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诵稿:《爱的翅膀在飞翔——纪汶川与玉树地震》
《爱的翅膀在飞翔》
——纪汶川与玉树地震 背景音乐:《假如爱有天意》 秦男:曾记否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我们的家乡------汶川
在那短短的几秒之间
天塌地陷
就在那短短的几秒之间
无数的乡亲被埋在了瓦砾下面喊声一片
哭声一片
倒塌声一片
呼救声一片
张女:那天
你悄悄的来了
事先不曾与任何人发出信息 你的到来
带来了大地的震撼
带来了漫天的尘土
也带来了天空的哭泣
朱女:当你离开的那一刻
你带走了我的家园
带走了属于家人的团聚
带走了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 带走了孩子们美好童真的记忆 带走了我的父亲母亲
带走了我的兄弟姐妹
杨男:孩子,哭吧
哭出来会好受些
我们知道
这是让你难以接受的离别
朱女:我没有了爸爸妈妈
没有了亲人朋友
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在世界上活着 爸爸妈妈
你们还会回来吗
还会来看我吗
还会让我重新拥有简陋但是温馨的家吗
爸爸妈妈
你们回来吧
没有你们的陪伴我好孤独
没有你们在身边我好害怕!
秦男:小妹妹,不要害怕
前面的路就算再坎坷,有我们陪着你走
前面的路就算再黑暗,有我们为你照亮
张女:孩子,你不会孤独
因为你还有我们,还有他们
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关心着你,陪伴着你
杨男:是的我们会给你一个温馨的家
我们会给你呵护、给你爱
秦男:忧伤的心需要我们的安慰
杨男:失落的心渴望我们的鼓舞
张女:孤单的心等候我们的陪伴
合:让爱走动
让我们给爱插上翅膀
让我们的爱飞翔
歌曲插入:《让世界充满爱》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
背景音乐:卡诺儿《秘密》
秦男:如果说两年前的汶川留给中华儿女的伤口
刚刚在巴蜀大地的新春中痊愈
死神的魔爪又一次划破我母亲的脸颊
顷刻间玉树化为废墟满目疮痍
张女:那一刻我听见雄伟的高原在哭泣
整个中国被你的哭声震惊揪心不已
那接踵而来的是一千余次的余震啊
我年迈的藏族老阿妈我年幼的孩子们
你们怎么能承受的了啊
我俊朗的康巴汉子啊
你如何在大地的震颤中挺立
杨男:这一刻遥远的玉树就是我们被烧灼的心
疼痛的感觉直下海拔三千里
窒息着这个春天每个人的呼吸
你们的伤就是我们的痛
我们的痛就是你们的泪滴
我多难兴邦的民族啊
我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
从来就是生命相托骨肉相连的整体
朱女:看啊,过去的一个月
十三亿双亲情的手臂是怎样一起伸向——泣血的高原
驰援生命,把希望传递,把爱心传递
又怎样把遍体鳞伤的玉树儿女
紧紧地 紧紧地搂进祖国大家庭那温暖的怀抱里
从总书记中断外事访问匆匆回国的行程里
我看到了情系玉树没有时空的距离
从第一只抵达玉树的四川队员的脸上
我读懂了大爱无疆又有了更新的含义
合:我们心系玉树我们情牵玉树
玉树不会倒下玉树永远挺立
秦男:回眸九八抗洪 零三年抗非典
还有2008冰雪灾害和512大地震
哪一次抗灾不是中华大爱跨越千山万水的凝聚
哪一次灾后不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建新家园的地球传奇
杨男:这一刻
我们还要大声地告诉未来
任何灾难让我们失去的只有泪水
哪怕痛苦带走所有人的泪水
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结局
那就是--
合:生命的高原
一次次的在不屈的中华儿女手中神圣的托起
我们心系玉树我们情牵玉树
玉树不会倒下玉树永远挺立
张女:爱是一种情感
她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愫
秦男:爱更是一种力量
她如水似波,却又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杨男:爱是一种信念
她深藏于我们的内心,而又见之于我们的行动
朱女:走过伤心
走过泪水
让每一颗心再次飞起来
用我们的心
伸出我们的手
让每个灵魂再次活过来
张女:让爱走动
让我们的爱化成希望的种子
随风扬起 编织美丽的梦
让爱走动
让我们的爱化成温暖的拥抱
绽放阳光 编织神所造的梦
秦男:看——那爱的翅膀在飞翔两翼雪白 纯洁
朱女:看——那爱的翅膀在飞翔飞进我们的心感染着我们
杨男:看——那爱的翅膀在飞翔时空长河中的朵朵浪花是泪水和鲜血在绽放 张女:看——那爱的翅膀在飞翔爱心天使你的名字传遍四方传遍九州 合:看啊!那爱的翅膀在飞翔从汶川飞到了玉树飞遍了华夏大地
第二篇: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较研究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
较研究
王东明1),2)李永佳2)陈洪富3)黄宝森1)张云昌1)胡卫建1)
1)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2)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 100029 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比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震后问卷调查数据,对震后灾民自救互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自救互救是地震救援中受困人员获救的主要方式;2)玉树地震参与自救互救人数比例较高,说明经过汶川地震后,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得到较明显的提高,更加主动和积极参与震后抢险等社会活动中;3)在两次地震自救互救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在于缺乏救生工具和经验,并且救援工作缺乏组织管理,相互协调能力不足。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为全面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地震;问卷调查;自救互救;应急救援;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doi:
