然而,面对劳拉的坦白,莱拉却异常冷静地回应:“你们之间已经结束了。单恋是一种完美的浪漫情结,它会让两个懦弱者上演出一场爱的幻剧,而无需面对任何现实的结局。”接下来,两个好闺蜜开始了互相指责,之前所谓的分享一切,这时已完全变成了不打招呼的夺取。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莱拉看来,汤姆究竟爱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汤姆选择和谁结婚,重要的是在和劳拉的竞争中究竟谁是胜出者。看到这里,导演的意图我们才算真正看懂:爱情只是注脚,本片从头到尾其实讲的是两个女人的战争,她们分享一切,又争夺一切;她们既是好友又是竞争对手。也许这就是女人的疯狂友谊,亲密无间又裂缝丛生,彼此相爱,彼此憎恨,如此才能永不放弃,永不厌倦。

结语

《浪漫主义者》全片充满了狂欢精神和游戏精神,但这并不是一部哗众取宠的粗制滥作,相反我们能够体会到本片中时不时流露出的特殊的美学风格:粗俗背后的欢笑,放肆背后的宽容,嘲笑背后的同情,狂欢背后的思考,或者说这是一部寄寓着导演的人文情怀的诚意之作。虽然片名中带有“浪漫”二字,但本片却是一部写实的社会轻喜剧。现实中的每一个人也许都会像片中的好友们一样,戴着面具生活,看似光鲜的外在并不能遮挡内在的混乱与不堪,面对爱情、友情,也会迷惑,但却选择在自己的迷茫中伪装,偶尔透露无奈的自嘲和眼泪。普多夫金曾说,在那些十分隐秘的但终于被发现出来的细节中,蕴含着一种明察秋毫的因素,正是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因素,赋予那些被表现的事件以最终价值。或许,用艺术的手段去观照当下生活就是《浪漫主义者》这部电影的最终价值。

第三篇:名著解读之《水浒传》简介

“名著阅读”系列之一:《水浒传》

《水浒传》

一、整体概括

1、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2、思想内容

《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并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复仇星火发展到燎原大火的斗争过程。

由于作者在一些根本观点上仍然维护封建制度,这决定了他对宋江所坚持的“忠君”思想及其维护的投降主义路线作了大力肯定,从而导致了起义军走上了“受招安”的悲惨结局。

3、人物绰号

及时雨——宋

智多星——吴 用

豹子头——林 冲

小李广——花

小旋风——柴 进

花和尚——鲁智深

行 者——武

青面兽——杨 志

黑旋风——李

逵 拚命三郎—石

神行太保——戴

九纹龙——史

立地太岁——阮小二

短命二郎——阮小五

活阎罗——阮小七

赤发鬼——刘

浪里白条——张 顺

矮脚虎——王

母夜叉——孙二娘

母大虫——顾大嫂

白日鼠——白

鼓上蚤——时

一丈青——扈三娘 “名著阅读”系列之一:《水浒传》

二、主要人物简介

1、鲁智深(花和尚):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原名鲁达,关西军汉,原渭州经略府提辖。拳打镇关西后逃至五台山出家,取法名智深。大闹野猪林后和杨志同上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重点)

鲁达、史进、李忠三人到酒楼喝酒,听到隔壁金家父女啼哭。听了金家父女对镇关西郑屠强媒硬娶强占翠莲,又将她赶出并追要典身钱的血泪控诉,鲁达大怒,当即赠送银两,安排父女出逃。第二天到状元桥郑屠肉案前,借买肉刁难郑屠,挑起打斗,继而三拳打死郑屠后,为避官司逃走了。

(补充:粗中有细的一面:①担心店小二阻拦金氏父女,鲁智深在店中坐了两个时辰,让金氏父女远走他乡;②三拳打死镇关西后,指着郑屠说他诈尸,麻痹众人,趁机脱身。)(2)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次重点)

鲁达出逃代州雁门县,金老女婿赵员外送他去五台山做僧避祸。鲁达晚不坐禅,喝酒打人,还打造关王刀一样的戒刀和禅杖,并假借过往僧人名义喝酒吃狗肉,在半山拽拳使脚,打坍亭子,打坏金刚,又回寺呕吐,搞得大家卷堂而散。监寺、都寺遣众人来打,鲁达趁酒醉大闹一场,被长老喝住。(3)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鲁智深在桃花村为刘太公解除逼婚之忧。假扮太公小女,打了来庄逼亲的桃花山二头领周通,大头领李忠为二头领报仇,与鲁达相认。李忠、鲁达、刘太公三人到桃花山聚义厅,休了亲事。(4)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鲁智生前往东京大相国寺途经一座崩损的古寺。一个云游和尚一个道人来此住持,赶走众僧,只剩几个老僧。路见不平的智深和两强人大战起来。初时寡不敌众,后在好友史进的助战下杀了两人。可寺中老僧初见智深输了怕两强人,已上吊。于是,鲁智深一把火烧了古寺。(5)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重点)

鲁智深投大相国寺管菜园,被一帮泼皮包围。鲁智深制服波皮,众泼皮买酒牵猪请鲁智深。喝酒时,听到杨柳树上乌鸦吵闹,觉得不清净,鲁智深趁着酒兴把碗口粗的杨柳树连根拔起,众泼皮惊服。(6)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次重点)

鲁智深好友林冲刺配沧州,陆虞候买通防送公人,要于途中杀害林冲。在野猪林,二公人将林冲绑在树上,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幸好鲁智深及时赶到救了林冲,并一路护送至沧州附近。

2、林冲(豹子头):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

天雄星豹子头林冲,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为奸臣高俅父子谋害,刺配沧州。火烧草料场后,由柴进荐上梁山。后因晁盖上山火并王伦。(1)误入白虎堂(重点)

林冲的妻子被太尉儿子高衙内看中,高衙内相思成疾。太尉为让儿子霸占林冲妻子,派人以看林冲“名著阅读”系列之一:《水浒传》 新买的宝刀为名,骗林冲进入军事要地白虎节堂。高俅突然出现,指控林冲带刀私入白虎堂,林冲百口莫辩,被刺配沧州。

