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当故事之一:旷世神宫与玄帝信仰
武当故事之一:
旷世神宫与玄帝信仰
——杨立志
中国有多座道教名山,武当山的宫观为何举世无双?明成祖朱棣“玄帝信仰”同大修武当山有何关联?《武当瑞应图录》记载了哪些祥瑞故事,玄帝显灵又是怎么一回事?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郧阳师专校长杨立志特为《武当》撰文,给大家讲述武当山背后的故事。
使武当独领风骚的,当论其建筑。武当山有着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1994年12月,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有多座道教名山,而武当山的宫观为何举世无双?其中缘由与明成祖朱棣信仰“玄天上帝”密切相关。
玄天上帝简称“玄帝”,又称真武神。真武神是由中国古代对四方四神之一——玄武神的崇拜演变而来的。从先秦时期的玄武崇拜到宋元时期道教提倡的玄帝信仰,可以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由北宫玄武到玄武将军;由玄武将军到真武真君;由真武真君到玄天上帝。
一、由北宫玄武到玄武将军。这一转变经历了非常漫长的时期,大致从先秦到五代才完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玄武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象”,也称四灵、四维、四神、四兽等,可以说玄武起源于原始星辰崇拜和动物崇拜。道教诞生后,广泛吸收民间信仰的神灵,四方四象也颇受重视。玄武常与青龙、白虎、朱雀一起作为道教护法神以镇四方,以壮威仪。作为北方星神的北宫玄武,约在五代之前已被纳入北极紫微大帝神系,并逐渐脱离四象系统,成为紫微大帝的四大神将之一。北帝四将即天蓬、天猷、黑煞、玄武,宋代以后尊称“四圣”。这标志着玄武已脱离“四象”系统,由动物神和星辰神转化为人格化的道教神灵,由四象系统上升到四圣系统。
二、由玄武将军到真武真君。这一转变大约是在北宋初期完成的。玄武信仰之兴盛和玄武神地位之提高始于宋代。盖因北宋开国之初,即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党项的威胁,为了提高防御入侵的自信心,乃乞灵于北方大神玄武的护佑;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为避圣祖(即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但这一改名并未削弱玄武在民间的影响,相反,倒增加了行伍士卒对他的崇奉。天禧二年(1018年),封真武神为“真武灵应真君”,并在京城开封建祥源观,专门崇祀真武真君。与此同时,《太上说真武妙经》、《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等,也在民间广泛流传。经文称真武神是太上老君的化身,降生为净乐国太子,“入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皇帝的加封,不仅使真武的神格地位由“将军”上升为“真君”,而且激起了民间奉祀真武的狂热。
三、由真武真君到玄天上帝。这一转变当是在宋仁宗至宋孝宗时期完成的。由于史书称宋仁宗病重时,曾得到真武神的保佑,“延圣寿一纪”(一纪为十二年),故南宋流传的《玄帝实录》说: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丁酉岁,“上应大罗天真化三年也。三清上帝并升玉宸殿,敕九天司马开历,考万天功过,校正三官四圣自太虚开化,神一挺生,所有保天佑地、化育群生之功„„时昊天玉尊亲行典仪,册封至玄武加号‘太上紫皇天一真人、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领九天采访使职及下荫龟蛇号”。此后,玄帝之称号已随着《玄帝实录》一书的印行而传播四方,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道士白玉蟾、蒋晖题写的湖南永州祁阳山《紫霞观镇蛟符》石刻即云:“玉虚师相、玄天上帝,受天明命,剪伐魔精”。这表明南宋中后期道教界已普遍地应用“玄帝”一词,真武的神格地位由“真君”提高为天帝。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十二月下圣旨敕封真武为“玄天元圣仁威上帝”。这标志着真武的神格地位正式由“真君”提高为“天帝”。
玄天上帝神格地位的提高,与他的神性职司关系密切。概括而言,南宋以来,玄天上帝的主要神性职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篇:信仰与宗教的解剖刀——我的个神啊观后感
信仰与宗教的解剖刀
——《我的个神啊》观后感
《我的个神啊》是今年上半年上映的一部印度电影,凭借其新颖的切入点、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以及深刻的蕴意取得了卓越的票房成绩。影片讲述了一个不通世俗的外星人来到印度,在遭遇各种奇异事件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印度的宗教问题。最终,思维怪诞、天性质朴的外星人联手女记者挑战了印度的宗教权威,揭下了大法师虚伪的面具。
