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好型社会(含5篇)

时间:2019-05-14 06:3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好型社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好型社会》。

第一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

3、1/

4、1/

5、1/10和1/22。我国资源消耗大,每天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现象严重。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我国人均耕地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沙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同样地,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破坏环境有罪的观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如果每个人都树立起节约和环保的意识,我们节省下来的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成果会十分可观。

军队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我军是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走出来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在保护环境方面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新世

纪新阶段,继续发扬我军光荣传统,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关系到我们能否保持人民军队性质、本色和作风的重大问题。同时,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不仅是集中有限的资源保障军事斗争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只要我们自觉地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当作军队义不容辞的职责,增强资源、环境忧患意识,并付诸于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够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关于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

在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认识,专家、学者们对其涵义有着多种界定和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般是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中,在健全各种保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倡导和激励全社会节约资源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同时保护环境,达到以尽少的资源消耗来满足国民日益增多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来支撑我们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要求经济的发展应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它更主要的是指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从社会生活的层面上来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则应指一种公众生活的方式、态度和消费理念,也即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消费。它的通俗涵义可以用一句话表达“你有权花钱但无权浪费”,也可以从“适度消费”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根据可能而生活”,即在不严重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不侵犯其他人和子孙后代基本的生存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条件的许可程度来生活。

相对于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而言,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们这样的国度,其意义更加重大和深远。这是因为,无论是我们的企业行为,还是公众行为,抑或是政府行为,都普遍存在着一个“一方面是资源短缺、能源紧张,污染严重,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很低、能源浪费严重”的“二律背反”的现象。例如,在我们许多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却在疯狂地进行掠夺性乱挖烂采;在各地频频拉闸限电、大闹水荒的情况下,许多单位的食堂、宿舍里的“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却屡禁不止,许多城市的供水管道由于没有及时维修而经常“跑冒滴漏”、街水横流;在国家每年进口大量石油的情况下,轿车行业却在生产、倡导以及国人在追求大排量、大功率、大体积的家用轿车,而1.3升排量以下的低排量、省油的经济型轿车却在许多地方在上牌照、过路桥、进宾馆等方面受到无端的限制;在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搞南水北调工程、许多地区为之作出巨大牺牲的时候,华北一些城市的许多人还在用自来水浇花;在许多城市,街道、广场、管道、建筑等公用设施“拆了建、建了又拆”,等等。诸如此类的不正常的现象,可谓不胜枚举。我国改革开放的25年来,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平均以惊人的8%的速度增长,中国因此成了经济奇迹的代名词,但我们的经济繁荣是以付出生态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为巨大代价的。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这种浪费型发展模式使煤、电、油、运“荒”声一片。

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我们每个人的利益,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对此,我们所有的公民都不是旁观者,而应是积极的倡导者、实践者、维护者。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法治更不是“旁观者”,而是极其重要的保障。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无疑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经济的、行政的、道德的以及法律的等各方面的手段与措施,为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多形式多方位的综合保障。但从长远、稳定、持续的角度看,其中最重要的应是法律手段。要想有效地营造与持久地维护一个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必须依靠法治。

二、税收作为政府所掌控的最主要的经济杠杆和宏观调控手段之一,能够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促进、保障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税种的开征与停征、税率的调高与调低、税收优惠措施的增减变动,通过撬动纳税人的利益分配格局,来激励对能源与资源的综合利用与节约;通过建立导向性和扶持性税收调控机制,来促进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想让税收杠杆持久有效地发挥对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各项功能,防避其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和保障。为此,就需要我们积极地、认真地构筑和完善旨在保障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法制度与体系。

第一,尽快修订、完善我国的《资源税暂行条例》,改进现行的资源税计量依据、征收办法,促进我国矿产资源开采的有效节约。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类矿产资源是国家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和支撑。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能源需求的日益旺盛,能源供需方面的矛盾将不断加剧。但令人触目惊心的现状却是,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中的浪费现象极其严重,所导致的地质环境问题非常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1993年重新制定的《资源税暂行条例》在资源税计量依据、征收办法等制度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缺陷与欠科学之处。要想切实解决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中的严重浪费现象,就迫切需要我们及时修订与完善《资源税暂行条例》中的有关税法要素,充分发挥资源税的杠杆调控功能。

