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调研报告 保安村

时间:2019-05-14 06:3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协调研报告 保安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协调研报告 保安村》。

第一篇:政协调研报告 保安村

坝塘镇政协调研报告

以“六动”为抓手开创村级环境卫生新局面

——记宁乡县坝塘镇保安村环境卫生工作

按照宁乡县政协的关于进行新农村建设调研的相关要求,坝塘镇政协联络工作处,于8月初利用五天时间对坝塘全镇14个村的村级经济、社会综合治理和环境卫生等进行了全方面的调研。近年来,在坝塘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十四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下面就以省级文明卫生村、县红旗党组织——保安村为例,以环境卫生为重点向领导汇报新农村建设工作。

保安村地处沩江河畔,有21个村民小组,4983人,1765户,全村总面积7.16平方公里,宁灰公路南北纵贯穿境而过,是坝塘镇的北大门,也是全镇的一个重要的中心村。2010年全村社会总产值3.1亿元,人均纯收9570元,人平存款余额1.1万元,村集体纯收入125.8万元。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卫生示范村、市十佳环境优美村、县红旗党组织等荣誉。

在九八年以前,保安村整体环境卫生状况不佳,问题日益突出,村庄环境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态,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发展而盲目上马的小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农田污水灌溉,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引发得到各类疾病上升。这些现象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保安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解决保安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保安村支村两委坚持了

1十三年时间,通过“八比八看”(比个人卫生,看健康知识学用;比居室清洁,看窗明布置摆设;比健康生活,看饮用水清洁;比庭院干净,看鸡鸭鹅狗圈养;比厨房规范,看什屋洁净整齐;比基础设施,看改建卫生厕所;比环境卫生,看垃圾销毁情况;比环境绿化,看树木花草苗圃。),以“六动”为抓手,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扭转了“脏、乱、差”的局面,提高了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

一、具体做法

1、身先士卒,感化带动。

环境卫生一直以来是新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98年开始,为了改善保安村人居环境,美化村容村貌,保安村支村两委在没有雇佣保洁员和建设垃圾池的情况下,背着扫把、拿着铲子,带领小组长和部分党员每天早上沿街进行卫生大清扫。记得当时清扫时,受到了不少的冷嘲热讽,称这是“形式主义”,但通过长期的的坚持,原来的“脏、乱、差”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爱环境的多了,破坏环境的少了,村民感觉到环境好与差的不同。

2、大力宣传,广泛发动。

要搞好环境卫生,就要彻底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宣传发动是自是关键。一是通过召开全村动员大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和大家一起讨论环境卫生的整治,提高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二是普及环卫和健康知识,在群众中大力宣传环境卫生治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家庭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精神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保护),在保安学校进行小学生普及环境卫生与健康的教育;三是形成浓厚的爱卫氛围,村领导小组按创先争优标准广泛动员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保

护和治理。同时,广泛利用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手段,宣传卫生整治活动的目的意义,引导村民自觉融入整治行动中来,努力营造良好的整治氛围。

3、合理规划,扎实推动。

围绕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专门聘请规划部门对保安村制定了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有规可循、有条不紊。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结合规划设计也制订了详细的目标计划,明确分三个阶段逐步提升群众环境意识,改进卫生观念,推进环境卫生工作:第一步把垃圾集中处理。全村彻底清除村内河道、路旁、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柴草、积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其它杂物,做到垃圾入箱、入桶、入袋;第二步是把环境整洁美化。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搭建、栅栏等各种附着物,确保村道畅通无阻、整洁有序。第三步是垃圾“三化”处理。农户对垃圾自己进行分类处理,实现垃圾处理的“三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基本达到垃圾零出村的效果。

4、精心组织,良性互动。

为做好环境卫生工作,一是在市、县对保安村环境卫生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下,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多次到村检查指导工作,了解群众意见,指导支村两委工作。二是从98年开始,保安村就专门成立了环境卫生工作领导班子,制定了环境卫生工作方案,落实了环境卫生责任,做到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步骤分明、措施得力。三是积极发挥团员和青年人的工作积极性,组织青年、团员300多人次参与集镇清理垃圾、拆迁违章建清洁河道等环境卫生工作。

5、监督检查,评比拉动。

一是制订完善环境卫生清洁制度和 “八比八看”卫生评比制度,每年对村民小组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将环境卫生工作纳入重要考核。二是开展 “小手牵大手”的活动,通过在保安小学开展家庭卫生、环境卫生的讲课进行卫生评比,将每次家庭卫生评比结果在村部和学校宣传栏处公示,起到了对小学生的教育和家长的督促双重作用。三是分类考核,每个月组织小组长和部分群众进行家庭卫生抽检,对总分低于90分的农户不予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四是会议讲评,每次会议都安排对环境卫生的讲评议题。

6、完善制度,责任驱动。

环境卫生工作涉及到全村所有群众,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实现目标,一是制定了环境卫生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保安村党员干部人人到位,村干部划片包干,统一组建村环境卫生整治专职队伍;统一制定考核标准和奖励措施,并根据情况在群众代表会议及时修改,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环境卫生队伍。二是在村级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确保环境卫生取得实效并长期坚持,保安村每年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并采取农户自愿筹资的形式,给环境卫生整洁提供资金上的保证。三是制订完善环境卫生清洁制度和 “八比八看”卫生评比制度,每个月组织小组长和部分群众进行家庭卫生抽检。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村民日常行为习惯,村民自觉维护卫生村的整洁面貌。

二、取得的效果

1、改观了村貌。十几年来,村集体共投入近120多万元进行了改水改厕,村民全部饮上了清洁水,改厕率达到95%。保安村本是一个养殖大村,主要有温氏鸡、中仔猪和芭芭里香鸭等品种,养殖业在给村民增收的同时,粪便的处理也给村环境卫生带来的新的问题,保安村村支两委紧靠政策,对内宣传环境卫生,对上积极争取沼气池建设的政策支持,几年来,共完成沼气池260多口,不但有效处理了人

畜粪便,而且开辟了新的能源。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女儿刘亭、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及部分省市县领导看了大为赞许。

2、淳化了民风。自开展环境卫生治理以来,有效的扭转了过去的歪风邪气,已形成了“五多五少”的文明新局面。学科学、用科学的多了,打牌赌钱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关心环境的多了,袖手旁观的少了;和睦友爱的多了,打架扯皮的少了;出钱出物帮扶他人的多了,冷言冷语漠不关心的少了。

3、发展了经济。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更新,使得村域经济开始崭露头角。一是全村形成了花卉苗木、禽畜养殖两大产业。村民求富思进的意识明显增强,实现了由被动的“等着富”到主动“怎么富”的转变。二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保安村经济发展增添了竞争力和吸引力,现在落户并生产的企业有:沩乌铸钢有限公司、东南饲料厂、农家流香食品公司等等。

4、保障了健康。保安村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把卫生知识材料送到村民手中,进行卫生健康的入户教育,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效地预防了多种疾病的发生,促进了全村村民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行为健康,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和意识。

5、促进了工作。近几年,保安村借环境卫生工作的东风,先后获得省级卫生示范村、县红旗党组织、市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治安纠纷大为减少,计生工作婚育新风进入千家万户,实现了村民自治、自守。村民的爱卫意识迅速上升,工作绩效先后在市县电视台、报纸宣传推介。

三、体会和经验

1、坚持宣传发动常态化。做好农村新形势下的环境卫生工作,必须时刻站在群众利益的高度,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保安村通过会议、老年协会、致农户公开信等方式对商铺、学校、流动商贩以及农户进行宣传,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做到经常性并长期坚持。