片子从形式上看仅仅是一部喜剧,但是它成功的关键在于抓住了有价值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印巴民族冲突问题以及神与宗教的关系。印巴民族流血冲突,自上个世纪中期开始,便十分惨烈。印度电影人敢于拿这个巨大的历史遗留问题编成电影,并且以喜剧的方式正确地呈现出来,这正是他们的勇气和高明所在。影片就像是一把解剖刀,把印度的宗教和信仰问题,一层层地剖析、展示在人们面前„„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虽然印度83%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但其他宗教构成还是十分复杂,各异的宗教习俗和信仰更易催生矛盾和腐败。近些年,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没有信仰的人或民族是可怕的”。而印度这个国度,却更像是一个习惯滥用信仰的“鸟笼”,太多人被裹挟,也有一群不义之人借宗教之名操纵教义,向信徒索取,推广群体性欺诈。影片想要批判的,也正是这种“人造之神”。
宗教里那些人为设置的五花八门的祭祀、礼仪其实都不是信仰神的关键所在,道德理念才是真正应该追求的信仰。然而大部分信徒根本不清楚教义里的美好道德理念,却只记得了各种繁琐的宗教仪式,甚至期望仅仅依靠参拜神像来改变个人命运或国家命运。那些以宗教作为工具,欺世盗名的不良分子正是利用了信徒的盲目崇拜去聚敛财富,甚至制造治安冲突,这正是当前印度社会普遍存在的宗教愚昧。这也让我想到了近年不断发生的新疆暴恐事件,有些暴恐分子甚至根本没读过《古兰经》,就开始打着宗教的旗帜蛊惑民众、制造冲突,他们利用的,也正是信徒的盲目迷信。
既然宗教会因信仰不同制造冲突,又有人会利用教义“绑架”信徒,那宗教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呢?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打一个简单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说宗教像是一根绳索,信徒就是聚在绳索周围的拔河选手。宗教会给予人共同的信仰,激励选手自发地把力量凝进绳索,一同朝着既定目标努力,信仰的凝聚力显然要比易变的政党更稳固。同时,优秀的宗教教义,会帮助人建立一种操行标准,引导人们向真向善,带来人心的平和与社会的和谐进步。而对于一些宗教文明的国度,宗教往往就是它们传统文化和道德文明的根源,取缔宗教等于毁灭它们的社会道德和文化。因此,要摆脱宗教愚昧,只能选择宗教变革,关键就在于要区分宗教与信仰的关系,避免民众的盲从思想。
影片就是这样采用喜剧的形式,将蕴含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也带给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主演阿米尔•汗近期的著名电影,多数都是在描述“异类”,以他者的目光,去撞击印度社会主流思潮,例如红极一时的《三傻》,就是在嘲讽印度当代的高等教育制度。也许正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处境内的人们,总是很难客观地去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身边的事物。我们都应该怀有一种审视和质疑的目光,用辩证、理性的态度去审视自身、审视历史,也审视这个社会。
第三篇:从希腊神话的英雄冒险故事看英雄与神的关系
希腊文化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他们是西洋文明的始祖,具有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像力。在那原始时代,他们对自然现象,对人的生死,都感到神秘和难解,于是他们不断地幻想、不断地沉思。在他们想像中,宇宙万物都拥有生命。然而在多利亚人入侵爱琴文明后,因为所生活的希腊半岛人口过剩,他们不得不向外寻拓生活空间。这时候他们崇拜英雄豪杰,因而产生了许多人神交织的民族英雄故事。
这些众人所创造的人、神、物的故事,经由时间的淬链,就被史家统称为「希腊神话」,西元前十一二世纪到七、八世纪间则被称为「神话时代」。神话故事最初都是口耳相传,直至西元前七世纪才由大诗人荷马统整记录于「史诗」中。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神的故事涉及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相传古希腊有奥林匹亚十二大神:宙斯——众神之主,赫拉——天后,波塞冬——海神,哈得斯——冥王,雅典娜——智慧女神,阿波罗——射术、音乐、与诗歌之神,阿尔忒弥斯——狩猎与月亮女神,阿佛洛狄忒——美与爱女神,阿瑞斯——战神,赫菲斯托斯——火与工匠之神,赫尔墨斯——诸神的传令官,德墨忒尔——农事和丰产女神,狄俄尼索斯——酒神(经炉灶女神赫斯提让位)。他们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普斯神统体系。
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回顾。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最著名的传说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伊阿宋取金羊毛等。
