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汉3 郭艳青 10105011121 浅谈刘心武《班主任》之文本分析
12~20 13学年第二学期
文学院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 专业10级
《新时期小说研究》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
班别 10汉3学号 10105011121分数签名郭艳青注:
1、考试形式为小论文。
2、题目自拟。
3、字数:2000-3000字。
一、以叙事为角度,对新时期小说的某一作品的内涵、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方法、审美价值等进行文本分析。
浅谈刘心武《班主任》之文本分析
——10汉3班 郭艳青 101050111
21刘心武的《班主任》属于教育小说,它是以“文化大革命”作为背景材料的,以教育青少年作为叙事重点的,具有很高教育意义的新时期小说。它把“文革”时期所存在的教育问题都一一呈现给读者,深刻揭露了“文革”教育对广大青少年的鲜为人知的惊人内幕。读了《班主任》并对时当今时代的中国教育,才发现现在中国的教育仍然存在与“文革”时期相类似的教育问题。所以,刘心武的《班主任》给我产生了极大的感想和启迪,无可否认这是一篇发人深醒的作品。
刘心武的《班主任》。从叙事视角上看,作者通过还原“文革”时期的真实面貌,在真实的视角上强调作家持局外人的冷眼旁观的态度。所以,无论是广大青年对教育的无奈,还是生存的挣扎,抑或是都市边缘棚户区式的生存窘境,作者都用极其平静的客观笔调下展现出来的,小说叙述语言让人感到非常冷峻。从选取的题材、选择的视角我们可以知道,作家关怀平凡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虽然揭露了人们粗砺的卑微,但却真实反应了作者对生存欲望与价值追求。
从叙事方法上看,《班主任》在叙事方面的结构特点,是在沿用“文革”叙事惯例的同时颠倒了其价值内涵。“文革”的叙事惯例是,在“阶级斗争”的意义框架内展开两个冲突对峙的善恶王国争夺同一个价值客体的故事,而这个价值客体需要来自正义社会的英雄将其救回。《班主任》正是在沿用这一叙事模式的同时颠倒了原有的价值序列。
从叙事方法上看,首先,让分析《班主任》小流氓宋宝琦的形象。他有着强健的体魄,他那“白里透红”的肤色和身上那“一疙瘩一疙瘩的横肉”,充分说明了他有幸生活在我们这个不愁吃,不愁穿的社会里,营养是多么的充分,躯体里蕴藏着多么充沛的精力。但他却是一个畸形儿,他的脸使人看了不寒而栗;他的上嘴唇有在殴斗中被打裂过又缝上的明显痕迹;他的鼻翅经常神经性地颤动,表现出一种野兽舨的凶悍;特别是他那双充斥着空虚与愚蠢的眼神,使人清晰地看到,“一个被污水泼得变了形的灵魂,赤裸裸地立在聚光灯下”。宋宝琦不仅缺乏起码的政治觉悟,而且知识水平也十分低下。在他的头脑里既没有“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也没有“个人奋斗”、“成名作家”的个人野心,更没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情操,有的只是愚昧。宋宝琦这些犯罪青少年,他们从给一些作品插图上的妇女全画上胡子这种庸俗无聊的事情中寻求刺激。他们看到,张铁生考“大鸭蛋”反而可以当大官,而科学家、作家、教授,都是“臭老九”,论排行,似乎还要在他们之下,所以读书是无用的。他们的精神支柱是流氓集团的“哥们儿义气”,他们所追求的,是没落阶级的及时行乐和极端利己主义。作品告诉我们:宋宝琦及其同伙堕落的原因之一,出于一般人的逻辑推理之外,并非由于读了有毒的书而中毒受害,恰恰是因为他们什么书也不读而坠落于罪恶的深渊!团支书谢惠敏是一个品行端庄的学生干部。她有朴素纯洁的阶级感情,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尘不染的地步。她单纯而真诚,没有丝毫的政治投机心理,她学习努力、工作负责,是一个公认的好学生。然而,由于她受林彪、“四人帮”那一套思想观点的影响比较深,思想僵化、盲从。她从小就知道应该把“阶级斗争的弦”绷得紧紧的。她总是把帮报,帮刊上的言论看作绝对真理而虔诚诵读,完全照办。更令人吃惊的是,她竟然跟宋宝琦一样,在没有看过《牛虻》的情况下,一口咬定那是本“黄书”,并主张要狠狠批判。谢惠敏和宋宝琦一样,都拒绝接受人类文明史上一切有益的知识和美好的艺术成就,这是林彪、“四人帮”在“革命”的口号下实行最反动的愚民政策的直接结果。从表面上看,他们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政治态度,不同的生活道路,但实际上都是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反动思想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其次,《班主任》中的张老师是心细之人,他接收曾经流落街头的小流氓宋宝琦为学生,在同事的不解和嘲笑中,他做足了前期工作,到派出所了解学生情况、家访、与班干部开会商讨有关事宜,解决了学生的骚乱情况、组织学生编写号角诗等等,可见张老师对所谓的差生宋宝琦的用心。而张老师的用心也让我们看到了那幼稚单纯心灵上的累累伤痕,看到那颗急需我们用关爱去抚平伤痕的单纯心灵。于是,作家也在这种情况下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班主任》深刻地揭示出林彪、“四人帮”给我们国家所造成的外伤与内伤。