1.将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由按销量计征改为按储量计征。

我国1993年的《资源税暂行条例》在计量依据上采用的是按销量计征,即按企业的矿产资源销售量来计征的。按销量计征的方法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便于征管。但它却存在一定弊端,它所导致的一个负面效应就是我国许多矿产企业受利益驱动,“吃肥丢瘦”,掠夺性开采,矿产回采率普遍低下,浪费情况非常严重。能源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按规范采掘要求,其回采率应为80%至90%。但目前我国国有的大型煤矿企业一般采用机械化综采或普采,回采率最高不到50%,一般只在30%左右。陕西神府矿区内的一家煤矿可采储量消耗了6亿吨,却只产出煤炭5800万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矿产企业“吃肥丢瘦”、回采率普遍低下、浪费严重的问题,就必须改进现行资源税的计量依据,由按企业的矿产资源销售量改为按划分给企业的资源可采储量来计征资源税。

在税法理论上,可供选择的用来确定资源税计税依据的标准有三个“量”,即矿产资源的储量、产量和销量。从能否促进、保障矿产资源节约、有效开发利用的角度来看,这三种计税依据是存在着高低优劣之分的。最佳、最科学的资源税计税依据是资源储量,也即按照已探明的划分给矿产企业的资源可采储量计征其应缴资源税额。如果矿产企业能够科学、节约地开采矿产资源,提高矿产回采率,那么等量的资源储备量消耗就能够开采出更多的矿产品,单位矿产品负担的税额就会相对较少,矿产企业就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从而促进、激励其节约、有效地利用资源。也就是说,资源税计税依据采用资源储量模式,能够为矿产企业科学、节约、有效地开采、利用矿产资源提供强有力的经济驱动力。相比而言,按资源产量计税的方法虽然不如按资源储量计税方法,但较之按资源销量计税,则更符合对资源占用开发性质的课税,更有利于保护资源。这是因为,按产量计税能够从税收方面促使企业“以销定产”,尽可能减少产品的积压和损失,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按销量计税,当产量大于销量发生积压时,这部分积压产品没有税收约束,则很可能造成损失。因此,曾有学者主张,应将我国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数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4]但笔者认为,资源税按产量计税虽然比按资源销量计税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利于保护资源,但它仍然会导致矿产企业“吃肥丢瘦”,掠夺性开采,不能解决我国矿产回采率普遍低下、浪费严重的症结。

以往的税收理论认为,按照储量来计征资源税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难题,其一是它要求对应税矿产资源的地质储量的勘探应当做到准确无误,其二是它要求税务机关具有很高的征管技术水平,从而导致这种计征方法在实践中的操作难度很大。这正是我们1993年的《资源税暂行条例》在计量依据上采用按销量计征,而没有选择按储量计征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这两个难题是属于技术环节上的问题,不是不可克服的难题,是完全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加以解决的,决不应成为我们舍弃储量计征方法而长期采用销量计税方法的理论依据。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采用更先进的勘探技术来提高我国矿产资源勘探的准确度;通过改进征管技术、手段和设备,来提高税务机关的征管水平。只要采用储量计征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矿产资源回采率的提高,能够防避资源开采中的浪费严重的现象发生,保障资源的极大节约,提高勘探技术和征管水平的研发资金的投入就是必要和有效益的。因此,我们应当及时修订我国的《资源税暂行条例》,将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由按销量计征改为按储量计征。

2.调整资源税税率的设计标准,根据资源回采率设计税率。

本着“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我国1993年的《资源税暂行条例》实行的是级差资源税,即按资源的级差收入分别征税,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多少同其所使用资源的贫富状况和开采利用条件有关。因此,在税率形式上选择了幅度定额税率。例如,原油的税率是8-30元/吨。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是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纳税人所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资源状况即级差收入的高低,在《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税额幅度内确定。进行这种制度设计的立法目的之一就是想以此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为资源开采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但实施的效果却正好与当初的立法目的相反。首先,它导致了不同地方的能源资源税征收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人为的政策差异不利于地区间的公平竞争,不利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我国矿产资源,尤其是级差收入高的矿藏多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而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相对较少又多属于级差收入低的矿藏,并且我国矿产品的加工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的矿产企业承受着更高的资源税税负,致使开采企业的利润减少,亏损严重,结果更加拉大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加剧了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次,现行资源税按级差收入设计税率不能有效地促使矿产企业提高资源回采率,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吃肥丢瘦”、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在修订《资源税暂行条例》时应取消按级差收入设计税率的方法,而应当按资源回采率设计资源税的税率,即资源回采率越低,资源税率就越高;反之,则税率越底。

