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4 06:4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玲玲的画》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第一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新都小心 陈峰联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于是,静下心来备课……以下几点是自认为课堂中的骄傲。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其次,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课时,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应做写字的具体指导。

掩卷深思,这次授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著,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徜徉于语文课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丽,自己是那样地痴迷,那么,就让自己带着这些启示、这些今后教学中宝贵的财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第二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玲玲的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

《玲玲的画》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课文,不仅是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其实对我们成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他通过玲玲妙笔生花的画画过程,来告诉我们其实事情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肯动脑筋,还是有解决的方法,还是能够把他变好的。他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把坏事变成好事。但是由于我的准备不够充分,对教案不够熟悉,以至于在上课的时候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教学不够扎实,知识点没有落实。

1、在进行“玲”字的教学时,字音没有落实。“玲玲”应该读轻声,后鼻音,也没有进行指导,只是一读而过,不够扎实。在进行“玲”字的拓展时,“领、零、铃、岭……”等字是以字的形式出现,而不是词的形式,这对学生来说印象不够深刻。在进行积累读的时候也出现了字音读不准的情况。如果说此时以词语的形式出现,对学生的印象应该比较深刻,也有利于学生对形近字的积累。

2、在进行词语检查时,对难读字音及多音字落实不够到位。我的词句检查是分两步走的,第一部是词语。但在ppt出示词语时,我给生字全部注上了拼音,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已经没有必要,只需要将重点字音予以指导标注即可,但我只是一带而过,并未重点指出。比如说“催促”两个都是平舌音,学生在读的时候已经出现问题,但我并没有领着全班将其落实,只是稍加纠正,这是不够的。其次是对多音字“脏”的教学,也不够落实,还是ppt的问题,没有以词语的形式出现。而形近字“叭”和“趴”进行比较教学时没有将他们的意思与偏旁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学不够到位,学生印象不够深刻,知识点难以掌握。

二、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1、指导第一小节朗读时,叫了几个学生读,但这几个学生的朗读并没有将玲玲满意的心情读出来。而我并没有进行示范或指正,只是草草带过,可以说指导不到位。如果在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情况教师进行一下范读,突出重音,学生再进行朗读,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有效果,而不是走过场。语文学习最忌走过场,要的是扎扎实实的教学。

2、除了第一小节朗读指导不到位外,对第四小节、第八小结的朗读指导都是有所欠缺,不够到位的。第四小节因为玲玲的着急、伤心“哇地哭了起来”这种伤心、着急的心情学生没能很好地读出来。第八小节中“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这句话中玲玲失而复得的高兴心情都没能指导到位。其实知道不到位的原因就在于我着急将课文上下去,不肯花时间在学生的朗读指导上。为上课而上课,还是没有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这是新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也不例外。只有真正脱离了教案,做到位学生而上课才能真正地上好课。只有做到认真、扎实才会有进步。不光是我会进步,学生也同样会进步。

三、对学生的点评不够准确,评价语不够恰当。

1、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不到位。朗读不好,不好在哪里没有明确点出来,这样的评价是不利于学生朗读的进步,也会造成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比如说在进行第四小节的朗读评价时,一个学生读得并不好,没有将玲玲伤心着急的心情读出来,我只是说:“你读得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这样的点评是不负责任的,不错不错在哪里,如果还有提升的空间,那么又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2、同样如此,在最后的总结,讲故事的环节,我的点评也同样不到。学生在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时,语言不够简洁,出现了读课文的情况。我对他的评价是“讲得不够简洁,能不能再简短点”。但是什么地方应该简短,什么地方说得太多了没有明确指出,这对下一个学生的概括没能起到任何帮助。所以下一个学生在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时,仍然犯了跟第一个学生一样的错误,概括不简洁。这就是我的点评不到位、不准确造成的。因为二年级的学生辨别能力、自我感知能力还不强,所以需要老师的点播。如果教师的点播不准确到位,是不利于学生的改进的。

3、点评的评价语不够丰富,太普通,这说明我的课堂应变能力还不够,仍需锻炼。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反思,希望通过这些反思能对自己有所帮助,在以后在教学中尽量不出现相同的错误,慢慢进步,上出扎扎实实的语文课。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2

《玲玲的画》一课,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那如何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文章的语言训练点挖在何处呢?我怎么才能站在语文这块基石上,让学生明白“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呢?我针对学生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人物心理描写:

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玲玲三幅画的句子体会玲玲的心情。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在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此刻玲玲的心情。课堂上自我感觉这部分落得很实,学生真正明白玲玲的心理变化,效果很好。

二、抓朗读,读中指导感情。

上课开始,我直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采用开火车朗读课文,因为这课内容简单,没有难读的句子,所以直接检查朗读,节省时间训练说话。在学生开火车读课文时,我就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如“爸爸催玲玲睡觉的句子,爸爸对玲玲说话的句子”。我都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字,我也及时纠正,如“叭----趴”学生把这两个字读错,立即板书在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只是当时处理时教师没有落实,今后注意。

三、抓说话训练,为写话奠定基础。

本节课我在多处进行说话训练。如在体会“端详”这个词语时,课堂上我随机叫学生说一句话,虽然学生在造句时有点难度,但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能说造几个句子,只要坚持学生在准确用词上就会有进步。

当学生体会玲玲把弄脏的画画了一只小花狗,此刻高兴的心情时,我设计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补充句子,训练学生想象空间,训练说话。

学生了解了爸爸和玲玲的为人时,我又设计了你此刻想对爸爸和玲玲说些什么,训练说话,进行教育。只要能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机会,我都不会放过,相信学生在训练中说话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写话能力也能提高。由于时间没有安排好,因此没有进行写的训练,以后要把写的内容安排在课内。

四、抓拓展。

本节课课堂容量很大,理解完课文,又指导四个生字,我还进行了拓展,虽然拓展安排时间有点紧,但我已经开始进行尝试,进行语文主题学习,相信今后我会不断改进,合理安排时间。

虽然本节课按计划完成任务,但有些地方落得不实,教师的话过多,时常重复学生的话,教学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起来的。

我本着以读为主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带学生走进文本。

1、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不是很强,我们就把本课的主要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在课件上这样学生就知道从什么地方去说、该怎么去说,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2、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玲玲从中明白的道理。找出来后自己读、汇报读、比赛读。用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3、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找坏事是什么好事又是什么?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通过对坏事和好事的理解,来进一步的感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4、再次读这个道理时,学生对这句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就能读出一定的哲理意味。在老师总结时,有两个字正好是本文的生字,因为二年级的学生还得以识字为主,所以我在板书“脑筋”俩字时,做了一下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学习了生字一举两得。

5、下面就该通过读对话走入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从文中找出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先汇报玲玲的话,通过指导“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和“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来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我先是指名读,在学生读时相机指导,齐读时我加了一些提示语,比如说第一句我就说“玲玲高兴地说”有了提示语的铺垫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读好了这句话。第二句话时,我就很伤心的说,“玲玲的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说”学生立刻就进入的角色。读爸爸的话时,我对学生读进行点评,你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爸爸,你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爸爸,从中体会到爸爸的启发对玲玲的成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的爸爸的话从中又更深一步的体会到文中的道理。最后再来整体感知课文,在小组内分角色读、小组与小组比赛读、大组与大组比赛读。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激起学生想把这个故事讲下来的欲望。从而达到学为用的目的。

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我从文中又拓展到课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坏事变好事的的事?学生说了很多自己的一些生活小事。说的很好。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3

现代媒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合理运用媒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帮助学生求知、悟情、启智;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在教学《玲玲的画》时,用多媒体串连各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的衔接自然流畅。整个课堂给人浑然一体感觉。这是这堂课中感到最满意的地方。所以我以后要常用媒体串连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读书方法,是最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读书方法。我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所以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读来进行的。同时,我还努力从孩子自己感悟文章意蕴出发,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引导孩子去感悟人物情感,发现坏事变好事的窃门。

为此,我安排了六个“读”的环节:

①自读,感知文本。

②选读,读出兴趣。

③跟读,读出节奏。

④练读,读出方法。

⑤分角色读,读出体会。

⑥齐读,读出语气。正因为读的充分,读的透彻,文中的难点才能水到渠成地得以解决,文中的道理才能在学生心中扎根,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亮点之处,必有失误之所。思考许久,觉得最大失误就是:注重了学生的生成,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以致于,忘记在课堂结束时运用归纳性描述对学生的学习作一番回顾,把所学的知识,所领悟的道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4

《玲玲的画》是一篇内容比较浅显,而且篇幅较短的文章。作者想借由玲玲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如果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这让我想起了《塞翁失马》的故事。于是我就由《塞翁失马》的故事,引出了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我一般在一单元开始或结束都会让学生阅读单元导读,因为单元导读常常很明确地告诉孩子们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为中高年级孩子的学习打下基础)。

再利用单元导读,引入本课的学习。虽然看起来饶了一个弯,但结果在实际的课堂上却为孩子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对于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打下了基础。那么情感目标达成顺利,我就把接下来的重点放在了句式训练和分角色朗读上。这样一来夯实了语言的训练,使课堂就显得更有实效了。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5

在二年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而下册统计这一课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

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课伊始,我借由2008北京奥运的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引出书中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参加了那些项目的比赛?”指名学生回答。接着提问:“通过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最后引入课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统计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想知道的问题不同,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进行统计”接着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引出通过合计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统计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重点让学生交流: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在教学习题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将一些形状颜色都不相同的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收集、整理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清晰的了解图形的情况,从而确定分类的标准,准确的将图形进行分类统计。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总体来说这节课算是完整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但是仍然出了一些纰漏: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玲”字及词语“楼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品词析句,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白衬衣、绣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习字

1、(出示一件被钩破的衬衣)同学们,昨天李老师在做家务的时候不小心把衣服给钩破了。这是李老师最心爱的一件衬衣,可是现在不能穿了。谁能想个好办法,让李老师重新穿上这件漂亮的衣服?(学生反馈。预设:在钩破的地方绣上一朵图案。)

2、(贴上绣花)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看,在钩破的地方缝上绣花,这件衬衣似乎比原来更漂亮了。从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得也是这个道理。(出示课题)谁来读读课题?

