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6 (唐投)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与保护措施(软、基)
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与保护措施
XXX1,代磊强2,唐守普
1(1.河北省土地整理中心,石家庄050051;2.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
家庄050016)
摘要:本文在通过建立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权计算等分别得出的生态环境构成要素、各生态区以及河北省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措施和政策建议。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河北省
河北省属于复杂生态区域,在《河北省生态功能区划》中,主要包括坝上高原生态区、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区等[1],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本文根据生态环境由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食物、基因及社会生态系统等要素构成的观点[2]计算出的生态环境构成要素、各生态区以及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探讨了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保护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1河北省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存在如下诸多方面问题:①生态环境资源破坏严重。人们在盲目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致使河北省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持续下降,对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与复合性带来较大损耗。水资源短缺、草场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非常严重[3];②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资源能源消耗加重、耕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农药化肥的无序利用等造成持久的农田系统污染,单位土地面积负荷超出预期等,资源环境已经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③平原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差。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环境质量状况不佳、农业污染呈扩散态势、植被覆盖率小、生态环境潜在价值受到影响、抗灾害能力和自身恢复力弱、人为负面影响彰显、综合治理成本较大、区域自我调节能力差。
2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通过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权计算等分别得出了生态环境构成作者简介:XXX,男
基金项目: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9457293D)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2009000298)
要素、各生态区以及河北省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表1)。生态环境质量的等级值划分为:9、7、5、3、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别为:理想、良好、一般、较差、恶劣。
表1河北省及各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区
坝上高原生态区
山地生态区
平原生态区
河北省 各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4.4619 4.5718 4.9586 3.7258 3.7413 4.0333 3.4781 3.3952 3.4500 3.6926 3.6673 3.842
5从表1可以看出,坝上高原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2006年的4.4619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4.9586,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一般”,并有逐渐变好的趋势。山地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逐年上升:2006年为3.7258,2007年为3.7413,2008年为4.0033,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由“较差”改善为“一般”。平原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2006年为3.4718,2007年为3.3952,2008年为3.4500,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较差”。河北省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由2006年的3.6926到2007年的3.6673呈现微幅下滑,到2008年又升至3.8425呈现转好迹象,但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较差”。
3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比分析2006~2008年影响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内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食物、生物灾害、社会生态系统等因素的因子变化(图1),分析河北省及各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
图1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影响因素分析图
坝上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归纳为:植被覆盖度上升幅度较大,由2006年的30.63%上升到2008年的65.9%;草地面积比重上升也较快,由2006年的14.03%上升到2008年的25.33%;沙漠化扩大率显著下降,由2006年的5.73%下降到2008年的4.13%;农牧民人均收入和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山地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归纳为: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由2006年15.3%上升到2008年的24.76%;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由2006年的185.86m3下降到2008年的108.14 m3;沙化、盐碱化面积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人均蛋奶水产品产量明显上升,有2006年的67.7kg上升到2008年104.65kg;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升幅度显著,已由2006年的12688元提高到2008年的21048元。
平原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归纳为:人均耕地面积和单位GDP能耗均呈现出小幅下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较快,由2006年的10486元,2007年的12583元,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14457元。第三产业比重业增加明显,2008年已达到34.20%。
4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针对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出现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政策建议,以期为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1)加强政府领导,创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监管机制
各级政府应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当做大事来抓,建立生态环境责任制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定期考核。创新政府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环保部门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监管体系。强化省、市、县、乡政府环保部门职能,加强政府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4]。
(2)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资金投入
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宗旨,以河北省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资金,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的保障力度。以改善生态环境实际要求为出发点,调整生产布局、优化产业结构,适当向生态经济型发展领域倾斜[5]。
(3)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法制建设
逐渐把保护环境、优化生态、节能减排等纳入城乡居民宣传教育中,提高公
众环保观念,引导和谐的消费模式,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广播、电台、电视、报纸等媒体媒介宣传力度,把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积极倡导群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强化民间组织的监督作用[6]。同时,依照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地方法规,做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
(4)做好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整治
拉动大中城市向生态型生产方式转变,做好小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围绕城乡地表地下水水源地保护,抓好城区污染工业区改造搬迁工作,构建并完善多功能区环保管理工作,做好重大污染治理,力争达到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工作的“双控”目标。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
发展高效低耗生态型产业,发挥市场杠杆在生产调节中的作用,加强对工业生产的分区调控,提升区域经济经营模式专业化,开展城镇及工业区良好发展的示范工作[7]。
(6)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强化农业环境保护
强化高效节能灌溉技术,科学施肥和农药喷洒,强化农业生产安全调控,减少农产品农药残留,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配套体系,引导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强有机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工作。
(7)加大植被保护力度
加大燕山、太行山治理,强化水土流失监督与管理,加快森林生态圈建设,构造高标准绿化带,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及水土保持林。在坝上高原生态区,转变粗放放牧方式,将畜牧业发展转换到现代化轨道上来,实现草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8]。
(8)开展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根据市场需求,探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机制,规划节能产品市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技术创新,提升节约能源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整体水平。
(9)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应同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素质的提升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努力控制人口的数量过快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做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匹配。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可持续发展意思,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9]。
参考文献
[1] 王路光,高练同,孙双跃.河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R].2007.[2] 王立国.生态环境安全研究——以江汉平原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3] 马冬雪,孟树标,白晓艳.河北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07,(5):37-39.[4] 崔淑卿.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制图[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邵琛霞.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若干政策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王玥.山西省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7] 王会欣,贾圣武,戚桂琴.河北省资源短缺的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7(4):110-115.[8] 李景风,宋国利.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和基本原则[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01):61-62.[9] 常芳.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初探[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