2、坚持机制运行管理常态化。为了抓好农村垃圾治理,保安村支村两委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以制度管事管人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行责任包干责任制,以党员干部包组,妇女组长、村民代表、学生包户的方式,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坚持投入带动宣传化。逐年加大对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建立了全县第一个保安村环保专业合作社废品回收点,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减量,目前,村集体投入近百万元,建设了12个废旧电池回收箱,垃圾处理池391个,安放分类垃圾桶158个。

4、坚持村民自治与村民参与互动常态化。群众是环保工作的主体,也是工作的目的。在开展群众工作时,充分引导村民自治,不断提高村民农村环保的参与率,通过“四议两公开”的工作制度,引导村民互动。群众主动每年每户交纳60元垃圾处理费,同时,通过开展“五进农家”“致富与致病””等活动,提高工作实效性,赢得工作主动权,形成了浓厚的环保氛围。

近年来,保安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六动”为抓手,强力整治环境卫生,共同构建和谐保安,提高了对外的美誉度和村民的幸福指数。

坝塘镇政协联络处

2011年8月15日

第二篇:政协调研报告 保安村

坝塘镇政协调研报告

以“六动”为抓手 开创村级环境卫生新局面

——记宁乡县坝塘镇保安村环境卫生工作

按照宁乡县政协的关于进行新农村建设调研的相关要求,坝塘镇政协联络工作处,于8月初利用五天时间对坝塘全镇14个村的村级经济、社会综合治理和环境卫生等进行了全方面的调研。近年来,在坝塘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十四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下面就以省级文明卫生村、县红旗党组织——保安村为例,以环境卫生为重点向领导汇报新农村建设工作。

保安村地处沩江河畔,有21个村民小组,4983人,1765户,全村总面积7.16平方公里,宁灰公路南北纵贯穿境而过,是坝塘镇的北大门,也是全镇的一个重要的中心村。2010年全村社会总产值3.1亿元,人均纯收9570元,人平存款余额1.1万元,村集体纯收入125.8万元。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卫生示范村、市十佳环境优美村、县红旗党组织等荣誉。

在九八年以前,保安村整体环境卫生状况不佳,问题日益突出,村庄环境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态,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发展而盲目上马的小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农田污水灌溉,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引发得到各类疾病上升。这些现象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保安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解决保安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保安村支村两委坚持了 1 坝塘镇政协调研报告

十三年时间,通过“八比八看”(比个人卫生,看健康知识学用;比居室清洁,看窗明布置摆设;比健康生活,看饮用水清洁;比庭院干净,看鸡鸭鹅狗圈养;比厨房规范,看什屋洁净整齐;比基础设施,看改建卫生厕所;比环境卫生,看垃圾销毁情况;比环境绿化,看树木花草苗圃。),以“六动”为抓手,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扭转了“脏、乱、差”的局面,提高了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

一、具体做法

1、身先士卒,感化带动。

环境卫生一直以来是新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98年开始,为了改善保安村人居环境,美化村容村貌,保安村支村两委在没有雇佣保洁员和建设垃圾池的情况下,背着扫把、拿着铲子,带领小组长和部分党员每天早上沿街进行卫生大清扫。记得当时清扫时,受到了不少的冷嘲热讽,称这是“形式主义”,但通过长期的的坚持,原来的“脏、乱、差”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爱环境的多了,破坏环境的少了,村民感觉到环境好与差的不同。

2、大力宣传,广泛发动。

要搞好环境卫生,就要彻底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宣传发动是自是关键。一是通过召开全村动员大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和大家一起讨论环境卫生的整治,提高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二是普及环卫和健康知识,在群众中大力宣传环境卫生治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家庭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精神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保护),在保安学校进行小学生普及环境卫生与健康的教育;三是形成浓厚的爱卫氛围,村领导小组按创先争优标准广泛动员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保 坝塘镇政协调研报告

护和治理。同时,广泛利用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手段,宣传卫生整治活动的目的意义,引导村民自觉融入整治行动中来,努力营造良好的整治氛围。

3、合理规划,扎实推动。

围绕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专门聘请规划部门对保安村制定了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有规可循、有条不紊。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结合规划设计也制订了详细的目标计划,明确分三个阶段逐步提升群众环境意识,改进卫生观念,推进环境卫生工作:第一步把垃圾集中处理。全村彻底清除村内河道、路旁、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柴草、积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其它杂物,做到垃圾入箱、入桶、入袋;第二步是把环境整洁美化。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搭建、栅栏等各种附着物,确保村道畅通无阻、整洁有序。第三步是垃圾“三化”处理。农户对垃圾自己进行分类处理,实现垃圾处理的“三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基本达到垃圾零出村的效果。

4、精心组织,良性互动。

为做好环境卫生工作,一是在市、县对保安村环境卫生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下,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多次到村检查指导工作,了解群众意见,指导支村两委工作。二是从98年开始,保安村就专门成立了环境卫生工作领导班子,制定了环境卫生工作方案,落实了环境卫生责任,做到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步骤分明、措施得力。三是积极发挥团员和青年人的工作积极性,组织青年、团员300多人次参与集镇清理垃圾、拆迁违章建清洁河道等环境卫生工作。

5、监督检查,评比拉动。

一是制订完善环境卫生清洁制度和 “八比八看”卫生评比制度,坝塘镇政协调研报告

每年对村民小组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将环境卫生工作纳入重要考核。二是开展 “小手牵大手”的活动,通过在保安小学开展家庭卫生、环境卫生的讲课进行卫生评比,将每次家庭卫生评比结果在村部和学校宣传栏处公示,起到了对小学生的教育和家长的督促双重作用。三是分类考核,每个月组织小组长和部分群众进行家庭卫生抽检,对总分低于90分的农户不予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四是会议讲评,每次会议都安排对环境卫生的讲评议题。

6、完善制度,责任驱动。

环境卫生工作涉及到全村所有群众,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实现目标,一是制定了环境卫生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保安村党员干部人人到位,村干部划片包干,统一组建村环境卫生整治专职队伍;统一制定考核标准和奖励措施,并根据情况在群众代表会议及时修改,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环境卫生队伍。二是在村级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确保环境卫生取得实效并长期坚持,保安村每年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并采取农户自愿筹资的形式,给环境卫生整洁提供资金上的保证。三是制订完善环境卫生清洁制度和 “八比八看”卫生评比制度,每个月组织小组长和部分群众进行家庭卫生抽检。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村民日常行为习惯,村民自觉维护卫生村的整洁面貌。

二、取得的效果

1、改观了村貌。十几年来,村集体共投入近120多万元进行了改水改厕,村民全部饮上了清洁水,改厕率达到95%。保安村本是一个养殖大村,主要有温氏鸡、中仔猪和芭芭里香鸭等品种,养殖业在给村民增收的同时,粪便的处理也给村环境卫生带来的新的问题,保安村村支两委紧靠政策,对内宣传环境卫生,对上积极争取沼气池建设的政策支持,几年来,共完成沼气池260多口,不但有效处理了人 坝塘镇政协调研报告

畜粪便,而且开辟了新的能源。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女儿刘亭、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及部分省市县领导看了大为赞许。

2、淳化了民风。自开展环境卫生治理以来,有效的扭转了过去的歪风邪气,已形成了“五多五少”的文明新局面。学科学、用科学的多了,打牌赌钱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关心环境的多了,袖手旁观的少了;和睦友爱的多了,打架扯皮的少了;出钱出物帮扶他人的多了,冷言冷语漠不关心的少了。

3、发展了经济。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更新,使得村域经济开始崭露头角。一是全村形成了花卉苗木、禽畜养殖两大产业。村民求富思进的意识明显增强,实现了由被动的“等着富”到主动“怎么富”的转变。二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保安村经济发展增添了竞争力和吸引力,现在落户并生产的企业有:沩乌铸钢有限公司、东南饲料厂、农家流香食品公司等等。