引言
地震造成的灾难是巨大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世界诸多国家均面临如何减灾的问题,并且也都在积极努力提高减灾水平,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2010年9月4日新西兰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中仅仅造成2人重伤、部分建筑物和道路损坏,说明新西兰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随后半年内再次发生强震时(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6.3级地震)却造成该城的严重破坏,截至到3月6日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66人,预计最终将会超过200人,这又说明了震后房屋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刻不容缓,不能忽视叠加效应可能带来的重大损失。2011年3月11日本本州岛海域发生9.0级地震,诱发了超过10米高的海啸,在岩手县宫古市姉吉地区达到了38.9米,不仅冲刷了日本东北部海岸建构筑物、船只、汽车等所有地面物品,还引起了火灾、核电站设施爆炸、核泄漏,截至到5月1 日16时(当地时间)死亡14 704人,失踪10 969人,其中90%的遇难者死于海啸溺亡;日本的防灾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员伤亡、失踪远低于国际类似地震、海啸的数量。新西兰和日本两国人民在震后表现出高度的镇定和自觉精神,临危不乱,这与政府部门为应对地震所采取的一整套长期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政府重视对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包括对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普通民众大都清楚地震发生后如何采取必要、可行的措施和手段,这是取得如此好的减灾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地震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近来的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中,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均十分惨重,给灾民甚至全国人民都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但是,尽管人类目前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但仍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采取各种减灾手段来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要实现此目的,公众作为突发事件的收稿日期:2010-11-30;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玉树7.1级地震科学考察项目;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0808050);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8BAK50B03-01);地震科技星火计划(XH1034)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主体,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处在第一时间的公众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掌握和运用突发事件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将能很好的降低伤亡人数,实现减灾的根本目的。
根据国内外震害经验,自救和互救是大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据统计,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被埋压在地震废墟中的灾民约为63万,通过自救与互救扒救出的群众大约有48万,占被埋压群众的80%左右。唐山大地震[1]震后半小时的救活率高达95%,第一天的救活率也在80%以上,第二天、第三天急剧降低到30%-50%,一周以后被埋压者生存的可能性极小,生存十几天的只有个例。1994年美国洛杉矶北岭(Northridge)地震[2,3,13]后,加州不仅有正规的救灾队伍,同时还拥有训练有素的民间救援组织,他们迅速地投入自救和互救,组织进行了房屋危险性评估,还在安全地段建立了几十处救助中心,负责心理咨询、分发救灾物资和抢修水、电、气等项工作,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日本阪神淡路地震[4,5]后,日本各级政府由于对灾情估计不足造成反应迟缓,协调不力。虽然震后一小时兵库县就成立了“地震灾害对策本部”,但自卫队救灾主力在第二天才开始开进灾区,而首相也是在地震后第三天才到灾区视察;并且地震发生后几天,日本政府都拒绝许多国家救援队的援助,使震后的应急救援工作严重滞后,致使应急救援工作只能依赖于当地灾民的自救互救,据统计数据显示,3.5万获救人员中共有2.7万人为近邻救出。1999年台湾921集集地震[6]后,由各地消防队和自发的志愿者所组织的救灾队伍,从受损或倒塌中的建筑物中救出超过5000人。由其可见,自救互救在震后抢险救灾中起着重大作用,而目前在自救互救方面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使得自救互救效率不高或无法有效开展。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民众在地震自救互