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因此,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文学的土壤,而且对后来的欧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希腊诸神分为提担诸神和十二诸神,和其他神。提担诸神是早期的神,其他最早的提担诸神由乌拉诺斯单性繁殖而成,后来的提担诸神是乌拉诺斯的有性生殖后代。乌拉诺斯的儿子是克洛诺斯,他弑父而成为第二任神王。亦被自己儿子推翻,后来逃亡到意大利,建立自治政权。宙斯着一代的神是第二代神,通常称为奥林匹斯诸神,大多是宙斯的兄弟和儿女及其后代组成。宙斯是克洛诺斯的儿子,是第三代神王。其他神包括十二主神的儿女们。值得注意的是,神与神的儿女一定是神,但地位低于十二主神。神与其他生物,如人,巨人等的儿女通常为人,半神,怪兽等,单他们的地位有时很高,如塔坦罗斯虽是人,但他可以和诸神共餐。
第四篇:《棋王》与《象棋的故事》之精 神的自我救赎——以王一生与B博士为例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温主英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毕业论文
题目:《棋王》与《象棋的故事》之精神的自我救赎
——以王一生与B博士为例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温主英
指导教师:任少云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棋王》与《象棋的故事》之精神的自我救赎
摘要:阿城的《棋王》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是人所共知的两篇著名的小说。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不难发现,两篇小说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安排、叙事的结构、还是情节的设计等方面,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主人公的精神的自我救赎入手,对两篇小说进行新的解读,探究王一生与B博士如何在“文革”与“纳粹”的迫害中,突破重重困境,做到精神上的屹立不倒,为当代挣扎于物欲海洋的人们提供精神救赎之路。
关键词:《棋王》;《象棋的故事》;自我救赎 Chess king and chess story the spirit of self salvation
Abstract: The Cheng “chess king” and the Austrian writer Stefan Zweig “the story of chess” is known as the famous novel.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two novels, both of them have a similar to the wonderful from the choice of subject matter, the character of structure, narrative structure, plot design aspects.Starting from the protagonist's spiritual self redemption, this paper for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novels, to explore Wang Yisheng and B, how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Nazi persecution, to break through the predicament, do spiritual stands down, for the contemporary struggle in the ocean of material to provide spiritual salvation.Key words: chess king;the story of chess;self redemption
目录
引言................................................................1
一、王一生与B博士的比较............................................1
(一)殊途同归的棋道高手............................................1
(二)不同文化的精神抉择............................................2
二、逆境求生之精神的自我救赎........................................3
(一)王一生战胜“文革”阴影........................................4
(二)B博士摆脱纳粹精神“酷刑”....................................5
(三)精神自我救赎的重要性..........................................6
三、精神救赎的当代表现及意义........................................7
(一)物欲泛滥下迷途的羔羊..........................................7
(二)摆脱困境的精神强者............................................9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
3引言