第二,修改《消费税暂行条例》,将私人游艇列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取消小排量汽车的消费税,提高大排量汽车的消费税率,从而促进我国石油能源的有效节约。

汽车既属于高档的奢侈品,又是高油耗的消费产品。目前,我国对汽油、柴油等石油类产品不断上涨的旺盛需求与供应日显紧张的矛盾非常突出。作为人均石油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为了满足国内对石油日益增加的需求,我国每年都要花费巨额外汇资金大量进口原油。据统计,2003年我国原油消费量2.52亿吨,全年原油进口量9112.63万吨,原油对外依存度为36%,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其中,车用燃油消耗达到7000万吨,约占2003年石油消费量的1/3;按每桶均价28美元计算,2003年中国车用石油143.67亿美元,已占去GDP总量的1.02%,而中国的轿车普及率还只是美国的一个零头。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数量高达2000多万吨。据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平均一辆车(不包括摩托车、农用车)年耗油量2.3吨,美国是1.8吨,欧盟1.5吨,而日本是中国的一半,只有1.1吨;中国跑在路上的车辆,每年要耗掉比别人更多的能源,国产轿车百公里耗油比发达国家要高出10%至15%。目前,我国排量在1.0L以下的微型轿车的消费税税率为3%,排量为1.0L到2.2L普通轿车的税率为5%,排量2.2L以上的高级轿车税率为8%,SUV、MPV的消费税率则只有3%和5%。大排量、高油耗的轿车的消费税率,普遍偏低。为了改变国人在选购私家车时追求大排量、大功率、大体积的豪华轿车的消费心理和偏好,鼓励和倡导人们购买和乘用小排量、小功率、省油的经济型轿车,我们应当及时修订《消费税暂行条例》,降低甚至取消小排量汽车的消费税,提高大排量汽车的消费税率,加重高油耗轿车的消费税税负,从而实现国家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对豪华车等奢侈消费品加收消费税的产业政策,以达到改善汽车消费结构的目的。另外,1993年的《消费税暂行条例》在应税消费品的选择上存在着应征未征和不应征而征的问题。“不应征而征”的情形之一,就是将本属于居民日常生活普通消费品的“护肤护发品”,例如香皂、肥皂、洗发液等,开征了高达17%的消费税。“应征未征”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没有将既是高档消费品又是高耗能的“私人游艇”列入消费税征税范围。这应当是消费税立法上的一个重大疏漏之处。在国际上,制定消费税法的各国都普遍将私人游艇列入消费税征税范围,以实现对个人贫富差距的调节目的和促进对石油类能源的节约。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在修订《消费税暂行条例》时,应将私人游艇列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其意义无疑既重大又深远。

第三,积极制定燃油税法,及时开征燃油税,努力打造一个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汽车社会。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国民财富与购买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正在步入汽车社会的时代。营造一个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汽车社会无疑也是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汽车年产量会达到2000万辆左右,保有量超过1.3亿辆,将烧掉2020年预测石油总消耗量的60%以上。笔者认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汽车社会的建成与否,归根结底,则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孕育出了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汽车文明。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汽车文明主要由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汽车消费文明和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汽车生产文明两部分来组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汽车消费文明的内涵主要是指国民本着节约、实用、省油的消费理念来选购家用轿车,不讲排场和虚荣,不追求大排量、大功率、大体积、高油耗的豪华轿车。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汽车生产文明是指汽车生产企业积极研发和采用低油耗、低排污、低排量的技术先进的车型,不渲染追求大排量、大功率、大体积、高油耗豪华轿车的消费习惯和偏好。

燃油税的开征将有助于我们国家营造出一个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汽车社会。将公路养路费改征燃油税,是改“有车缴费为用车缴税”。燃油税的征收机理是根据机动车消耗的成品油的数量多少来征收一定比例的税款,体现出了“谁用路谁付费,多用路多付费”的公平原则。首先,燃油税的开征能够有力推动国民形成更加理性的消费方式,有助于在国民中形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汽车消费文明。在燃油税杠杆的调控下,在消费福利最大化原则的指导下,更多的人将会购买和使用小排量、低油耗、节能型的家用轿车,有车族也必然会尽可能节约使用自己的汽车。其次,燃油税的开征能够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有助于形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汽车生产文明。2005年,在我国汽车库存持续增加、利润持续减少和销售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受国际原油价格不断飙升的影响,微型车的销售堪称一枝独秀,这表明燃油价格对汽车制造业的规范力量在增强。燃油税及其配套税种将使市场规范力量制度化,从而推动更加节能的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先进、耗油量少的车型品种将主导汽车市场,技术落后、高油耗的车型将被逐步淘汰出局。汽车制造商将会更积极地研发与采纳更加先进的节油技术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汽车生产文明的形成。

