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月份夏玉米的种植与管理
七月份夏玉米的种植与管理
在确保土壤适墒的前提下,尽量做到适时播种,确保全苗。
播种前种子要晾晒,进行种衣剂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以提高种子的活力。可用适量的锌硫磷、25%粉锈宁或34%卫福拌种。
施肥。施肥方法: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若选用长效缓解肥料,可一次性底施,选用尿素、碳铵等普通肥料应重施底化肥,即60%底施。
播后须检查种子覆土情况,发现露籽要及时进行人工覆盖。
化学除草。在除草剂的选择与搭配上,应以阿特拉津为主,适量搭配拉索或乙草胺等其他除草剂。喷药后要及时进行喷灌,喷水量为3小时,使药液淋溶于土壤表面。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黑穗病(可用1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等药剂防治)、玉米螟(3%辛硫磷颗粒剂、30%乙酰甲胺磷乳油等药剂)等。
玉米栽培技术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3-121、整地。玉米是一种既需水又怕渍的喜光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的需求不同,要求土壤肥沃,能灌能排,因此,在整地上要开好三沟,即主沟、围沟 和厢沟,并做到沟沟相通,沟不积水,能灌能排。玉米整地最好是隔年翻耕冻坯或种一季冬季蔬菜,到第二年播种玉米时,土壤疏松干燥,团粒结构好,对玉米生长 有利。如果没有隔年翻耕的,开春后要选择晴天及时整地,并保持土壤干爽,防止结块成坯,影响根系生长,同时要做好杂草的清除工作。
2、品种选择。品种选择应根据玉米的用途作综合考虑。城郊、集镇等附近的地方,可以作为鲜玉米棒上市的,春玉米选择早熟品种或甜糯玉米品种,一可提早上市时间;二可提高 效益;如果是作为饲料用的可选择中熟偏迟的品种,如澄海11号、农大108号等,秋玉米则应选择生育期适当偏长的品种,如澄海11号、农大108号等。
3、播期,一是露地栽培;二是地膜覆盖栽培。春玉米露地栽培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我市一般在4月5日前后;春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由于采取了保温措施,播种期可适 当提前,一般在3月15—20日就可选择晴好天气播种,秋玉米播期一般在7月15日以前播种,如果前作是玉米的,可以采取套播的方式,既可争取时间,又可 保证一播全苗。
4、密度,玉米一般以宽窄行栽培方式,行向以东西行向为宜,早熟品种每亩4500株,理论计算,宽行0.75m、窄行0.45m、株距0.25m,中迟熟品种,每亩3800—4000株,理论计算,(宽窄行的距离同前)株距0.28m。
5、施肥,玉米是需肥较大的生物产量高的作物,除对氮、磷、钾的需要量较大外,还对锰、锌、硼等微量元素敏感,如以亩产500公斤籽粒产量计算,每亩要施纯氮18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9公斤,硫酸锌1公斤,硫酸锰1公斤,硼砂2两(100元)。
玉米施肥一般分基肥,提苗肥和穗肥三次施用。
(1)基肥,在播种前整地时,每亩基施优质有机肥(如猪粪)1000公斤,有效含量25%的复合肥80公斤加ZnSO4、MnSO4各1公斤加硼砂2两(条施为好);
(2)提苗肥,出苗后,当玉米长至4-5叶时,每亩用尿素2-3公斤对水或稀薄人粪水浇苗。
(3)穗肥,当玉米长至9—10叶时(早熟品种9叶,中迟熟品种10叶)每亩用尿素15—16公斤(穴施);
6、及时防治病虫害,玉米的病虫相对水稻来说要少些,主要造成为害的有玉米螟和纹枯病,当然出苗时的地老虎,苗期的蚜虫也不能忽视。
具体防治方法:地老虎用敌百虫拌嫩菜叶诱杀,纹枯病用井岗毒素等药剂防治,玉米螟虫用锐劲特防治,蚜虫用乐果等药剂防治。
7、一播全苗与中耕除草,春玉米催芽后用地膜覆盖,不提倡育苗移栽,容易出现参差不齐,迟发僵苗等。
8、排水防渍与适时灌水(特别是秋玉米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促一播全苗。
9、间种,大豆、花生、红薯等间种。