4、“玲”字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谁来读读?读得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导读准后鼻音)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5、齐读课题。“玲”字还是要本课要书写的生字,谁来教教大家该怎么写?(指导书写“玲”。)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己想办法认记生字。

2、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谁来提醒下大家?(正音)

3、(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老师给这些生字都找了个朋友,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吧!(自由认读、全班齐读。)

4、(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不带拼音的词语你们认识吗?(分男女读、开火车读。)

5、为了奖励同学们读得好,老师特意为你们找来了课文的动画,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仔细倾听。

6、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通句子。

7、指名分段朗读,反馈、正音。

8、全班齐读。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㈠玲玲为什么哇地哭了起来?

㈡玲玲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她是得到谁的启示?

㈢最后的结果如何?

2、师生交流、反馈:

㈠玲玲为什么哇地哭了起来?

①指名回答。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③理解词语“端详”(可以换成哪个词?哪个更好?)

④配动作表演“满意地端详”。(板书:漂亮、弄脏;满意、着急)

㈡玲玲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她是得到谁的启示?

①指名回答。(板书:开动脑筋、画上小花狗)

②对比两张“画”,学生谈谈感受。

③指名朗读爸爸说的话。

④这里的坏事指什么?

⑤指导朗读爸爸的话。(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

⑥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从爸爸的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㈢最后的结果如何?

①全班回答。

②板书:满意、得奖。

四、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么解决困难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板书:遇到困难,善于思考,坏事变好事。)

3、欣赏“名人名言”

五、指导书写“楼、梯”

1、(出示生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指导书写。(“楼”字右半部,“女”的横画要长。)

【板书设计】

玲 → 满意 → 着急 → 开动脑筋 →满意 遇到困难

玲 善于思考的 坏事变好事

画 → 漂亮 → 弄脏 → 画上小花狗 →得奖

【教学反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己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迹,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这样,劣势也能转变为优势。遇到不如意的事,要以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思索、铭记爸爸简短语句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换词、出示单个生字等形式,采用指名读、开火车,分男女等方式来学习本课生字,达到了很好的识字效果。通过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指导重点句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坏事变好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每个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从中领悟本课蕴含的深刻道理。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7

《玲玲的画》这一堂课内容简单,道理明确,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修改了画,并且使画看上去更好了。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优点,但不足的地方更多。

优点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普通话标准、语言富有情感、教姿教态自然等,这些都是之前在学校就已经打好的基础,并不是我能够一直啃下去的“老本”。

比起这屈指可数的优点,更多的是不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注重教学环节

在教学时,我太多过于注重教学的进度,一直往前面走,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学生是不是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有没有跟上我的思路,有没有跟着我从一个环节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到最后,只有几个学生跟着我思考,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走神、发呆。

二、不会组织学生,课堂的纪律不好

虽然有老师告诉我说,纪律好了很多,但还是不够,我不会组织学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知道怎么把他们放飞的思想收拢,心思收回到课堂,课上有一个说拟声词的环节,学生们说出了很多,课堂一下就活跃了,之后我就收不回来了,只能干巴巴的喊口令,强制收回来一小部分,有些孩子的精神还是处于这个环节,只是没有讲出来,这样一来,课堂的听课率自然很低。

三、不会发现课堂闪光点,联系实际不足

课后评课时,廖老师和张主任说课堂上课件上面出现错误,我立马能够改正,而不是说老师课后再改,做得很好,但是没有抓住这一个闪光点,继续点明课文的道理——坏事变好事。经过两位老师的指点,我才恍然大悟,是啊,还可以这么处理的。

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应该要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少说,没有用的不说,学生不理解的不说。这一课我说的太多,很少让学生自己说,甚至于联系实际时,都没有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完,匆匆结束。

四、朗读不够,板书不严谨

平时学生的朗读拖音现象严重,老师读得好,不知道怎么让孩子们学习。周丽老师给了我建议:平时朗读一拖音就停,多放一放朗读的音频,给课文打拍子,有节奏就会好很多,朗读之后老师的评价语也要到位,指明读的哪里好,其他孩子就会模仿。板书不严谨,不足,无法看出课文的过程,字迹不工整,需要多多练习。

今后,要培养学生们听、说、读、写得到能力;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在每一堂课中间练习自己组织学生,吸引注意,收回学生思维的能力、经验,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生为本,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8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生动曲折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被水彩笔弄脏了,伤心的玲玲在爸爸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最后整幅画变得更加漂亮了。

识字部分,我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多种识字方式,让学生记忆生字。同时利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巩固识字。学生整体掌握还不错。

在本文中,玲玲的情感变化是线索,而爸爸富有哲理的话点明了整篇课文的主题,“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这也是本文的难点。很多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但是不能联系实际,不能举出相似的实际的生活例子。于是,我设计通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小故事来帮助孩子理解,让他们明白坏事有时候也可能是好事,引导学生要乐观面对一些问题。让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说一说自己周围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加深他们对爸爸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的道理。

这篇课文讲述的道理,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不仅是为了加深理解,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亦是如此,不仅要学会,更要会用。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9

《玲玲的画》,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墨渍,玲玲才获得了思维飞跃的契机,最后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是一堂由新桥小学陈忠钰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也是一堂属于学生的语文课,这既是一个打破定向思维的教学流程,也是一例教师与学生均获得成功的大胆尝试。

一次并不陌生的“初遇”

“聪明的小眼睛看过来,我姓陈,小朋友叫我什么呢?”孩子们齐声回答:“陈老师!”“能不能甜甜的叫一声呀?”“陈—老—师!”正式开课前,素未谋面的师生们营造了和谐的气氛。“平时是怎么表扬自己的?”“嘿嘿,我真棒!”小朋友齐声回答。“再加上一声‘ye’!”“嘿嘿,我真棒‘ye’!”哈哈,顿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一个贯穿始终的提问“孩子们,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把课文的主角玲玲叫得特别响亮。“读了‘玲玲的画’这个题目,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呢?”

教师用一个问题作为了这节语文课的开场白。他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一大堆充满想象的解释,正式启动了这堂课学生们的大脑。

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有意将这个提问贯穿着,要么做预备铺垫,要么设置理解思路迂回揭示谜底,要么让学生自主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本来稍显零乱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一个问题而得到了意识上的统一,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老师讲课思路也非常清晰。

一批核心关键的部件教师提出了关于课文的理解的问题,却没有盲目求快解决。这节语文课,教师依然从分自然段、识字等基本环节入手,但在划分段落和识字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

没有用教师的权威,去确定到底有多少个自然段,而是将权力“下放”给学生,由他们来商量确定,最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识字环节,同桌之间进行互动,调动了孩子朗读的兴趣,超越了一般教学模式下的效果,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提高认知难度,以及将刚学会的书面语(如“端详”),及时运用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咱们看看玲玲的这幅画,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请你仔细端详端详”)。这些施教的小细节,及时巩固了初学的生字。探究用形状相似的字来记忆的方法,既达到掌握生字的效果,还辨析了易错的字类,可谓一举两得。对“趴”等动词的强调,直接为理解课文做了充分准备。

一次无法删减的模仿除了对动词的探究,对重点词汇的解读外,教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情景,模仿“玲玲”的语气,读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来。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他学生又成为模仿者的评判人,到底是不是读出了课文中人物焦急、疑惑、茅塞顿开和高兴的语气,不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认真倾听的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之间也形成了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评价,事实上是走向了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教师将探究、评判的权力和标准交给学生,却掌握着理解的节奏和思路,提高了课堂效率,将全班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如何理解课文这一基本教学要求上。

一场不能止步的变革尽管教师在这节语文课的课堂组织和课前准备上下了很大工夫,但我觉得上好这堂语文课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这篇课文的起因是,画被弄脏,却又来不及画,结果则是获得了一等奖。如何将坏事变为了好事?其经过是,得到父亲的提示,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这个转变的过程十分重要,这个过程,学生应该自己去细细体会,最终得出,只要积极动脑思考,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

结合低年级书写任务较轻的实际,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多尝试书写,以培养学生独立写字的能力和信心。课文理解固然重要,但给孩子书写记忆生字的时间应更加充足,更应在课堂中得到突出。

1、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现在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将多媒体使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我已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内在含义,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3、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学的痕迹比较浓。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0

我在教学《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时,抓住主线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难过、着急——满意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老师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般明了。

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跟“读——多形式的悟——再带着感受读”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了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其实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1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

2、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写、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但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还需拓宽,教师在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整个课堂还是有“牵”的感觉,需加油!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2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于是,静下心来备课……以下几点是自认为课堂中的骄傲。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其次,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

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课时,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应做写字的具体指导。掩卷深思,这次授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着,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徜徉于语文课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丽,自己是那样地痴迷,那么,就让自己带着这些启示、这些今后教学中宝贵的财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3

课前预设了教学思路,以“读为本,写为辅”。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基础过关100%。从上课的情况,学生基本上能跟上本人的教学步子。特别是在读的形式上,多样式,而且落实处,字字句句不放过,因为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具有统领单元知识点的代表意义。

