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报告[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06:3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杭州市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杭州市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报告》。

第一篇:杭州市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报告

杭州市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报告2001年5月,杭州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了巩固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环境立市”发展战略,要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构筑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的绿色大都市,建设生活居住、旅游购物、求知创业的人间新天堂。2002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并提出了巩固深化“创模”成果,2015年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市的奋斗目标。三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增加环保投入,深入实施了“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的力度,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和环境面貌,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02年杭州市荣获了“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和“国际花园城市”称号,2003年我市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最佳城市,并被国内权威机构评为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力第6位,为我市巩固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已基本达到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要求。

一、杭州市城市基本情况 杭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省会城市和全国副省级城市,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系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市辖8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全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642.5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3068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393.19万人。三年来,杭州市以可持续发展和“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发展战略为目标,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坚持“环境立市”和“工业兴市”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先导、都市型农业为基础、传统优势工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大都市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连续十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产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6.1:51.6:42.3。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创模”成功的基础上,我市从2001年开始又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力度,增加环保投入54亿元,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巩固深化主城区“创模”成果,推进实施萧山、余杭两个新城区“创模”工作,启动杭州生态市建设,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巩固深化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先后获得了“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城市总体投资最佳城市”等荣誉称号,为我市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目前,我市“创模”复核的3项基本条件、24项指标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了考核要求。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活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了杭州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在新世纪“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建设生态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巩固深化主城区“创模”成果,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开展巩固深化“创模”活动 市委、市政府和主要领导都十分重视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在2001年6月16日我市荣获新世纪第一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称号后,6月19日,我市立即召开了“创模”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部署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原市长仇保兴提出“创模”永远是进行时,要做到思想不松、组织不散、力度不减,并明确提出要解决十大问题,以巩固提高主城区“创模”成果。同时,市委、市政府在每年“两会”期间都召开了全市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王国平作重要讲话,市长茅临生与市有关部门和各区长签订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将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列入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的主要内容。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对巩固深化“创模”工作、迎接“创模”复检和环保工作多次听取汇报并作专题研究。为确保深化巩固“创模”工作的落到实处,明确职责和任务,我市2001—2004年先后制定了147项、184项、184项、131项主要涉及水环境整治、大气环境整治、声环境整治、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宣传教育等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并把萧山、余杭两个新区的“创模”工作纳入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的主要内容,以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形式分解下达到各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制定了巩固“创模”督查方案、计划和考核办法,加强对工作任务的督促检查;定期召开“创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问题,狠抓工作落实。为全面部署迎接“创模”复核工作,2003年7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杭州生态市建设暨迎接“创模”复检动员大会,王国平书记作了《以确保“创模”复检成功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市打造绿色杭州》为题的动员讲话,明确提出要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勇气,坚决打赢“创模”复检这一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打响绿色大都市、生态新天堂品牌,为杭州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市政府制定印发了“杭州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迎检准备工作方案”,成立了迎接“创模”复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环境综合整治组、宣传发动组、档案资料组。市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始终把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组织实施,都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制定具体细致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加强督促检查,扎实推进了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开展。

2、深入宣传,全民参与,营造巩固深化“创模”氛围 为充分发动公众参与巩固深化创模”工作,我市营造了强烈的舆论氛围。三年来,各级环保、宣传、教育和新闻单位把宣传舆论工作贯穿于整个巩固深化“创模”活动中,不断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一是组织开展了六五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环境警示教育等大型宣传活动30次,有15万人次参加。二是利用多种载体,开展新闻宣传报道。共编发《杭州环境》48期,在电视、广播、报纸发表报道近千篇(条);在《中国环境报》、《杭州日报》、杭州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发表专栏、专刊、专题节目;对新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等环保法律法规进行了大力宣传;编印了《市民环保手册》等10余种5万多册、“六五”宣传张贴画5000张,《绿色工地》挂图1.5万张。制作了巩固“创模”墙报、出租车和公交车“创模”标语广告 条,在市区新设大型公益广告65块,中型公益广告牌2552块,灯箱广告1900块,悬挂宣传横幅800多条,并在社区设立了环保宣传广告牌,把环保理念引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做到了广播天天有其声、报纸天天有其文、电视天天有其像。三是开展了“多绿工程”建设,营造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全市共创建成为国家级绿色学校2家、省级绿色学校26家、市级绿色学校102家、区级绿色学校242家;省级绿色社区29家、市级绿色社区45家、区绿色社区182家,正在评议申报的市级绿色工地34家、区级绿色工地60家;正在评议申报的市级绿色医院18家、区级绿色医院13家。“多绿工程”的创建,提高了公众环境意识,探索建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新机制。四是开展了各类环保培训。共开展举办了乡镇长、企业法人代表、街道环保员、暑期师资等环保培训班50余期,3000多人参训,并在市委党校市管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设了环保课。五是扶持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发展,引导环保志愿者参与环境保护。策划了 “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等10余次活动,共有上万名志愿者参与。

3、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改善城市功能布局,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促进我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好“环境立市”与“工业兴市”的关系,我市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艺为基础、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萧山江东、余杭临平两大工业园区的优势,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行清洁生产,逐步改变“北工南市”的城市布局,把工业重心移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主城区实施“退二进三”、“优二兴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从2001年起分三年共关停转迁了316家影响生态环境的水泥、矿山和砖瓦企业家,淘汰落后生产力。二是提出了主城区到2010年分三期搬迁74家污染企业的计划,并启动了首批16家污染企业搬迁工作,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既减少了污染,又盘活了土地存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全市规划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科技经济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促进了资源共享和污染集中控制,改善了环境质量,并对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四是开展实施“禁燃区”工程。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杭州市区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实施意见》,从2002年开始在城区分近、中、远三期推进实施“禁燃区”,规定使用轻质柴油、管道煤气和电。已建成“禁燃区”面积76平方公里,共拆除燃煤锅炉近100台、完成改造燃用高污染燃料炉窑灶150多家、削减煤耗量每年约20万吨,10吨/小时以上锅炉均安装烟尘、二氧化硫在线监测系统,改善了我市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推进了城市能源结构调整。五是推进实施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督促重点行业及重污染单位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共完成了杭州西湖啤酒朝日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并有12家单位创建成为首批省级绿色企业,有1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认证,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了企业环境意识、科学管理的水平及经济效益。