4、保障了健康。保安村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把卫生知识材料送到村民手中,进行卫生健康的入户教育,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效地预防了多种疾病的发生,促进了全村村民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行为健康,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和意识。

5、促进了工作。近几年,保安村借环境卫生工作的东风,先后获得省级卫生示范村、县红旗党组织、市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治安纠纷大为减少,计生工作婚育新风进入千家万户,实现了村民自治、自守。村民的爱卫意识迅速上升,工作绩效先后在市县电视台、报纸宣传推介。

三、体会和经验

1、坚持宣传发动常态化。做好农村新形势下的环境卫生工作,坝塘镇政协调研报告

必须时刻站在群众利益的高度,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保安村通过会议、老年协会、致农户公开信等方式对商铺、学校、流动商贩以及农户进行宣传,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做到经常性并长期坚持。

2、坚持机制运行管理常态化。为了抓好农村垃圾治理,保安村支村两委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以制度管事管人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行责任包干责任制,以党员干部包组,妇女组长、村民代表、学生包户的方式,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坚持投入带动宣传化。逐年加大对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建立了全县第一个保安村环保专业合作社废品回收点,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减量,目前,村集体投入近百万元,建设了12个废旧电池回收箱,垃圾处理池391个,安放分类垃圾桶158个。

4、坚持村民自治与村民参与互动常态化。群众是环保工作的主体,也是工作的目的。在开展群众工作时,充分引导村民自治,不断提高村民农村环保的参与率,通过“四议两公开”的工作制度,引导村民互动。群众主动每年每户交纳60元垃圾处理费,同时,通过开展“五进农家”“致富与致病””等活动,提高工作实效性,赢得工作主动权,形成了浓厚的环保氛围。

近年来,保安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六动”为抓手,强力整治环境卫生,共同构建和谐保安,提高了对外的美誉度和村民的幸福指数。

坝塘镇政协联络处

2011年8月15日

第三篇:政协调研报告

政协调研报告

积极探索创新 提高视察调研水平

政协长兴县委员会

视察和调研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民政协富有特色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原则,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把视察和调研工作作为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摆在突出位置,在实践中,积极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使视察调研工作的质量不断提高,在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重点工作的推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深入思考,把握内涵,力求视察调研的有机统一

正确理解并处理好视察和调研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两者关系的把握上,我们认为,视察与调研虽有区别,但又有联系,两者互相渗透和包含。两者的共性在于,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努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应该看到,视察与调研有其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在功能定位上,视察具有巡视察看、检查指导、直接推动工作的含义,侧重于进行咨询建言,体现民主监督;调研则主要是摸清真情、研究问题、找准对策、提出建议,突出参政议政。在内容安排上,视察一般带有综合性特点,一次活动可同时安排若干内容,即使是单项内容的专题视察,也主要侧重于对已知工作的深化和推动;调研则主要侧重于对某一未知问题的探讨,着眼于了解真相,探索规律。在作用时效上,视察侧重于检查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行动在决策后,着眼于推动决策目标的实现;调研则主要在于发现问题、提出对策,重在决策之前,立足于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综上分析,从视察和调研的共性看,两者的目标和方向一致;从视察和调研的个性看,两者的差异是相对的且具有互补性。视察和调研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为我们在实践中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视察和调研活动的开展上,我们采取了有机结合、既分又合的办法,即根据课题内容需要,对小型或专项课题,一般采取单独开展视察或调研活动的方式,而对涉及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型课题和综合性课题,则采用视察和调研并举的方式。这种统分结合的办法,既整合了资源、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又确保了视察调研的质量。

二、审时度势,贴近中心,确保课题方向的准确性

做好视察调研工作选题是关键。而要确保课题方向的准确性,就必须审时度势,理性把握,做到思路与党委政府工作思路同向、同步,必须是党政领导的心中所想、意中所愿和手中所抓。因此,政协视察调研的课题一定要按照服从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原则,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来精心选择。具体做到:一是围绕党政决策需要选题。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全局工作,结合每年的工作重点,对事关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选题。如2007年,我们积极承担起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关于我县节能降耗减排工作的调研”这一课题,成立了6个专题视察调研小组分头开展工作,通过历时两个多月的视察和调研,全面详实地掌握了全县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就如何推动我县节能降耗减排工作,针对性地提出了6个方面共21条具体建议,并以建议案的形式报送县委、县政府,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落实措施,采纳了建议案中的大多数意见,并相继出台了10多个专项治理方案,实施后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二是从热点难点中选题。重点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工作部署和工作落实情况,选择党委政府关注而无暇顾及的问题选题;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选题;围绕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选题。如2007年,我们围绕“合溪水库区域环境保护和建设”、“关于我县发展总部经济的调研与思考”等课题开展的调研;围绕旧城改造、引进推进大好高项目百日大行动、“作风建设年”开展情况等课题进行的视察活动,以及今年组织的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卫生情况等课题进行的视察活动,都是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时效性的课题,这些课题的视察调研成果,都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三是在协商中选题。为了确保选题的准确性,每年年初,我们都通过主席会议、常委会议、专委会会议,结合实际,商讨确定视察调研课题。另外,通过与县委、县政府领导沟通协商,邀请党外人士座谈,共同研究确定视察调研课题。以这些方式确定的重点视察调研课题,更加科学合理,更能融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增强了针对性,为取得实效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视察调研只有把准方向、选准题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创新求变,改进方式,努力提高视察调研质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昌盛的不竭动力,政协视察调研工作也不例外。为了进一步拓展、丰富视察调研组织形式,我们在总结和继承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方式方法。一是建立重点视察调研课题领导领办机制。每年县政协常委会都要确定2—3个重点调研课题和若干重点视察课题,对于这些课题,我们始终坚持每个课题都由主席或副主席任组长,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依托专委会和界别,整合政协参加单位和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联合有关部门开展视察调研,初步形成了课题组长主动与县委、县政府领导沟通联系,有关部门选派人员参与,共同研究和推进视察调研的工作格局。二是开展专委会交叉视察调研。打破界别分割现象,根据委员的工作岗位、居住地域等因素划分出7个专门委员会,各专委会既可以单独组织视察调研,也可以根据主题联合其他专委会共同视察。建立了四个政协工作乡镇联络委员会,按照属地原则,划分成四个片区小组开展活动,解决了离县城较远的政协委员难以参加活动这一问题,为委员参政议政搭建了平台。另外,还将部分课题的视察和调研任务分配给专委会,就本界别委员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视察,突显了小型、专项、节约、实效的特色。三是与党政部门联合视察调研。党政部门处在工作第一线,了解现状、掌握政策,同党政部门密切配合,研究一些重要课题,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思想和政策措施。对重要的课题,我们都邀请部分相关部门的领导参与,在工作中互相沟通,达成共识。因为政协的视察调研比较客观,质量较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每年都主动把一些重大的课题交由政协来调研,听取意见和建议。如今年,县委、县政府将“专业市场建设”、“饮用水安全问题”等课题交给政协调研,在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在深入调研、科学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高质量的具体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认可。四是开展上下联动视察调研。省、市、县政协委员开展联合视察调研,既有利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又有利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所提意见建议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视察调研的水平和质量。因此,无论是上级政协安排给县政协的视察调研任务,还是我县组织的视察调研,我们都会根据课题内容,特别是对主题相近的课题采取省、市、县委员联动的方法,既提高了质量,又避免重复视察,节约了成本。今年上半年组织在长省、市和部分县政协委员开展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视察,三级政协委员在视察过程中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商大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五是与人大合作视察调研。人大、政协同属于监督机关,只是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不同而已,同样离不开视察调研这一基础性工作。和人大联合开展视察调研,这种方式社会影响力大,推动力强。如2006年,我们会同人大联合开展了全县交通重点工程等内容的视察,有效推动了为民办实事工程的进展,社会反响很好。

