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启示录影评
电影《启示录》影评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玛雅帝国即将崩溃的时候。玛雅帝国阶级观念十分强,整个帝国由国王和祭司统治。玛雅人敬畏神明,他们认为一切灾难的发生都与神明发怒有关,而祭司是惟一能与神明对话的人,祭司是神明的代言人。《启示录》中玛雅帝国正处于流行瘟疫的时刻,祭司下令要用大批的活人祭祀,用以安抚神明。为此,他们袭击了许多深林中的小部落,主人公jaguar paw(鲁迪·杨布拉德)的部落也在一天早上被袭击,除了小孩子和战死的人以外,部落的人全部被抓,jaguar paw把自己的妻子藏在一个捕兽井里得以幸免,jaguar paw在被杀作为祭祀品之前,这个年轻的猎人想起家中的妻子孩子,再想想自己即将面临的下场,开始十分恐惧,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日食使得祭祀突然中断,jaguar paw没有当场被杀,但是祭司要求把他们在祭台以外处死,于是一场杀人游戏开始了,jaguar paw在杀死武士首领的儿子后逃入深林,在深林中与武士首领带领的战士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时刻天空下起了大雨,而自己怀孕的妻子和儿子还在捕兽井里,随时可能被淹死,为了救妻子,他开始往回跑,但是后面还有两个人在追他(其他人都被他消灭了),在追到海边时,他们都惊呆了,因为海面上出现了大帆船,欧洲人开进了新大陆。最后jaguar paw救回了他的妻子,他们往深林中走去,寻找他们新的生活。
片中染瘟疫的小女孩在紧紧盯着jaguar paw的眼睛后开始诅咒那群侵占者,与其说是诅咒不如说是像启示录中一样在宣告他们将面临最后的审判,他们全都要死去,一个不留。影片在暗示什么呢?是 1
在暗示玛雅文明毁灭的原因吗? 影片开头句话有一句话:“一个伟大文明的衰亡只能始于自身内部。”那么电影要说的是内部的什么问题呢?
是信仰的问题。玛雅文明流行的异教信仰(相对于基督教信仰而言),电影着力渲染了其野蛮落后以及不符合人性,为了祛除瘟疫取悦异教神,竟然不断的杀人进行活人祭祀,导致尸体堆积成山,更加强了瘟疫的流行。而整个玛雅文明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都受到异教的统治,在影片中,辉煌的古文明城市表现出异教信仰的邪恶与恐怖。电影的前面的一大段笼罩在逃亡、绝望与死亡的恐怖中,而结尾处可以说是一个转折处,从几乎不可能生存的绝望中迎来了希望。基督教教士高举十字架引来了众多土著的注视,而这不是表示末日,而是表示重生。简单来说,导演想说的是,古老的玛雅文明已经由于错误的异教崇拜而堕落,而基督教这样一个现代性的文明(宗教)更符合文明的发展与人的生存,由基督教的福音将击败邪恶的异教,它将制止杀戮。然而,他们带来的只不过是一场新杀戮的开始。此后,这片大陆迎来了更为惨烈的杀戮。这片大陆的土著居民被屠杀近百分之九十。
《启示录》,法语写作apocalypse,和英语同源,当然出自新约的最后一卷。世界疯狂到了一定程度,外在,内在,一起会将其毁灭,玛雅文化是最好的体现之一。
导演梅尔吉布森可能是想借古讽今,其实何需借到那么遥远又无法定论的玛雅末期社会。片中的杀戮,俘虏,侮辱,侵占在上个世纪不就已经屡见不鲜了。唯一的区别在于玛雅人不穿衣服,现在的人穿
了衣服,没有了太多的图腾纹身,没有了石器或者动物毛骨的装饰。家园被占领了,或者焚烧破坏了,主权被夺去了,有没有衣服又有什么区别,都一样的是没有了尊严,生命时时受到胁迫。既然玛雅文明因为内部的杀戮而走向灭亡,那么当下的现代文明必定也会因为内部的战争与杀戮而走向灭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警示:杀戮会所有人走向灭亡。
片中的正邪设置很明显:“差一点”所在的原始部落生活得和睦幸福,而入侵者的到来和残忍的屠杀、奴役将美好的生活毁于一旦。于是,我们开始同情,进而站在了影片设置的“正义”的一方,一起谴责野蛮的入侵者。但事实上,代表文明和进步的,恰恰是那群已经建立了奴隶制城邦、拥有统治阶级和社会分层的玛雅人——片中的入侵者。他们已经拥有成群的奴隶,用于建造神庙、宫殿,有祭坛之下的自由民和祭坛上的统治集团。他们的残忍、好战,源于他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和军事民主制的传统。他们建立的其实是和斯巴达相似的统治,他们的屠杀和“侵略”是历史的必然,在那个时代,成为玛雅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实,这种被我们所不齿的侵略在历史上从未停止过:之后马上来到拉美的西班牙人,以及后来登陆北美的英国人……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段和方式变得没有那样血腥罢了。我们还必须承认,如果没有这些入侵,美洲还将是一块未开垦的原始人群的聚居地。这是否又是我们想要的呢?
历史前进、文明更替也许就是这样:总是要以毁灭作为新生的代价,在涅槃中完成浴火的重生。我们不能阻挡这样的进程,只期用更
文明的方式缓解新生的阵痛,以更有活力的肌体,让化脓的伤口尽快愈合。
第二篇:现代启示录 影评
再看一次《阿郎的故事》。注意到上映是1989年。
1989年,我大概在学走路。
1989年,周润发34岁,张艾嘉36岁。
八十年代是周润发最美的时候吧,后来的《安娜与国王》、《卧虎藏龙》,不远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都看不到那么美的周润发了。用美来形容一个男人似乎不是很恰当,但我找不到别的词。英俊是容貌俊秀的意思吧,但俊秀的人太多了,刘德华谢霆锋还有我们家阿饼,都很英俊,可男人光英俊是不够的。周润发五官俊朗但圆润,许多的人,五官如刀刻般精致,美则美矣,但咄咄逼人。周润发的美是温和的,不具威胁性的。正是这份温润,不论是有情有义许文强(《上海滩》,1980),还是坚持执著的小马哥(《英雄本色》1986年)或者是装聋作哑能忍就忍的钟天正(《监狱风云》1987年),喜欢耍小聪明的热心司机梁少祖(《长短脚之恋》,1988),他都能拿捏得当,收放自如。
说回《阿郎的故事》,其实故事情节千年不变。中华民族是盛产故事的民族,想起来是有道理的。我们的历史太悠久,地域太广袤,物产太丰富,置身这天朝上国,总觉得自己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于是我们拼命造出许多的故事来讲给子孙听,把希望寄予子孙身上,希望子孙讲给子孙听时会顺便说一句“这是我××讲给我听的”,更希望讲的人多了,自己就能在长河里散发些许微弱的光。就像俄罗斯人总是把名字取得老长老长,那是因为他们的冬天太漫长,于是他们叫唤着彼此的长名字来打发掉严寒的时光。于是,列宁的全名那么长。于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爱情故事人人爱听。
浪子,像刀锋一样划过青春。每个女人年轻的时候都可能爱上浪子,他们桀骜不驯,放浪不羁,酷爱自由,自命情重;他们开着摩托车呼啸穿破深夜街头的寂静,他们无奈时深深吸一口烟再狠狠砸在地上,他们通常穷途潦倒所以他们会砸掉服装店的玻璃偷出女朋友喜欢的那件衣服,他们有很多女人却只想念一个女人或者他们有一个女人却想念很多女人,比如阿郎,比如《天若有情》里的华弟(刘德华)。而爱上他们的女人,她们无一例外出身富贵之家,见惯了点头哈腰的男人,于是容易爱上不怎么鸟自己的浪子。在早期made in HK的电影模式里,为省去取名字的麻烦,她们连名字都是统一的叠字。比如《阿郎的故事》里面的波波,《天若有情》里面的JOJO(吴倩莲)……浪子当然是可爱的。他们时而浪漫时而暴戾,爱上浪子就像爱上大海,有无限的可能,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种可能是什么。每个爱上浪子的女人都渴望自己是天使,是那个让他愿意停下来而不是停在风里的人。只是,极少数的女人能等到金不换。即使等到了,十几年的担忧期盼足已让你的眼角长出深深的感情线。而“时间是怎么样爬过你皮肤只有你自己最清楚”,这不是我说的,是林夕说的。
虽然演戏不把自己当人的吴孟达一严肃起来就让人笑场,虽然我已看过许多次,虽然……但我又不得不承认,阿郎,波波,波仔又一次赚足了我的眼泪。我本来打算这一次肯定不哭,但罗大佑那把破得让人心碎的老男人破嗓音没有任何悬念响起来时,我还是去拿纸巾。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些人会在风中逝去,即使这种逝去会让整个世界变得空洞。
昨晚才在电视里看到张艾嘉,她已经55岁。美得风光无限大方得体,风情万种宠辱不惊。现实中的她,到底有没有爱过一个浪子呢,林浩君(《心动》1999年)是否曾经是她的浪子呢,我们不得而知。
如果你正年轻,去爱上一个浪子吧,他会给你无限的精彩。
如果你正年轻,不要爱上一个浪子,平淡的人生才有精彩。
同中之异—文明都藏着一颗黑暗的心,柯波拉更显悲观
「因为你的强大只不过是由于别人弱小而产生的一种偶然情况罢了。…唯一能使你安心的是一种观念…对这种观念的无思信仰—这东西你可以随意建立起来,对着它磕头,并向它提供牺牲。」