4、完善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实施污染源长效管理 一是制定出台地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强化环境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重点加强环境保护地方立法,2001年修改了《杭州市苕溪水域水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出台实施了《杭州市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办法》;2003年出台实施了《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已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加强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建设,主要制定出台了《关于市区范围内市属工业企业搬迁的若干意见》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为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供支撑。二是采取长效管理措施,切实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在污染源管理方面,制定出台了《杭州市企业环境行为分类管理实施方案》等文件。在总量控制方面,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转发市环保局关于杭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在执法保障方面,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转发市环保局关于杭州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三是开展了大气、水自动监测站和在线监测建设。结合杭州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的实际,增设并建成了2个空气自动监测点;结合杭州市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增加建设了4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同时我市开展与其他省、市交界断面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点,先后建成了建德将军岩等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并从2003年开始在建德与桐庐交界断面严陵坞和九溪水厂饮用水源地等建设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共投入200万元用于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提高了环境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环境管理的水平。四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国家、省、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抓好建设项目日常审批管理工作,三年来全市环保部门共审批项目22500多件,为加快经济发展搞好服务,同时否决或建议作重新选址、调整方案2300多项,控制了一批污染严重或与区域环境发展不相协调的建设项目。并注意抓好建设项目跟踪管理和竣工验收工作,开展了工业园区专项检查和整治,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建设。五是开展实施总量控制及总量控制试点。通过三年的努力,在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制度结合、项目审批、环境监理监测、排污权交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和生活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至2003年底,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已控制在国家下达的“十五”控制目标内。同时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2003年初我市开展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试点工作,截止去年底,已初步完成了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基数核准、地表水和大气的控制单元划分、计算模型的选取和环境容量的计算,制定了一系列总量控制政策、制度,积极探索了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新路子。六是加强固体废物监督管理。重点开展感光材料废物和汽车维修行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专项整治工作,做好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贮存、处置、利用的全过程管理,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到90%以上,同时加强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监督、管理、服务,保证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正常进行,确保市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100%,特别是去年杭州出现“非典”期间,我市及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格加强对医院废水、医疗废物和“非典”疫情留验点生活垃圾的监管,指导做好“非典”医疗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工作,防治二次污染,确保了环境安全。同时实行危险废物集中代处置制度,目前我市唯一具有资质的集中处置单位---杭州大地维康医疗废物处理公司直接收集376家医疗单位,收集点覆盖2960个医疗单位,2001-2003年共处置医疗废物13000余吨。七是开展执法大检查活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三年来,我市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健全辖区排污单位现场监督检查制度、积极推行有奖举报和开展对严重污染企业专项整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重点抓住重污染企业的执法管理,加强现场检查排污单位及其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况,组织夜间施工突击检查。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在全国严查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电视电话会议》精神,2002年7-9月组织开展了杭州市环境违法行为执法大检查,共出动检查人员4460余人,检查企业3600多家,对80多家违法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2003年,在清理整顿行动和“严查”行动期间全市共出动监察人员3500人次,查处案件638件,办结案件530件,处罚金额达500余万元。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三年来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690多件,收缴罚款2352万元,严厉打击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八是开展有奖举报活动,及时受理环境信访投诉。我市从2001年2月8日开始,在全市开展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工作,三年来共立案查处有奖举报案件170多件,收缴罚款100多万元。同时通过建立12345市长专线、12369环保投诉专线、局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完善信访处理网络、实行环保执法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等措施,及时受理群众投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三年来市区共受理环境投诉1.1万件,接待群众来访130批270人次,通过努力,目前这些信访均得到妥善处理,信访处理的反馈率、办结率达到100%,有效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