四、注重成果,力促转化,充分发挥视察调研效用

视察调研要出成果、见成效,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和工作的落实。为确保视察调研工作取得实效,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方式促进视察调研成果的多渠道转化。一是抓好质量保转化。质量,是视察调研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其成果转化的保证。视察调研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于发现和研究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实施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我们每一次视察调研活动,都要在深入实际摸清真情、准确掌握第一手材料上下功夫,这是保证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视察调研的质量和效果还要通过视察调研报告来反映。我们坚持对已获取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和分析研究,力求撰写出肯定成绩客观、分析问题准确、提出对策可行的高质量的视察调研报告。如去年我们组织开展的三个重点调研课题,经过政协主席会议、常委会议多次协商讨论、几易其稿后形成调研报告报送县委、县政府,所提出的建议基本被采纳。二是运用载体抓转化。主要的形式有政协建议案、政协提案、政协信息和新闻媒体。一些事关重大的视察调研报告形成之后,提交主席会议或政协常委会进行协商讨论后,以政协建议案形式报送县委、县政府。县委、县政府对这些建议案都非常重视,及时将落实情况反馈给县政协。还有一些视察调研报告中的建议,则以政协提案或信息的形式专报党政部门,时间上比较及时,也容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另外,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政协的视察调研成果和委员的意见、建议,形成宣传声势,促进成果的转化。三是跟踪反馈促转化。视察后的跟踪落实是提高视察调研工作成效的重要环节。为了避免视察调研活动“一视了之,一送过之”的走过场现象,我们积极抓好跟踪落实,主动与党委、政府两办沟通联系,及时了解领导批办情况和建议在决策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密切关注相关职能部门的落实情况。这样,既保护了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又确保所提意见和建议能真正落在实处,推动视察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

第四篇:政协新农村调研报告

政协万全县委员会

关于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作为总体要求和具体标准。作为还处于国家级贫困县的我县来说,如何立足全县实际,紧跟时代的步伐,不遗余力地搞好新农村建设,意义更加重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至今已三年有余,我县的新农村建设有了那些进展,还存在什么问题,今后又该如何发展。本着这样的命题,在一名政协副主席的带领下,抽调政协农村经济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部分委员,深入全县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进行了认真调研,并通过召集各基层人士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形式,征求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万全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丘陵地区,全县共辖11个乡镇,172个行政村,总人口2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2万人。分为北部山区、中部丘陵区和南部河川区三个区域。近些年来,随着政策惠农资金的大量投放、县内经济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全县农村的经济收入、村容村貌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凸现的交通区位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条件 万全县地处冀西北燕山余脉丘陵区,地处京、晋、冀、蒙四省市区交界处,京包铁路、张集铁路、110国道、207国道、张石高速等交通主干道贯穿全境,尤其是随着西山产业集聚区的开发和城市快速路的贯通,使我县与张家口市逐渐融为一体,与其他县区相比,优势凸现,后劲增大。这种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也为我县新农村建 设的全面启动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政策资金的大量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继“八七扶贫攻坚”后,2001年中央又出台了《中国农村国家扶贫开发纲要》,我县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全县172个行政村中被列入贫困的村达到101个,利用九年时间分三批实施。九年来,借助国家对贫困县倾斜的扶贫政策,全县农口部门从上级争取到了大批用于改善农村基础条件的扶持资金,据不完全统计,我县每年用于农村基础建设的直接投资就近亿元,这些资金的不断注入,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农灌机井956眼,各类防渗渠(管)88万米,并以此为基础建成高标准农田20余万亩,全县41.26万亩耕地中,达到水浇条件的24.7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农业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迈进

我县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64毫米,十年九旱。农业生产长期都停顿在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下。但随着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全县上下立足本县实际,下大力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在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培植农产品特色基地、实施“百村示范行动”、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全县农业步入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1、农业龙头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迈进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工作理念,龙头企业成了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全县龙头企业建设硕果累累,农产品加工企业 已发展到200多家(其中燕麦加工120家、小杂粮加工30家、鲜食玉米加工19家、林果加工4家、蔬菜加工1家、畜禽产品加工7家、饲料加工7家),基本涵盖了我县四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这些企业中被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2家、市级19家、县级33家。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QS认证的达到30家,通过IS09000系列认证的达到13家。我县已成为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并向省级冲刺。

自2006年,全县共实施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54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29个,这些项目主要围绕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展开,共计完成投资4.3亿元。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有力地带动了产业和基地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增加了就业渠道。

2、四大农业特色产业稳步推进

目前,我县已逐步形建成了特用玉米种植加工、畜禽养殖加工、杂粮加工、设施果蔬种植加工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几年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四大特色产业从基地规模、建设标准、产品竞争力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截至现在,全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余亩,年加工量达到2亿穗,猪饲养量达到27.75万口,鸡饲养量达到85.3万只,瓜菜面积5万余亩。尤其是鲜食玉米产业和燕麦加工产业,我县先后成功申报了“中国鲜食玉米之乡”和“中国燕麦之乡”。

3、“百村示范行动”、“一村一品”建设的实施,使全县农业的总体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从2009年开始,在全市实施六个“百村示范行动”,并通过示范引领,典型带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我县共确定了6类、64个县级示范村,包括新民居建设示范村12个,粮食高产示范村18个,畜牧高效示范村11个,蔬菜优质示 范村9个,林果特色示范村6个,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村8个。同时,在进一步完善去年的2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同时,今年又新确立了10个“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对这些“百村示范行动”和“一村一品”建设示范的村,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整合农口部门资金,进行了大力扶持。

当前我县农业呈现出: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四大特色产业为主线,以“百村示范行动”和“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为抓手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结构科学的“点、线、面”全面启动的新的发展格局,有力地推动全县农业向着现代化、产业化方向迈进。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县域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有力地保证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文明生态村创建,人畜安全饮水,扶贫开发,乡村公路改造等项目工程的实施,以及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乡村卫生院建设、敬老院建设等等,使的农村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村村通道路硬化总里程达到了308千米,村内主要街道硬化234.5千米,安装路灯2267盏,有50个村建了文化活动室,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5%,全县纳入低保五保的有12447户,涉及14651人。

(五)农村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更加民主

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了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工作机制,同时在全县农村全面落实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村务公开制度,这些政策制度的全面实施,既及时有效地解决了群众提出的问题建议,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强化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基层组织建设中,进一步完善了“一定三有”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以“一好双强”村 党组织书记建设为重点,实施好新农村建设“领头雁工程”。

在去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通过公开公正的民主选举,大批的农村优秀人才进入了村领导班子。比如,在旧堡乡柳沟村,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选举,使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方佑军当选为该村的村书记,蔬菜经纪人施永旺当选为村主任。新班子一上来,就表现出超强的战斗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村就实现了村委会的装修搬迁,并硬化村主要街道5100米,新打机井2眼,并结合全村杂果林产业的发展优势,对全村下一步的发展制定了科学的规划,为全县农村班子建设树立了典范。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基础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

我县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64毫米,十年九旱。虽然近年来农业水利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还有许多不足。比如,今年我县遭遇特大旱灾,全县农作物绝收面积达到18.63万亩,暴露出全县农田水利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民素质不高,与大型企业接轨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我县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比较低,加之年轻力壮、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大量外出务工,造成老弱病残留守农村的现象十分普遍。农村实用技术队伍匮乏,农业科技推广不够广泛,农业科技普及率不高,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受到了制约,影响了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中绿公司是入住我县的一家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在我县的基地建设却屡屡受挫,甚至不得不在外地发展基地,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企业,很大原因还在于我们的农民素质还不高,在基地的标准化管理上操作不规范,与企业的标准 化要求难以对接。

