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育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 古典风华
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育
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
一、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海洋是生命的誕生和孕育之地,它不但佔了地球表面71%面積,生物棲地體積的99%,同時更在人類文明的演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她不但提供人類食物、交通運輸,也同時主宰著地球的氣候變化、物質循環及整個生態系正常的運作,如果海洋受到污染破壞,陸地上的生命也就會跟著滅亡。但不幸地因為人類為陸生動物,不認識、不關心海洋,對海洋生物的了解約只有陸地生物的1/7,且不認為海洋生物(小型)為野生動物需要保護。所以「海」一直被誤認為有廣大的涵容能力,可傾倒廢棄物。且資源豐富,可以予取予求,因而肆意破壞,巧取豪奪。有關海洋保育的研究更是遠遠落後陸地達20-40年之久。
從生物多樣性的觀點來看,也很少人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其實遠比陸地上的來的更為豐富珍貴。如目前所發現的34個動物門中,海洋其實就佔了33個門,而且其中有15個門的動物只能生活在海洋的環境,包括約卅年前才在深海熱泉所發現的鬚腕動物(Pogonophora),和這幾年才在龍蝦觸鬚上找到的環口動物(Cycliophora)。相反的,34個動物門裏只有13個門可以棲居陸地,而其中只有一個有爪動物門是只分佈在陸地上。這個懸殊的比例顯示其實海洋才是保存了地球上絕大部份生物多樣性的地方。它所能提供人類未來探索學習的機會,和利用這些多樣性的潛力,要遠比陸地上的生物多樣性來的更大。這是因為血緣關係愈遠的生物,它們彼此間基因的歧異度和生物的特性差異就會更大的緣故。最近隨著深海採樣工具的不斷進步和一些最新的探勘報告,科學家已預測在大陸棚的海底或更深的海域所孕育的物種可能高達百萬種之多,這不禁令人想起前人所云:人類對「內太空」的了解恐怕還不如「外太空」來的多。
這些經長期演化而來,豐富多樣化的海洋生物不但提供人類食物、醫藥與休憩等多功能的需求,也藉由保護海岸、分解廢棄物、調節氣候、提供新鮮空氣等等,成為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維生系統。這些多樣性極高的海洋生物大多分佈在俗稱「海中熱帶雨林」的珊瑚礁或是紅樹林、陸棚、海草床及河口等沿岸地帶,而這狹窄的沿岸地區,卻又最容易受到人為活動的干擾與破壞。據估計到2020年人類對沿岸及海洋環境之需求,包括再生性資源、廢棄物處理,生活空間及農工業
1之發展等更會達到目前的兩倍。因此維護海洋生態已是目前各國皆有的共識。為了積極拯救「海洋」—人類共同的資產不再惡化,為了地球生態能夠永續生存,以及人類更繁榮的未來,國際間紛紛提出許多相關的宣言、條約及行動。譬如1992年的「里約宣言」及「二十一世紀議程 — 永續發展行動計畫」中第十七章即為海洋及海洋環保課題。並在1994年聯合國第四十九屆大會中正式宣佈1998年為「國際海洋年」(1998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Ocean, 簡稱IYO)。
二、台灣原本豐富的海洋生物
台灣面積雖小,佔全球陸地面積的比例可能只有千分之三,但台灣海洋生物的種類之多,卻可高達全球物種的十分之一(表一)。譬如魚類、珊瑚、海藻、甲殼類等幾個調查及分類工作作的較為完整的生物類別均是如此。至於那些洄游範圍廣的種類,如海龜或海豚,則比例更可高達1/3~1/2。因此相對而言,台灣海洋生物種類之多比起其他沿海國家而言,其平均值要高出500倍之多。造成台灣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除了因為台灣地理位置優越,正好位在全球最大陸棚區的邊緣,以及全球海洋生物物種最繁茂的東印度群島的北緣外(圖一),更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海域棲地的多樣性非常高(圖二)。這包括了複雜的底質、地形、水深、海流與水溫等的生態因子的多樣化。如本省西岸皆為沙質淺灘,台灣海峽平均不過50公尺,除水中表層的洄游魚種外,均為沙泥底棲魚種。此外西海岸還有不少河口與紅樹林,紅樹林甚至是全球紅樹林分布的北限。東岸則水深可達數千公尺以上,孕育著許多鮮為人知奇形怪狀的深海生物,可惜迄今仍缺乏調查與開發。至於俗稱「海中熱帶雨林」物種最多的珊瑚礁,在全球海域面積雖僅佔不到0.3%,但台灣卻何其有幸,在南北兩端及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幾個離島也同時都有。不僅如此,由於東部、南部及小琉球等離島主要受到溫暖黑潮北上的影響,與北部及澎湖受大陸閩浙沿岸冷水流南下影響不同,造成溫度在冬季時南北可差到4~5℃。也因此台灣南北海域海洋生物的物種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圖三)。像這樣只有394公里長的島嶼卻可以同時擁有兩種不同的海底景觀與生物種類的確難能可貴,這也提供了學者從事系統分類、地理分布、生態保育、資源利用等等最好的研究地點和材料。但是台灣累積的物種多並非表示台灣的資源還很豐富,相反的,其中有將近一半到2/3的物種均已從過去的數量豐富、常見,變成今天的偶見、稀有,甚至絕跡。也就是說過去每次潛水可以看到的魚種,現在可能五年十年都看不到一尾。這也難怪台灣的魚種總數雖比起帛琉、馬爾地夫、大堡礁等潛水勝地要來得多的多,但大家仍一窩蜂的花大把銀子捨近求遠跑到國外去潛水的原因。這其中代表的意義是:台灣原本的海洋生物甚為豐富,但卻被我們在這短短的卅、四十年裏,重經濟輕環保、重陸域輕海洋,肆意地掠奪及到處污染和破壞下給逐漸葬送掉了。
三、珊瑚礁生態系何以需要優先保育
珊瑚礁是地球海洋生態系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故素有「海中的熱帶雨林」之稱。它所孕育的海洋生物種類,只看大型生物就已令人嘆為觀止,如海藻、珊瑚、海綿、海蛞蝓、蝦、蟹、貝、多毛類、海膽、海參、海百合、海鞘、魚類、海蛇等等,其種類更是數以萬計。其中有太多的種類在地球上是只能生活在這溫暖、水淺、清澈,而面積卻佔地球0.3%都不到的狹窄區域。
珊瑚礁的生產力高是因為珊瑚之共生藻及礁區藻類之光合作用所產生之初級生產力遠較外洋為高。珊瑚礁因提供各型生物最佳之附著、棲息、躲藏、攝食、孵育、生長、繁殖之場所,再加上生物與生物之間密切的共生關係(片利、互利、寄生),在食物、空間、時間(日夜)等資源方面之有效分配利用,以及為了便於掠食或避免被掠食之生存競爭所發展出來的體型、體色變異、有毒、攻擊、防禦、偽裝、擬態、警戒等五花八門之行為生態適應,如此長期共同演化的結果,造就了生物種類之高度歧異。但也因為此高度共生現象,故若珊瑚礁生態系受到破壞,則地球上所連帶消失的物種會數以千以萬計。珊瑚礁物種雖多,生產力雖高,但並不表示它很堅強穩定,因為珊瑚礁的總生產力雖高(100% 覆蓋面的珊瑚每天之生產力為20gC/m2),但因其滋養的生物量大,現存量高,很多被耗用在礁區生物的生長,呼吸作用與繁殖上,故實際上只有2 ~3%的淨生產力,因平均每天的淨生產力只剩下0.1gC/m2。也就是說多出來可提供人們永續利用的淨生產量其實並不多,所以很容易被利用過度而使礁區生態系一蹶不振。而且珊瑚礁的生存條件要求十分嚴荷,其適溫在23-30℃,適鹽在25-40 p.s.u.,且必須是水質清徹、光線充足、沈積物少,有機及無機營養鹽貧乏的水域,故珊瑚礁生態系可以說雖然最美麗但卻最易受傷害。
珊瑚礁的面積在地球上雖然有限,但據估計在太平洋地區,有16萬人是居住在純珊瑚礁構成的島上,200萬人的居住環境周圍有珊瑚礁分佈;印度洋則有30萬人生活在珊瑚島上;加勒比海至少有3,000萬人的生活與珊瑚有關。這些地區大多屬於開發中的國家,其食物來源有將近80~90%是取自海中。海產品對許多海島國家十分重要,如菲律賓有50%的食物來自海洋,其中有20%是珊瑚魚類。它所提供的漁獲量雖只佔全球漁獲的10~12%,但對許多擁有珊瑚礁的沿海國家,特別是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島國,它們的社會與經濟和民生各方面幾乎都仰賴於珊瑚礁所提供的豐富生物資源,甚至於形成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綜而言之,珊瑚礁對人類之貢獻在:
1.提供數百萬人之居住空間、漁獲資源及發展出之特殊文化。
2.提供許多熱帶國家人民之食物及其產品附帶價值,其狀麗雄偉之景觀更是珍貴的觀光遊憩資源。
3.建造礁體,捍衛陸地,保護海岸免受風浪及侵蝕,以及保護紅樹林及溼地,對沿岸水土保持及土地利用有重大貢獻。
4.由於其高生物多樣性及在生態觀光、漁業、生物天然化合物(藥物)及基因工程方面開發之
潛力,珊瑚礁可謂為科學研究之寶庫。
5.珊瑚礁及其生藻吸收CO2、堆積碳的功能更減低溫室效應,維持全球生態系平衡,故珊瑚礁生態系的存活是整個地球生態系可否延續的重要指標。
四、海洋生態系遭受破壞的原因
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全球之漁產量早已在迅速衰退,惟印度洋區因開發較遲,仍有略為增加,其它各大洋早在十幾年前起即每況愈下。造成之原因已公認為:人為因素的(1)過漁及誤捕,(2)棲地破壞,(3)污染,(4)外來種;以及自然因素之(5)全球變遷。在人為因素方面:
(1)過漁 — 新型漁法漁具不斷發明,使魚無所遁形,無法逃避,再加上誤捕,浪費資源,使
許多魚種已商業性滅絕。大型魚已愈來愈少,瀕臨絕種(黑鮪、鯊 ….),未來可能只好吃那些又小又難吃的魚種。此外,非法毒、電炸魚、違法底拖;過多的海釣人口,養魚人口,吃魚翅、海馬、海龍等中藥的不良風氣。
(2)棲地破壞 — 特別是近20-30年來海岸溼地次第淪陷,台灣自然海灘之「寶」島,即將變
成水泥人工化的「堡」島。海岸迅速消失。
(3)優氧化、污染、有毒廢棄物、油污 … 使台灣西海岸常發生魚群、文蛤等之暴斃事件。
(4)外來種引入 — 貨櫃輪壓艙水,水產養殖外來種之不慎逸出。
在自然因素方面,海洋生物所可能遭受的危害除了全球變遷的溫室效應所引起的水溫上升,海流氣候急遽變化,海平面上昇,紫外線增加殺傷浮游幼生等因素外,又以颱風對熱帶地區之沿岸,特別是珊瑚礁之破壞最烈。此外還有赤潮、魔鬼海星大量繁生,El Nino之效應等等,這些因素其實也可能和人為因素所導致的全球變遷有關。1997-1998 之聖嬰及反聖嬰現象,已使全球35個以上的50個國家地區的珊瑚面臨白化的嚴重威脅,科學家們對此現象莫不憂心沖沖,束手無策。其實科學們所擔心的倒不是聖嬰本身所造成的白化,因為自然的災害如颱風、聖嬰所造成的破壞,雖然劇烈,但恢復的很快。但是珊瑚因為人為因素的慢性但卻不可逆的破壞,把環境污染毀壞了才是真正永久的萬劫不復。
舉台灣的珊瑚礁遭受破壞的原因為例,1997年的台灣體檢發現過去廿年已破壞50%,1998的體檢則更為嚴重(詳見1998.12月號「大地地理雜誌」因反聖嬰之故。此一現象若不趕快加以遏止,不出十年台灣的珊瑚將悉數消失。據國科會委託研究之初步結果,台灣珊瑚礁受破壞之真正原因依序應為:
1.濫墾、濫建造成水土流失,使海水混濁,珊瑚白化。
2.污水及圾垃造成海水優養化,藻類及海葵繁生,珊瑚死亡,繁殖量降低。
3.過漁及觀光客濫食海洋生物,造成珊瑚礁魚類、海膽、貝類、蝦蟹大量減少,危及生態平
衡。
4.無管制的水中旅遊活動,大量踐踏及破壞珊瑚。
5.核電廠溫排水。
6.炸魚及盜採珊瑚。
7.非經常性的天災造成破壞。
在這個排序中,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十一年前造成珊瑚白化最嚴重的核三廠溫排水、毒魚炸魚、盜採珊瑚等,相較於今日珊瑚礁整體所受到其他的破壞,已明顯的有所變動,如果此時社會仍然將拯救珊瑚礁的注意力及措施,放在影響較小的因素上,必將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五、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
1998年11月19日在中研院動物所所舉辦的「太平洋珊瑚礁生態與保育的國際研討會」及「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的會員大會中所共同提出的「拯救台灣的珊瑚礁宣言」,其實也就是拯救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所應努力的方向:
1.釐清海岸及海洋生態保育與資源管理的權責單位。
2.儘速完成「海洋污染防治法」、「海岸法」及「海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的立法與實施。
3.儘速規畫與增設珊瑚礁生態保護區,並且提升管理的能力。
4.禁止沿岸土地不當開發利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5.管制污染物的排放,防止過度捕撈、非法採集和人為破壞。
6.加強海洋環境保護與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教育。
7.提供經費,鼓勵自然及社會學者從事珊瑚礁的監測評估、生態保育及資源管理的研究。(有意連署此一宣言者,可與新任理事長中山大學海洋生物所宋克義教授聯絡:
Tel: 07-5252000 轉 5109;Fax: 07-5255100;e-mail: keryea@mail.nsysu.edu.tw)
總之在上述之保育行動中,我們要特別強調下列幾點:
1.應速增設海洋保護區,因為「棲地保護」遠比「物種保育」來得更重要,更簡單有效。而且在珊瑚礁區應設法減少或禁止漁獲行為。
2.訂定法令嚴格執行 — 「海岸法」、「海洋污染防治法」、「海洋遊憩管理辦法」….。
3.推展宣導教育 — 認識美麗的海洋生物(攝影展、研討會、水族館、各類媒體),將海洋生物列入保育(護)動物,改變大家對海洋生物的觀念,不抓、不養、不吃稀有、觀賞性海洋生物等。
4.加強調查研究 — 配合DIVERSITA,2001年IBOY等活動,建立資料庫,檢討劃設保護區,及其它與保育、復育相關之研究。
1998年的「國際海洋年」在台灣也舉辦了不少的活動來宣導保育海洋生態的重要,但一年後我們對海洋保育的觀念和知識是否真的有所進步了呢?答案或許是有,但更重要的它應要變成一項新生活的運動,長遠持續地推動下去。畢竟我們目前對環境破壞的速度仍遠遠超過我們對環境所作的保育和復育的努力。更何況很多棲地被破壞了以後是根本難以回復自然的狀態,但歷經千萬年所演化出來的生物物種,一旦消失滅絕後,也絕不可能再變回來的。至於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態度,下列幾點守則或可提供一般民眾參考:
1.不吃活海鮮,只攝影、不採集、不收集、不購買海洋生物。
2.不養、不吃、不釣珊瑚礁、稀有及應保育的魚類。
3.不到海邊(潮間帶)、亂踩亂翻石頭。
4.不亂倒污水、不亂丟垃圾,海釣、潛水應遵守規定,不踢珊瑚及下錨等。
5.多認識海濱及海洋生物,共同來作宣導海洋生態保育的義工。
1999年進入了另一個以保育森林為訴求的「森林文化年」。森林與海洋,一陸一海雖然相隔遙遠,但因海納百川,高山上的污染及破壞到最後都會經由河川流入海洋。因此保護森林環境,保護水的源頭,一樣對海洋有益,希望大家也能共同來響應。
第二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师评审办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師評審辦法
八十六年一月十五日第六十四次校務會議通
八十六年一月三十一日八六師大人字第O六九五號函發布 八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第七十三次校務會議臨時會議修正通過
八十八年六月十六日第七十四次校務會議通過新增第十三條之一條文 八十八年七月九日八八師大人字第O四三八一號函發布
八十九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七十八次校務會議修正通過第十三條之一、十七、二十三條
八十九年十月十三日師大人字第O八九OO一二二九六號函發布
九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第八十四次校務會議修正通過
九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師大人字第O九一OO一五六一一號函發布
九十五年一月四日第九十四次校務會議修正通過第二十三條條文
九十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師大人字第O九五OOO一五一二號函發布
九十六年六月六日第九十八次校務會議修正通過第一條、第三條至第十
一條、第十三條至第十五條、第十七條至第十八條、第十九條之一至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三條及第二十五條
九十六年六月十一日師大人字第O九六OO一一一二六號函發布
九十七年一月三十日第九十九次校務會議臨時會修正通過第五條、第八
條、第十一條、第十三條、第十九條之一及第二十四條
九十七年三月十日師大人字第O九七OOO三八三O號函發布
九十七年六月十八日第一OO次校務會議修正通過第五條、第七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三條之一及第十九條之一
九十七年七月十五日師大人字第O九七OO一二三五三號函發布
九十八年一月七日第一O一次校務會議修正通過第八條(限期升等)、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及第十三條之一
九十八年一月二十三日師大人字第O九八OOO一二四一號函發布
九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第一O三次校務會議修正通過第十二條及第十
三條
九十九年一月二十日師大人字第O九九OOO一一八一號函發布
九十九年十月二十七日第一O五次校務會議修正通過第四條、第八條及
第十三條,並自一百年二月一日起實施
九十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師大人字第O九九OO二O五八七號函發布
一百年六月二十二日第一O六次臨時校務會議修正通過第五條、第七
條、第十二條及第十三條
一百年七月二十五日師大人字第一OOOO一三一五四號函發布
一百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第一O七次校務會議修正通過第五條、第八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及第十三條之一
一百年十二月十五日師大人字第一OOOO二四四七三號函發布