5、深入开展“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1)深入实施“蓝天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我市采取多种手段控制大气污染,努力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从2001年起分三年关停转迁了316家影响生态环境的水泥、矿山和砖瓦企业家。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认真抓好杭州市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02年开始全面开展市区大气环境第一、二、三阶段综合整治。从2002年开始在市区实施“禁燃区”近期、中期工程,已完成改造燃用高污染燃料的炉窑灶150多家。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治,2002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城市建设扬尘污染控制的实施意见》,2003年市政府颁布了《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重点加强了对建筑施工、拆房施工、道路施工、拆房工地和渣土运输的扬尘污染控制。大力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重点加强新车制造、销售企业的监管和政策引导,对在用车大力开展道路抽检、巡查,严厉查处机动车超标上路;加强公交车、燃油助动车的监管,严控“冒黑烟”车上路;调研提出加快燃油助动车淘汰方案,三年来共查处销售超标新车企业63家,开展道路抽检车辆1.8万辆,治理超标车1631辆,年检车辆28.5万辆,治理超标车4337辆。开展市区餐饮油烟废气专项整治,对300多家三产服务企业下达了油烟污染限期治理任务,并加强对敏感区域餐饮业的许可审批管理,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和检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采取各项措施的综合整治,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据监测统计,2003年杭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到了293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0.27%。(2)深入实施“碧水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三年来,我市以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市区河道、西湖和运河(杭州段)为重点,以截污、疏浚、驳坎、引水、配水、造景、保洁、管理为手段,提高了污水集中处理率,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水环境质量。重点抓了八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共投入54亿元,建设完成了四堡污水处理厂的完善工程并投入正常运行,具备60万吨/日处理能力;日处理30万吨的七格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完成并贯通了市区46.6公里长的第三污水干管系统;建设完成了余杭锦江垃圾焚烧厂,并正常运行;建设完成了杭州市垃圾焚烧厂并投入运行;完成了杭州大地维康医疗废物处置厂一期工程并投入正常运行;完成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厂一期工程并投用,工业废物安全填埋场建设已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并开工建设;总消纳生活垃圾2377万吨的杭州市第二垃圾埋场工程已开工建设;杭州绿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滨江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已开工建设;萧山区城市污水处理厂12万吨/日的扩容工程今年2月已进水试运行,5月底正式运行;日处理垃圾400吨的萧山区顺坝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已完工并正式启用;余杭区余杭、塘栖、良渚三大组团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临平城区截污纳管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深入开展截污纳管工程。三年来,我市在工业企业实施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和大型农业养殖企业实施污水纳管工作的基础上,并完成了对192个生活小区、284个公建单位和311处沿河污染源的截污纳管工程,日增纳管污水22万吨,提高了污水集中处理率。三是深入开展市区河道和运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三年来共完成了市区332条、915公里河道综合整治,拆除河道两岸建筑物28.2万平方米,清淤1816万立方米,其中运河清淤86万立方米。并设立了市区河道配水指挥部,建立配水泵站19座,引水闸门25处,实施了市区东、西部河道引配水工程和运河引配水工程,达52亿立方米,水质有明显改善。四是实施西湖环境综合保护工程。2002年1—10月,实施了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进一步改善了西湖南线的环境面貌和景观。从2002年12月启动实施了西湖综合保护湖西一期工程,按照“整治、引水、美化、造景”的方针,采取底泥疏浚、种植大量水生植物、上游溪流整治、截污纳管等方法,多管齐下,投资9.6 亿元,拆迁住户933户、单位125家(处),完成截污纳管住户100余户、单位50多家,通过10个月的奋战,于2003年国庆前完工,新开水域面积70公顷,新建了40万吨/日的钱塘江水引入西湖处理工程,每月对西湖换水一次,把水质透明度从以前的60厘米提高到120厘米,每年向西湖引水达到1.2亿立方米,并从2004年初开始实施西湖环境综合保护湖西二期工程,进一步改善了西湖水质和生态环境,也增加了城市河道的调节水量,改善了城市内河的水质。五是深入开展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调整充实了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编制了杭州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2001、2002、2003年实施计划,分解下达到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并纳入巩固“创模”的工作任务,落实了责任制,狠抓督促落实,巩固了’98治太成果。六是开展实施“禁养区”工程。2002年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要求市区三年内全面完成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到2003年底,已累计削减生猪22.2万头,奶牛2960头,占三年禁养总量的82.6%;在限养区和非禁养区实施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整治20个,保护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七是巩固创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将巩固和创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和巩固“创模”工作任务中; 2003年制定了《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为依法保护饮用水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强新老污染源的防治和控制,加强水质监测,制定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应急处置预案,开展全市饮水水源地各类污染源的调查,并开展苕溪流域、钱塘江流域污染因子分析和对策措施研究,到2003年底,全市已创建了46个合格饮用源区,确保水质稳定,让人民喝上放心水。八是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工程规划总面积11.4平方公里,分三期实施,按照“总体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已成立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及相关的工作机构,编制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总体规划》,一期工程2.63平方公里核心区块保护工程2003年10月已经启动,主要是恢复秋雪庵、曲水庵景区和部分民俗文化区,计划于今年10月完成,将全面改善杭州市区西部生态环境。(3)深入实施“绿色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生态建设 一是积极开展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区扩绿。大力实施了沿河、沿湖、沿公路、沿铁路的“绿色工程”,通过拆违还绿、借地绿化、拆墙透绿,新建大型绿色广场、绿化带等方式增加绿地面积。三年来新增绿地面积195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二是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生态村镇建设。我市所辖临安市在2000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后,淳安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底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考核验收;建德市、余杭区、桐庐县正在抓紧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目前已有90个乡镇、村正在开展创建生态村镇,临安市太湖源镇2003年荣获了国家首批14个、我省唯一1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同时积极创建无公害食品基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三是启动了生态市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精神,去年7月18日召开了杭州生态市建设暨迎接“创模”复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了生态市建设的工作任务。同时成立了杭州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召开了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及杭州生态市建设工作会议,并制定签订了2003—2007年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任务责任书。编制完成了《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今年2月2日经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2月22日市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决议》。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各县(市、区)建立了相应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部分县(市、区)已召开了生态县(市)建设动员大会,开始编制生态县(市、区)建设规划。四是启动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近几年来,我市对10多个废弃矿山进行了生态恢复的探索,总投资已达100万元,复绿、修复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通过生态治理和修复,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五是开展城市道路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三年来,我市共投资160多亿元,实施了“33929”工程,并重点对市区环城北路等33道路和杭城西大门等9个入城口进行了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基本达到了“序化、绿化、亮化、洁化”,今年又计划实施留下入城口和解放路等“三口五路”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开展了“清洁杭州”活动,加快 “城中村” 改造步伐,加大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撤村建居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推进了城市化建设。(4)深入实施“清静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 三年来我市大力治理和控制噪声污染,严格执行《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强化建筑工地和拆房工地的噪声管理,实施建筑施工集中审批公告制度和夜间建筑施工总量控制办法,在每年中、高考期间开展“绿色护考活动”,强化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管理,加强航运船舶噪声管理,进入市区河道的船舶限止鸣笛,夜间禁止挂桨机船进入市区河道,加强城市高架道路噪声污染控制,在市区部分高架道路和立交桥两侧安装隔声屏障,市区有关执法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及时受理噪声信访投诉,努力为市民群众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

(二)开展实施萧山、余杭区“创模”工作,全面提高和改善市区环境质量。杭州市于2001年4月份接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5月31日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当时恰逢杭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阶段,萧山市、余杭市撤市设区。鉴于杭州市前几年的“创模”工作是围绕原城区进行的,国家环保总局决定萧山区、余杭区不在考核验收范围,但到2004年复核时,要按照调整后的行政区划进行“创模” 复核。三年来,我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巩固并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强化污染控制、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狠抓萧山、余杭两个新城区的“创模”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群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环境基础设施治污能力不断提高,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两区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并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萧山、余杭两区“创模”的3项基本条件、24项考核指标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了考核要求,为杭州市“创模”复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萧山、余杭区“创模”工作的领导,我市调整充实了市“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并成立了对萧山、余杭区“创模”工作指导组和督查组,市政府每年下达两区“创模”工作任务,并列入全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主要内容,狠抓落实。同时萧山、余杭区分别成立了区“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指挥部,区长任组长,分管区长任总指挥,各区编制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制定了 “创模”工作方案,两区政府每年制定并与各乡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签订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和“创模”工作责任状,将“创模”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两区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创模”工作动员大会及“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指挥部成员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创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形成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创模”工作机制。区人大、区政协对“创模”工作也非常重视,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创模”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进行视察,人大对“创模”工作进行了审议,政协提出了建议,大力推动了两区“创模”工作的顺利开展。