(三)、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低,难以达到新农村发展标准 农业生产得不到有效发展,农民不能快速增收,就很难谈什么村容整洁,农民无钱购煤,就只能烧柴草,就杜绝不了秸秆进村,谁都不可能让他们做每顿饭都去村外抱柴。再如养殖业,现在所建的养殖小区屈指可数,而大部分都是庭院饲养,养殖业虽然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好的收入,但却出现了畜禽粪便随地排放,不能及时处理,甚至有的村主街道都堆放着畜禽粪便,造成全村卫生状况极差。尤其是夏季,垃圾便地,臭气熏天,苍蝇到处乱飞,这些都严重威胁着广大村民的身心健康。

(四)部分产业优势虽然形成,但农民增收的难度仍然较大。我县广大农村还是以农业为主,农村部分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整体上农业产业化的步伐还比较慢。农村产业发展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不平衡,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发展现代农业还属于初级阶段,加上农业周期长,效益不高,除中央的惠农政策和劳务输出外,农民在农业方面增收的空间不大,增收的难度仍然比较大。

(五)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公益事业难以开展

免除农村税费是国家具有历史意义的惠农政策,对彻底减轻农民负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税费取消后,农民所欠税费一律停止征收,“一事一议”政策难以推行,出现了农民只要权利,没有义务的现象。全县3700万元的村级债权无法收回,化解债权债务的困难大,由于村集体没有资金,很多公益事业难以开展,有的村甚至正常的工作经费都难以保证。同时,在过去征收农业税的过程中,除部分确实困难的家庭外,大部分农民都全额上缴,而一小部分有能力上缴的,却未上缴,出现了农民负担不公平的问题,甚至 有些主动交清了税费的农户提出要退还他们所交的税费,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

三、几点建议

1、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长抓不懈。各级既要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更要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长远谋划,真抓实干,防止急于求成。要消除一些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掏钱盖新房子”的模糊认识,坚持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发展产业是重点,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的基本要求,为农村经济扎实发展夯实基础。

2、要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中央“二十字”方针放在首位的是发展产业,富裕农民。因此,要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整合农业项目,紧紧抓好县里已确定的特用玉米种植加工、畜禽养殖加工、杂粮加工、设施果蔬种植加工等四大特色产业,并以“百村示范行动”和“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商品率。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农业支柱产业,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大力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平。

3、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新农村建设。

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要抓好新村建设,又要抓好旧村改造,防止千篇一律。新村建设一定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能新修的新修,能改造的改造。移民搬迁和散户整合,要方便群众生产,适度集中,非搬 7 不可的坚决搬,可搬可不搬的不一定搬。今年县里确定的12个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对全县的旧村庄改造将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4、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手抓。

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继续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和完善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制度和措施,在巩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教育,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要整合培训资源,强化对农村劳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工由壮工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不断提高劳务档次,扩大劳务规模,发展劳务经济。还要积极探索消化乡村债权债务的途径和办法,广泛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乡村谋划引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要切实采取措施,充实人力物力,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的测绘编制工

5、要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严格依法行政,认真执行中央的惠农政策和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要严格执行保护基本农田的政策,节约用地。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农民自主建设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努力维护好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土地承包权等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经营的合理流转,防止增加新的农民负担和违法占用土地,保证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作,按程序及时审批,保证“规划先行”落到实处。

第五篇:政协调研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实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十三五”时期全党全社会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为深入贯彻各级决策部署,今年市政协按照市委要求,围绕加快推进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对这次调研,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从课题选定、调研实施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指导,市委书记余学友同志亲自出席市政协专题协商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各县区政协和市直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和参与,对调研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此次调研从5月份开始,历时4个多月,在市政协主席、各位副主席的带领下,调研组通过深入县区实地调研、外出学习考察、组织座谈、集中研讨等形式,全面了解了我市推进脱贫攻坚情况,深刻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实现了69.7万人稳定脱贫,贫困人口减幅达到了64.8%,贫困发生率由17%下降到8%。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党委、政府重视,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摆上重要位置。成立了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出台了《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驻发〔2016〕1号)、《关于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的通知》(驻办〔2016〕6号)、《关于建立帮扶工作队明确帮扶责任人的通知》(驻办〔2016〕8号)、《关于对县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督导的通知》(驻办文〔2016〕22号)等一系列文件,通过市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等形式深入动员部署。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主体责任,联系贫困乡镇的领导干部、驻村书记及派驻单位的帮扶责任,以及督导组的督导责任,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立“军令状”,逐级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完善工作机制,保障措施落实到位。建立领导负责机制。各县区、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成立领导小组,深入研究精准扶贫工作,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深入贫困村调研,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各贫困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协调人的责任,有效协调了扶贫力量,形成了脱贫攻坚合力。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坚持以脱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项目为平台,抓好专项扶贫资金、有关涉农资金、社会扶持资金的捆绑使用,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建立考核奖惩机制。认真落实省《脱贫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并出台了《脱贫攻坚第一线党员干部激励奖惩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了奖惩措施。建立督导问责机制。市、县(区)均成立了脱贫攻坚督导组,完善督促检查、情况通报等制度,持续开展督察、审计、巡视等活动,促进了各级责任和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聚焦精准要求,工作推进富有成效。各级党委、政府聚焦精准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动工作落实,提高了脱贫攻坚成效。严格落实省精准识别及管理办法,推行“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深入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回头看”,逐户调查、逐户核对,搞好复审复核,基本做到了精准识别、应扶尽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各级驻村包村领导、包户干部会同村干部群众逐村逐户剖析致贫原因,结合各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制定了脱贫帮扶规划和跟进保障措施,精准施策比较到位。

(四)突出产业扶贫,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把培育和发展产业作为推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立足资源禀赋,注重科学规划,积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和各项加工业等,基本形成了“村有产业、户有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西平县在盆尧镇陈老庄、罗阁、陈庄、洪岗四个贫困村连片实施到户增收项目,按照每个贫困人口4000元的标准投入专项产业扶贫资金。上蔡县邵店镇引进建设光伏产业基地项目,并推进贫困家庭小型光伏发电项目。确山县留庄镇发挥当地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水稻种植、加工和特色农业观光。平舆县西洋店镇针对当地低洼、易涝地多的特点,引导贫困户发展水产养殖和莲藕种植。同时,重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做大做优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带动了贫困村经济发展,吸纳了更多的贫困人口就业。

(五)强化资金支持,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市、县(区)强化对脱贫攻坚的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大幅增加财政投入,大力整合行业部门项目资金,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切实做到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级涉及民生的专项资金、财政预算内投资、社会资金向贫困县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如泌阳县制定了贫困家庭子女生活补助标准,仅此一项该县每年需财政投入3000万元。坚持用活政策,提高政府担保能力,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贷款力度。正阳县用县沉淀财政资金160万元及县财政配套300万元作为小额贷款担保资金,扩大了农户小额贷款的规模。重视项目资金的统筹安排和捆绑使用,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建立公告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六)注重综合推进,扶贫效果明显提高。坚持把脱贫攻坚与推进农业现代化、整村推进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等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和照明、绿化、排水、垃圾处理等工程,加强农村学校、幼儿园和文化设施建设,提升了贫困村、贫困人口发展条件,改善了人居环境。2016年,上蔡县利用上级专项资金2296万元,整合部门和社会资金7233万元,对全县32个整村推进村集中建设。大力实施全民振兴和“雨露计划”,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创业发展的能力。积极开展“百企帮百村”、“巾帼扶贫关爱行动”等活动,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参与脱贫攻坚,形成了帮扶合力。