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为今后的减灾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数据,我们专门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分别进行了多方面的问卷调查,其中包括自救互救情况调查,以便分析目前我国在自救互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以后的自救互救提供对策,制定出更具有实际效果和意义的措施。
1.两次地震中自救互救情况比较分析
1.1 应急救援总体情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除了灾区政府迅速调集本地的各种救援力量解救受困人员,积极组织灾区干部群众自救互救之外,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各种专业救援队充当了救人的主力军(如图1所示),其中专业救援队数量达到 95 支。救援力量总人数达到了17万多人,其中军队武警救援人数15.7万人,各种专业救援队参加救援人数约 1.8万人;各地(包括军队、武警)共向灾区派出14950 名医疗卫生人员,共投入医疗卫生人员约 9.13 万人,其中投入一线6.5万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组成小分队于5月 14 日中午到达全部受灾县,15 日 24 时到达全部重灾乡镇,19日14 时28分到达灾区所有村庄。由于此次地震灾区范围大,滚石、山体滑坡、泥石流不断,交通阻断,震后的前两天外面救援力量主要集中在映秀、汶川、北川等极重灾区,边远地区的当地民众抗震救灾活动主要依靠自发、及时的自救互救。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汶川地震救出总人数约8.7万人余人,其中自救互救约7万人,军队救出约
1万人,专业救援队合计救出7439人[7]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致使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246842人受灾,波及范围约3.58万平方公里,其中重灾区面积4000平方公里、极重灾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全国有34支、12603名抢险力量全力以赴、全覆盖展开生命大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搜救,同时先后有83支医疗卫生队、3464人到达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地震救援中,最多的时候共有1万6千多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3700多名公安和消防边防官兵、2700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1400多名专业救援队员在救援现场。整个救援期间,72小时黄金救援期,从废墟下救活1433人;黄金72小时过后,继续不遗余力地搜救生命,又救出22人;抢救压埋人员2008人,累计转移到外地的3109名重伤员,紧急转移困难群众22.5[8]
万人。
汶川地震救援力量到达灾区时序图地震14:28灾区市县消防救援队和武警部队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邻省救援队、消防和矿山救援队自救互救灾区学校、警察和政府灾区矿山救援队成都军区部队较远省份救援队20个省国际救援队救援开始0.0小时0.5小时1-2小时8.0小时13日14日15日救援结束20日
图1 汶川地震救援力量到达灾区时序图
2. 问卷调查情况对比分析
汶川和玉树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组织的科考组在主要重灾区开展了现场问卷调
[9]查,其中汶川地震获得有效问卷1624份,[10]玉树地震获得有效问卷为1013份。问卷调查覆盖的区域广泛,涉及的民众包括城镇和农村人口,以及部分极重灾区异地安置人员,同时对埋压和获救等情况也进行了调查。鉴于制定的问卷调查内容较全面,对一些信息进行了延伸调查,因此,被调查的人员涵盖了多方面人员,包括公务员、工人、农民、个体业者、学生等,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经过对调查表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得出了两次地震后与自救互救相关的调查结果。图2表明,在关于汶川地震埋压人员获救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中,了解到约347名被埋压人员(包括延伸调查)中,共有约63%人员未被救出,25%通过自救或家人、亲友获救,而且军队救出的人员数量超过专业救援队所救人员,这与以往的经验是一致的,印证了自救互救的重要性。值得考虑的问题是由当地政府组织
力量救出的人数最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政府部分瘫痪或忙于协调等其他工作,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地专业救援力量是十分薄弱的,对人命关天的应急救援工作在震前并没有制定出有效的应急措施。
图2 汶川地震埋压人员的获救方式
而图3所示的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一天灾民自救互救情况表明,有47%人主动寻找家人和亲友,33%的人帮助救助邻居和附近人员,说明震后绝大部分人员最先联系得是自己的家人、亲友或邻居,最先采取的行动也是寻找他们,而且积极开展帮助和解救近邻人员,这两种情况的人员比例占到80%。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汶川地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震中超过60%的人在震后一周内参加了生产生活自救和营救幸存者或转移伤员的行动,但仍有约30%左右的人未参加任何互救行动。而在玉树地震中,除了4%左右人没有参加自救互救外,其他人都参加了不同情况的救助活动。