2、广泛宣传发动 三年来,萧山、余杭两区十分重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投入资金450多万元,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如在每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周期间,开展了“让环保进千家万户”、“创模”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制作了“创模”动画广告片,向干部群众和社区居民发放了16万份“创模”倡议书和公开信、4万多份“创模”宣传手册和宣传画,在两区主要街道及交通要道设置大型“创模”公益广告和灯箱广告牌1300多块;在建筑工地围墙上刷写“创模”宣传标语;在临平、城厢等中心城镇设立宣传长廊。在萧山、余杭两区报纸、电视台开辟了“创模”和环保宣传专栏。同时,通过举办乡镇、街道环保员和企业法人代表环保培训班,开展创建生态村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商场、绿色工地、绿色企业、环保家庭等多种载体,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在两区营造了电视有其影、报纸有其文、电台有其声和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创模”工作的良好氛围。

3、强化污染控制 一是加强对老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为了巩固扩大“一控双达标”成果,三年来两区对近200多家非重点污染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治理决定,同时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监督检查力度,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通过限期治理、加倍征收排污费、罚款等措施,落实责任制和补助、贴息等经济政策,促使企业对污染治理设施实行长效管理。二是积极调整工业布局和行业结构。两区关停了80多家矿山水泥和2家造纸厂,下决心淘汰了一批低水平、高能耗、污染型、资源破坏型的企业。同时两区注意抓好新污染源防治,严把新项目审批关,对不符合产业导向的,发展计划局、经济发展局不立项,环保局、工商局不审批,三年来对300多个不符合产业导向目录的项目予以否决。启动建设余杭临平、萧山江东两大工业园区,将现有工业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搬迁,逐步改变了工厂与居民混杂的局面,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三是加强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管理。在两区范围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运输系统,并明确了相关的资金补助政策,集中到杭州天子岭填埋场、顺坝垃圾填埋场、杭州锦江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和杭州锦江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进行处理。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实行三级中转管理,集中在区属医院统一由杭州大地维康公司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四是巩固和创建烟尘控制区,大力发展联片供热,实施“禁燃区”。余杭区临平城区有110余家企业联片供热,热网管道建设近50公里,年供汽量达60万吨,塘栖镇、余杭镇、崇贤镇也发展了联片供热,共撤掉46台锅炉和27支烟囱。萧山区有20多家企业完成了锅炉改造任务,采用集中供热或轻质柴油作燃料,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五是以中高考为重点,加强对城区声环境的管理及整治。加强旧城改造、道路建设噪声污染防治,对商业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实行单向行驶,城区禁止拖拉机进入、禁鸣喇叭。强化了固定声源、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同时加强日常建筑施工审批和监督管理,每年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中、高考期间噪声源管理的通知》,联合开展对各建筑工地、娱乐场所进行检查,对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进行督促和教育,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六是加强建设施工扬尘污染控制。采取责成施工单位建房、拆房必须有密闭式防尘措施,设置护栏,随拆随洒水,对渣土运输车辆实施密闭化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扬尘污染。

4、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萧山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区污水治理工作的决定》,提出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治理、分步实施的污水治理工作思路。并加快截污纳管步伐,城市污水处理厂现已日进管水量达11.2万吨,城市污水管网普及率达89%,污水并网率达71%,已进管大小工业企业160家,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并网区域将进一步扩大。总投资2.4亿的萧山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东片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30公里管线已全部完成,整个工程已投入达1.6亿元。总投资5个亿的东污水处理厂一期30万吨工程已开工建设。占地50亩萧山金家浜村裘江河内的建筑垃圾、建筑废土消纳场正式投入使用。日处理400吨的萧山垃圾发电厂即将开工建设,总投资1.8个亿,将有效解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难题。余杭区编制完成了《余杭区污水治理工程总体布局规划(2002-2020年)》,区政府成立了污水治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余杭、塘栖、良渚三大组团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工程实行BOT投融资模式进行建设。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塘栖组团污水处理工程(一期工程)今年5月份正式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良渚组团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余杭组团污水厂已开工建设,今年9月份投入运行;日外送能力5万吨污水、总投资1.33亿元的临平污水处理工程已建成了51公里,有171家单位进行了排水申报,日输送外排污水约3.5万吨,占城区供水总量的70%;总投资5亿元的“环保型”天然气发电厂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二是加大取水口整治力度,创建合格饮用水源。萧山区斥资1810万元关闭搬迁了饮用水源地闻堰等货运码头、黄沙码头;余杭区加强对苕溪流域水环境保护,临平-塘栖供水工程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瓶窑水厂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通过验收,并积极开展黄湖镇青山溪等4条小流域治理。三是开展河道综合整治。两区制定出台了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城区主要河道采用截污、清淤、驳坎、绿化、配水、保洁等手段,其他河道主要采取了清淤、清草的措施,共整治疏浚河道50多条、330多公里、526多万立方米,清除水草100万立方米、垃圾1500多吨,总投资4140万元。同时对部份河道实行定期引配水22.4亿立方,河道两岸进行绿化,并加强河道保洁工作,对主要河道实行全天候保洁,两区内河的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四是加大入城口和道路综合整治力度。萧山区重点整治了城区南大门等3个入城口和萧西路等20条道路,拆除违章建筑332家单位和个人,拆除面积达2万平方米,改善城区市容市貌;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建成了2.3万平方米的城河公园等多个公园和广场。余杭区临平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93.07万平方米;全区新建绿色廊道74公里,总面积365万平方米;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全区共界定生态公益林32.28万亩。五是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综合整治。两区成立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加强督促检查,推进了“禁养”工作的开展,有效控制了农业污染,进一步改善了城乡环境质量。

三、取得的成效

(一)进一步提高了全民的环境意识 我市在巩固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中,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和定向视察,12345市长专线和12369环保投诉热线,群众来信来访,开展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电视电台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公示公告,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工地、环保家庭,生态村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市建设,“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环境法律、法规咨询,环保宣传长廊,环保知识培训班等载体,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参与意识,为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进一步拓展了城市环境管理的机制 在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中,环保部门积极发挥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将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固废、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任务通过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和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目标任务书的形式,分解下达到市20多个部门和10区政府(管委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狠抓落实,起到了“四量拨千斤”的作用,沿伸和扩大了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领域和内涵,形成了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环境保护工作新机制。