尤其是文中爸爸的话(见教材),是作者构思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有较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时,不需要谈得多深,主要是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突破难点。(例子略)

通过学生生活实际突破难点,为本课德育思想教育方面作了更进的升华。为叙事性文章有一显目的层面,学完本课,从学生作业看,阅读有明显的提高。也就是说,语文在指导读的过程中,也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适当或是必要的点拨知识性的东西。从关键字词入手,体会句意,文意,小结自然段内容,从造句入手或联系上下文读解词意。能在理解文中爸爸的话的基础上举例说说,这是本人在本课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重点,也是本人对语文教学的习惯。学文不会说文,不会用文、写文,就不叫学语文。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写写读收笔记。(低年级可以说说),能写最好,哪怕一句话也好,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种突破。文字科目不同于数学,没有扎实的积累,是难以达到课外延伸的,本人认为本课能结合生活实际写是最理想的。(我班学生已达到这个层面了,每个学生能写,而且还不错。)

至于基础,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二年级学生已经有识字、写字的能力了。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只是特殊的字,需要点拨。根据近期,本人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做到有选择性的指导,没有篇篇概全,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的提高。利用教材外的拓展,提高识字量。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模式,但一定有老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创意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材施教。只有学生感到快乐时才能乐学,教师也才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

扩展阅读:玲玲的画

玲玲得意的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着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以下就去睡。”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吧的一下掉到了地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怎么了,孩子?”爸爸防下报纸问。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好事。”

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4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深钻教材后,我在教学时的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课文内容就拨云见日明朗了起来。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上课伊始,让孩子们看情景课堂理清线索,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分角色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心情变化的句子)、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写、背爸爸的话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这里的“坏事”“好事”分别指什么?坏事变成好事的关键是什么?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也遇到像玲玲一样糟糕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不足之处是启发学生弄清道理后应进行生活中动脑方面的拓展。在指导朗读上,还有所欠缺,应该叫学生体会一下爸爸催促玲玲睡觉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5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一、教学效果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像这样的课文,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让人感觉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多形式的悟——再带着感受读”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使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二、成功之处:

1、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教学中,我抓住“端详、肯、脑筋、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首先是初读,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和实际初步理解字义,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最后练写字词,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后再书写生字。

3、紧紧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不足之处:

1、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2、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没有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显得被动,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3、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还需拓宽,教师在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整个课堂还是有“牵”的感觉,需加油!

4、学生在总结课文的启示时,大多数的孩子不能抓住关键词句去总结,语言不够干练,概括能力比较弱。

四、改进措施

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在关注教师的教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要圆滑些。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第三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

两天的备课,短暂而又漫长,从课本外闯进课本内,再从课本里走出来,这是一个不断修改,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一种凤凰涅磐的超越感。然后,课堂究竟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更何况面对的是自己很不熟悉的50张小面孔呢?静心反思,比赛课堂的那一幕幕又展现在脑海中,或在心底欢呼,或愿面壁反思,但对自己来说,却都是“宝”。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课,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于是,静下心来备课……以下几点是自认为课堂中的骄傲。

一、巧妙开头,使陌生的'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对孩子们来说,一个陌生的老师让他们既新奇又有些胆怯,如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现自己,无所顾虑地思考问题,是我课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最后,我决定以“夸奖”孩子们为契口,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这个深爱他们的卞老师,其实愿和他们做朋友,畅游语文课堂。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的互相夸奖,使孩子们的劲头十足,兴趣盎然。精彩的回答,惟妙惟肖的表演,久举不愿放下的小手和一个个盛满“思考”之水的小脑瓜,充分说明了好的开头也为整节课堂上孩子们的出色表现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四、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其次,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课时,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应做写字的具体指导。

掩卷深思,这次赛教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著,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徜徉于语文课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丽,自己是那样地痴迷,那么,就让自己带着这些启示、这些今后教学中宝贵的财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2

现在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将多媒体使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我已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内在含义,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当然,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这次讲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以后要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

我喜欢语文课,更希望能够把语文的精华在我的课堂上更精彩的呈现出来。就让这些启示鼓励我继续努力吧!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3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

一、教学效果: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

二、成功之处:

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四、改进措施:

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4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识记,交流方法,游戏巩固并正确读写生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课题

老师今天和咱们大家是初次见面,所以我想考考大家,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敢)

1、在古时候,有一个小男孩,他动脑筋想办法,从砸碎的水缸中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咱们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司马光)

2、还有一种鸟,它渴极了,但是它想办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你们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吗?(乌鸦)

是啊,同学们,司马光也好,乌鸦也好,他们都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成功的解决了遇到的问题,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同样是一位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想不想认识她呢?

她的名字叫玲玲,看,她和我们大家打招呼呢! (出示幻灯片)板书:

玲玲的画

(强调读音,第一个玲二声,第二个玲轻声,学生朗读课题)

(二)教授生字和句子:

1、会认的字:玲

2、会写的字:

(讲授生字时,老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指名读,要求学生读准确)

(重点讲授,叭,是个拟声词,教师模拟黑板擦掉落地上的声音)

3、讲解词语:

端详弄脏评奖催赶叭的一下一幅画动脑筋

4、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5、朗读重点句子:

(1)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2)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得哭了起来。

(3)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4)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5)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6)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幻灯片出示句子,学生朗读,教师纠正字音,让学生读中悟情悟理)

(三)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理清脉络,根据课文内容,给三幅图排排队。

(指名回答)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完成填空)

玲玲明天要去参加评奖的,一不小心。在的帮助下,玲玲在原本脏的地方。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个什么道理?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5、联系生活实际:

如果你的花裙子不小心破了一个洞,你会怎样将坏事变好事呢?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小练笔:

写一件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坏事变好事的事情吧!

四、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坏事——肯动脑筋——好事

五、结束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随时都会遇到困难,遇到挫折,老师希望咱们大家并不是在原地哭泣,止步不前,而是利用智慧开动脑筋,战胜困难,将坏事变成好事!

老师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完成这一节课,祝亲爱的同学们生活永远幸福,再见,下课!

六、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使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三)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四)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5

在二年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而下册统计这一课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

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课伊始,我借由北京奥运的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引出书中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参加了那些项目的比赛?”指名学生回答。接着提问:“通过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最后引入课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统计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想知道的问题不同,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进行统计”接着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引出通过合计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统计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重点让学生交流: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在教学习题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将一些形状颜色都不相同的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收集、整理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清晰的'了解图形的

情况,从而确定分类的标准,准确的将图形进行分类统计。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总体来说这节课算是完整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但是仍然出了一些纰漏: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是重点。难点是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自主探究、自读自悟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

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2、自主读文识字

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

标出本课的字词语多读几遍。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二、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词语

(1)出示带拼音生字词

同桌合作学习,互读、互听、互纠。

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2)不带拼音生字词

指读,开火车读,挑战读

2、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分段指读课文,纠正读音,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三、品读领悟。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1、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2、朗读指导。

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

幼稚的语气。

3、有感情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四、巩固延伸

1、复习认读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3、启发思维、训练表达

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

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4、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

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展示学生写的生字、词,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5、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板书:

25玲玲的画

画(我家的一角)弄脏

添画小狗

得一等奖

动脑筋坏事变好事

教后反思

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这篇课文写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的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寻找同类题材的文章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7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

2、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分“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

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课时,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应做写字的具体指导, 掩卷深思,是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着,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8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比较成功的地方。

1.教学中,我抓住“端详、肯、脑筋、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首先是初读,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和实际初步理解字义,如:“端详”让学生做动作理解,学生懂得快。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最后练写字词,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并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要注意的地方)后再书写生字。又一步步有效地指导抄写句子,不光要注意写准字形,更要注意一句一句地抄写。就这样,紧紧咬住字词不放松。

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意一句一句地抄写。就这样,紧紧咬住字词不放松。

3.爸爸的话是文章的主题,我设计“玲玲改画后心情是那样的高兴,但更让他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交流后,“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再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由于是第一课时,生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写字的时间还是少了点。教学语言不是很严谨。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9

《玲玲的画》是一篇读后让人颇受启发的小故事。主人公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话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了,玲玲着急的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的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份家的温馨。

这节课是《玲玲的画》第二课时,我以玲玲的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理解文中爸爸的话“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为主要问题来理解课文。

在探究“玲玲哭了的原音”的教学中,我抓住“啪”这个象声词,理解象声词的概念,体会玲玲的难过心情,了解玲玲哭了的原因。首先,演示彩笔掉地上的声音,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象声词。在教学本来设计了相关的练习,并想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象声词,但是一紧张给忘记了。

本文我在设计时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困惑来理解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的过程中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但我自己感觉由于考虑怕时间紧张在读的方面做的还是不够,还有在理解父亲所说的那段话时理解的不够深,这点内容本来就是本课的重点,但我做的还是不太好,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在朗读方面下功夫让学生从深层来把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来理解,并在提问题方面多斟酌,争取提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来多思考,多动脑筋。还有就是课后题中涉及的讲故事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设计,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叫讲故事的过程。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0

课前预设了教学思路,以“读为本,写为辅”。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基础过关100%。从上课的情况,学生基本上能跟上本人的教学步子。特别是在读的形式上,多样式,而且落实处,字字句句不放过,因为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具有统领单元知识点的代表意义。

尤其是文中爸爸的话(见教材),是作者构思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有较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时,不需要谈得多深,主要是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突破难点。(例子略)