柯波拉于70年代末拍摄的<现代启示录>(以下称“本片”)改编于英国作家康拉德于190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黑暗的心』(以下称“原著”),两者相隔近八十年;更甚者,柯波拉导演完整版于2001年上映时更是与原著小说发表隔了一世纪。这一百年来,所谓的人类科技文明进步大跃进,网络时代来临后更被称为「十倍速时代」。即使如此,现在我们重看原著或是本片依然都具有时代性:当代文明和人性的反思。原著中的「欧洲白人来到非洲,并没有像他们自己标榜的那样将进步与光明带给世界上这块最黑暗的土地,反而是他们自己争脱了来自开化世界的社会准则的束缚,找到了原始的自我。」 整个人类发展始便是一个相对进步和相对不进步的两种冲突和对立发展。不一样的只是型式上的不同:原著的年代,是欧洲国家对没有反抗能力的原始蛮荒非洲经济上的略夺;而在本片的年代,是有着船坚炮利的美国对丛林作战的越共进行武力侵略。柯波拉以越战这段海上公路任务作为表面叙事,对文明伪善谎言的悲观态度和警世预言比康拉德过之而无不及,原著的主人公马洛在出发前就多少已对这种打着教化为名却以掠夺为实的伪善有着自觉(科兹对马洛来说是一种加强的证明效果),他在任务完成后又回到伦敦(文明)踏上了另一段行程;而本片里威拉德则是随着旅程的每一个段落逐步体验到了文明的矛盾(科兹对威拉德来说是心中的答案),片中法国庄园一段,他表示战争结束后他也不会回去美国(要留在原始)了,跟法国人一样,跟科兹一样,不回“家”了。
异中之同—非洲刚果河和越南湄公河,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人性扭曲
「你可以看到无数摇晃着身驱和转动着的眼睛。汽船沿着这一片黑色的不可理解的狂乱情景慢慢前进。这些史前人是在诅咒我们,是在向我们祈祷,还是在欢迎我们—谁知道呢?」 最后到达有着浓雾、断树枝,怕汽笛声的土著的科兹所在地。另外,柯波拉在本片加入了最血腥的战争行动为背景,无情的轰炸、滥杀无辜渔民的扫射,炼狱般的都朗桥战地,想要表现的是现代文明传播给愚眛民族的扭曲使命感没变过,从欺骗和奴役土著演进到法国人殖民越南再到美国人发动越战,只是外来人的型式从康拉德笔下的冒险家到了柯波拉片中的政治人物。我认为,本片中守着庄园里的法国人便是柯波拉对原着中想到非洲的冒险家的一种比喻,但最起码他们可以跟越南人和平相处(用越南仆人、越南厨子),如原著中有的“熟番”。但无论是马洛或是威拉德,当他们都到了最上游的原始部落,都从别人认为已经反常发疯的科兹身上,找到了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只是自己以前没有发现,或者即使意识到也不敢承认的真实人性—即是一旦离开文明社会的束缚,隐藏在心中的恶的欲念便会变本加厉地表现出来(这是文明对人的天性的扭曲所造成的),一旦对所谓的文明之于人类是益处还是束缚产生执疑后(自己跟自己斗争),自然会发出“恐怖啊~恐怖啊”的惊叹。遭遇无害的木箭攻击,恐惧的船员开枪最后都被长矛刺死贸易站上失火便不问原因的拷打黑人/高登上校竟为了冲浪来决定进攻轰炸越共的地点马洛船上的法国人对着岸边茫目的射击/美军克林在不知是老虎的情况和都朗桥上美军对越共的胡乱射击
西方文明把未知就认定为蛮荒的霸道思想,其实透露出的是无知和恐惧。马洛和威拉德两个主人公,在不同的年代经历类似的见证,柯波拉在这点上,很多地方沿用了原著的段落:马洛在船老板的房间里签约/威拉德在老川的将军办公室里接受任务
科波拉在电影中加入的角色—高登与蓝斯
本片中法国女人对威拉德说:「有两个你,一个会爱人,一个会杀人。」又说了:「你是迷失的士兵。」
柯波拉在改编的过程之中,除了把原著中的第三人称自述句改成了本片中的第一人称回忆录之外,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加入了高登上校及兰斯士兵这两个配角人物。高登在本片只有两场戏,但柯波拉付与了这个角色多面向的意义,威拉德在离开高登所属的空降师之后的旁白是这:「如果高登可以这样作战,他们又怎么可以指控柯兹谋杀呢?」高登先是在被炸死的越南人尸体上戏虐的丢下死亡扑克牌,回头马上又对受伤的越南士兵喂水;在轰炸过后让飞机护送越南母亲带着受伤的小孩到医院,下一刻却又发令进行更大规模的轰炸。当高登上校说汽油弹的味道是胜利的味道,我们想起了在片头美军截录到的科兹录音:「炸死他们。」;又当威拉德后来的旁白说起:「千万别下船,除非你不想回去….柯兹选择下了船。」时,我们自然会想起如果换成是高登上校到了黑暗之心,他无疑也会是另一个科兹,会爱人,也会杀人,威拉德亦是。
另一个起到重要目的的配角是同船上的兰斯,柯波拉让这个角色从航行开始贯穿到影片结束,兰斯从一个拿着锡箔纸日光浴的冲浪高手到在玩伴女郎和自己的脸上涂漆、把战场当成迪斯尼乐园带着一条狗在阵地穿梭到最后玩起木箭穿上土著的衣服一起祭神,柯波拉并没有着墨太多转变的原因,而只是让观众逐步渐渐地看到兰斯变化的结果。我认为这个角色的设计恰恰与科兹和威拉德构成三种人:科兹算是先知先觉、乌伊拉德后知后觉,而兰斯是不知不觉。
至于其它增加的角色有1)大厨:代表着美国内地的中下阶层、2)黑人船长及黑人士兵克林:分别代表了美国当时白人黑人的潜藏矛盾和在布鲁克林区贫民阶级、3)玩伴女郎:女性作为消费品也参与了战争。片头就已是个酒鬼的威拉德到了法国庄园之前便与滴酒不沾了,更与这些角色对大麻及女色的依赖形成对比。科波拉这样的全面性地建构在“战场上的小美国社会”,极俱时代意义,引人省思。
结语
康拉德在文学中用文字陈述马洛的心理感受来与读者产生共鸣,但影像化的电影必须把这些视听化,科波拉让我们随着威拉德真实又不带感情的旁白随他一同逆流而上,影像上最为突出及贯穿的则是烟雾的使用,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直升机卷起黄色的、大轰炸爆起黑色的。目地决定型式,导演在影像化的手段上用了多元的视听及蒙太奇来表现一个简单的主题,正如同要在复杂的文明发展中要看到人性自我的不易。
2001年版把“误闯法国庄园”的一大段戏加回进来,这场戏上承了康拉德原著年代中的殖民方式;同时法国人「美国人为何而战?」的提问更直指近半世纪以来美国霸权的正当性。这点两个版本间最大的不同也让这部25年前的电影历久弥新。也许看完后我们喊不出,但内心一定也会留下「恐怖啊…恐怖啊」的句号。
1康拉德:『黑暗的心』,黄雨石译,P13-P14,人民文学出版社。
2姚兰、王颖,「试论『黑暗的心』中黑与白的象征意义」,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3同1,P105。
4同2。
5同1 原文为:He struggled with himself.《现代启示录》是关于找寻的,也是关于成长的。这两个基本的叙事元素决定了作品的叙事流程。《现代启示录》也可以说是一部公路片,它运用了公路片的模式,只不过把公路置换成了河流,把汽车置换成了巡逻艇。
“成长”是这部影片的叙事母体。在路上找寻与历险,看到及发现,这是标准的成长模式。一艘巡逻艇上的五个人代表来越南参战士兵的不同心态。开船掌舵的队长是标准的军人,他完全遵照一个军人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并完全服从于上级所指派的命令,从不玩忽职守,就连一艘完全可以不去顾及的渔船,他也遵照指示一定要做例行的检查,从而导致了整个渔船的人被误杀,但最后他却还要救被他们杀害的人,这种伪善的行为代表了美军军方,队长的形象就是美军所要塑造的标准士兵的形象。大厨师个完全不想来当兵的人,他参加海军的目的是这里有最好的食物配给。他的梦想是上厨师学校,做最好的酱汁,而不是端着M16步枪不敢下船。他承认自己是到小鬼,每天念叨的都是他的妻子。还是个十七岁的孩子,他的心里完全被摇滚音乐以及她的母亲充满,他跟不懂战争是什么。他代表了所有被强制征兵入伍的娃娃兵们,美军当时各州的征兵政策不统一也不完备,导致很多没有喝酒投票权利的孩子却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兰斯是迷惘的士兵的代表,他曾经是个出名的冲浪高手,来到军队以后见识了在战场上硬要士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冲浪的开直升机的骑兵团上校,也邂逅了同样迷惘无助的花花公子玩伴,他也不知道战争到底是什么。到最后他进入了古华特上校的子民中去,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像所有迷惘的士兵一样,他选择了逃避这样一条路。威利上尉也是迷惑的。越战让他丢掉了婚姻,在战场上想回家的他却发现家已经不再接受他。回到战场来他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战,看到了战场上美军令人啼笑皆非事情,他开始怀疑古华特上校是否真的是错的。但最后他走出了迷惘,他以一个士兵的身份,以完成任务的天职杀死了古华特上校。他杀死古华特不是为了美军,而是为了完成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任务。同样,他这样做也成全了古华特同样迷惘矛盾的心。
五个人代表了士兵中的各个层面与各种心态,这艘巡逻艇里的五个任务就是越战中的所有士兵。他们成长的过程就是经历战争的过程,而战争给予他们的,只有毁灭与痛苦。
古华特和威利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他走的要远一些,选择了隐居式的抗争,但到最后,他还是选择让威利结束他的生命,结束他心中的矛盾与困惑。