二、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人口基数大,致贫因素比较复杂。我市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贫困覆盖面广,贫困人口多。全市有上蔡、平舆、确山三个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泌阳、汝南、正阳三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平、遂平、驿城区三个一般扶贫开发工作县区。全市共计600个贫困村、11.69万贫困户、37.8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数量处在全省第三位。贫困户、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复杂,因缺资金和技术致贫的7.51万户、25.7万人,分别占贫困村、贫困户总数的64%、68%;因病致贫的1.19万户、4.7万人,分别占10.1%、8.2%;因缺劳动力致贫的0.92万户、3.1万人,分别占7.8%、8.2%;因居住在不适应生存的山区、库区和生态脆弱区等致贫的1.39万户、4.3万人,分别占11.9%、11.4%。面对贫困覆盖面广、贫困人口基数大、致贫原因多的现实,我市要确保2019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难度很大。

(二)制约因素较多,脱贫攻坚面临诸多困难。一是经济发展对脱贫攻坚的支撑能力不强。我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市、县(区)政府难以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小,集约化水平较低,产业化层次不高,对脱贫攻坚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贫困乡村发展环境相对较差。贫困村、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山区、库区、低洼易涝区和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条件差。贫困地区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创新发展意识,自我脱贫的能力不强。三是农村陋习和少数人员好逸恶劳对脱贫有一定影响。我市部分农村婚丧嫁娶花费较高,人情消费名目繁多,导致一些家庭返贫或无法脱贫。同时,还有一些贫困人口游手好闲,等、靠帮扶过日子;个别有经济能力的子女把年迈的父母推出去单独居住,逃避赡养老人的责任,既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也增加了政府扶贫的负担。

(三)贫困户识别不够精准,精准施策不够到位。在贫困户精准识别方面:在今年上半年“回头看”中,各级严格执行标准和程序,总体把关较严,但由于农村家庭收入渠道多,家庭存款尤其是在外务工人员购房、购车情况具有隐蔽性,基层又缺乏大数据参考,贫困户识别难以达到高度精准。少数村为减轻脱贫压力、保障按期完成任务,存在人为压减贫困户数量的现象。如对虽然人均收入达到或超过贫困线,但住房条件差、医疗开支大等真正贫困的家庭没有作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把落实最低生活保障与脱贫攻坚工作割裂开来,贫困户中低保户所占比例较低;对生活在农村但没有户籍的贫困户人口排除在帮扶对象之外。在精准施策方面:相对于过去“大水漫灌”扶贫,目前施策的精准度提高了,但少数单位和个人仍然固守老观念、沿用老套路、使用老办法,存在大而化之的现象,没有真正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有的帮扶人员和乡村干部了解情况不深入,存在主观意志,制定的帮扶措施不切合实际、群众不认可;有的帮扶只重视眼前效果,考虑给钱给物、解决眼前问题多,对如何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和贫困户增收致富、实现稳定脱贫思考较少。

(四)部门工作衔接不紧,落实政策有棚架现象。中央和省针对脱贫攻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有的需要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相应的措施推动落实,但目前部门工作跟进不够到位、工作衔接不紧,存在上级政策落实棚架、行业部门政策与脱贫攻坚工作缺乏有效衔接等问题。如对贫困地区的项目扶持还是沿用老政策,缺乏针对脱贫攻坚的新政策、新举措;对大病、灾祸等原因返贫的家庭如何纳入扶贫对象、已经脱贫的贫困户怎么退出的相关规定还不完善;对落实扶贫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资金捆绑使用等政策规定缺乏协调、监管机制;对教育资助、医疗救助、扶危济困临时救助,还缺乏具体的保障措施;对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还缺乏沟通的平台和相应的优惠政策等。相关政策措施的缺失和不完善,致使一些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影响脱贫攻坚的成效。

(五)帮扶力量整合不力,影响发挥整体成效。一是扶贫工作机构力量不足。市委农办具体从事扶贫工作人员仅5人,县区和各乡镇扶贫队伍整体比较薄弱,与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不相适应。二是帮扶力量安排有短板。各方面帮扶力量主要集中在贫困村,非贫困村的贫困户缺少帮扶力量。三是帮扶力量缺乏有效整合。进入贫困村的帮扶力量,有各级领导,有部门,有企业,有社会力量,县乡协调工作跟进不够,村干部协调难度大,存在单打独奏、各自为政的现象,没有有效形成帮扶合力。四是部分帮扶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少数第一书记了解情况不够深入,研究脱贫措施不够到位,协调工作不够主动,存在进而不住、住而不扶的现象。少数部门投入帮扶力量不足,有的帮扶队成员素质不高,没有很好地尽到帮扶责任。五是贫困县和非贫困县扶贫资金投入差别大。现阶段国家和省对国定、省定贫困县都安排不少的扶贫项目和资金,而其他县区享受不到。

(六)思想认识存在差异,部分群众自我脱贫意识不强。对脱贫攻坚的认识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但有些部门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不少乡镇干部思想不够重视,工作思路不清,工作作风不实,存在畏难情绪,宣传不深入,调研不扎实,谋划不认真,协调不到位,落实不给力;特别是个别贫困村“两委”发挥作用不力,支部书记、村主任等靠思想严重,把脱贫的责任推给第一书记,不做教育引导工作,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部分贫困群众对脱贫思想消极,积极性不高,一味盼上面给钱给物,自我脱贫的内在动力不足。

三、关于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1.注重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工作。一是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既重视为贫困地区“输血”,更重视强化“造血”功能,解决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问题;既重视在物质上扶贫,更重视扶志、扶智,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信心和能力不足的问题;既重视发展贫困地区经济和解决贫困户实际问题,也重视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建设,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基础不牢固的问题。二是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相结合。既重视贫困村的脱贫,也不能忽视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贫困人口的脱贫。三是把握阶段性扶贫重点。在全面推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按照扶贫工作总体规划,对当年需要完成脱贫任务的贫困村、贫困户要给予重点倾斜,确保阶段性脱贫目标任务的完成。四是用足用活各级政策。充分利用国务院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的相关政策,利用河南省关于推进“三山一滩”精准扶贫的有关政策,利用各级关于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各项政策,最大限度争取上级在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2.持续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推进脱贫攻坚,解决好态度和信心问题非常重要。各级应持续加强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层次人员的思想认识问题。对各级干部要重点宣传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引导大家认清脱贫攻坚意义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对基层干部群众要重点做好政策解读、解惑释疑、教育引导等工作,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坚定信心,增强脱贫攻坚的内在动力。对社会各界要突出相关政策和社会责任宣传,调动他们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各级充分利用会议、新闻媒体等载体,重视运用报告会、文艺演出等形式,并明确包村包户干部、部门帮扶队开展宣传工作的责任,切实提高宣传的持续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健全扶贫领导组织,抓好学习培训。一是健全脱贫攻坚领导组织。建议市、县两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产业发展、规划项目、社会扶贫、政策兜底、目标考核、宣传培训等专项小组,加大工作协调力度,加强专项扶贫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二是充实扶贫机构人员队伍。建议加强市、县(区)和乡镇扶贫机构建设,进一步充实人员,解决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不匹配的问题。三是加强学习培训。建议各级通过举办培训班、经验交流会和学习观摩等形式,对部门、乡镇扶贫工作主管领导,贫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第一书,以及督导组成员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把握精准扶贫政策和开展具体工作的能力。

4.强化监督考评,促进工作落实。一是健全监督考评组织机构。建议完善脱贫攻坚督导机构,吸纳相关职能部门、行业管理人员和相关专家学者参加,提高监督考评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科学完善的监督考评办法和实施细则。二是持续监督考评。要突出常态化,加强对县区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情况的检查,对部门帮扶落实情况、驻村第一书记履行责任情况的督查,对扶贫项目落实情况实施检查,对扶贫资金投放、使用、管理情况实施检查和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问题。定期对各县区、各乡镇、各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扶贫脱贫成效进行考核评估。三是严格落实问责。结合考核评估,对落实帮扶责任到位、扶贫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失职失责、工作成效差的给予批评教育,对严重失职甚至违纪的人员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要把扶贫责任考评情况纳入各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与单位评先、个人职务晋升挂钩。