通过学生生活实际突破难点,为本课德育思想教育方面作了更进的升华。为叙事性文章有一显目的层面,学完本课,从学生作业看,阅读有明显的提高。也就是说,语文在指导读的过程中,也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适当或是必要的点拨知识性的东西。从关键字词入手,体会句意,文意,小结自然段内容,从造句入手或联系上下文读解词意。能在理解文中爸爸的话的`基础上举例说说,这是本人在本课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重点,也是本人对语文教学的习惯。学文不会说文,不会用文、写文,就不叫学语文。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写写读收笔记。(低年级可以说说),能写最好,哪怕一句话也好,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种突破。文字科目不同于数学,没有扎实的积累,是难以达到课外延伸的,本人认为本课能结合生活实际写是最理想的。(我班学生已达到这个层面了,每个学生能写,而且还不错。)

至于基础,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二年级学生已经有识字、写字的能力了。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只是特殊的字,需要点拨。根据近期,本人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做到有选择性的指导,没有篇篇概全,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的提高。利用教材外的拓展,提高识字量。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模式,但一定有老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创意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材施教。只有学生感到快乐时才能乐学,教师也才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

扩展阅读:玲玲的画

玲玲得意的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着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以下就去睡。”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吧的一下掉到了地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怎么了,孩子?”爸爸防下报纸问。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好事。”

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1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深钻教材后,我在教学时的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课文内容就拨云见日明朗了起来。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上课伊始,让孩子们看情景课堂理清线索,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分角色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心情变化的句子)、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写、背爸爸的话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这里的“坏事”“好事”分别指什么?坏事变成好事的关键是什么?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也遇到像玲玲一样糟糕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不足之处是启发学生弄清道理后应进行生活中动脑方面的拓展。在指导朗读上,还有所欠缺,应该叫学生体会一下爸爸催促玲玲睡觉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2

1、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现在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将多媒体使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我已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内在含义,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3、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学的痕迹比较浓。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时,抓住主线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老师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般明了。

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的悟(理解文章)——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了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其实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3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一、教学效果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像这样的课文,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让人感觉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多形式的悟——再带着感受读”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使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二、成功之处:

1、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教学中,我抓住“端详、肯、脑筋、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首先是初读,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和实际初步理解字义,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最后练写字词,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后再书写生字。

3、紧紧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不足之处:

1、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2、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没有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显得被动,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3、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还需拓宽,教师在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整个课堂还是有“牵”的感觉,需加油!

4、学生在总结课文的启示时,大多数的孩子不能抓住关键词句去总结,语言不够干练,概括能力比较弱。

四、改进措施

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在关注教师的教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要圆滑些。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4

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是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主题选择了几篇课文。这类专题的课文从一年级下册就开始渗透,像《乌鸦喝水》《称象》等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二年级上册第四组,也是围绕这个专题学习的。在本册第四组的课文中也讲了动脑筋思考的故事,纵观整个小学的语文学习,这是一个重要的专题。通过不同体裁的文章,从了解故事,点燃智慧的火花,到明白道理,指导学习、生活,开出灿烂的智慧之花,逐渐使学生养成善于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玲玲的画》讲述了玲玲不小心弄脏了参加评奖的画,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划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的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就像玲玲爸爸说的那样:“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句话是本文的主题。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课后泡泡语“这样的事我也遇到过……”,让学生谈生活中这样的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品味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多动脑筋,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采用多种方法教生字,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注意生字中的后鼻韵母。

2、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

3、随文理解“端详”的`意思及爸爸最后说的话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那我们就来看一个动画片,请你们一边看一边想:动画片中的人,他们遇到不高兴的事时是怎么处理的?

2、谈话激趣:

(1)指答:动画片中的人,他们遇到不高兴的事时是怎么处理的?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是怎样处理的?师: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画画时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识字

1、自读,提醒学生注意看准字、读准音,尽量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本课生词,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请小老师领读,同桌互相读一读。

3、出示生字,开火车读,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4、再读课文,巩固识字:现在咱们把生字朋友送回到课文中,再读读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能比刚才读的更好。

三、指导朗读,深入领悟

1、课件出示玲玲的画:你觉得她画的怎么样?

2、玲玲是怎么看这幅画的呢?(生答,随机板书:满意地端详)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怎样才是端详呢?(学生根据理解自己进行“端详”,师适时评价。再指名读,齐读。)

3、师: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时间不早了,爸爸又在催玲玲睡觉了!请大家读一读2、3两个自然段。(自读、指名读)启发:当你很晚不睡觉时,爸爸妈妈催过你吗?想一想当时的情景,谁再来读一读?

4、过渡:就在玲玲快去睡觉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请小朋友们读一读4—10自然段,想一想在这部分课文中,有你读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自读、思考)

5、交流,预设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玲玲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

(2)玲玲为什么说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3)爸爸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这些问题,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读书,自己就能读懂。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6、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的问题。

7、集体交流:

(1)玲玲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你能从哪儿读懂这个问题?课件出示被弄脏的图画:想一想,此时玲玲在想些什么?(指导读好4—6自然段。)师:对于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谁把有关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课件出示修改后的图画:你们看到了什么?玲玲现在怎么样了?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玲玲此时的心情?(指导读好第八自然段。)

(2)师:看到玲玲很满意,爸爸怎么样?他可能说些什么?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做?(随机出示文中插图,观察图画。)课件出示爸爸的话,指名读,比赛读,同桌互读。师:你们怎么理解爸爸说的这句话?(生自由发表意见,师总结。)

(4)随机指导这句话中生字的书写:糟、肯引导: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师范写,生仿写,评写)

(5)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评价。

五、总结:课前小朋友们说自己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新想法?(生答)看来,玲玲爸爸的话让我们受到了启发,课下,请大家把这两句话抄下来,记在心里好吗?

板书设计

5、玲玲的画坏事---动脑筋---好事

教学反思

一、教学收获:

1、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电教手段运用的恰到好处:现在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将多媒体的使用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我已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内在含义,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不足:

1、课堂提问略显琐碎,致使课堂中教师的声音出现频率过高,通过实际教学发现问题过多不但不能达到预定的“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目的,反而牵制了学生的思路。

2、在深入挖掘文章中心内涵方面我下了一番工夫。整堂课上引领孩子去学习当画被弄脏之后玲玲的想法和做法,旨在通过对玲玲改画过程的学习从而深入到对父亲的话“只要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理解上。但课堂实践操作过程我发现偏重了对玲玲的想法、做法,对文章所要传达给我们孩子的讯息的学习上有所忽视。最后的拓展时间较紧,学生参与面较窄。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5

《玲玲的画》是一篇内容比较浅显,而且篇幅较短的文章。作者想借由玲玲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如果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这让我想起了《塞翁失马》的故事。于是我就由《塞翁失马》的故事,引出了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我一般在一单元开始或结束都会让学生阅读单元导读,因为单元导读常常很明确地告诉孩子们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为中高年级孩子的学习打下基础)。

再利用单元导读,引入本课的'学习。虽然看起来饶了一个弯,但结果在实际的课堂上却为孩子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对于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打下了基础。那么情感目标达成顺利,我就把接下来的重点放在了句式训练和分角色朗读上。这样一来夯实了语言的训练,使课堂就显得更有实效了。

第四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

记的自己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时,留下印象更深的并不是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毕竟这些道理是我们耳熟能想的,做为一个母亲,我更佩服的是爸爸的那片刻的“仔细看了看”,和那不露声色的“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聪明智慧的爸爸用自己轻轻的一句提醒,让女儿通过自己的实践,在自己的动脑筋解决问题之后,将道理阐述,对于孩子而言,道理就不是硬邦邦的灌输了,接受也就显得容易的多了。不管是作为老师,亦或是母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有效的教育策略都是我必须学习的。

可是,也是那么一次的《画画》,儿子的画画,我用的“越刍代办”使儿子与“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这一道理擦肩而过,曾使我懊恼不已。(文章附后)

于是,当我抛出:为什么玲玲弄脏的画怎么会得一等奖?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于玲玲的那句话,以及写爸爸的两句话,在学生分析之后,不知怎么,我的头脑中就蹦出了发生在儿子身上的这件事,我就这样讲述起来。学生听的十分的认真,因为他们对扬帆起航很熟悉,学生听的也很入境,有时还发出一阵阵笑声,我知道那是他们对扬帆起航的疼爱,所以,当我再抛出问题时,那气氛可够热烈的。

师:小朋友,知道扬帆起航为什么对那幅改后的画不感兴趣吗?

生:我知道,我知道,那画不是他们自己改的。

生:老师代他们改了,他们不满意。

师:那么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扬帆起航,你们要记住: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

生:扬帆起航,你们要自己动脑筋啊!

生:扬帆起航,没什么好生气的,那么要自己想办法让坏事变成好事啊。

(哦,学生的劝说可紧扣中心哟,一副小大人的样子。)

生:老师,我还想说说您,可以吗?

(我正期待着呢。只是小鬼竟懂得用“您”,懂得用商量的语气。)

生:老师,您应该让他们自己改,您不应该自己改。

生:老师,您自己改,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坏事能变成好事呢?