一百零三年六月十八日第一一二次校務會議修正通過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三
條之一(含審查意見表七種)、第十四條及第二十條
一百零三年七月九日師大人字第一O三一○一五五一三號函發布
一百零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第一一三次校務會議修正通過第十一條、第十七條之一
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一日師大人字第一O三一○二九○一八號函發布
一百零四年五月十三日第一一四次校務會議修正通過第五條、第八條、第十四條、第二十三條之一
一百零四年六月五日師大人字第一O四一O一三六三三號函發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本辦法依據本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第十九條之規定訂定之。第二條 本辦法以提昇本校教師教學、研究、服務之品質為目的。
第三條 各學院應依據本辦法訂定該學院教師評審準則,經院務會議通過後,報校教評
會備查,並報請校長發布施行。
各系(科、所、學位學程)應依據本辦法,訂定該系(科、所、學位學程)教師評審作業要點,經系(科、所、學位學程)務會議通過後,報院教評會備查後轉校教評會備查,並報請校長核定後發布施行。
第二章 初聘、續聘與聘期
第四條 專任教師之初聘應本公平、公正、公開之原則,並考慮系(科、所、學位學程)教師學歷背景之多元性。
新聘專任教師資格條件應符合各學院資格條件規定。各學院新聘專任教師資格條件規定另訂之。
第五條 教師之聘任等級,依下列規定分別辦理:
一、獲有教育部審定頒給之教師證書者,助理教授以上,須經各學院將其三年內專門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送請校外三位學者、專家審查,且至少有二名審查人評定B級以上者,得按教師證書之等級聘任。
二、獲有國內外大學碩士學位或相當等級之文憑並有專門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者,得聘為講師。
三、獲有國內外大學博士學位或相當等級之文憑並有專門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者,須經各學院依第七條第二項規定將其專門著作(或學位論文)辦理著作外審通過後,得聘為助理教授。
四、具有下列資格之一,並經各系(科、所、學位學程)及學院比照升等相關規定辦理著作外審通過者,得聘為副教授:
(一)獲得國內外大學博士學位後,在研究機構繼續研究,或從事與所習學科有關之職業或職務合計四年以上,成績卓著,並有專門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者。
(二)曾任助理教授三年以上,成績優良,並有專門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者。
五、具有下列資格之一,並經各系(科、所、學位學程)及學院比照升等相關規定辦理著作外審通過者,得聘為教授:
(一)獲得國內外大學博士學位後,在研究機構繼續研究,或從事與所習學科有關之職業或職務合計八年以上,有創作或發明,或在學術上有重要貢獻、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者。
(二)曾任副教授三年以上,成績優良,並有重要專門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者。
六、成就傑出之教授,合於本校延攬講座教授辦法之規定者,得聘為講座教授。
前述新聘教師之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應符合各學院新聘門檻規定,其外審審查人之產生及評分方式,比照教師升等之規定辦理。
第六條
專任教師之初聘,應由各系(科、所、學位學程)依據其經核定之員額或人數及教學、研究之需要,檢具擬聘教師之學經歷證件及著作,提請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就其教學、研究、專長、品德及擬任課程等進行初審後,送交各學院
教評會複審,再送交校教評會決審,決審通過並經校長核定後始得聘任。
兼任教師之初聘,依前項規定辦理,但提聘程序為各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初審,各學院教評會決審,決審通過並經校長核定後聘任。本校專任教師改聘為兼任教師時,得免檢具學經歷證件及著作。
與他校或學術機構合聘教師,以本校與該校或學術機構訂有校級合作辦法或合作協議書者為限,其聘任程序及資格條件,比照專任教師規定辦理,由各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初審後,送交各學院教評會複審,再送交校教評會決審,決審通過並經校長核定後始得聘任。
第七條 初聘專任教師,各級教評會應同時審查其教師資格。
以博士學位送審助理教授資格時,其專門著作(或學位論文)應由學院送請校外三位學者、專家審查,且至少應有二名審查人評定B級以上。第八條 民國一百年八月一日起新聘之各級專任教師,應依本校教師評鑑準則之規定接受新聘教師評鑑。
新聘專任教師如符合第三章有關升等之規定者,得於通過續聘評鑑後之次學期起申請升等。
民國九十八年二月一日起新聘專任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到任後六年內未能升等者,再續聘一年,如仍未能升等者,則不予續聘。但因遭逢重大變故、育嬰留職停薪或女性教師因懷孕生產者,得檢具證明經三級教評會審議通過後,延長其限期升等年限,每次最長二年。
第九條 專任教師之不續聘、長期聘任應由各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初審,院教評會複審,再經校教評會決審。未經決議不續聘者視為同意續聘。兼任教師之續聘,應由各系(科、所、學位學程)、學院教評會評審,並經校長核定後聘任。
第十條 講座教授之初聘、續聘與停聘,依本校延攬講座教授辦法之規定辦理。
第三章 升等
第十一條 專任教師申請升等,需符合下列之基本條件:
一、曾任講師四年,並有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者,得申請升等為助理教授。
二、講師獲得博士學位並有專門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者,得申請升等為助理教授。
三、曾任助理教授三年,並有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者,得申請升等為副教授。
四、曾任副教授三年,並有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者,得申請升等為教授。
前項任教年資之計算,以教育部所發教師證書上記載之起算年月為準,計至申請升等當年七/一月為止,不包括借調、帶職帶薪、留職留薪與留職停薪。申請升等教師職前曾任國外學校同等級專任教師者,該年資得倂予採計,但應以教育部編印之國外大專校院參考名冊所列學校為限。
第十二條 申請升等教師所提著作,應與任教科目性質相關,並符合下列規定:
ㄧ、送審人個人之原創性著作,且非以整理、增刪、組合或編排他人著作而成之編著或其他非學術性著作。
二、發表於SCI、SSCI、TSSCI、EI、A&HCI、THCI Core等索引收錄之學術性期刊論文,或發表於各學院認可之國內外具審查制度之學術或專業刊物之論文,或在國內外具正式審查程序之研討會發表之論文經集結成冊公開發行者,或經審查通過並出版之專書。但體育、藝術、應用科技類教師得以作品、成就證明或技術報告代替專門著作申請升等。前述專書之審查,以下列單位為限:
(一)國內外大學設有審查制度之出版編輯委員會。
(二)國內外學術研究機構設有審查制度之出版編輯委員會。
(三)科技部公告之受理專書書稿審查之期刊編輯委員會。
(四)國內外大學或研究機構彼此合作出版,或與出版社合作出版,且共同設有出版編輯委員會。
(五)各學院認可之國內外具有編輯委員會審查機制之出版社,並送校教評會備查者。
三、代表著作應為送審人取得前一等級教師資格後及本次升等生效日前五年內發表(發行或經刊物出具證明將定期發表)者;參考著作應為送審人取得前一等級教師資格後及本次升等生效日前七年內發表(發行或經刊物出具證明將定期發表)者。但送審人曾於前述期限內懷孕或生產者,得申請延長前述年限二年。
依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二款申請升等之講師,得以博士學位論文為代表著作。持第一項第二款所定國內外學術或專業刊物已接受將定期發表之證明作為代表著作送審者,其代表著作應自該刊物出具接受證明之日起一年內發表,並自發表之日起二個月內,將該代表著作送交學校查核並存檔;其因不可歸責於送審人之事由,而未能於一年內發表者,應檢附該刊物出具未能發表原因及確定發表時間之證明,申請展延,並以該刊物出具接受證明之日起三年內為限。經系(科、所、學位學程)、院教評會評審通過後,報請教育部備查。
各學院應訂定該學院教師升等著作基本門檻。
第十三條 教師申請升等審查程序如下:
一、具升等條件之教師申請升等時,應檢具聘書、教師證書影本及符合規定期限內之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填具審查表、著作表,並自述歷年之研究、教學、服務(對本校或學界、社會)等狀況,於每年九/三月十日前,送交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審議。超過期限者則延至下一學期辦理。