第二篇:七月份HSE管理工作总结
七月份HSE管理工作总结
七月份,我队在分公司及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职能办公室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强化落实HSE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严抓现场安全要求和措施,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以HSE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工作为主线,以HSE管理规范为载体,不断夯实HSE基础管理,开展具有针对性培训,进一步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深化HSE风险控制工具运用,有效控制作业风险;继续深化安全生产月主题内容。现把我队七月份HSE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树立HSE理念,严格落实HSE管理
1.有感领导: 通过以身作则的良好个人安全行为,让员工真正看到、听到和感受到领导在关心员工的安全,高标准地践行安全,进而影响和带动全体员工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2.直线管理:各级主要负责人要对安全环保管理全面负责,做到一级对一级,层层抓落实;每名员工都要对所承担的工作的安全环保负责,做到“谁管工作,谁管安全”、“谁组织,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执行、谁负责”。
3.属地管理:落实“每个员工对自己岗位涉及的生产作业区域的安全环保负责”,包括对区域设备设施、工作人员和施工作业活动的安全环保负责,做到“谁的领域谁负责、谁的区域谁负责、谁的属地谁负责”。现场实行“按岗划区,挂牌明示”,落实“我的区域,我负责任”,将区域HSE责任落实到岗位上。
二、严管细化,落实全员HSE培训教育工作
严格按照《HSE作业程序标准》进行作业.班前班后会和特殊作业都要加强学习,针对作业风险进行提示。在做这项工作过程中,我们采取抓重点,抓层次,抓深度的方法进行,队长利用周会时间在HSE小组会上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全员大会上进行全面重点的讲解,彻底解决职工的认识问题;紧接着由副队长HSE现场作业程序标准对各岗位的安全职责进行培训并组织考试;接下来由副队长联合司钻对现场标准进行培训;设备的安装标准和操作标准以及“检查表”由各路大班分别进行培训;最后,由司钻组织下班之余时间进行班组内学习,加深HSE理论学习。经过这些工作,对职工的触动很大,他们首先是知道了什么是HSE理念的精髓,理解推行HSE管理体系是为了保证他们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就顺利的多,使我队的HSE安全生产管理很快就全面推行开来。
三、抓好风险管理、违章查纠工作,搞好现场的HSE作业
HSE工作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七月份我们把安全工作做为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HSE风险控制在现场得到一定的效果,降低的了风险,确保了安全生产。
1.井队管理人员,HSE班前班后会议中、周会上、开展安全经验分享,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或所闻、所见的HSE方面的典型经验、常用常识、事故事件、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进行宣传
2.加强“安全观察卡”运行,落实安全观察与沟通,注重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提高职工识别风险的能力。让大家知道“安全观察卡”不是形式的问题,是切实关系大家安全的有效措施,沟通观察是员工之间相互提升的有效途径,这也有效的促进了每个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从而更好的规避作业中存在的风险。