(三)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 通过三年的巩固深化“创模”工作,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了较大提高,市区道路基本达到了“序化、绿化、亮化、洁化”,河道基本达到了“河清、水畅、岸绿、景美”,“城中村”问题基本解决,城乡结合部和入城口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空气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优良天数达到了80.27%,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市区内河、运河、西湖水质基本保持稳定。目前我市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 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达到 dB(A),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 %,我市在实现环境功能区达标的同时,城市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都达到或基本达到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要求。

(四)进一步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市在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中,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连续三年都在2%以上。同时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政,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巩固深化“创模”工作,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也改善了城市投资环境、旅游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力。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92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329.71亿元,增长28.2%;外贸出口总额109.5亿元,增长29.2%;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86.12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2776.3万人次。去年底世界银行在《对中国23个城市投资环境调查报告》中将杭州和上海的投资环境并列榜首;今年2月份国内权威机构公布了《(2002—2000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和《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杭州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力分别排列全国内陆城市第6位。

四、经验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抓好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关键 三年来,国家环保总局、省委、省政府、省环保局领导十分关注我市的环保工作,总局解振华局长和多位副局长、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环保局张鸿铭局长多次来杭检查指导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同时,市委、市政府和主要领导都十分重视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坚持把巩固深化“创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市委、市政府召开有关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会议达30多次、制定出台有关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文件达50多个,并在每年初召开的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都作重要讲话,市长与市有关部门和区(县、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签订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或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目标责任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亲临检查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对环保工作也给予极大的关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市人大城建环保工作会议专题听取了环保工作和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汇报,并组织人大代表对环保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市环保部门进行行政执法评议,市人大就我市饮用水源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和立法,市政协全体主席会议和委员会多次专题听取环保工作汇报,对进一步做好我市环保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意见,大力推动了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部门联动是抓好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前提 三年来,市各有关部门和区政府认真落实巩固深化“创模”工作和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市计委、环保、建设、林水、行政执法、城管、交通、公安、房管、园文、工商等部门及各区政府都结合各自职责,积极抓好巩固深化“创模”工作;市宣传、教育、广电、文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加大了巩固深化“创模”、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市经委、国土、农业等部门积极督促矿山和矿产品加工企业关停转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有力推动了我市巩固“创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全民参与是搞好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基础 我市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在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作用,强化了环境宣传。在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开辟了巩固“创模”和环境保护工作专栏或专版,围绕水环境整治、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非典期间医疗固废处理、生态建设等环保中心工作从正反两方面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法》、《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等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在杭州电视台、杭州网通等宣传环保知识。开展了环保辉煌三十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等环保大型宣传活动。巩固开展了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工地、绿色医院、绿色工地、绿色列车、环境教育基地等创建活动。举办了乡镇干部环保培训、绿色工地施工员培训、暑期师资培训等培训班,在市区主要道路、公交车、出租车、候车亭、建筑工地、社区设立环保公益广告牌,从而增强了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形成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开展。

(四)强化执法是搞好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保障 三年来,我市以市“创模”领导小组及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为龙头,以巩固深化“创模”责任制、市“创模”办、市环委会、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等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市巩固深化“创模”和环保工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同时,我市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否决了一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严格控制新污染产生,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建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深入开展环境违法公众有奖举报行动,设立12345市长专线和12369环保投诉执线,“严查、严管、严罚、严处”环境违法行为,保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改善了杭州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过三年努力,我市巩固深化“创模” 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环境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为把杭州2015年建设成为生态市,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实施“环境立市”等五大战略,坚持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团结奋战,扎实工作,努力“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促进杭州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为杭州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篇:泰安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报告

泰安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报告

泰安市人民政府

二OO六年十月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

泰安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旅游城市。

泰安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东经116°20'~117°59',北纬35°38'~36°28'),北依山东省会济南,南临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故里曲阜,东连瓷都淄博,西濒黄河。面积7762平方公里,人口550.78万人,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6个县市区。

一、自然环境

泰安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温同步,雨热同季。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2.9℃。年平均降水量为697毫米。泰安地处鲁中山区的一部分,境内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兼而有之。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雄距市域北部,横跨岱岳区、泰山区和肥城市,向东延伸至莱芜市,面积426平方公里,其中主峰玉皇顶,为山东省内第一高峰,海拔1545米,相对高度1391米,矗立于泰城北面,拔地通天,雄伟壮观。东平湖是市内最大、省内第二大淡水湖,该湖为‚水泊梁山‛的仅存水域,由一级湖和二级湖组成。一级湖水面1.4万公顷,湖底高程36米,是泰安最低点,连同稻屯湖、州城湖的‚三湖‛水面共计1.55万公顷。

二、经济社会

近几年来,泰安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5.66亿元,增幅1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5万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12.3:55.85:31.85。全市工业产值、利税逐年递增,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1.2亿元,财政收支平衡、状况良好,已进入全国百强地级市行列。特别是在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以建设‚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园林绿化为重点,不断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供水、供热、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绿、亮、净、美‛工程,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品位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泰安因泰山而得名,寓国泰民安之意,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历史文化名城。泰山自古被誉为‚五岳独尊‛、‚华夏神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2005年又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十大文明风景区‛。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泰山山体高大,形象雄伟。尤其是南坡,山势陡峻,主峰突兀,山峦叠起,气势非凡,蕴藏着奇、险、秀、幽、奥、旷等自然景观特点。人文景观,其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岱庙是山下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前连通天街,后接盘道,形成山城一体。由此步步登高,渐入佳境,而由‚人间‛进入‚天庭仙界‛。

泰山风景区内,有山峰156座,崖岭138座,名洞72处,奇石72块,溪谷130条,瀑潭64处,名泉72眼,古树名木万余株,寺庙58座,古遗址128处,碑碣1239块,摩崖刻石1277处。主要分布在岱阳、岱顶、岱阴及灵岩。