图3 玉树地震后第一天灾民自救互救行动调查
显然,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群
众自救互救参与度较高,主要原因包括:1)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震级小、震中烈度低,灾区影响范围小(结古镇),且结构类型单一,主要为砌块结构和土木结构,倒塌废墟相对容易搬运和清理,易于开展自救互救活动;2)经过了汶川大地震,在事隔两年后的玉树地震中,经过宣传和教育,群众的自救互救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更加主动和积极参与震后抢险等社会活动中;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玉树地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寺院多,僧侣占人口比例大。在地震袭来的时候,许多寺庙也都遭到严重毁坏,一些僧侣也不幸遇难,但是各寺院在组织自救的同时,都自发组织僧侣去救助被困群众,无偿提供食物、饮用水和灾民避难场所,帮助政府分发抗震救灾物资,成为自救互救队伍中一道主力军,发挥了十分积极地作用。
a)汶川地震调查结果 b)玉树地震调查结果
图4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一周灾民自救互救行动调查
但是,尽管在这两次大的地震中积极参与自救互救的人员比例较高,均超过约65%,但其中也凸显出二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救援中没有工具设备,二是由于缺乏救灾经验和知识,不知道该如何救援(如图5所示),在抢救埋压人员过程中效率较低,对及时挽救受灾人员的生命带来遗憾。在图6所示的急需的救援工具方面,对铁
锹(因其简便能为多数人所使用)和大型机械设备(如挖掘机和吊车等)的需求更为急迫。1976年唐山地震和1988年亚美尼亚地震时,由于救灾技术和救灾手段落后,基本单靠双手或简单工具自救或互救,严重影响了救灾的实效。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a)汶川地震调查结果 b)玉树地震调查结果
图5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自救和互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情况调查
图6玉树地震后自救和互救过程中急需工具调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害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单位都能在第一时间清点人员、迅速组织人员开展自救互救行动,一些单位还成立了有关指挥机构,分设不同小组各负其责开展紧急救灾行动,主要包括:抢救埋压人员、搬运转移伤员、抢修道路、购买急需生活物资、临时搭建帐篷等,不仅速度快而且效果好。更为可贵的是在组织单位内部救灾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周围的救灾行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汶川和玉树这样强烈的地震紧急救灾救援工作中,缺乏组织管理,相互协调能力差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值得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在今后的应急救援工作中改进,避免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停留
[11,12]在书面上的“救援”行为。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玉树地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相对薄弱得多,特别是农村地区,当地的房屋结构鲜有采取抗震措施,但值得欣慰的是,汶川地震的减灾经验在此次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较以往明显增强,灾害损失也得到了显著降低。针对汶川和玉树两次大地震的震害救援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自救互救是地震救援中受困人员获救的主要方式。当地民众是地震事件的“第一响应人”,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民众应急救援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第一响应人的响应水平。2)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参与自救互救的人员比例来看,玉树地震参与人数比例更高,可以说明在经过举全国之力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的灾难洗礼之3.主要结论和建议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后,全国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得到大幅度增强,特别是全国各地政府近年来举行不同层次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次数明显增多,这都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民众的自救互救意识迅速提高。3)在两次地震自救互救问卷调查中发现,主要的困难在于没有简便有效的救援工具和缺乏救援基本技能,另外自救互救中的无序状态,都会造成自救互救效率大打折扣。因此,针对我国应急救灾的现状,以下几方面工作亟待加强:
1)政府要在应急预案和法律法规中逐步完善自救互救系统,设立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搞好药品、简易救援工具(如铁锹等)等救灾物资的储备工作,一旦地震发生,要创造相应的条件保障自救互救得以顺利开展。例如,1989年美国洛马普里埃塔(Loma Prieta)地震发生后,由于该地区震前就设有应急组织、制定了细致的应急方案并进行了训练和演习,因而使遭地震破坏的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得以及时修复、震后火灾等次生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减少了地震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救灾效率和效益[13]。2)抗震抢险需要政府和公众同心协力,一方面政府要利用科普基地、广播电视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和普及自救互救方面的知识,组织培训、进行演习和演练等,另一方面,公众要积极的参与和学习并宣传相关知识。否则光有意识,没有科学方法来指导,是没有成效的。例如,日本全国经过多次地震的教训,对地震时的自救互救有了深刻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日本各级政府通过法规、规划和政策,明确规定了市民防灾组织、市民家庭以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具体责任,各个企业和机构都相应制定了地震发生时职员疏散与救助方案,编印了很多防
灾用书,各家庭普遍准备了防灾包,定期进行灾害演练。日本的防灾减灾教育,强调如果政府机关遭到破坏,无法提供及时救援,3天之内必须依靠自己和邻居互救互助。这些措施后来发挥了很大作用。美国多年来始终重视对公众及在校学生进行地震知识教育,提高地震灾害中自我保护的能力。美国小学都安排有如何应付紧急情况的课程,其中就包括在地震中如何逃生的内容。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后,让台湾的居民了解地震的威力,政府亦在此次地震后开始正视防震教育,加强防震防灾的宣传,并将此次教训编入教材中。
3)强震巨灾的应急救援需求巨大,专业
救援力量不足,应急救援和自救互救应该相互协调,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从汶川和玉树地震的应急救援来看,中国参与救灾的人数众多,可是有经验的救援人员相对缺乏。专业的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在各个部门,与如此巨大的救援需求相比,专业救援力量严重不足,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等救援力量的专业抢险救灾训练和应急救灾演练不足,救援力量的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巨灾应对的需要。救援装备车辆的缺乏使大量救援队员集中在某一个重灾点,不能就近展开救援行动,救援队在短时间内寻找不到新的救援目标,造成了救援资源浪费。4)成立社区应急救援队,完善基层医疗
组织,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整个社会应急能力的基础。灾区当地人离受灾点最近,最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同时他们也最清楚受灾地区局部的情况,这部分人参与救援工作,会大大提高救援的效率和效果。公众防灾减灾观念淡漠,减灾知识缺乏,自救能力不强,社区减灾机制不健全,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此外,由于多数地方没有成立社区救援队,重灾区人员紧急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疏散后,造成震后初期缺少救援向导,严重影响了外来救援力量开展搜救工[7]作。在日本本州岛海域9.0级地震中,以当地居民为主的自主防灾会等公共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在应对本次地震灾害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5)总之,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抓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实用化和可操作性,促进应急救援演练常态化和
参 考 文 献
[1] 苏幼坡,徐美珍,刘英利.自救与互救-严重地震灾害后扒救灾民方式.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33-35 [2] Louise K.Comfort,Risk
and
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结合,搞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震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注重基层特别是社区的自救互救体系建设,落实应急救援准备和条件保障工作,是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作者电子信箱,王东明:zf_wdm@163.com)
Taiwan Earthquake Event Report.Risk Management Solutions, Inc...2000: 6-7 [7]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汶川地震救援工作报告,2009,34-41 [8] 强卫.玉树不倒、青海常青——关于玉树抗震
救灾的形势报告(青海民族大学).2010年9月
4日,(http://)
[9]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汶川科考组.第二专
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应急避难与救灾需求调查[报告],2010
[10]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玉树科考组.应急救
援响应实施情况和救援救灾需求调查[玉树地震科考中期进展工作报告],2010 [11] 徐德诗,黄建发.我国地震应急与救援发展的思考.国际地震动态,10,2006,1-8 [12] 高建国.中国地震紧急救援理论研究.华南地
震,26(1),118-124
[13] 邓砚,聂高众,苏桂武.地震应急的影响因素