3.加强特殊作业作业许可票、工作安全分析、工艺安全分析落实制度,在作业时,我们严格执行制度,先进行作业许可、识别风险,再学习程序,最后重复安全步骤,而且严格
进行安全分析,彻底分析可能出现的隐患和等级,进而制定可行性措施,彻底将隐患消除,现场监管,做到真正安全作业。
通过本月的努力,我队在征1-X3井生产过程中严格落实分公司的各项专项排查要求,要害部位的安全管理,并且在根除“十大隐患”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圆满完成了征1-X3井的施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清楚地知道,安全管理永无止境。同时,认真总结本月的工作,我队在HSE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是现场管理还不够细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完善、持续改进,促使我队的安全管理再上新台阶。
渤海钻井新疆分公司70689队
2013年7月20日
第三篇:食用菌的种植与管理教案
食用菌的种植和管理教案
第一节
平菇栽培
一、平菇栽培技术
平菇栽培有多种栽培方式。
1.依栽培原料处理方式不同,可分为①生料栽培:栽培原料不需灭菌直接装袋接种;②发酵料栽培:栽培原料不需灭菌,但经过建堆发酵后装袋接种;③熟料栽培:栽培原料经过灭菌后装袋接种。
2.依装料方式不同,主要有①袋料栽培:将料装入塑料袋内进行培养;②畦床栽培:将栽培料铺成畦床状进行接种培养。
3.依出菇方式不同,主要有①室内栽培:在室内将菌袋垛成菌墙进行出菇;②室外半地下土温室栽培:在室外大棚(外半地下土温室)将菌袋垛成菌墙进行出菇。
但以半地下土温室栽培方式效果最好,也比较简单易行。这种方式,已被广大菇农普遍采用。半地下土温室内,昼夜温差比较大,菌丝体生理成熟以后很快就会在袋口内产生菇蕾,容易出菇,并且在低温季节栽培平菇,病虫危害轻,杂菌污染率低,高产稳产性能好,菇体盖大、盖厚,柄短,色质好,质量高。
栽培季节为春、秋两季,一般多为秋季8~10月份进行栽培,因秋季栽培出菇时间较长,可延长到昱年春季。
管理措施:
(一)发菌管理
袋栽平菇在温室内具有保温性能好,发菌快等特点,但若管理不当,易造成杂菌感染和烧菌。正如菇农们说的:“能否成功在发菌,产量高低在管理。”因此搞好发菌期管理是取得稳产高产的重要基础。必须把菌袋放在20~25℃,空气湿度在65%~75%的条件下发菌。气温低时,菌袋可堆高5~7层;气温高时,可堆高2层或单个摆放。菌袋总体积应掌握在有效空间的20%左右。10天翻一次菌袋,翻袋时应注意把上下层翻到中间,中间的放到上下层,同时要将每个菌袋翻转180度。如菌袋内温度上升到35℃,则要及时翻袋,并同时打开门窗通风散热,以防烧菌。精心管理25~30天即可发好菌丝,其标准:一拍即响,菌丝浓白,手掰成块,大多出现菇蕾。
(二)出菇管理
将菌袋两头松开,适量通风,以供给菇蕾新鲜空气,并每天向地面、墙壁、空间喷少量雾状水,温度应保持在85%~90%。温度低时,子实体易干,损失料内水分,影响出菇产量。湿度过大,子实体易腐烂,喷水时切记不要直接喷洒在子实体上面。随着菇体的生长,要适当加大通风量。
采取以下措施可提高产量:
1、温差刺激法
在平菇子实体形成阶段,每天给予7~12℃的温差刺激,可促使出菇提早,子实体发良整齐。方法是:白天盖膜保温,晴天傍晚或早晨揭膜露床,通过降温,加大温差,并结合高温浇水诱导出菇。
2、高温刺激法
先将菌床(或菌袋)敝开干燥1~2天,然后连续进行重喷水,使菌面上有大量的积水存在,让菌床(或菌块)慢慢吸收,每天喷水2~3次,连续2~3天,在此期间,一般可敝膜通风。菌床表层培养基含水量以手握有水滴下时为适宜,最后用棉布吸干料面上的积水,盖上地膜保温,几天后便可现蕾。采取高湿刺激法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菌丝体必须吃透整个培养基,而且必须达到生理成熟,主要标志为吐黄水、结菌膜、菌丝体略呈黄褐色,甚至出现个别菇蕾,二是培养基结块要好,不能过于松散。
3、光照诱导法
菇房种植平菇,子实体在形成时,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平菇播种后宜在黑暗条件下发菌,待菌丝发好后再曝光可诱导出菇。
在缺少光照时,可用电灯上光代替,也有很好的刺激作用。
4、覆土出菇