作品以上尉威利的画外音作为串联情节和情绪的线索。作品开头处,威利迷惘梦呓般的声音,直升机螺旋桨一样转动的电风扇,以及透过百叶窗招进屋里的西贡的阳光,都起到了奠定作品中迷惘的基调的作用。在全片的结构上,威利的声音是作为叙事中的第二条线出现的,第一条叙事主线是巡逻艇上的士兵们经历和看到的事情。第二条线是突出威利对找到史华特上校的渴望。这两条线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互融合的,第一条主线其实是第二条叙事脉络的诱因。在看到经历了一系列战场上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威利就更想看看这个逃离了令人迷惑厌恶的战场的上校,并且这个人曾经是如此的优秀。当他见到史华特时第二条线变成主线,叙事的第一条线渐隐。
《现代启示录》改编自英国作家约
第三篇:启示录
《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读后感
近期,单位开展了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读书活动,我认真学习了《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感受颇深。《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充分借鉴了中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密联系了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坚持党的群众观点、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坚持求真务实作风、保持清正廉洁气节、培养高尚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对领导干部坚持立身、用权、言行、清廉、修身、齐家等方面的思想道德要求进行了深刻阐述。这是一本引导领导干部加强从政道德修养,坚持执政为民、廉洁从政的不可多得的好书。从书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重要内容:
一、执政为民,以德修身。“以德修身”是指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传统的大力弘扬。“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干部之德在为民”认识,坚守正确的政绩观,把群众利益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国家公务人员握有一定的公权力,从事公共管理和公众服务工作,属于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是党和政府形象的人格化、具象化,并且还肩负着引领主流价值观的责任,更要堂堂正正做人。很难想象,一个不修自身品德的官员,会是公正廉明的社会道德楷模。陶行知就说过:“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和国家之本,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是妨害公德的人。”这本书充分让我认识到树立坚定的为政以德理念,充分认识从政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心理始终装着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亲情观。
二、提高认识,廉洁自律。历史证明:勤政廉政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
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势衰弱。历来清官颂扬;污吏遭人唾骂。而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廉政建设对每个干部、职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遵纪守法、廉洁奉工、勤政为民、不贪污受贿,不以权谋私。廉洁自律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作为单位主管,我牢记责任,在千头万绪的实际工作中,时刻绷紧廉政建设这根弦。始终把领
导干部廉洁自律、纠正不正之风当作大事来抓,从而严格要求自已及下属。
三、修身、齐家、治国。《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当前,我们面临的诱惑很多,时刻都经受着廉洁自律的考验,只有坚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欲,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成为严谨自律的人、成为尚俭戒奢的人,才能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永葆自己的政治青春。在我读完《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后,我更能体会到其中的道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面对诱惑,心不动,才能视之无物,处之泰然;为官一任,无贪念,才能潜心为民,发展一方。今后,自己一定时刻警醒自己坚守信念、把住底线、拒绝腐败,既干事、又干净,努力做一名让组织放心、群众称心、家人安心的人民公仆,使源通真正成为红色的摇篮、绿色的家园、廉政的净土。
第四篇:老年人犯罪启示录
老年人犯罪启示录
10月9日上午,62岁的赵某用一把尖刀把自己从一位普通的老人变成了杀人犯——他的老伴和怀有身孕女儿双双死于他的刀下。
这是最近一起发生在山东省沂南县的老年人犯罪案件。
而就在此前的6月4日下午,同在该县,65岁的邹某因为琐事而追砍妻子,并将前来劝架的邻居砍成重伤,最终不治身亡。
随着上述案件的曝光,老年人犯罪再次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
事实上,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犯罪近年来已越来越不鲜见。不仅关于老年人涉嫌性侵害、暴力伤害等犯罪的新闻屡现报端,来自一些地方检察院的统计数据也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一些声音指出,关爱的缺失已经导致个别老年人的心理障碍,进而引发犯罪。而破解的根本之道还在于切实解决好老人的养老问题。
老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
如果以“老年人犯罪”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在广西南宁市,该市中院8月中旬开庭审理了80岁老人蒋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案。
在此案中,年逾八旬的蒋某自认为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不公平待遇,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念头:2012年11月1日,当群众聚集在邕江边烧纸钱等物品祈福的时候,蒋某用铝盆盛装汽油泼向火堆,致使火势爆燃,最终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4人轻伤。
在重庆巴南区,年近七旬的黄某因为经常小偷小摸最终被判入狱1年6个月。而黄某所偷的东西堪称五花八门,鸡、玉米、茶杯、牛仔裤……不到8个月的时间,共偷盗30多次,价值共计3000余元。
据巴南区检察院检察官介绍,该院办理的老年人犯罪案件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如2009年到2010年,老年人犯罪人数就从15人上涨到35人,增加了一倍多。
他们调研后还发现,现在办理的老年人犯罪所涉罪名越来越多。2006年,仅涉及失火、留容卖淫、故意伤害、盗窃等7种罪名。然而到了2010年,已经增加了包括合同诈骗、故意杀人、非法行医、非法种植毒品等在内的9种罪名。
此外,老年人犯罪的对象多为弱势群体。由于生理机能衰退,一些老年人将犯罪对象指向没有反抗能力或反抗能力较弱的儿童、妇女、残疾人等弱者。
福建福清市法院也发现,他们受理的老年人涉性犯罪案件也呈上升趋势。2008年至2010年仅受理该类案件3件,而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就已受理12件。且在上述15起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达12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更快的日本,老年人犯罪的增长堪称迅猛。
据日本法务省2012年11月16日发布的犯罪白皮书,日本2011年大约4.86万名65岁及以上老人触犯刑法,大约是20年前的6倍。多数罪行为偷窃或在商店行窃,同时暴力犯罪增多。其中,暴力犯罪老年人数量是1992年的49.5倍。
此外,日本警视厅的一项调查还显示,东京2012年发生的商店盗窃案中,被揭发的65岁以上老人多于19岁以下少年,是在有可查记录的1989年以来首次超过少年人数。