二、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應確實就申請升等教師所提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是否符合第十二條規定及所屬學院之升等門檻予以審議,並就其教學、服務(對本校或學界、社會)
等方面進行審查後,再推薦審查人由學院辦理外審,其辦法由各系(科、所、學位學程)在其教師評審作業要點中訂定之。如有不同意升等之意見,應提出具體理由。
三、系(科、所、學位學程)主管應於每年十/四月十日前,將初審通過者之所有資料、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及該會審查之結果,及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推薦之著作審查人八至十人,一併簽請院長參酌推薦名單圈定人選進行審查。
四、前款推薦之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審查人,應為校外學者、專家,並應具有傑出研究成果。
當事人得向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提出不欲接受之審查人選一至二人。著作外審由各學院辦理,承辦人員應簽訂保密協定。審查時,著作人姓名得公開,但著作審查人姓名則予以保密。以專門著作或技術報告送審者,應一次送五位學者專家審查;以作品、成就證明送審者,應一次送七位學者專家審查。審查人不得低階高審。
五、院長應將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審查結果,及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提供之有關資料與評審結果,提交院教評會進行複審。
六、院長應於每年十二/六月十日前,將複審通過者之所有資料、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及院教評會審查之結果與意見,簽請校教評會召集人提交校教評會審議。
七、各級教評會辦理教師升等之評審過程中,必要時應予申請人以書面或口頭辯明之機會。
八、經校教評會審議通過者,陳請校長核發聘書,並依第二十二條規定報教育部核發教師證書。
符合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二款升等條件者,得於取得學位證書後向各系(科、所、學位學程)提出申請,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至遲應於升等生效學期開始前完成評審作業。除專門著作(或學位論文)之外審由學院依第七條第二項規定辦理外,其餘審查程序依前項規定辦理。
辦理著作外審時,嚴禁有請託、關說、利誘、威脅或其他干擾審查人或審查程序等情事。
第十三條之ㄧ
教師升等評審項目如下:
一、研究:
(一)代表著作(或作品、展演、成就證明、技術報告相關資料)。
(二)符合第十二條規定期限內之著作及研究成果。
二、教學:
(一)授課時數是否合乎基本規定時數。
(二)課程意見調查結果。
(三)指導學生學術研究之績效。
(四)其他教學事項。
三、服務:
(一)兼任行政職務情形。
(二)參與系(科、所、學位學程)、院、校事務之貢獻。
(三)兼任導師或社團、刊物、代表隊指導教師之情形。
(四)產學合作績效。
(五)其他服務事項。
前項評審項目,各系(科、所、學位學程)得在其教師評審作業要點中增減之。
教師升等評審項目與通過門檻如下:
一、各項目通過門檻如下:
(一)研究項目:以專門著作或技術報告送審者,至少應有四名審查
人評定達B級以上;以作品、成就證明送審者,至少應有六名審查人評定達B級以上。
前述研究項目之評分,由院教評會委員依著作外審結果,在評定等級所對應之分數範圍內為之。系級教評會僅就申請人之研究是否符合所屬學院規定之升等門檻予以審議。
(二)教學項目:應達八十分。
(三)服務項目:應達八十分。
二、著作審查評分項目,得依教育部有關規定辦理。
前述著作外審,其評分方式採等級制,分A(傑出)、B(優良)、C(普通)、D(欠佳)四級,審查人應就申請人在同領域同級教師之研究表現評定等級(如附表)。各等級所對應之分數,A級為九十分以上;B級為八十分以上,未達九十分;C級為七十分以上,未達八十分;D級為未達七十分。
三、各學院、系(科、所、學位學程)辦理教學及服務項目評核時,得自訂細目及計分方式,評核方式得包括申請人自評、教師同儕評鑑、學生評鑑及行政配合評鑑等方面。
四、校教評會評審教師升等案時,對院、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評審程序應詳加審查,對於研究、教學、服務評分結果,原則上應予尊重。但院、校教評會發現個別外審委員之意見與評分有明顯歧異、審查意見過於簡略無法判斷或有其他重大瑕疵等疑義時,得經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就該有疑義之審查意見退請原審查人再確認。
經依前述規定再確認結果,原審查意見如仍有疑義,院、校教評會必要時得經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再送其他學者專家審查,前述有疑義之成績不予採計。
五、申請人研究、教學及服務均通過者,升等案即屬通過。
升等不通過通知書,應敘明具體理由、法令依據及請求救濟之管道與期限。
第十四條 教師升等的限制如下:
一、申請升等及升等生效當學期皆須實際在校任教授課。
二、借調其他機關服務者,不得申請升等。
三、升等未通過者,次一學期不得申請升等。
四、最近三年課程意見調查結果,有年平均未達三〃五之情形者,不得申請升等。
五、最近一次評鑑不通過者,不得提出升等。第四章 延長服務 第十五條 專任教授年滿六十五歲,各系(科、所、學位學程)如確有實際需要,得依規定推薦延長服務,經各級教評會審議通過後得延長服務一年,屆滿得推薦再延,最多延至七十歲止。
第十六條 依前條辦理延長服務之教授,應符合教育部有關延長服務之基本條件與特殊條件之規定。
第五章 停聘與解聘
第十七條 獲長期聘任教師之停聘或解聘及資遣原因之認定,須先經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及系(科、所、學位學程)務會議議決後始得提送院、校教評會裁決;未獲長期聘任教師之停聘、解聘或不續聘及資遣原因之認定或有違反本校教師服務規則、教師聘約或其他法令規定之情事等,須經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議議決後,始得提送院、校教評會議裁決。
前項系(科、所、學位學程)務會議議決須經全系(科、所、學位學程)教師總額三分之二以上教師同意。
教師停聘、解聘、不續聘或資遣等處分應詳細敘明理由、事實、依據之法令及請求救濟之管道與期限。
第十七條之一 兼任教師在聘約有效期間內,有教師法第十四條第一項各款情事之一者,除有第八款及第九款規定情事,由本校逕予解聘者外,其餘各款情事應經系(科、所、學位學程)、院教評會審議通過後予以解聘;其有第十三款規定之情事,除情節重大者外,系(科、所、學位學程)、院教評會應併審酌案件情節,議決一年至四年不得聘任為教師,並報教育部核准。第十八條 解聘、停聘及不續聘或資遣案之當事人得請求於教評會議決時,給予合理之時間以提出說明或辯護,當事人並得提出或請求提出證據。
第六章 附則
第十九條 民國八十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修正公布施行前已取得講師、助教證書之現職人員,如繼續任教而未中斷(包括經核准帶職帶薪或留職停薪),得依本校原「教師升等審查辦法」第二條規定申請升等。
前項講師、助教於取得較高學歷時,得依本校原「教師獲得較高學歷申請改聘準則」申請改聘。但申請改聘為副教授者,除該學位須符合認可規定外,其論文及其他著作應辦理實質審查(包括外審),如未通過審查者,得申請改以助理教授送審。
依本條申請升等、改聘者,其評審項目及標準適用第十三條之一規定。
第十九條之一 專(兼)任教師聘任案,應於聘期開始前完成聘任程序。
教師學位升等(改聘)案提出申請後,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至遲應於升等生效學期開始前完成評審作業,並於學期開始二個月內提校教評會決審,通過後自提出申請之次學期予以升等。
教師取得較高等級教師證書申請改聘案,其改聘生效日期,由校教評會議決。專任教師依前項規定申請改聘,應由各學院依第五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辦理著作外審。
第二十條 本校研究人員之評審事宜比照教師之相關規定辦理,惟各級教評會僅需就其研究及服務之條件或成績進行審議。
本校各處、部、室、館及中心等單位辦理教師之相關評審事項時,應依本辦法相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一條 助教之初聘、續聘與不續聘,由各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設置要點規定之。
第二十二條 經審定教師資格者,應填具教師資格審查履歷表,並依相關規定檢具證件資料送人事室報請校長核定後,轉請教育部發給證書。第二十三條 教師調任不同系(科、所、學位學程),應徵得原服務系(科、所、學位學程)同意,並經擬調任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通過後,簽報校長核定,予以調任。