生:老师,您怎么不让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啊!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2

在二年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而下册统计这一课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

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课伊始,我借由北京奥运的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引出书中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参加了那些项目的比赛?”指名学生回答。接着提问:“通过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最后引入课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统计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想知道的问题不同,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进行统计”接着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引出通过合计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统计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重点让学生交流: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在教学习题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将一些形状颜色都不相同的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收集、整理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清晰的了解图形的

情况,从而确定分类的标准,准确的将图形进行分类统计。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总体来说这节课算是完整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但是仍然出了一些纰漏: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3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于是,静下心来备课……以下几点是自认为课堂中的骄傲。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其次,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课时,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应做写字的具体指导。掩卷深思,这次授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著,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徜徉于语文课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丽,自己是那样地痴迷,那么,就让自己带着这些启示、这些今后教学中宝贵的财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4

《玲玲的画》是一篇内容比较浅显,而且篇幅较短的文章。作者想借由玲玲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如果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这让我想起了《塞翁失马》的故事。于是我就由《塞翁失马》的故事,引出了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我一般在一单元开始或结束都会让学生阅读单元导读,因为单元导读常常很明确地告诉孩子们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为中高年级孩子的学习打下基础)。

再利用单元导读,引入本课的学习。虽然看起来饶了一个弯,但结果在实际的课堂上却为孩子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对于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打下了基础。那么情感目标达成顺利,我就把接下来的重点放在了句式训练和分角色朗读上。这样一来夯实了语言的训练,使课堂就显得更有实效了。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5

1、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现在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将多媒体使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我已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内在含义,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3、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学的痕迹比较浓。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生活中,因孩子的无知会很自然地做错一些事情,犯一些错误。学生做错事情的结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并不是无法挽回的。我们是能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正如课文《玲玲的画》中提取的情节是:夜深了,孩子玲玲在收拾画画工具时不小心把明天要评奖的画给弄脏了,着急地哭了。于是,爸爸引导孩子:只要开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学习过程中重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多动脑,多思考,劣势也能转化为优势。

课堂上,我提出:“在平常生活中,你遇到像玲玲一样的问题吗?”学生在傻愣愣地呆了很久之后,也没有一个人回答我。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想:换个思考角度试试看吧。紧接着,我这样问:同学们,在家里你做错事了,爸爸妈妈会怎么做呢?”

“哇!我的爸爸妈妈会说,你怎么这么烦呢?过去!过去!”

“太傻了!问爸爸去!”

“什么对不起不对不起,离我远点。”

“你也太顽皮了吧!”

这些回答完全在意料之中。因为农村的家长自身文化的素质水平并没有很快地随着教育潮流而前进。要想有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家庭教育也急待引导。

深入想想,象玲玲类似的,因家长启发后,坏事变好事的经历会可能好吗?让农村孩子们从何说起呢?我们在面对常见的生活小事又该如何启发呢?家长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想:我们应该在孩子的身上再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去教育他们。启发孩子观察社会生活,不放过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只有思考,才会闪耀解决问题的火花。

教育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教育应该对关照学生思考生活,意味着教育要关注完整的生命,并致力于完整的人的发展。引导孩子关注生活。因为大部分孩子没有把“生活”这本大书看懂,看透,看明白,不会思考真实的生活。孩子对生活问题解决能力的薄弱,迫切需要我们多多引导,多多启发。

一、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

⑴出示课题,认读“玲”字,注意是后鼻音。

⑵学生在自由读课文中圈出生字,画出生字所带的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想办法认记生字。

⑶同桌互相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如,“详”可以放在“端详”这一词语中,通过模拟“端详”(认真仔细看)的动作来感悟。“奖、叭、催、脏”等,可以运用生活经验,在组词和说话中认记。“玲、详、叭、脏、幅”等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⑷检查生字认记情况。可以在给偏旁或生字“找朋友”的游戏中完成。

2、写字指导:

⑴写正确:

“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糟”字右边的“曹”字学生没写过,是难点,建议作细致的指导,特别是笔顺,应该引导学生认真书空、反复临写。

⑵写美观:

借助两个带木字旁的字(楼、梯)的书写指导,可以复习巩固木字旁的书写方法。“楼”字右半部,“女”的横画要长。

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反犬旁的第二笔不容易写好,指导写“狗”字时要注意示范。

二、朗读感悟

本课的叙事情节比较简单,主题也比较明确。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同时,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体会爸爸最后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要表现出玲玲为自己画好了画而感到“满意”的样子。随文理解“端详”的意思。读第四至六自然段,要表现出事情突发后玲玲紧张而着急的情形。朗读第七自然段,要感悟爸爸处事的沉稳。读第八自然段,要表达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读第九自然段,要读出爸爸高兴的语气。

朗读的方式,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在小组里扮演角色对读,再指名在全班朗读。教师按上述朗读要求予以随机指导。

爸爸最后说的话是从玲玲改画这件事引发出来的感想,是课文的中心句,有较深刻的教育意义。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中对待事情好坏的态度,我们不能把一些暂时没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错的事情都看成是坏事情,因为好坏是可以转变的;二是遇到事情办得糟糕的时候,我们不能惊慌失措,要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一想弥补的办法。注意这里的“坏事”是泛指做得不如人意的事情,并不是指违纪违法之类的坏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齐读、个别读的基础上体会。可先让学生对爸爸说的这段话自由谈感受:你明白了什么?教师要在鼓励学生谈感受中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端详、脑筋、收拾、满意、参加、懒洋洋

2、对课后练习“读读抄抄”的句子,要读熟,再认认真真抄下来。

四、实践活动

1、根据课后“泡泡”里的提示,让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类似事情,以强化感受。

2、回到家里,可叫爸爸妈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或自己通过阅读书刊再找一个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然后抽时间讲给班上的同学听。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6

一、识字教学:

本次识字教学的设计意图是让孩子在游戏中识字,达到正确认读生字的目标,每个环节由易到难,重点指导读准三拼音节、检查前后鼻韵母及平翘舌音的发音。在交流识字方法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只要方法得当的都及时给与肯定。指导写字时让学生教老师写的目的是想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字形结构及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通过书空、书写练习进行巩固,最后设计了展示及评价这一环节既为了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同时也想通过评价让学生做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指导学习课文的1——7自然段:

(一)、抓主线,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伤心(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配合两幅图,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图为辅助”的两条线索。这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相辅相成。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同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分角色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哭着说的句子时,想想玲玲说些什么)、师生引读、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仔细地”时)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课前预习,培养习惯

二年级的学生已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及如何借助字典去理解词语,因此,我把理解“端详”一词的教学任务放在课前,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查字典查找“端详”的意思,这样既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可通过自己动手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去解决难题。

(四)启发思维,训练表达

在最后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端详端详第二幅画,思考: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出什么主意来安慰玲玲呢?请用上“玲玲,别哭。要是——不是很好吗?”这样的句式来进行表达。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做动作来巩固新知“端详”,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其次,课堂中我比较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之间的评价,板书做到图文并茂,合理利用课件。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1、识字教学还未能做到高效,没有让学生通过说组词来记忆和理解生字。

2、未能及时检测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3、在指导朗读对话时,幻灯片中没有出示旁白,使学生未能更好的读出感情来。

4、由于紧张,把同桌合作读对话一环节误说了小组合作读。

5、学生在识记“叭”字存在困难时没有及时给予识记方法的指引。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7

《玲玲的画》这一堂课内容简单,道理明确,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修改了画,并且使画看上去更好了。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优点,但不足的地方更多。

优点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普通话标准、语言富有情感、教姿教态自然等,这些都是之前在学校就已经打好的基础,并不是我能够一直啃下去的“老本”。

比起这屈指可数的优点,更多的是不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注重教学环节

在教学时,我太多过于注重教学的进度,一直往前面走,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学生是不是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有没有跟上我的思路,有没有跟着我从一个环节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到最后,只有几个学生跟着我思考,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走神、发呆。

二、不会组织学生,课堂的纪律不好

虽然有老师告诉我说,纪律好了很多,但还是不够,我不会组织学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知道怎么把他们放飞的思想收拢,心思收回到课堂,课上有一个说拟声词的环节,学生们说出了很多,课堂一下就活跃了,之后我就收不回来了,只能干巴巴的喊口令,强制收回来一小部分,有些孩子的精神还是处于这个环节,只是没有讲出来,这样一来,课堂的听课率自然很低。

三、不会发现课堂闪光点,联系实际不足

课后评课时,廖老师和张主任说课堂上课件上面出现错误,我立马能够改正,而不是说老师课后再改,做得很好,但是没有抓住这一个闪光点,继续点明课文的道理——坏事变好事。经过两位老师的指点,我才恍然大悟,是啊,还可以这么处理的。

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应该要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少说,没有用的不说,学生不理解的不说。这一课我说的太多,很少让学生自己说,甚至于联系实际时,都没有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完,匆匆结束。

四、朗读不够,板书不严谨

平时学生的朗读拖音现象严重,老师读得好,不知道怎么让孩子们学习。周丽老师给了我建议:平时朗读一拖音就停,多放一放朗读的音频,给课文打拍子,有节奏就会好很多,朗读之后老师的评价语也要到位,指明读的哪里好,其他孩子就会模仿。板书不严谨,不足,无法看出课文的过程,字迹不工整,需要多多练习。

今后,要培养学生们听、说、读、写得到能力;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在每一堂课中间练习自己组织学生,吸引注意,收回学生思维的能力、经验,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生为本,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8

学生不一定能直接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对于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给予肯定的同时,要着重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如何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情境、提取信息,是本环节的关键。由此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观察中感悟到:一向喜欢数学的笑笑,她看得很仔细,她看到了鱼,还发现河里有四群鱼,每群都有三条,于是她在想: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这样,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全图,并提出数学问题。

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在静态图中获取信息存在难度,上课时告诉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简单介绍这个图的情况。你们看,这幅图有学校、树木、花草、小河,从学校走出三群小朋友,每群小朋友都是三个;在他们经过的草地和树上飞来三群小鸟,每群小鸟各有5只;他们走到河边时看到游来四群小鱼,每群有三条鱼;接着又看到从远处划来的四条小船,每条船上有四个小朋友等等。这样逐个呈现图中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的“几个几”的资源。学生根据画面轻松地互相提出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就是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利用生活经验有效地理解了抽象的乘法意义。