对于大多数读过《棋王》与《象棋的故事》这两篇小说的人来说,大概都会不由自主的将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在国内外把这两篇作品拿来比较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其对两篇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通过对比两篇小说,发现其在题材选择、叙事结构、人物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相似性,如胡光辉写的题为《<棋王>与<象棋的故事>比较浅探》就是从这几方面进行比较探究;其次,是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看中西的文化观不同,及其在不同文化观影响下的不同选择,这方面的论文有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杨慧的《“事件哲学”视域下的<棋王>与<象棋的故事>》、铜仁学院孔向阳的《从<棋王>与<象棋的故事>看文化选择的向度》等;第三,则是从“文革”与“纳粹”的社会背景对两个主人公的影响,论述两个作者自身所持人生观及价值观的迥异,如武汉科技大学孔惠惠写的题为《棋内与棋外:两个世界的不同选择——<棋王>与<象棋的故事>之比较》的论文;最后,从心理描写等艺术手法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
总体上看,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的结构、叙事手法、价值选择等方面向微观的主人公的心理、精神上的研究方向发展,呈现由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向内部转变的趋势。这里在顺应此趋势的基础上,对两篇小说进行新的解读,研究两篇小说中主人公的精神自救,及其对现世的人们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一、王一生与B博士的比较
阿城《棋王》中的王一生与茨威格《象棋的故事》中的B博士不可否认都是一等一的下棋高手,二人所到之处,无往不胜,所向匹敌。然而同样是下棋高手的王一生与B博士却又各有异同。
(一)殊途同归的棋道高手
《棋王》中写到,王一生成为下棋高手,是通过机缘巧合,是在与母亲给印刷厂叠书页子的时候偶然遇到“一本讲象棋的书”,从此初识象棋,并且“一遍一遍对着看”“不承想,就看出点儿意思来。于是有空儿就到街上看人家下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通过不断找人拼棋,练棋,并且还得到一位捡烂纸的“异人” 老头的指点教授真传又得到一本“异书”(棋谱),经过苦心钻研,最终成为下棋高手。首先是打败出身于象棋世家的“脚卵”,后来又通过车轮大战打败区象棋比赛的八位高手(区象棋比赛的亚军、季军及其他可能的民间高手),并且在区象棋大赛冠军的请求下和了与冠军的棋。足见其棋艺的精湛高超。
而茨威格笔下的B博士,在纳粹的精神牢笼中,因不堪忍受其精神折磨,在一次被提审时偶然在一件狱卒的大衣口袋里发现了一本书,也就是棋谱,通过对它的一遍遍的阅读背诵,又到后来在脑中一遍遍的回想棋谱,甚至于最后演变为在脑中自己与自己一盘盘的下盲棋不断的自我博弈,终于棋艺逐渐精湛,成为后来打败世界象棋冠军的真正的“棋王”。要知道,B博士在与世界象棋冠军对弈时已经是二十几年不动棋子,甚至是没有真正下过一盘真人对弈的象棋,却依然让久负盛名的世界象棋冠军面露难色,甚至是输了第一盘棋,可见B博士棋艺之不一般。
两人的棋道确实殊途同归的高超,这一点通过上边的文本分析也完全可以看出来,而这两人的高超棋艺的练就也同样殊途同归的都是在困境中的无奈抉择,是他们面对“文革”与“纳粹”酷刑所作出的无声反抗。
(二)不同文化的精神抉择
就文本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才真正影响到了王一生们的为人处事乃至精神世界:老庄哲学中的淡泊宁静、无为而为、身处俗世而不耻世俗的‘超脱境界’,或许正是王一生们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①因此,王一生下棋才能“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夺人,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连那位区比赛是象棋冠军都不得不承认“古今儒将,不过如此”,甚至感慨“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其做个忘年之交。然而,王一生之下棋不过是为消遣,为解忧。“何以解忧,唯有下象棋”,这是王一生常说到的一句话,但当“我”问他是否曾读过曹操的《短歌行》时,他却说“什么《短歌行》?”“杜康是什么?”②可知,对于“何以解忧,唯有下象棋”这样一句仿佛是王一生下象棋的原因与真谛的语言,却也不过是拾人牙慧的一句话罢了。可见,他对象棋的喜欢与追求,[①]孙向阳.从<棋王>与<象棋的故事>看文化选择的向度[A].铜仁学院学报,2011:28.[②]阿城等:中国自荐小说50强<棋王>[M].台湾出版社,2005:10-11.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的偶然行为。