(二)坚持实事求是,提高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水平

1.完善精准识别机制。一是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要求,科学制定贫困户识别标准。建议在贫困户识别中,既要把家庭人均年收入作为重要指标,又要综合考虑住房安全、负债情况和医疗、子女就学支出等因素,增强精准识别的科学性。同时,要把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把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贫和就业帮助等符合国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贫困人口列入帮扶对象。二是加强动态管理,建立完善返贫家庭进入机制,把因病、因重大变故、因自然灾害返贫的非贫困户及时纳入帮扶对象。

2.提高精准施策质量。在扶贫对象精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贫困人群致贫原因,准确把“脉”,开好“药方”,确保帮扶措施精准。一是因村制宜。针对贫困村致贫的原因,逐村制定脱贫规划,详细列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产业发展上,要结合各村实际,突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重视发展能够提高生产收益、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就业的特色产业,从根本上扭转贫困村农业生产水平低的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重点解决好贫困村道路、电力、安全饮水和农业生产设施方面的问题。二是因户施策。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结合各贫困户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转移就业、异地搬迁、教育扶智、医疗救助、低保政策兜底、临时救助等帮扶方案,逐户建档立卡。三是措施跟进。要以村为单位,逐村、逐户研究帮扶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明确具体帮扶的责任人、扶贫的事项、完成的时限,把精准施策真正落到实处。

3.建立完善退出机制。在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的基础上,从人均可支配收入、住房安全、医疗健康、教育支出等方面对比权衡,制定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评判监督的标准和程序。同时,要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对已脱贫的村和农户要留有缓冲区,在一定时期内让已脱贫的农户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对提前脱贫的贫困村保持在攻坚期内原有扶贫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避免农户边脱贫边返贫,稳定贫困村脱贫成果;在脱贫后因病因灾返贫的贫困户,应建立防御灾害扶助机制、重大疾病救助机制、子女就学援助救助机制,有效控制脱贫农户返贫。建议在严把评估关口基础上,按实施已脱贫贫困户的退出,减少随意性,确保已脱贫贫困户的有序退出和相关帮扶措施的持续实施。

(三)突出产业扶贫,夯实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根基

1.科学谋划,选准产业发展方向。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科学谋划我市贫困乡村产业发展。一是发展和壮大特色种植养殖业。充分发挥我市传统农业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种植,发展蔬菜、花生、芝麻、香菇、烟叶、药材等特色种植,发展肉牛、生猪、禽类、水产等特色养殖,通过调整种养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收益,促进农民增收。二是积极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业。依托自然生态、特色农业、传统文化优势,开发具有各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如利用当地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优势,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利用特色种植成规模的优势,发展观光农业项目;利用人文资源优势,挖掘开发传统古镇和村落,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文项目等。三是鼓励庭院经济发展。通过落实扶贫增收项目到户政策,支持贫困户开发庭院经济,发展小规模蔬菜、瓜果、食用菌种植和畜禽养殖,从事传统手工制作,实现自主创收。四是支持发展农村电商。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电商企业到农村贫困地区发展,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为贫困家庭开设网点提供技术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拓宽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五是发展能够带动脱贫的其他产业。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利用山地、岗坡地和农家庭院发展光伏产业。发挥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建材加工等产业。建议各部门和帮扶人员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结合各乡镇、各村、各户的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扶贫规划。

2.强化带动,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一是依靠产业扶贫项目带动。根据我市各地实际,科学规划产业扶贫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各县区安排产业发展项目要与脱贫攻坚相衔接,做到有利于带动农村发展的项目跟着精准扶贫走,做到项目安排、资金投放、政策保障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提供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到贫困乡村从事资源开发、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支持企业发挥资金、信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村联合承办企业。周口市实施“巧媳妇工程”,由政府出资提供加工设备,由企业负责原料提供、产品销售和人员培训、技术指导,采取企业厂区、村镇、农户家庭广泛布点的形式,组织农村妇女从事手提袋、儿童玩具等加工,带动了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和脱贫致富。这一经验值得我市借鉴。三是依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发挥农村能人的作用,发展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新型经营主体(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合作发展模式,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建议各级政府建立完善扶持政策,在项目申报、设备购置、设施建设、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大力培育和发展贫困乡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优化保障,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瓶颈。建议各级政府要强化政策保障,着力破解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资金、人才、用地等瓶颈制约。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资金和财政预算内投资向贫困地区倾斜,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涉农资金更多地用于贫困村,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建议市、县(区)政府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扶贫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的要求,建立部门联动的项目协调、资金保障、监督评估机制,确保扶贫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得到落实。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金融政策,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发扶贫再贷款、基金贷款、投资性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扶贫项目;由政府财政按基础利率贴息,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贷款;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推动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支持融资担保机构采取保费补贴的形式发展小额扶贫贷款保证保险,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同时,支持保险机构扩大贫困地区农业保险业务,完善保险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三是优先保障扶贫开发用地。建议中央和省给予贫困地区市、县一定的权限,允许在计划指标内对土地作出调整,把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项目;允许贫困地区对工矿废弃地、城镇低效用地、农村低丘缓坡荒滩进行开发利用,为扶贫开发项目提供充足的用地保障。四是强化科技支持。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好乡镇科技推广中心和村级服务站点。推进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在贫困地区农村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依托职业技术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和科研院所,大力培养职业农民。

(四)坚持多策并举,推动精准扶贫全面落实

1.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建议市、县(区)政府围绕精准扶贫,出台支持贫困地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强连片贫困地区县、乡、村公路网建设,优先规划建设贫困村联组通户道路、田间道路,改善贫困村外联内通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搞好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达到贫困村村村通电、稳定供电,满足农村居民生活、农业生产、企业发展的用电需求。针对一些贫困村发展家庭光伏产业的实际,有关部门要在信贷、并网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保证群众真正受益。三是优先在贫困村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按照脱贫工作目标,分阶段为每个贫困村的群众提供安全饮水保障。四是优先在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加快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加强文化广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2.推动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建议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扩大贫困人口转移就业。一是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加大品牌劳务支持力度,促进贫困人口到发达地区和城市务工;依托当地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安排贫困人口就近就业;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当地城市、乡村为贫困人口安排绿化、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二是强化就业信息服务。各县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向社会特别是贫困人口提供就业信息,解决好贫困人口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找工作岗位难的问题。三是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实施“政府+企业”、“劳务品牌+培训基地”、“就业+培训”对接行动,依托职业技术院校和县区职业培训机构对贫困人口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转移就业的能力。建议政府部门要强化工作协调,指导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加强与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用人单位的合作,根据转移就业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实现职业培训与精准扶贫无缝对接。