(后续:林冲安分守己的例子 刺配沧州道中,差役(董超、薛霸)将林冲的双脚强按进滚烫的水中,烫伤了脚,第二天又让他穿硌脚的新草鞋上路,林冲都强忍了下来。)(2)棒打洪教头

林冲刺配沧州,途经柴进庄园。柴进盛情相待,柴氏庄上洪教头嫉妒林冲,向林冲挑战,林冲在柴进鼓动下用棒将他打败。洪教头输后投庄外去了。(3)风雪山神庙(重点)

林冲被高太尉陷害,发配到沧州。陆虞侯受高太尉指使,与管营和差拨设计让林冲看守草料场,企图趁夜色放火烧死林冲。恰巧林冲出门打酒,屋子被雪压塌了,便去山神庙过夜。林冲看到草料场着火了,便要去救火,无意中听到陆虞侯等人的话,明白真相。林冲大怒,杀了陆虞侯等三人后,雪夜上了梁山。

(4)雪夜上梁山

在沧州,林冲杀死了谋害自己性命未成的陆虞侯等人,喝酒喝得醉倒在雪地上,幸遇柴进,林冲混杂在柴进打猎的队伍出了关。柴进举荐他去梁山入伙,林冲冒雪星夜来到梁山脚下朱贵的酒店,在朱贵帮助下渡过金沙滩,到达梁山。

(后续:林冲安分守己的例子 初到梁山,王伦妒贤,故意为难林冲,要他在三天内取“投名状”来,他虽然闷闷不已,但还是按王伦的要求去办,下山等了两天,第三日等得一人,却是杨志。)(5)水寨大并火

王伦气量狭窄,嫉贤妒能,强送新来投奔的晁盖、公孙胜等人下山,引起林冲不满,在言语争执后将王伦杀死,拥立晁盖为水寨之主。

3、吴用(智多星):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沉着冷静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满腹经纶,足智多谋,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善使两条铜链。与晁盖自幼结交,与晁盖等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为掌管机密军师。受招安后,佐宋江、卢俊义征伐辽等,功绩卓著。后因见宋江被害,深感朝廷奸佞当道,恐刑戮及身,与花荣一同自缢于蓼儿洼宋江墓前。(1)智取生辰纲(重点,可见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智取生辰纲”)

杨志负责押送生辰纲,吴用在黄泥冈巧设妙计“智取生辰纲”。吴用设计用药的过程是: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在另一桶酒里打了半瓢酒吃,故意给军士等人看。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抖在瓢里,用瓢去打酒时,把药搅在酒里,假意打半瓢吃。最后,白胜夺过吴用手里的瓢,将酒倒进桶里。杨志等人上当,喝下了带有迷魂药的酒。晁盖、吴用等人取走生辰纲。(2)江州劫法场(重点,涉及宋江、李逵)“名著阅读”系列之一:《水浒传》 宋江刺配江州后因喝醉酒在浔阳楼上题了反诗,被下入死囚牢中。吴用让萧让、金大坚伪造回信,没想到图章上出现了纰漏,戴宗一起被下死囚牢。晁盖起梁山兵马,攻打江州,劫了法场,救下宋江。(补充:宋江、戴宗被押赴刑场杀头。行刑时,李逵第一个跳出来挥斧砍去,逢人便杀,救下了两位兄长。)

(3)赚徐宁上山

破连环马的钩连枪法需要徐宁。吴用差时迁去东京盗得徐宁雁翎锁子甲,转与戴宗拿上梁山。汤隆假装和徐宁、时迁追赶盗甲之人,把徐宁赚上梁山,教习钩镰枪法。(4)智赚玉麒麟(次重点,详细可见

三、次要人物简介

2、卢俊义)

吴用扮成一个算命先生,悄悄来到卢俊义庄上,口占四句卦歌,巧妙地把“卢俊义反”四个字暗藏于四句之首,并让他书于墙壁上。卢俊义中计,前往泰安州避祸。途经梁山时被活捉,宋江将其放回。待其回到家中,其妻贾氏已与管家李固做了夫妻,用藏头反诗作为证据,诬陷其勾结叛匪。卢屈打成招,下了死牢。梁山好汉智取大名府把卢俊义救上梁山,坐上了第二把交椅。(5)智取大名府

北京城元宵放灯。梁山泊宋江守寨,吴用引八路人马进驻城下。时迁在北京翠云楼放火,城中大乱,梁中书从南门夺路而走。城内柴进救出卢俊义、石秀,捉了李固、贾氏。(6)智取文安县

(7)排九宫八卦阵(略)

4、杨志(青面兽):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天暗星青面兽杨志,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因先后失陷花石纲、生辰纲,投鲁智深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打青州后入伙梁山。(1)杨志卖刀(次重点)

杨志失陷花石纲后,从殿帅府被赶出,只好拿祖传宝刀去卖,招来泼皮牛二的骚扰。牛二要求杨志演示宝刀的“三宝”。经过演示,前两宝丝毫不爽。牛二又无理要求杨志杀个人来证明第三宝——“杀人刀上没血”,杨志不肯,牛二就耍起无赖,来抢宝刀,还要打杨志。杨志一时性起,杀了牛二。开封府尹因慕杨志是杨老令公之后,网开一面刺配大名府,同时又去信大名府尹梁中书,要其多多关照。(补充:宝刀三宝(原文):“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2)比武受重用 在大名府中,杨志深得梁中书重看,专门让杨志与索超在校场比武,杨志以囚犯之身跃升提辖。

(3)押送生辰纲(重点,可见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智取生辰纲”)

梁中书要杨志送宝,杨志不要大张旗鼓,而要扮做客商。并要求老都管、两个虞候都听他的。一行十五人,出北京城,取大路往东京进发。正是五六月天气,酷热难行。七个好汉装做贩枣子的小本经纪人,白胜装做卖酒的,八人使计用蒙汗药药倒众军汉、老都管、虞候。杨志喝得少,起得早,投鲁智深“名著阅读”系列之一:《水浒传》 二龙山落草。

