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问题与人类学
《环境问题与人类学》
卯田宗平
1、教学目的○了解生态人类学、环境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和一些理论○提高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和分析能力
○了解中日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发展情况
○通过用PPT发表,提高学生的Presentation能力
2、教学对象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研究生
3、教学安排
1、介绍课程内容
2、环境问题与人类学
3、环境问题的历史变化
4、自然环境有关的思想史
5、环境问题有关的理论①
6、环境问题有关的理论②
7、社会实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噪音问题)
8、环境问题相关的调查方法(户内)
9、环境问题有关的调查方法(户外)
10、具体的调查结果(以日本琵琶湖有害外来鱼事业为例)
11、具体的调查结果(以江西省鄱阳湖渔民的生活变迁为例)
12、具体的调查结果(以海南省五指山市农村生活变迁为例)
13、环境问题与信息技术(GIS、GPS、RS等)
14、社会实践(北京污水处理站・处理污水的问题)
15、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方向
4、关键词
人类生态学、环境社会学、信息技术、自然环境思想、田野调查
第二篇:文学与人类学新闻稿
文心讲坛系列讲座
-----“文学与人类学”
2012年4月26日晚7点,由鑫政会务公司承办的“文传系文心讲坛系列讲座之“文学与人类学”在忠孝大楼107学术研讨厅如期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副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在读博士杨骊老师,同时参与讲座的还有全体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在主持人的简短介绍后,讲座正式开始。杨老师首先向大家说明了此次讲座的主要大纲:
一、什么是人类学?
二、当文学遭遇人类学;
三、我的田野生活。从萧峰PK郭靖说起,以前者的爱天下之民引出人类学不分种族、肤色等因素的内涵,后从学术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用大量的电影视频阐述了人类的现在城市化和科技文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文化的一种倒退的观点,而大家心中的偏远地区恰恰很好的保存了自己固有的文化,所谓“高贵的野蛮人”。又以现今的“西藏文化热”;《诗经》的“淫诗”;新神话主义运动三个现象,从宗教、巫术、神话„„分析了讲座的第二大主题,让大家了解了不同的人对宗教等的信仰和其中所蕴含的神秘文化。最后通过讲述“费孝通与王同惠”的追求研究田野文化的悲剧故事,告诉大家追求真正的田野生活会伴随着很多痛苦艰辛的过程,而非现在大多“驴友”单纯去乡村旅游。并向大家推荐了几本关于田野生活的著作,同时建议若有兴趣研究田野生活最好采取参与式观察的方式。
提问时间现场学生非常积极,因为时间关系杨老师主要针对“现在对农村的歧视”“人们道德下滑”“对同性恋的反对”三个问题从人类学角度进行了分析,秦老师精独特的人格魅力,幽默诙谐的措辞与精辟有力的观点,赢得全场学生的一阵阵掌声。最后讲座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合影后正式结束。
鑫政会务公司 办公室
廖莎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三篇:环境问题与哪些成因有关
环境问题与哪些成因有关?
第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关:从人类产生以来,就与环境密切相关。人们砍伐树木作为燃料或者用它来建造房屋宫殿或者房屋,秦朝的阿房宫殿就采用了很多的树木。甚至到今天,人们仍在利用大自然的资源来获取自己的利益。他们没有看到利益背后所带来的后果,森林没有了树木,一旦降雨或者干旱,就会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还有在生活中,人们的环保意识很薄弱,到处都存在垃圾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他们从来只方便自己,不给环境或自己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而清新的环境,一次澡曾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第二:与经济的发展有关;随着国家逐渐强大,经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大量的工厂兴起,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废气、废水等污染环境的物体排放到空气中和倒入河流湖泊中,导致人们用水缺乏、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造成酸雨等危害。
第三:与国家的政策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空气中含有了纵多的二氧化碳,加上其他废气等污染,容易引致全球变暖。国家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民素质,实行了计划生育,但这一政策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第四: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关;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与其他国家也存在合作,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仍然比不上发达国家,于是发达国家利用他的优势,将他们国家工厂排放的垃圾和废气物全部运送到发展中国家。
第五:与历史有关;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战争,有战争的地方就会有硝烟,有硝烟的地方就会有污染。比如说世界上的两次大战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造成了惨重的环境污染,至今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无法恢复到从前。
第六;说道环境问题,就会让我们想到公益广告,让我们从小做起,爱护环境。
第四篇: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 定义: 人类学:
一门研究人,探索人类体质与文化奥秘的科学。
人类学通常分为两大分支: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包括古人类学、人种学、人体测量学、分子人类学、灵长目行为学等;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民族志、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文化学、社会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心理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医药人类学及利用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处理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造福人类的应用人类学。