采完头潮菇后,清除老菌皮,脱去塑料袋,把菌袋切成两段,截面朝上放入深40厘米、宽100厘米、长度不限的坑内。菌块间的空隙用营养土填实,用1%的复合肥、1%的磷酸二氢钾、0.5%的尿素、97%的水配成营养液浇入菌块通气孔内,并浇透土壤,达到存水不渗为宜。然后盖上薄膜和草帘,保温保湿。菌丝恢复生长后,又可长出新菇蕾。采完二潮菇后,补充营养液和水分,盖薄膜和草帘,还可收3~4潮菇。玉米芯栽平菇生物转化率一般在180%以上。
二、病虫害防治
随着食用菌专业化、规模化、周年化生产的发展,食用菌病虫也日趋严重。危害平菇的杂菌主要有绿霉、毛霉、曲霉、根霉、细菌、病毒病、细菌性褐斑病、黄斑病等,主要以防治绿霉和黄斑病。
绿霉是侵害食用菌最严重的一种杂菌,凡是适合食用菌生长的培养基,均适宜绿霉菌丝的生长。平菇在培养料中灭菌不严格、接种时消毒不严格、出菇期环境卫生差,均能产生绿霉。
绿霉侵入到培养料和菌丝及菇体内严重时即报废。防治方法:
1、培养基内水份控制在60~65%,过高水份极易引发木霉;
2、保持环境清洁干燥,无废料和污染料堆积。保持出菇场所的卫生,菇棚保持通风,适当降低空气湿度,减少浇水次数,防止菌棒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出菇,应干湿交替,菌棒应有较低的湿度环境养菌和转潮期;
3、及时采菇、摘除残菇、断根和病菇,清除污染菌棒;
4、用绿霉净注射绿霉处或用立信菌王或用菌绝杀注射。其它病害的防治与防治绿霉的防治方法基本相似,只有用药有所选择。另外,在操作过程中对工具和手要用酒精或高锰酸钾严格消毒。
主要虫害有:多菌蚊(又称菇蚊或菇蛆)、瘿蚊、粪蚊、蚤蝇、果蝇、家蝇、食丝谷蛾、夜蛾、螨虫、线虫。
它们主要在秋季的11~12月,春季3~6月是繁殖的高峰期,在温度适宜情况下,卵期5~7天,幼虫期10~15天,它们在料中取食、产卵、孵化,繁殖率极强,对平菇生产危害极大。
防治方法:
1、清除周围杂草、垃圾,保持菇棚周围环境卫生;
2、清除废料,远离菇棚;
3、用菇虫净、阿维菌素、菇净、杀虫源、敌菇虫、高效氯氰菊酯喷洒或注射
第二节 双孢蘑菇栽培
一、双孢蘑菇的生活条件
双孢蘑菇的生活条件包括营养条件和环境因素两方面,而蘑菇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要
求的生活条件又有所差异。
1.营养
营养是蘑菇生长的物质基础,只有在丰富而合理的营养条件下,蘑菇才能优质高产。双孢蘑菇营养中主要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维生素类物质。
双孢蘑菇能利用的碳源很广,各种单糖,双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等。单糖类可直接被菌丝吸收利用,复杂的多糖类需经微生物发酵,分解为简单糖类才能被吸收。双孢蘑菇可利用有机态氮(氨基酸、蛋白胨等)和铵态氮,而不能利用硝态氮。复杂的蛋白质也不能直接吸收,必须转化为简单有机氮此物后,才可作为氮源利用。
双孢蘑菇生长不但要求丰富的碳源和氮源,而且要求两者的配合比例恰当,即有适宜的碳、氮比(C/N)。实践证明,子实体分化和生长适宜的碳、氮比(C/N为30~33 :1),因此,堆肥最初的C/N要按30~33 :1进行调制,经堆制发酵后由于有机碳化物分解放出C02,使C/N比下降,发酵好的培养料C/N约为17~18:1,正适于蘑菇生长的要求。
双孢蘑菇所需的无机盐营养种类很多,其中有大量元素磷、钾、钙、镁、铁。也有微量元素铜、锌、钼、硼、钴等。
除以上主要营养成分外,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还需生长素类物质,如维生素、刺激素等。试验证明,维生素B1,ɑ一萘乙酸,三十烷醇都有刺激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作用。
微量元素和生长素类物质,虽是蘑菇生长不可缺的物质,但因需要量极少,在培养料主辅料中的含量即可满足需要,不必另外添加。
在双孢蘑菇栽培中,常以作物秸秆、壳皮、畜禽粪等富含纤维素质为碳源,由麸皮、米糠、玉米粉和饼粉、尿素等提供氮源,添加的石膏、碳酸钙、磷肥等以满足各种无机盐营养。
2.环境条件
影响蘑菇生长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水分、通气、光线和pH值。
(1)温度