单一的数学计算和练习不仅使学生感觉枯燥,而且不利于长期记忆。创设丰富有趣的活动情境,能化枯燥为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比赛、游戏、模拟生活情境等活动中,自觉主动地运用、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效率。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9

5月份,市教研室开展了市级教学能手的评比活动,我有幸成为了参赛选手之一。在经过了抽课、备课、试讲等各个环节过后,5月15日终于迎来了讲课的日子。

本节课的特色之一是识字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随文识字”,识字方法主要是教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来识记生字;特色之二是“间休的设计”,在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完“叭”“哇”以后,我又设计了拓展识字,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来识记带有口字旁的表示声音的生字,接着,我利用这些形声字编了一首小儿歌,正好作为间休的歌曲,可谓是“一举两得”;在指导朗读时,我采用与学生配合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我们交换角色时,我扮演伤心难过、着急的玲玲,边做动作边读玲玲的话,学生们听的认真看的仔细,一下就领悟到了玲玲的难过和着急,我不用过多的话语,学生很自然的就能读好玲玲的话了,这个环节的配合,让我们的“读”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最后在本节课的重要语句升华的部分,首先我设计了玲玲在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的环节,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成玲玲,说出爸爸曾经对她讲过的最经典的话,接着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可以这样对自己说;当老师在工作中碰到难题时也会把这句话背给自己听,引导学生积累背诵;最后,如果你的爸妈在生活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你应该告诉他们什么呢?这样在一次次的朗读、背诵中,让本节课的重点得到了升华。

我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在这节课上,来校长担当了摄像师这一角色,一节课她都举着摄像机在为我录像,在此,对来校长在这节课中付出的辛苦表示深深的感谢!《玲玲的画》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来校长提醒我在“玲玲满意地笑了”这句话里的“地”错打成了“的”,还说总的来说整堂课还是不错的。

这次能手的竞赛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新的历练,记得教研室的李主任曾经说过: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会在这项艺术的活动中,逐步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加油!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0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比较成功的地方。

1.教学中,我抓住“端详、肯、脑筋、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首先是初读,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和实际初步理解字义,如:“端详”让学生做动作理解,学生懂得快。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最后练写字词,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并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要注意的地方)后再书写生字。又一步步有效地指导抄写句子,不光要注意写准字形,更要注意一句一句地抄写。就这样,紧紧咬住字词不放松。

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意一句一句地抄写。就这样,紧紧咬住字词不放松。

3.爸爸的话是文章的主题,我设计“玲玲改画后心情是那样的高兴,但更让他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交流后,“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再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由于是第一课时,生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写字的时间还是少了点。教学语言不是很严谨。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1

《玲玲的画》,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墨渍,玲玲才获得了思维飞跃的契机,最后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是一堂由新桥小学陈忠钰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也是一堂属于学生的语文课,这既是一个打破定向思维的教学流程,也是一例教师与学生均获得成功的大胆尝试。

一次并不陌生的“初遇”

“聪明的小眼睛看过来,我姓陈,小朋友叫我什么呢?”孩子们齐声回答:“陈老师!”“能不能甜甜的叫一声呀?”“陈—老—师!”正式开课前,素未谋面的师生们营造了和谐的气氛。“平时是怎么表扬自己的?”“嘿嘿,我真棒!”小朋友齐声回答。“再加上一声‘ye’!”“嘿嘿,我真棒‘ye’!”哈哈,顿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一个贯穿始终的提问“孩子们,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把课文的主角玲玲叫得特别响亮。“读了‘玲玲的画’这个题目,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呢?”

教师用一个问题作为了这节语文课的开场白。他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一大堆充满想象的解释,正式启动了这堂课学生们的大脑。

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有意将这个提问贯穿着,要么做预备铺垫,要么设置理解思路迂回揭示谜底,要么让学生自主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本来稍显零乱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一个问题而得到了意识上的统一,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老师讲课思路也非常清晰。

一批核心关键的部件教师提出了关于课文的理解的问题,却没有盲目求快解决。这节语文课,教师依然从分自然段、识字等基本环节入手,但在划分段落和识字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

没有用教师的权威,去确定到底有多少个自然段,而是将权力“下放”给学生,由他们来商量确定,最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识字环节,同桌之间进行互动,调动了孩子朗读的兴趣,超越了一般教学模式下的效果,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提高认知难度,以及将刚学会的书面语(如“端详”),及时运用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咱们看看玲玲的这幅画,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请你仔细端详端详”)。这些施教的小细节,及时巩固了初学的生字。探究用形状相似的字来记忆的方法,既达到掌握生字的效果,还辨析了易错的字类,可谓一举两得。对“趴”等动词的强调,直接为理解课文做了充分准备。

一次无法删减的模仿除了对动词的探究,对重点词汇的解读外,教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情景,模仿“玲玲”的语气,读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来。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他学生又成为模仿者的评判人,到底是不是读出了课文中人物焦急、疑惑、茅塞顿开和高兴的语气,不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认真倾听的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之间也形成了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评价,事实上是走向了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教师将探究、评判的权力和标准交给学生,却掌握着理解的节奏和思路,提高了课堂效率,将全班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如何理解课文这一基本教学要求上。

一场不能止步的变革尽管教师在这节语文课的课堂组织和课前准备上下了很大工夫,但我觉得上好这堂语文课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这篇课文的起因是,画被弄脏,却又来不及画,结果则是获得了一等奖。如何将坏事变为了好事?其经过是,得到父亲的提示,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这个转变的过程十分重要,这个过程,学生应该自己去细细体会,最终得出,只要积极动脑思考,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

结合低年级书写任务较轻的实际,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多尝试书写,以培养学生独立写字的能力和信心。课文理解固然重要,但给孩子书写记忆生字的时间应更加充足,更应在课堂中得到突出。

1、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现在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将多媒体使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我已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内在含义,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3、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学的痕迹比较浓。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2

《玲玲的画》这篇文章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们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决定先好好把握教材,相信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只要抓准了教材,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以下几点是我对自己课堂的总结:

一、巧妙开头,使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如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现自己,无所顾虑地思考问题,是我课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最后,我决定以“夸奖”孩子们为契口,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这个深爱他们的胡老师,其实愿和他们做朋友,畅游语文课堂。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的互相夸奖,使孩子们的劲头十足,兴趣盎然。精彩的回答,惟妙惟肖的表演,久举不愿放下的小手和一个个盛满“思考”之水的小脑瓜,充分说明了好的开头也为整节课堂上孩子们的出色表现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这篇课文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因此还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只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理解爸爸说的那段话的深刻含义有一定的困难,我就引导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体会。先让学生联系课文对爸爸说的这段话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这段话的感受。朗读、感悟后,链接生活,我说:老师昨天穿的新裙子不小心被钩破了一个洞,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让坏事变好事吗?此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帮我出谋划策。有的说,可以在钩破的地方绣一朵美丽的小花;有的说可以从不要穿的旧衣服上剪一朵花下来粘在上面;有的说可以在上面绣一只采蜜的蝴蝶。我微笑着点头表示赞许,并对他们的建议表示感谢。这群孩子已经真正能够联系生活的实际,从多角度来考虑问题了,我感到很欣慰。接下来,我又进一步对说话内容进行拓展,问:在平时生活中,你还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孩子们思如泉涌,各抒己见,把教学推向高潮。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受到了局限,无法打开。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3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使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三、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四、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4

《一亿有多大》这节课的教学,我们是从测量硬币的高度开始的。一枚薄薄的、小小的硬币捏在我手里,藏匿在我指缝间是那么的不起眼。让孩子们将一亿枚硬币的高度跟国际大酒店一比高低,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课刚开始,孩子们便热情高涨。

学生对1亿的猜想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多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我并未扼制他们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他们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本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亿有多大,那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活动小组的结合,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经历猜测、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动,从而充分感知1亿这个数有多大,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1亿有多大》一课是大数认识这一单元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在本课中我非常关注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关注学生在交流中运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关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关注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数学思考……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以下三点:

1、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的导入和1亿有多大的感悟中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硬币的高度,如小米的重量……帮助学生建立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和交流活动的空间。密切关注学生合作、交流、测量、概括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的空间。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讲完从一粒米到一亿粒米的重量计算后,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他们惊叹一亿粒米够一个人吃223年时,教育孩子们不能浪费粮食,感知农民劳动的艰辛。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内在动机。

当我们从1到一亿逐层推想,当我们在计算器的帮助下,得出一串串惊人的数据,孩子们惊讶地叫了,我知道,此刻,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沉浸在数学研究的快乐中了。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5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一、教学效果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像这样的课文,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让人感觉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多形式的悟——再带着感受读”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使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二、成功之处:

1、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教学中,我抓住“端详、肯、脑筋、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首先是初读,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和实际初步理解字义,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最后练写字词,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后再书写生字。

3、紧紧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不足之处:

1、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2、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没有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显得被动,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3、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还需拓宽,教师在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整个课堂还是有“牵”的感觉,需加油!