空巢背后的隐忧
“在步入老年期后,随着自身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部分老年人会产生„情绪回归‟现象,具体表现为思想情绪变得固执、易怒、冲动,缺乏宽容和克制。情绪激动时,语言和行为有明显的攻击性。”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项针对老年人犯罪案件的调研结果中写道。
事实上,由于直接接触和老年人犯罪相关的案件,一些地方的检察院、法院也在关注老年人犯罪逐年增长的同时对其背后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一些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涉案老年人中独居的空巢老人往往占大多数。这些老人长期孤独,缺乏亲情关怀和情绪排解渠道,心理问题日益显现,有时一时的情绪激动就可能做出极端行为。
还有检察官表示,空巢老人犯罪很多是由家庭矛盾引发,家庭成员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子女对老人缺少关爱,家庭缺少温暖。
而据山东省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对该市某街道200名空巢老人进行的心理测评结果显示,有四分之一的老人存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更有超过半数的空巢老人感到孤独,精神生活缺乏慰藉。
除了心理上,老年人生理上的需求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据了解,不少单身老年人由于生理需要长期得不到疏解,自控能力变差,以至于动邪念通过其他途径解决自己的生理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丧偶后不敢或不好意思再婚,进而选择旁门左道。
而经济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则成了老年人侵犯他人财产的主因——他们一般没有稳定收入,或者虽退休有固定收入,但收入较低,生活负担较重。
“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仍然还是依靠子女提供,而子女因经济状况和思想道德水
平不同,致使许多老年人因无人赡养、无经济收入而进行盗窃、抢劫犯罪行为,用来解决经济问题。”有检察官如是分析。
除此之外,法律意识淡薄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不少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知识水平不高,加之有些地方对普法宣传不够重视,也使得不少老年人涉嫌犯罪而不自知。
解决好养老问题是关键
对于如何预防和减少老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已引发了各方思考。不少基层法院和检察院从实践出发给出了建议。
有检察官建议,包括街道、乡镇等基层组织及民政部门应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同时要突出家庭对老人的关爱,加强老人与子女间的互动交流,进而减少由于家庭激化导致的犯罪案件。
还有声音建议,政府和社会应当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原则,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健全老年服务网络,积极引导老年人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既保障老年人的物质供给,又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
更有观点认为,破解老年人犯罪,根本之道在于就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养老问题,则是一个需要家庭、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努力加以解决的综合性问题。
早在2008年,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10部委就联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2011年,国务院再次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其中针对解决老年人精神寂寞、生活照料等现实困难提出了多项举措。
而在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更增加了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条款,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也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除此之外,加大对老年人的法制宣传及教育,普及法律知识等举措来预防和减少老年人犯罪,也成为一种共识。
一些来自基层法院的观点认为,普法部门应将老年人列为普法重点对象,把加强对老年人的普法教育上升到应有的高度,组织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法律知识,增强老年人的法制和道德观念,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
第五篇:现代战争启示录文档
录
2011-09-21
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
伊拉克战争与1991年海湾战争相比,是一场在相同的地点、与相同的对手、用不同的战法进行的战争。两场战争的主要区别是:
一、1991年海湾战争直接动因,是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联合国安理会立即召开会议,通过了660号决议,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要求伊拉克无条件从科撤军。美国出于保护西方石油来源和为建立符合其利益的世界新秩序的目的,乘机带头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随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名,出兵海湾。通过42天的交战,美军达到了战争目的。在这场战争军事目的上,美国也是为了试验新的作战理论。近年,美军大力倡导军事变革。指导伊拉克战争的理论是“网络中心战”理论,并运用1996年提出的“震撼与威慑”的新理论:强调运用猛烈的火力,震撼性打击对手,不分前沿和纵深,全方位迅速地对敌人进行打击,运用先进的精确制导技术,打击对方目标追求双方较少的伤亡;空中与地面行动同时展开,目的是摧毁对方的意志,使其政权崩溃,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而是利用高技术加特种兵的战术进行作战,这是美军军事变革的主要成果之一。从武器装备质量上看,美军武器装备大部分已实现信息化,而伊军武器装备大多仍停留在半机械化或落后的机械化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时代差”,美英联军是如何打这场不对称战争呢? 美军此次的作战特点可以概括为:越点打击、长驱直入、陆空一体、向心攻击。美英联军绕过了巴士拉、纳西里耶等战略要地,围而不打,避免与伊军过多纠缠,陆上突击速度很快,直扑巴格达;美空军在对伊重要据点进行精确轰炸的同时,对地面行动也进行了有力的支持。
二、在战略指导和作战思想上,海湾战争是用先进战法打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要求确保战争胜利,但并不要求速战速决,作战指导是先实施战略、战术空袭后,再实施地面攻击,而伊军则采取依托沙漠工事坚守,实施集中指挥,与美军打堂堂阵地战;伊拉克战争,美军要求用信息化武器装备打信息化战争,不仅要求确保胜利,而且要求速战速决,作战指导是空地同时进攻、精确打击、直取要害,而伊军则采取收缩兵力、诱敌深入、放权指挥、分散打击、以托待变。
海湾战争中,美军作战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战略空袭,摧毁伊拉克重要政治、军事、经济目标,确保夺取制空权;第二阶段为战术空袭,主要打击导弹发射架、共和国卫队、重要阵地,为发起地面进攻创造有利条件;第三阶段为地面作战,采取陆地与海上分进合击、地面与空中同时打击、前沿突破与纵深机降南北夹击等战术,在几天内将伊军驱出科威特。