温度是最活跃的影响因素,但蘑菇不同品种和菌株,不同发育阶段要求的最适温度范围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论,菌丝生长阶段要求温度偏高,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6~34℃,最适生长温度24~26℃。因品种温型不同,最适温度有所不同。温度偏高,菌丝生长快,但菌丝稀疏、细弱,易早衰。在培养菌种过程中,若温度过高,出现菌丝吐黄水现象。但温度也不能太低,低于3℃菌丝便不能生长。10℃左右菌丝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菌龄不一致。只有在最适温度范围内,菌丝长速适中、健壮、生活力强。
子实体发生和生长的温度范围6~24℃,以13~16℃最适宜(温型不同有一定差异)。温度高于18℃子实体生长快、出菇密,但朵型小,组织松软,柄细而长,易开伞。温度低于12℃,子实体生长慢、出菇少、个体大、质量好、但产量低。温度低于5℃子实体便不能形成。
担孢子萌发温度18~27℃,以20—24℃最适宜。
(2)水分和湿度
水分指培养料的含水量和覆土中的含水量,而湿度是3 指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65%为宜,若低于50%,菌丝常因水分供应不足而生长缓慢,菌丝稀疏、纤细。子实体也因得不到足够水分而形成困难。若培养料含水量过大,导致通气不良,菌丝体和子实体均不能正常生长,并易感染病虫害。
菌丝生长阶段要求环境空气适当干燥,空气湿度75%左右。超过80%,易感染杂菌。子实体发生和生长要求适宜湿度80%~90%。湿度长期超过95%可引起菌盖上积水,易发生斑点病。若湿度低于70%,菌盖上会产生鳞片状翻起,菌柄细长而中空。低于50%停止出菇,原有幼菇也会因干燥而枯死。
(3)通气
双孢蘑菇是好气性菌,在生长发育各个阶段都要通气良好。对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特别敏感。菌丝生长期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为0.1%~0.3%;菌蕾形成和于实体生长期,二氧化碳浓度0.06%一0.2%。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4%时,子实体不能正常生长,菌盖小,菌柄长,易开伞。二氧化碳浓度达0.5%时,出菇停止。因此,在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菇房空气流通而清新。
(4)光线
双孢蘑菇与其他菇类不同,它整个生活周期都不需要光线。在黑暗的条件下,菌丝生长健壮浓密,子实体朵大,洁白,肉肥嫩,菇形美观。而在有光条件下,尤其强。
影响后发酵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培养料含水量、氧气等。温度是后发酵过程中的首要因子,必须设法达到所要求的温度,以培养料的温度为标准。由于后发酵需消耗和散失较多的水分,故培养料含水量应较高,为70%左右,在前发酵最后一次翻堆时调节。用蒸汽加热,培养料含水量为71%~73%,后发酵结束时其含水量为67%~71%。采用室内炭火直接加温法,后发酵时培养料含水量应为70%~72%;采用炭火及蒸汽加温法,则料含水量宜为65%~68%;采用塑料棚保温法,培养料含水量以65%为宜。
后发酵中料内的有益微生物一般好氧,室内应有空气,因此后发酵时期应适当开启门窗或敞开薄膜通风,以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抑制厌氧细菌繁殖,制成有选择性的培养料。
后发酵的关键措施是加温和控温。将经过前发酵的培养料调节到一定温度后,搬入室内,然后通入蒸汽,进行加温和控温。我国目前许多地区在生产上进行后发酵的加温方法,炉火烧旺后将门窗紧闭密封,使温度逐渐上升。达到60℃时维持6~8h,然后拿掉部分炉子并适当开窗,将温度降到48~53℃,保持4~6天。每天在高温时进行2~3次通风换气,每次10~15min。通风换气避免了二氧化碳以及其它有害气体过多,影响发酵。露天式后发酵是利用堆肥在完成前发酵后,再建后发酵堆。建堆时,在料堆底部中心建一道通气小道,料堆上面用草片覆盖,夜间、雨天再在料堆顶部加盖塑料薄膜,其内用竹片支撑,使其与料面有15-20cm的距离。在建堆的第二天,料的中心温度达的60~65℃,保持2h,揭开覆被草片,并在料上按15cm×15cm距离,打一个直径5cm的小孔,用来掌握通气量,以便调节温度,使温度维持在5℃左右。