五、交通优势

移地保护生态和节约资源,努力建设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特别是把城市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全方位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在近几年的工作基础上,2005年,经过认真调研,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决定,全面打响了创模攻坚战役。两年来,我市以‚创模‛为载体,进一步加大环境投入,加快环境建设,强化环境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28项指标已基本完成,初步走上了环境与经济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良好态势。

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好的规划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创建伊始,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就对编制‚创模‛规划提出明确要求。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在广泛调研、搜集资料、专家指导、反复修改的基础上,编制了泰安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并于2005年8月24日通过了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规划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标准,紧紧围绕泰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兼顾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已有的社会、经济、环境规划的关系,以推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突出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主线,确定到2005年,基本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

模‛技术核查,在充分肯定我市创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强化‚创模‛工作的意见。为落实省专家组的意见和要求,我市于2006年10月11日召开了全市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攻坚阶段动员大会,市各大班子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市直所有部门、单位、企业及省以上驻泰单位参加了会议,市政府与各责任部门和企业签定了《创模攻坚任务责任书》,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市民迅速行动起来,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决战决胜的勇气、求真务实的作风,继续做好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各项工作,举全市之力,打好‚创模‛攻坚战。

二是强化督察,严格考核。建立了联席会议、督查制度,市政府将创模列入了政务督察内容,定期督察,及时通报。市创模办加强督促检查,及时编发创模工作简报,印发创模责任书进度情况通报,对行动迟缓的单位下发督办单,对工作不积极的给予通报批评和媒体曝光。制定了创模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没有按期完成目标任务、影响‚创模‛目标如期实现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三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经营城市理念,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推进投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吸引各类资金投入环境保护

围绕实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泰安市实施了‚蓝天、碧水、宁静、洁静、生态、升级、细胞‛等七项工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集中攻坚,重点突破,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一是实施‚蓝天‛工程。为治理燃煤污染,自2004年起,开展了泰城燃煤炉灶专项治理工作,推广集中供热和使用清洁能源,淘汰、改造了泰城所有4吨以下的燃煤炉灶近千台。不断扩大烟尘控制区范围,2005年新建烟尘控制区30.5平方公里,使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加强了烟控区内炉窑灶的监督管理,严查冒黑烟现象。投资6.5亿元,先后建成了华艺热电、鲁邦大河热电、东城热电等集中供热企业,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率。投资5500余万元进行天燃气工程建设,市区内天然气供气管网达424公里,日供气10万余立方米。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停止了摩托车挂牌,强制淘汰过期服役车辆,督促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动车安装使用尾气净化装臵,推广使用燃气汽车,市区天然气公交车、出租车已达1000多辆。建成了两套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并实现了空气24小时自动监测。自2002年6月5日起对外发布空气质量日报,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发布空气质量预报。

二是实施‚碧水‛工程。为达到创模要求的水环境功能区标准,加快了 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投资1800多万元,实

0业的噪声管理,使区域环境噪声保持在58分贝以下,有效地减少了噪声扰民。每年中、高考期间,城管执法、环保、公安、建设、工商、文化、教育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高考期间环境噪声监督管理工作的通告》,制定详细实施方案,组织集中整治行动,加大城区环境噪声整治力度,为广大考生和市民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四是实施‚洁净‛工程。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全面完善城市垃圾处理系统,设计处理能力800吨/日、投资2亿元的新垃圾处理场已经开工,一个月内即可完成填埋场建设,对原垃圾处理场实行了渗滤液收集及处理等环保措施。同时,大力推广生活垃圾袋装收集、分类收集和密闭运输,全面改善市区卫生状况,巩固提高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积极做好医疗废物集中处臵工作,加强对全市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运送、处臵活动的统一监管,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基本实现集中处臵。美因固废处理中心已落实资金并制定技改方案,近期实施。

五是实施‚生态‛工程。以构建区域绿色生态体系为目标,积极开展荒山造林,加快山区绿化,近两年增加山丘荒地造林面积4万亩。加快了农田林网建设,加大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各类生态公益林地保护力度,积极搞好被破坏山体的生态修复。加快生态景观建设,实施了道路绿化、公共绿地、2确定为全省两个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县之一。

七是实施‚细胞‛工程。为夯实创建工作基础,增强社会各阶层的环境意识,积极开展了 ‚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及‚环境友好企业‛的创建活动,全市已建成省、市级‚绿色学校‛93个,‚绿色社区‛19个,‚环境优美乡镇‛11个,‚环境友好企业‛6个,东平县东平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

四、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过程中,我市立足泰安实际,结合城市特色,突出创建亮点,不断创新工作,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彰显模范作用。

1、依托泰山,努力构建山城一体的生态城市。泰安依山而建,是一座山城一体的城市。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过程中,立足‚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泰山为依托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园林旅游城市‛ 这一定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群众;生态为本、遵循自然;地域为本、体现泰山‛的原则,对山城进行了高标准建设整治,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使古老的泰山与现代化的城市交相辉映、和谐统一,成为泰安创模的一大亮点。2003

4加强了地瓜淀粉加工厂(点)的治理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关闭辖区内154处地瓜淀粉生产厂(点)。为防止污染反弹,我市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了监督检查。市政府将组织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形成一种制度,常年坚持,明查暗访相结合,多部门联合执法,市、县两级齐抓共管,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有效促进了各污染企业的稳定达标排放,制止了‚十五‛土小企业的死灰复燃,确保了环境质量稳定提高。

3、高点起步,全力推行循环经济。全市以生态市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力地推动了节能降耗和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增长,改善了环境质量。清洁生产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关键一环,通过审核的企业中,10家企业获A级证书,11家获得B级证书,1家获C级证书。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每年可减少废水排放500万吨,减少COD排放300吨,减少SO2排放2000吨,可为企业创造效益近6000多万元。新汶矿业集团翟镇矿成为全国煤炭系统第二家、全省煤炭系统第一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煤炭企业。肥城的循环经济正逐步形成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以及整个社会的大循环,肥城泰山焦化有限公司富余煤气收集后的煤气被送到了石横特钢公司用作炼钢用的燃料,炼钢产生的废钢又被泰利铸钢厂精炼后用来生产大型铸钢机械。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联合及资源共享,为废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形成了产业循环链。肥城矿区建成