但教師帶缺調任新設立系(科、所、學位學程)者,逕依其設立計畫書辦理,新系(科、所、學位學程)應於其設立計畫書中檢附擬調任教師原服務系(科、所、學位學程)同意調任之系(科、所、學位學程)務會議紀錄。
第二十三條之一 採專業學院模式運作之學院,有關本辦法規定應經系(科、所、學位學程)教評會評審或系(科、所、學位學程)務會議議決之事項,逕由院教評會評審或院務會議議決。
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如有未盡事宜,悉依相關規定辦理;如有疑義,由校務會議解釋之。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經校務會議通過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第三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学生宿舍自治委员会组织章程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学生宿舍自治委员会组织章程
94年05月18日93学第2学期学生事务会议修正通过
95年05月17日94学第2学期学生事务会议修正通过
95年12月20日95学第1学期学生事务会议修正通过
96年05月16日95学第2学期学生事务会议修正通过
97年05月14日96学第2学期学生事务会议修正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章程依据学生宿舍辅导办法第二条第八款订定之。
第二条 本会全名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男(女)生第()宿舍自治委员会」,为宿舍学生自治管理最高组织,以下简称本会。
第三条 本会以谋取学生膳宿福利事宜,提升生活质量为目的。
第二章 委 员
第四条 本会最高权力机构为委员大会。本会委员之组成,由各宿舍分别按各系男女住宿学生人数比例选出,其比例及选拔办法由各宿舍协调教官与原宿舍自治委员会商定之。委员任期一年,连选得连任,但不得为应届毕业生。
第 五 条 委员除参与决策外,有反应及处理该系同学有关膳宿事宜之责。
第三章 组织与职掌
第六条 本会置总干事及副总干事各一人,住宿学生人数在一千人以上之宿舍,得增置副总干事一人。总干事由委员互选产生,副总干事由总干事提名,经委员大会出席委员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后任命之。总干事及副总干事任期均为一年,不得连任。总干事及副总干事之下设宿舍事务组、膳食福利组与常务秘书组三组,各组置干事一至三人,均由总干事提名,经委员大会出席委员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后任命之。各组得依需要设若干股,其股数之增减及股员之人数由委员大会决议之;股长由干事自股员中选任之。
第七条 总干事之职掌如下:
一、对外代表本会,并综理学生宿舍有关事项。
二、接受住宿辅导组、公馆校区学务组、林口校区学务组与协调教官之辅导。
三、转达或主动宣布规定事宜。
四、协助教官处理宿舍偶发事件。
五、召开并主持委员大会。
六、得于期末推荐服务热心而有绩效表现之本会成员,建议学务处核予奖励。
第八条 副总干事协助总干事综理会务。总干事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副总干事代行其职权。
第九条 各组干事在总干事领导下,统筹该组事务,并督导与协助各股股长执行该股之股务。
第十条 宿舍事务组下设各楼楼长,职掌如下:
一、负责脱水机、洗衣皮及扫除用具等之管理与申请。
二、负责宿舍公布栏之管理。
三、督导宿舍清洁工作。
四、主动反映饮水机及卫生设施事项。
五、配合学校防火防盗措施之运作。
六、宿舍安全设施(包括安全门、铁门、灭火器、消防栓及警铃等)之检查与反映。
七、发现可疑份子之查证与报告。
八、纠举、登记与呈报破坏宿舍安宁之同学。
九、配合宿舍值勤教官处理学生违规事项。
第十一条 膳食福利组下设五股职掌如下:
一、餐厅股:
(一)负责餐厅部门餐饮卫生及服务之督导与检查事宜,必要时并得协调健康中心等卫生单位支持食品之检验工作。
(二)督导厂商改进检查时所发现之缺点。
(三)搜集并反映同学意见,以供厂商改进之参考。
(解)约之建议案。
二、百货股:
(一)负责百货部各项物品之质量与价格、食品之卫生与安全期限及服务等之督导与检查事宜,必要时协调健康中心等卫生单位支持检验工作。
(二)督导厂商改进检查时所发现之缺失。
(三)搜集并反映同学意见,以供厂商改进之参考。
(四)汇整百货部门之有关资料,向委员大会提出违约惩罚或续(解)约之建议案。
三、美发股:
(一)负责美发部门之服务质量、价格及卫生维护之督导与检查事宜。
(二)搜集并反映同学意见以供厂商改进之参考。
(三)督导厂商改进各项缺失。
(四)汇整美发部门之资料,向委员大会提出违约惩罚或续(解)约之建议案。
四、洗衣股:
(一)负责洗衣部门之服务质量、收费价格及卫生维护等之督导检查事宜。
(二)搜集并反映同学意见以供厂商改进之参考。
(三)督导厂商改进各项缺失。
(四)汇整洗衣部门之资料,向委员大会提出违约惩罚或续(解)约之建议案。
五、影印股:
(一)负责影印部门之服务质量,收费价格及卫生维护等之督导检查事宜。
(二)搜集并反映同学意见以供厂商改进之参考。
(三)督导厂商改进各项之缺失。
解︶约之建议案。
第十二条 常务秘书组下设四股职掌如下:
一、宣传股:
(一)负责本会各组海报之制作及对外宣传事宜。
(二)负责本会决议案之公告。
二、文书股:
(一)负责本会及各组资料之汇集整理。
(二)配合宿务组之服务股汇集整理宿舍公布栏中学校有关单位之公文。
(三)负责本会各项公文之收发事宜。
(四)负责会议之记录及录音。
(五)负责本会一切文书之誊写与打字事宜。
三、总务股:
(一)负责一切经费收支之管理。
(二)定期向大会及住宿同学公布账目。
四、编辑股:
(一)负责「宿委会刊」每学期的编辑。
(二)股长即为总编,股员负责宿委会刊各版之编辑采访、选稿等。
第十三条 委员大会得经出席人数二分之一以上之同意,裁并或增设新股。
第十四条 本会置顾问若干人,由总干事提名经委员大会同意后聘任之。前任正副总干事为当然顾问。负责提供有关之建议与指导。
第十五条 本会置研究发展小组,直接向总干事负责。其成员由总干事提名五至六名委员兼任,经委员大会同意后聘任之。负责各项提案之评估与政策之考核,以为改进会务之参考。
第四章 会 议
第十六条 委员大会每学期召开两次,于开学后一个月及最后一个月内分别召开之。临时会议由总干事或三分之一以上委员之联署召开之。
第十七条 委员大会开会时应邀请学校有关师长列席,必要时得邀请承包厂商代表列席。
第十八条 委员大会之职权如下:
一、选举、罢免总干事及各组干事。
二、同意任命副总干事。
三、同意聘任顾问及研究发展小组组员。
四、审核本会之预算并监督本会经费之运用。
五、裁并或增设新股。
六、讨论决议一般事项。
第十九条 委员大会之决议经呈报学务处核准后生效。
第五章 经 费
第二十条 本会经费之来源如下:
一、住宿辅导组、公馆校区学务组及林口校区学务组补助之行政基金。
二、其他收入。
第二一条 本会经费之分配利用如下:
一、行政基金:供本会会务运作所需,其比例应占总预算百分之二十五以下。
二、福利基金:用以举办活动提供同学福利,其比例应占总预算百分之四十至五十。
三、奖励金:用以奖励热心于本会会务运作之委员,或对膳宿福利之争取与维护有所贡献之师长或同学,其比例应占总预算百分之十以下。
四、急用金:至少应占总预算百分之十。由总干事于有关会务运作时适切运用,但须于使用一个月内提交委员大会追认。
五、预备金:应占总预算百分之五。其运作应经委员大会三分之二议决通过后,方可使用。
第二二条 每年经费之结余,得于期末转作福利基金运用。其金额不受上项基金比例限制。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三条 委员服务热心,而有绩效表现者,于学期结束前由总干事统一检讨,建议学务处核予奖励。工作不力敷衍塞责者,总干事应予劝导、警告或建议处分。
第二四条 本章程经学生事务会议通过,陈请校长核准后施行,修正时亦同。
第四篇:海南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
海南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