蘑菇培养料后发酵的优点是:提高了蘑菇产量和质量,一般可增产20%~40%,有时可增产l倍以上。生产的子实体品质好,菇形正,肉厚,柄粗,不易开伞,一级菇比例大。采用培养料后发酵,由于高温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可形成多种可供蘑菇菌丝直接吸收利用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后发酵将培养料在60℃下处理2h,可以把料中的虫卵、幼虫等害虫杀死,使病虫来源大大减少,可不用或少用农药防治,减轻了农药污染。
第四篇:巨峰葡萄种植与管理
巨峰葡萄种植与管理
一、萌芽期的管理:
萌芽期是从葡萄出土上架到芽萌发整个时间不超10天,其标志是在4月中下旬20cm厚土壤温度达到9℃,最低气温在10℃以上,萌芽率在80%以上即进入萌芽期,管理技术:①适时出土上架,不要提早上架,过早根系未开始活动枝芽易抽条,过晚芽在土中萌发,上架时易碰掉芽眼,大约在4月10—15日出土。②出土上架后及时灌水,上架时枝蔓要拉直,架面平齐,灌水时1次灌足,土壤持水量达70%。
二、新梢生长发育期:
从萌芽到开花前止,大约需30天,此期长梢、长叶及花器分化。在开花前后(5月中一6月中)主梢上靠近下部的冬芽先开始花芽分化,随着新梢延长,新梢上各节的冬芽一般从下而上逐渐开始分化,此期营养供应是由前一年冬季树体贮藏营养供应。其“树相”标准为叶片颜色为淡绿,新梢长度60-70cm,控制营养生长,促进花器分化为这一时期栽培任务,其管理技术:①严格控制灌水,但在催芽期要灌足催芽水,也可以在开花前10天左右灌1次小水(地面入3cm)。②严格控制施用氮肥,适当施入钾肥。③适时抹芽定梢。如果树势较旺则抹芽定梢适当迟些,树体若弱抹芽定梢提早进行,为了缓和树势,抹芽应分次进行。其原则是抹除有病的、位置不正的、没有花的大枝,留下枝梢应比较整齐一致,保证每平方米架面留12个枝梢,④稀花穗掐穗尖,要求一梢一穗,特别强的梢可以留2穗,弱稍不留穗,去掉副穗,掐去穗长1/3。⑤摘心。为了提高坐果率,新梢控制在60cm以内,在开花前2—3天留4片叶摘心。⑥喷B9。控制新梢生长,在新梢枝蔓长出第7片叶子时喷布0.3%一0.5%B9。⑦开花前喷0.3%—0.5%硼砂以提高花粉发芽率。
三、开花期:
从始花到终花称为花期,是决定产量关键时期。花期对树相要求是新梢生长缓慢保证有24—25℃环境条件,有利于花药开裂。花期不能灌水。
四、幼果迅速生长期:
从落花后到幼果停止生长为止。大约需30天。受精胚进行大量细胞分裂,细胞数目迅速增加,幼果生长迅速,此期需大量氮肥,大量水分。对树相要求:①新梢梢尖迅速生长。②叶片颜色由淡红色转变为深绿色。③叶片大小保持在“人的手掌”大小。栽培技术:①小水勤灌。每5—6天灌1次小水以地面湿透1寸左右为准。②追施氮肥。可以根外追肥,用0.1%-0.3%尿素喷叶面肥。③稀果粒。保证成熟期果粒在10g以上,果穗在0.5kg左右,果穗长成长圆柱形。④去副梢(6月中旬)。一个新梢留8片叶,架面合理标准是晴天正午架面透光率达30%。
五、成熟期:
大约需30天,此期含糖量增加,酸及单宁含量减少,果内变软,对树相要求是85%新梢停止生长。栽培技术:前期适当给一点水,中、后期断水,雨天注意排水,大穗此期易裂果,注意控制架面,不提倡喷着色剂。
六、新梢成熟和落叶期(9月中旬):
浆果已采收但光合作用仍在继续,光合产物积累到芽、根、蔓内,其管理为继续停止灌水,雨天排涝,早秋施基肥,提倡挖沟施肥。
七、休眠期冬剪下架:
叶落了就可以进行冬剪,在10月下旬采用龙干形整枝短梢修剪,埋土之前全国清扫落叶,集中烧毁。防寒土宽度1.5m,高度0.5m,防寒之前灌封冻水。
八、病虫害防治:
1、白腐病
症状:主要为害果实和穗轴,也能为害枝蔓和叶片,发病先从距地面较近的穗轴或小果梗开始,起初出现淡褐色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逐渐蔓延到果粒,果粒发病后,病果由褐色变为深褐色,果实软腐,果皮上密生白色略突出的小点,以后病果逐渐干缩成为有棱角的僵果,并带有明显的土腥味,枝蔓发病多在受伤的部分,病斑初为淡红褐色水渍状椭圆斑,以后颜色,变深,表面密生这略为突起的灰白色,小点,后期病蔓皮层与木质部分离、纵裂、纤维散乱如麻,病部两端变粗,叶片发病时先从叶缘开始产生黄褐色大病斑,病斑上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班部产生灰白色的小点最后干枯,权易破裂。防治:①秋末认真清园,冬季结合修剪,剪除树上病蔓并及时彻底烧毁。②加强栽培管理,创造良好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③坐果后经常检查下部果穗,发现零星病穗时及时摘除,并立即喷药。以后每隔15天复喷1次至果实采收前为止。共喷3—5次。常用药剂:50%多菌灵800倍液,50%甲托800倍液和50%福美双700-1000倍液。④套袋。