换言之,王一生对象棋的追求,不过是因为执着于象棋,并且下棋下的“精湛”、精细。诚然,在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王一生对象棋的着迷在一定程度上解救了他,可以说正是通过象棋,使他精神上有所寄托,使他的灵魂得到救赎。也正是因为象棋,让他在文革那样严峻的形势下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超然物外。即使是在众人皆颓的知青下乡的送别环境中,他也能怡然自得的找人下棋:当“我”认为“这么乱,怎么下棋”的时刻,他已经码好一盘棋,不以为然的说“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闹得这么哭哭啼啼。来,你先走”。①这样的怡然自乐,可谓正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但这种忘我,这种精神的解脱,却是一种无意识的,偶然的行为。
与王一生的“无心”为之相比,B博士对象棋的痴迷,以及通过象棋而达到的精神的救赎,实是他辛苦努力的结果。首先,我们知道,他初识象棋棋谱,都是自己经过精心谋略,策划“偷来的”。他偷棋谱,完全是因为受不了纳粹给予他的那种极度空虚无聊的精神环境,他知道,再那样下去,单靠每天一遍遍的背诵法律条文,一遍遍的在自己的脑海中回忆曾经熟悉的十个小说,已经使他感到厌倦,他需要一点新鲜的事物来使自己不至于囿于单调的空旷的牢房从而精神崩溃。所以,他精心谋划,得到了那本棋谱。而那本棋谱,在那时无疑成为拯救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终于得以暂时摆脱了纳粹的精神酷刑,使他精神上有所追求。正是通过一遍遍的练习象棋,钻研棋艺,让他摆脱了空虚。
所以说,B博士的精神自救——钻研象棋,是他的一种主动的积极谋取的行为。他的这种行为是充分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相对于王一生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对棋道的钻研,B博士的主动探索显然更具有积极意义。当然二人通过象棋达到的精神自救的结果是相同的。
二、逆境求生之精神的自我救赎
“在精神追求上,王一生与B博士几乎息息相通——王一生借下棋以解忧,B博士借下棋以排遣时光和虚无”②,同样都通过象棋得到了精神上的救赎,虽 [①]阿城等:中国自荐小说50强<棋王>[M].台湾出版社,2005:2-3.[②]朱道卫:不约而同的精神追求——B博士与王一生[J].长江大学学报,2006:22.然二人处境不同,文化程度迥异,但他们都是与困境抗争的强者。
(一)王一生战胜“文革”阴影
阿城的小说《棋王》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文化大革命”,对于大多数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是一个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混乱时期。无以计数的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反思这段历史,能够看到,这种所谓的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经历放在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中学生身上给他们的身心所带来的影响,或者更贴切的说是创伤,无疑是巨大的。在这段历史中能够不被大环境影响,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但王一生却真正做到了,并且做的很好。
正是在这样一个**的年代,作为上山下乡的一员,“我”与棋呆子王一生在下乡的火车上相遇。在众人皆因离别而伤感的时候棋呆子却邀请“我”下象棋,浑然不受大环境的伤感的情绪影响。棋没下多久“我”便放弃认为此时下棋不合时宜,王一生则没有办法只得软下身子去。在旅途中的王一生不是下棋就是求着“我”讲故事,而“我”和他就在这之中熟识。此前与之后都听说了棋呆子许多的奇闻异事。例如,呆子在串连时犯了事儿,被人押回学校了。其实不过是因为棋呆子痴迷于象棋,所到之处,必要挤地头看下棋,又总是把输家挤开,与赢家杀一盘。久而久之,被人瞄中,跟在他背后摸包儿(偷窃),终于有一次被人将扒手与呆子一起绑了,以为是同谋。最终却审出那王一生不过是棋呆子,被扒手利用,呆子却全不知晓。还有呆子认识了一位捡烂纸的老头,被老头连杀三天而仅赢一盘,呆子就执意要替老头去撕大字报纸,结果误撕了某造反团刚贴的“檄文”,结果被这个造反团栽诬于对立派,说棋呆子“施阴谋,弄诡计”,必讨之,而且是可忍孰不可忍!
各种关于呆子的逸闻鄙事,以及种种传奇,让我们觉出棋呆子的可爱,用现在的一句流行的话说简直就是“呆萌”。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王一生这种呆,这种痴,这种对象棋的狂热与着迷,让他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大背景下虽物质匮乏,却精神充实。他把象棋作为一种解忧的工具,作为支撑他在文革的阴郁环境中不至于受到压抑恐怖氛围的精神折磨而倒下去,反而拥有怡然自乐的精神食粮。他 4
①在最终赢得车轮大战后说了一句“妈,儿今天„„妈——”,这其中省略的深意,相信大家都能够猜测,那就是“儿今天终于胜利了,终于得到了众人的肯定,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他把母亲的那副无字棋看得比生命还重,他对象棋的执着与对吃的执迷成为那个物质与精神同样匮乏的时代的唯一解救之途。
(二)B博士摆脱纳粹精神“酷刑”