三、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沿波斯湾、沙特阿拉伯、印度洋、红海、以色列、地中海到土耳其,基本上形成了对伊拉克的战略包围。而伊拉克则在科威特境内组织了庞大的多层防御系统。在伊沙长达240公里的边境线上,精心建筑有“沙漠要塞”,以阻止多国部队对伊境内的进攻。多国部队在空袭38天作战中,主要采取远程间接打击手段,削弱伊军有生力量后,才开始地面作战,并且进行了所谓的“左勾拳”大规模远距离机动。在地面作战阶段,美军与伊军在广阔的沙漠地区展开了堂堂正正的远距离装甲集群战。美军力求在伊军地面火力有效射程之外打击伊军。
四、在诸军兵种力量运用和地位上,海湾战争美空军唱主角,主力是巡航导弹,陆军唱配角。伊拉克战争美空军唱配角,主要担负支持掩护地面进攻任务,陆军唱主角,精确制导武器是主力。
海湾战争中,美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很低,战争中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仅占8%,打击主力是巡航导弹,除了接近尾声的100小时地面作战之外,空军、海军实施的远距离空中打击几乎贯穿了战争全过程,并主导了战争的进程和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成为决定战争结局的独立作战阶段。海湾战争爆发当日,美军共出动飞机1300多架次,进行3次大规模空袭。可以说,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100小时地面作战只是象征性的打扫战场,随后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没有动用地面部队,阿富汗反恐作战中美军动用的地面部队也非常有限。自此,空中打击的效果被过分渲染和夸大,美军在部队和装备建设上开始向空军和海军倾斜。伊拉克战争中,目的是从美国战略和经济利益出发控制伊拉克,战争目标是彻底推翻萨达姆政权和摧毁伊拉克的“战争机器”。从战争的目的和目标可以看出本次战争属于领土征服,这一点与海湾战争相比有根本不同,因此决定了这场战争不能仅仅依靠空中打击来解决,应该也是必须依靠地面部队直接介入并始终担当作战主力军来实现。从战争全程看,空中打击的范围、强度都是以支持地面进攻为主,听从地面部队招呼。最初空袭规模小,强度有限。首日空袭中,美军发动了3个波次的攻击,出动飞机约100架次,发射的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不足100枚。到第三日,用于空中打击的飞机才达到1000余架次,发射巡航导弹约320枚。总的来看,此次空袭规模小,强度有限。究其原因有:空袭的目标是萨达姆、其它高级领导人和最高指挥控制机构,因此目标相对少而集中。此次空袭使用的几乎全部是精确制导弹药,作战效能大大提高,所需弹药数量减少。从伊拉克军队情况也能分析出地面部队在领土防御中的地位。伊拉克在既无制空权、制海权,更无任何信息优势的情况下,依靠装备落后的地面部队采用灵活战术顽强的抵抗美英联军。从伊拉克战争的攻防双方来看,都突出地反映了地面部队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变,海空军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军事理论界便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未来战争将以“非接触”式为主。“陆军不久将退出历史舞台”或“只起到一个辅助兵种的作用”,因此没有必要再把资金浪费在这个“过时的军种”上,陆军的传统兵器也将随之失去主导作用。但是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英联军在没有用空中力量给予对方武装力量重创的情况下就投入地面部队,从3个方向同时向伊拉克腹地高速推进,尔后与伊军发生了激烈的地面交战,最终靠陆军取得了胜利。因此,在一场战争中使用不使用陆军,如何用,关键取决于战争要达成的目的是什么。在强调陆军作用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战争正向陆、海、空、天、电五维领域扩展。伊拉克战争中,美英地面力量如果离开空中精确打击的协同,根本无法向前推进,其陆战兵器也发挥不了良好的作战效能。但从伊拉克战争看,战争样式正在向传统的地面作战回归,空中打击力量只能发挥配合作用。从伊拉克方面来看,游击战或运动性游击战仍然可以在抗击优势敌军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
1982年5月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在40公里外用一枚精确制导的“飞鱼”(Exocet)空对舰导弹,一举击沉了英国“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于是一艘造价5,000万美元(有说2亿美元),号称具有“世界第一流的火力系统和电子战系统”的现代化导弹驱逐舰,便成了一枚价值20万美元(效费比为250:1或1000:1)的精确制导导弹的“殉葬品”。这里面有高技术起了作用。
战争对经济和后勤保障的依赖性空前增大
这是因为:其一,现代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造价十分昂贵。它的价格比一般武器装备要高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并且处于不断上涨之中。而海湾战争中使用的一架F-15战斗机就高达5.040万美元,一架F-117隐身飞机甚至高达1.06亿美元。其二,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武器装备、弹药、油料和各种物资的消耗十分惊人。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单兵的日消耗量为200余公斤,相当于越南战争时的4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10倍;弹药的日消耗量为越南战争时的4.6倍,朝鲜战争时的20倍。多国部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弹药、燃料、生活用品等战争物资,总量达800余万吨。为此,美军不得不建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后勤保障体系。如此巨大的战争消耗,使海湾战争成了一场空前昂贵的战争。短短的42天,仅多国部队一方就耗资611亿美元。难怪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单独打不起这样的战争,而不得不四处化缘,向盟国伸手要钱。这也是这场场战争难以持久的一条重要原因。这表明,现代战争越是高技术化,它对经济和后勤保障的依赖性也就越大。战略指导对此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信息战是夺取和保持战场主动权的关键行动
美军利用包括50颗卫星在内的太空情报网,RC-12电子情报飞机在内的空中情报网,以及地面和海上的情报网,大范围、全时辰地实施情报战,及时、准确地获取对方信息。同时,凭借在电子技术上的显着优势,出动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等,实施超强电子干扰,保障空中突防和地面进攻。在进行电子干扰的同时,又运用反辐射手段摧毁伊军雷达设施,并对重要电子目标实施无线电识别和定位,及时引导火力摧毁。信息化战争中,信息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谁拥有信息优势,谁掌握了制信息权,谁就能在战争中赢得主动,信息战是夺取和保持战场主动权的关键行动。组织实施信息战,不仅要做到立体侦察、电子干扰、实体摧毁交替并用,而且要搞好与兵力、火力行动的有机协调,形成整体合力。
火力战是决定作战结局的主要样式
尤其是远程精确打击,突击范围广、纵深大、效能高,可以远距离杀伤、消灭有生力量,摧毁、破坏敌要害目标,占领、控制重要地区,割裂敌兵力部署,遮断、迟滞作战行动,创造有利的歼敌态势,是推动作战进程,决定对抗结局,直接达成作战目的主要样式。特别是强大的火力打击优势可对对方产生强大的震撼效果,削弱对方的抵抗意志。
心理战是软化作战体系的重要手段
为了影响国际社会大众心理,美国专门设立了“战略影响办公室”(后改为全球宣传办公室),其目的就在于左右国际舆论。在战前,美军制定有周密的心理战计划,战中综合运用各种心理战手段,实施心理攻势,以争取伊拉克民心,分化伊军,瓦解士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充分表明,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心理战,可以借助各种经济、便捷、大众化、高技术的信息传播手段,宣传战争的合法性,显示取胜决心,指出抵抗的后果,或者以战止战、以战促降,利用军事硬打击实现心理软杀伤,以直接震憾敌人心理,沉重打击对方精神,软化意志,分化阵营,削弱能力,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组织实施心理战,一方面,要运用战略威慑、舆论宣传、谋略欺骗、政治策反、情感攻心、军事胁迫等多种战法;另一方面,要采取智能化、拟人化和超感观的心理打击技术手段,如电视插播、遥控广播、网络攻击、信号模拟、声像合成等。
特种作战是达成作战目的的催化剂