2、霜霉病
症状:叶片发病时初发为细小的不定形淡黄色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在叶片正面出现黄斑时,叶背面形成白色的霜状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焦枯卷缩,早期脱落。防治:①冬季清园。②加强管理,保持通风透光条件,适当增施P、K肥。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160倍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以后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克露72WP是防治路霜霉效果好的一种新药剂,既能予防也能治病。④利用甲霜灵灌根。
第五篇:茶叶种植管理与加工技术
论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
论文关键词:茶叶、优质加工技术
论文摘要:茶叶种植的加工技术管理
一、茶叶树的生物学特性
茶叶树为亚热带树种,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栽培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25℃之间,年要求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以酸性红壤、红黄壤、黄壤的丘陵、高山环境为宜;易旱易涝、石灰质、近中性或碱性土壤不宜栽植。
茶叶生产的最低日平均气温为10℃,以后随气温的升高而生长增快,日平均气温15-20℃时生长较旺,茶叶产量和品质较好,日平均气温超过20℃生长虽旺盛,但茶叶粗老质量差,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0℃时,茶芽生长停滞进入休眠。我国一般茶叶新梢生育4-5月为最旺盛时期,其次在7-9月。茶叶树新梢不采摘的自然生长,茶叶每年只发2-4轮,管理好,采摘技术措施得当可达到5-8轮新梢。
二、造好茶叶品种和茶园地
茶叶品种的优劣关系到将来投产的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县栽培的品种主要是福鼎大亮、福云六号等。
茶树是一种长寿的常绿树种,定植后可收获几十年。新建茶园是百年大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认真地选择茶园地是获取高产、稳产的基础,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施工设计,使其实现规模化、良种化、机械化创造条件。一般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缓、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湿润、能排能灌、集中连片的红壤、黄壤为主。茶园地确定后,开垦种植时应有利水土保持的原则,15度以上的坡地应筑水平梯田,梯田宽不能小于165㎝,坡度大于30度以上的陡坡不宜作茶园,以免水土流失严重,茶树生长不良减产。茶园地不论平地或梯田都应深耕达70㎝以上。
三、种植技术
1、开定植沟施基肥。种植前应进行土壤深翻、平整、施足基肥。肥料以含有机质的堆厩肥、饼肥和一定数量的磷肥为好。用量依土质而异,一般每亩施堆厩肥30-50担或饼肥50-100㎏,骨粉或过磷酸钾15-25㎏。按茶行设计布局,开定植沟,深宽为20-50厘米,施入肥料后与土充分拌匀,盖土耙平再按株丛距种植。
2、种植方式和造林密度。一般采用单行条栽(高寒山区茶园),为了提高茶叶树群体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以密植密播和培养低矮型的 1
比较合适。行丛距90㎝×20㎝×25㎝,亩栽茶苗4000-5000株。如果是扦插繁殖的茶苗,每穴种植2-4株为定,待茶苗成活后根据茶苗生长情况进行间苗、补植,每穴保留2株即可。栽植完毕即压紧土壤浇定根水。为防止苗木失水,保证成活,种植时茶苗应剪去部分枝叶,必要时在高温的旱季还要适当遮荫、浇水抗旱保苗。
四、土壤管理