分析.灾害学,2005,20(2):27-30 Resilience-Northridge Earthquake Learning Following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of January 17, 1994,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1994, Vol.2, No.3:174-188 [3] Kathleen Tierney, Social Aspects of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Preliminary Paper #225 of Disaster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Delaware,1995:1-13 [4] 栗林荣一,蔡之瑞译.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地震(兵库县南部地震)调查报告.世界地震工程,1995,2:63-73 [5] The City of Kobe.The Great Hanshin-Awaji Earthquake Statistics and Restoration Progress, 2009:1-3 [6] Chi-Chi Reconnaissance Team.Chi-Chi,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status of self-help and mutual aid in Wenchuan and
Yushu earthquakes,2)Wang Dongming1), Li Yongjia2), Chen Hongfu3), HuangBaosen1),Zhang Yunchang1), Hu Weijian1)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1)National Earthquake Response Support Service(NERSS), Beijing 100049, China
2)China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er,Beijing 10029, China 3)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To learn the status of the residents living in the earthquake areas curing themselves and each other, the questionnaire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Yushu earthquake.The results showed: 1)the proportion of participants in self-aid and buddy aid in Yushu earthquak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Wenchuan earthquake, indicating that the consciousness of residents was increasingly improved, but not popularized.2)the main challenges of self-and mutual-rescue in these two earthquakes were lack of tools and experience as well as deficient organization.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se results.Keywords earthquake;questionnaire;self-help and mutual aid;emergency rescue;suggestion
第三篇: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汶川地震的一种媒体视角——以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TTV-1)相关报道为例
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汶川地震的一种媒体视角——以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TTV-1)相关
报道为例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台州
城市电视台也有“答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灾难时刻,信息如何传播?多难兴邦,媒体如何担当?中国电视媒体的相关报道给出了里程碑似的“答案”。这份“答案”对于我们国家、政府以及民众而言,都有着不言而喻的建构作用,同时毋庸置疑的是,在其间留下重彩笔墨的主要是以央视新闻频道等为代表的国家电视台,以四川卫视、东方卫视等为代表的省级卫视和以凤凰卫视为代表的境外电视机构。也是在这份“答案”中,更广大也更基层的城市电视台认真而踏实地书写下了自己的媒介职责与人文关怀。虽然城市电视台的视野、实力与资源,相比国家电视台、省级卫视以及境外电视机构,都处于下风;虽然城市台记者可能去不了灾区一线、画面素材可能难以采集且质量不佳。但是,难以达成的地理环境接近性,并不会扼杀新闻报道接近性。那么,如何达成这种接近性?怎样的媒体视角是恰切的?——近一个月来,笔者带着这两个问题,在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即TTV-1,下文中提及该频道皆使用此简称)汶川地震相关报道中,“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找到一种可能性与平衡点。诚然,这其中或许并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人物与事件,但是,却有着切切实实的支持与关怀。