人类学的显著特点是:
1、研究范围较广泛,它直接、明确地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人们,而不仅仅局限于周围有限区域或某个历史时期内的人们。
2、整体的对人类进行研究。
3、强调实证,注重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泛文化比较,主张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般性规律,这些方法已逐渐的为其他学科所认同,接受和运用。
人类学可以使人们变得更宽容,它能告诉人们,其他民族的一些在某个民族看来不太合适,甚至可能感到不快的习惯和行为却是前者为了适应某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形成的。人类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使人们了解人类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从而能使人们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民族学:
一门以民族与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民族共同体及其文化的产生、发展、分化、融合的规律;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成分、起源、分布和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状况、民俗、社会问题等,以探索民族及民族文化特征的来源、功能、变迁过程和规律。
主要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并注重广泛利用各种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作比较研究。与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关系密切。
其分支有:
1、比较民族学,或称理论民族学,主要探索各民族及文化的共同发展规律。
2、民族志,又称记述民族学,着重于对一个民族的行为与文化进行描述和比较,在美国,民族学为广义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欧洲大度各国则把民族学等同于文化人类学,而把体质人类学称为人类学。
在中国,民族学研究以中国的少数民族为主要对象,它在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依据,加强民族团结,探索新的历史时期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不平等的新经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使各少数民族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类学与民族学关系沿革与涵义变迁:
(一)民族学包括人类学阶段:1839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类体质和文化的学会——巴黎民族学会成立,标志着民族学作为一个学科的诞生。但早期的民族学是广义的民族学,研究领域较广,在19世纪30~40年代成立的英国、美国等国的“民族学会”,既研究人类文化,也研究人类体质。
(二)民族学与人类学并列阶段:1859年,巴黎民族学会分为“人类学会”和“民族学会”,前者主要研究体质,后者主要研究文化。此后,民族学的涵义开始逐渐缩小,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文化,而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则归入人类学。
(三)人类学包括民族学阶段:这一阶段的开端是1871年英国民族学会和人类学会合并,成立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皇家人类学会为其标志。从此,一些国家的人类学既研究体质,也研究文化。也就是说,1871年后,一些国家的人类学包括民族学,即民族学成为人类学下面的分支学科。不过人类学包括民族学的现象,在20世纪以前还是个别现象,只在英国等国存在。进入20世纪后,这一现象才较为普遍。但是,直至20世纪下半叶,许多国家的人类学仍不包括民族学。如西欧的德国、法国、奥地利诸国和东欧、北欧诸国及日本的人类学仍是狭义的人类学,仅指体质人类学而言,而研究文化的称民族学。有些国家还长期存在两个学会。如日本既有人类学会,也有民族学会。
(四)近十多年来,人类学这个名称有逐步取代民族学的趋势。事实上,在国外,这是因为在旧有的观念中,民族学通常以所谓的异质的“简单社会”的文化为研究对象,而人类学属下的文化人类学则已将视角扩大到了我们这样的“复杂社会”,不仅研究异质的“他者”,而且也研究本土的“我者”,所以大家都多用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的名称,而少用或不用民族学的名称,最多只把民族学视为是与文化人类学类同的学科,而且这种民族学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
人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从体质人类学扩展到了考古、语言、文化,因此就笼统的人类学而言其内部有关语言、文化的内容也是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学与人类学中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具有同一性。
当代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是否为同一个学科?各国学者大多认为,三者名虽异,但实质和研究领域基本相同。目前,美国式的人类学学科分类较为普遍分为四个分支: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学。一般认为,狭义的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没有太大的差别,可以互通,应把它当作一门学科来看待。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分类:国内的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分类非常古怪。在国务院学位办的学科分类中,民族学作为一级学科,其下还有包括了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几个二级学科。人类学则为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而在教育部学位办的学科分类中,人类学更是被分解的七零八散,归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人认为,民族学与人类学相等,可以归并于一类,然而,这种想法与分类在中国却是不妥的。为何这么说?这是因为,在中国,因1949年以前几十年来的发展,中国的民族学实际上与人类学或国际上通行的民族学是不同的。中国的民族学并非以人类的文化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学科,而是以中国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学科,而且重在民族问题的研究。所以说,中国国内的民族学主要是民族问题之学,而人类学则是人及其文化的演进与阐释之学。两者不应该混为一谈,同时由于历史的关系,由人类学替代民族学也不太妥当,因此,目前最佳的方法是:在国务院学位办的分类中,把人类学从社会学的一级学科中分离出来,在教育部学位办的学科分类中,增加独立的人类学,即都把人类学提升为所谓的一级学科,并建构其二级学科。