4、学生在总结课文的启示时,大多数的孩子不能抓住关键词句去总结,语言不够干练,概括能力比较弱。

四、改进措施

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在关注教师的教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要圆滑些。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第五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

《玲玲的画》讲述的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急得哭了起来,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条小花狗。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站在玲玲的角度,想想遇到这样的坏事情,会有多着急,让学生相互交流体会,并通过朗读把她的急切心情读出来,而后来她的心情大变,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

为了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我让他们先结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从中受到的启发,起初学生并没有很深的感悟,我便引导学生理解玲玲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在画上画上小狗这个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领会玲玲在遇到困难后,认真思考,动脑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学生们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很多精彩的实例来。

不足之处是启发学生弄清道理后应进行生活中动脑方面的拓展。大概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的缘故吧,他们的例子都脱离不了课堂,家庭的小圈子。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2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使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三、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四、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3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比较成功的地方。

1.教学中,我抓住“端详、肯、脑筋、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首先是初读,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和实际初步理解字义,如:“端详”让学生做动作理解,学生懂得快。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最后练写字词,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并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要注意的地方)后再书写生字。又一步步有效地指导抄写句子,不光要注意写准字形,更要注意一句一句地抄写。就这样,紧紧咬住字词不放松。

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意一句一句地抄写。就这样,紧紧咬住字词不放松。

3.爸爸的话是文章的主题,我设计“玲玲改画后心情是那样的高兴,但更让他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交流后,“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再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由于是第一课时,生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写字的时间还是少了点。教学语言不是很严谨。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4

《玲玲的画》内容浅显,语言朴实,非常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文中爸爸意味深长的话语是学习重点,要使学生懂得生活中许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换个角度看问题,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玲玲的情感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玲玲的情感线索,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换个角度想问题的思想方法,把主题教育渗透其中,明暗交替,做到润物无声。

一、话题导入,激发探求欲望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玲玲的画像:“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你们愿意帮助她吗?”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向上、乐于助人的特点,调动他们探求的积极性,寻求新知,唤起学生潜在的美好情感,让孩子一开始就把课文学习与个人情感体验联系起来。

二、体会情感,感悟主题

初次完成的画,玲玲是满意的;面对弄脏的画,玲玲着急、焦虑;看到修改后的画,她又一次满意地笑了。对于这种情感的前后变化,教学时教师可先展示玲玲修改前的画,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作品是比较完美的',抓住“满意地端详”一词指导读书,体会此时玲玲内心的喜悦、兴奋;再通过生生合作读、教师引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玲玲在“另画一张已经来不及了”的情形下,内心的紧张、失望;最后玲玲在爸爸的启发下,“想了想”,添画了一只小花狗,教师可出示修改后的画,引导学生体会此时玲玲内心的喜悦与成功感。通过充分的读书,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使学生真切感悟到只有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解决问题。只有把坏事情转化成好事情,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三、聚焦重点,深化主题

玲玲的变化,爸爸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先体会着爸爸的“高兴”读一读,再组织交流:“从爸爸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事件出发,谈自己的感受。爸爸的一段话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他告诉我们对待事情好坏的态度,我们不能把一些暂时没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错的事情都看作坏事情,因为好坏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再次遇到事情没有办好时,不能惊慌失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积极解决。值得一提的是,小朋友的实际经历并不多,认识问题有局限性,不一定非要理解到坏事变成好事才行。学生只要领会到遇事多动脑筋就可以了。

四、联系实际,拓展认识

为了强化主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拓展交流。交流时可以谈以前遇到的一些糟糕的事情,是怎样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的;也可以谈曾经经历的一些不好的事情,当时不知如何处理,读了本文受到的启发。从多个层面、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最后,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名人名言和启迪思想的故事供学生课外阅读。

总之,文章不是无情物,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去领悟一种思想方法,感受一种生活态度,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摒弃传统的说教,这正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5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

2、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写、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但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还需拓宽,教师在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整个课堂还是有“牵”的感觉,需加油!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6

静心反思,比赛课堂的那一幕幕又展现在脑海中,或在心底欢呼,或愿面壁反思,但对自己来说,却都是“宝”。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于是,静下心来备课,以下几点是自以为课堂中的亮点。

一、巧妙开头,使陌生的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以“夸奖”孩子们为契口,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这个深爱他们的周老师,其实愿和他们做朋友,畅游语文课堂。我们互相夸奖,使孩子们的劲头十足,兴趣盎然。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让学生在读中悟。

四、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坏事变成好事的情况吗?”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其次,图文并茂的板书,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最后拓展部分,让学生说的不够多,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

掩卷深思,这次赛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抓住一切向名师、优秀的教师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从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7

课前预设了教学思路,以“读为本,写为辅”。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基础过关100%。从上课的情况,学生基本上能跟上本人的教学步子。特别是在读的形式上,多样式,而且落实处,字字句句不放过,因为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具有统领单元知识点的代表意义。

尤其是文中爸爸的话(见教材),是作者构思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有较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时,不需要谈得多深,主要是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突破难点。(例子略)

通过学生生活实际突破难点,为本课德育思想教育方面作了更进的升华。为叙事性文章有一显目的层面,学完本课,从学生作业看,阅读有明显的提高。也就是说,语文在指导读的过程中,也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适当或是必要的点拨知识性的东西。从关键字词入手,体会句意,文意,小结自然段内容,从造句入手或联系上下文读解词意。能在理解文中爸爸的话的基础上举例说说,这是本人在本课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重点,也是本人对语文教学的习惯。学文不会说文,不会用文、写文,就不叫学语文。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写写读收笔记。(低年级可以说说),能写最好,哪怕一句话也好,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种突破。文字科目不同于数学,没有扎实的积累,是难以达到课外延伸的,本人认为本课能结合生活实际写是最理想的。(我班学生已达到这个层面了,每个学生能写,而且还不错。)

至于基础,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二年级学生已经有识字、写字的能力了。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只是特殊的字,需要点拨。根据近期,本人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做到有选择性的指导,没有篇篇概全,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的提高。利用教材外的拓展,提高识字量。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模式,但一定有老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创意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材施教。只有学生感到快乐时才能乐学,教师也才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

扩展阅读:玲玲的画

玲玲得意的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着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以下就去睡。”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吧的一下掉到了地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怎么了,孩子?”爸爸防下报纸问。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好事。”

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8

《玲玲的画》这一堂课内容简单,道理明确,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修改了画,并且使画看上去更好了。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优点,但不足的地方更多。

优点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普通话标准、语言富有情感、教姿教态自然等,这些都是之前在学校就已经打好的基础,并不是我能够一直啃下去的“老本”。

比起这屈指可数的优点,更多的是不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注重教学环节

在教学时,我太多过于注重教学的进度,一直往前面走,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学生是不是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有没有跟上我的思路,有没有跟着我从一个环节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到最后,只有几个学生跟着我思考,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走神、发呆。

二、不会组织学生,课堂的.纪律不好

虽然有老师告诉我说,纪律好了很多,但还是不够,我不会组织学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知道怎么把他们放飞的思想收拢,心思收回到课堂,课上有一个说拟声词的环节,学生们说出了很多,课堂一下就活跃了,之后我就收不回来了,只能干巴巴的喊口令,强制收回来一小部分,有些孩子的精神还是处于这个环节,只是没有讲出来,这样一来,课堂的听课率自然很低。

三、不会发现课堂闪光点,联系实际不足

课后评课时,廖老师和张主任说课堂上课件上面出现错误,我立马能够改正,而不是说老师课后再改,做得很好,但是没有抓住这一个闪光点,继续点明课文的道理——坏事变好事。经过两位老师的指点,我才恍然大悟,是啊,还可以这么处理的。

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应该要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少说,没有用的不说,学生不理解的不说。这一课我说的太多,很少让学生自己说,甚至于联系实际时,都没有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完,匆匆结束。

四、朗读不够,板书不严谨

平时学生的朗读拖音现象严重,老师读得好,不知道怎么让孩子们学习。周丽老师给了我建议:平时朗读一拖音就停,多放一放朗读的音频,给课文打拍子,有节奏就会好很多,朗读之后老师的评价语也要到位,指明读的哪里好,其他孩子就会模仿。板书不严谨,不足,无法看出课文的过程,字迹不工整,需要多多练习。

今后,要培养学生们听、说、读、写得到能力;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在每一堂课中间练习自己组织学生,吸引注意,收回学生思维的能力、经验,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生为本,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9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于是,静下心来备课……以下几点是自认为课堂中的骄傲。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其次,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课时,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应做写字的具体指导。掩卷深思,这次授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著,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徜徉于语文课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丽,自己是那样地痴迷,那么,就让自己带着这些启示、这些今后教学中宝贵的财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0

《玲玲的画》一课,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那如何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文章的语言训练点挖在何处呢?我怎么才能站在语文这块基石上,让学生明白“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呢?我针对学生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人物心理描写:

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玲玲三幅画的句子体会玲玲的心情。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在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此刻玲玲的心情。课堂上自我感觉这部分落得很实,学生真正明白玲玲的心理变化,效果很好。

二、抓朗读,读中指导感情。

上课开始,我直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采用开火车朗读课文,因为这课内容简单,没有难读的句子,所以直接检查朗读,节省时间训练说话。在学生开火车读课文时,我就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如“爸爸催玲玲睡觉的句子,爸爸对玲玲说话的句子”。我都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字,我也及时纠正,如“叭----趴”学生把这两个字读错,立即板书在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只是当时处理时教师没有落实,今后注意。

三、抓说话训练,为写话奠定基础。

本节课我在多处进行说话训练。如在体会“端详”这个词语时,课堂上我随机叫学生说一句话,虽然学生在造句时有点难度,但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能说造几个句子,只要坚持学生在准确用词上就会有进步。

当学生体会玲玲把弄脏的画画了一只小花狗,此刻高兴的心情时,我设计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补充句子,训练学生想象空间,训练说话。