5、宋江(及时雨):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天魁星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小吏,字公明,绰号呼保义。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晁盖等劫生辰纲事发,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五十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回家隐藏,后得朱仝私放,赴柴进庄上避难,与武松相识。宋江后往清风寨投靠好友花荣,在清风寨观灯时遭知寨刘高之妻陷害,与花荣大闹清风寨,收得秦明、黄信,劝众人同上梁山。路遇石勇得宋江家书,宋江回家奔丧被擒,发配江州,至江州经梁山军师吴用书信介绍与戴宗相交,后得会李逵、张顺。宋江又在酒醉之下在浔阳楼题反诗被判死罪,得梁山众英雄法场相救后,宋江执意回家探父,又迭遭危险,终于上了梁山。后在攻打曾头市时,晁盖眼中毒箭而亡,遂坐上头把交椅。日后,宋江率众为朝廷招安。在历次讨伐其他起义军的过程中,梁山好汉死伤甚众,宋江本人也被所赐御酒毒死。

(1)宋江怒杀阎婆惜(次重点)

阎婆惜随父母流落到郓城县,其父得病身亡,无钱安葬,宋江施舍棺木又给了十两银子,其母感恩图报,将她送与宋江为外室。宋江不重女色,为阎婆惜所讨厌。阎婆惜喜欢上同为押司的张文远,并勾搭成奸。这天宋江在茶坊遇到了刘唐,收到了晁盖的信及酬谢黄金。晚上,宋江来到阎婆惜处,在阎婆惜床边睡到五更,把晁盖写的信忘在阎婆惜的床栏杆上。阎婆惜以官司相逼,宋江一怒之下将其杀死逃走。

(2)浔阳楼题反诗(重点)

宋江被发配江州,一日上浔阳楼喝酒,乘着酒兴题诗。城中有个在闲通判黄文炳,为人阿谀谄佞,平时竭力讨好蔡九知府,指望他引荐出职做官。发现宋江反诗,如获至宝,即向知府告发,说诗里“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有反意。宋江被打入大牢。(3)三打祝家庄(重点)

第一次宋江为救时迁,攻打祝家庄中了埋伏,兵败而归,但约李家庄不助祝家庄。二次进兵,遇扈家庄扈三娘,擒去王英、秦明,但林冲生擒三娘,扈家庄求和,不助祝家庄。宋江筹思破庄之计,正好孙立来投。于是,孙立等假投祝家庄教师栾廷玉,佯称合御梁山。宋江又差石秀出战,故意被孙立擒去。梁山好汉里应外合,大破祝家庄。

6、武松(行者):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天伤星行者武松,清河县人,排行第二。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抚养成人。景阳冈打虎后任阳谷县都头,后因斗杀潘金莲、西门庆,刺配孟州,又因血溅鸳鸯楼逃至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打青州后“名著阅读”系列之一:《水浒传》 上梁山入伙。在征讨方腊战斗中,武松被包道乙暗算失去左臂,后班师时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八十岁圆寂。

(1)武松打虎(重点)

武松在景阳冈前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不信店家的话,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上冈后,由于酒力发作,便找了一块大青石躺下,一只猛虎扑了过来。武松与猛虎搏斗,(老虎一纵身,武松又躲了过去。老虎急了,大吼一声,用尾巴向武松打来,武松又急忙跳开,并趁猛虎转身的那一霎间,举起哨棒,运足力气,朝虎头猛打下去。只听“咔嚓”一声,哨棒打在树枝上。老虎兽性大发,又向武松扑过来,武松扔掉半截棒,顺势骑在虎背上,左手揪住老虎头上的皮,右手猛击虎头,)【搏斗过程记住“跳开——举哨棒——哨棒断——拳打虎头”即可】打死了老虎。他一步步挨下冈来,成了声震八方的打虎英雄。阳谷县官让他在衙门里做了一名都头。(2)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次重点)

西门庆是阳谷县的恶霸,与潘金莲通奸。不久,又将武大毒死,武松公干回来,追出了真情,向官衙告状。可是县官受了西门庆贿赂,反打了他40大板。武松义愤填膺,回家在众邻居的见证下逼王婆和潘金莲说出真相后,杀了潘金莲,赶至狮子楼又将西门庆杀死。(3)醉打蒋门神(重点)

刺配孟州后,在狱中照顾武松的孟州牢房管营之子施恩告诉武松与蒋门神争夺快活林失利一事,请武松为其报仇。武松喝了许多酒,带着醉意来到快活林,故意找茬引来蒋门神,之后两脚一拳打得蒋门神在地下求饶,逼着他把快活林酒店归还给施恩。(4)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武松怒打蒋门神并将快活林夺回,蒋不服,暗同张团练、张都监陷害武松,将武松诬为盗,刺配恩州。蒋门神又暗使差人杀武松于飞云浦,不料被武松得知。武松杀死差人,回到城里。张都监府中,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正在鸳鸯楼中饮酒作乐,武松将楼上之人杀尽而去【滥杀无辜的例证】,并书“杀人者打虎武松也”。(5)除恶蜈蚣岭

武松夜回孟州杀死仇人后,得张青夫妇相助,改扮头陀前往二龙山。途经蜈蚣岭,翦除恶人王道人,救下了张太公女儿,烧了庵。

7、李逵(黑旋风):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天杀星黑旋风李逵,沂水县百丈村人,因打死人流亡他乡,在江州做小牢子。大闹江州后救出宋江、戴宗,上梁山入伙。最后,宋江饮下御赐毒酒,想到李逵将来肯定会为此造反,坏了自己的忠义之名,便骗李逵也喝了毒酒。李逵知道实情后垂泪道:“罢了!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做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毒发身亡,与宋江合葬于蓼儿洼。(1)黑旋风斗浪里白条(重点)“名著阅读”系列之一:《水浒传》 李逵结识宋江,得宋江的钱财。为了感谢宋江,为其卖鱼,李逵和守鱼人争执,误将鱼放跑。众渔夫和张顺先后被李逵打败,张顺用激将法引李逵上船。李逵不识水性,被张顺制服。宋江指示戴宗喊停,张顺放过李逵,并和宋江等人结成生死之交。(2)江州劫法场【见吴用】(3)真假李逵(次重点)