《象棋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德国,那更是一个黑暗的人道主义被毁灭的时代。二战时期的德国纳粹主义盛行,犹太民族受到了空前的灾难。纳粹主义的笼罩下,犹太名族成千上万的人民受到非人的待遇。他们或被关进集中营,或被迫进行苦力劳动,又有很多人被关进毒气室,更有无数人被拘捕,随时审问。
作为犹太民族著名的律师的B博士,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拘捕,并关进了牢房。这间牢房里,纳粹不曾像其他的牢房一样对他们严刑拷打,反而把他们这些要犯送进“盖世太保总部所在地的‘大都会旅馆’,一人住一个房间”。但这在外人看来似乎很有些人道主义的对罪犯的厚待,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酷刑。在这间旅馆里,只有一扇门,一张床,一把沙发椅,一个洗脸盆,还有个安了栅栏的窗子。他被隔绝在人际交往的绝对真空里。纳粹分子不是用对肉体的鞭打,而是用对他们心灵的逼迫来撬开他的嘴。在这个一床,一椅,一盆的房间里,他被拿走了一切,纳粹拿走了B博士的表,不让他知道时间,拿走他的笔,好让他无法写字,甚至拿走小刀,唯恐他自杀,连烟都不允许抽。更是连一个多余的人都不让他看到。在这个空间里,B博士无疑是空虚孤独的。纳粹剥夺了B博士所有可以思考,可以充实的权利。无奈之下,B博士为了使自己的精神不被这种酷刑逼迫至疯狂,只有一遍遍的背诵以前背诵过的诗歌,法律条文,甚至是一遍遍的尝试着在脑海里进行算术演算。
B博士在这种无可名状的处境中持续了四个月,这种空虚下B博士实在无法再找到新鲜一点儿的事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处心积虑地“偷窃”得到了一本象棋棋谱。这本棋谱,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在B博士最空虚的那段日子里拯救了他的灵魂,不至于使他的精神陷入空虚的深渊而最终崩溃。在那一个个难熬的 [①]阿城等:中国自荐小说50强<棋王>[M].台湾出版社,2005:38.日子里,是象棋棋谱,这本在平时看来毫不起眼的书籍上的字符,默默陪伴着他,让B博士有事可做,有东西可想。当然,不可否认,过度痴迷于象棋,不断地自我对弈,使B博士甚至得了象棋中毒的这样一种虚构精神分裂疾病。但尽管如此,象棋在那段空虚的日子里对B博士所起到的精神救赎之用也是不可磨灭的。是象棋,更是B博士自己有意识的积极精神追求拯救了自己,他一直有着明确的精神信念,那就是要活着,不能被纳粹的精神酷刑所打倒。
B博士的故事给我们无尽的启示,那就是无论面临多么大的困境,只要坚定自己的精神信念,就一定能战胜所有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三)精神自我救赎的重要性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而太史公司马迁之所以忍辱负重,忍受宫刑之极刑却不轻言放弃生命,正是由于他知道,与宫刑的奇耻大辱相比,文采表于后世和完成父亲的遗愿才是泰山之重。也正是本着文采表于后世的信念和坚定信心,司马迁最终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的千古绝唱《史记》,为万世所景仰。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诚然,在《象棋的故事》中,世界象棋冠军岑托维奇在获得声誉与财富方面是成功的。但我们读完整篇小说可以看出,作家茨威格在通篇中对这位世界冠军却是饱含深意的贬斥。“我也不能想象,一个人,一个长脑子的人,把全部思维能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反反复复用到不值一提的事情上
②——在木棋盘上把王这个木棋子逼到一角将死——这个人竟然没有发起疯来!”岑托维奇就是一个智障儿,仅仅知道把象棋作为一种谋生工具。就像作者所说,凡是一个有脑子的人,就不会使自己的思维囿于一隅之地,不会仅仅成为一个整天只知道摆弄棋子的下棋机器。这位象棋冠军虽然活着,但无异于行尸走肉。
相反,对于从小说的高潮部分起才逐渐清晰的另一位人物B博士,作者却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对他的溢美之词。由于B博士的指导,在与世界冠军岑托维奇的 [①]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中说的:“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②]茨威格:象棋的故事[M].高中甫编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395-396.对弈中“我们第一次占上风了”;在“我们”邀请B博士与岑托维奇单独下一盘棋之时,“和那个职业棋手不可动摇的自信相反,他还谦虚得近乎胆怯”,而且“我还没到他跟前,他就客气地站起来通名报姓作自我介绍;那是奥地利名高望重的一个老家族的姓”。可见,这位B博士不仅出身高贵,而且德高望重,礼貌谦恭,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出色的大律师。他拥有崇高的思想,有远大的追求,即使在被拘捕进牢房,面对纳粹变态的精神酷刑的情况下,也能临危不惧。他给自己找事做,为自己填充在牢房里那种精神的空虚,积极与纳粹的精神酷刑作斗争,对空虚压抑的环境提出抗战,最终艰难而成功地度过了那段痛苦的时光。要不是B博士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作支撑,怎么会有他最终抗争的成功?又怎么会成为打败世界冠军的象棋高手?正是他自己的积极思考,主动反抗,才成就了高超的棋艺,也拯救了自己濒临癫狂的精神。B博士为我们的精神救赎做了很好的榜样!