美军特种部队具有较强的机动力和突击能力,过去曾经有出奇致胜的战绩,如成功解救人质、抢救战俘等。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同样大规模出动特种部队,发动了“影子战争”。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大约100名美特种部队士兵和50名中央情报局特工在伊拉克境内活动长达4个月之久,他们主要是执行各种情报侦察和策反破坏任务,为布什政府“倒萨”决策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参考。
联合作战是达到战略企图的决定因素
在本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用的是“拉氏战略”。“拉氏战略”是相对于海湾战争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所采取的“鲍氏战略”而言的。两者在使用军队的规模、种类、作战速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鲍氏战略”的特点是,部署占有压倒性优势的兵力,速度缓慢但有条不紊地摧毁伊拉克军队的实力。具体做法是,先用大规模的密集轰炸,最大限度地毁灭伊拉克军队的有生力量,此后再动用地面部队结束战斗。
而拉氏战略的目标是实现速战速决,手段是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塑造轻型的战斗部队;强调合成作战,即空中力量、情报力量、特种部队和地面部队同时进行战斗。根据这一战略,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军向伊拉克境内同时投放了这几种作战力量,充分显示了联合作战的作战特点。透过伊拉克战争的硝烟,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信息联合作战是未来作战的基本形态。陆、海、空三军凝聚成联合作战的整体力量,围绕统一的作战企图和作战计划,在统一的组织指挥下,协调一致地行动,这样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武器装备的高技术优势,以及陆、海、空各个军种的作战特长,最大限度地利用陆地、海上、水下、空中和太空等各个战场。这充分表明,联合作战在未来作战中将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基本的作战形态。组织实施联合作战,要求建立适应联合作战需要的联合指挥体制,以及三军互通,可靠顺畅的指挥网络、通信网络、情报网络和保障网络;要求陆、海,空三军既要善于独立作战,更要着眼全局、服从全局,善于联合作战。
有效的后勤保障
在伊拉克作战的美军每天消耗约700万升燃料,约50万升瓶装水。从科威特一直延伸到巴格达500多公里的补给线,是美英盟军的一个“致命弱点”。若没有有效的后勤保障,美英美军将无法将战争进行下去。此次对伊作战,美后勤系统依托其全球资产可视系统,实现了在储资产、周转资产和在运资产等的可视化,它将自动识别技术、全球运输网络、联合资源信息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等综合在一起,能够向各级指挥官、物资管理部门、武器系统管理部门及相关用户提供全部资产信息,包括其所在位置、数量、类别、状况、特点、身份等,从而使得相关部门可以全程跟踪“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并指挥和控制其接收、分发和调换,使物资的供应和管理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了保障的有效性。在对伊作战开始后,为保证进攻速度并减少伤亡,美军提出实行“弹弓”式后勤供给,即后勤保障和作战部队一起迅速挺进伊拉克,从而使工程师、医护人员和武器专家向作战部队提供比以前更多的支持。有效实施战时后勤保障,一是制定后勤保障原则,明确保障的任务、要求,可使用的兵力兵器,以及实施的方式、程序和协同规定等问题。二是周密组织,综合运用各种保障兵力和保障方法,实施整体保障,充分发挥后勤保障整体效能。三是实施重点保障。应根据任务、敌情、战场条件和保障力量等情况,统观全局,并预见作战情况的可能发展,正确地确定保障的重点。四是保障能力要与作战能力相适应。必须充分考虑到作战保障能力的大小,及其对作战行动的影响,不要使突击行动超越保障的能力。
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既是一场独立而持久的空袭战,也是一场包括情报战、电子战、心理战、网络战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信息战。在这场战争中,北约军队实施了多种形式的进攻性信息战。处于劣势的南军也做了大量的针锋相对的斗争。
一、情报战复杂激烈
为了最及时、最准确地获取对方的信息,并且避免己方情报被对方获悉,北约军队与南军在情报领域展开了激烈斗争。
(一)北约方面
运用多种种先进手段搜集情报。为更好掌握战争主动权,北约军队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南军实施多层空间的情报搜集。在太空,北约军队通过诸如KH-
11、“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猎户座”和“大洒瓶”在内的间谍卫星捕获南军信息,为作战行动提供图像侦察、电子侦察等情报保障。
在空中,北约军队的80余架E-8C“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机”、U-2S、RC-135战略侦察机和大量无人侦察机,不间断地截获南联盟国家指挥中心与军队或警察之间的通信,为实施空中打击提供近实时的情报。此外,还使用EC-130E飞机引导轰炸机突击南军地面机动目标。北约军队几乎每轮轰炸行动都有E-2C、E-3预警飞机担任空中预警,监视南军行动。
在地面,北约军队在塞浦路斯、土耳其和意大利境内设置监听站,随时侦听南军最高统帅部与科索沃战地指挥官的通信联络。它还向目标区空投了大量传感器,直接引导目标攻击。多方安插“耳目”扩大情报来源。为全面满足作战需要,北约军队还采用传统的人力情报方式,在南境内广泛组织间谍网,为北约飞机提供目标情报,并对轰炸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例如,空袭前英国空军情报人员就混入联合国维和观察团潜入科索沃地区,搜集有关地形、南军部署、军事设施等情报。战争爆发后,这些情报人员向北约飞机发送无线电信号,直接引导轰炸行动。英军公开承认:由于这些情报人员的帮助,空军即使在阴天也能有效击中目标。又如,北约还通过澳大利亚人普拉特领导的名叫“凯尔国际”间谍组织,利用人道主义活动为掩护,在南境内从事间谍活动。空袭前,该组织主要搜集南军警动向情报;战争爆发后,则主要提供轰炸效果的情报。此外,北约还向“科索沃解放军”提供电台、移动电话和卫星电话,让其提供南军集结地域和炮兵方位等情报。
(二)南联盟方面
充分利用外部情报支援。南联盟没有北约军队那些先进的情侦技术手段,但据悉在战争期间,它至少曾得到过俄罗斯的情报支援。俄罗斯有着庞大的情报搜集系统:空间有80颗间谍卫星;海上有60艘间谍船组成的船队;地面有可以监听美国卫星通信的监听站或监听车。俄南双方有情报交换合作协议,俄罗斯情报总局将他们掌握的关于北约军队的情报通报给了南斯拉夫。此外,俄罗斯还曾命令其驻华盛顿、伦敦、巴黎、罗马、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等国的情报人员为南联盟提供情报。据俄军方透露,南军曾利用俄方提供的情报,击落9架北约飞机。南军经常将外部情报与自己侦获的情报相互印证,在两者出现矛盾时,南军的经验是:“只能相信自己的情报,不然就会失败。”积极采取反情报措施。通过积极有效的反情报措施,阻止对方获取情报,是南联盟情报战的重要内容。
一是清除“耳目”。为了确保反空袭作战的地面安全与稳定,南联盟采取各种手段,防止境 内的敌特进行袭击破坏或实施对空支援。波黑战争时,英法等国特工人员曾用激光器引导北约飞机对塞族实施精确打击,并对空袭效果进行评估,南联盟吸取了这个教训,在北约宣布对南实施空袭后不久,就将所有参战国记者驱逐出境。同时,大力加强新闻检查,严格控制对空袭地点的采访,避免北约通过新闻报道评估其轰炸效果。南联盟还组织群众采取拉网式的昼夜巡查,清除对方可疑的特工人员,搜寻敌空投的卫星定位系统和投放式一次性干扰机。为了防止分离主义分子的破坏,南还查封了科索沃部分报纸和广播电台等。
二是“掩人耳目”。为了对付北约的先进技术侦察手段,南军把在科索沃的军用飞机藏在山腹内的掩体里,巧妙地隐蔽空中系统。南军还学习伊拉克人的经验,组装了数以千计迷惑对方空中侦察的假目标,如假高炮阵地、假导弹、角反射器等,并用各种运载工具往来机动。各种隐蔽伪装措施或战法,有效地欺骗了敌人,北约飞机炸毁的许多南军重装备,有相当数量是假目标.二、电子战有效实施
北约凭借其在电子技术上的巨大优势,成功地夺取了制电磁权,保障了空袭的顺利实施。处于明显劣势的南军为了有效地抗击北约的空袭,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也采取了很多积极的反侦察、反干扰、反隐形和抗摧毁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北约方面