TTV-1,将作为既有城市电视台普遍特质,也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案例,成为笔者在本文中分析的重点。而“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视角是什么?并如何可能?又怎样呈现?该频道《台州新闻》、《新闻广场》节目中的相关报道将一一例证。
台州人、四川人的家乡与他乡
在四川,有超过十万的台州商人;而在台州,四川务工者的数量则更为庞大。地震灾害,让在家乡的台州民众关心他乡的台州商人;也让在他乡的四川务工者心忧家乡的父老乡亲。台州人的家乡是四川人的他乡;四川人的家乡是台州人的他乡——因此,“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视角可以大致分为“台州人在家乡(台州)与他乡(四川)之间”与“四川人在家乡(四川)与他乡(台州)之间”两个面向;也因此,四川与台州成为了具有双重地理/心理意义的区域角色。
当“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汶川人”的国家关怀通过媒体广泛传播的时候,我们把这种自发的国家意识形态具体化为家乡-他乡意识,其目的不是为了强调家乡与他乡的区隔,而是为了在家乡与他乡之间做一务实的勾连。这种勾连,在台州这个城市里有着更为深刻的背景,因为除了上文提到的在川台州商人与在台川籍务工者数量皆可观之外,还有一个“对口城市”的概念:自1997年起,广元市成为台州市的对口帮扶城市。而广元市,正是这次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那么,站在台州本土媒体的角度,从“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四川人”、到“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广元人”也成为了更为清晰的传播姿态。
在这样的心理意义、城市交往背景的引导下,TTV-1的报道开始了各种接近“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尝试。
“你们电话是第一个”
自5月12日傍晚《台州新闻》、晚间《新闻广场》节目采访台州市地震局相关人士并综合相关汶川地震信息的第一批稿子播出开始(《新闻广场》更是在头条播出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 台州有轻微震感》),宣告TTV-1汶川地震相关报道的开始。
5月13日上午,当《新闻广场》的记者在坚持拨打了N次之后,终于接通了成都台州商会钟副会长的电话,他在介绍了地震相关情况和台州商人情况之后,特别说到了“你们的电话是第一个,比市政府的电话还要早”——家乡与他乡的勾连,在当晚播出的《在地震灾区的十万台州人,你们还好吗?》这条稿子中得以充分展现。
当然,这种勾连不能仅仅在台州人的家乡与他乡之间进行,因为大批老家在地震灾区的“新台州人”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情况,所以,紧接着的一条稿子《老家发生地震,四川籍务工者忧心忡忡》让四川人的家乡与他乡之间勾连了起来。在采访地点的选择上,也特别安排在极有代表性的川菜馆“川香馆”中进行。而随着地震灾情的发展,TTV-1的报道重点也逐渐确立在了以下四点:
一、密切关注台州在川企业、在川人员的情况;
二、密切关注在台四川籍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情况;
三、充分报道台州社会各界关爱灾区人民、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的情况;
四、及时采制有关防震避震的知识,提高市民的防震意识和避震自救能力。
以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第一、二条报道重点就落在“家乡与他乡之间”;而第三、四则为“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四川人”的支持与自省。
把握“间距”不冒进
当笔者在汶川地震报道开始时与一位TTV-1资深编辑交流时,她很坚定而又自然地说道“在这个时候,新闻工作者总是想去往第一线的”;当强势国家电视台、省级卫视、境外电视机构以及实力雄厚的纸媒、网媒汇集在地震灾区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们发回的珍贵而震撼的报道,但也逐渐发现“一些记者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的问题也暴露出来,除了强求采访对象回忆痛苦经历,缺乏同情心外,还发布了一些具有强烈刺激性悲惨照片”[1],我们更加要开始思考报道“间距”的问题。的确,作为客观理性的社会公器,媒体以及相关业者更多地去思考“能做什么”比仅仅思考“想做什么”要重要的多。而且从媒体硬/软件实力、受众群、职责范围等角度综合考虑,笔者认为,作为城市电视台,在此时切不可为了收视率与影响力而冒进。“家乡与他乡之间”的“间距”如何拿捏?这既是报道内容层面的问题,也需在报道形态上审慎考量——量力而行,方能行之有效。
因此,在积极跟进抗震救灾动态消息报道的同时,TTV-1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了“电话连线”上,及时将
地震灾区的最新情况和台州援川各支队伍的最新情况报告给台州人民(当然,其中还包括着大量来自灾区的“新台州人”),这不但丰富了报道内容,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同时,这种传播形态在报道“间距”的把握上较为恰切,易于操作且到达面广,成都台州商会、台州在川旅游团、台州援川医疗服务队,台州援川架桥突击队、台州援川卫生防疫队等都成为我们连线的对象。
从他乡到家乡的旅程
汶川地震牵动万千乡情、亲情。TTV-1在报道中把握“间距”,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对需要往来家乡-他乡、他乡-家乡之间民众的支持,毕竟这一举措多多少少减少了公路、食品、物品、水等方面较紧缺资源的占用。
媒体要知道,有更多的民众更需要这些资源,特别是从在从他乡到家乡的旅途中——《新闻广场》13日、14日连续关注川籍务工者返乡,《四川籍务工人员纷纷返乡探望亲友 四川台州客运暂时未受影响》、《四川籍务工人员回乡探亲增加》两条稿子主要交待了从台州到四川的回乡情况。
相应的,从四川到台州的回乡情况也是TTV-1的关注重点,《新闻广场》15日的一条稿子《惊魂四十小时 华夏旅行社赴川旅游团队安全返回台州》,让台州广大观众,特别是这些旅行者的家人放心了许多。而接下来几天,诸如《连线旅游团:滞留四川部分台州游客今天返乡》等稿子传递的信息,也让更多的台州民众放下心来。