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于思考,在于有思维,这也正是我们人类优于其他动植物而成为站在世界生物链顶端的原因。所以,不难相信,一个人只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真正自己的精神追求与坚定信念,才会活的有意义,也才能战胜种种困难,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救赎,不至于行尸走肉。
三、精神救赎的当代表现及意义
现实生活中像王一生与B博士一样,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能够取得精神胜利的人也不在少数。但在这个物欲泛滥的时代,同样有更多人被横流的物欲所打到,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一)物欲泛滥下迷途的羔羊
人心惶惑、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①人们那卑微、孱弱的心灵深处对于自由、自我的渴望和执著,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战天斗地是为争取存活的权利;在物质丰裕的当今时代,人们却对那些源自人性的呼唤充耳不闻,而对那些虚无缥缈的价值和意义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7:3.几近偏执。①
像岑托维奇一样,现实生活中沉沦在物欲的漩涡中不可自拔的人数不胜数。2015年4月27日,“双百院长”王天朝成了名人,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检察机关查办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原院长王天朝受贿一案。2005年至2014年,王天朝利用职务之便,受贿共计现金人民币3500万元以及价值人民币8000余万元的房产100套、停车位100个,因此被人们戏称为“双百院长”。对此新闻事件有网友评论,工薪阶层的老百姓凭着一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有时候辛辛苦苦一辈子都赚不到一套房子,而这位院长不费吹灰之力,凭借职位之便,几乎月进一套房产,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而究其如此贪污腐败,卖官鬻爵的原因,无非是利欲熏心。贪污,贪污,有贪才导致污。在担任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之时,王天朝专权独断,甚至架空医院总会计师,采购医疗设备,不动产的购买仅凭自己一张嘴、一支笔,总会计师根本形同虚设。
然而这样的案件并非偶然。无独有偶,云南第二人民医院的原院长江春光,接受他人贿赂190万元,在2011年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云南第三人民医院原院长杨湛,受贿人民币90多万元、现金1万欧元、价值人民币6万余元的摄影器材,于2012年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这样的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人们就不得不反思,是什么造就了双百院长?是什么扭曲了“院长们”的心灵?让金钱,让物质成为他们的唯一追求?仔细想想不难得出,无疑是物质生活的发展激起了他们的贪婪之心,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让他们在金钱面前迷失自我。最终也败在了贪婪的物欲心之下,受到了法律应有的法律制裁。诚然,爱财之心人皆有之,但古人有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从而不择手段,不顾道德与法律的制约,必然受到应有的惩罚。
“双百院长”在十年的任职期间,除了当院长,更是一台“合格的”敛财机器。他把数以万计的钱财收入自己的腰包,只为满足他那贪婪的虚荣心,正如《象棋的故事》中那位象棋冠军岑托维奇一般,王天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能与象棋冠军下一盘车轮战,“我”与同船的采矿工程师麦克柯诺尔不得不答应出每盘二百五十美元的高价请出这位象棋冠军。也只有金钱才能使这位象棋冠军答应接受“三流”棋手的下棋请求。“只要能捞到钱,他会想方设法用小气的、而且 [①]杜维明卢风: <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中的<倾听自然的声音>[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08.往往是鄙俗的贪婪,笨头笨脑,甚至笨到不顾脸面豁出他的才能和荣誉,以至惹得同行们耍他,恼恨他。他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旅行,总是住最便宜的旅馆。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象棋协会,只要答应给他钱,他就到那里去下棋„„”王天朝与岑托维奇一样,完全沦为敛财机器。当然,这位象棋冠军的钱敛的还算是“取之有道”,毕竟他也算是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得来的财富,王天朝出卖的却是公众权力与国家利益。
“双百院长”对物欲追求过甚而导致了精神的极度空虚,岑托维奇同样也是沉沦于横流物欲从而精神空虚的典例。这样的人活着,从来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他们都不过是过剩的物质财富包裹下的一具华丽的躯壳罢了。前人劝导我们不要作“语言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岑托维奇与王天朝等人却可谓是“物质上的巨人,精神上的矮子”,这样的例子是值得每一个人敲响警钟的。
(二)摆脱困境的精神强者
《士兵突击》里许三多有一句台词“有意义就是要好好活,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这句听似废话的话,仔细琢磨却是一句不是废话的废话,耐人寻味。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怎样才是好好活着呢?
首先,要热爱生命。对于生命,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上天赐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长大,我们就应该感谢上天的恩赐,感恩父母的养育。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生命,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这就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上天和养育我们的父母亲的最直接的报答。热爱生命,不仅热爱自己的生命,更要热爱亲人的,热爱任何人的生命,做到敬畏生命。
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大多数人都应该还记忆犹新,而在这次空前的自然灾难中,有一个身影,有一句话语使人们久久难忘。那就是温家宝总理,那个坚毅温暖的身影,那句感人至深的话语“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源于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台词同样也被用在汶川抗震救灾的行动中。面对生与死的抉择,全国人民与汶川人民一起肩负起抗震救灾的重任,不顾大震后千余次的余震危险,突破震后山体滑坡、天气阴雨路湿等等困境,无所畏惧,毫不退缩,从死神手里抢救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论是被救者,还是救人者,他们都是在那场灾难中突破重重困境的胜利 者,他们都是精神的巨人!