第五篇:遗传与人类学论文
人类遗传与中医
人类遗传学(Human Genetics)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重要遗传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免疫、行为、智能、情绪等各种性状的遗传与变异规律,人类群体的遗传规律,以及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理、传变规律及防治措施等等。
中医遗传学(TCM Genetics)也基本属于人类遗传学范畴,只是它主要择重于人类遗传病方面的内容,而且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医学遗传学。质言之,中医遗传学与人类遗传学拥有共同的研究对策——人们的遗传变异规律,故两者间便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兹将两者就人体间的差异(体质)、地域差别和时间生物学节律等方面的论述及相关性概述于后,以期运用人类遗传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去揭示中医辨证论治——因人制宜为中心,兼因时因地制宜的遗传学本质属性。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实质是辨析个体差异及其病候的特点,根据个体的禀赋遗传背景,气质体质类型特点及其对当时当地的疾病反应状态,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和方剂药物,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因此,中医基础理论十分重视先天禀赋,并较为系统地提出了阴阳人格体质学说、体质病理学说与体态肥瘦分型论等。
先天性疾病是个体在出生前即形成的疾病或潜在疾病倾向性;而遗传病则是先天性疾病之中因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引起的疾病。人群中估计有3%~5%的人受单基因病所累,15%~20%受多基因病侵扰,约5%~8%的胚胎有染色体异常。
古代中医医籍中记载的先天(遗传)性疾病约有300种。若按病因病机分类,包括先天胎疾(原发性癫痫、先天性肿瘤等)、先天弱证(五迟五软、呆小症等)、先天实证(五硬、锁肛等)和先天畸形(缺肢、无脑等)等四大类。作为一门传统的整体科学,古代中医不可能直接通过染色体、基因改变或胚胎发育障碍来研究遗传病,而是以宏观整体的个体外“象”观察,以笼统的藏象理论、精气神学说解释这些疾病病机。因此,中医对先天(遗传)疾病的研究要现代化,就必须充分借人类遗传学等学科的方法与实验技术。但另一方面,现代遗传学各科对先天(遗传)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与研究思路往往着重于“治已病”,故收效甚微。数千年来中医学在对先天疾病的不断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小儿未生胎养门》对“红丝瘤”的记录,即采用父母辨证并治,辅以饮食调理而奏效。其次,在治疗上立足于辨证论治,追溯禀赋本原与病机,针对个体体质类型而“因(体)质论治”。
综上述知,对于先天性疾病的防治,现代遗传学的长处在于技术手段的先进
与精确性;中医学则强调辨证论治与调理。当今应使两者相互融合而发展中医遗传学,应当移植所长,而克其所短,在先天(遗传)性疾病研究与防治领域大显身手。人类遗传学以及进化生物学、人种学、行为学的现代研究发现,基因型对环境的影响常常是敏感的,众多环境因素都能改变基因型或其表达程度。分布于地球上各个角落的60亿人,主要是因为气象、物候、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及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于历代人类遗传物质的结果而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宗教文化团体所属的个体,在身材、体型、肤色、体质、抵抗力、常患疾病及疾病转归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如生活于赤道附近的黑色人种与处于北极圈内的土著居民、我国东北人与广东人之间,在体质与患病等方面就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地区性的人种差异,已经固定于基因之中,如中国广东人走到全球各处都身材瘦小,且具有鼻咽癌与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易感性。
中医学历来重视环境因素,认为“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是医学的最高境界,而当今医学模式已开始改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几乎是不谋而合的。《内经》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将生命与造化生命的宇宙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把物候现象当作人体生命的外在延伸去观测,用以理解生命的基本规律,指导养生调息和疾病防治。天人相应理论的建立与发展,无不与古代中国天文、气象、物候与地理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运用五运六气论病,子午流注用针,择时辨证用药等都是奠基于该理论上的独有见解。《素问·异法方宜论》明确说明东、西、南、北、中五种地域各有多发病与地区性疾病。后世医家从地域、气候、土壤、水质、生活习惯、病原生物等方面多有发挥。在应用方面,逐渐注意到环境诊断,不同医学流派的地区适应性、用药剂量与药材产地等方面,方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收到较好疗效。
除了上述“硬性的”环境因素而外,还有另一类规律极大地制约着人类的产生与发展,那就是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周期性动态变化规律,包括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运气节律等。现代时间生物医学也证明了生物体本身的节律特性,及这种节律性与环境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时间病理学、时间诊断学、时间治疗学等分支学科。但是,对节律性的理解,目前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未深入至基因水平,没有基因表达调控节律的深入研究也就无法理解生理节律与昼夜、季节相适应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时间生物医学领域,我们应当将中医学的五运六气节律论、四时六气发病学、“必先岁气”治疗学、“子午流注”针刺治疗学与四时养生思想,及人类遗传学实践及分子遗传学方法等相互结合,方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