我国能源极度紧张、资源浪费严重的严峻状况,迫使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走能源、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只要我们积极地、逐步地完善我国的相关经济法律制度,严格执法,加强监管,我们建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和蓝图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第二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

3、1/

4、1/

5、1/10和1/22。我国资源消耗大,每万美元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现象严重。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我国人均耕地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沙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

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同样地,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破坏环境有罪的观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如果每个人都树立起节约和环保的意识,我们节省下来的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成果会十分可观。

企划部刘赟男

2010年6月12日

第三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发,研究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重点探讨了建设两型社会中应着力解决的几方面重点工作。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生态保护

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2005年3月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及系列相关举措,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发展目标。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完整结合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首先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其次,要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后,对在目前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二者有机结合,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完整地涵盖了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废弃物流等物质代谢的全过程。

1.2 坚持发展的第一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要放慢发展,更不是不发展。它强调的是发展的质量,要求改变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把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联系起来,主张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消费等方式来提高发展的质量。

1.3 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

资源节约型社会不仅是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某个方面的节约,而是从原料开采、商品生产、产品流通到最终消费全过程的节约。同时,环境友好型社会也要求在企业生产、居民消费、政府行政等各个方面都追求环境友好,建立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行为观念。

1.4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行为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参与,建设节约型政府,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为什么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和理解。

2.1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特别是资源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取决于我们的国情:第一,资源总量很大,很多资源列世界前几名,如水、能源总量等等,总量上是大国;第二,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很小,如水资源人均仅2200毫米左右,煤炭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70%左右,石油、天然气大概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和4.5%;第三,资源利用效率相对国际先进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总体上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第四,环境污染的状况相当严峻,解决环境污染的状况,很大程度上要靠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要正确全面地认识我国资源利用状况,要真正树立起节约资源的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2.2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资源问题,是我们未来的发展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增大,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大了资源消耗上升的趋势。从国外资源进口情况看,面临市场风险、价格风险、运输风险,甚至是整个军事政治的风险,如果对国外资源依赖度过高,风险是不断上升的。从国内资源的供给能力来看,资源供给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包括近年来出现的拉闸限电、煤炭库存下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2.3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环境污染的状况非常严峻,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环境隐患增加,环境状况离群众的期望、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一个根本措施就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生产的全过程,从源头抓起,加大节约资源的力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4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比例,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渐削弱,但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

2.5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为缓解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而作出的正确选择。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这方面起的作用是非常深远的。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和明显成效。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等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1)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2)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四个层次着手:首先,加强企业内部“小循环”。坚持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入手,加大企业清洁生产的力度,要求企业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企业内部生产流程“小循环”;其次,发展产业层面“中循环”。要围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支持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和发展;第三,构建社会层面“大循环”。在全社会推广宣传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再生利用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第四,加快循环经济法规及政策建设。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对循环经济型企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优惠和鼓励,建立环境标志、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产业体系结构的调整升级是最大的节约。首先,应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建立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其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和城市盲目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检测标准,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中小企业;第三,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并尽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为突破瓶颈制约清除障碍。

3.2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1)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水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强化对主要河流和湖泊排污的管制,坚决取缔饮用水源地的直接排污口,严禁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污水。

(2)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大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新建燃煤电厂必须根据排放标准安装脱硫装置,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治理力度。

(3)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快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强化对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推进堆存铬渣无害化处置。加强核设施和放射源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加强城

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城市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

(4)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各地区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要将环保投入作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建立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并监督环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发展事务,认真履行环境国际公约。

生态保护和建设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湿地保护与修复、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盒建设、水土保持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荒漠化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健全法制、落实主体、分清责任,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3.3 强化资源管理,合理利用资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水、土地、矿产、海洋、气候等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1)加强水资源管理。从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向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转变。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做好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调配,控制地下水开采。