李逵回家接母上山,返家路上遇到李鬼冒名李逵拦路打劫。李鬼假称家有八十老母,骗过李逵放他下山。恰巧李逵路过他家休息,李逵得知受骗,李鬼和妻子想谋害李逵,李逵发现后杀死二人。(4)沂岭杀四虎(次重点)

李逵回家接老娘,背着老娘到沂岭,去给老娘找水喝,等到他找完水回来时却发现母亲被大虫吃了,一时间火从心起,先杀了两只小虎,又杀公虎和母虎,为母报仇。(4)李逵独劈罗真人(略)

三、次要人物简介

1、托塔天王晁盖:山东郓城县东溪村保正、富户。平生仗义疏财,闻名江湖。传说邻村西溪村闹鬼,村人凿了一个青石宝塔镇在溪边,鬼就被赶到了东溪村。晁盖大怒,就去西溪村独自将青石宝塔夺了过来在东溪边放下。因此,人称“托塔天王”。七星入伙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林冲火并白衣秀士王伦后为梁山寨主,后打曾头市中毒箭身亡。

2、玉麒麟卢俊义:宋江慕其名,为壮大梁山声势,欲将其骗上山。军师吴用与李逵便假扮算命先生与哑童子。闻其生于“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吴用大惊失色,言“不出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家私不能保守,死于刀剑之下”,劝其前往东南千里之外避灾,并在墙上题下“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须斩逆臣头。”的藏头反诗。

卢俊义中计,欲前往泰安州避祸。途经梁山时中埋伏,与梁山英雄大战,卢俊义不敌,乘船逃走时被浪里白条张顺活捉。卢不愿在梁山落草为寇,宋江也未强迫,将其放回。待其回到家中,其妻贾氏已与管家李固做了夫妻,诬陷其勾结叛匪,卢屈打成招,下了死牢。幸得燕青、石秀以及其他梁山众好汉等先后搭救,方免遭毒手。上得梁山后,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忠义堂前亦竖起了“山东呼保义,河北玉麒麟”的大旗。

招安之后,卢俊义被封为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参与指挥了征辽、讨方腊等战。后被皇帝所赐饭菜中的水银所伤,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

3、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吴用挚友,江州两院押牢节级。通道术,腿缚两个甲马,日行八百里,夜行一千里,人称神行太保。江州劫法场后上梁山,为山寨总探声息头领。“名著阅读”系列之一:《水浒传》

4、母夜叉孙二娘:张青的妻子,在孟州道十字坡与张青开酒店卖人肉,专干杀人夺货的勾当。武松被发配到孟州路过十字坡,险些遭到孙二娘的毒手。孙二娘后来跟随张青上了梁山,主持梁山泊西山酒店,迎来送往,打探消息。

5、母大虫顾大嫂:孙新之妻,性格豪爽急躁。上山原因:解珍、解宝被毛太公陷害,她纠合众英雄救解珍兄弟投奔梁山。书中如此描写顾大嫂:眉粗眼大,胖面肥腰,生来不会拈针线,正是山中母大虫。

6、一丈青扈三娘:梁山第一女将,武艺高强,一对日月双刀神出鬼没,更有阵前用绳套捉人的绝技,在三打祝家庄时被林冲所擒。

请写出《水浒传》中,身怀绝技的人物名字及绰号,简单说出其擅长的绝技。①时迁,鼓上蚤,擅偷②花荣,小李广,擅射箭③戴宗,神行太保,擅神行之术。

第四篇:《水浒传》中有关戏剧材料的解读

在名著的解读与探讨过程中,有关戏剧表演的描写大多被忽略。对一部经历了历史检验的著作而言,这样的情节设置有什么意义?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我们在研究工作中要如何对待这些材料?下面,以《水浒传》为例,就这些疑问提出几条思考的途径: 一,由文本直接描述确定戏曲表演形态 小说第五十一回写雷横与李小二到勾栏观看戏涉及到完整的戏剧表演程序:正式表演前看戏台上却做笑乐院本.(正戏以前的玩笑趣剧),之后组织者自报身世、介绍演员出场,接着主演上场念了四句七言诗并介绍剧目,最后开演。表演到务头(故事情节最精彩的地方)时由组织者出面打断演出,主演向观众收费,同时上演衬交鼓儿的院本。这段描述说明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起止随意性较大,节奏往往由表演组织者控制。再如第八十一回较为详尽地描写了宋徽宗举行的文艺汇演: 教坊司凤鸾韶舞,礼乐司排长伶官。头一个装外的&&第二个戏色的&&

在名著的解读与探讨过程中,有关戏剧表演的描写大多被忽略。

第五篇:红楼梦与狂欢化、民间诙谐文化

《红楼梦》与狂欢化、民间诙谐文化

------------------

【作者】夏忠宪

近代以来,“红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文人学界的一大显学。“红学”研究文字可谓“汗牛充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人都有不同的评说。借用当代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重新解读《红楼梦》, 不啻一种新的尝试、新的途径。本文试图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对《红楼梦》“从世界文学的民间节庆的、狂欢的基本原因角度重新思考”①, 力求为红学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新方法。