学生了解了爸爸和玲玲的为人时,我又设计了你此刻想对爸爸和玲玲说些什么,训练说话,进行教育。只要能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机会,我都不会放过,相信学生在训练中说话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写话能力也能提高。由于时间没有安排好,因此没有进行写的训练,以后要把写的`内容安排在课内。

四、抓拓展。

本节课课堂容量很大,理解完课文,又指导四个生字,我还进行了拓展,虽然拓展安排时间有点紧,但我已经开始进行尝试,进行语文主题学习,相信今后我会不断改进,合理安排时间。

虽然本节课按计划完成任务,但有些地方落得不实,教师的话过多,时常重复学生的话,教学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起来的。

我本着以读为主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带学生走进文本。

1、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不是很强,我们就把本课的主要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在课件上这样学生就知道从什么地方去说、该怎么去说,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2、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玲玲从中明白的道理。找出来后自己读、汇报读、比赛读。用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3、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找坏事是什么好事又是什么?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通过对坏事和好事的理解,来进一步的感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4、再次读这个道理时,学生对这句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就能读出一定的哲理意味。在老师总结时,有两个字正好是本文的生字,因为二年级的学生还得以识字为主,所以我在板书“脑筋”俩字时,做了一下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学习了生字一举两得。

5、下面就该通过读对话走入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从文中找出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先汇报玲玲的话,通过指导“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和“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来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我先是指名读,在学生读时相机指导,齐读时我加了一些提示语,比如说第一句我就说“玲玲高兴地说”有了提示语的铺垫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读好了这句话。第二句话时,我就很伤心的说,“玲玲的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说”学生立刻就进入的角色。读爸爸的话时,我对学生读进行点评,你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爸爸,你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爸爸,从中体会到爸爸的启发对玲玲的成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的爸爸的话从中又更深一步的体会到文中的道理。最后再来整体感知课文,在小组内分角色读、小组与小组比赛读、大组与大组比赛读。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激起学生想把这个故事讲下来的欲望。从而达到学为用的目的。

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我从文中又拓展到课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坏事变好事的的事?学生说了很多自己的一些生活小事。说的很好。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1

现代媒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合理运用媒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帮助学生求知、悟情、启智;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在教学《玲玲的画》时,用多媒体串连各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的衔接自然流畅。整个课堂给人浑然一体感觉。这是这堂课中感到最满意的地方。所以我以后要常用媒体串连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读书方法,是最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读书方法。我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所以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读来进行的。同时,我还努力从孩子自己感悟文章意蕴出发,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引导孩子去感悟人物情感,发现坏事变好事的窃门。

为此,我安排了六个“读”的环节:

①自读,感知文本。

②选读,读出兴趣。

③跟读,读出节奏。

④练读,读出方法。

⑤分角色读,读出体会。

⑥齐读,读出语气。正因为读的充分,读的透彻,文中的难点才能水到渠成地得以解决,文中的道理才能在学生心中扎根,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亮点之处,必有失误之所。思考许久,觉得最大失误就是:注重了学生的生成,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以致于,忘记在课堂结束时运用归纳性描述对学生的学习作一番回顾,把所学的知识,所领悟的道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是重点。难点是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自主探究、自读自悟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

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2、自主读文识字

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

标出本课的字词语多读几遍。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二、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词语

(1)出示带拼音生字词

同桌合作学习,互读、互听、互纠。

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2)不带拼音生字词

指读,开火车读,挑战读

2、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分段指读课文,纠正读音,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三、品读领悟。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1、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2、朗读指导。

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

幼稚的语气。

3、有感情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四、巩固延伸

1、复习认读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3、启发思维、训练表达

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

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4、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

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展示学生写的生字、词,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5、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板书:

25玲玲的画

画(我家的一角)弄脏

添画小狗

得一等奖

动脑筋坏事变好事

教后反思

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这篇课文写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的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寻找同类题材的文章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3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两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1、识字教学结合实际理解,如“端详”一词挖掘出来的时候,让学生结合动作理解,学生接受快。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没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跟文中的玲玲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教师还是很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的.。我觉得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具有生成性的,教师是很难预设的,它需要教师灵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这一教学环节,起初学生并没有很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理解玲玲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在画上画上小狗这个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领会玲玲在遇到困难后,认真思考,动脑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4

本学期级组开展的学案教学小专题公开课中,我执教了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一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顺利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归纳如下: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故事:玲玲不小心弄脏了自己画的画,爸爸启发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最后,玲玲得了一等奖。这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课文,不仅是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其实对我们成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通过玲玲妙笔生花的画画过程,来告诉我们其实事情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肯动脑筋,还是有解决的方法,还是能够把他变好的。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几方面:

一、借助学案,理清思路,提高效率

在新授课前,我围绕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学案。学案重点结合课文内容,形式以引导式和重点式提问等,内容包括生字、句子、填空、阅读习题、和拓展延伸等等,务求以最简短的篇幅涵盖贯穿全文,使学生对照预习后能产生直观印象,提高预习质量。在学案上,第一课时生字教学,我编排了生字导学和巩固生字方法的练习,让学生读练结合,更好掌握生字。第二课时,则着重于课文内容的教学,我在备课时,根据自己的备课思路和抓住课文重难点,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自学自悟的导学指示和相应习题,让学生在预习时就能大约了解课文内容和道理,那么,老师在上课时,只要再疏通、提示,学生就能明白课文要表达的意思了,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重视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阅读是自主的,独立的.。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孩子自己体会感悟文章出发,不断变化方式来引导,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地读,在读中求知,读中感悟。为此,我安排了五个“读”的环节:

①自由读,初步感知内容。

②细读,体会人物心情。

③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

④教师与学生互读,教师的朗读起到示范的作用。

⑤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文中的部分句子,单独提出来学生都很难理解,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课文故事情节的推动下,来理解就会比较容易多了。“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让学生单独解释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课文故事的本身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因此我在教授的时候,让学生首先是通过课文的整体学习后,来理解这样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接着又进行一定的课外拓展,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我向学生提供一些当你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比如:

1 、下课的时候,新买的衣服不小心被钉子钩破了,露出一个洞。

2 、美术课下课了,你刚画好的画给弄脏了,出现了黑色的点点。

3 、向同学借书看,可是不小心把他的书给弄破了。

学生会有很多补救的方法出来,有的说可以在破的地方缝补上一朵美丽的小花,有的说可以把黑色的点画成蜻蜓,画成蜜蜂,有的还说弄破的书,可以用透明胶带进行补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他们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课文中的那个画画的故事中。他们学会了举一反三,用课文中这样的一种思维,来思考来应对生活中的事情,这才是我们这个课文要真正教给学生的东西,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课文中爸爸说的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那么,如何深入浅出地让孩子悟出其中的道理呢?我以我自己的经历举了一个例子:记得在我读师范的时候,曾经买过一条漂亮的长裤,没多久,有一天,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裤子膝盖部位摔破了,整条裤子显得破烂不堪,我心情糟透了,又不舍得把它扔掉,我曾经想过在破的地方缝一朵花或补一个图形,但是在学校条件不允许,后来我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到外面找裁缝,让她从破的地方剪去,把长裤变成了短裤,这样,穿起来后看到的同学都赞这裤子漂亮,还以为我买了一条新裤子呢!这就令到一件坏事变成了好事啦。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坏事变好事”的例子。但是由于孩子们生活经历不够丰富,生活中劣势转化为优势的事遇到的并不多,感触不深,举例会有一定困难。鉴于此,将这一环节改成交流收集的有关故事。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文中所蕴涵的哲理孩子们就很容易体会到了。

五、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方式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本节课安排了互帮互助读课文,让孩子们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分小组合作表演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又给胆小的学生创造了小群体发言的机会,使每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动口”:读,不再是强制地读,而是自主、自愿地朗读。在他们的一读一评中,提高了口语表达地能力。“动脑”:用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思考,孩子们的精彩的发言,这些充满个性的语言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表演”: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动,全体同学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从孩子们的动作和表情,我们看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创造。以表演促理解,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平等、活泼的教学氛围。

虽然很顺利的教授完课文,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纵观整个课堂,我发现还是存在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学的痕迹比较浓。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二是点评的评价语不够丰富,太普通,这说明我的课堂应变能力还不够,仍需锻炼。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模式,但一定有老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创意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材施教。只有学生感到快乐时才能乐学,教师也才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反思,希望通过这些反思能对自己有所帮助,在以后在教学中尽量不出现相同的错误,慢慢进步,上出扎扎实实的语文课。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5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深钻教材后,我在教学时的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课文内容就拨云见日明朗了起来。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上课伊始,让孩子们看情景课堂理清线索,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分角色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心情变化的句子)、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写、背爸爸的话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这里的“坏事”“好事”分别指什么?坏事变成好事的关键是什么?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也遇到像玲玲一样糟糕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不足之处是启发学生弄清道理后应进行生活中动脑方面的拓展。在指导朗读上,还有所欠缺,应该叫学生体会一下爸爸催促玲玲睡觉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下载《玲玲的画》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玲玲的画》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 5月份,市教研室开展了市级教学能手的评比活动,我有幸成为了参赛选手之一。在经过了抽课、备课、试讲等各个环节过后,5月15日终......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5篇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 【学习目标】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3......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生动曲折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被水彩笔弄脏了,伤心的玲玲在爸爸的启发下,开动脑筋,......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

    《玲玲的画 》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 》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识字、识词为主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亦有遗憾。 收获之一:四步识......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琼海市第一小学陈朝霞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玲”字及词语“楼梯”。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 《玲玲的画》是一篇内容比较浅显,而且篇幅较短的文章。作者想借由玲玲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如果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这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