(2)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完善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实行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加强土地产权登记和土地资产管理。

(3)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统一规划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开发,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依法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建立矿业权交易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4)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环境,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开采海砂。有重点地勘探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

(5)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加强空中水资源、太阳能、风能等的合理开发利用。发展气象事业,加强气象卫星应用、天气雷达等综合监测,建立先进的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增强气象为农业等行业服务的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大气成分和气候变化监测、预测、评估工作。

3.4 转变观念,调整人的行为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需要靠人的行为来实现,必然要求调

整人的行为方式,特别是消费方式来实现。

(1)转变消费观念,提倡绿色消费。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模式是从实践出发的。从传统的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再到目前的可持续消费,都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转变消费观念不是要求人们不消费或少消费,而是引导人们转变消费方式。政府应该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制度性浪费、炫耀性浪费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评机制。传统的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建立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一是要建立全面的政绩内容考评机制,从单纯考评经济增长转变为对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进行考评。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而且对区域内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测算,评价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建立发展与环境综合核算制度;二是要从单纯追求眼前发展的政绩转变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3)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节约意识。应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节约资源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坚持政府带头、从点滴做起。使节约每滴油、每升水、每度电、每斤粮成为每个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刘海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以山东为例[D], 2006, 山东师范大学.[2].孔欣欣, 王奋宇.科技创新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劳动友好型”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 2008(4): 第25-29页.[3].宁淼, 王彤, 徐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技术选择及其创新激励机制的比较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4): 第134-138页.[4].刘江宜, 余瑞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挑战及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9.22(2): 第31-33页.[5].张瑞珍, 何永林.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实现途径——以资源型工矿城市乌海市为例[J].经济论坛, 2010(6): 第81-83页.[6].匡远配, 曾福生.论两型社会: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互动的解释[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5(3): 第32-37页.

第四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文章标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

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

3、1/

4、1/

5、1/10和1/22。我国资源消耗大,每万美元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现象严重。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我国人均耕地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沙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同样地,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破坏环境有罪的观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如果每个人都树立起节约和环保的意识,我们节省下来的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成果会十分可观。

军队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我军是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走出来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在保护环境方面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发扬我军光荣传统,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关系到我们能否保持人民军队性质、本色和作风的重大问题。同时,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不仅是集中有限的资源保障军事斗争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只要我们自觉地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当作军队义不容辞的职责,增强资源、环境忧患意识,并付诸于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够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五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它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节约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和激励全社会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废弃物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其核心目标是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系统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通量强度,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物质解耦或减量化。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它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目标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它是一个复合体,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这个复合体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

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不仅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努力方向。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都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都同样经历过单位GDP能耗上升的阶段。近年来,节约资源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德、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概念。时至今日,国际社会已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以重化工业拉动为特点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都更加严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机遇,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的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实现环境友好,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将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方面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绿色生态环境,共建和谐美好家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中长期战略任务。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回顾这一进程可以看到,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路日渐清晰,这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在生产领域,推行节约

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

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自觉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十五”期间,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在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产生,有的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威胁。

全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全社会已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已充分形成合力,“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就是一个具体的体现。今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法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有效抓手,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今年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今年4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

“十一五”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也相继作出了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加强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节能工作,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一般人的眼里,垃圾只是生产生活废料,不但处理起来费时费力费钱,还容易污染环境。可是换一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要使用得当,非但不会污染环境,还会成为其他行业的能源资源,产生经济效益。这种对垃圾的循环使用,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理念。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下,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主要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我们必须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我们仍将面临资源和环境的严峻挑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密结合国情,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我们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征程中更加励精图治,力争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最近几个月来,有关部门频频出台一系列影响广泛的措施,足见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决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程,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以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顽强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38寝室:黄清,李逸飞,纪建杰,冯群,宋杰庆,陈成

下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好型社会(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好型社会(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摘要]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它内在的规定性和特 征。我国......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中央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就此作了大幅论述......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范文大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年前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成员们,受托与联合国第38届大会,在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的领导下,用了900天的时间,到世界各地实地考察......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四班 B10011403 王域琴 摘要:我国虽然整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的国家。然而,我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我们意识到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遭受着危害。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走的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的传统发展模式。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航船一路高歌猛进。但无法回避的是,为实现这一发展,我国付出了很大的资源能源消耗。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