摘要:海南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物种种类繁多,是我省海洋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目前我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面临的主要威胁,我省已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探讨了生物多样性的主要保护对策,以实现我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海南;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不断加强,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生物多样性正以空前的速度消失,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国际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中国既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又是生物多样性受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1],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滞后于陆地和淡水,这是由于海洋大尺度生物多样性困难重重,涉及到工具,取样方法等复杂问题[2]。海南属热带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表现出极高的生物遗传多样性,是我国海洋生物最富有的地区之一,是世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海南对生物多样性贡献巨大,但生物多样性面临各种挑战,必须采取多项措施保护海南宝岛的生物多样性。本文就海南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旨在通过对其不同研究层次的分析和探讨,以实现我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海南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点
1.1 物种丰富,特有珍稀物种繁多
海南拥有各类海洋生物3000种以上,其中鱼的种类超过1500种,有经济价值的200多种,贝类有400多种,藻类有100多种。浅海重要鱼类有40多种;有大量珊瑚,还有海龟、玳瑁、贝类、虾蟹、海藻等,构成热带海洋生态系统。
鱼类是海洋的重要生物资源。我省海洋鱼类有1500多种,大多数种类在西南中沙群岛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主要有马鲅鱼、石斑鱼、笛鲷、裸颊鲷、军曹鱼、鲣鱼、带鱼、鲻鱼、鲥、花鳗鲡、沙丁鱼、篮子鱼、大黄鱼、乌鲳、金鲳、金枪鱼、鲨鱼等。特别是马鲅鱼、石斑鱼、金枪鱼、乌鲳和银鲳等,产量很高,是远海捕捞的主要品种。我省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品质十分优良,而且盛产中国其它海区罕见的大洋性鱼类。如:金枪鱼、鲨鱼等。
海南有海龟种类3-4种,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海洋贝类在我省分布约有400多种,目前海南省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有东风螺和企鹅珍珠贝等,珍稀种类有大
珠母贝、鹦鹉螺等。其它海洋生物主要有软体类动物、甲壳类动物和藻类。软体类除了上面介绍的贝类以外,还有驰名的鱿鱼、墨鱼、章鱼等;甲壳类的梭子蟹、青蟹、龙虾、对虾、鲎等。这些都是我省的主要海产。热带海藻类资源也极其丰富,是中国主要的产区之一,经济价值较高的有:石花菜、麒麟菜、马尾藻、紫菜等。海草床海草10余种,其主要优势种是海菖蒲、泰莱草和海神草等。
1.2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
目前我省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洋生物生态系统受破坏时有发生,物种多样性也随之降低。珊瑚礁的生物极为丰盛,是生物多样性的极高区域,堪称为大海之“绿洲”。珊瑚礁生态系是由造礁石珊瑚生物群体本身形成的底质所支持的特殊生态系,提供了复杂的生物生态环境,拥有海洋中最多的物种,其丰富程度接近陆地上的热带雨林,被称为“海底雨林”和生物多样性保存库。除观赏性珊瑚由于旅游被大量开采而破坏外,沿海居民用珊瑚烧制石灰导致珊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我省80%的珊瑚礁已被破坏,其中文昌100 km的珊瑚礁,每年因建房、烧石灰和水泥挖礁达5×107kg以上[3]。据2008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近年来,在一些西沙群岛海域炸鱼、毒鱼等破坏性非法渔业活动的存在,部分区域以珊瑚为食生物(如长棘海星)数量的剧增,直接导致珊瑚的死亡或珊瑚生长环境的恶化,致使西沙监测区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损害。
红树林是亚热带和热带海洋潮间带或潮上带的一类特殊常绿林。红树林物种丰富,是高生物量区,重要经济动物的繁殖和庇护区,红树林内物质循环迅速,食物链较简单,对于减少海浪冲击,稳定保护海岸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海南多数江河出海口及沿岸独立的海湾均有红树林生长,20世纪50年代初期琼山、文昌、陵水、三亚、儋州等地约有红树林100 km,但到20世纪80年代剩下不足50 km[4]。
海草床与红树林和珊瑚礁一样,是三大典型海洋生态体系。海草在海洋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改善了水的透明度,控制水质;许多动物的直接食物来源,如儒艮;为许多动物种类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隐蔽保护场所;栖息着许多重要的底栖动物;抗波浪与潮汐的能力,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我省海草床生态系统具有典型的热带特点,热带种与亚热带种都有分布。目前,海草的生境受到明显的威胁,主要包括围海养虾、海水养殖、非法渔业作业、人为污染、开挖港池航道与台风等。因此,保护海草场的行动已刻不容缓。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
海南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工作开展比较早,取得了一定进展,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等5个方面:
(1)对海南热带的主要水生生物资源进行调查与研究,进一步了解了我省热带生物资源,包括海洋经济鱼类资源、淡水及河口经济鱼类资源、水产经济软体动物资源、水产经济节肢动物资源、水产经济藻类植物资源等。
(2)组织开展了对全省海草床、典型海岛等重要海洋生态类型的普查和研究工作,完成了全省珊瑚礁普查工作,基本弄清了我省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本现状;开展了大规模投放人工渔礁恢复生物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实践。
(3)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国家级和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区和儋州—临高白蝶贝自然保护区等。
(4)开展了放生包括鲸鲨、海龟和鲎在内的国家重点保护或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并在国内首次开展鲸鲨卫星跟踪研究。为配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海南后水湾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建设》的全面实施,确保该项目顺利完成,进行了文蛤、华贵栉孔扇贝、麒麟菜、篮子鱼和翡翠贻贝等品种的底播增殖放流工作。并开展了拯救濒危珍稀物种大珠母贝的人工放流工作。
(5)尝试性开展了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我省参与的南海区主要海水养殖种类的种质保存与评价技术的研究,以20种南海区主要水产养殖种类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保种技术和超低温保存技术对其基因组DNA、精子和活体进行保存。并利用多种标记技术,从形态学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建立一套完整的种质评价体系。海南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3.1 围海、填海等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土地日益稀缺的背景下,海南沿海围海、填海等工程建设,违规建设现象严重,至2007年底,全省共批准围填海项目180项、使用海域面积2031.84公顷。由于海岸线都被垂直建筑取代,使可以平衡海洋生态的海洋生物无法栖息在海岸边,由于过度的填海还导致一些港湾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天然湿地减少,海岸线上的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浅海滩涂(湿地)、海湾、珊瑚礁、产卵场、孵育场等生态系统碎化、退化和完全丧失,给生物多样性带来毁灭性的威胁,不仅物种个体丧失,而且生态系统多样性遭到破坏,生物资源补充群体减少甚至失去生存空间[4]。