作品告诉人们:不仅要看到他们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有形危害,更要看到他们向亿万群众灵魂上泼去的无形污秽;不要仅仅注意到林彪、“四人帮”培养出了一小撮“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张铁生的丑态,还要注意到,有多少宋宝琦式的畸形儿已经出现,而且,甚至像谢惠敏这样本性纯洁善良的孩子身上,都有着“四人帮”愚民政策打下的“黑色烙印”。他们不仅糟蹋着中华民族的现在,也在残害着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作者在作品中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振聋发聩的呐喊,点明了作品的主旨,并且希望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班主任》的创作坚持了在十年浩劫中被破坏了的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敢于直面生活,忠于现实,大胆揭露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力求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是在那个年代难能可贵的。其成为文学冲破黑暗的第一声呐喊也正是这个原因。它的开创性还在于,不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它都标志着“帮文学”的真正决裂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真正开始。刘心武的《班主任》是文学冲破黑暗文学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它曾猛烈地震撼了读者,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心灵。小说通过两个表面上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极左思想扭曲甚至导致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残害,尤其是所谓的好学生谢慧敏,其思想僵化,令人怵目惊心,于是主人公张老师发出了时代的呼喊:“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
刘心武为的《班主任》,用现实主义手法对极左路线的专制作揭露和批判,继承与发扬了“五四”优秀传统,启迪着人们对文学的功能的再认识。刘心武在《班主任》中,以不凡的勇 气和识见,通过两个表面上的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尤其是“好学生”谢惠敏的思想僵化,也达到了令人怵目惊心而非“救救”不可的地步。
《班主任》控诉了十年浩劫造成的隐患,并为真实地反映“文革”生活打开了通道。于是一大批以“伤痕”为题材的小说问世,而把伤痕文学推向高潮的是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它不仅通过中国人历来最牢不可破的血缘情感的破碎而把现代迷信的危害剖析出来;而且 以真正的悲剧意识冲决了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悲剧的藩篱。因而产生了更大的社会覆盖力,从而代表伤痕文学的另一类:直接批判悲剧年代的悲剧。由于伤痕文学出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初期(1997年始),它摆脱了虚 假、夸饰,转向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的再现,作为一个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起到一定的先锋作用,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与社会层面上。尽管当时有些作品 还很粗糙,艺术上不尽完善,但它以 过去的“十年浩劫”作为批判对象,揭露它在各个方面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剖析这种种伤害所造成的难以
愈合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疤痕,把文革的反动 实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同时党和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的不屈斗争的真实再现,都使新时期的文学受到影响,这些都标明现实主义的复归。“批判与启蒙”伤痕小说的特征,虽然它的局限体现在政治的批判、道德的谴责、感情的冲动上,然而它以对真实性的追求,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伤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发展初期占据着主流地位,并影响着后来文学的发展。这就是其中的审美价值。