巴赫金是原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同时他还是20 世纪最富创意的大思想家之一。巴赫金被世人誉为文学批评的奇才, 他提出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理论问题: 复调小说理论、对话理论、时空体理论等。狂欢化诗学②是巴赫金多年来潜心研究、精心架构的理论体系。它博大精深, 涵盖神话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文艺学等众多学科, 是俄苏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艺理论碰撞的产物, 它是用于文学批评和文本分析的代码、诠释策略。它倡导一种渗透着狂欢精神的思维方式、新的文学观念、解读策略和新的研究方法。狂欢节是欧洲民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它的异常旺盛的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魅力, 可追溯到人类原始制度和原始思维的深刻根源。在欧洲狂欢民俗自我调节的自然演化过程中, 那种通过苦难和死亡而得到新生的感受一直是狂欢文化的深层积淀。巴赫金认为不能把狂欢节混同于一般的节日游艺活动, 而应把它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生活”, 是一种现实的杂语现象。狂欢节体现了诸种意识形态(官方的与非官方的)互文性。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总是企图把社会秩序塑造成一个统一的文本、一个固定的、已完成的、永恒不变的文本, 而狂欢节是社会组织的一道裂缝, 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的未完成性和变易性, 因此它具有巨大的颠覆作用。

狂欢节上形成了一整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这一语言表现了意蕴深邃的狂欢节世界观。它的主要精神是:颠覆等级制、主张平等的对话、坚持开放性、强调未完成性、变异性、快乐的相对性和双重性、反对孤立自足的封闭性、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它的核心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摧毁一切与更新一切的精神。狂欢的世界观可以渗透到狂欢式(意指一切狂欢节型的庆贺、仪典、形式的总和)之中, 而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 这就是“狂欢化”。在现代, 狂欢节已式微,“日常生活中只留下狂欢的泛音, 而在文学中它可以成为基音”③。可以这样对“狂欢化”作一简单的界定:狂欢化, 是一种特有的文学思维方式或世界观。它深深地植根于民间诙谐文化的沃土中, 具有深刻的哲学认识论和人类文化学的基础。它是艺术地把握生活的强大手段。它承认文学文本不是一个封闭的自足体, 而是一种生机勃勃、具有无限创造力的开放体系。

狂欢化, 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或符号系统。它将众多难以相容的因素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相互共存, 多元共生。它讽刺摹拟一切高级体裁的语言。这个语言中的词语和形式具有双重指向性和巨大的象征概括力量。文学生活中许多重要的方面, 确切说是许多深层的东西, 只有借助这种语言才能发现、理解并表达出来。

狂欢化, 不是狭义上的文学流派或文学思潮, 但它和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入到作品的体裁结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体裁结构的狂欢化, 可以为各种不同的流派和创作方法所采用。不可把它只看作是某一种文学流派所独有的特点。不过, 不同的流派和创作方法总是独特地理解和更新它。

狂欢化, 可视作宽泛的精神文化现象。它凝聚着人类历史进程中深刻的文化积淀。它是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和交流的产物。它是一种自文艺复兴以来或追溯到更早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西方文化中业已存在的一股智性反叛的潜流,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是其辉煌的折射, 20 世纪现代文学则是它在当代的全面复兴。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于, 它发现并揭示了狂欢化文学独特的艺术原则:(1)新的艺术思维——以狂欢节的眼光看世界“颠倒看”, 正面反面一起看。以这种视角观察世界, 可以看到许多过去看不到的东西;(2)鲜明的指向性——针对高级的、权威的语言、风格、体裁等, 拿它们“开涮”, 动摇其绝对的权威性和等级的优越感;(3)从下层制造文学革命——以旧修辞学贬低的体裁, 如小说等颠覆传统的体裁观念。以官方文化贬低的人物, 如小丑、傻瓜、骗子等发挥特殊的形式体裁面具功能。以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广场语言、狂欢的笑、各种低级体裁讽刺摹拟一切高级语言、风格、体裁等。赋予粗俗、怪诞的意象以深刻的象征寓意;(4)独特的手法——杂交。有意混杂不同语言、不同风格、不同文体⋯⋯打破文学性与非文学性、高雅与粗俗⋯⋯的界限。在巴赫金看来,这种渗透着狂欢精神的小说最少独白(它强调平等对话)、最少教条(它强调变易)、最富创造性(它具有深厚的民间根基、活生生的人民大众的语言、丰富的民间创作形式⋯⋯)、最富生命力(它是未完成性的、开放性的)。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还为小说体裁创建自己独特品位的理论, 为当代叙述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揭示了狂欢化文学在狂欢表层下隐含的逻辑联系和深层意义, 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策略和研究方法。

毫无疑问, 狂欢节型的节庆活动并非欧洲独有, 可以把它视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但我们关注的并非狂欢节本身, 而是狂欢精神、文学狂欢化, 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诙谐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则着重探讨《红楼梦》的狂欢化文学品格和民间诙谐文化源泉的问题。我们相信, 掌握这两把钥匙, 进入曹雪芹的创作宝库, 就能发掘出许多过去未被发现的深层的东西。

《红楼梦》这部书, 无论从其外在的特点, 还是其内在的性质诸方面来看, 都可谓一部狂欢化程度较高的作品。书中的节日形象(如: 元宵灯节、中秋节、行酒令、制灯谜⋯⋯, 广义的, 如: 做生日、举家宴、省亲、嫁娶、出丧⋯⋯), 其形式和内涵的丰富性毫不比巴赫金分析的欧洲狂欢节形象逊色。《红楼梦》始终笼罩着狂欢的氛围, 充满狂欢的双重性: 悲喜交替、苦乐相间, 时而严肃而悲伤, 时而轻松而欢快。譬如, 书中出现众多家庭宴会的场景, 而每次家宴的席上风光绝不雷同。小说第2 回中, 贾母捐资为宝钗生辰摆宴,搭台演戏庆贺。围绕着点戏、看戏、听戏、说戏、品评戏子扮相⋯⋯黛玉、宝钗、湘云之间爆发了一场微妙的纠纷。在喜庆的氛围中, 一连串的反常、突发、意外、巧合、误会等细节描写构成了人物多角关系矛盾发展的曲折性, 使小说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小说中家宴喜庆欢乐的背后, 无不包涵悲剧性的深刻意蕴。小说第43、44 回中的家宴场景, 是典型的狂欢化笔法。在贾母的撺掇下, 贾府内眷集聚一堂, 攒金为凤姐作寿, 当场一片欢声笑语, 热闹非凡。谁知在欢声背后演出了一场凤姐与尤氏、赵姨娘之间的智斗。生辰正日, 在寿宴喜庆的气氛中, 先是一段宝玉遍体素缟, 躲进水仙庵撮土为香, 私祭金钏悲凄哀婉的插曲, 随后又是一幕贾琏私通小丫头的丑剧, 在紧锣密鼓之中接着又上演了一场凤姐泼醋的闹剧和贾琏夫妇吵架殃及平儿, 竟使平儿哽噎难言, 多方受屈的悲剧。在这里喜悲相杂, 冲突频繁, 波澜起伏, 变幻莫测。