3.2 海洋污染日益加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近年来我省海洋环境面临污染严重并不断扩大,氮、磷等营养盐污染明显,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不断加剧的问题[5]。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的直接排放已使南中国沿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海域的有机污染加剧。目前与海南岛相隔琼州海峡的广东湛江东海岛在建的超大型钢铁和化工企业对南海区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评估。
3.3 过度捕捞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过度采捕海洋生物锐减,许多种类甚至濒临灭绝。近年来受市场需求的驱动,我国南海的捕捞强度明显加强,加之环境恶化,鱼类有个体变小,数量减少的趋
势,甚至有些物种很难见到。目前我国南海区过度捕捞现象较为严重,捕捞强度成倍超过南中国海的资源承受能力,南海渔业资源潜在渔数量为2.46×109~
2.81×109kg,而1997年捕捞量已达3.7×109kg,超过可捕量的25% ~ 30%[6]。在高利益诱惑下,盗捕濒危珍稀物种大珠母贝,致使宝贵的大珠母贝资源面临枯竭。我省许多重要的经济海藻如石花菜、羊栖菜、麒麟菜等由于掠夺性的采收,资源被严重破坏。
3.4 海水养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当前海南蓬勃发展的海水养殖业给近海海域生态造成较大影响,养殖生产中种苗的生产、投饵、排放和养殖种逃逸均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海水养殖对天然种苗的巨大需求常常对天然种群造成不利影响[7],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围海建池塘养殖将可能对沿岸潮间带生态系统构成巨大的压力,导致海草床或珊瑚礁生境的直接的破坏[8]。由海水养殖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容易引发赤潮的发生。
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养殖种逃逸不可避免,有时甚至会非常严重
[9, 10]。海水养殖逃逸的鱼类可能在疾病的传播、野生群体遗传组成的改变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可能会将地方流行病传给野生种群,并可能与当地种杂交,造成地方种群的基因污染和遗传退化。外逃的养殖种,小部分可以成功地在海域中生存,通过竞争和捕食对当地同类种造成威胁,甚至造成当地种灭绝[11]。
3.5 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外来入侵种通过竞争或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排挤本地种;或与当地种竞争食物;或直接扼杀当地物种;或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它物种生长,使当地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甚至濒危或灭绝。外来入侵种对生态系统另外一个更不易察觉的影响是污染当地的遗传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及影响,目前关注和研究焦点主要在陆生微生物、动物和植物[12]。当前,海南局部地区兴起的小龙虾人工养殖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应适当引导和规范其发展,防止对当地生态状况造成不良影响。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体现。针对我省目前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存在的困难,提出以下几点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1)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海洋政策应该体现保护与发展、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2)加强重要物种及遗传资源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海洋渔业方式的正确引导,鼓励积极开展深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保护近岸海洋生态;设立人工鱼礁,加强渔业生态的修护,加大人工底播放流力度。
(4)从严审批适度实施围填海工程,不是必须临海建设项目,坚决不允许围海造地,严格保护海岸线资源。
(5)加强对外来物种引进的审批和检疫,建立健全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预警测报体系,加强外来生物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对引进的新物种要开展风险分析,严格把关监控,规范物种引进,阻止新入侵物种。
(6)扩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改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经济的关系。
(7)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北部湾沿海省份和珠江流域沿线省区的合作,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谭围:男,湖南涟源人,1982年7月生,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产经济动物繁殖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单位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海秀东路2号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研究室邮编:570203。联系电话:***、0898-66517573
参考文献:
[1] 陈灵芝.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著.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9.[3] 施雅风.我国海岸带灾害的加剧发展及其防御方略[A].国家环境保护局.迎接新世纪挑战——环境与发展论文集[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355-366.[4] 李纯厚,贾晓,杜飞雁,等.南海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研究进展[J].海洋水产研
究,2005,26(3):73-79.[5] 向友权.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1998,20(5):57-63.[6] 江航宇,庄世鹏.广东省海洋生态环境的问题及其改善对策初探[J].海洋渔业,2000(1):6-9.[7] LARSSON J, FOLKE C, KAUTSKY N.Ecological limitations and appropriation of ecosystem support by shrimp farming in Colombia [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4, 18(5): 663-676.[8] 吴隆杰,杨林.海水养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海洋环境科学,2008,27(4):397-400.[9] BEVERIDGEM CM, ROSSLG,KELLY LA.Aquaculture and biodiversity [J].Ambio, 1994, 23(8): 497-502.[10] WEBB JH, YOUNGSON A F.Reared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in the catches of a salmon fishery on the western coast of Scotland[J].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Management, 1992,23: 393-397.[11] MILLS D H.Britain’s native trout is floundering [J].New Scientist, 1982, 96(17): 199-213.[12] 向言词,彭少麟,周厚诚,等.外来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控制[J].广西植物,2002,22(5):425-43.