此外,《新闻广场》16日的一篇稿子做的是14日回乡大巴上几名川籍务工者回乡后通过电话传回的内容,《四川籍务工人员回乡探亲 安全抵达》也同样令人放心了不少。而接下来几天《台州新闻》、《新闻广场》中类似《温岭汽车站开启绿色通道 免费送地震重灾区朋友回乡》的稿子体现出了从台州到灾区的回乡之途充满了社会关怀。
以媒体力量支援“对口城市”
正如前文所述,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广元市是台州市的“对口城市”。TTV-1在布置相关报道时,深化了“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广元人”的传播意识。频道主动与广元电视台取得联系,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在每天的新闻节目中电话连线广元电视台主持人黄旭东,请他及时报道广元灾区的最新情况,尤其是台州援助广元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落实和进展情况。
随着合作的深入,除了电话连线这一报道形态的使用之外,TTV-1还努力克服传输上的困难,灵活运用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来自广元市的图片、影像素材——诚然,只有对广元的报道越具体、越真切,给予“对口城市”的支援帮助才会越加“对口”。
与此同时,媒体报道的支援,既是对他乡政府、民众的支援,也是为在他乡的家乡人鼓气,为他们在家乡的亲人减压。比如5月15 日《新闻广场》的稿子《四川广元台州籍老乡互相帮助 共渡难关》通过与在广元的台州商人沈先生连线,并使用他从网络上传回来的广元照片来尽可能、尽快地告知台州民众广元的受灾状况以及台州商人的安危情况。
而在新闻报道之外,TTV-1也特别担负起了对广元电视台的“对口”支援:频道员工募集善款直接汇给广元电视台,接续,在当地广电设施、设备的重建恢复上也将有所动作——这种支持的力量,虽然不能立即、直接在报道中得以体现,但对更长时期灾区重建中的电视新闻传播工作会有切实的长效。
需要帐篷的他乡
地震来袭,房屋损毁、家园失所。在重建工作完善之前,帐篷成为灾区民众所急需的遮风挡雨的临时居所。一切的生活、生产将从帐篷以及活动板房中得以恢复,包括“六一”、端午、高考、中考,包括学校、邮局、银行、医院。这也正是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提供足够的救灾帐篷已成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2]。
TTV-1在汶川地震后第一天,即5月13日的新闻报道中就地抓住了这一报道要点,在得知台州某家帐篷生产企业将要捐赠原本要出口到欧盟国家的帐篷时,《新闻广场》节目中的一条稿子《2000多顶凉篷 今天紧急运往灾区》作了充分而及时的报道反应,同时对于该企业中一对来自北川的夫妻务工者的采访也让这条稿子更有细节与人情味。
自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到浙江湖州视察,对救灾帐篷生产提出要求之后,5月23日,TTV-1立即组织采访播出了两篇相关报道《台州帐篷生产企业总动员 一切为了灾区群众》、《三门亚达科技:第一批救灾帐篷成品将于明天下线》。
5月25日星期天,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落实支援灾区帐篷和过渡安置房援建工作,《台州新闻》栏目也于当天晚上及时播出了这条消息。
此后,TTV-1进一步加大了关注力度,对“需要帐篷的他乡”与“运往他乡的帐篷”的报道一直延续至今。接下来,“他乡亦家乡”
《伸出你的手》,这是一首由台州本土音乐人创制、由TTV-1四位主播演绎的抗震救灾公益MV,这首MV将“家乡与他乡之间”的感性表达与诉求推上了最高峰。但作为媒体人,一个清晰的认识是:随着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深入,相关报道理应更趋于理性与建设性,这也正如钱钢先生所言,“一句话,心要热,头须冷。一切大话空言,华而不实的积习,对上负责的表面文章,为电视镜头准备的表演,此时,请统统走开!”[3]。是的,灾后重建,是一个抹去泪水,付出汗水的艰难过程。所谓的“他乡亦家乡”,这其中有两层涵义:其一,在川以及其他灾区的台州商人,他们身上具有被鲁迅称之为“台州人的硬气”的那种精神,据笔者的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将“以他乡为家乡”,以自身的人、财、物力,投入到当地重建工作中去。那么,他们的情况怎样?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还有什么难处?;其二,已从家乡回到台州的四川务工者,陆续转到台州的伤病员、学生,以及特别是即将从四川青川成规模迁到台州的灾区移民,他们在台州新的生活是否习惯 ?新的工作是否顺利?台州,是否能成为他们心底的“第二家乡”?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成为TTV-1接下来汶川地震相关报道的重点。而本文以上的论述,择要地以TTV-1为例,将城市电视台之前的地震相关报道,从“家乡与他乡之间”这一视角切入做了分析。关于报道的分析可能并不全面,但因为亲身参与报道的缘故,所以笔者可以很负责的说:城市电视台的影响力、经营力、受众面以及内容资源虽然不及国家电视台、省级卫视以及境外电视机构,但面对重大国家、社会事件,其肩上一份应有的媒介担当绝没有缺失。在全国媒体“众志成城”之时,城市电视台提供的“一砖一瓦”也是其牢固的基石。
[注释]
[1]陈力丹 瓮巍巍:《深度展现人性——论汶川抗震救灾报道的特点》,传媒学术网“汶川地震:政府、媒介与公众”专题,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699。
[2]《胡锦涛湖州考察帐篷生产情况:开足马力加紧生产》,新华网“四川汶川地震”专题,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22/content_8230180.htm。
[3]钱钢:《救灾指挥:心要热,头须冷!》,南方都市报2008年5月16日,A02版。
作者:佚名 本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