狂欢的气氛离不开笑。《红楼梦》中幽默谐趣比比皆是。有嘲讽的笑、鄙夷的笑、欢快的笑、戏谑的笑⋯⋯充满喜剧性的幽默趣笔, 寓庄于谐, 寓理于趣, 常令读者忍俊不禁, 兴味无穷。诙谐与严肃、荒唐与严肃看似冰炭不能熔于一炉,《红楼梦》中却使庄谐达到完美的统一, 达到“诗融雅俗”的美学高度, 在轻松谐趣的笑声中,寄寓深邃的思想。《红楼梦》中的笑独具狂欢化的文学品格, 源自民间诙谐文化。

《红楼梦》打破了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 既有“仙姝”之雅, 又有“村姥”之俗, 书中市俗取笑的份量很大。一种市俗取笑选自书中人物所熟悉的民间戏曲, 如第22 回黛玉说宝玉“还没唱《山门》, 你就《装疯》了”(取自鲁智深醉打山门, 唐尉迟敬德金殿装疯的故事);第54 回秋纹笑道:“外头唱的是《八义》, 没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用《混元盒》中人物“金花娘娘”谐趣金鸳鸯与花袭人);以诨名打趣, 是市俗取笑的又一种, 如以“西洋花点子哈巴儿”打趣袭人(姓花, 以花点子喻其心机点子多, 以哈巴狗喻其奴性)。又如, 以“玫瑰花”称探春(“又红又香无人不爱, 只是有刺扎手), 以“美人灯儿”称黛玉(“生怕这气大了, 吹倒了”), 以“辣子”称凤姐⋯⋯, 妙在神肖;赌咒、骂人, 也是市俗取笑的一种,如第23 回宝玉戏语惹怒黛玉, 急不择词便赌咒以明心迹:“好妹妹, 千万饶我这一遭儿罢!要有心欺负你, 明儿我掉在池子里, 叫个癞头鼋子吃了去, 变个大王八, 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 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说的黛玉“扑嗤”的一声笑了。第28 回宝玉问黛玉为什么不拣他得的东西时, 黛玉又拿“金玉”二字来刺他:“我没这么大福气禁受, 比不得宝姑娘, 什么‘金’哪‘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人儿罢了!”宝玉发誓道:“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 天诛地灭, 万世不得人身!”这里描写宝玉出于至诚表白爱情, 以粗俗的赌咒自贬, 一片真诚却又令人发笑。市俗取笑之种种皆与民间诙谐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对民间诙谐文化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看法, 或者把它看作纯否定性的讽刺;或者把它作为纯娱乐性的、没有思想深度的, 缺乏洞察力的感官愉悦。而在《红楼梦》中, 民间诙谐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远非那么简单、浅薄。书中的幽默趣笔, 乍看去, 似乎无关宏旨, 细味品尝, 才觉其中意味无穷, 决非游戏笔墨, 诙谐凑趣。《诗·卫风》曰:“善戏谑兮, 不为虐兮”。挑逗刺戟不是艺术。《红楼梦》谑而不虐,“于嘻笑诙谐之处, 包含绝大文章”。

《红楼梦》第1 回开宗明义, 跛足道人与甄士隐关于“好了歌”曾有过一番议论。廖廖数语, 却体现出狂欢的包罗万象性(涉及功名、富贵、娇妻、儿孙⋯⋯)”那道人念过“好了歌”后说:“可知世上万般, 好便是了, 了便是好。若不了, 便不好;若要好, 须是了。”在这里盛衰转换、加冕脱冕、“好”与“了”之间的变化, 充分体现出狂欢的双重性和“快乐的相对性”:“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历史螺旋上的葬礼和新生。如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陋室空堂, 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 曾为歌舞场”——由盛及衰,“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由衰复盛;“因嫌纱帽小, 致使锁枷扛”——由“好”及“了”,“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由“了”转“好”, 可见“好便是了, 了便是好”,“好了歌”包含着万物荣枯递变、人生悲欢离合、生命、阴阳消长之理。

《红楼梦》呈现一种脱冕加冕结构, 狂欢的时空。如甄士隐的人生荣枯, 贾雨村的仕途沉浮, 特别是香菱的遭遇, 一连串的改名换姓, 一连串的脱冕加冕, 回峰路转式的名份改称, 描摹出她苦难多舛的一生。先是甄姓乳名英莲, 而后在薛家为妾, 唤名香菱, 薛家娶金桂为媳妇, 香菱遂改称秋菱;金桂施毒计自焚身, 香菱被扶为正室;而最后, 当甄士隐在急流津觉迷渡口向贾雨村宣告香菱的结局时, 才使她又回归到最初“英莲”的身份, 完结了她的一段俗缘, 并将她送往太虚幻境销号。

作者曾一度把《红楼梦》书名定为《风月宝鉴》, 在第12 回里借跛足道人之口讲, 这“风月宝鉴”是“单与那些聪明俊秀、风雅王孙等照看”的, 并嘱咐:“千万不可照正面, 只照背面”。《红楼梦》通篇

正是这样寓褒于贬、寓正于反、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例如, 作者在交代写书意图和目的时说,“只愿世人当那醉余睡醒之时, 或避事消愁之际, 把此一玩”, 果真如此吗? 显然不是。这里用的是“障眼