这场自然灾难虽然与王一生、B博士所处的困境不同,但他们与困境做斗争的精神却殊途同归,都是凭借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使自己的生命层次得到了升华,成为不惧困难的真正强者。抗震救灾的伟大成就,不仅仅是生命得到了救赎,更从灵魂上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洗礼,磨练了全国人民直面困境、战胜重重磨难的坚强毅力,全体中国人民不愧成为2008年感动中国的“特别奖”得主。
其次,是做有意义的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最美女孩儿孟佩杰,她做的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当养母刘芳英身患重症,下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时,孟佩杰不像养父那样因不堪家庭重负一走了之,反而毅然肩负起照顾养母的重任。她那时只有八岁,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当其他同龄小孩儿还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需要保护的时候,孟佩杰俨然成了养母最坚定的守护者。这一守护就是十几年,义无反顾。她是养母的精神支柱,养母同样也是她的唯一寄托。绝望中,刘芳英曾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安眠药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孟佩杰,这个九零后临汾女孩儿用自己小小的肩膀为瘫痪的养母撑起了一片天,支撑起一个完整的家。她对养母的孝道,她对一个完整的家的支撑,就成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意义。
当她东拼西凑地借钱给养母治病,维持母女俩的生活时,当她冒着炎炎烈日发传单赚钱养活自己的家庭,为母亲买药就医时,她为挽救养母的生命所做出的努力,与王一生、B博士为自己寻求精神救赎时的举动是何其相似。“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孟佩杰自己的一句哲言,她的坚强人格,是当代人在面对困境时做出的正确抉择。孟佩杰与王一生、B博士一样,都是精神上的巨人,她的胜利,是坚定的不怕困难的信念与执着追求的结果,是她积极的精神追求解救了自己,成为了真正的强者,成为当世精神胜利的表率。命运对她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这个女孩儿,用行动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坚强乐观,她的乐观精神使她与王一生和B博士一样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结语
“人类在纷纷扰扰的千年文明中经历了太多残酷的死亡、灼人的火焰和无名的战乱,心灵的焦虑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毒、永远的痛。”①因此,王一生与B博士战胜重重困境,成为精神的强者的事迹,在当代人中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当代人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化,有许多人陷入物欲的迷途不可自拔,也有许多人摆脱精神困境,成为精神的强者。《棋王》与《象棋的故事》,两篇小说描述了黑暗时代里精神胜利的花火,充满了正能量,为当代陷入物欲迷途的人敲响了警钟,更为面对困境的人提供了精神救赎之路。这两篇小说仍有很大的继续研究的空间与研究价值。
[①] 单禹:黑暗中的绝唱——读茨威格<象棋的故事>[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07:26.参考文献
[1]阿城等.中国自荐小说50强《棋王》[J].台湾出版社,2005.[2][奥地利]茨威格.《象棋的故事》[J].高中甫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2).[3]孔惠惠.棋内与棋外:两个世界的不同选择——《棋王》与《象棋的故事》之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08,(2).[4]孙向阳.从《棋王》与《象棋的故事》看文化选择的向度[A].铜仁学院学报,2011,(9).[5]王峰.自我对话的悖论——茨威格《象棋的故事》的一种解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6]王国华、石挺.《棋王》与《象棋的故事》比较初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1).[7]徐钢.棋道与人生——从《棋王》与《象棋的故事》的比较看中西人生观之不同.[J].文艺评论,1987,(2).[8]杨慧.“事件哲学”视域下的《棋王》与《象棋的故事》[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9] 朱道卫.不约而同的精神追求——B博士与王一生[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0]朱道卫.见微知著殊途同归——《象棋的故事》与《棋王》比较研究[J].华中师范大
致谢
历时几个月时间,我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了,在这段充满奋斗的历程中,带给我的学生生涯无限的激情和收获。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任少云老师,没有她对我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帮助,无私的为我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就没有我这篇论文的最终完成。在此,我向指导和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也要感谢本论文所引用的各位学者的专著,如果没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和帮助,我将无法完成本篇论文的最终写作。至此,我也要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有用的素材,也在论文的排版和撰写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