6人工湿地修复与建设工程3万亩,计划投资360万元;三是旧县乡东平湖出口人工湿地工程,计划投资997.05万元,建设人工湿地2000亩,今年开工建设,2007年底建设完成。三大人工湿地工程的建设将对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东平湖生物多样性、改善东平湖生态环境,控制面源污染,保证东平湖的水质,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

5、确保安全,让群众喝上放心的水。确保饮用水安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内容之一。黄前水库是泰城一个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为确保安全,市政府编制实施了《黄前水库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出台了《泰安市黄前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对库区实行封闭管理,严格控制水上养殖和旅游活动,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严禁在水源地上游建设有污染的项目,组织人员对黄前水库周围污染源进行了摸底,建立了污染源管理档案,制定了监督检查制度,水库周围企业制定了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大了对饮用水源地的监督检查和水质监测力度,保障了我市生产、生活用水的安全。为保障汶河沿岸群众身体健康,解决沿汶群众吃水问题,投入9600多万元,实施了沿汶群众饮水工程,汶河两岸275个村、40.1万农村群众全部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第三部分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效

二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城市经济实力增强。2003~2005年,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率分别为14.1%、15.5%和16.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2005年,全市GDP达85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5.2亿元,比上年增长5.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7.9亿元,比上年增长2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12.3:55.85:31.8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37元,比上年增长16.4%,农民人均纯收入4124元,比上年增长11.8%。

三是泰山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生态实现良性循环。围绕泰山保护、管理世界遗产、优化景区旅游环境、实现泰山风景名胜资源的永续利用这一总体目标,我市努力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突出加强泰山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构筑自然生态、人工生态系统,2005年建成了省级自然保护区,景区自然生态保护体系初步建成,大中型水库和防护林等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得到进一步巩固。泰山国家森林公园先后被授予‚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示范森林公园‛、‚国家级文明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卫生山、文明山、安全山‛、‚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之首、‚全国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0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我市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大决策。我们将在上级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动员全市人民奋发拼搏,为实现建设‚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的奋斗目标,把我市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城市而努力奋斗。

新闻来源:国家环保总局

第三篇: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志丹县水利工作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

模范城市实施方案

县水利水土保持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推动富裕志丹、生态志丹、和谐志丹的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全县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的工作部署,结合我队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富裕志丹、生态志丹、和谐志丹的宏伟目标,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的要求,以创模为抓手,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资源及环境条件,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把志丹县城建成建成社会文明昌盛、经济快速发展、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洁净、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便捷的现代化城市。

总体目标:从提出创模目标起到2009年,全面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标准,力争在2010年通过国家的考核 1

验收。

二、主要内容

对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结合我队实际,要重点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扬尘污染,促进空气质量全面持续提升。严格执行水利建筑施工制度,深入开展施工污染整治活动,为市民营造清净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单位工作环境的绿化工作。

(二)加强水源保护工作,大力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改善农村饮水用水条件。增强农村群众水源保护意识。对于集中供水工程要加强水源地的管护,对于分散供水工程,做好供水工程的清洁工作,切实保障群众饮水用水安全。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部署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1月)。制定《志丹县水利工作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成立创模工作领导小组。

(二)宣传动员阶段(2008年12月)。召开创模工作动员大会,制定创模宣传提纲,开展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按照《国家创建环保模范城市规划编制指南》要求,分解落实任务。根据责任情况制定创建工作计划,落实创建工作措施,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环保专项治理,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四)自查验收阶段(2010年1月—2010年6月)。完成创模考核工作,对照国家标准进行自查自纠和整改。

(五)申报验收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2月)。完成创模工作档案资料的收集汇总工作,做好迎接检查的准备工作,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县政府统一部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定任务,抢进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宣传发动,积极参与。加大创模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使创建活动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心环境,全民参与环保,倡导绿色文明,争当环保模范市民,争创环保模范城市”的氛围,积极参与创建工作。

(三)强化督查,严格奖惩。加强创模调度检查,定期对创模任务分工落实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志丹县水利工作队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五日

志丹县水利工作队

关于成立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县水利水土保持局:

为了夯实责任,全面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按照县、局统一安排部署,经队伍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志丹县水利工作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现将组成人员通知如下:

组长:刘进忠志丹县水利工作队队长

副组长:白光苗志丹县水利工作队副队长常杰志丹县水利工作队副队长 成员:鲁丽丽

安志成谢海前

白江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水利队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志丹县水利工作队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五日

第四篇: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

为积极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把我区建设成为社会文明昌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洁净,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便捷的现代化旅游城市,根据区委、区政府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总体目标,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方法》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弘扬绿色和谐的生态文化,不断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点面结合,综合整治,全面达标,巩固提高的原则,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二、总体目标

为把丽江古城建设成为经济跨越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质量优良、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洁净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作出司法行政部门应有的贡献。

三、工作措施

1、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局党支部书记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领导小组,严格考核指标责任制。对照区委、区政府《实施方案》的要求,将各项工作考核指标逐项分解落实到专人,明确标准要求、完成时限,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贯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做到精力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大力宣传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法律六进”、全国“12〃4”普法宣传日等普法宣传契机,认真搞好各类推动创建工作的公益活动,大力宣传低碳节能减排、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处置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宣传,以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努力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和工作合力,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民参与。

第五篇:重庆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重庆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工作简报

2010年第15期(总第15期)

重庆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9月26日

★重庆市创模领导小组办公室赴环保部汇报创模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洪华视察创模工作

★市政府副秘书长欧顺清召开专题会研究创模工作机制 ★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国正率队检查调研创模工作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专题报告会在市委党校举行 ★重庆市召开创模宣传教育工作调度会 ★重庆市创模八大系列工程取得初步进展

物监管、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污水厂污泥和垃圾渗滤液处臵等重点工程项目,着力抓好创模难点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洪华视察创模工作