法”。这与拉伯雷在《巨人传》中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人物塑造中亦如此, 例如对宝玉的描写,“通部中笔笔贬宝玉, 人人嘲宝玉, 语语谤宝玉”, 从正面写宝玉的“痴”、“呆”、“傻”, 贾政骂他为“逆子”, 王夫人称他为“混世魔王”、“祸根孽胎”⋯⋯却从反面的否定中肯定了宝玉尊重人格平等、追求个性解放、视功名富贵与仕途经济为粪土的叛逆性格。而对宝钗的描写, 正好相反, 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这是典型的狂欢化手法, 必须颠倒过来看。

狂欢化文学中成双成对的形象, 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 甄、贾两个宝玉, 依谐音正好一真一假, 在写法上甄(真)隐、贾(假)显,写甄宝玉用虚笔, 写贾宝玉用实笔;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贾语称)亦如此虚实相照;一黛一晴、一钗一袭则明暗互映。狂欢化文学中相反相成、亦庄亦谐的形象, 如“聪明的傻瓜”、“悲剧的小丑”等, 在《红楼梦》中也频频登场。值得注意的是小丑这类形象, 因其地位卑微, 人物渺小, 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 非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评价, 反而常遭鄙夷和贬损, 而这一类人物在狂欢化的小说中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发挥着重要的文学功能。如华莱士·马丁所说:“如果复杂人物参与了日常事件, 或者假如这些事件被一个远离我们的意识(小丑、狂人、天真汉、来自另一文化的访问者)所看到, 日常事件就会变得有趣。”④此类复杂人物, 如刘姥姥、跛足道人、癞头和尚, 他们戴着各自的面具, 以他们的眼光看世界,利用自己的权利, 说常人不能说和说不出的话。如在《红楼梦》中首先发现无才补天, 幻形入世的石头是这一僧一道, 讲述绛珠仙草还泪故事的也是这一僧一道, 帮士隐悟道, 在紧要关头常提醒宝玉,到最后又携宝玉返回青埂峰下的仍是这一僧一道。他们穿插于神话故事之中, 并担负着讲述全书的创作意图和交待故事发展线索的任务。而曹雪芹把刘姥姥从“千里之外, 芥豆之微”引进大观园,不惜浓墨重彩, 郑重其事地来写她, 这其间自有深意。刘姥姥是一个见过世面、深通世故、善于见机行事、逢场作戏的丑角人物。环境和性格的反差如此强烈, 经过撞击, 产生了一系列喜剧性矛盾。在大观园的宴席上, 这位村野老妪在贵族大家的夫人、太太、小姐、丫环之间独具异彩, 在行酒令中毫不怯场, 不失庄稼人的本色, 她寓谐于庄、藏弯隐曲、铺垫夸张、自然大方, 既象是在任凭大家捉弄,却又象在搞抓不住岔子的反捉弄, 靠着她的村言俗语征服了大家,竟成了席上最受欢迎的人物和读者最熟知的人物。刘姥姥的三次造访, 涵有多种文学功能: 作者借刘姥姥为序幕人物, 引出重要人物登场, 展开故事, 为尔后情节发展作铺垫;借乡下老妇的眼光看贵族大家繁荣世界, 制造“新奇”、“陌生化”效果, 既包含许多作者没有说出的社会内容, 又体现狂欢的精神;让刘姥姥利用丑角的权利, 亵渎神圣, 差一点在“省亲别墅”的圣洁牌坊下拉屎;让“村野人”成为贵族大家的“座上客”, 狂欢的亲昵化, 打破等级屏障, 填平高雅与卑俗的鸿沟。

《红楼梦》以狂欢精神摧毁了不同思想体系、不同文化、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之间存在的一切壁垒。它消弭一切界限, 热衷于各种因素非同寻常的排列组合, 混杂交融, 文白相杂, 散韵结合, 雅俗互补, 庄谐成趣。譬如, 仅从体裁上来看,《红楼梦》前80 回兼及诗(包括五言、七言、古、今体)、词、歌、赋、书启、小曲、戏文、对联、酒令、灯谜、笑话、脉案药方、参禅话头等;除此之外, 后40 回还涉及四书讲章、八股破题、状子及批子、家信、无名贴、琴操、佛偈、谶经等。总之,《红楼梦》以狂欢精神给古典美学和正统文学所蔑视的范畴“加冕”, 而给先前高贵的范畴“脱冕”, 使之降格。它使崇高与卑下、神圣与滑稽、高雅与粗俗、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等相互接近或融为一体, 打破界限、填平鸿沟。它使各种语言众声喧哗、平等对话, 旨在表明狂欢化小说的未完成性、开放性和多义性。

最具狂欢化特色的“双声语”、“潜对话”, 在《红楼梦》中通篇可见。有《红楼梦》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大型对话, 还有书中的内在对话: 癞僧跛道的隐语、太虚幻境中宝玉的所见所闻、画册、判词、仙曲、秦氏托梦、元宵灯谜、谶语⋯⋯“自我指涉”与“预示性”相互交织, 体现出《红楼梦》的互文性。至于小说的语言, 那更是一个“狂欢的实验室”, 真可谓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楼梦》。