超强电子干扰手段保障了空中突防。北约为取得电磁优势,在空袭行动中使用了各类性能先进的预警飞机和专用电子战飞机,对南军雷达和通信设施实施超强度干扰或压制,为空中突防提供了有力保障。其基本战术是:先以EA-6B电子战飞机干扰机对南军指挥通信系统实施“致盲”干扰,为空中突防提供掩护。EC-130电子干扰机留空时间长,有时甚至达18个小时,超过正常标准的3倍。担任空中掩护任务的F-15等战斗机,也使用了大量机载干扰器材,迷盲了南军雷达。整个战争期间,北约军队电子战飞机出动的架次占飞机出动总量的40%以上。此外,由飞机拖带“诱饵”实施空袭,在战争中表现也很出色。例如由B-1B轰炸机拖带的AN/ALE-50诱饵,就曾使不少轰炸机逃脱了南军防御火力的攻击。这种诱饵独立的、用后即丢的特点,使它成为由改进后的飞机拖带的理想装备。
“软”“硬”一体作战加强了对南电子系统的压制和破坏。北约在实施电子干扰的同时,又运用反辐射手段摧毁南雷达设施,并对重要的电子目标实施无线电识别和定位,及时引导火力实施摧毁。美军出动了89架F-16C/J战斗机伴随EA-6B电子战飞机行动,发射反辐射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攻击南军防空雷达系统和通信设施,直接实施硬摧毁。在这种软硬兼备的电子战打击下,南军防空部队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
电磁脉冲弹得到了实战应用。电磁脉冲弹是一种新式电子战武器,它通过爆炸将内部的化学能转为电磁能,产生强大的电磁脉冲,将距爆心一定距离范围内的电子设备中的敏感电子器件烧毁,从而使该设备失效。从20世纪80年代,美军即开始研制这种武器,多年来一直处于试验阶段,这次是其首次实战应用,对破坏南军电子装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多种隐身武器增强了空中突防能力。战争期间,北约使用了不少先进的隐身武器,其中包括F-117A隐形战斗机、AGM-129隐身巡航导弹和B-2A型隐身战略轰炸机。隐身武器隐蔽性能好,如F-117A隐身战斗机的雷达反向截面积只有0.01平方米,AGM-129隐身巡航导弹的反射截面积为0.005平方米,B-2型隐身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为0.1平方米,雷达对这些目标的探测距离只有对通常目标探测距离的五分之一左右。北约通过使用隐身武器,增强了其空中突防能力。
(二)南联盟方面
隐真示假的电子防御战术保存了军力。南军在失去制电磁权的情况下,积极采取一系列隐蔽防护措施,使自己的军力大部分得以有效保存。其主要做法是:
一、“进洞隐真”,将大部分雷达、通信、电子战装备藏进洞库或其它便于隐藏的设施中;
二、是“伪装隐真”,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和简便器材伪装武器装备;三是“机动示假”,先设置大量假的重型设备,制造出假目标,然后频繁机动和变更部署,迷惑敌人,引诱敌人摧毁这些假目标;四是“烟幕盲敌”,利用红外武器的弱点,施放人工烟幕,降低了北约电子效果和精确制导武器打击效果。据俄军专家估计,南军实施的一整套电子防御战术,使北约空袭打击概率不超过30%。
灵活的电子攻防战法制约了强敌。南军立足于现有装备,研究敌人高技术兵器的弱点,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电子战战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北约的进攻势头。南军根据制导武器的弱点,在敌巡航导弹可能来袭的航路上设伏,干扰其GPS制导系统,并用火炮、火箭等向空中投放铝箔条、银化尼龙丝、铝化玻璃和偶极子箔条等干扰物,干扰景象匹配制导系统,使其偏离预定目标。为使防空雷达免遭北约反辐射导弹攻击,南军在发现北约发射反辐射导弹时立即将雷达关机,使反辐射导弹偏离目标。南军还采取雷达接力战术,即远程雷达短时开机,确定有飞机来袭后迅速关机,当判断北约飞机已飞临己方地空导弹射程范围时,导弹制导雷达突然开机,同时发射导弹,尔后迅速转移F-117A隐身飞机被击落,就是这个战法的一篇杰作。
总体上看,电子战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北约“由于缺少事先计划和战略指南来界定关键目标,进行一体化信息斗争的企图被推迟了”(参见《联合声明》),其作战计划中未做充分的电子战准备,加上南军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装备的自动化程度有限,战争中双方的电子对抗程度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激烈。
三、心理战各显神通
北约与南联盟在以各种武器系统进行对抗的同时,还在战场内外进行着一场以瓦解对方士气、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为目的的心理战。
(一)北约方面文学|虚拟文学|武侠奇幻|历史文化|休闲4u U3 Q u&{ B;i n(J
竭力鼓吹战争的合法性。科索沃战争是绕开联合国而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为了“师出有名”,北约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一直操纵或控制着媒体宣传,把南联盟“妖魔化”,使自己的行动和形象“合法化”、“天使化”。
一是孤立和丑化南联盟。早在战前,北约就操纵西方媒体大肆渲染所谓“南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称米舍维奇为“暴君”、“种族清洗者”,宣扬塞尔维亚人“从历史上就是巴尔干地区动荡的根源”的论调,煽动北约国家民众对塞族人的的反感与恐怖情绪,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支持。战争期间,北约又操纵媒体大谈科索沃地区的难民状况,攻击南军是造成难民潮的罪魁祸首,而只字不提空袭给南联盟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北约对媒体宣传的操纵或控制,充分暴露了西方新闻“客观公正”原则的虚伪性。
二是离间南人民与政府关系。为达此目的,北约通过各种宣言手段,把南领导人描绘成践踏人权、违反国际法的“恶魔”,并通过国际战犯法庭以所谓的战争罪“起诉米洛舍维奇等南军政要员”,企图给南联盟人民造成这样一种印象:现今他们遭受的空袭灾难,全是因米洛舍维奇一人引起的,只有惩办了米洛舍维奇才能解决问题。
制造战争恐怖气氛。战争爆发前,北约曾将预定打击的目标、时间、强度、方法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等公之于众,其高新技术兵器更是灾难性的。北约是想通过这种宣传,制造战争恐怖气氛,对南联盟形成巨大的心理威慑,使其因畏惧军事打击而弃战求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威慑目的。这个企图落空后,北约又依仗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空袭规模,加大空袭力度,甚至轰炸了许多重要民用设施。北约还特别使用石墨炸弹等特种弹药攻击城市电力设施,制造黑暗,以求加重南人民的恐怖心理,涣散南军民的斗志。打压传媒设施。北约在不断加大对南军事打击力度的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打压传媒设施,限制舆论报道,力图实现新闻封锁。战争期间,北约通过欧洲卫星通信组织,停止为转播塞尔维亚的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提供卫星服务,封锁信息。在美军F-117A隐身飞机被击落后,北约为防止南借机大肆宣传,迅速封锁消息,对坠毁原因和飞行员情况只字不提。为阻止南斯拉夫人民听到本国政府的声音,北约先是用高分贝“噪音干扰”南联盟电台广播,后又多次轰炸南电视台和电视发射塔。据北约的统计数字,南联盟39%的广播-电视转播站陷入瘫痪或严重损毁。美国还一度曾企图切断南联盟与外界的互联网联系。北约还在内部严格新闻检查,凡是有关不利于北约方面的消息,一律严格控制外泄。政府甚至直接出面指责客观报道战况的一些记者。北约通过新闻封锁,使世界上相当一部分媒体都只能听信北约的一面之辞。
加强战场心理攻势。空袭开始不到一周,美特种作战司令部所属空军第193特种作战联队的6架EC-130E/RR广播电视飞机就开始轮流升空,每天向南传送4个小时的广播或电视节目,直接用塞尔维亚语向南军官兵展开宣传攻势,瓦解南军士气。美军的另一支心战部队还向南12个主要城市空投了数千万份恐吓和劝降传单,鼓动南军拒绝执行米洛舍维奇的命令。在南联盟阵地上留下的传单上写着:“留在科索沃必死无疑”、“现在离开你的部队,抛下你的武器装备,如果留下来,北约将从各个方向向你进攻”,等等。
此外,北约还曾通过秘密手段,深入到南军内部进行策反宣传,鼓动南军分裂势力推翻米洛舍维奇的统治。
(二)南联盟方面