以“重庆环保世纪行”为契机,9月10日—1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洪华视察部分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情况。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重庆环保世纪行”主任王洪华一行视察了江北区铁山坪太平冲养猪场取缔、观鸿大道环境综合整治、观音桥桃源社区创模宣传活动等现场,江北区今年已取缔关停次级河流流域内57家“三无”企业、164家畜禽养殖场(户),减少牲畜2万头。视察了沙坪坝区歌乐山三百梯污水处理站、怡欣村污水处理站、市七中环境污染整治百日行动餐饮油烟污染整治、香蕉园村梁滩河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现场,沙坪坝区通过整治流域内500多户养鸭户,取缔鸭子1500万只;视察了渝中区工地扬尘污染控制、餐饮油烟治理以及创模宣传工作等现场,渝中区通过群众满意度提升项目,今年率先启动创建市级环保模范区。

王洪华副主任肯定了各区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同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务必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创模工作,为民生改善作出新贡献。市人大城环委主任姚代云,市创模办副主任、市环保局局长曹光辉,相关新闻媒体参加了本次活动。

点工作,尽快细化方案,推进工程建设。刘国正副秘书长要求,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大力推进创模工程;二要严格按照目标任务,抓紧分解落实,细化实施方案,强化考核工作。

调研组在听取了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创模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后,市创模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环保局局长曹光辉指出,次级河流综合整治是创模控制性工程,建议要细化实施方案,建立协调机制,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刘国正副秘书长要求,一是要建立次级河流综合整治信息通报机制,及时解决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要成立次级河流综合整治专项工作组,落实专人负责工程推进;三是市发展改革委要会同市监察局、市环保局、市政府督查室等做好次级河流综合整治督查工作,督促区县政府落实配套资金,加快实施工程项目。

检查调研组听取了南岸区创模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南岸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宝亚出席会议。市创模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国正和市环保局局长曹光辉对南岸区创模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加强创模宣传,提升市民创模知晓度和环保认知度,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创模;二是分解细化任务,落实责任主体,确保创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制定创模工作推进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形成沟通及时、配合默契、运转有序的良好工作格局;四是重点加强创模工作综合协调、督查督办、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人员力量;五是对照创模差距,加大工作力度,抓实各项工作,把创模工作作为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南岸的

重庆市召开创模宣传教育工作调度会

9月21日,重庆市召开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宣传教育工作调度会。市环保局副局长张智奎主持会议并通报了全市创模宣教工作开展情况,主城各区党委宣传部,市教委、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广电集团(总台)汇报了创模宣教工作开展情况。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周波肯定了主城各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创模宣教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当前创模宣教工作存在的的不足和差距,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市民对创模的认知度、参与度。二是注重各种宣传形式的平衡和深入推进。三是强化网络宣传,用“网言网语”的方式传播创模。四是进一步加强公众创模宣传教育互动、创模效果对比体验式参与、舆论监督等三方面工作。五是进一步强化市创模宣传教育组的统筹、协调、牵头和服务工作,确保全市创模宣传教育工作上下联动、步调一致、各有特色,全力以赴完成创模宣教目标任务。

重庆市创模八大系列工程取得初步进展

1.环保优化发展系列工程。《重庆市主城区及影响区招商引(选)资产业指导意见》、《重庆市主城区及影响区产业结构调整

臵,铜罐驿提水工程已通水,丰岩水库主体工程已完工并完成初期试验性蓄水,解决了15万人饮水困难。

4.基础设施建设系列工程。主城区污水处理量达到2.5亿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了93%;主城各区完成污水三级管网建设39公里;唐家沱污泥干化项目已完成。鸡冠石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正在进行土建施工,已累计完成投资10558万元;西永污水处理厂正在调试,累计完成投资12534万元。璧山危废处臵场已完成处臵场周边征地拆迁范围的勘界工作。完成森林工程项目17个,43条主干道栽植大树2万株,完成绿化面积为22.9万平方米。重庆天志环保危废处臵场已建成投运。

5.企业环保达标系列工程。制定了主城区主要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饮用水源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对超标排放企业下达限期治理通知,督促重点工业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主城区18家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安装出水自动监控设施;主城区37家国控重点企业排污状况已与市环保局监控中心联网运行。

6.创模能力建设系列工程。制定了市级和区级环境监察、监测、信息及宣教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完成市政府危化品环境污染应急救援队和环境应急服务队的组建和挂牌工作。聘请创模环保义务监督员100名,推进市—区—街镇三级环保监管网络建设。

7.城乡环境整治系列工程。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卫生创建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通知》,开展卫生创建暨城乡环境卫生

还需要专项推进和重点突破,才能按期完成2010年的目标任务。

创模小知识

创模指标实施细则

(十三)第四部分

环境建设考核指标

四、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

(一)指标解释和计算公式

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特指城市地区清洁能源使用量与城市地区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之比。能源使用量均按标煤计。计算公式和操作解释见“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

地级以上城市考核的“清洁能源”指除煤炭和重油以外的能源。该指标考核上一的结果。

县级市考核的“清洁能源”按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划分高污染燃料的规定”的界定。其“清洁能源使用率”是指:城市辖区内所有燃烧设备(锅炉、窑炉、茶炉、大灶)使用清洁能源的台眼数占燃烧设备总数的比例。该指标考核当的结果。

(二)数据来源

城市统计、计划及经济综合管理、供电、燃料等能源部门。

(三)考核要求

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50%。

下载杭州市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报告[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杭州市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报告[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倡议书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倡议书 尊敬的广大新昌街道居民们: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事关千家万户,事关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创建活动的主力军。做好“创......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方案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方案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是完善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是加强三个......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是遵循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取得成效的典型,是我国城市21世纪初期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最高荣誉。国家环境保护模范......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福人民的“民心工程”。按照上级创建工作要求,我校成立了“创模”领导小组,并制定了《......

    东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

    东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 简报 第141期东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11月25日 本期导读: 实施污染减排推进“创模”工作 实施污染减排推......

    4-潮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潮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工作简报 2010年 第5期 (总第17期)潮州市创模办2010年5月28日 本 期 要 目 ● 我市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已累计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81.5%......

    东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

    东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 简报 第66期东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10月15日 本期导读: 我市成功举行首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喜迎十......

    关于印发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精)

    附件: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宣传口号 1、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2、企业求发展,环保须先行 3、蓝天碧水你我他,创模成功靠大家 4、环保事业连万家,保护环境你我他 5、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