第五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师出国讲学,研究或进修办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師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辦法
本校87年3月11日第67次校務會議第1次臨時會通過 本校87年3月27日師大人字第1716號函發布
本校87年6月17日第68次校務會議通過修正第5條、第14條條文 本校87年6月25日師大人字第03726號函修正發布
本校87年9月30日第69次校務會議通過修正第3條條文 本校87年10月19日師大人字第06456號函修正發布
本校95年10月25日第96次校務會議通過修正第1條、第2條、第3條、第5條、第6條、第7條、第8條、第9條、第11條、第13條、第14條及第15條條文 本校95年11月8日師大人字第0950020896號函修正發布
本校97年1月30日第99次校務會議臨時會通過修正第2條、第3條、第6條、第7條、第8條、第11條、第13條、第14條條文
本校97年3月6日師大人字第0970003654號函修正發布
本校98年12月30日第103次校務會議通過修正第13條、14條、第15條條文
第一條
為提昇本校教學與學術研究水準,特依據教育部「教師進修研究獎勵要點」及相關規定訂定本辦法。
第二條
教師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申請種類分為:
(一)薦送或指派:
1.系(科、所及學位學程)發展需要者。
2.獲國科會或其他政府機關、學術研究機構補助者。
3.與本校訂有學術合作協議書之外國大學或學術機構進行學術交流者。
(二)自行申請:自行申請與教學、研究有關之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
第三條
出國講學人員,須具有審查合格之副教授以上資格者。
出國研究或進修人員,須具有審查合格之講師以上資格者。
前項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人員,須履行相關法令規定之服務期限屆滿後,另須在本校連續服務二年以上年資,始符合申請資格。
第四條
申請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人員,以不影響學校教學為原則,其原任課程,須有適當人員擔任。
前項人員如兼任學校行政職務,出國期限在六個月以上者,應免兼行政職務;未滿六個月者,應有適當之代理人員,並經校長同意。
第五條
各系(科、所及學位學程)每年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人數同時以不超過各系(科、所及學位學程)專任教師總人數百分之十為原則,未達十人者以累年計算之。
各學院每年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人數同時以不超過各學院專任教師總人數百分之十為限。
利用寒暑假期間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者,不受前項人數比例之限制。
第六條 教師申請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薦送或指派:
1.系(科、所及學位學程)發展需要者,應由各系(科、所及學位學程)務會議推薦,送請學校審查小組審議通過後,簽請校長核定。
2.申請國科會或其他政府機關、學術研究機構補助出國者,審查程序依
其相關規定辦理。
3.進行學術交流者,其審查程序由本校國際事務處組成審查小組審議通過後,簽請校長核定。
依本款規定經薦送或指派者,仍須提送系(科、所及學位學程)及院教師評審委員會報告。
(二)自行申請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人員應經系(科、所及學位學程)及
院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後,簽請校長核定。
第七條
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應備齊申請表、推薦書、計畫書及國外學校或
第八條
第九條
第十條
研究機構同意函、入學許可等文件;計畫應切實依據教學研究需要擬定,其內容規定如下:
一、計畫名稱。
二、計畫與該系(科、所及學位學程)教學實際需要之情形。
三、計畫內容概述。
四、擬前往講學、研究或進修之國家及學校名稱。
五、預計講學、研究或進修時間。
六、預計講學、研究或進修後之成果。
教師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期間為一年以內,除講學不得延長外,如確有必要時,得申請酌予延長,其延長期限如下:
一、研究不得超過一年。
二、進修不得超過二年。但為取得學位需要者,得再延長一年。
依前項規定申請延長期間者,應逐年申請,並在每年期間屆滿前二個月,除應列舉不能依核定計畫如期完成進修或研究之事實,並請研究者檢送指導教授證明函,進修者檢送學校成績單及教授證明函等有關證明文件,經由系(科、所及學位學程)及院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後,簽請校長核定。
教師經薦送或指派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期間一年以內者准予帶職帶薪。自行申請及延長期間者一律留職停薪。
獲國科會補助出國人員,於核定研究期限內,以帶職帶薪方式辦理;如研究需要自行申請延長期限,以留職停薪方式辦理。
利用寒暑假期間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者,得准予帶職帶薪方式辦理。
教師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期間,應依核定之計畫執行;如有必要中途轉
校、變更進修或研究學門、提前終止進修或研究、或其他無法按原計畫執行時,應取得講學、研究或進修學校之證明,提送各該系(科、所及學位學程)及院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簽請校長核定後方得變更計畫。
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人員每學期(季)結束二個月內及返國三個月內,應向本校提出講學、研究或進修報告,出國進修者並應附就讀學校之成績單備查。
第十一條 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人員應於出國前與本校簽訂契約並辦妥保證手續,期限屆滿後應立即返國回本校服務。
帶職帶薪部分之服務期限,為帶職帶薪期間之兩倍。留職停薪部分之服務期限與留職停薪期間相同。
教師服務期限屆滿後,須再符合本辦法第三條服務年限之規定,始得再申請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
第十二條 依據本辦法核准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人員若違反本辦法之規定者,應賠償相等於帶職帶薪期間所領薪津之金額;未完成服務義務前,不得再申請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及調離。
第十三條 本校教師申請中央研究院或國科會補助在國內從事訪問研究者,申請資格、審查程序及服務義務等準用本辦法相關規定辦理。
第十四條 本辦法如有未盡事宜悉依相關規定辦理。
第十五條 本辦法經校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實施,修正時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