从世界文学的民间节庆的、狂欢的角度重新解读《红楼梦》, 决不是将巴氏狂欢化理论简单理解为文学作品中民间文学因素的运用, 我们是在承认中西文化语境不同, 即使继承同一传统的作家作品亦有不同的前提下, 甚至是在研究小说体裁诗学和整个文学创作活动更广泛的意义上(《红楼梦》仅作为一个范本)来重新解读的, 它给我们最大的启迪是它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从方法论上为红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事物, 包括艺术地认知事物的方法, 是基于正统的世界观的。这种世界观的特征是: 所有的价值以其空间的位置来决定, 从高到低, 从中心到边缘, 等级越高, 越具权威;距中心越近, 越趋完美。这种思维模式强调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上ö下、高雅ö粗俗、严肃ö诙谐、神圣ö卑俗、官方ö民间⋯⋯), 非此即彼, 二者必居其一, 要么肯定, 要么否定, 特别强调用绝对否定来代替“否定之否定”, 即否定中不包括任何肯定。这种崇尚中心地位和高级权威的认识论, 实际上遵循的就是巴赫金所说的“意识形态的独白原则”。这种独白意识的弊端是: 强化等级制, 导致单一性、片面性、简单性和思想僵化。然而, 在正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以狂欢的世界感受为基础的非正统世界观也顽强地存在着。虽然它多半处于被压制、被排挤的地位, 但却屡屡利用其在节庆期间的合法性, 利用其下层的民众性, 以大无畏的狂欢精神, 不断对以中心、权威自居的正统世界观发起挑战, 产生威慑力量和颠覆作用。这是一种狂欢思维, 或称“意识的狂欢化”。它潜在地同一切独白型的认知定势、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习惯心理针锋相对, 颠覆着认识论中的等级制。狂欢思维具有强烈的变更意识, 它强调“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狂欢思维具有“快乐的相对性”, 并以此捣毁绝对理念, 瓦解绝对权威。因此, 绝对的肯定和否定, 一成不变, 是与狂欢思维格格不入的。狂欢思维中的生命和活力是在否定之否定中生长出来的。死亡孕育着新生, 埋葬意味着复活。狂欢思维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文化意识。它承认世界是由差异构成的, 差异就包含着矛盾和对立, 但它倡导在保持各自的差异特殊性的前提下,多元共存、相互作用, 而不是机械地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只要我们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 在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中, 不机械地认为二者中只有一个是对的,《红楼梦》中许多过去无法回答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例如“真假”问题, 大观园和太虚幻境, 甄(真)宝玉和贾(假)宝玉⋯⋯何者为真?作者的意思也许是不确定的(因而是多义的): 既然“假作真时真亦假”, 那么“真作假时假亦真”。

以往的红学研究, 大致有二种方法: 一为历史社会学方法, 如“索隐派”(兴趣不在作品本身), 而在作品之外, 广征博引、扒罗剔抉, 醉心于从作品的人物和情节中探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考证派”(感兴趣的是书中之人与事与作者其人其事的对应, 贡献主要在材料的校勘方面)等;二为美文学方法, 如“评点派”、“题咏派”等(多带感悟性质, 虽不乏精彩之笔, 但限于一鳞半爪, 不够系统、深入。近年来, 有从神话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来研究《红楼梦》的, 研究视野大大扩展。应该说, 这种种研究角度和方法都有其合理成分, 都对红学研究产生过影响, 有些至今仍不失其价值。但这种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发展到后来都产生致命的弱点: 囿于传统思维模式, 片面地强调自己这一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忽视甚至排斥其他方法的作用和意义。而我们主张对话, 强调每一种解读都是一种误读, 每一种理解不过是对话链环上的一个环节。每一种理解都具有未完成的性质, 而凭借它的“未完成性”可以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将人们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文本是开放性的, 因而理解、释义活动是永无止境的。如恩格斯所说, 方法是研究对象的“类似物”, 红学研究对象本身是多层次、多侧面、多序列、多质态的, 研究方法亦应是多元的, 而且应该在众多方法的相互对话中多维综合, 跨界研究。

从世界文学的民间节庆的, 狂欢化的角度重新解读《红楼梦》,研究象《红楼梦》那样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经典作品, 考察固定在小说体裁中的记忆(人类文化的积淀——“集体无意识”)并研究作家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我们走的是一条“兼顾内外、综合研究”的道路。在这里强调的是, 作家笔下的生活, 并不是日常生活本身, 而是作家通过语言叙述出来的日常生活;语言是在用它自己的意象“创造”出一种日常生活、一种现实。所有的语言都深深地包含着内在的隐喻结构, 这种结构暗中影响着“意义”的表达, 它的源头可追溯到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包括祭礼、仪典、节庆活动等,因而文学研究与语言、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学研究必须将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联系起来进行交叉研究, 才能克服“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互排斥、各自为政的弊病。

限于篇幅, 我们对《红楼梦》的研究不能在此完全展开, 文中引发的种种问题, 将吸引我们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注 释:

① 巴赫金:《‘拉伯雷’补充修改稿》, 载俄《哲学问题》, 1992 年第1 期第136 页。

② 参阅拙文《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4 年第5 期。

③ 巴赫金:《话语创作美学》莫斯科艺术出版社, 1986 年, 第379 页。④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139—140 页。

【原载】 《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3期

下载狂欢化解读水浒传word格式文档
下载狂欢化解读水浒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元旦狂欢

    元旦狂欢杜桥第二小学 五(2)班曾一涵听,往日宁静的校园怎么变得如此热闹,哦,原来是杜桥二小将举行一年一度的2013年元旦文艺汇演呢!走进班级,只见同学们议论纷纷,有些同学耐不住性子......

    圣诞节狂欢

    一、活动目的12月24日—25日是西方最隆重的节日——平安夜和圣诞节。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庆祝圣诞节成为流行趋势,借助圣诞节举办的各种促销活动也成为商家的首选方案。......

    狂欢元旦

    狂欢策划书元旦策划一组 倪佰洋一、主题活动狂欢元旦二、 活动目的:为展现我们最热情活泼的一面,以团结、和谐、娱乐、感恩为目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推进学校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丰......

    化学说课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化学教师说课应该做到哪些 一、什么叫说课 化学说课是教师依据化学教学科学理论、教材和教学大纲(或课标)以及所施教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任务,阐述教学过程,讲解......

    名著解读~水浒传 第一讲的教案

    教案格式 名著解读系列之《水浒传》——第一讲水浒人物 教育目的: 通过教育,使全体官兵熟悉了解我国古典文学,掌握名著《水浒传》里的人物故事,并通过这些人物故事从中学习他们......

    课程游戏化 六大支架解读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的解读 首先,在幼儿阶段什么学习对幼儿的一生至关重要?知识技能还是兴趣习惯、学习品质、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是否能看幼儿期幼儿所特有的学......

    狂欢六一作文大全

    精选狂欢六一作文9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

    “毕业季”狂欢

    没有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大概也无法理解世界各地各个年龄段的毕业生疯狂的庆祝活动、怪癖的纪念品和隆重的仪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各地毕业生是怎样纪念自己的青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