3.搞好贫困户易地搬迁。一是结合我市各县区实际,针对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方式,防止搞“一刀切”、强制搬迁。对无搬迁意愿或其他原因搬不出来的贫困户,应多渠道筹措资金,搞好居住环境治理,搞好危房改造,确保不能搬迁的贫困户居住安全。二是加强土地、资金保障。在用地保障上,要按照搬迁工作计划,及时安排建房用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认真搞好选址工作。在资金保障上,县区政府要列入预算,及时拨付异地搬迁贫困户建房的补助资金;针对部分搬迁贫困户无力提前支付建房资金,采取先垫付后结算的方式先期提供建房资金;对整村搬迁中非贫困户的建房应通过其他渠道提供必要的奖补资金,防止他们因搬迁返贫。三是综合推进贫困户搬迁工作,把搬迁与推动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结合起来,真正使搬出去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4.健全教育扶贫机制。一是完善学校建设投入机制,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建议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农村倾斜,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标准化学校建设;针对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多的实际,加大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年龄、知识结构,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稳定教师队伍。二是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建议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选择若干个贫困村的学校进行对口帮扶,搞好校舍改造和设施建设;完善城镇优质学校与贫困村学校“一对一”帮扶制度,动员社会力量结对帮扶,改善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三是落实好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补助政策。严格落实省定教育救助标准,加大县区财政保障力度,为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提供助学补助。进一步创新社会资助机制,动员更多的企业、社会人士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

5.落实医疗扶贫政策。一是对贫困人口、特困人口和低保对象在本县区医院就诊全部报销医疗费用;对在县区外就诊的,在原基础上提高20%的报销比例。二是凡符合大病保险条件的除享受政策规定的补偿外,剩余的合理费用可由县财政按20%给予二次补偿。三是探索由政府出资为长期患病贫困人口购买人寿保险、利用社会救助资金通过商业保险实施救助的途径,解决长期治疗、常年服药患病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对脱贫攻坚工作展开前,因大病诊疗造成严重负债的贫困家庭进行适当的补助。四是建立医疗扶贫“绿色通道”,在全市医疗机构建立和落实本市县贫困人口就诊先诊疗后付费结算机制,解决他们先期筹措住院诊疗费用难的问题。五是建立市、县(区)健康医疗扶贫专家团队,定期巡查因病致贫人群,开展现场指导和会诊治疗;建立完善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定点防治机制,选择全市有实力的医疗机构,采取合理的治疗路径,严格控制治疗费用,做好贫困人口重大疾病的诊疗;加大投入力度,分批分阶段实施,逐步建立完善全市医疗机构互联网+远程医疗体系,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各级医疗机构共享,特别是向乡镇一级医院“下沉”,使大多数疾病能够在基层得到治疗。六是建立医疗卫生知识宣传制度。建立常态化的农村医疗卫生宣传制度,引导农村群众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减少疾病发生;加强农村优生优育教育,通过婚前检查、孕中检查等形式对新生儿缺陷进行干预,减少残疾儿童的出生。

6.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一是把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重度残疾人、无法靠自身脱贫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实现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保证每个贫困户都能维持脱贫的生活水平。二是改进和完善农村低保对象申报程序。以乡镇为主体落实按户保障低保政策,突出动态管理,建立低保对象家庭收入统计制度,简化低保对象的申报程序。三是建立健全合理稳定的农村低保资金保障机制。建议国家和省加大对贫困地区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市、县(区)低保资金的筹措,确保脱贫攻坚阶段各县区低保标准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三是加强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大贫困地区乡村敬老院、幸福院建设力度,扩大农村鳏寡孤独者、重度残疾人集中供养范围,减少贫困家庭的负担。

7.抓好特殊救助扶贫。一是加强临时救助主动发现平台建设,完善一门受理、协调办理机制,确保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及其他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而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没有覆盖的困难家庭和个人求助有门、受理及时。二是按照《河南省特殊救助脱贫实施方案》,加快制定完善我市灾害救助、残疾人救助、孤儿和困境儿童救助、大病救助等具体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

(五)统筹各方力量,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1.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贫困群众既是脱贫的对象,也是脱贫的主体。一是强化贫困群众教育引导。加强政策宣传,搞好解惑释疑,注重典型引路,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依赖思想,把脱贫信心树立起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二是引导贫困群众自谋出路。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引导贫困群众联系实际自定脱贫计划、自谋发展出路,自主脱贫致富。三是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组织贫困群众到外面参观学习、接受培训,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职业技能。建议在全市开展“家庭明白人”培训活动,为每个贫困家庭培训一名会持家、能够带动全家脱贫致富的明白人。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市农村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开展文明家庭评比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

2.发挥村级组织的带头作用。农村基层组织在推动农村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作为扶贫的一项重要任务,选准配强班子,特别是要选准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解决好目前部分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薄弱的问题。切实依靠“两委”班子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搞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制定贫困户帮扶措施。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动员本村党员干部、有创新精神和先进经营理念的能人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特色种植养猪和加工业,提高贫困村农业生产的效益,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动员党员干部和生活富裕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贫困户谋脱贫出路、解决生产生活方面实际困难。重视发挥贫困村党支部书记“总协调人”作用,整合好各种帮扶力量,利用好扶贫项目和资金,实现帮扶效果的最大化。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加强与部门、行业、企业的联系,争取扶贫项目和资金,搞好贫困人口学习培训。

3.发挥行业部门的帮扶作用。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责任,切实发挥好行业部门的帮扶作用,真正做到真进入、真帮扶。一是夯实部门领导责任。切实做到“一把手”负总责,加强对本单位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带头深入贫困村、贫困户了解情况,带头参与贫困村脱贫计划的制定,带头为贫困村联系项目资金,带头联系帮扶贫困户,以领导的率先垂范带动部门帮扶工作落实。二是发挥好帮扶人员的作用。各部门要选派好帮扶队,真正选派作风实、能力强的党员干部担任帮扶队员。对包户帮扶人员要作出硬性任务要求,如定期走访贫困户、为贫困村办好一个项目、为联系贫困户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等,克服“影子”帮扶、帮而不扶的倾向。三是增强帮扶实效。部门帮扶要注重解决贫困村长远发展问题,克服短期行为。既要重视眼前问题的解决,帮助贫困村解决基础设施和贫困户医疗、子女入学等问题,更要关注贫困村长期稳定脱贫,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提高致富能力。

4.发挥社会力量的助推作用。一是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发挥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支持和带动贫困村发展产业、帮助贫困村建设基础设施、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二是依托职业技术院校为贫困户劳动人口提供职业和专业技能培训,动员农业科研院所组织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农村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农技人员培训活动。三是积极发挥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通过推进贫困地区青年创业工程、贫困青少年助学行动、“巧媳妇”工程、巾帼关爱行动、促进残疾人就业工程等,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四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到贫困地区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动员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在家乡发展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市、县(区)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机制,建立社会贫困信息平台,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提供服务保障。

下载政协调研报告 保安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协调研报告 保安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协调研

    关于调研内容的建议 日前,中共中央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定位为“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认为加......

    村调研报告

    xx乡xx村调研报告我村位于xx乡东大门,周边与xx乡、xx乡、xx镇等乡镇及本乡xx村接壤,本人自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以来,切实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了我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第......

    村情况调研报告

    村情况调研报告为了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在现场实地调研并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报告。一、现状与发展需求(一)基本现状1.自......

    村调研报告

    XX村基层建设年动调研报告为全面贯彻落实区、地及县委关于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各项决策部署的统一安排,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

    政协关于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政协关于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目前,全县学校总数为120所,其中公办完全中学2所,普通初中12所,小学10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小学在校生人数28942人,入学......

    仓储调研报告,,人大政协,[范文模版]

    仓储调研报告 - 人大政协 - 仓储调研报告宁波中通物流仓储调研报告班级姓名学号中通物流集团是国家 aaa 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国家道路货物运输三级资质企业,浙江省发展现代......

    2012年7月政协调研报告

    2012年7月政协考察学习心得体会三都民中杨承广2012年7月25日至27日在政协副主席谭诗进、政协副主席陈宁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0人到瓮安、福泉、都匀近十所学校进行考察调研,通过......

    乡镇政协工作调研报告

    长坝乡政协工作组调研报告畜牧业的发展与优势长坝乡政协工作组陈 军2011.07.24长坝乡地处金沙县东南面,水草丰茂,溪流纵横,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一是饲用精饲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