利用媒体和网络进行反心战宣传。为打破北约垄断宣传的局面,面联盟充分利用自己的宣传阵地,揭露北约的战争罪行,阐明自己的正义立场,争取国内民众和国际正义力量的同情与支持。它通过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媒体通报战况,控诉北约轰炸给南造成灾难,鼓舞人民抗敌的士气,坚定胜利的信心,分化和瓦解敌人。例如,南联盟巧妙地利用美军士兵被俘和美先进的F-117A隐身飞机被击落的宣传价值,提醒西方注意:为科索沃进行全面战争需要时间、鲜血和金钱。这些成功的宣传打破了北约的一面之辞,激发了北约国内民众的反战情绪。在国家电台、电视台被炸毁后,南又加强了网上活动,利用国际互联网络继续对外进行宣传,再次打破了北约的舆论封锁。
以国际法为武器,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国际法是国家间应该相互遵守的准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是现代国际社会始终表明科索沃是南联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关科索沃地区的任何问题都是南联盟的内政,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权干涉的立场。他们认为,对科索沃问题任何形式的干涉都违反了国际法,只有在北约停止轰炸和尊重科索沃地区主权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塞族与阿族间的和平谈判才能真正解决。南联盟这一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的理解和支持,即使北约在最后停止轰炸的军事协议中,也不得不承认科索沃仍是南联盟领土一部分的主权地位。
此外,战争期间,南还以战时国际法准则,即战争法为武器,揭露了北约肆意践踏战争法,滥用作战手段或方法,给 一个主权国家造成巨大灾难的战争罪行,引起国际社会对北约的广泛谴责,使北约集团相当被动。
巧妙施谋,致敌被动。战争期间,南联盟能够注意运用计策或策略同敌人心战较量,进而陷敌于被动。以下是两个典型事例。
一是利用美军战俘对北约施压。南联盟在抓到3名美国军人后,先是扬言要审判他们,调起了美国民众的神经,使北约感受到很大压力。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又以高姿态释放了这3名俘虏,使北约在政治较量中陷于被动。一名战俘在被释放前还留下字条,感谢南军的善待,并祈祷北约对塞尔维亚的空袭行动结束,更使北约方面尴尬难堪。
二是通过与阿族领导人谈判做出缓和姿态。当北约舆论连篇累牍地宣传塞族与阿族矛盾已成水火不可调和之势时,米洛舍维奇等南联盟领导人会见了阿族领导人鲁戈瓦,南国家电视台作了现场报道。报道指出,双方在会谈后一致认为,科索沃问题只有通过政治手段才能成功地解决。鲁戈瓦还呼吁北约停止轰炸科索沃,并同意通过谈判寻求和平方案。报道引述鲁戈瓦的话说:“大家都看到了,我还在科索沃,还在尝试。”南各媒体藉此提醒西方:科索沃问题是南联盟的内政,南联盟各民族有能力解决好这一问题,这就使得北约的侵略者形象暴露无遗。北约发言人极力狡辩说,鲁戈瓦已被南政府软禁,失去了行动自由,他是言不由衷。这些谎言在5月5日鲁戈瓦携家人抵达意大利后又不攻自破。
四、网络战初露端倪
互联网是20世纪后期人类社会的一项伟大成就,极大地方便了世界各地人们的交往。科索沃战争第一次将战火燃进了这片“战争处女地”。北、南双方通过键盘和鼠标在暗中过招。尽管双方都在有效地管制着传统媒介,但谁都无法控制互联网这个新领域。该领域一度成为双方争夺的一个新焦点。
(一)北约方面书院,1998年,美国国防部为海、陆、空增添了电脑空间,作为第四战区,并建立了一个主管信息战事务的机构。尽管美国在过去的8年里旨在搞掉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种种努力已经失败,但在南联盟,克林顿又把信息战推向了新的高度。
利用网络对南进行在线宣言。北约利用技术优势,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开设主页和常设链接等方式,对南联盟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在线宣传,大量发布反南联盟政府的材料。为此,英国甚至专门建立了一 英语-塞尔维亚语双语网站。英国防部长乔治&S226;罗伯逊声称,这个网站就是为了抵消米洛舍维奇对南人民的宣传。就连北约扶植的“科索沃解放军”也开设了自己的宣传网站。与此同时,北约中止了对南联盟地区的商业网络服务,还计划完全阻塞南联盟的互联网通道。
实施黑客攻击。北约特别是美军计算机黑客多次对南联盟军队和政府的指挥控制网络实施攻击,企图瘫痪其指挥控制系统。美军多次召集计算机专家同南进行“网络对抗”,将大量病毒和欺骗性信息输入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系统,以阻塞南信息传播渠道。战争期间,克林顿曾授权中央情报局组织对南联盟金融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籍此图谋搅乱南经济。为损害南联盟领导人的声誉,推翻南现政府,西方媒体不断谣传米洛舍维奇等领导人把南联盟国库的一些款项转移到了塞 浦路斯等国的银行。媒体还宣称,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电脑黑客被派往这些国家,先是非法调查南领导人在国外的银行帐户,然后抽取其钱款。北约官员不无得意地说,这种手段实在是心战与网战的绝妙结合。
(二)南联盟方面
南联盟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开辟了与北约抗争的一个新空间,成功地尝试了网络战的效果。
开展网上宣传,突破北约新闻封锁。战争爆发后,北约的电子战对南的各种通信系统破坏极大,严重干扰了南联盟的内外宣传。面对这种局面,南政府以网站为阵地,积极宣传反侵略的正义立场,突破北约的新闻封锁。轰炸开始后不久,一个新的网址www.xiexiebang.com在南联盟开设,并立即成为提供科索沃战争信息最权威、最全面,也是最及时的因特网网址。这个网址使用塞尔维亚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由多名具有献身精神的南联盟电脑迷负责,每天工作18个小时,接受900万次“点击”,其中70%来自美国。南主要媒体和政府部门都在网上设立了自己的主页,宣传国家的内外政策,反映南联盟遭北约空袭的情况,使其成为南对外传播信息和打破北约舆论围剿的主要途径。南政府在网站播发大量图片和新闻资料,提供战场实况,披露北约在战争中使用惨无人道的新式武器,列举种种事实驳斥西方关于南联盟在科索沃地区进行种族灭绝的报道。政府还就科索沃问题设立电子信箱,就科索沃自治的政治框架协议广泛征集民意,充分表现了政府的民主意识。与此同时,旅居世界各地的南斯拉夫人也通过计算机网络反对这场战争。南联盟以网站为宣传阵地的手段与影响,反映出网络技术在突破信息封锁方面的重要意义,表明电脑空间的“多极化”特征已使西方在传统媒体方面所具有的优势面临挑战。
攻击北约计算机网络。战争爆发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南斯拉夫的电脑爱好者们自发行动起来,在网上不断用“电子炸弹”回击敌人。他们通过向北约国家及军队的信息系统倾泻大量伪信息、废信息,制造“信息洪流”,阻塞、挤占其信息传输信道,最终导致其网络瘫痪。据北约网络专家透露,仅巴尔干地区的一台电脑每天就向北约总部发出20000多封电子邮件,大量的电子邮件造成了北约信息网络因为过载而阻塞,通信效率大大降低。南联盟的计算机“黑客”还通过公用网的计算机终端联端联到军事计算机网络系统上,对北约的指挥通信系统进行破坏。4月4日,南联盟黑客使用“爸爸”、“梅利莎”、“疯牛”等病毒进攻北约的指挥通信网络,致使北约网络通信陷入瘫痪。美海军陆战队所有作战单元的E-mail均被“梅利莎”病毒阻塞。北约在贝尔格莱德的B-92无线电广播网,以及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的网络服务器和电子邮件服务器,均连续受到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据报道,南计算机专家在俄罗斯黑客的帮助下,曾造成美海军“尼米兹”航母上计算机系统瘫痪时间长达3个多小时。
利用网络进行情报传递,提供预警。在北约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电子干扰的情况下,南联盟充分利用因特网进行通信联络、情报传递,实施及时有效的空袭预警。如北约战机刚从意大利空军基地起飞,立即就有人用计算机通过网络将消息传 出,“几分钟前,'吸血蝙蝠'在斯科普上空向你扑来”;当机群飞抵轰炸区以外的国家如斯洛文尼亚上空时,又有人用电脑发出“它们正路上”的消息;当突击机群飞抵南邻国凶牙利或罗马尼亚时,又有因特网用户发现后及时通过网络传递情况。计算机网络上这种“消息树”式的情报传递方式,在人类战争史上还是首次出现,为南联盟北约空袭提供了预警时间。
如果说在空袭与反空袭交战中,南联盟一直处于守势的话,那么在网络战上却是处于攻势。俄罗斯等国"黑客的加入更增强了南联盟网络战的力量。中国民众也通过网络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心愿。严格地讲,这只是初级的网络对抗。尽管还存在种种缺陷,但毕竟开辟了网络战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实验了一种全新的斗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