土壤管理是茶叶树栽培技术的中心环节,措施包括中耕除草、施肥、水土保持与灌溉等。
茶叶树行间松土可防止表土水分蒸发,使水渗到土中,增加土壤空隙,减少水土流失。一般每年春、夏、秋季各进行一次,深度7-10㎝为宜,茶园“封行”前宜浅耕,“封行”后结合施肥进行。
1、施肥:茶叶树在生长期和多次修剪、采枝叶过程中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料,因此必须对茶园进行肥料补充,才能获得稳产、高产。施肥量依据树龄树势,采叶量和土壤条件来决定。幼龄茶树春夏季结合抗旱以施水肥为主,秋季施基肥。施肥方法以穴施和沟施为好。采叶茶树所需肥料,应以氮肥为主,磷、钾肥次,一般每50㎏鲜叶施肥量,氮肥2.0-2.5㎏、磷肥0.5-0.7㎏、钾肥0.5-0.8㎏。基肥在秋季结合中耕进行,茶树生长活动期2-9月施肥以叶面喷施为佳。追肥多用速效氮肥,如尿素、硫酸铵等。
2、水土保持。茶园多建在山坡地上,冲刷严重,要建设好排灌系统,间种绿肥、盖草、培土,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养分,抑制杂草生长,提高茶叶产量。
五、树冠管理
为了增强树势,获得高产稳产和延长茶树的经济年龄,修剪是一项重要措施。经定型修剪能抑制茶苗顶端优势促进其侧枝和腋芽萌发,增加有效分枝,扩大树冠,培养强壮的骨干枝。
1、修剪时期。一般以地上部生长相对停止,根系生育处于旺盛时期进行为宜(秋季9-11月)。
2、修剪程度。两龄茶苗,高度在30㎝以上,开始分枝时,可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把离地面15㎝以上的植株体剪去,三龄苗,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把离地面30-35㎝以上的植株剪去;四龄苗,进行第三次定型修剪,把离地面40-45㎝的植株体剪去。
3、修剪方法。第一次用整枝剪,第二、三次可用篱剪。每次修剪,切口要平整,便于伤口愈合。剪时尽量留下分枝的外侧芽,以使植株向外侧展。有病害或过于细弱的枝条应当剪去。经三次修剪茶叶树基本骨架已养成,即可轻采养蓬。预计四年成园后每亩产茶叶300-400斤,管理方法得当的,还可逐年提高产量。
对树势衰老、萌芽力不强的老茶树,可视树势分别进行重修剪或台
刈,重修剪可在茶树高度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处剪去,台刈离地面4-5㎝处全部刈去,时间在春茶前后进行。
六、鲜叶采摘
采摘在茶叶生产过程中,既是收获过程,又是管理措施,也是制茶工艺的开端。合理采摘是实现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采摘不当会直接影响到茶叶的产量、质量和树势。
1、及时采、标准采。各种茶类对鲜叶原料要求不同,大多红、绿茶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到一芽三叶;高级茶原料要求一芽1-2叶,粗老茶可以一芽4-5叶,采摘时,须根据要求标准及时进行采摘,否则芽叶粗老,同时也影响下轮茶芽的萌发。
2、留叶采。芽叶是茶树主要的营养器官,采茶与茶树生育相矛盾,因此采摘茶叶时应留一片真叶,秋季留鱼叶。生长较差或更新后不久的茶树春夏季各留一片真叶,秋季留鱼叶。
茶叶采摘后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全发酵、不发酵、半发酵三种,即为红茶、绿茶、乌龙菜。
七、茶叶树的病虫害防治
茶树病虫对茶叶生产的危害很大,病虫种类很多,目前全国已发现的约400多种。在生产防治工作中大力提倡以栽培技术、人工、物理、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充分利用和保护天敌,以生物防治为主,尽量减少施用农药,特别是高残毒农药和剧毒农药应严禁使用。
1、茶叶病害:茶云纹叶枯病。主要危害老叶、枝和果。
防治方法:⑴清园;⑵增施肥料,恢复树势;⑶喷波尔多液。
2、常见茶叶害虫:根结线虫害、茶尺蠖、茶毛虫、长白蚧、小绿叶蝉、茶叶螨等。
防治方法:根据不同的虫害,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人工、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
姓名:
专业:
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